山东中医药高专针灸治疗技术教案01针灸治疗技术基本知识与技术_第1页
山东中医药高专针灸治疗技术教案01针灸治疗技术基本知识与技术_第2页
山东中医药高专针灸治疗技术教案01针灸治疗技术基本知识与技术_第3页
山东中医药高专针灸治疗技术教案01针灸治疗技术基本知识与技术_第4页
山东中医药高专针灸治疗技术教案01针灸治疗技术基本知识与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针灸治疗技术教案专业领域针灸推拿专业学习情境基本知识与技术学时2学时学习领域针灸治疗技术年级二年级学期第四学期授课日期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任务1.举例说明针灸的治疗原则。2.举例说明针灸的治疗作用。3.举例说明针灸的辨证论治。4.举例说明针灸的选穴原则与配穴方法。5.举例说明针灸的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学习内容1.针灸治疗作用2.针灸治疗原则3.针灸辨证论治4.针灸处方5.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学习目标专业能力1.能按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历书写要求与相关知识,进行针灸治疗应用。方法能力:1.能依据任务要求查阅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等图书资料与从网络学习的过程中,

2、学会自主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2.具有分析与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1.具有爱心、自信心、责任心。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法律意识、妥协能力、团队协作、人际交流。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1.针灸治疗作用2.针灸治疗原则3.针灸辨证论治4.针灸处方5.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学习难点:1.针灸处方2.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学习条件1模拟病房、典型案例、标准化病人。2多媒体、解剖标本、解剖图谱、经络循行图、穴位表面解剖与应用解剖图等。教学方法宏观:任务驱动法、工作过程导向法微观:临床技能模拟训练法,模拟病人(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教学组织步骤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钟)任务导入1.基本

3、知识与技术2.新知识点:(1)针灸治疗作用(2)针灸治疗原则(3)针灸辨证论治(4)针灸处方(5)特定穴的临床应用3.重点难点分析4.能力目标介绍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模拟病人法讲授法10信息分析学生:自愿6人一组,分组查阅教材、参考书和网络,获取本任务相关的针灸知识、针灸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辅导、答疑自学问题讨论法30方案制定学生:每小组根据查阅的信息,相互讨论,团结协作,共同制定基本知识与技术的诊疗方案。教师:辅导、答疑问题讨论法团结协作启发式30方案优化教师:讲授基本知识与技术,评价学生制定的方案。学生:分组展示基本知识与技术的方案,依据老师的讲解,优化基本知识与技术的诊疗

4、方案。方案展示启发式讲授法20模拟实施学生:分组模拟基本知识与技术的方案。进行基本知识与技术的针灸治疗操作。老师:指导与学生互动模拟病人法临床技能模拟法自学完成任务40评价改进学生:学生根据实训结果,汇报学习心得,自评组间相互交流、提问,互评完成工作记录表和实训报告单老师:根据实训结果,总结、评价,填写教师评价表,布置新任务。提问评价报告演讲互相评价实训报告30相关知识链接:针灸治疗技术基本知识与技术针灸治疗技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经络腧穴理论和刺灸方法等基础知识来研究针灸防治疾病的一门针灸临床学科。一、针灸治疗作用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机体处于经络疏通、气血畅达、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

5、在病理情况下,则经络壅滞、气血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失衡。针灸治病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对人体腧穴进行针刺和艾灸,根据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下的需要,发挥其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治疗作用。(一)疏通经络疏通经络就是调理经气。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经络不通,分为实证与虚证,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经络气血失调,致使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阻滞,气血逆乱,进而导致种种病变。治疗即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经络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减退者,属虚证,治宜补虚疏经;经络气血偏盛、脏腑功能亢进者,属实证,治宜活血通络;经络气血逆乱者,或因于气血偏盛偏衰,或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均可据

6、其虚实而调之。针灸疏通经络作用的实现,针对不同原因,运用不同的疏通经络的方法,实热引起者宜用针刺,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肢体酸楚冷痛、痉挛抽搐或跌仆损伤所致的肢体红肿疼痛,针刺可起到祛风除湿、活血化淤、疏经通络而止痛的作用。气血不行,经脉失养引起的肢体麻木不仁、痿软无力、瘫痪失用,灸疗可起益气养血,温经通络而补虚的作用等等。(二)扶正祛邪扶正就是扶助正气,补益脏腑气血,增强抗病能力,正气得复就有利于抗邪;祛邪就是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消除致病因素,病邪得除又减轻对正气的损伤。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凡邪盛正气末衰者(新病)

7、,治宜祛邪为主,邪去正自安;正虚邪不盛者 (久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邪自除。若正已虚而邪末衰,单纯扶正则难免助邪,一味祛邪又更伤正气,故治宜攻补兼施。若以正虚为主者,扶正为上,兼以祛邪,或先补后攻;若以邪实为主者,祛邪为上,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补。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主要是通过针灸手法和腧穴的配伍两个方面实现的。在刺灸法方面,大凡针刺补法和艾灸属补法范畴,有扶正的作用;针刺泻法和放血属泻法范畴,有祛邪的作用。在腧穴配伍的方面,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膏肓等穴,有补的作用,多在扶正时用之;曲泽、委中、水沟、丰隆、十宣、十二井等穴,有泻的作用,多在祛邪时用之。绝大部分腧穴则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

8、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临床既可用于扶正,又可用于祛邪。在特定穴中,背腧穴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虚弱性久病;郄穴、募穴、下合穴偏于祛邪,适用于急性发作性痛证;原穴则具扶正祛邪双重作用,急、慢、虚、实证均可选用。(三)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使失衡的阴阳向着协调方向转化,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在阴阳一方偏盛,另一方未虚损的情况下应泻其有余,清泻阳热或温散阴寒;当一方偏盛,另一方虚损的情况下,在泻一方有余的同时,应兼顾一方之不足,配合扶正或益其

9、不足。在阴阳偏衰的情况下,应补其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治宜育阴潜阳,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不能制阴,多呈阳虚阴盛的虚寒证,治宜补阳消阴,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阳俱虚则阴阳同补。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针刺手法和配伍来实现的。在刺灸法方面,如灵枢终始篇日: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例如,阴盛阳虚可见癫证、嗜睡,阳盛阴虚可见狂躁、失眠,针灸临床均可取阴跻脉气所发穴照海和阳娇脉气研发穴申脉治疗。属阴盛阳虚的癫证、嗜睡宜补申脉,泻照海 (补阳泻阴);属阳盛阴虚的狂证、失眠应补照海,泻申脉 (补阴泻阳)。在腧

10、穴配伍的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指出针灸调和阴阳的具体方法既可以阴证治阴,阳证治阳,又可从阴阳互根的角度考虑,采取阴证治阳,阳证治阴之法。如:以俞治脏,以募治腑。根据脏腑的阴阳属性和胸背阴阳的划分,脏病取腰背 (阳部)之背俞穴 (如咳嗽、哮喘取肺俞,遗精、阳痿取肾俞),腑病取胸腹 (阴部)之腹募穴 (如胃痛、腹泻取中脘,遗尿、尿闭取中极)。结合脏腑、经脉阴阳表里关系,阴经经脉病症取相表里的阳经腧穴治疔 (如肝病取阳陵泉,脾病取足三里),阳经经脉病症取相表里的阴经腧穴治疗 (如胆病取太冲,胃病取公孙)。凡此,均属于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范畴。综上所述,疏通经络,扶正

11、祛邪和调和阴阳的作用,三者之间常是相互为用,互为因果的。如: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正常就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从而也会使阴平阳秘;而调和阴阳的结果也会使邪去正安,经气络畅通。针灸的治疗作用实质上就是对机体的一种良性双向调节作用,调节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其治疗作用的发挥,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密切相关。除了腧穴的特性,针灸补泻手法以外,还与机体状况(包括禀赋、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疾病表现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治疗时间、辅助治疗措施等关系密切相关,其中尤以机体最为重要。机体在不同的病理状况下,针灸可以产生不同的调治作用。如:当机体处于虚寒、脱证状况下,针灸可起到补虚散寒,回阳固脱的作用;当机体处于

12、实热、闭证状态时,针刺可起到清热泻实,启闭开窍的作用。心动过速者,针内关、通里能使之减慢,心动过缓者,针内关、通里能使之加快,对正常心率者,针内关、通里则心率无明显变化。凡此种种,均足以说明机体状况这个内在因素在针灸治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二、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治疗原则就是针灸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是确立治疗方法的基础。根据中医治则,结合针灸治病,常将针灸治疗原则归纳为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标治本、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三因制宜5个方面。(一)补虚泻实补虚泻实就是扶正祛邪,即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疾病有虚实,针灸分补泻,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13、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灵枢经脉亦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是针对疾病的虚实而制定的治疗原则。1虚则补之虚则补之、虚则实之,是指虚证的治疗原则应该用补法,适用于治疗各种虚弱性病证。针刺治疗虚证用补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法和穴位的选择与配伍而实现的。若偏于阳虚、气虚者,针用补法,加灸;偏于阴虚、血虚者,针用补法,血虚也可施灸;如阴阳俱虚,则灸治为上。常取关元、气海、命门、膏肓、足三里、太溪和有关脏腑的背俞穴、原穴,也可用五输穴的生克补泻法选取相应的穴位,针灸并用,施以补法,从而达到益气养血、滋阴壮阳、调补脏腑的目的。2陷下则灸之陷下则灸之之陷下,

14、内经的本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脉象,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其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此之陷下主要指脉象沉伏。灵枢禁服: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唐王冰注曰:脉虚气少,故陷下也。明张介宾注曰:沉伏不起也。故脉之陷下主要见于血寒或气虚之证。二是指穴位,如灵枢经脉说: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意思是说实证在相应的穴位可见隆起,虚证在相应的穴位可见下陷。陷下则灸之本意是说对脉象沉伏不起,或穴位处有凹陷者皆宜用灸法。其内在的病机是血寒,或经气亏虚。临床常见脾虚者多在脾俞、足三里有凹陷或按之虚软,肾虚者多在肾俞、太溪有凹陷或按之虚软,元气不足者多在气海、

15、关元有凹陷或按之虚软,清阳不升者多在百会有凹陷,此类病症都可以用灸法治疗。3实则泻之满则泻之、实则泻之、邪盛则虚之意即实证用泻法,适用于邪气盛的病症(实证)。针刺治疗实证用泻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泻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实现的。如在穴位上施行捻转、提插,开阖等泻法,可起到祛除病邪的作用;应用偏泻性能的腧穴如十宣穴、水沟、素髎、耳尖等,也可达到祛邪的目的。如对高热、中暑、昏迷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等实热病症,在正气未衰情况下,取大椎、合谷、太冲、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等穴,只针不灸,用泻法或点刺出血,都能达清泻实热之目的。4宛陈则除之宛同瘀,即瘀结、瘀滞之意。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久病。宛

16、陈则除之意即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用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适用于病久入络,及跌仆损伤、毒蛇咬伤、丹毒、腱鞘囊肿等病症。如病性较重者,可点刺出血后加拔火罐,这样可以排出更多的恶血,促进病愈。5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不盛不虚,并非疾病本身无虚实而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的病变,而未涉及其他脏腑、经络,属本经自病。难经六十九难曰: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治疗当按本经循经取穴,以原穴和五输穴最为适宜。针下得气后,再行均匀的提插捻转(即平补平泻)手法,使本经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补虚泻实既是针灸治疗原则,又是针灸治病的

17、重要方法,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补泻反则病益笃。都明确指出补泻不可误用,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对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之证,针灸应补泻兼施。(二)清热温寒寒与热是表示疾病性质的两条纲领。清热 就是热证用清法;温寒就是寒证用温法。灵枢经脉说:热则疾之,寒者留之。这是针对热性病证和寒性病证制定的清热、温寒的针灸治疗原则。与治热以寒、治寒以热一致,均属于正治法。1热则疾之灵枢经脉说:热则疾之。灵枢九针十二原亦云: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疾与急相通,有快速针刺与快速行针之义,以手探汤形象地描述了针刺手法的轻巧快速。热则疾之意即针灸治疗热证的原则是:浅刺疾出、快速提插捻转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少留针或不留针,

18、针用泻法。适用于实热证,如发热、中暑、咽喉肿痛等病症。例如风热感冒,常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即可达清热解表之目的。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商阳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热在经络局部者,用毫针散刺,或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局部出血,以疏散邪热。2寒则留之灵枢经脉说:寒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亦云: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留有留针之义,人不欲行形象地描述针刺手法应深而久留。指出寒性病症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主要适用于寒证。如风寒湿痹为患的肌肉、关节疼痛以及寒邪入里之证等。若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施治最为相宜;若寒邪在里,凝滞脏腑,

19、则针刺应深而久留,或配合施行烧山火复式针刺手法,或加用艾灸,以温针法最为适宜。在临床上热证与寒证的表现往往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如有表热里寒或表寒里热,上热下寒或下热上寒等,所以温热清寒的治则应灵活掌握,若寒热相间,当温清并用。如素体阳虚又外感风热之证,既有发热、咽喉肿痛等风热表证,又有脘腹冷痛、大便泄泻等里寒证,则可外清手太阴、阳明表热,毫针浅刺曲池、合谷、列缺、外关、大椎等穴,内温足太阴、阳明之寒,取足三里、中脘等穴,针用补法或用灸法。(三)治标治本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中医学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素问标本病传论曰: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

20、妄行。强调了标本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性,强调了标本理论对指导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意义。素问标本病传论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应用原则就是抓住疾病标本缓急的本质,予以适当治疗。概而言之,治标治本的基本原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1急则治标急则治标就是当标病急于本病时,应先治标病,这是特殊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权宜之法,目的在于抢救生命或缓解病人的急迫症状,为治疗本病创造有利的条件。如:任何原因引起的昏迷,都应先针刺人中,醒脑开窍,然后在病人恢复意识时再根据疾病发生原因从本论治。2缓则治本缓则治本就是在病势缓和、病情缓慢的情况下,针对本病的病机治疗或采取调理、补益为主的治疗原则。素问阴阳应象

21、大论曰:治病必求其本。在一般病情不急的情况下,病在内者治其内,病在外者治其外;正气虚者扶其正,邪气盛者祛其邪。治其病因,症状自解;治其先病,后病自除。这就是伏其所主,先其所因的深刻含义。如肾阳虚引起的五更泄,泄泻是其症状,为标,肾阳不足为本,治宜灸气海、关元、命门、肾俞,肾阳温煦五更泄自愈。3标本同治当标病和本病处于俱重或俱缓的状态时,均宜标本同治。如气虚感冒,应当益气解表,其中益气为治本,解表为治标,宜补足三里、气海、关元,泻合谷、风池、列缺以达到益气解表的目的。(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用相同的方法治疗。这一原则的运用,是以

22、病机的异同为依据的,即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意,其实质是辨证论治的灵活运用。1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正邪的消长等差异,涉及的脏腑、经络各异,即病机不同,采取不同的治法。如:同是胃痛,肝气横逆犯胃者,治宜疏肝和胃。取期门、章门、太冲、中脘、足三里、梁门,针用泻法;脾胃虚寒者,治宜健脾益胃,温中散寒,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并灸。2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由于病因相同或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其病机相同,就可采用相同治法。如:久泄、久痢、脱肛、崩漏、遗尿、胃下垂、子宫脱垂等,尽管它们的发病部位和具体症状迥然不同,但它们的

23、病机相同,均属气虚下陷,治宜益气升陷,取百会、中脘、脾俞、胃俞、气海、足三里等穴,针用补法,并重灸。(五)三因制宜三因制宜是指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即根据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以及季节、地理环境以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的原则。1因人制宜因人制宜,就是要根据患者体质、年龄、性别、形体等不同的特点来采用适宜的针灸治疗方法。是三因治疗方案的决定性因素。如妇人以血为用,在治疗妇人病时要多考虑调理冲脉(血海)、任脉等。另外,患者个体差异更是决定针灸治疗方法的重要因素,如体质虚弱、皮肤薄嫩、对针灸较敏感者,针刺手法宜轻;体质强壮、皮肤粗厚、针感较迟钝者,针刺手法可重些。正如灵枢逆顺肥瘦所言:体质壮大,

24、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2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来采用适宜的治疗方法。如在寒冷的地区,治疗多用温灸,而且应用壮数较多;在温热地区,应用灸法较少。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艾焫,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3因时制宜因时制宜,就是要根据不同季节和时辰特点,选用适宜的针灸治疗方法。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一定影响。难经七十难认为:春夏者,阳气在

25、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春夏之季,阳气升发,人体气血趋向体表,病邪伤人多在浅表,多宜浅刺;秋冬之季,人体气血潜藏于内,病邪伤人多在深部,多宜深刺。所以在应用针灸治疗疾病时,考虑患病的季节和时辰有一定意义。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均是按时选穴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因时制宜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因时制宜还包括针对某些疾病的发作或加重规律而选择恰当的治疗时机。如精神疾患多在春季发作,故应在春季之前进行治疗;痛经一般宜在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针治;疟疾多在发作前23小时进行针治等。三、针灸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特色。针灸临床常用的证治方法主要有八

26、纲证治、脏腑证治、经络证治三种。针灸治病就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将临床证候进行分析归纳、辨证论治。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归纳疾病病性的阴阳、寒热、虚实,确定病位的在表、在里、在经、在络、在脏、在腑。然后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使理、法、方、穴、术丝丝相扣,一线贯穿。通其经络,调其气血,使脏腑、气血、阴阳调和,经络恢复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此乃针灸临床八纲、脏腑、气血、经络证治的全过程。(一)八纲证治八纲证治是各种辨证论治的总纲,阴阳两纲来概括其他六纲。在针灸临床上结合八纲证治诊治疾病,确定具体的针灸治疗方法和补泻手法。阴阳:针和灸各有所长,如灵枢官能说:

27、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一般情况下,阳证多用针,阴证多用灸;如果证属阴阳两虚,也多选用灸法。在临床上,阴证习惯上指里虚寒证,治宜温中、散寒、补虚,针灸并用,重用灸法,针多用补,深刺而久留针;阳证习惯上指表实热证,治宜解表、清热、泻实,针多用泻,毫针浅刺少留针,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不灸或少灸。表里:素问刺要论说: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病有表里之别,刺有深浅之分,总宜刺至患部。如皮肤病病在皮肤,宜浅刺;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夹脊穴应深刺至骨,过深过浅皆属不当。素问刺齐论所说: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和

28、灵枢终始所言在骨守骨,在筋守筋皆是此意。寒热:一般而言,寒属阴多用灸法,热属阳多用针法;此外,热证宜热则疾之,寒证宜寒则留之。具体方法见本章第二节之清热温寒。虚实: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是其基本原则,具体方法详见本章第二节之补虚泻实。针灸临床辨虚实有以下独特的方法和鲜明的特点:一是通过诊察经络穴位辨虚实。灵枢经脉言: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说得就是疾病的虚实可在相应的经络穴位上反映出来,如脾胃虚弱的病人脾俞、足三里多呈现凹陷或按之虚软,肝火旺者肝俞多有隆起等。二是通过脉象辨虚实,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三是通过针下辨气辨虚实。如灵枢九针十二原

29、说的上守神、上守机,及灵枢终始所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等都是针下辨气之意。(二)脏腑证治脏腑证治,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辨别疾病所在脏腑、性质以及正邪的盛衰,并制定相应治法的一种辩证论治方法。脏腑病证有其相同的用穴规律。不论是何种脏腑病证,都可以取其原穴、背俞穴和募穴进行治疗。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俞募穴也是治疗脏腑病证较为常用的腧穴,根据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原则,临床上六腑病证多用募穴,五脏病证多用背俞穴。此外,治疗六腑病证最常用下合穴,如胆痛、黄疸、胁痛都属于胆病,皆可用阳陵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的合治内腑就是指下合穴而言。概

30、之,五脏病证首取背俞穴或原穴,也常用募穴,可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六腑病证首取下合穴或募穴,也常用背俞穴。而五脏六腑的急性病,则多取郄穴,如急性胆痛,可取胆经的郄穴外丘,急性心痛,可取心经的郄穴阴郄等。如果脏腑病证表现为明显的实证或虚证时,还可结合五输穴的生克补泻法选取相应的五输穴,如肺虚补太渊,肺实泻尺泽等。以肝为例,肝位于右肋下,为将军之官,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调节人体精神情志活动,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若肝功能失常,则临床上多表现为胸胁满闷或疼痛,或乳房及少腹胀痛,情志失常,月经不调,甚或闭经,苔薄,脉弦。治疗时可以选取肝俞、期门、太冲等做主穴

31、,再随证加减。同时,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在的官窍、形体通过经络密切联系,官窍、形体的病变可以说是脏腑病变的外在反应。所以在治疗上,除了取局部相应的穴位外,还可以取相应脏腑所属经的穴位。如肝开窍于目,外合筋,对于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我们可以取局部的穴位,同时加上肝经的穴位,如太冲、曲泉、中都等。另外,脏腑的阴阳、五行属性决定了它们之间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针灸治疗取穴时既要照顾到原病证之脏腑,同时又要兼顾与病情有关的脏腑。以肝与胃为例,肝五行属木,胃五行属土,当胃痛是因为肝气犯胃所致时,除了有胃脘疼痛、呃逆、呕吐、食少纳呆等症状外,尚有胃痛连及两胁、喜叹息、在情绪不佳时加重等特点,临床

32、治疗时,除了常规取穴外,还应取肝经的期门、太冲穴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此外,根据中医治未病和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思想,治肝之时也要注意顾护脾胃,如灵枢五邪所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三)经络证治经络在生理上可以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保卫机体;在病理上可以传注病邪,反映病候;在诊断上可以辨别病证的部位和虚实;在治疗上可依部定经选穴,这是经络证治的基础。经络证治是以经络为基础,以病变的部位及临床证候表现为依据,确定疾病的经络归属及其病变性质,从而选择相应的经络腧穴治疗的一种辩证施治方法,是针灸临床辩证论治的核心,是针灸临床最重要最鲜明的诊疗特点。1辨位归经即根据

33、病痛发生的不同部位来判断是何经的病症,这在经络辨证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例如头痛,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分布,前额为阳明之位,侧头部为少阳之位,后枕部为太阳之位,巅顶为厥阴之位。 再如牙痛,手阳明经入下齿,足阳明经入上齿,故上牙痛归为手阳明经,下齿痛归足阳明经。如果风寒湿邪闭阻某一经络,则可沿该经出现肌肉酸楚疼痛、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当某一病变部位有数经分布时,应结合其他兼症来考虑归经。如胁痛涉及足少阳、足厥阴、足太阴三经,兼有目黄、口苦者归足少阳;伴心烦易怒、呕逆者应归足厥阴;见脘腹胀满、大便稀溏者则归足太阴。又如舌体病变涉及手足少阴、足太阴三经,见口舌生疮,尿赤灼热而痛者归手少阴;见舌干兼腰膝酸软

34、、耳鸣者应归足少阴;而见舌本强痛,腹胀、纳差者则归足太阴。对于经络肢体的病症,应仔细循按检查病变部位以辨经,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仔细诊察患病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是在何经上,就可辨为该经的病症。这些常见的异常反应包括疼痛、压痛、结节或条索状物、局部隆起(以上皆属实证),或者局部凹陷、按之虚软等(属虚证)。对于脏腑病,也可结合患病脏腑所联系的经络进行辨经,如灵枢百病始生则说:察其所痛,以知其应。各种异常反应,常常在募穴、背俞穴、原穴、下合穴、郄穴等特定穴上出现,即提示相应脏腑、经脉可能出现了病变。如肺病在孔最、肺俞最有反应;

35、心病在心俞有反应;肠病在天枢、大肠俞、足三里有反应;三阴交压痛,提示足三阴经可能有病变,一般以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多见。穴位按压目前还用于对癌症的辅助诊断中。2辨证归经主要是根据灵柩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病侯(即是动病,所生病)予以归经,例如见舌本强痛归足太阴脾经;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或目黄胁痛,儒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等就归入手少阴心经;(下)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等,就归手阳明大肠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应用经络电测定、知热感度测定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辨经。四、针灸处方针灸处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经络、腧穴和刺灸法组合

36、而成。做为针灸治病的关键步骤。处方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故针灸配穴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的指导下,依据经脉、腧穴的特异性和各种刺灸法的特点,结合疾病辨证进行严密组合。做到配穴精练,方法得当,酌情加减、灵活多变。从临床实际情况需要出发,更好地发挥针灸的治疗作用。针灸处方包括两大要素,即穴位和刺灸法的选择。(一)穴位的选择穴位的选择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依据经络、腧穴的特异性,结合具体临床辨证,遵循基本的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1选穴原则选穴原则是临证选取穴位应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对症选穴和结合现代医学知识选穴五种选穴方法。近部、远部、结合现代

37、医学知识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立的选穴原则,辨证、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确立的选穴原则。(1)近部选穴近部选穴是在病变的部位或邻近部位选取腧穴。是根据腧穴的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近部选穴适用于所有病症。例如,头痛取太阳,眼病取晴明,耳病取耳门,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皆属于近部选穴。此外,还有压痛点选穴,即以压痛点作为取穴和施术的部位,此即以痛为输法。应用时又分为穴位压痛选穴和非穴位压痛选穴。穴位压痛点既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又可以用于疾病的治疗,常用的有募穴、背俞穴,四肢部的腧穴等。非穴位压痛点亦称阿是穴,临床多用于跌仆、扭

38、伤、痹证等。尤以经筋病和筋骨病最为常用,如灵枢经筋指出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原则是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素问调经论也说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都说明经筋病和筋骨病皆应以局部选穴为主,如漏肩风属经筋病,宜首取肩部穴位;颈椎病、网球肘、踝关节扭伤等筋骨病也都应取局部穴位为主。(2)远部选穴远部选穴是在距病变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特别适用于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选穴,用于治疗头面、躯干、内脏病证。如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即是远部取穴。此法具体运用时,有本

39、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之分。本经取穴当诊断病变属何经后,即可选该经有关穴位治疗。如胃病取足三里;脾病取太白、三阴交。异经取穴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生理上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治疗上必须统筹兼顾。如胃痛属胃腑病变,当取胃脘、足三里。若因肝气犯胃所致,则当同时取太冲、肝俞,疏肝解郁,使胃不受侮,而胃痛可止。(3)辨证选穴辨证选穴就是根据病证的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临床上有些病症,如发热、失眠、贫血、月经不调等均属于全身性病症,因无法辨位,不能应用上述按部选穴的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症归属于某脏腑或经脉,然后再按经选穴。如失眠,若心肾不

40、交者,归心、肾两经,应在心、肾两经选穴,可取神门、太溪;属心胆气虚者,归心、胆两经,应在心、胆两经选穴,可取神门、丘墟;属心脾两虚者,归心、脾两经,应在心、脾两经选穴,可取神门、三阴交。也可根据辨证所属的脏腑,取相应的背俞穴,如心脾两虚者也可取心俞、脾俞等。(4)对症选穴也称经验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是依据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来选穴。如痰涎壅盛者选丰隆、中脘;哮喘选定喘穴,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小儿疳积取四缝,面瘫取牵正,痔疮取二白,目赤取耳尖,发热取大椎,胎位不正可取至阴;脱肛之疾可取百会等。(5)结合现代医学知识选穴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选取

41、穴位,目前现代医学对临床上针灸选穴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以解剖学为基础,结合病理学、生理学,逐步形成了另一种区别于传统中医学的选穴模式。结合解剖学选穴解剖学选穴是通过解剖学知识选穴,是对现代医学理论的最直接应用,此种选穴法临床运用最广泛。解剖学如系统解剖学、功能解剖学、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经络与腧穴局部解剖学、体表触诊学等,如软组织损伤,该病是各种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等原因造成人体的皮肤、皮下浅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 韧带、关节囊、滑膜囊、椎间盘、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的病理损害。这种疾病有着明显的解剖特征,临床上针对相应解剖结构选穴进行针灸治疗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疼痛是针刺治疗主要优势病种之一,选

42、择最痛的部位 (阿是穴 )或其相邻部位进行针刺,有着良好的止痛效果。如排刺颈部阿是穴治疗急慢性颈损伤、围刺肘关节周围臀部肌肉治疗肘关节扭伤等。此外临床上还经常选择肌肉起止点、分布部位为治疗穴位。如对于针刺三角肌、肱二头肌、斜方肌和肩胛提肌等肩颈部肌肉的起止点 (肩三针 )治疗肩周炎;中风恢复期患者,通过针刺股四头肌的起止点 (血海、 梁丘 )、分布部位(髀关、伏兔、阴市)来帮助下肢恢复肌力,缓解酸痛感等。除了止痛之外,针刺治疗痿证也有着一定疗效,临床上排刺胫骨前群肌 (阳明经 )治疗下肢痿软无力。现代研究发现针刺主要是通过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来达到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陈少宗教授认为现代针灸学

43、将针刺效应概括为两大主要类别:一类是节段性效应,另一类是整体性效应。针灸治疗方案涉的取穴组方应当遵循腧穴作用的基本规律,或者说取穴组方应当以腧穴作用的基本规律为指导。腧穴作用的基本规律与神经的节段性支配密切相关,即某一腧穴的主要作用范围取决于与之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的支配空间,处在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的腧穴具有类同的调节作用。腧穴的特异性被定义为:处在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的腧穴在治疗或调节作用上与较远的神经节段支配区的腧穴的差异性。另外,医师从患者的症状推断出相应支配神经,找出该神经在体表的投影,通过针刺来达到刺激神经,促进恢复的治疗目的。如按神经节段取穴:由于夹脊穴恰位于脊神

44、经所在之处,临床上根据病变的脏器、组织,针刺相应脊神经节段的神经根部,确有良效。如夹脊穴可治疗脊柱病、脊髓病、脊神经病、内脏疾病。颈夹脊主治头颈部、肩部、上肢疾患,如后头痛、枕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臂神经痛、上肢瘫痪等。胸夹脊;胸12夹脊穴可治上肢疾患;胸5夹脊穴可治呼吸及心血管疾病,胸部疾病;胸512夹脊可治消化系统疾病,腹部疾病。腰夹脊,腰15可治下肢疾病;胸5腰1,可治腹部疾患,如腹痛、腹泻。骶夹脊,即八髎穴,可治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如阳痿、遗尿、脱肛、月经不调等。针刺坐骨神经干 (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 内 1 /3处 )治疗坐骨神经痛,针刺胫神经干 (委中 )、腓总神经干

45、 (腓骨小头下方 1 cm)治疗下肢萎痹 ,针刺颈丛 (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 )治疗落枕、 面瘫等头颈部疾病 ,针刺臂丛神经 (极泉 )治疗上肢不遂等病证。这些疗法在很多临床研究中都已证实有着较好的疗效。但是要以神经功能的完整为前提条件,且不可过度刺激 ,以免损伤神经,临床上有一部分患者因过度刺激神经出现肌肉痉挛等副作用。结合现代医学的病、生理学选穴对于一些疾病 ,在解剖学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组织结构的生理功能及疾病的病理机制,可以构思出不同于传统中医选穴的治疗方案。如脑源性疾病,如脑血管病、脑炎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帕金森病等,其病变表现症状多在肢体,现代医学则认为病变在脑,故这些病可结合头部穴

46、位进行治疗,如头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如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等,中医认为与心、肝有关,现代医学则认为病变在脑,故治疗时可在辨证基础上加用头部和督脉穴位,如百会、四神聪、本神、风池、大椎等穴。再如,中风恢复期患者往往伴发偏瘫侧痉挛。交互神经支配理论指出一侧屈肌反射或随意肌出现收缩的同时 ,同侧的拮抗肌和对侧相同机能的肌肉则松,对侧的拮抗肌收缩。据此理论,针刺痉挛肌群的拮抗肌群,刺激使拮抗肌群紧张的同时,便起到了舒张痉挛肌群 ,缓解痉挛的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胃肠道有一个从一级感觉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到支配胃肠效应的运动神经元组成的、独立于大脑之外的神经系统,被称为肠神经系统(ENS)

47、。胃肠能分泌类似大脑分泌的物质,其具有调节胃肠神经乃至全身神经系统的功能,故胃肠有 人的第二大脑 之称。而中枢神经系统也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及神经-内分泌系统来调节胃肠的生理功能 ,此即形成脑 -肠互动。据此在治疗抑郁、失眠等精神疾患时,除了选取头部等局部穴位外还可以选取远端的腹部穴位,通过刺激脑-肠轴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活动。目前已有很多关于腹针治疗抑郁、失眠有效的临床报道。2配穴方法配穴方法就是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加强腧穴之间的协同作用,相辅相成,提高治疗效果。具体的配穴方法,主要有按部配穴

48、和按经配穴两大类。(1)按部配穴按部配穴是结合身体上腧穴分布的部位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上下配穴法: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上下配穴法即指人体上部腧穴与下部腧穴配合使用的方法,此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如:胃病,上肢取内关,下肢取足三里;风火牙痛,上肢取合谷,下肢取内庭;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取气海;颈椎病,上取后溪,下取申脉等。前后配穴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合应用的方法,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内经中称为偶刺,含俞募配穴法。如:胃脘痛,前取中脘,后取胃俞;遗尿,前取中极,后取次髎;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脊柱

49、强痛,前取水沟,后取脊中等。左右配穴法:左右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左侧和右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本方法是基于人体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和部分经脉左右交叉的特点总结而成的。临床应用时,左右交叉取穴(左病取右或右病取左)和左右对称取穴(左右同取)。左右交叉配穴一般多用于头面部疾患,如左则面瘫取同侧地仓、颊车,配右侧合谷,右侧面瘫选取同侧地仓、颊车,左侧合谷;左侧头痛取同侧太阳,头维,配右侧阳陵泉、侠溪。左右对称配穴多用于治疗内脏病,如胃病取两侧胃俞、中脘、足三里。亦可舍患侧而取健侧,如痹痛发作针对侧,痿证后期刺健侧。(2)按经配穴按经配穴就是按经脉的理论和经脉之间的联系进行配穴。临床上常用的有本经配穴法

50、、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本经配穴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未涉及其他脏腑、经脉时,即遵循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选取本经脉的腧穴配伍成方。例如肺病咳嗽,以手太阴肺经中府、列缺、太渊、尺泽相配;少阳头痛,以足少阳胆经率谷、风池、足临泣、足窍阴相配;胃火循经上扰导致的牙痛,可在足阳明胃经上近取颊车,远取该经的荥穴内庭。运用某条经的起止穴配穴治疗本经病症,称首尾配穴法,也属于本经配穴法的范畴,如睛明、至阴治疗坐骨神经痛等。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经脉取穴。如胆绞痛以阳陵泉配太冲,胃痛以梁丘、足三里配公孙。

51、另外,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中的特殊实例,在特定穴的临床应用中将详论。同名经配穴法: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依据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如牙痛、面瘫、阳明头痛,取手阳明合谷配足阳明内庭;落枕、急性腰扭伤、太阳头痛,取手太阳后溪配足太阳昆仑;失眠、多梦,取手少阴神门配足少阴太溪。临床上治疗关节肌肉的扭伤或疼痛,多用关节对应取穴法,即肩关节与髋关节对应,肘关节与膝关节对应,腕关节与踝关节对应,也属同名经配穴法。如右外踝扭伤,肿痛在足太阳膀胱经申脉穴处者,可在左侧腕关节手太阳小肠经腕骨穴处找压痛点针刺,常有针入痛缓之效。此外,按经选穴还有子母经配穴法和交会经配穴法等。以上介绍的选穴原则和常见的选穴方法

52、,在临床应用时要灵活掌握,因为一个针灸处方常是几种选穴原则和多种配穴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左侧周围性面瘫有味觉减退、听觉过敏和泪腺分泌障碍者,可选同侧的阳白、四白、太阳、颊车、地仓、翳风、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和对侧的合谷,既包含了左右配穴法,又包含了上下配穴法。因此,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从理论上提供了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思路。(二)刺灸法的选择刺灸法是针灸处方的第二组成要素,包括疗法的选择、操作方法和治疗时机的选择。1疗法的选择即针对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而确定的治疗手段。在刺灸方法上,是用针法、灸法还是用拔罐。针法有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穴位注射等的不同;灸法也有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

53、灸器灸、药物灸等的区别。如虚寒性病症,可在毫针刺的基础上,配合灸法,或用温针灸;局部肌肉疼痛,部位局限而固定者可选用刺络拔罐疗法。2操作方法的选择当确立了疗法后,要对疗法的具体操作进行说明,如毫针疗法用补法还是泻法,针刺是否留针,留针时间长短;艾灸用艾条灸还是艾炷灸,艾灸的壮数和时间等。需要注意的是,本教材下篇各科疾病基本治疗中的操作,所言毫针常规刺是指: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者补泻兼施,气机逆乱或虚实不明显者用平补平泻法。有关经络与腧穴中介绍的危险穴的操作,本书不再重复。为避免重复,在各病的操作中不再赘述。有关水针按照刺法灸法所讲操作。望拓展知识自己查阅。本书不在一一赘述。一般选主

54、穴,选用中药类如益气化瘀类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西药类如维生素类B1、B12注射液,激素类每穴注入0.51ml。3治疗时机的选择治疗时机是针灸处方的重要因素。主要有选择适宜的治疗时间、掌握好留针时间、制定疗程间间歇时间和预测总体治疗时间5个方面。(1)治疗时间一般来说,针灸治疗疾病没有特殊严格的时间要求。但是在临床上,选择适宜的治疗时间对有些病症能够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提高疗效。一般地讲,如果疾病的发作和加重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性,应在发作前进行针灸治疗。例如疟疾、癫痫、月经不调、痛经等。针灸治疗疟疾的最佳时间是在规律性发作前2小时左右;癫痫应在发作前57天开始针刺;月经不调和痛经

55、则应该在月经来潮之前35天开始治疗,直到月经干净为止;女子不孕最好能在排卵期前后连续针灸等等,这样可明显提高疗效。应用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对治疗时机有特殊要求,可参见附篇。因此,治疗时机也应在处方中说明。同时,亦可将针灸临床上针灸处方也一并写上。(2)留针时间留针时间也是刺灸法的重要内容。一般病症以留针30分钟为宜。在留针时间内,每隔510分钟行针1次,谓之 动留针。对于不容易配合针刺操作的婴幼儿以及肢体痉挛性疾病的患者,不适合留针,可略施行针手法后旋即出针,防止发生弯针、断针事故。但对于一些急性痛症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胆绞痛、肾绞痛等,则需要长久留针,少则12小时,多则10小时以上。(3)疗程

56、时间多数疾病如面瘫、风湿痹痛等,以针灸10次左右为1个疗程。部分急性或简单的病症,例如急性扭伤、牙痛、目赤肿痛等,以痊愈为止,少数慢性病、疑难病和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例如肥胖症、男性不育、女子不孕、中风偏瘫、截瘫等,1520天左右为1个疗程。(4)间歇时间一般慢性病症可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有的2日针1次,有的则1日针2次。但对于一些急性疾病,例如急性传染病、剧烈疼痛等,则需要每日2次或每隔56小时针灸l次,不可间隔太长时间,否则不利于积累疗效。每个疗程之间应休息37天,然后再继续下一个疗程。如此可以避免因连续刺激后机体产生的耐针性,使兴奋性降低而影响疗效。针灸间隔时间有时还需要根据不同针灸方法

57、而定。例如埋针疗法、埋线疗法、针挑疗法和刺络出血较多者,可37天左右治疗1次。施行瘢痕灸法者,其间隔时间也应适当延长。(5)总体治疗时间一个病人大约需要治疗多长时间,也是刺灸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一般凡急性、简单的病症,例如昏厥、急性扭伤、落枕、牙痛等,治疗时间较短,少则1次,多则35次即获痊愈。而慢性病、疑难病和肢体功能障碍性疾病,例如肥胖症、男性不育、女子不孕、中风偏瘫、截瘫等,治疔时间较长,少则数月,多则数年。有些疾病,在己经治愈后为了巩固疔效,防止复发,也还需要续治35次。但对于经络失衡引起的病症,例如面瘫等,经过治疗一旦达到了相对平衡,就应该中病即止,以免 矫枉过正。对于极少数疑难奇症的

58、治疗,如果一时难以作出判断,不妨先治510次,以观后效,再作出预测。常用的符号类见表1-1。表1-1 针灸处方中常用的符号方法符号方法符号针刺平补平泻法针刺补法T三棱针点刺放血针刺泻法皮肤针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拔罐法水针IM皮内针电针IN五、特定穴的临床应用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一共十大类。(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的总称。五输穴除治疗局部病症之外,对经脉循行远端部位 (头

59、面、躯干、内脏)乃至全身性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在全身腧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五输穴除了有经脉的归属外,还有其自身的五行属性,并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规律进行配属。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穴位的五行属性(见表1-1、表1-2)。表1-1 阴经五输穴及与五行配属表六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肺(金)心包(相火)心(火)脾(土)肝(木)肾(水)少商中冲少冲隐白大敦涌泉鱼际劳宫少府大都行间然谷太渊大陵神门太白太冲太溪经渠间使灵道商丘中封复溜尺泽曲泽少海阴陵泉曲泉阴谷表1-2 阳经五输穴及与五行配属表六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大肠(金)三焦(相火)小肠(火)胃(土)

60、胆(木)膀胱(水)商阳关冲少泽厉兑窍阴至阴二间液门前谷内庭侠溪足通谷三间中渚后溪陷谷足临泣束骨阳溪支沟阳谷解溪阳辅昆仑曲池天井小海足三里阳陵泉委中五输穴的应用可以归纳为三点:1按五输穴主病选用素问咳论说治脏者治其输,治腑者治其合。五脏有病可选取输穴,六腑有病可选取合穴,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可选取相关的腧穴进行治疗。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荥输治外经。灵枢寿夭刚柔又说: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指出了阳经的荥穴、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外经病证,阴经的荥穴、输穴可以治疗五脏病。总结较为全面的是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则曰: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