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及思考_第1页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及思考_第2页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及思考_第3页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及思考_第4页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及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z.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摘要:论文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太度和认知程度。进展了社会调查、查看文献等一系列的方法。通过对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大学生心中的传统道德、大学生对中国古代文集的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等方面进展探讨。明白了调查中很多大学生连最根本的传统文化常识都分不清,在对传统文化以中医四诊为例的调查中,有20%的大学生并不清楚中医的四诊为望、闻、问、切。然而以清代科举考试是为例的调查中,还有11.25%的大学生并不完全了解在通过乡试、会试后还应参加殿试;有1.25%的学生

2、不知道获第二名的为榜眼。得出了现在我们作为大学生,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应该去从现在开场去认真的读我们一直没有正经读过的东西,我们应该一直读下去,不要急着高谈阔论,也不要把它当作资本与荣誉,而是用心去读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应该学着去保护,去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才不愧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的结论。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调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正文局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民族根基,但因为诸多原因,传统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断层。青年一代,就已经处于文化的断层,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么不了解,要么有严重的误解,面对的这样一种已经是非常严重的倒金字塔形状的格局,如果任其开展,将有严重的后果。尤其是

3、传统文化对国民进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做为国家的未来,一方面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一方面又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体验,这极为不利于传承我们祖先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进展此次调查,旨在分析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情况。同时对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问题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并希望通过此次调查唤醒大学生、学校,乃至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本报告以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状况为对象,2010年12月6日至12月12日在2所高校进展了不记名问卷调查。

4、包括五局部:一、大学生对中国古代文集的根本了解情况,包括古典诗词、四大名著、论语、大学、中庸等。二、主要为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侧重于现状,以及未来的开展。三、大学生对中国的许多现存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状况,具体指自然遗产,昆曲,皮影戏等。四、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例如清代科举的考试等级,老子的思想等。五、关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看法。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回馈率100%,其中有效问卷80份,占回收总数的80.%。本报告以80份有效问卷作为主要数据来源,以中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综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1.对当今的影响虽说现在中国

5、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但从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看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为中国原有的精神文化还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强大的,中国弱就弱在物质文化方面,所以要赶上西方只要在物质文明上积极学习和开展就可以了,这就是洋务运动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但洋务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搞了30年的洋务运动,建立起了当时非常强大的北洋水师,可是在一场甲午战争中就被打败了。于是我们开场考虑体制、机制的问题,考虑制度文明的问题。儒家的文明不行,就要批判,就要改,所以要进展制度改革。西方提供了我们两种典范,一种就是像英国、荷兰那样走君主立宪的道路,把国王架空,实权放到议会当中,这就是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

6、。可是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在随后的第二个阶段中,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彻底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制度。但辛亥革命既成功又不成功,因为虽然把皇帝拉下了马,但是旧军阀势力又非常强大。于是人们开场思考精神文明层面的因素。新文化运动就是要改造精神文明,当时首当其冲的就是儒家文化,所以对儒家文化进展了剧烈的批判。但这些实际上还是停留在社会政治层面,对于一般世俗生活中传统的东西并没有冲击多少。最后到了文化大革命,从根本上铲除了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很多生活习俗消失了。经过了文化大革命以后,我们在根本的家庭生活中也把我们的传统割断了,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根本的家庭伦常观念不是很清楚,有的根本不认同。所以我们

7、根据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的作用图一可看出有52.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重要,有41.25%认为这有一定的作用。这些比例就占到了93.75%,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的作用还是持有积极态度的。图一2.对未来的态度从调查中来看图二,对未来传统文化的开展有15%的学生表示很乐观,有37.5%的学生认为比拟乐观,但是也有11.25%的学生并不看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展,1.25%的人觉得传统文化未来的开展很悲观,还有一些同学持中立态度。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近一半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未来的开展持消极看法。图二就这一现象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和未来世界的关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

8、未来世界的开展合宜,中国传统文化前途就光明,如果不合宜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前途,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开展的道路是合宜的,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有前途的。1然而,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老子和庄子,不仅意识到这种文化困境,而且深刻地顿悟到文化对人的异化以及这种异化所导致的人类与自然界的疏离,从而设想出依据理性的引导复归于自然之道的理想出路。老子和庄子曾依据认识的相对性十分锋利地提出人类知识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问题,即人类知识的根底和是否能给人以幸福的问题。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善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具有现实意义。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

9、史的开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一个世纪来连续不断地更替着的动乱不安,把个人、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的不平安都展现在人类面前。这种世界性的社会危机正是作为人类生方式的文化对人的严重异化的表现。对待当代世界文化危机的态度,依然如历史上所表现的那样,即理性与反理性对立。这种对立的新特点是,反理性从疑心科学理性走到了明确反对科学的地步,从而导致科学人文主义诞生。就是当时传统文化对未来开展起到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对其抱有积极的态度。当代大学生也应该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开展中便会有一定的前景。二大学生心中的传统道德尊老爱幼是传统道德的重要容,传统儒家思想更是通过将长幼等级化

10、来推行这一道德标准,如荀子君子篇中有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调查结果显示。有47.5的大学生在家庭部认同长幼有序的道德标准,这也是大学生对传统道德标准认同最高的一个方面。谦让一直是传统文化推崇的美德,从孔融七岁让梨到管鲍之交,再到羊角哀与佐伯桃的生死之交,都已经成为世代传颂的典,但这一美德与当今崇尚竞争的社会风气有冲突。孔子有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中国传统待人处事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我们又作了这样的调查假设你钱包中有20元假钞你会如何处理呢调查结果很有意思,512的学生选择了交给银行或者自己留作纪念,剩下的学生选择了伺机花掉或者不好说。这一结果再次显示了传统道德标准与大学生的

11、行为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图三以上结果显示了大学生在处理家庭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方面与传统道德标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可能很复杂,既有大学生对传统道德的疏远,也有相关教育缺乏的问题。但我们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有些传统道德标准可能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开展的要求。而且这些标准并未及时作适应性改变,这集中表达在谦让与竞争的选择上。因此,如何调整或重新解释传统的道德标准以适应当今社会开展的要求,将是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三大学生对中国古代文集的了解1.大学生对古代经史子集的态度问卷调查中见图四,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偶尔翻阅。对于出现的这一现象,主要是这些书籍有

12、的太过深奥,不是白话文,而是文言文来表达的。这就造成了有27.5%的大学生对于这些经史子集敬而远之。庄子的思想是那种奇思妙想,让人出其不意的,所以大学生在还没有走进社会之前,有些庄子的思想并不能引起共鸣,这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图四2大学生能背诵的课外中国古典诗词数量吟诵对大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大量的吟诵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尽管有些容一时难以理解,但也为学生今后的反刍、领悟提供了语言材料。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感悟到了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并逐渐化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安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

13、念、积极的人生态度,于是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完美人格的源头活水。根据调查见图五,当今大学生能够背诵的课外古典诗词并不是很多,造成的原因可能有:对诗词不感兴趣;高中时因为考试只背课的,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看课外的;到了大学,认为没必要再看这些了等。当然,也有学校的一些原因,例如大学不开设语文课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大学还是应该开设语文,这样让大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图五(四)中国传统艺术文化1.中国戏曲的生存空间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开展,中国文化产业春潮涌动,在许多文化领域都出现了复和复兴的迹象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国戏曲却始终

14、无法融入到即将到来的大开展之中。有识之士奔波呼吁,并开列了振兴中国戏曲的一系列药方:要给戏曲松绑者有之。要让戏曲回归民间者有之。中国传媒大学周华斌教授更提出了将戏曲、话剧、电影、电视剧全部归入大戏剧概念,希望给中国戏曲注入更为鲜活的研究和开展空间。从我国文化开展现状分析戏曲的当代生存环境,也希望能引起戏曲理论研究者正视这种现状,使戏曲防止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珍藏。2 现在的大学生对戏曲并不十分了解,不太喜欢听这些传统艺术。喜欢听的是那些流行音乐,这就给中国戏曲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图六因此,有识之士奔波呼吁,并开列了振兴中国戏曲的一系列药方:要给戏曲松绑者有之。要让戏曲回归民间者有之。中国传

15、媒大学周华斌教授更提出了将戏曲、话剧、电影、电视剧全部归入大戏剧概念,希望给中国戏曲注入更为鲜活的研究和开展空间。从我国文化开展现状分析戏曲的当代生存环境,也希望能引起戏曲理论研究者正视这种现状,使戏曲防止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珍藏。2五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一由表一可知,中国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还是占到全部不小比重的。由此看出非物质文化是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集合的产物。顶峰佚起、美不胜收的非物质文化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然而在新社会变革的今天,延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已经历尽沧桑,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

16、遗产正以不可无视的速度衰落,潜伏着灭绝的危机。然而根据调查现在的大学生对于非物质物化遗产并不太了解,只有12.5%的大学生了解,其余的87.5%的大学生都不了解或尽了解一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大学生不能再坐以待毙了,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2.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其特征为: = 1 * GB2 总类繁多,总量丰富; = 2 *

17、GB2 区域特色鲜明,分布相对集中; = 3 * GB2 能反映当地历史文化,艺术文化价值高; = 4 * GB2 流动变化频繁,动态变化开展。表二根据表二看出,长期以来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相应阻止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殆尽的步伐。但我国幅员辽阔,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不均,在管理保护方面仍存在许多差距和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六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了解一般了解不了解老子的思想52.5%-47.5%科举考试76.25%11.25%12.5%征的提议12.5%11.25%76.25%总计47.08%11.25%45.42%表三当然

18、,传统文化不是快餐文化,对于传统文化,如果没有长期的学习与思考,没有大量的阅读积淀,没有冷静的分析与拓展,那就始终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传统文化;于丹论语热不过是一种对其最浅层的论述罢了,有的人一生都在读论语,读三国,读史记但也不敢说自己是在品,或者有什么心得。通过表三,看出其中有47.08%的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11.25%的学生一般了解,其余为不了解。可见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不是很高,造成的原因为:当代的大学生正对传统文化认识和重视是缺乏的,是读英文、吃汉堡、看大片、玩电脑长大的跨掉的一代,独生子女唯我独尊,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对于西方文化充满了向往。经

19、济的突飞猛进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却俗化了人们的精神领域,不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时冲击、诱惑着当代的大学生们。在其身上集中表现为注重自我,讲求个人开展,甚至以金钱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等。所以要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知识。3通过对不同专业、年级的大学生进展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探究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现状产生的原因,我们提出了相关建议:1设置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可在大学开设相关的公共课,组织各种讲座和竞赛,并根据需要建立相应的文学协会或组织。凭借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让同学们自觉、有兴趣地参与到学习传统文化中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2加强大学校

20、园文化建立支持学生们自己建立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社团,或是鼓励学生社团组织相关活动等一系列丰富校园文化的行动例如:有组织、有方案地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组织他们观看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演出,尽可能地使他们多接触不同门类的传统文化现象。还可以定期举办讲座,引导学生进展积极地思考,最终完成学生对传统文化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3政府的努力政府要加强对各种社会媒体的管理。不仅要对国家主流文化进展宣传,还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同时有效控制西化、化的泛滥,防止国粹变味和中国文化走样,在宣传本国文化的根底上,有选择地宣传国外优秀文化和新

21、兴事物,有必要的话可以对各种媒体建立奖惩机制。资本的力量权利与现在的群众媒体,特别是电视,形成一个十分庞大和有力的领域,因此,要借大家喜闻乐见的电视娱乐节目来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4.大学生应注重自身人文修养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开展健全的人格。另外,大学生应消除功利主义的思想,花点时间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各种人文讲座、文化交流活动等。5.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形的文化资本,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它是国家民族文化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库,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

22、要表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文化开展、强根固本、打下文化创新基石的必由之路。1加强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2制定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法规,形成相应的传承保护的法律体系,让工作制度化。3统一思想,建立传承机制,吸引广阔人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脊梁,一个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民族,一个有着丰富而灿烂的文化的民族,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影响力的民族。中华民族就是如此。五、结论1. 认同随着全球化开展趋势,现在的许多媒体很商业化,西化、化宣传使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淡化,正处于社会化阶段的大学生从服饰发型

23、、饮食和歌舞到对国外生活价值观都极度模仿推崇,出现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但绝大多数大学生也都认为有必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模糊浅薄,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是知之甚少,但总体上大学生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2. 知晓调查中很多大学生连最根本的传统文化常识都分不清,在对传统文化以中医四诊为例的调查中,有20%的大学生并不清楚中医的四诊为望、闻、问、切。然而以清代科举考试是为例的调查中,还有11.25%的大学生并不完全了解在通过乡试、会试后还应参加殿试;有1.25%的学生不知道获第二名的为榜眼。追根究底,中小学学校教

24、育阶段是学生成长很重要的阶段,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主要形成于这个阶段,但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但是大学阶段的学习也不为时过晚,但这个阶段的文化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学科的专业性造成大学及其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不重视,除了中文系学生没有人愿意专门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就业需要以及国家对大学生英语的硬性要求,使得大学生将大局部时间花在英语上,无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学校也忽略这方面公共课程的设置。3.感悟工业文明的开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保护措施的不完善,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古文化正遭遇着

25、被无视、甚至被消灭的命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已刻不容缓。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开掘它、传承它、保护它不但表达着现代人类对于自己祖先的尊重,也更表达着对于我们自己历史的善待。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已经有意识地去保护我们的文明,政府也在2006年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大学生会把中华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光大!iwen现在我们作为大学生,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应该去从现在开场去认真的读我们一直没有正经读过的东西,我们应该一直读下去,不要急着高谈阔论,也不要把它当作资本与荣誉,而是用心去读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应该

26、学着去保护,去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才不愧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们的文明,政府也在2006年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大学生会把中华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光大!现在我们作为大学生,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应该去从现在开场去认真的读我们一直没有正经读过的东西,我们应该一直读下去,不要急着高谈阔论,也不要把它当作资本与荣誉,而是用心去读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应该学着去保护,去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才不愧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参考文献1何兹全,中国历史学家。1935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史学系,后留学日本。19391940年承受中英庚款董事会的专款资助,在中央大学历史系研究晋南北朝史,并在该系讲授中国通史课。19411944年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编审。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7年赴美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并受霍普金大学资助,协助法兰西斯教授将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翻译成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后回国,担任师大学副教授、教授、晋南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