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社会学 教学大纲_第1页
旅游社会学 教学大纲_第2页
旅游社会学 教学大纲_第3页
旅游社会学 教学大纲_第4页
旅游社会学 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旅游社会学 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院平台课程任选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理论课程之一,是研究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导引性和工具性课程。(二)教学目的旅游社会学,是从旅游业入手,运用社会整体论、社会互动等社会学理论,来研究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试图通过微观、宏观两个角度,广泛研究旅游现象、关系、行为、规律,以期望解决旅游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和推动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改善和提高。社会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十分强调想象力的重要,但它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就旅游业来说,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越来越对基础学科提出要求,越来越

2、要求学者们穷极背后的终极原理,而不囿于表面、短期或局部的知识有用性。而要穷尽事物背后的终极原理,就不能局限于实用的层次,而必须超越这一层次,以达到穷尽罗格斯的目的。旅游社会学的教学目的就在于发掘旅游现象背后的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系统而有重点的介绍旅游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即旅游作为一个系统,所包括的不同的子系统:动机与体验系统、吸引物系统、支持系统、话语系统、关系系统等。本课程教学内容共分10章,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旅游社会学的视野与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旅游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第三部分介绍当前旅游社会学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四)教学时数1、时数:2课时/周,总计

3、:36课时2、进度:旅游社会学课程教学进度表章次内容总学时课堂教学讨论(实践)课一绪论22二旅游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44三旅游者角色、群体、分类与分层33四旅游动机431五旅游体验中的本真性问题431六旅游吸引物431七旅游地形象的社会建构321八主客关系与社会凝视431九旅游现象中的性别问题321十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541合计36297(五)教学方式主要以“研究型学习”课程教学法为主,采用教授、讨论、讲座等互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按要求事先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课堂上经常交换、交流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六)考核方式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

4、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是低层次的要求。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识记占15%,领会占35%,应用占 50%。题型一般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实务题。二、本文第一章绪论:旅游社会学视野与研究对象教

5、学要点:1、社会学视野下的旅游2、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社会学视野下的旅游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动机与体验系统二、旅游吸引物系统三、支持系统四、话语系统五、关系系统考核要求:1、识记旅游社会学定义2、了解旅游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掌握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适宜研究的目标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打下良好基础。4、运用在学习本章节知识的基础上从旅游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选定一个研究方向,尝试论文撰写。第二章 旅游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教学要点:1、韦伯主义2、涂尔干主义3、马克思主义4、功能主义5、符号互动论6、社会现象学7、世界系统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韦伯主义:文化与意义

6、的解读第二节涂尔干主义:集体意识与整合仪式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与阶级冲突第四节功能主义:社会功能与社会整合第五节符号互动论:意义与互动第六节社会现象学:自然化世界第七节世界系统论:边缘与核心考核要求:1、识记韦伯主义、功能主义等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理论。2、了解旅游社会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第三章 旅游者角色、群体、分类与分层教学要点:旅游者角色与分类2、旅游者分类与旅游市场分割3、旅游者与社会分层 4、背包客与另类旅游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者角色与分类第二节旅游者分类与旅游市场分割第三节旅游者与社会分层第四节背包客与另类旅游第五节旅游者虚拟社区考核要点:1、识记旅游

7、者分类方法及适用范围。2、了解旅游者分类与旅游市场分割的异同及这些分类形式相互借鉴的途径;旅游市场划分的依据,思考文化资本是否能为市场营销提供依据。3、运用运用本章所学知识整理旅游者的分类方式,分析不同类型的游客反映的社会发展背景与个体心理需求。第四章 旅游动机教学要点:旅游动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2、旅游动机研究的理论框架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动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第二节旅游动机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三节旅游动机的实证研究考核要点:1、识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及适用范围、皮尔斯的TCL理论及模型2、了解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旅游动机、行为表现的不同;旅游动机与民族性的关系;马斯

8、洛的理论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其理论的不足是什么和与旅游研究结合的依据。3、掌握旅游动机的研究对于旅游管理的意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旅游动机的差异。4、运用通过本章节学习研究“逃避追寻”模型的学科研究背景的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尝试用本章学习的学科研究模型解决研究中的实际问题。第五章 旅游体验中的本真性问题教学要点:现代旅游中本真性问题的缘起2、西方旅游研究中的本真性概念3、“本真性”理论在西方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现代旅游中本真性问题的缘起第二节西方旅游研究中的本真性概念第三节“本真性”理论在西方旅游研究中的应用考核要点:1、识记本真性的概念和与旅游研究的关系2、了解旅

9、游研究中本真性的概念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3、运用本真性概念适用范围,研究旅游演艺产品的舞台化真实;探究本真性和其他特性的关系,说明真性反映了游客对旅游的情感态度。第六章 旅游吸引物教学要点: 1、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及内涵2、旅游吸引物的属性和价值3、旅游吸引物的社会建构 4、社会变迁与旅游吸引物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及内涵第二节旅游吸引物的属性和价值第三节旅游吸引物的社会建构第四节社会变迁与旅游吸引物考核要点:1、识记旅游吸引物和旅游吸引物系统、旅游吸引物的双重属性2、掌握旅游吸引物的社会建构过程。旅游吸引物的动态变化过程,社会变迁对旅游吸引物的变化的影响。第七章

10、旅游地形象的社会建构教学要点:1、旅游地形象的塑造与表征2、旅游地的空间生产与形象建构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地形象的塑造与表征第二节旅游地的空间生产与形象建构考核要点:1、掌握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建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力的大小。2、运用通过学习本章内容研究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影响,讨论旅游摄影图片是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途径。第八章 主客关系与社会凝视教学要点:主人社会的感知与态度 2、旅游凝视3、照相机镜头下的主客关系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陌生人第二节主人社会的感知与态度第三节旅游凝视第四节照相机镜头下的主客关系考核要点:1、识记旅游凝视的定义2

11、、了解旅游凝视理论的提出及研究适用范围;分析旅游凝视中所体现出来的权力关系。3、运用通过本章节内容的学习从社会学视角来理解旅游中的主客关系;分析摄影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旅游凝视,对旅游凝视的方法进行分析。第九章 旅游现象中的性别问题教学要点:社会学的性别理论2、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现象性别框架3、性别化的旅游者4、旅游系统里的性别不平等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学的性别理论第二节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现象性别框架第三节性别化的旅游者第四节旅游系统里的性别不平等考核要点:1、识记性别化旅游者的社会学定义。2、了解中国旅游目的地性别化现象,分析其内在原因。3、掌握社会学的性别理论的提出发展过程和该

12、理论研究的重要发展阶段。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现象性别框架。 第十章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教学要点:旅游与目的地社会变迁2、旅游与目的地文化变迁3、旅游、迁移与身份认同4、旅游与社会排斥5、旅游增权与目的地可持续发展6、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教学时数: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与目的地社会变迁第二节旅游与目的地文化变迁第三节旅游、迁移与身份认同第四节旅游与社会排斥第五节旅游增权与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第六节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概览考核要点:1、识记旅游与目的地、社会排斥、旅游增权等基础概念。2、了解旅游排斥的概念,旅游目的地衰退而引发的社会排斥问题的解决措施;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结构带来的变革文化;3、运用结合本章所学内容及相关理论模型解释旅游目的地文化演变的过程。梳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中主要的理论观点,分析它们的差异体。三、参考书目1、韦伯,新教伦理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