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孟子导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杨泽波第1页,共36页。如何做人之知天与俟命第2页,共36页。儒学关于如何做人有其基本原则,照此去做,就可以成为有德的人,其生活就有意义。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由此便能够在事功方面取得成功,得到美满的物质生活。在这方面儒家有一种独特的智慧。这就是今天要讲的内容:知天与俟命。 第3页,共36页。首先看知天。儒学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道德直接与天相通。但这一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第4页,共36页。孔子沿用先前的思想传统,认为人的使命是上天赋予的。这方面最有名的说法说是“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第5页,共36页。但孔子对于天又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2、)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第6页,共36页。孔子之后,孟子面临着繁重的任务。沿着仁是什么这一问题一步步追下来,追到底,必须有一个终极的答案。也就是说,要把性善论坚持到底,对于性善的终极根源必须有个交代。第7页,共36页。古时候人们思想有一种习惯,将实在搞不清的问题向上推,在西方是推给神,在中国是推给天。中国古代天论思想的传统在孟子手里又派上了用场,成了他解答道德终极根据难题的法宝。“天生蒸民”、“天之所与我者”都是这一思想的反映。第8页,共36页。这方面另一章特别值得关注:尽其心者,
3、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13.1)第9页,共36页。上述说法表明,历史发展到孟子这一站,不得不解决道德的终极根源这一问题了。孟子自觉承担起了这一任务,把道德的终极根据上挂到了天上,以天作为儒家道德的终极根据。 第10页,共36页。为某种东西寻找终极根源的理论,在中国哲学的系统中,叫做形而上学。其说法来自于易经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说,有形有象的东西为形而下,无形无象的东西为形而上。这种无形无象的东西,即指事物的终极根源。 第11页,共36页。儒家把道德的终极根源上挂到天上,建构了自己的道德形上学,这种做法有一个重要的效应,就是使儒家的道德
4、具有了超越性。儒家道德并不只是简单道德教条,它也有自己 形上意义。因此,在历史上,讲儒学不能不讲天。此之谓“知天”。第12页,共36页。同时,也必须看到,儒家必须讲天,天虽有形上意义,但并不是人格神。儒家是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不走宗教道路却又能支撑人们心灵,给人以生活意义的学说。别的不说,仅就这个现象本身而言,就已经精妙无比了。第13页,共36页。但这也带来一个严峻的课题。因为天不是人格神,儒家无法以天来保障人必然有福。这与宗教的道路完全不同,蕴含着大文章。第14页,共36页。儒家不以天保障有德之人必有福,但也必须对有德未必有福这种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于是便有了“俟命”的说法。俟命是由福的问题引
5、申出来的。第15页,共36页。孟子中关于有德之人未必有福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圣人亦有穷居”的问题。“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8.29)第16页,共36页。其二,是“圣人是否遇世”的问题。“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9.6)第17页,共36页。 17年 7年 尧(丹朱)舜(?)禹(启)益 不贤 不贤 贤 贤第18页,共36页。孟子对上述两种情況做出了解释。这是因为,德是“求在我者”,而福是“求在外者” (13.3)。第19页,共36页。因为福是“求在外者”,所以尽管个人可以积极努力,但最后能否得到不完全决定于自
6、己。这种情况就叫做“命”。第20页,共36页。因为命字来源于令字,有受动听命的意思,所以后来儒家常借此来说性善的来源。这种意义的命可称为“理命” ,如“天命之谓性”(中庸)。第21页,共36页。又因为命是受动的,个人无法决定,所以儒家讲命又常有另外一层含义。这层含义我们叫做“气命”。如 “莫之致而至者,命也”(9.6)。此章讲的“俟命”即指“气命”。所谓气命简单说就是个人无法决定,无法支使的那种力量和情況。第22页,共36页。从哲学上分析,所谓命即是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显现自身。生活中的事件都是通过偶然性(彩票)表现的,但偶然性背后却有其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这就叫做命。这种意义的命有
7、很多不同的说法,如命运、运会、运道、运气。第23页,共36页。比如,人总是要死的,这是必然性,但是今年死,还是明年死,是自然死,生病死,是被车撞死,还是被地震砸死,则是偶然的。因为人没有办法不死,躲不开这种必然性,又因为人无法决定是自然死,还是生病死,无法决定这种偶然性,所以总是承认命的存在。第24页,共36页。必须注意,虽然个人无法完全摆脱于命,但不能消极,而抱一种积极态度,等待好命的到来。这在孟子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做“俟命”。“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14.33)第25页,共36页。这种做法又叫“立命”:“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13.1)第26页,共36页。其所以要“
8、俟命”是因为:一方面,对内而言,是自己的义,是自己的良心本心,这是自己成就道德的根据,它的最大特点是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握;另一方面,对外而言,是各种事物的发展,它们受命所左右,不完全决定于人的主观努力。对此只能等而俟之,这就叫“俟命”。第27页,共36页。正确理解“俟命”需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俟命”并不消极。孟子关于立命的思想是相当豁达积极的,特别重视“强为善而已” (2.14)。第28页,共36页。第二,“俟命”要反对“非正命” (13.2)。第29页,共36页。第三,“俟命”更要反对“无义无命”(9.8)。第30页,共36页。总起来说,孟子承认命的存在,但又强调面对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9、,行义向善,以俟之,如果确实尽了最大的努力,仍达不到目的,那就应当坦然面对。第31页,共36页。由此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生的事一半由自己决定,另一半由命决定。人生的意义在于,努力做好自己的一半,并凭着这一半尽可能从命那里夺得更多的份额。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仅此而已。古语“尽人事听天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也就是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第32页,共36页。“俟命”思想决定了儒家积极有力的人生态度。儒家哲学历尽坎坷,仍生生不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奋斗的精神,绝不消极懈怠,原因皆在于此。这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重要指导意义。第33页,共36页。思考题:孟子俟命的思想有哪些要点,请你结合自己人生经验谈谈这方面的体会。第34页,共36页。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林学技术与森林资源管理考核试卷
- 管道空调施工方案
- 有机化学原料的绿色制备工艺优化考核试卷
- 四川沥青路面摊铺施工方案
- 氢氧化钠在油脂水解工艺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玻璃基光电子器件制备技术考核试卷
- 园林绿化工程景观照明设计考核试卷
- 五金批发市场行业市场增长动力与制约因素分析优化考核试卷
- 2025年送料连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车胎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从大模型、智能体到复杂AI应用系统的构建报告-以产业大脑为例-浙江大学(肖俊)
- 厂房电费收租合同范例
- 2024年南京市事业单位专项招聘退役大学生士兵笔试真题
- 增资扩股方案模板
- 鹅产业绿色循环发展-深度研究
- “三新”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难点突破策略
- (完整版)Camtasia-Studio使用教程
- 监理月报(水利工程)
- 外研版(2025新版)七年级下册英语期中复习:Unit 1~3+期中共4套学情调研测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军队文职考试《公共科目》试题与参考答案
- 班组的安全文化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