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5课练习题附答案_第1页
《纲要》上第5课练习题附答案_第2页
《纲要》上第5课练习题附答案_第3页
《纲要》上第5课练习题附答案_第4页
《纲要》上第5课练习题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纲要上第5课练习题1北魏重臣李冲主张实行“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冯太后称赞:“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孝文帝立即“遣使者行其事”。据此可知,“三长制”有利于( ) A基层体系的完备B大一统国家的巩固C国家赋役的征收 D民族间的交流融合2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个说法源出于北魏史学家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下列关于十六国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专指北方出现的十六个政权B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C形成与南方政权南朝的对峙D结束于北魏统一北方之时 3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刘渊

2、建立汉赵政权时以汉朝的继承人自居;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 ) A多民族政权并立互相争夺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了国家分裂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4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载:曹魏皇权低落,皇陵就没有封土。而前赵刘曜为自己建寿陵,周回四里,下深二十五丈;为其父、其妻建陵,“下铜三泉,上崇百尺”,费用以亿计,用了六百万个劳动日。材料说明前赵( ) A相权高涨B皇权强化 C士族腐朽D全面汉化5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

3、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觥“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荷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 ) 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B体现了少数民族汉化的趋势 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6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战于淝水,前秦军多系强征北方各族丁壮组成,本无斗志,前锋既败,后军竞相奔逃,南征遂告失败。战后,前秦征服的鲜卑等族纷纷起兵,前秦亡,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据此可知,前秦败亡的重要原因是( ) A统治者的昏庸无道治国失当B东晋开发江南实力强大C北方各族尚未实现充分交融 D北民南迁北方兵源不足7某学者指出:“关于秦汉两朝

4、帝国传统的记忆,延续贯穿了整个分裂时期。不仅那些渴求重现帝国雄伟气象的帝王心存此念,士族阶层亦复如此。”该学者意在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 ) A统治阶层存在统一观念 B传统社会观念已被颠覆C士族门阀制约社会进步D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强化8孝文帝改革时期制定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定期发放,不允许自筹。同时,加大反贪力度,树立御史台权威。这样做( ) 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B会导致北魏政治的动荡C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D利于鲜卑政权的封建化 9匈奴、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原本存在与汉族传统大不相同的“贵少贱老”传统。孝文帝改革期间仿效中国古礼,在中原地区逐步全面恢复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尊老养老礼制。这种

5、变化的根源在于( ) A生产方式影响统治政策 B民族融合提升族群认同C三教合流推动风俗变迁D移风易俗巩固专制集权10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11从建安八年至二十三年,曹操连续五次下令求贤,指出不论身份贵贱、品德如何,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便可选拔为官。此举( ) A适应了战争和统一北方需

6、要 B表达出“大义灭亲”的决心C消除了门阀制度的不良风气D深受“知行合一”思想影响12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颁布法令“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地方官“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这些措施( ) 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造成大土地所有制C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 D促进了人口的增长13西晋前后的户籍的变化具有以下特征:西晋以前东晋之后书写材料简牍纸户籍内容人口数字等简单的信息先祖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等户籍保管地方二级制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制这些变化( ) A杜绝了户籍的诈伪现象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保证了国家的税收来源D限制了士

7、族门阀势力膨胀14曹魏时期,购买物品、计算物价均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此后三百余年,钱币在北方偶尔使用,但流通为时较短。北魏孝文帝时,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这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发展迅速B商品经济严重衰退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15首先是魏晋时期文人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另一方面是汉末形成的“处士横议”之风,在魏晋之际演变为清议,并内化为文士的一种生活方式。影响魏晋士人言行的主要因素是( ) A儒家思想的重陶B佛教思想的传入C社会动荡的刺激 D统治者的提倡16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家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

8、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B世族文化影响扩大 C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D印刷技术快速发展17估税制是东晋南朝特有的一种税制。史载:“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者,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从此人竞商贩,不为田业;故使均输,欲为惩励。虽以此为辞,其实利在侵削也。”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加强B有利于减轻民众负担C容易扰乱市场商品交易秩序D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8南北朝时,北人骑马是日常生活,南人则畏马如虎。唐代时,南北人对骑马已经习以为常,男女皆然。唐人骑术水平不差,是以马球成为常见运动。材料现象反映了唐朝时期( ) A北方文化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B男女社会地位趋于平等C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 D游牧经济范围不断扩大19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公元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 A推动门阀政治的形成B消除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