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3单元(5份)课件25张PPT。第三单元哲思品悟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步步莲花 在我的心目中,莲花更像是一扇窗口,这扇窗口,让我们的灵魂通向物质世界,也让物质世界通向我们。 人何以爱莲?佛何以爱莲?我想这都与莲花所昭示的意义有关。莲花就是莲花,她是灵性的。而莲子的苦涩,也似乎为这份灵性增加了一道诠释。在所有美好的事物背后,都有一颗苦涩的心在默默地期待着,盼望着。正因为这苦涩,甜蜜才有了可以着落的港湾,梦想才得以起航。“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看新荷,泛水学人愁,心常卷。”莲与人是多么的
2、相通呀? 莲是一座桥,通向人,通向物,通向佛。对我们来说,莲可以意味着爱人,意味着美好。但是,当我们放眼更加辽阔的宇宙天地,你就会发觉,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哪一样又不是莲花? 在我的眼睛里,太阳是一朵莲花,月亮是一朵莲花,每颗星星,每盏明灯,每双眼睛,每个一闪而过的善意的念头,每句温暖的问候,每一丝些微的关怀都是一朵清新的、温馨的莲花。 纵使世界上所有的花朵都已经消逝,莲花不会。因为,莲花的根在我们的血液深处。佳句咀华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赏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赏读: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3.
3、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赏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4.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贞观政要赏读:快乐不能到了极点,快乐到了极点就会变成悲哀;对欲望不能放纵,如果放纵欲望就会酿成灾难。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视窗一代宗师欧阳修 北宋诗文革新,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欧阳修就是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他主张文章要切合实用,反对空谈猎奇;文章应当反映现实生活,为政治服务。如醉翁亭记。他的诗也开创了北宋的诗风,特点是“以文为诗”,诗中抒发议论,很多诗反映了人民的痛苦,有现实意义,词风也清新
4、。写作背景 这是一封朋友之间的书信。写于宋仁宗景禧三年(1036)秋。这一年因上书论救革新派人士范仲淹,先被贬至郢州。其后欧阳修因与高司谏书获罪,被贬夷陵县。这封信是到夷陵县后写的。尹师鲁,就是尹洙(10011047),宋代散文家,字师鲁,洛阳人,一生怀才不遇,郁郁以终。传说欧阳修学习古文,曾受尹师鲁的影响,他也是欧阳修在政治上、文学上的挚友。基础梳理 1.古今异义(1)师鲁十二兄书记。古义:今义:(2)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古义:今义:办理文书及缮写工作的人员。党、团等各级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书信。书籍。(3)师鲁又云非忘亲。古义:今义:(4)感激不避诛死。古义:今义:古人认为,子女犯罪,令
5、父母蒙羞,是对不起父母养育之恩,是不孝。忘记亲人。感动发愤。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2.一词多义表转折表顺承表因果表修饰顺手,连词可以把,介词然而不过是这样(对)3.词类活用(1)始谋陆赴夷陵:(2)非以为奇事而诧人:(3)史册所以书之者:名词作状语,从陆路。使动用法,使诧异。名词作动词,写、记载。4.文言句式(1)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2)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3)其心欢戚无异庸人:(4)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文本助读 欧阳修的这封信是答复尹洙询问的,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之情萦怀。在贬所勤官慎职,不作穷愁的文字,更凸现了泰然的心境。
6、全文行文朴实,如同叙家常一般,充满着温馨和理解,对于同遭贬谪的朋友而言,这便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了。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结构图示一、整封书信有几答几疑?其核心内容是什么?提示全信有三答三疑,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二疑欧阳修“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三疑欧阳修“非忘亲”“此又非也”“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其核心内容在于解释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为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重点突破二、“师鲁欢戚不问可知,所渴欲问者,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中,为什么运用了这么多问句?“渴”字又表现了什么心情?提示对朋友的关心之情
7、溢于言表。由朋友本人问及家人、孩子,考虑多么周到,用心多么细致。一个“渴”字道出了极想知道朋友是否安好的心情。口语化的语言令人感到亲切、温暖。三、欧阳修是怎样看待自己被贬的?从哪些地方看出?在这封信中,你读出了与尹师鲁之间怎样的感情?提示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欧阳修对待被贬的态度:认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对史书记载义士事迹的看法,“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虽被贬,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告诫朋友“慎勿作戚戚之文”。“自言益慎职,无饮酒。”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从对挚友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之中,不难看出其中充满了浓郁的人间真情。四、这是欧阳修被贬到夷陵
8、县之后写给挚友尹师鲁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是怎样逐层表露自己心情的?提示信的开始,写相送失约的原因,写没有见面的遗憾。第二段写没能给友人写信的原因,还有对尹洙及其家人的关切之问。第三段写自己行程平安的愉快心情。第四段主要回答尹师鲁的疑问。以此表明心志。在第五段表明自己既不屑做“戚戚怨嗟”之人,也不愿做“傲逸狂醉”之人。无论是什么内容,都从容道来,文字没有一点悲怨之情。对此次被贬,没有抱怨,可见他对贬官一事不忧不惧,淡定从容,处之泰然。技法赏析 1.高尚的精神境界。 一是表现为对贬官的态度。在信中对尹师鲁袒露了自己对被贬官一事的态度,他认为“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而好
9、友说的“非忘亲”也是不了解他的内心,他的内心是“得罪虽死,不为忘亲”,虽被贬官,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且告诫他的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被贬者”,“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他自己已严格要求自己,“至今不曾饮酒”,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态度,不要像“前世有名人”那样,“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他勉励朋友“慎勿作戚戚之文”,要振作精神,“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文中的这一系列表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气概,凝成一股气韵萦绕于字里行间,这正是高尚的精神境界所致。 二是表
10、现为对友情的珍重。于信的开头几段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关切、思念师鲁的心情,他对未能如约相送而遗憾;行程中没有寄信之处不能与师鲁通信而牵挂;本人到荆南后又急于打听师鲁任所郢州的情况;他迫不及待地要“问候”师鲁,打听对方“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这些看似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却表现了对挚友的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细腻、亲切,充满了人情味。 2.笔调平易自然,亲切委婉。 此文中不见欧阳修一贯的豪壮磅礴的气势,不见了大开大合的曲折,而代之以反复亲切的慰藉、叮咛,细腻入微的表白、鼓励。在文中共用了12个“也”字,使行文非常自然、平易,语气格外舒缓从容,拉家常,叙衷肠,直抒胸臆,委
11、婉动听。的措辞也非常注意亲切平易,选用了不少日常生活用词,如白头奴、家兄、家人、老母、米、面、鱼、梨、栗、桔柚、大笋、灶间老婢等,这些词语浅白、通俗,可想见在写此信时其神态是多么的松弛、自然。另外,多用松弛自由的散句,便于明白流畅地表情达意,也增添了行文的平易自然。写作迁移 角度 直抒胸臆 题目:运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写一段对家人或友人的文字,约100字。 示例 偶然 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课件25张PPT。第三单元哲思品悟温馨晨读
12、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步步莲花 在我的心目中,莲花更像是一扇窗口,这扇窗口,让我们的灵魂通向物质世界,也让物质世界通向我们。 人何以爱莲?佛何以爱莲?我想这都与莲花所昭示的意义有关。莲花就是莲花,她是灵性的。而莲子的苦涩,也似乎为这份灵性增加了一道诠释。在所有美好的事物背后,都有一颗苦涩的心在默默地期待着,盼望着。正因为这苦涩,甜蜜才有了可以着落的港湾,梦想才得以起航。“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看新荷,泛水学人愁,心常卷。”莲与人是多么的相通呀? 莲是一座桥,通向人,通向物,通向佛。对我们来说,莲可以意味着爱人,意味着美好。但是,当我们放眼更加辽阔的宇宙天地,你就会发觉,世界上所有
13、美好的东西,哪一样又不是莲花? 在我的眼睛里,太阳是一朵莲花,月亮是一朵莲花,每颗星星,每盏明灯,每双眼睛,每个一闪而过的善意的念头,每句温暖的问候,每一丝些微的关怀都是一朵清新的、温馨的莲花。 纵使世界上所有的花朵都已经消逝,莲花不会。因为,莲花的根在我们的血液深处。佳句咀华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赏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赏读: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3.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赏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4.乐不可极,极乐成哀;
14、欲不可纵,纵欲成灾。贞观政要赏读:快乐不能到了极点,快乐到了极点就会变成悲哀;对欲望不能放纵,如果放纵欲望就会酿成灾难。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视窗一代宗师欧阳修 北宋诗文革新,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欧阳修就是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他主张文章要切合实用,反对空谈猎奇;文章应当反映现实生活,为政治服务。如醉翁亭记。他的诗也开创了北宋的诗风,特点是“以文为诗”,诗中抒发议论,很多诗反映了人民的痛苦,有现实意义,词风也清新。写作背景 这是一封朋友之间的书信。写于宋仁宗景禧三年(1036)秋。这一年因上书论救革新派人士范仲淹,先被贬至郢州。其后欧阳修因与高司谏书获罪,
15、被贬夷陵县。这封信是到夷陵县后写的。尹师鲁,就是尹洙(10011047),宋代散文家,字师鲁,洛阳人,一生怀才不遇,郁郁以终。传说欧阳修学习古文,曾受尹师鲁的影响,他也是欧阳修在政治上、文学上的挚友。基础梳理 1.古今异义(1)师鲁十二兄书记。古义:今义:(2)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古义:今义:办理文书及缮写工作的人员。党、团等各级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书信。书籍。(3)师鲁又云非忘亲。古义:今义:(4)感激不避诛死。古义:今义:古人认为,子女犯罪,令父母蒙羞,是对不起父母养育之恩,是不孝。忘记亲人。感动发愤。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2.一词多义表转折表顺承表因果表修饰顺手,连词可以把
16、,介词然而不过是这样(对)3.词类活用(1)始谋陆赴夷陵:(2)非以为奇事而诧人:(3)史册所以书之者:名词作状语,从陆路。使动用法,使诧异。名词作动词,写、记载。4.文言句式(1)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2)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3)其心欢戚无异庸人:(4)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文本助读 欧阳修的这封信是答复尹洙询问的,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之情萦怀。在贬所勤官慎职,不作穷愁的文字,更凸现了泰然的心境。全文行文朴实,如同叙家常一般,充满着温馨和理解,对于同遭贬谪的朋友而言,这便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了。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结构图示一、整封
17、书信有几答几疑?其核心内容是什么?提示全信有三答三疑,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二疑欧阳修“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三疑欧阳修“非忘亲”“此又非也”“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其核心内容在于解释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为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重点突破二、“师鲁欢戚不问可知,所渴欲问者,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中,为什么运用了这么多问句?“渴”字又表现了什么心情?提示对朋友的关心之情溢于言表。由朋友本人问及家人、孩子,考虑多么周到,用心多么细致。一个“渴”字道出了极想知道朋友是否安好的心情。口语化的语言令人感到亲切、温暖。三、
18、欧阳修是怎样看待自己被贬的?从哪些地方看出?在这封信中,你读出了与尹师鲁之间怎样的感情?提示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欧阳修对待被贬的态度:认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对史书记载义士事迹的看法,“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虽被贬,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告诫朋友“慎勿作戚戚之文”。“自言益慎职,无饮酒。”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从对挚友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之中,不难看出其中充满了浓郁的人间真情。四、这是欧阳修被贬到夷陵县之后写给挚友尹师鲁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是怎样逐层表露自己心情的?提示信的开始,写相送失约的原因,写没有见面的遗憾。第二段写没能给友人写信的原因
19、,还有对尹洙及其家人的关切之问。第三段写自己行程平安的愉快心情。第四段主要回答尹师鲁的疑问。以此表明心志。在第五段表明自己既不屑做“戚戚怨嗟”之人,也不愿做“傲逸狂醉”之人。无论是什么内容,都从容道来,文字没有一点悲怨之情。对此次被贬,没有抱怨,可见他对贬官一事不忧不惧,淡定从容,处之泰然。技法赏析 1.高尚的精神境界。 一是表现为对贬官的态度。在信中对尹师鲁袒露了自己对被贬官一事的态度,他认为“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而好友说的“非忘亲”也是不了解他的内心,他的内心是“得罪虽死,不为忘亲”,虽被贬官,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且告诫他的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
20、被贬者”,“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他自己已严格要求自己,“至今不曾饮酒”,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态度,不要像“前世有名人”那样,“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他勉励朋友“慎勿作戚戚之文”,要振作精神,“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文中的这一系列表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气概,凝成一股气韵萦绕于字里行间,这正是高尚的精神境界所致。 二是表现为对友情的珍重。于信的开头几段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关切、思念师鲁的心情,他对未能如约相送而遗憾;行程中没有寄信之处不能与师鲁通信而牵挂;本人到荆南后
21、又急于打听师鲁任所郢州的情况;他迫不及待地要“问候”师鲁,打听对方“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这些看似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却表现了对挚友的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细腻、亲切,充满了人情味。 2.笔调平易自然,亲切委婉。 此文中不见欧阳修一贯的豪壮磅礴的气势,不见了大开大合的曲折,而代之以反复亲切的慰藉、叮咛,细腻入微的表白、鼓励。在文中共用了12个“也”字,使行文非常自然、平易,语气格外舒缓从容,拉家常,叙衷肠,直抒胸臆,委婉动听。的措辞也非常注意亲切平易,选用了不少日常生活用词,如白头奴、家兄、家人、老母、米、面、鱼、梨、栗、桔柚、大笋、灶间老婢等,这些词语浅白、通
22、俗,可想见在写此信时其神态是多么的松弛、自然。另外,多用松弛自由的散句,便于明白流畅地表情达意,也增添了行文的平易自然。写作迁移 角度 直抒胸臆 题目:运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写一段对家人或友人的文字,约100字。 示例 偶然 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课件29张PPT。第三单元哲思品悟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生如茶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
23、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的热闹后的落寞。 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水沸以后冲泡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炼后才能坦然。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你看那茶时,刚冲入水的时候,在水里来回翻滚,不就像初涉世事的我们吗?到处碰壁,遍体鳞伤。 如是,我爱喝茶。无茶的日子,真的觉得平淡、索然无味。 于我而言,最喜欢在一个寂寞的雨夜,泡一杯清茶,独坐在窗前,看落叶飘零,听雨敲窗棂,在氤氲的茶雾中,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浓浓淡淡的心事 是夜
24、,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佳句咀华1.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赏读:比喻清白正直之士,虽一时被诬陷,但历尽千辛万苦,其崇高品德终究会被人们认识的。现用以说明凡事经过艰苦努力,终能获得宝贵成果。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赏读:天(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赏读: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个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停止,这个历程不是
25、很遥远吗?这几句话表现了对道德的自信和对人格理想的执著追求。4.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赏读: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视窗友谊深深深几许 在所有抒写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唐诗中,元稹和白居易的友情之作数量最多。品读这些凝结血泪深情的诗作,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宦海沉浮中世路凶险时友情的高贵和伟大、生命的坚强和圣洁。我们震惊于元稹和白居易之间那种超越生死、荣辱与共的友情,我们惊叹于元稹和白居易之间那份天各一方、灵犀相通的默契,是诗歌带我们走进了友谊的光辉殿堂,是人格为我
26、们铸就了生命的华彩诗章。 公元815年,元稹降职为通州司马,白居易寄给元稹的诗是:“蒲池村里匆匆别,澧水桥边兀兀回。行到城门残酒醒,万重离恨一时来。”不数月,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听后,写道:“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深厚感情溢于言表。他俩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形成中国诗歌史上自然流畅的独特风格。白居易有诗写道:“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与君相遇知何时,两叶浮萍大海中。” “千里神交,若合符契”“金石胶漆,未足为喻。”表达我们的思考和感动吧,为元稹,为白居易,也为我们自己。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27、晚 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天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写作背景 元稹与白居易相识,是在贞元十九年,后成为挚友。元和十年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贬为江州司马。被贬的第二年写下著名的琵琶行,第三年,白居易在庐山新建草堂一所,落成后第二
28、天,给好友元稹写下了这封信,叙述了他在九江的生活,抒发了离别思念之情。基础梳理 1.一词多义动词,安放,放置动词,出现动词,设置,建造,建立动词,放弃,丢弃副词,随意形容词,诚实动词,信任副词,确实,实在动词,收到,得到能愿动词,能够,可以表条件允许动词,应该,应当名词,心得,收获动词,实现,达到疑问代词,哪疑问代词,什么代词,与“如”连用,表示“怎么样”副词,表示反问或感叹,怎么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2.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名词作状语条写如后云云:(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此一泰也:写分条地,逐条地安适的事情形容词作动词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3)动词作
29、名词量入俭用,亦可自给:爱好收入的东西3.古今异义(1)金銮殿后欲明天古义:今义:(2)人生几何古义:今义:天亮。今天的下一天;不远的将来。若干,多少。几何学。(3)上报疾状,次叙病心古义:今义:(4)方寸甚安古义:今义:首先介绍。指向上级汇报。指心绪,心态。一寸见方;平方寸。4.判断下列句式类型并翻译(1)此一泰也。()译文:(2)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译文:(3)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译文:(4)流水周于舍下。( )译文:(5)红榴白莲,罗生池砌。()译文:判断句这是第一件安泰的事。定语后置句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定语后置句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
30、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状语后置句流水在茅舍之下环绕。省略句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面的水池中。文本助读 白居易这封信抒发了一种对朋友深切的关爱思念之情,此外流露出白居易不为贬逐而忧郁失落和文人乐山乐水的雅趣和闲适。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结构图示一、本文哪个段落明显运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哪一段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示1.本文第一段属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表达别来三年想念的殷切。修辞手法有:反复和反问,渲染一种思念的感彩。2本文最后一段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如“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平生故
31、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说明了虽然以一种平和淡然的心态面对人生,但仍然怀念天各一方的朋友,字里行间抱有深深的哀伤之情。用“哀鸣啾啾”、“晓灯”来抒发哀愁万重,思念绵绵的情感。重点突破二、文中四次连呼“微之微之”,有什么表达作用?提示信的开篇接连用了两个“微之”,直呼其名,倾诉分别之日久,音断之日长,无法相见,长久以来的对朋友无法抑制的深切怀念,对人生短暂而思念深长的感喟,犹如汹涌的浪涛,滚滚而来,势不可遏。接着,又反复呼告,“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可见其为友人的“天各一方”、“各欲白首”的椎心之痛,溢满纸上,郁愤满怀,不能自已。文
32、中最后一段的开头也使用反复呼告的手法,连呼“微之微之”,直接倾诉,感情更加深挚浓烈,催人泪下。三、文中列举的“三泰”内容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此时的心境的?提示写三件如意的事来宽慰朋友:一是家中人平安团聚,享受到天伦之乐,无须挂念;二是生活虽然简朴但可以自给,自己很知足,无须担忧;三是在风景佳丽之地建了草堂,可以有所寄托,足以令人快慰。平淡朴实的文笔透露出自己不是消沉厌世而是达观知足、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豁达胸襟。也是为对方着想,不愿意让朋友为自己的不幸遭遇难过担忧,表现了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四、“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33、”赏析这首诗。提示最后以一首六言诗相赠作结,同时回应了元稹从远方带来的赠诗。诗的前四句作今昔对比,寄寓了的抑郁不平之气。因为两年前,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暗杀了。白居易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因而触怒权贵,以“越职言事”被贬江州。从金銮殿到庐山庵,自然不平而鸣,愤懑不已。最后两句以“笼鸟槛猿”喻自己和元稹都不得自由(当时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坎坷之命运相同,但他们只要一息尚存,相见相亲的愿望就一日不止。“人间相见是何年”,以反诘语气,表达出诗人对挚友元稹的强烈思念之情。技法赏析 一、倾诉衷肠,感情真挚。 信一开始就说不见面已经三年,断绝书信往来二年,具体明白地说明发信人对收信人的
34、重视;收信人在发信人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表示生命有限,友情无价,岁月流逝,年近半百,不知道天南地北、人各一方的境况何时才能了结?发信人和收信人政见相同,诗风一致,订交以来,友谊深挚。如今却南北异处,人各一方,相思而不得相见,这难道不是中唐官场倾轧、宦海沉浮所引起的结果吗?的满腹怨恨,只能表现为呼天抢地的呼喊:“天实为之,谓之奈何!”反映出诗人不平而又无奈的心情。同时,处处从收信人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一方着想落笔,说微之在病重时尚不忘记给他写信,且嫌信不能尽意,又以“数帙文章,请以代书”,深得之心。所写值得宽慰之事,实际上全是为了宽慰对方。如果说“形骸且健”是真心话,那么“方
35、寸甚安”却是违心话,目的是为了安慰正在病中且同样贬谪的微之,算得是一番苦心,一片真诚了。信中所述同族老少相共饥饱寒暖,九江鱼肥酒香,但这哪里可与京都荣华繁景相提并论?只有徜徉山水,筑堂庐山,才真正是白居易到江州后最值得宽慰舒心的事。山水之乐,庐山之美,自不待言;更使白居易流连忘返,“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寄情山水之间,忘却官场污浊,“不唯忘归,可以终老”,这才是大实话。是白居易贬官江州,唯一值得自傲的地方,是上天赐给白居易的福分,足以给受信人元稹带来精神上的安慰。 二、诗文相间,语言高雅。 高洁的志趣和真挚的感情,必须通过流丽而高雅的语言来表达。白居易在记述自己的思念之情
36、和乖舛的命运时,感叹“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天实为之,谓之奈何”。前两句语出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后两句出自诗经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但不露一丝“引用”的痕迹。把名句典故,化为的真情流露。所以,你即使不指出这些句子的出处来源,也同样不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曹操诗是汉魏乐府中的上乘之作,诗经被称为周代乐府,白居易如此纯熟地运用诗经、乐府名句而不见斧凿之痕,真可谓是诗骚高手了。他也就无怪乎会成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了。 而描述庐山草堂几句,如“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诸句,则显然受到屈原九歌 湘君的影响,与“鸟次兮屋上,水周兮
37、堂下”之句何其相似乃尔。至于文中穿插诗歌,诗文相间,不但增添了书信的抒彩,更是白居易(发信人)和元稹(收信人)诗人本色的自然流露。写作迁移 角度 借景抒情 题目:请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抒发某种感情,200字左右。 示例 秋雨 灰蒙蒙的天空,飘洒着细柔柔的雨,叩醒了九月季节里那一株寒意,于是寒蝉不再哭泣;尤加利、木麻黄皆缀上了晶莹的雨珠,祭悼它的衰老。 秋,踩满径的落叶而来,也带来蒙蒙雨。 绿茵褪色,夏日的玫瑰凋残,满径落叶,不安地在秋风中徜徉,大自然的回响,奏起一支支秋的悲歌。 残荷在灰蒙蒙的苍穹下,聆听雨的心语。秋风吹皱一池秋水,一股寒意袭卷心头。秋风秋雨,是一支冷清清的旋律,是
38、一支变了调的夏之歌。 让细雨飘在脸上,我走向海的怀抱。 雨中的海,蒙蒙的一片,似缀满晨雾般地令人感到朦胧。汹涌的波涛,雪白的浪花,以及在雨中急于找栖息之所的野鸽,为我眸子平添一抹淡淡的秋愁。课件29张PPT。第三单元哲思品悟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生如茶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的热闹后的落寞。 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水沸以后冲泡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
39、磨炼后才能坦然。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你看那茶时,刚冲入水的时候,在水里来回翻滚,不就像初涉世事的我们吗?到处碰壁,遍体鳞伤。 如是,我爱喝茶。无茶的日子,真的觉得平淡、索然无味。 于我而言,最喜欢在一个寂寞的雨夜,泡一杯清茶,独坐在窗前,看落叶飘零,听雨敲窗棂,在氤氲的茶雾中,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浓浓淡淡的心事 是夜,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佳句咀华1.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赏读:比喻清白正直之士,虽一时被诬陷,但历尽千辛万苦,其崇高品德终究会被人们认识的。
40、现用以说明凡事经过艰苦努力,终能获得宝贵成果。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赏读:天(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赏读: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个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停止,这个历程不是很遥远吗?这几句话表现了对道德的自信和对人格理想的执著追求。4.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赏读: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1、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视窗友谊深深深几许 在所有抒写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唐诗中,元稹和白居易的友情之作数量最多。品读这些凝结血泪深情的诗作,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宦海沉浮中世路凶险时友情的高贵和伟大、生命的坚强和圣洁。我们震惊于元稹和白居易之间那种超越生死、荣辱与共的友情,我们惊叹于元稹和白居易之间那份天各一方、灵犀相通的默契,是诗歌带我们走进了友谊的光辉殿堂,是人格为我们铸就了生命的华彩诗章。 公元815年,元稹降职为通州司马,白居易寄给元稹的诗是:“蒲池村里匆匆别,澧水桥边兀兀回。行到城门残酒醒,万重离恨一时来。”不数月,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听后,写道:“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
42、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深厚感情溢于言表。他俩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形成中国诗歌史上自然流畅的独特风格。白居易有诗写道:“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与君相遇知何时,两叶浮萍大海中。” “千里神交,若合符契”“金石胶漆,未足为喻。”表达我们的思考和感动吧,为元稹,为白居易,也为我们自己。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 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43、,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天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写作背景 元稹与白居易相识,是在贞元十九年,后成为挚友。元和十年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贬为江州司马。被贬的第二年写下著名的琵琶行,第三年,白居易在庐山新建草堂一所,落成后第二天,给好友元稹写下了这封信,叙述了他在九江的生活,抒发了离别思念之情。基础梳理 1.一词多义动词,安放,放置动词,出现动词,设置,建造,建立动词,放弃,丢弃副词,随意形容词,诚实动词,信任副词,确实,实在动词,收到,得到能
44、愿动词,能够,可以表条件允许动词,应该,应当名词,心得,收获动词,实现,达到疑问代词,哪疑问代词,什么代词,与“如”连用,表示“怎么样”副词,表示反问或感叹,怎么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2.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名词作状语条写如后云云:(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此一泰也:写分条地,逐条地安适的事情形容词作动词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3)动词作名词量入俭用,亦可自给:爱好收入的东西3.古今异义(1)金銮殿后欲明天古义:今义:(2)人生几何古义:今义:天亮。今天的下一天;不远的将来。若干,多少。几何学。(3)上报疾状,次叙病心古义:今义:(4)方寸甚安古义:今义:
45、首先介绍。指向上级汇报。指心绪,心态。一寸见方;平方寸。4.判断下列句式类型并翻译(1)此一泰也。()译文:(2)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译文:(3)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译文:(4)流水周于舍下。( )译文:(5)红榴白莲,罗生池砌。()译文:判断句这是第一件安泰的事。定语后置句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定语后置句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状语后置句流水在茅舍之下环绕。省略句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面的水池中。文本助读 白居易这封信抒发了一种对朋友深切的关爱思念之情,此外流露出白居易不为贬逐而忧郁失落和文人乐山乐水的
46、雅趣和闲适。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结构图示一、本文哪个段落明显运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哪一段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示1.本文第一段属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表达别来三年想念的殷切。修辞手法有:反复和反问,渲染一种思念的感彩。2本文最后一段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如“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说明了虽然以一种平和淡然的心态面对人生,但仍然怀念天各一方的朋友,字里行间抱有深深的哀伤之情。用“哀鸣啾啾”、“晓灯”来抒发哀愁万重,
47、思念绵绵的情感。重点突破二、文中四次连呼“微之微之”,有什么表达作用?提示信的开篇接连用了两个“微之”,直呼其名,倾诉分别之日久,音断之日长,无法相见,长久以来的对朋友无法抑制的深切怀念,对人生短暂而思念深长的感喟,犹如汹涌的浪涛,滚滚而来,势不可遏。接着,又反复呼告,“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可见其为友人的“天各一方”、“各欲白首”的椎心之痛,溢满纸上,郁愤满怀,不能自已。文中最后一段的开头也使用反复呼告的手法,连呼“微之微之”,直接倾诉,感情更加深挚浓烈,催人泪下。三、文中列举的“三泰”内容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此时的心境的?提示写三件如意的事来宽慰朋友:一是家中人平安团聚,享受到天伦之乐,无
48、须挂念;二是生活虽然简朴但可以自给,自己很知足,无须担忧;三是在风景佳丽之地建了草堂,可以有所寄托,足以令人快慰。平淡朴实的文笔透露出自己不是消沉厌世而是达观知足、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豁达胸襟。也是为对方着想,不愿意让朋友为自己的不幸遭遇难过担忧,表现了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四、“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赏析这首诗。提示最后以一首六言诗相赠作结,同时回应了元稹从远方带来的赠诗。诗的前四句作今昔对比,寄寓了的抑郁不平之气。因为两年前,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暗杀了。白居易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因而触怒权贵,以
49、“越职言事”被贬江州。从金銮殿到庐山庵,自然不平而鸣,愤懑不已。最后两句以“笼鸟槛猿”喻自己和元稹都不得自由(当时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坎坷之命运相同,但他们只要一息尚存,相见相亲的愿望就一日不止。“人间相见是何年”,以反诘语气,表达出诗人对挚友元稹的强烈思念之情。技法赏析 一、倾诉衷肠,感情真挚。 信一开始就说不见面已经三年,断绝书信往来二年,具体明白地说明发信人对收信人的重视;收信人在发信人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表示生命有限,友情无价,岁月流逝,年近半百,不知道天南地北、人各一方的境况何时才能了结?发信人和收信人政见相同,诗风一致,订交以来,友谊深挚。如今却南北异处,人各一方,相思而不
50、得相见,这难道不是中唐官场倾轧、宦海沉浮所引起的结果吗?的满腹怨恨,只能表现为呼天抢地的呼喊:“天实为之,谓之奈何!”反映出诗人不平而又无奈的心情。同时,处处从收信人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一方着想落笔,说微之在病重时尚不忘记给他写信,且嫌信不能尽意,又以“数帙文章,请以代书”,深得之心。所写值得宽慰之事,实际上全是为了宽慰对方。如果说“形骸且健”是真心话,那么“方寸甚安”却是违心话,目的是为了安慰正在病中且同样贬谪的微之,算得是一番苦心,一片真诚了。信中所述同族老少相共饥饱寒暖,九江鱼肥酒香,但这哪里可与京都荣华繁景相提并论?只有徜徉山水,筑堂庐山,才真正是白居易到江州后最值得宽慰
51、舒心的事。山水之乐,庐山之美,自不待言;更使白居易流连忘返,“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寄情山水之间,忘却官场污浊,“不唯忘归,可以终老”,这才是大实话。是白居易贬官江州,唯一值得自傲的地方,是上天赐给白居易的福分,足以给受信人元稹带来精神上的安慰。 二、诗文相间,语言高雅。 高洁的志趣和真挚的感情,必须通过流丽而高雅的语言来表达。白居易在记述自己的思念之情和乖舛的命运时,感叹“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天实为之,谓之奈何”。前两句语出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后两句出自诗经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但不露一丝“引用”的痕迹。把名句典故,化
52、为的真情流露。所以,你即使不指出这些句子的出处来源,也同样不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曹操诗是汉魏乐府中的上乘之作,诗经被称为周代乐府,白居易如此纯熟地运用诗经、乐府名句而不见斧凿之痕,真可谓是诗骚高手了。他也就无怪乎会成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了。 而描述庐山草堂几句,如“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诸句,则显然受到屈原九歌 湘君的影响,与“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之句何其相似乃尔。至于文中穿插诗歌,诗文相间,不但增添了书信的抒彩,更是白居易(发信人)和元稹(收信人)诗人本色的自然流露。写作迁移 角度 借景抒情 题目:请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抒发某种感情,200字左右
53、。 示例 秋雨 灰蒙蒙的天空,飘洒着细柔柔的雨,叩醒了九月季节里那一株寒意,于是寒蝉不再哭泣;尤加利、木麻黄皆缀上了晶莹的雨珠,祭悼它的衰老。 秋,踩满径的落叶而来,也带来蒙蒙雨。 绿茵褪色,夏日的玫瑰凋残,满径落叶,不安地在秋风中徜徉,大自然的回响,奏起一支支秋的悲歌。 残荷在灰蒙蒙的苍穹下,聆听雨的心语。秋风吹皱一池秋水,一股寒意袭卷心头。秋风秋雨,是一支冷清清的旋律,是一支变了调的夏之歌。 让细雨飘在脸上,我走向海的怀抱。 雨中的海,蒙蒙的一片,似缀满晨雾般地令人感到朦胧。汹涌的波涛,雪白的浪花,以及在雨中急于找栖息之所的野鸽,为我眸子平添一抹淡淡的秋愁。课件29张PPT。第三单元哲思品
54、悟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想 念 常常会无端地想念一些人。 想起一些人时,总感觉自己的生命是切成一段段的,每一段都和一些人联在一起。没有这些人,生命似乎就苍白贫乏,没有着落。但也不单是朋友,一些不是朋友而不得不与他们发生联系的人,甚至一些憎恨的人,也常常要想起他们,所以,生命便可以分解成这样:一些被你所爱的人分去了;一些被你恨的人分去了;一些被你无所谓爱或恨的人分去了。你的生命被这三种人分解去了。你在漫长的岁月里想念他们,因此你觉得自己的生命实在而丰足。 幽幽的想念不为人知,带着往昔的感彩,或爱或恨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当你想念着一个人时,便觉得在极深极深的心底,有一些莫名的颤动,若隐若现
55、,欲升还沉,你想紧紧地抓住他们,但他们稍纵即逝。 当你想念滑过你生命的那些人时,所有的爱憎都蒙上一层淡淡的晕光。透过晕光,你再看他们,爱和憎都化做一种体验生命的深广的欣慰了。佳句咀华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赏读: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2.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赏读: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赏读: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
56、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南宋郑思肖赏读: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如菊情怀。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视窗“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 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如寄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备,近似欧阳修文。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
57、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写作背景 庆历四年,曾巩致书欧阳修,请他为祖父曾致尧作神道碑。庆历六年,欧阳修写好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曾巩即写此信致谢。这封信作于庆历七年,29岁。基础梳理 1.通假字(1)则必铭而见之( 同 , )(2)至于通材达识( 同 , )(3)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通 , )“见”“现”显现,表彰“材”“才”才学,才能“畜”“蓄”积蓄,富于2.一词多义动词,是一样形容词,一心名词,一篇文章动词,统一动词,进言动词,提携动词,出仕,晋升动词,超过动词,同“现”,显现,表彰动词,表被动动词,看见名词,见解,见识动词,了解,考察动词,观察动词,观赏名词,景观,景象动
58、词,阅读连词,和 介词,跟,同动词,给予,授予 介词,替、为代词,我的副词,难道 第三人称代词,他远指代词,那个副词,大概 副词,应当,一定 副词,本来,原来 动词,巩固,使坚固 形容词,顽固,固执 名词,坚固的地势 形容词,坚固副词,固然3.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_则不受而铭之_(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a盖史之于善恶b此数美者_写文章写铭文善恶的事情美德形容词作动词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而先生显之b孰不欲宠荣其父祖(3)数词作形容词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详细考证使显耀、表彰使获得荣耀相同、一样4.古今异义(1)于众人则能辨焉古义:今义:(2)
59、而世之学者古义:今义:一般人。众多的人。求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则勇于自立古义:今义:(4)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古义:今义:建立功业。不依赖别人。以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也表示另提一事。5.判断下列句式类型并翻译(1)此其所以与史异也。()译文:(2)夫铭志之著于世。( )译文:(3)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译文: 判断句这大概是它和史书不同的原因吧。状语后置句碑铭之所以在世上有显著地位。宾语前置句不是近于史书,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吗?(4)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 )译文:(5)而善人喜于见传。( )译文:(6)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译文:宾语前置句撰写碑铭的
60、人既然不能拒绝不写。被动句式而好人喜欢自己被传记表彰。固定句式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文本助读 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为切入点,论述了墓志铭的作用及后来流于不实的原因,指出作好墓志铭应具备的条件,赞扬了欧阳修为他祖父所作墓志铭的“公与是”,并对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深表钦佩。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结构图示一、本文实为写给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但却用了相当的篇幅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提示文章就墓志铭的文体功用展开论述,指出碑铭虽以存美为主,所述亦应真实,只有这样,才能像史传一样劝善惩恶。然后,对撰写墓志铭提出了两个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粤人版选修4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冀教新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粤教版七年级物理下册月考试卷
- 2025年统编版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水上运输合同标的船舶检验与维护协议4篇
- 二零二五版市政排水管网改造升级施工劳务分包合同4篇
- 担保合同信息协议书(2篇)
- 二零二五版婴幼儿奶粉线上线下同步促销活动合同4篇
- 沿街旺铺租赁合同(2025版)6篇
- 2025年度门卫劳务与社区治理合作合同4篇
- 物业民法典知识培训课件
- 2023年初中毕业生信息技术中考知识点详解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寒假作业(综合复习能力提升篇)(含答案)
- 《万方数据资源介绍》课件
- 医生定期考核简易程序述职报告范文(10篇)
- 第一章-地震工程学概论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更新要点解读
- 初级创伤救治课件
- 交通运输类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2024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功能康复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