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2022年高考历史复习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2022年高考历史复习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2022年高考历史复习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2022年高考历史复习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2022年高考历史复习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课标导航1.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梳理教材知识,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2.结合具体事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3.结合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政权建立时间都城民族王朝建立者辽916年上京西夏1038年元昊金1115年会宁-中都完颜阿骨打元1271年辽、西夏、金、元政权一览表大都 兴庆 蒙古 契丹 女真 党项 耶律阿保机 成吉思汗忽必烈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是忽必烈

2、的祖父,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 宋神宗:“二虏(指辽和西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指农业经济),有行国(指游牧经济)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道山清话(一)辽朝1、起源(1)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2)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与北宋长期对峙。一、辽与西夏2、统治措施(1)政治:设置南、北面官制: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汉人为主事务;选官制度为世选制和科举制并行。皇帝和宫廷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是国家政治中心。(2)经济:提倡农业,接受农耕生活,与北宋互市贸易;(3)文化:仿照汉字偏旁创

3、制契丹文字,接受汉族封建文化。(4)对外:与北宋对峙,大部分时间维持和平、通使、互市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契丹人和汉人担任)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物(契丹人担任)官分南北因俗而治实行 “双轨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辽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制度?有什么意义?原因:各民族间的差异(经济、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影响:A利于巩固统治和民族交融B利于契丹族学习先进的农耕文明,并向封建社会过渡C 扩大疆域,促进边疆

4、开发D因俗而治的理念被后世沿用实质:形式上“民族分治”,实质阶级统治(二)西夏政权建立和统治民族:人物:时间:都城:国号:党项族元昊1038年兴庆(今宁夏银川)西夏(1)政治上:仿照唐宋政治制度,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同时保留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订立军制和法律;选官实行科举制(2)经济上: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3)文化上:还创制了西夏文字。(4)对外:先后向北宋、金称臣(名义上),实际保持独立。西夏的统治措施【拓展】辽、夏政权相似之处1、都是与北宋对立的少数民族政权2、都仿照中原封建王朝建立各项制度3、都实行民族分治4、都与北宋先战后和5、都从北宋得到收入1.概况:女真族居住在黑龙

5、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2.建立:1114年,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完颜阿骨打就是金太祖二、金朝入主中原2、统治措施(1)政治:基本沿袭唐宋制度;猛安谋克制(氏族部落组织军事组织地方行政组织)性质: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内容:每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与汉族同居,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影响:A.减少财政支出;B.保证较强战斗力;C.加强女真族封建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3)大定之治: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完颜雍推行与民休息政策,积极恢复发展农业,政局稳定,财政充

6、足,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金世宗被称为“小尧舜”。(4)扩张与对峙1125 年,金灭辽,1127年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1153 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3、衰亡.金世宗后,逐渐衰亡。原因:(1)对北方的统治缺乏政治和文化基础。(2)金后期统治阶层的腐化与内部权力斗争。(3)蒙古族的崛起和政权的建立。(4)统治区内汉人的反抗。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统治中原,南下扩张的战略需要。同时崇尚中原文化,力主汉化改革。上京自然环境恶劣,燕京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明程度较高。(2)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快了社会文明和多民族国家

7、发展进程;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朝代定都北京奠定了基础。民族政权契丹辽西夏金民族及活动区域政权的建立与发展政治制度与北宋的关系战争议和影响 灭亡【辽、西夏、金的建立以及与宋的和战】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背景(1)12世纪时,蒙古草原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2)铁木真感悟到只有草原统一才能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2、建立和统一(1)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被称为“成吉思汗”;(2)1234年,蒙古灭金,后收服吐蕃、兼并大理,远征中亚、西亚、东欧;(3)1260年,忽必烈即位,兴建大都,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4)127

8、1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5)1276年,占领临安,南宋灭亡;(6)1279年,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3.成吉思汗统治措施(1)行政: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司法机构(2)军事:组建了一支万人护卫部队(3)文化:创制蒙古文字【元统一的影响】结束分裂,真定了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步发展真定了基础。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速了蒙古族封建化进程。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为什么定国号“大元 ”?“大元”出自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一句,是对无始无终无边

9、无际的浩大的宇宙的赞叹。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同时说明忽必烈深受儒学影响。4、忽必烈时期封建化化政策举措具体表现取谏汉儒“行汉法”“行仁政”“不弑杀”施行“治国安民”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实施汉制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5、元代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行政军事监察枢密院御史台吏工户礼兵刑中书省六部设宣政院管理吐蕃(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地位与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相等(1)中央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宰相,六部归中书省。(2)地方行省制度目的:对空前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含义:行政区划

10、与管理的制度内容中央直辖:“腹里”(山东、山西、河北)行省管理: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10个行省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行省制度行省路、府、州、县地方行政制度(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历史解释】 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2)行省是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材料一:元朝的行省实际上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

11、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思考:根据材料,归纳行省的特点。 材料二: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双重性。行省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行省制度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挥地方积极性有机结合,达到了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均衡。行省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和长官节制相结合,有利官员的相互制约。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的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行省制度历史作用: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元朝以后的明

12、清时期继续沿用,奠定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打破了地形限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在一些边远地区设立行省,如云南行省、辽阳行省等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2)地方行省制度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台湾: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3)其他经济:重视农业生产,中央有专门机构大司农司负责农业;松江黄道婆为代表纺织业的发展。交通:在全国修筑驿道

13、和设立驿站、急递铺,在各港口设市舶司。北逾阴山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南越海表四、元朝的民族关系1新民族的形成(1)蒙古: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2)回族:中亚、西亚的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交融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影响】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回波斯人阿拉伯人汉人畏兀儿蒙古人2民族政策四等人制(1)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2)措施:元朝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

14、人、色目人、汉人、南人。(3)内容: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实质】民族压迫掩盖下的地主阶级统治(压迫)3民族交融(1)原因元朝实现了大一统,各民族杂居、交往。忽必烈等统治者采取封建化措施(2)表现人口迁徙。汉族迁徙到边疆,开发边疆;少数民族迁徙到内地,加速民族交融。辽金时期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在元代被视为汉人。回族的形成。民族矛盾减弱,阶级矛盾加剧。1、背景: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2、过程14 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136

15、8年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五.元的灭亡问题探究: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王朝统治者学习、接受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的认识。1、原因:(1)落后民族在军事上征服先进民族,政治上统治先进民族,不等于文化上比先进民族先进。在文化上,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反过来征服,而且是采用被征服的先进民族的那套政治制度来统治国家。(2)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落后民族在先进经济地区建立政权,进行统治,终归要适应比较发达的经济基础,从而引起本身的改造,为被统治阶级所同化。少数民族采用“汉法”,从根本上说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过程,采用“汉法”的本质就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3)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社会进步,生活幸福,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只有采用“汉法”,才能得人心,才能巩固统治。2、评价:(1)少数民族采用“汉法”,导致本民族文化流失,被汉族文化代替,从而失去民族特色。(2)总体上说,少数民族采用“汉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进步,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解释】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主要表现1、经济上:渔猎、游牧农耕2、政治上: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