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苏教版(山东专用)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2021版高考语文苏教版(山东专用)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2021版高考语文苏教版(山东专用)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2021版高考语文苏教版(山东专用)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2021版高考语文苏教版(山东专用)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版高考语文苏教版(山东专用)一轮复习 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课件37张PPT。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高考体验阅读指导高考体验 明确高考考什么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试说明要求为: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考纲要求考情概览备考提示1.近几年全国卷在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言志、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2016年以前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赋分一直是11分;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

2、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融入到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另外,2016年全国卷、2015年全国卷、2014年全国卷出现比较鉴赏的题型,值得关注,备考中应作相应的训练。2.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题型2016年前以简答题为主,2017年变更为一客一主,主观题分值6分,客观题五选三,分值5分,共计11分。2018年仍为一客一主,但选择题调整为四选一,分值3分,总分降为9分。难度有所降低。阅读指导 解决文章怎么读一、了解古代诗歌的分类二、明晰古代诗歌一般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章法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

3、情。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了解了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读诗歌时,我们的思路才可能与吻合,这对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以及诗歌主旨有着重要作用。如:姑苏怀古 姜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姑苏:苏州西南有姑苏山,因而苏州也别称姑苏。柁牙:船柁。柁,同“舵”。牙,牙樯。杜甫秋兴八首诗:“锦缆牙樯起白鸥。”仇注引埤苍:“樯尾锐如牙也。”樯即桅杆。苏台:姑苏台,即吴宫。故址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三、运用“六看法”真正读懂诗歌解答古诗鉴赏题,分两步走,一是读懂;二是根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读懂诗歌主要包

4、括3个方面:一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要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将标题、意象、解释、题干和题材为读懂诗歌的“抓手”,分别作一些引导。1.一看标题,挖掘标题蕴含的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从创作动机上讲,标题往往是触发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不同的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也有所不同:(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4)表明诗歌的题材;(5)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阅读下面的诗(词)题,分析其包含了哪些重要信息。(1)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2017

5、全国卷)(2)丹青引赠曹将军霸(2016全国卷)(3)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5全国卷)(4)残春旅舍(2015全国卷)答案:(1)交代了写作针对的地点(礼部贡院);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暗示了诗歌题材(即事抒怀);暗示了诗人情感(愉快喜悦)。(2)“丹青引”点明诗歌内容“绘画”;“赠曹将军霸”点明歌颂画师曹霸。(3)点明了“留别”的出发地、目的地;“留别”暗示了诗的类别送别怀人诗;“临洮”“北庭”两个边塞地名,暗示了诗中将写边塞风景。(4)交代了写作的季节、地点;“残”字可透露出心情可能也“惨”;“旅舍”暗示此诗可能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中要写的可能是一种思念、牵挂之情。2.二看,知人论

6、世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应该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阅读诗歌时,需要注意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漫兴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1)提示了哪些信息?(2)信息与本词内容有哪些对应之处?(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分析。答案:(1)是南宋人。是一位爱国词人。的抗金抱负得不到实现,屡次被贬。(2)李将军与李蔡的对比,突出李广悲惨的命运,也暗示了自己的处

7、境。“舍我其谁也”抒发了心中的强烈情感。(3)这首词以李广自喻,指出像李广那样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却总是被排斥、迫害,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3.三看意象,领悟意象的内涵及营造的意境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情思与生活外在景象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

8、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古代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诗人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卖花声雨花台朱彝尊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雨花台:今南京雨花台。词中的白门湾、小长干、大长干均在南京。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

9、根据题干中“哪些”的提示,可知要找出的意象不是单个,而是多个。另外,根据意象的特点,在答题时要尽量采用名词(化)答法。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是由意象的特点来决定的。答案:词人选取衰柳、潮水、歌板、酒旗、鱼竿、秋草、燕子、斜阳等(不能少于4个)意象,营造出衰败、冷清的氛围。4.四看诗歌解释,破解难点诗歌“解释”往往交待了一些和诗歌有关的文化常识、文学典故,或介绍、写作背景。因此从诗歌解释中捕捉信息,对我们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作品内容,把握情感,领悟诗歌主旨,准确答题等具有很大帮助。通过对近几年高考真题“解释”的分析,“解释”内容及作用,大体如下:答案:点明了作诗时期,由此可推断出大的写作背景

10、,被贬黄州,躬耕自食,过着简单的生活,闲暇时读书作诗,写了这首题名“东坡”的诗;从中我们可看出诗人对逆境处之泰然的心情,可见其胸襟之开阔。 阅读下面这首诗,透过诗歌解释,可以获取哪些重要信息?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5.五看题干,得准确答题提示 题干是指对一个问题提问时的语言表述。其显著特点是答题指向性明确。高考命题者往往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等相关表述,提示考生“答什么”“从哪答” “如何答”,从而引导考生在组织答案时向答案聚焦。因此,阅读题干时需要细心、敏锐,以便捕捉有效信息。通过

11、对高考真题的研读,可知题干主要起到以下作用:(1)题干提示答题区间在题干中,命题人往往明示了答题的区间,只要有意识地朝那个方面思考,就向答案接近了一步。如: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题干: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题干中,“结合诗句”提示我们从每一句中找具有“边塞”特征的事物。题干中,“句句有怨情”,提示我们要到每一句中找“怨”的情感。(2)题干提示答题方向细读题干,往往会发现答题的方向。如: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南宋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

12、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题干: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 塞笛”。 题干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这首词的特色是虚实结合,同样也要求考生就这一特色进行赏析。因此,只要明确哪句是实写,哪句是虚写,然后说说虚实结合有什么作用就可以了。(3)题干提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如: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题干:有人评价白居易的夜筝是琵琶行的缩本,其间对音乐的侧面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性,对此,你

13、有同感吗?请结合诗作展开联想,作简要赏析。 这里要求我们对一些名篇名句熟读成诵,要在比较中唤起记忆,展开联想,相关术语也要烂熟于胸。此题关键要明白“紫袖”“红弦”“弦凝”“指咽”诸词的含义,并联想到琵琶行相关诗句,然后抓住写作技巧中侧面描写和艺术空白的特点,理解“睹影知竿”的艺术效果。6.六看题材,从题材入手读懂诗歌人们常按题材把古代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同小异。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如送别抒怀诗,多写离愁别恨和深厚友情;边塞诗多写建功立业,或抒怀才不遇,或描写将士生活艰苦等。具体内容及典例见学案2。四、“读懂诗歌”综合体验(2016全国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 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 的鱼。按以下步骤把握全诗:第一步读懂诗歌1.试分析标题,挖掘其蕴含的信息答案:交代了人物(李白,标题中省掉的主语)。点明了事件(望汉江)。指出了地点(金陵)。暗示诗歌内容(望

15、汉江所见、所感、所思)。2.看,分析其创作风格答案:李白作品极具浪漫主义风格。 3.抓诗歌意象,领悟其内涵答案:“汉江”,借代“中国”。“众流”,喻中国各种势力割据、动乱的政局。“任公子”,借指世上能平定乱局的英雄;“巨鱼”,喻乱世的“巨寇”。“钓竿”,喻世上杰出人才所具有的才能。4.读解释,看能获取哪些有用信息答案:解释的对象,多是难读懂的字词句,扫除考生的阅读障碍,如“派”。帮助理解写作技巧,如“六帝”“三吴”与“我君”形成古今对比;用典,任公子垂钓的隐喻。帮助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旨。5.明题材答案:此诗应是写景抒情诗。但对“景物”产生的联想与历史有关,带有一定的咏史的味道,所抒之情英雄无用

16、武之地的失落,也与“史”有关,当然与用典关系更密切。第二步试做真题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解析:此题要求鉴赏的是景物形象,必须联系全诗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为颂扬盛世蓄势,二是为了突出诗的主旨。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解答此题必须仔细阅读诗下解释,这样既可了解所用典故的具体内容,又能揣摩诗人联想到任公子的心理状态以任公子自况,借以抒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之情。答案: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

17、盛世伟绩的歌颂。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谢谢观赏!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专题集训17古代诗歌阅读高考题组一、(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

18、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E.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解析:BEB项,第三句中的“衔枚”,是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此处形容人人肃静。本句重在表现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考的情形,“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不恰切。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理解错误,此处应是诗人自谦之语,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

19、格式:手法+解析+感情(主题)。答案:(1)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3)强化充满希望的喜悦 之情。二、(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元九、李二十:分指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

20、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解析:C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C项,这里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称曰“偷”、曰“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词,与题目“戏赠”相吻合,由此也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D项,表面上

21、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自豪。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 ?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审题的关键词是“戏赠、全诗、情感态度”。全诗八句,诗人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也含有自负的心态。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自豪。从整个诗的风格来看,可以说是亦庄亦谐,名曰“题卷”,而不拘泥于记事;称为“戏赠”,

22、并不仅是戏言。全诗对仗工整,一气呵成,寓深意于轻松调侃之中,既诙谐幽默,又耐人寻味。答案: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三、(2015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 ? 解析

2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明显的不同在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写的就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虚写,写的是诗人出发之前想象之景。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2.诗的尾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思想情感,首先要明确诗句大意,诗歌尾联的大意是:勤于王事不敢嫌道路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偷偷回到家乡。然后通观全诗,把握情感。前六句极言北庭环境的艰苦

24、,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虽有勤于王事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但思想上还是爱国情感占上风。答案:第一问(3分):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 格调。四、(2015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残春旅舍韩偓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流徙闽地时所作。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朝簪:朝廷官

25、员的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首先抒写诗人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在吹着柳絮游弋玩耍。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鱼儿却为这残春平添了无穷意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感伤的诗风。因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所以在诗人笔下,即使是在草木摇落的秋天,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 芳菲。答案: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

26、“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颈联的“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的寂寞。诗人客居馆舍,感到无聊,想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然而,几番思考终未写成。诗人只好以“禅伏诗魔归净域”来为自己解嘲。诗未写成,悲忧郁愤越积越深,只好用酒来冲荡这重重愁阵。酒精的作用使诗人产生了信心和希望:“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要好好地保存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

27、污染。诗人的言外之意是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想到这儿,诗人不愁了,也不悲了,他轻轻地擦拭着朝簪,心中暗暗地决定:一定要耐心地等待,一直等到大唐复兴,到那时我再戴上朝帽、穿上朝服来参与朝政。闻一多说:“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这首诗中没有直抒悲凉之思,但他深深眷顾的往日温馨,实已成为今日悲凉的衬托。答案:表达了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28、,可酌情给分。)五、(2014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阮郎归无名氏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一作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上片写景奠定哀婉基调。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风雨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

29、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答出奠定情感基调的,给2分;结合内容分析的,给3分)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结尾二句,因愁情无法排遣,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借以移情,可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表现了纷乱的愁绪。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

30、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答出表现纷乱愁绪的,给2分;答出通过动作表现并作简要阐述的,给4分)专题集训18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题组(1)咏史怀古诗1.(2018广东佛山高三二模,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张榘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陈氏:指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陈国,建都南京。张榘:南宋后期词人,做过两任小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31、A.词题表明,此行是受上方差遣外出,并在南朝陈国的旧居处有感而写词题记。B.首句写途中路过的一处场景:小桥跨溪树木掩映,秋风吹起落叶飘零,静中有动。C.第二句以“羞涩”写出了深秋菊花枯萎垂头的萧索,也写出了一身风尘的难堪。D.马踏浓露几句写清晨赶路,鸡声方起淡月未尽,写出了村路的寂荒与心境的寂寥。解析:C“羞涩写出了一身风尘的难堪”错。应为:“羞涩”既写出此黄花经过一夜浓霜摧打,尚未抬起头来,似乎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神态,同时又恰好表现出词人此时羞愤苦涩的心情。(2)尾句“万感天涯暮”中的“万感”,在本词中包含哪些内容?(6分) ? ? ? 解析:词的上片写深秋早晨的情景,“西风乱叶溪桥树。秋

32、在黄花羞涩处”写出了词人对自然界秋风萧瑟的悲秋之感。“马蹄”三句,将几个各不相干的景物,组合起来构成一幅带有强烈感彩的图画。表达了词人自己凌晨即起荒村奔波的孤寂落寞之感。上片写词人一路所见,下片则是词人到达陈氏山居之后所发的感慨。时隔十载,旧地逡巡,然物是人非,怎能不引起“身名都被儒冠误”的强烈感慨!“且尽清樽”与上片“推不去”相呼应,表现出无可奈何,以酒解忧,聊以自慰的情态。“公莫舞”之“公”。乃指官场得势者,“六朝旧事”三句表明词人似乎已预感到了宋朝将重蹈六朝覆辙的历史命运,因而在这里借咏史抒发时事之感。所以“万感天涯暮”,不仅指从清晨到日暮的时间的流逝,而且包括了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深

33、沉感慨,对那些官场一时得意的小人的讽刺警告,对国家命运以及个人前途的忧虑担心,以及对自己被“儒冠误”的无言的哀叹。答案:对自然界秋风萧瑟的悲秋之感。自己凌晨即起荒村奔波的孤寂落寞之感。故地重来。十年无成的儒生的痛惜无奈。“公莫舞”,对偏安权贵的警告。六朝繁华,尽付流水,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借咏史抒发时事之感,对南宋颓势的忧虑。边塞征战诗2.(2018河北武邑中学高三第5次调研,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喜迁莺蔡挺霜天秋晓。正紫塞古垒,黄云衰草。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塞垣乐,尽櫜鞬锦领,山西年少。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圣主忧边

34、,威怀遐远,骄虏尚宽天讨。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蔡挺:北宋仁宗时期知庆州(今甘肃庆阳);神宗时期,加天章阁特质,知渭州。多次击退西夏来犯之敌。櫜鞬:指装甲胄、弓箭的袋子。(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霜天秋晓,正紫塞古垒,黄云衰草”,从平淡处入手,以边塞秋景自然引起。这三小句从静态方面着笔,描写了边塞秋晨黄云衰草的情景,渲染了荒寒寂寥的氛围。B.“汉马嘶风,边鸿叫月”,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叫”字与“嘶”字对举,摹写了边塞战马和鸿雁寂静寥落之风貌。C.“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直接抒写戍边将士慷慨报国的热忱。“塞垣乐,尽櫜鞬锦领

35、,山西年少”把这些衣甲鲜明、深谙守边之乐的少年将士的豪情气势展示尽致。D.“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刁斗静”“送平安耗”指的是夜间平安无需警戒。解析:BB项,“动静结合”错,此句应该是动态描写,“以有声写无声,以动衬静”。(2)本词与曹操的观沧海都是亲戍边郡所咏,写出了真情实感。请简析本词与观沧海在情感方面的异同。(6分) ? ? ? 解析:比较曹操的观沧海的情感异同,首先要回顾观沧海的思想感情,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本词的“塞垣乐,尽櫜鞬锦领,山西年少。”“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都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慷慨豪迈之情。不同点分析:观沧海中

36、“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是对秋天的典型环境的描写,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这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而蔡词中“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中“愁”而“金樽频倒”流露了因长年驻守边塞而生发的岁晚难驻、韶华空逝、暂且把酒自宽的叹息。这是在慷慨报国之情背后的轻微的叹息情。答案:两首词都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慷慨豪迈之情。无论是观沧海中

37、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还是蔡词“塞垣乐,尽櫜鞬锦领,山西年少。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都写得豪情高昂、气贯长虹。不同点:曹诗在面对萧瑟秋风时,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这些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以及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本词既写了报国之志,也在“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中流露了因长年驻守边塞而生发的岁晚难留韶华空逝、暂且把酒自宽的叹息。当然,这种叹息与全词的慷慨报国相比,分量是极

38、少的。羁旅思乡诗3.(2018广西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客中闻雁黄仲则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B.首联第二句写出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C.颔联写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顿起

39、情思。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解析:A“萧瑟凄凉”与首联第一句所写景物不符,“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意思是: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由此看出,诗虽写于漂泊,写于秋天,但首联第一句所写的景物却是明磊的。(2)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 ? ?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从“寂寞秋城感物华”,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从这一句可以读出

40、诗人的悲秋之情;“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从“惨无语”“孤雁”“思家”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从“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一句可以看出诗人为温饱而奔波;“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稻粱”比喻衣食生计,“星鬓”,花白的头发。这是说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感慨年华老去,却还在为温饱而奔波。答题时先指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不能只答情感而丢了具体分析。答案:悲秋之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

41、增加,越显苍老。即事咏怀诗4.(2018湖北七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遣悲怀三首(其二)元稹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组诗,共三首。韦丛出身名门,委身下嫁尚处下僚的元稹,虽生活清贫,但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行看尽:眼看将要完了。(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昔日”句,是回忆昔日夫妻间的戏言,竟谈到身后事,当初“戏言”也好,“慎言”也罢,都赞美了妻子的开明贤淑。B.“今朝”句,写昔日

42、戏言成真,追悔莫及,表现了的愧疚与痛惜之情。读来令人心酸,倍感无奈。C.这一首诗起笔自然,结句沉重;感今怀昔,抚存悼亡;语言质朴,如话家常;表达了的深切思念和入髓之痛。D.“贫贱”句,言贫贱夫妻,一旦永诀,回忆诸多往事更令人悲哀。以“百事哀”收束全诗,词切情真,不忍卒读。解析:A“赞美了妻子的开明贤淑”有误,从诗中来看,“戏言身后意”,表现了夫妇感情亲密。(2)在颔联和颈联中,是用什么抒情方式来抒发悼亡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 ? ? ? ? 解析:“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意思是“你穿过的衣裳已经快施舍完了,你所做的针线我珍存着不忍打开”,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诗人想用这种消

43、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意思是“因怀念你,我对婢仆也格外怜爱,多次梦到你,我便为你焚纸烧钱”,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这两联主要是借事来抒情,借助几件日常琐事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答案:寓情于事(记事抒情、因事缘情等),通过几件日常琐事来怀念亡妻,表达哀思。将衣服送人,已所剩无几;将针线原封不动,留作永久的念想;因念及亡妻的好,善待陪嫁的奴仆;因经

44、常梦见亡妻,烧纸送钱慰亡灵。山水田园诗5.(2018河北定州中学高三模拟,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宿王昌龄隐居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药:芍药。(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从侧面体现了王昌龄的清高。B.颔联中的“犹为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有情,使环境于清幽静谧中又增添了一份温馨。C.第七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要辞去俗务、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还暗含着对王昌龄隐居生活的赞赏和羡慕。D.最后一句不仅通过鸾鹤纷

45、飞再现了“西山”的美好景色,而且承接前一句,揭示了要“谢时去”的原因。解析:D“揭示了要谢时去的原因”错。“群”是“与一起”的意思。归隐的愿望诞生于前面对王昌龄隐居环境的感受,最后一句是借“与鸾鹤在一起”的形象描写来表达对归隐生活的期待。(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6分) ? ? ? ? 解析:首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最后点明此手法有什么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颈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这里清贫幽雅,有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屋边种花,院里莳药,此足见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孤独伤感之际,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

46、,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再一次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而“宿”字赋予花以人的情态,所以本联主要使用了借景抒情和拟人的手法。答案:颈联运用了拟人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宿”字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说花的影子也仿佛同一样借宿在茅屋,显得尤为生动;“滋”字则生动地写出了种满芍药的院落因久无人来而渐生青苔的情景。两句描绘了一幅清幽、和谐、美好的山居月夜图,生动地体现了对这种隐居环境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赠友送别诗6.(2018山东淄博一中高三下学期模拟,有

47、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9分)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周紫芝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不应:不顾。 (1)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B.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

48、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C.“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D.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解析:AA项,“形成对比”错,应理解为为抒写别情做铺垫;开篇“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往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往事堪惊”四字一笔抹过,简括地表现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绪。(2)清人有言:“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49、”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6分) ? ? ? 解析:考生答题时分别指出诗词中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并答出虚实结合的表达作用即可。结合上片中的“记得”“六年”“往事”等词语可以看出,所写回忆内容为虚写;上片的最后“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是眼前的场景,属于实写,写江上杯酒相倾尽情倾诉六年阔别衷肠的情景。答案:上片回忆往事是虚,杯酒相倾是实,虚实结合,包含了对往昔欢乐团聚的怀念,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下片虚写,运用想象手法,想象使君到任后的生活和心境,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咏物言志诗7.(2018广东佛山高三4月模拟,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50、,完成下面小题。(9分)雨过偶书王安石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熙宁七年(1074),大旱。此时新法功效业已呈现,王安石仍六次上书,自请罢相,以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进京为相。本篇系他回到江宁后得雨而作。霈然:雨量充足的样子。岁功:一年的收成。枕簟:竹席。(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甘”“洗”“共”三字生动地写出雨降临及时,雨势酣畅,人们欢欣鼓舞的反应。B.颔联写出了这场雨带来的好处:不仅使得农业丰收指日可待,也促进了商业生意的繁

51、荣。C.第五句“分”字准确写出雨后云雾散去,星斗渐现,且以“风雷静”突出了雨后的宁静。D.这首诗,诗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摹雨态、雨势及其影响,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解析:BB项,颔联中的“生意”指的是自然界的生机不是讲商业(生意)繁荣。(2)诗的尾联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 ? ? 解析:本诗为一首咏物诗,分析此诗首先需了解诗人借何物言何情,其次针对题干,结合具体诗句体味。显然诗中“浮云”暗指诗人,诗人对它有肯定亦有否定,将上述内容分条阐述即可。答案:尾联诗句字面上是写浮云明白进退之趣,用霖雨解除旱情后就回归深山。“谁似浮云”表面上是疑问谁是浮云,其实是暗指诗人自己。诗人肯定浮

52、云,做官就要有为民为国造福的思想。“谁似浮云”也是反问,表达自己不会像浮云一样,稍有小成就功成身退,而是会继续努力进取,为国为民造福。专题集训19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题组(2)一、单首鉴赏1.(2018广西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9分)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刘长卿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B.首联第二句中,诗

53、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C.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解析:BB项,“借景抒情”理解错误。这里应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居无定所的蓬草。(2)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 ? ? 解析:颔联中诗人用“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这些浅显的语言描写了在战乱后,和自己有相同际遇的朋友相逢。自己与朋友均已老去,青春和青春的锐气在战乱流离中

54、已消磨尽。“相逢征战后”流露出朋友相逢的喜悦之情,“白首”“青春已过”流露出对时光飞逝,青春岁月流逝的感慨,“征战”“乱离”表达了对社会战乱动荡、个人身世坎坷的痛苦之情。答案:诗的颔联运用较通俗的语言,说年老的时候在征战后相逢,青春早已在乱世中离去,承首联“多难”二字,又与结尾的“恨无穷”遥相呼应;在战乱流离中,青春不再,青春的锐气也早已消磨尽,抒发对青春岁月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发出了对社会动乱的悲叹,个人身世坎坷,社会战乱动荡,诗人的痛苦充溢于诗句之中。2.(2018云南师大附中第八次月考,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落花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

55、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本诗写于会昌六年(公元846年),正闲居永业,因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迢递:高远貌,此处指落花飞舞之高远者。(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诗吟咏“落花”,表明所写是暮春时节,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B.颔联从时间到空间的角度,写出了花影翻飞迷离连接着弯弯的小径,落花飞舞到达高远之处,迎来脉脉斜晖。C.全诗基本采用白描,而落花与惜花者之悄态全出,在淡淡的背景下,稀疏的笔意中,表达了诗人细致微妙的情思,把落花季节写得愁肠 寸断。D.“沾衣”,是指落花的花瓣飘落在诗人的衣襟上,也指泪落衣襟,

56、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了在春尽花谢之时看花的心意,徒留伤感。解析:BB项,“颔联从时间到空间的角度”错误,从诗中来看,颔联大致意思是“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可见应该是从空间到时间的角度。(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芳心”的多层含义。(6分) ? ? 解析:“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意思是“爱花惜花自然要怨春去得太早;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结合诗歌标题“落花”,可以知道此处是叹息花落,再结合解释,可见诗人是借叹息落花来叹息自己。语义双关,诗中借对落花命运的怜惜,表现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深深惋惜;诗人的一腔幽怨、缕缕情思在对落花深情的怜惜中

57、含蓄婉转地透出。答案:尾联运用了双关的手法,一是叹花,多情的花朵用自己的美艳点缀春色,最终得到的却是凋落飘零沾人衣裙的结局;二是叹己,“我”虽有怜惜芳菲之心,然而无计留春,最终只落得怆然泣下,泪沾衣襟的结果,借落花抒发自己素怀壮志,却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3.(2018河北石家庄高三模拟,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春寒陈与义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金兵南侵,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几经逃难,避乱于巴陵(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花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58、)(3分)A.第一句,诗人先用“日日风”三字写出早春二月的洞庭湖畔春寒料峭的天气特点。B.第二句,接着再作渲染,直陈“春寒未了”,一个“怯”字写出了诗人心里的畏惧。C.第三句,诗人写出了海棠鲜洁艳丽,像少女一样具有胭脂美色且敛眉含羞的神态。D.第四句,写海棠花毫不吝惜自己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毅然在寒风冷雨中绽放。解析:C第三句没有写海棠像少女含羞,实际意思是说:海棠不惜污损胭脂之色也要开放。(2)这首绝句题为“春寒”,但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 ? ? 解析:首句写出时间、地点,“日日风”三字,写出“倒春寒”。二句用倒装句法,写“春寒”带来的阴

59、冷天气令人难以忍受,怯园公道出了他此时的心境。三、四两句,笔锋一转,描写娇嫩的海棠,鲜红花朵不惜受到寒风冷雨的侵凌,居然冒寒在风雨中开放了。诗人将海棠人格化,认为海棠花在此时冒寒开放,表现了一种昂扬挺拔,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也是诗人自我情怀的表达,全诗虽写的是雨中之景,却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气息。答案:诗的开头两句“风”“寒”二字,点出自然界的寒冷,其实是为海棠花的绽放渲染氛围。后两句诗人正面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寒风冷雨之中,不惜自己美丽的“胭脂色”,目的在于充分展现海棠的风骨。本诗托物言志,借海棠歌颂勇敢不屈、无私无畏的 精神。4.(2018陕西咸阳高三模拟,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60、成问题。(9分)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照应题目,捕捉暮春时节的景物,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诗人在异乡送春归,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B.颔联描写想象之景,诗人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夜深人静,子规声声哀啼,营造了凄凉的氛围。C.这首七言律诗,以写景始,以抒情结,意境深婉,风格沉郁。结尾深刻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的苦闷、彷徨心理。D.尾联运用典故,耐人寻味,五湖风光,无人与争,只是不愿归去,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