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练习讲义)(9份)_第1页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练习讲义)(9份)_第2页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练习讲义)(9份)_第3页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练习讲义)(9份)_第4页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练习讲义)(9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练习讲义)(9份)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精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问题。(11分)归园田居(其五)陶渊明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注榛曲:指草木丛生的小路。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漉:水下渗,此指用布滤酒。近局:近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描绘了归园田后的

2、具体生活。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重重阻挠。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D“日入”两句说日落西山,室内暗然,于是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写足了诗人在乡村的寒酸。E“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竟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答案BD解析B“形象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重重阻挠”理解不当,是借此透露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和道路的荒凉和艰难。D.“写足了诗人在乡村的寒酸”不当,这两句写的内容看似寒酸,实则表达的却是诗人的闲适和自得。(2)这首诗是如何来表现诗人复杂情感的?请结合具体

3、诗句赏析。(6分)答:答案直抒胸臆。“怅恨”二字从表面看,诗人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就深层看,本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怅恨”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用典抒情。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典故显示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写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借景抒情。“山涧”“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借事抒情。“漉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写出的是诗人的潇洒自如和自得其乐。(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题干中的“如何”说明要运用术语答题。解答时要先指出术语,抒发情感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包括借

4、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对于这首诗而言,第一句很明显是直抒胸臆。第三句是写景,是借景抒情;第四句化用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是用典故抒情;第五至八句是写事,是借事抒情。点明了手法,就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最后落脚在情感的概括上,诗歌既直接表明了“怅恨”之情,但知人论世,更多的是抒发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自得和潇洒坦然。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2(2018湖北黄冈质检)阅读下

5、面两首诗词,然后完成问题。(11分)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唐岑参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渔家傲寄仲高南宋陆游东望山阴何较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词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注碛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仲高:陆升之(11131174),字仲高,陆游的堂兄。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陆游的家乡。(1)下列对以上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岑诗本为送朋友入京,起笔却写自己从长安入安西,着墨不

6、多而内涵丰富,很自然地引出二、三联对安西景色的具体描写。B陆词最后三句描述自己现状韶华已逝,浪迹天涯,夜不能寐,只有饮茶消忧。这流露出诗人落寞消沉之意。C两首诗歌数量词的运用耐人寻味。岑诗中“一身”“万里”的悬殊,表现诗人的胆魄和勇气;陆词中“一万三千里”言离家之遥远,归家之难。D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岑诗除最后一联叙眼前之状外,其余都是回忆,属虚写。而陆词上片属于虚写;下片属于实写。E两首诗歌用典不着痕迹。如“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典出杜牧“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题落花风”,诗人以杜牧自况来抒写情感。答案BD解析B“这流露出诗人落寞消沉之意”分析错误。要联系陆游的身世经历,陆词最

7、后三句表面看似消沉,实则愤激不平。D.“陆词上片属于虚写;下片属于实写”分析不当,陆词上下片均有虚有实。(2)两首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相同感情:借“家书”表达思乡怀人之情。(2分)不同感情:岑诗:京城与边疆相隔“万里”之遥,“费马蹄”“愁地尽”,“觉天低”可见旅途艰辛。既表达诗人不畏艰辛、远戍边疆的报国之情。又暗含希望朋友多珍重之意。军帐中与李判官痛饮,使临行前的聚会充满着振奋人心的豪壮气概。(2分)陆词:离家万里,浪迹天涯的羁旅之愁;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伤感和内心的愤懑不平。(2分)解析分析情感的异同必须在对具体诗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如岑诗首句“一身从远使,万

8、里向安西”就有两种思想感情,一是不畏艰辛,二是报效祖国守边疆。陆词从寄语亲人表达思乡、怀人及自身作客飘零的情状。解答时先将两人的诗词中的情感分析概括出来后,再区别其中的异同点即可。(岑参诗)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到万里之遥的安西。一路上,想起家乡的月,不免对月垂泪;踩着脚下的沙,更觉路途艰辛。漫漫长路,似乎要走到大地的尽头,正如当年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通过了沙漠,走在广阔的高原之上,天似乎也变得低了。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陆游词)向东望故乡山阴在哪里呢?来回相隔有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写满纸,流着两行思乡怀亲的眼泪。待得回信时恐怕已是明年的事了。遥

9、问家乡红桥下的流水,何日才能驾扁舟寻找我的兄弟?我走遍天涯,已真的感到衰老疲惫。愁思满怀,长夜难寐。两鬓已白丝突显,在茶烟缭绕中虚度光阴令人悲。3(2018皖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11分)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注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邻居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征求:指征敛赋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现身说法,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妇扑枣,是因为她既

10、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为下文劝告吴郎作铺垫。B颔联紧承首联,分析邻妇扑枣原因,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不但不要阻拦,反而应该友好亲善。C颈联大意是说,吴郎防备邻居打枣是出于自己生活窘迫,而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D尾联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当时广大百姓的贫困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E本诗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当中,逐步展现了诗人沉痛的心理和复杂的感情,语言沉郁顿挫而平实。答案CD解析C“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理解有误。这两句诗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插上篱笆防范她。D.“借景抒情”错,应该是“缘事议论”或“即事抒情”。

11、(2)请从“扑枣”入手,结合全诗,分析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答:答案同情弱小,悲天悯人。诗人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孤苦无依的西邻妇人到院内来打枣,体现出诗人对广大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劝告亲戚,与人为善。得知亲戚吴郎插上篱笆不让邻居打枣,诗人特意写诗劝告吴郎要将心比心、善待邻居。关注社会,忧国忧民。诗人由一件扑枣的生活小事联想到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由一个妇人的生活困苦想到天下百姓的贫苦艰难,以至于伤心地流泪。评议时政,反对战乱。诗人借邻妇生活困窘的现状,揭示了当时百姓贫苦的根源,表达了诗人对于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任意答对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只有观点评价而无具体分析,酌情扣

12、分)解析解答此题既要关注在诗中的情感,又要分析其在诗中所表明的态度。由“无食无儿”体现了诗人对妇人的同情;由劝告亲戚的话可体现其善良;杜甫的诗歌一向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也不例外;再联系“正思戎马泪盈巾”一句,也可以看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对。解答时,既要有概括性的文字,又要有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的分析。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老妇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未免太认真。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4(2018河北名校联盟教学监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13、然后完成问题。(11分)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北宋晏殊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1)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开篇点明了时节,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可看出,当是初春或是初秋时节,渲染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B“高楼昨夜西风”,昨天西风袭来,一叶落而天下秋,高楼远望,良人未归,写出一个女子的深深思念和浓浓的悲意。C“歌长粉面红”这是对女子歌声和面容的描写。“歌长”写出了女子的不忍分别。女子的深情,在这两个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粉面红”

14、三个字,写出了女子的美丽。D“微凉渐入梧桐”又看到了梧桐,这是思念、闺怨、孤独、寂寞、凄凉的隐喻。梧桐,也寄寓着一颗绝望、凄凉、无助而思念的心。E燕子已然双飞入巢,人却未归,其中蕴含着女子内心的失望和落寞。他独自留下她忍受这漫长的寂寞和煎熬,此处寓情于景,移情于物。答案AE解析A应该是晚春至秋初的这段时节。E.是燕子欲归,而不是已然。(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来赏析本词的写作手法。(6分)答:答案上片“求得人间成小会”“歌长粉面红”,写出主人公对相聚的渴盼,“试把金樽傍菊丛”,展现了主人公的想象和憧憬,是虚写。(2分)下片写主人公内心千言万语倾诉不尽,只得在信笺里写下诗词歌赋,以传达不尽的思念之

15、愁,是实写。(2分)上片由“燕子欲归”和昨夜秋风叶落,恋人高楼独倚,引发主人公对相聚的憧憬,下片在短暂相聚的感慨中表达了主人公千言万语诉不尽,唯有托词排遣自己的愁思,渲染不舍离别之情。运用虚实对比,将感情表达得真挚细腻。(2分)解析“虚实”明确了鉴赏的角度。“虚”是已逝之境或想象之境,“实”是眼前之景。上片“求得”“歌长粉面红”很明显是想象之景,是虚;下片“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则是眼前实景,是实。找到“虚实”的句子后要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要突出借此种手法所表达的情感,即希望“小会”能长久,不忍分别。燕子归来的时节,吹起了西风。希望在人世间我们还能相聚在一起,在菊花丛中举杯共饮。歌声悠扬,

16、还有你粉嫩的脸庞。夕阳穿过幕帘,阴影包围了梧桐。有多少情话说不尽,写在给你的词曲中。这份情千万重。5(2018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11分)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17、(5分)()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B颔联上句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E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答案BD解析B颔联上句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D.尾联抒发的是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而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18、(6分)答:答案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虚实结合,表达了对即将分别的朋友的深情与不舍。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写景的手法还可以考虑视听结合。答对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或作用1分,分析2分)解析“前两联”明确了鉴赏的范围,“如何写景”“有何作用”明确了鉴赏的角度。从写景的方式来看,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有反衬。解答第二问时要联系诗歌的情感,由解释和“故国逢春一寂寥”来看

19、,诗歌抒发的是哀情,而景却是美景,很容易联想到以乐景写哀情。答题时不仅要说出术语,还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长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叫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你路经的九华山路云雾缭绕,寺宇时隐时现,眼前的清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明确坚定,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6(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问题。(11分)满江红登黄鹤

20、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本词写于词人统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兵鄂州时。(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全词采用散文化笔法,所写有歌舞之欢、沦陷之乱、恢复之志、凯旋之思,当年、而今、来日,事情交织,纷至沓来。B词的上阕词人着力描写风尘之恶,写出了当时铁骑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的景象,堪称千村寥落,

21、民不聊生。C词人写北方铁蹄践踏占领区,情景惨痛,与记忆中北宋朝廷的歌舞升平景象形成强烈对比,可谓繁华成空,惊心动魄。D词人用汉书终军请缨的典故,表达他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而“何日请缨提锐旅”反映出词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E南北两宋之交,豪放词风完全取代了婉约词风,艺术风格的转变根源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了词的时代性主题。答案BE解析B“风尘恶”乃词的过片,并非上阕的主要内容。E.豪放词风并没有“完全取代婉约词风”。(2)本词从登黄鹤楼“遥望中原”写起,请结合全词,分析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6分)答:答案开篇写词人登临黄鹤楼北望中原失地,回想当年歌舞升平,心中满是对北宋朝廷享乐致山河沦陷

22、的悲慨;(2分)接着写金兵侵占中原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国破家亡的愤恨之情油然而生;(2分)最后遥想自己统领精锐之旅肃清河洛的情景,心中满是胜利的报国信念和收复失地的乐观情绪。(2分)解析“变化过程”明确了鉴赏的内容和角度。由题干来看,的感情是变化的,可以逐句分析。上片今昔的对比和“风尘恶”等字眼,表达的是的感伤(或愤慨);下片的“兵安在”“民安在”,抒发的是国家破亡的感慨;“再续”,联系岳飞的经历和精神,可知其中蕴含着豪情。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得掩映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画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如

23、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7(2018广东汕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完成问题。(11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注鸦片战争爆发后,力主禁烟抗英的林则徐被

24、贬戍新疆,启程赴伊犁前作此诗留别家人。口占:不起草稿,随口吟诵。左传昭公四年言郑大夫子产因改革遭谤,仍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山妻:对己妻的谦称。老头皮:老头子。此联“自注”云:“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自谦体力衰弱、才智平庸,言外之意是贬赴新疆就不会再“神疲”了,否则反而会“不支”,平淡话语中隐隐透出政治风

25、暴后诗人疲乏低沉的心态。B颔联对仗工整灵活,既有句间对仗,如“生死以”对“避趋之”;又有句内对仗,如“国家”对“生死”,“祸福”对“避趋”,显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字驾驭功力。C颔联含意丰富,既指目前贬戍伊犁远行,纵然是祸也在所不辞;也表明自己不论过去将来,其所为都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坚定态度。D颈联感谢君王,认为贬谪是君王对诗人的宽厚处分,只借此向家人诉说衷肠,心平气和地解除家人对他远行的担忧,希望获得家人的理解和谅解,别无他意。E“养拙”相当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之意,守本分、不显露自己,此句诗言“我”适宜归隐田园,语气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答案DE解析D不只是起宽慰家人的

26、作用,也是为了规避复杂的政治斗争而不得不说的官场话,体现出朝廷重臣不敢轻言牢骚的深沉,从字面上看心平气和,实则心底埋藏剧痛。E.言此去伊犁退隐不仕,当一名普通戍卒刚好适宜,并没有归隐田园之意。(2)尾联用典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尾联引用苏轼以效仿隐士杨朴妻作诗来安慰家人的典故,是故作玩笑戏语来同亲人告别,安慰亲人。(概括典故,指出实质,共2分)从而表达了诗人对此行生死未卜的隐隐忧患,对家人的脉脉关怀和深厚感情,也显示了旷达的胸怀,幽默诙谐的风度。(深层情感,共3分)用典显得含蓄隽永,言简意赅。(表达效果,1分)解析首先要指出尾联运用的什么典故,然后分析运用此典故是为了什么,然

27、后再分析借此表达的情感,最后要分析运用典故的表达效果。解释中对典故作了说明,“断送”二字流露出对未来的担忧,同时,其中的“断送老头皮”又包含了乐观的态度。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戍卒适宜。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来为我送行。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问题。(11分)楚城陆游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

28、滩声似旧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题为“楚城”,而只用第一句写“楚城”,第二句和三、四句则分别写“屈原祠”和江中“滩声”,构思谋篇,新颖创辟。B“荒”与“悲”分别用侧面烘托与拟人的写法,奠定了全诗悲凉苍老的感情基调。C楚国的命运与屈原的遭遇密不可分,诗人一见“楚城”的荒芜,就想到了屈原的遭遇。D“一千五百年”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意在说明陵变谷移,城荒猿啼,一切都不似旧时。E诗人纳“楚城”和“屈原祠”于“滩声”之中,并以“滩声”的“似旧”反衬人间万事的非旧。答案BD解析B“荒”主要是侧面烘托,“悲”则用了拟人和侧面烘托。“猿鸟”何尝懂得人世的盛衰,说“猿鸟”尚且为“

29、楚城”之“荒”感到悲哀,则凭吊者之悲哀更可想见。D.“夸张”的修辞不当,“一千五百年”是对自屈原投江到陆游写诗这一时间段的概括。(2)“只有滩声似旧时”一句借助“滩声”这一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答案诗人先由屈原祠想到屈原,又想到南宋与屈原相同遭遇的爱国志士,其悲愤之情犹如滔滔江水。故用旧时的滩声来反衬人间万事的“非旧”,触景生情,思古讽今,抒发了悲愤慨叹之情。解析首先要概括“滩声”这一意象的特点:似旧。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一切都荒凉衰败,只有“滩声”和原来一样,借古讽今之意不言而喻,再联系屈原的遭遇,其中也有悲愤之情。楚城如此荒凉,连猿鸟都为之悲伤,而楚城的隔江,便是

30、屈原的祠庙啊!从屈原那时到现在,时间已过了一千五百年,除了江上的“滩声”仍像一千五百年前那样“常如暴风雨至”而外,人间万事都不似旧时。9(2017陕西长安一中押题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11分)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寓居之地。致此身:献身于国君。(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B颔联中“独”字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

31、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倍感凄凉。C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孤身一人的情景。D这首诗写景绘形、绘声,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不假浮词雕饰,朴实无华。E此诗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答案CD解析C应为“以动衬静”。D.没有“虚实相生”。(2)结合全诗,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6分)答:答案首联写秋风秋雨初定,雁群频飞,渲染秋意,寄寓乡思。颔联借他乡叶落,寒夜孤灯,烘托诗人的孤单凄楚;颈联写小园空寂,寒夜滴露,与僧为邻,更突出孤单寂寞

32、的心境。在前文景物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失落和忧愤。(每点2分)解析分析情感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眼和解释。“他乡”和解释说明诗人在外,有思乡之愁;“独夜人”说明诗人孤独一人,有孤独之感;“致此身”,并结合解释的内容,说明诗人怀才不遇,“何年”流露出悲愤和愁苦之意。灞原上已经风停雨定,傍晚时只见雁行频频。落叶纷纷这是异乡树,寒灯闪闪独照不眠人。寂静的空园白露滴滴,隔壁野僧是我的近邻。寄居郊外柴门已很久,不知何门能进用此身?10(2017黑龙江哈师大附中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问题。(11分)木兰花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

33、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注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攲:倚、依。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1)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其中“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D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E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

34、淋漓尽致。答案DE解析D“语言典雅,情感奔放”错。这首词的语言风格是“语言浅白”“感情质朴”。E.“紧扣梦字”错。整首词突出的是“恨”字。(2)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恨”的原因有哪些。(6分)答:答案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解析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即可,重点分析“原因”。“别后不知君远近”是原因一,“渐行渐远渐无书”是原因二,“梦又不成”是原因三。答题时要用现代汉语进行表述。分别后不知你的行程远近,满目凄凉心中有说不尽的苦闷。你越走越远渐渐断了书信;鱼书不传我去哪

35、里问讯?深夜里风吹竹叶萧萧不停,千声万声都是别愁离恨。我斜倚单枕想到梦中见你,谁知道梦没有做成灯芯又燃尽。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11分)秋雨夜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注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瓶:烤火用的烘瓶。(1)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

36、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点。D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答案CD解析C“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点”错,“寒”也写出了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

37、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D.“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错,“霜叶满阶红”只是想象,并非老翁晨起后所见。(2)“安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这一特点的。(6分)答:答案颔联: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颈联: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的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突出了老翁心境的淡泊。(每联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全诗”暗示了答题范围。要选取能够体现老翁“安闲”状态的内容分析。如颔联中的“睡美”,颈联中的“暖被笼”,尾联中的“未起”等。有点凉意的

38、深秋之夜,老翁悠闲自在,闭目养神。很晚才熄灯躺下睡觉,秋雨声中渐渐入眠。火盆的火已经灭了,加点火,烤烤被子。早上天晴了有些寒冷不想起,看看窗外树叶被霜打成红色,台阶想必已落满红叶了。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问题。(11分)摄山秋夕屈大均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注屈大均:广东番禺人,参加反清斗争,力图恢复大明。他为躲避清兵迫害,滞留南京,在此期间,游览了摄山。(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写树林静极,落叶之声惊动宿鸟,并衬托出诗人心绪的不平静。B诗人用精

39、练的笔墨,描写了摄山秋夜的林木、宿鸟、风雨、山月、松林、潭水, 用语准确,简洁凝练。C“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进一步形象地描写摄山秋的极不宁静。写一夜风雨不曾停止,自然不知山月的存在了。D“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中松门是用松枝搭成的柴门,积翠是指苍翠青葱的树木颜色。诗句写雨过天晴,门外浓密的青松苍翠,潭水透彻明亮。E“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点明全诗主旨,“远征”一词写要联络反清志士,密谋策划反清之事。答案CD解析C内容理解错误,原文是“疑风雨”自然不是真的刮风下雨,应该是秋夕落叶沙沙,一夜不曾停止,怀疑是刮风下雨,竟然不知月亮已升在山头了。D.“雨过天晴”有误,文中并未写到下雨。(2)本

40、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突出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全诗通过对秋夜山林叶落鸟惊的“无静”和第二天潭水空明、松林积翠的描写,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突出在特殊形势下异乡思归的孤寂和反清复明的焦灼(或“坚定”)。(技巧2分,情感4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包括两问,第一问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方式的能力,第二问考查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前六句主要是运用借景抒情(借景衬情)的手法来表达的情感。诗中的情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前四句中因为躲避迫害滞留山中的孤寂,二是结句表露的继续反清复明的志向。秋天树林里安静极了,即使树叶落地,也会使鸟儿频频受惊。一夜松涛

41、阵阵,疑是风雨到来,也不知道月亮已升在山头。打开松木门,满眼的苍翠之色,潭水也显得格外空阔清澈。慢慢察觉天将亮了,听鸡鸣声,随即披上衣衫,因挂念远征之行。13(2017山西太原五中阶段性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11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

42、了登楼的目的。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D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E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答案BE解析B“相接”这里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E.“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错。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

43、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2)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答:答案“摇”“滴”二字用得极好。(2分)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2分)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晶莹的露珠,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2分)解析首先确定哪两个字用得好,首选动词和形容词。七字句往往第五字用得好。其次解释词义,即“摇动”和“滴落”的意思。再次点明手法,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摇”“滴”让静景有了动感。又次描绘景象,即把这两个动词所在的句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

44、转述。最后即分析这两个字所展现出的物的特点,即让寻常景物呈现别样姿态。在金陵一个静悄悄的夜晚,凉风习习,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眺望吴越。白云低垂,水摇空城,白露好像是从秋月上垂滴的水珠。我在月下沉吟,久久不归,思念古人,而古人能与我的思想相通的,也是很少的。只有能写出“澄江静如练”这样清丽之诗的谢玄晖,方令人长忆不已。14(2017河南洛阳第三次统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杜鹃花真山民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注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锦

45、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遗恨寄予眼前的“芳丛”,聊以释怀。C颔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

46、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E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答案BD解析B“聊以释怀”不恰当。D.“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6分)答:答案(本诗)抒情上: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

47、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第一点4分,第二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题干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点明了答题方向。这首诗中的“杜鹃鸟”是在托物言志,结合解释,借此抒发亡国的痛苦。另外,典故的运用增加了诗歌内涵。琵琶行中的“杜鹃鸟”是为了突出白居易生存环境的不好,以衬托人物“左迁”的心境。愁云密锁蜀国的土地,往事如梦都是空;杜鹃鸟啊,唯有怀念故国的心情无法放下,便把它寄托给盛开的杜鹃花丛。那归心,千万年来,向谁陈述,谁能理解?可怜它,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这满山的杜鹃花染红。杜鹃花迷离

48、的枝叶萦绕着青翠的烟雾,在夜月的照耀下一片迷蒙;杜鹃鸟的精魂,又飞到了锦江边上,追忆着往日的东风。这愁这怨染出了无限的怀归忧恨,它时时呈现在行人凄凉的眼中。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玉楼春欧阳修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喜归,莫为伤春歌黛蹙。注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离京,任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尊:通“樽”。(1)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彩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

49、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B第二句紧承首句所见之景,转而写心中所感:看到冬春景象的变化,词人渐觉年华似水,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C“南浦”句典出南朝文学家江淹的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绿渡。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借以表达谪居贬地远离亲友的伤别之情。D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笔写春天的姹紫嫣红开落相继,面对这仿佛永不谢幕的美景,词人的心也被永不满足、永不尽兴的激情陶醉着激荡着。E第七句中的“尊”即酒樽,表明词人曾为有酒无花而千思万想期盼春天快快到来;第八句则表达了要好好享受眼前春光,不为春的短暂而感伤的心愿。答案BC解析B第二句表达的感触是,一年中芳华美好的春景在眼前呈现

50、,最值得你放眼欣赏。C.这里化用“南浦”的典故,不是借以表达伤别之情,只是让人联想“春水绿波”的美好意境。(2)词的三、四句是怎样写景和抒情的?请具体分析。(6分)答:答案三、四两句主要用对举(对偶)手法写景,“北枝梅蕊”和“南浦波纹”,北与南、高与低、红(白)与绿的对举,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对偶,更暗示出整个天地间皆是蓬勃绚烂的春色。这两句融情于景、景中含情,那“犯寒开”的梅花,“如酒绿”的波纹,充溢天地的生机,触目皆是的春色,正是虽遭贬谪依然坚韧豪放的个性和赏玩美景时的畅快心情的体现。解析“怎样写景和抒情”说明要运用二者关系的术语答题。这两句景中含情,景是春天勃勃生机的景,情是被贬但不低落的情

51、。另外,还可以考虑诗句运用的修辞,对偶是主要的修辞手法。答题时既要指出手法,又要联系诗句具体内容。突然间,雪云消失,幻变成春云朵朵,渐渐觉得,这样的大好时光,正好极目远眺。北山的梅枝冒着严寒发芽吐蕊,南浦的春水如同新酿的美酒荡漾泛蓝。各种花卉次第开放接连不断,真的是情意绵绵洒满天地间。面对酒盏千呼万唤盼到了春天归来,切莫为春天感伤而紧蹙黛眉。读写结合1归园田居(其五)陶渊明在劳作归来的路上经过清澈见底的山泉,就用它洗洗沾染尘埃的双脚,整天耕作的疲劳,也就随之一洗而光;回到农舍的他感觉室内暗然,索兴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他当忧则忧,可乐则乐,这正是其脱离尘网后一任自然的真情流露。他在与自然的契合

52、中使烦恼得到解脱,使苦乐得到平衡,从而使心灵归于和谐。在这样看似寒酸的生活中,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内心。他的潇洒自如,他的自得其乐让我们羡慕。2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黯然销魂,唯别而已矣。”岑参的送别却与众不同。安西这一遥远的所在,不少人视为畏途,而诗人却为实现一身报国志心甘情愿地前往。边塞的壮阔景色,报国的伟大志向,激励着有志之士前往。岑参在送别朋友时,没有低落的情绪,没有伤心的眼泪,没有说不完的话语,有的只是如火山喷发一样不可遏止的思乡之情。岑参在醺然中挥毫疾书、下笔不能自休的情景,让人顿觉一股豪气充满军帐。这或许就是当时每一位边塞人的情怀吧。3又呈吴郎陕西民歌中唱道:

53、“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面对一位缺乏吃穿、没有儿女的老妇,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启发吴郎,可见他的用心良苦。最重要的是杜甫借老妇的诉苦,指出了老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正如卢德水评价:“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4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提到岳飞,就忘不了“精忠报国”;提到岳飞,就会想起“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这位民族英雄留给我们最多的情怀就是感动。回首往昔,花红柳绿,歌舞升平;再看今天,生灵涂炭,凄惨悲

54、号。这怎能不激起岳飞满腔的愤慨。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岳飞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老百姓于水火之中。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这种见死就救的态度,大概就是他永远为世人所铭记的缘由吧。5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1841年,由于投降派的陷害,林则徐被以“办理不善”的罪名革职降级,充军伊犁。1842年,途经陕西西安与家人告别时作诗一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怎么能因为有福祉就追求,有祸患就避开呢?)”就是其中两句。虽然他蒙受冤屈,但报国之志并未削减。这一诗句不仅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在

5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6楚城古城荒废、猿鸟悲啼、人事变迁,陆游正是借这些内容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慨叹。“猿鸟”怎会懂得人世的盛衰,于是诗人的这份怀念便更添悲凉之意。悲凉之时,陆游又想到了屈原,但忠心耿耿的屈原也已随时间消逝,只留下那江上的“滩声”不绝于耳。这种人世无常,这种万物变迁,真切地表达了一个爱国志士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楚城荒废现状的所有感伤。7秋雨夜眠一位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他又在“霜叶满阶红”中醒来,这是一份怎样的安适闲淡?这是怎样的一份恬淡寡欲?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是他心无所求情怀

56、的体现。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跃然纸上。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老翁不正恰似白居易么?8杜鹃花杜鹃感人的渊源和“声声啼血”的哀鸣,感染了多少文人的情怀。杜鹃把满腔的遗恨,寄托在满山遍野鲜红怒放的杜鹃花上。这不啻告诉人们,云空未必空,一切都可忘怀,但对故国刻骨铭心的思念,又怎么能放得下呢?杜鹃鸟的“愁锁巴云”与诗人愁锁故国大地的亡国之哀是相通的;杜鹃鸟将故国之思寄托在杜鹃花上,诗人也是将亡国之恨寄托在这首咏杜鹃花的诗中。

57、诗人的血泪,也是像杜鹃一样流个不尽,到死不休。这满山的杜鹃花,是杜鹃的血染成,是杜鹃精魄的化身,充满思乡怨恨,行人见了,怎么能不因此而感动得凄然泪下呢?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满足地望着春色满园,望着倦飞知返的鸟,望着涓涓细流的泉,为免于玷污,他怀抱满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乡的田园,故乡的山水,远离俗尘他曾在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位老者感慨着,田园都将荒芜了,以心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归?“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一位老者决然脱掉华丽的官袍,那些华丽如何比得上朴素?那些贪图如何比

58、得上淡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位老者就这样断绝了世俗,归居田园,以山为钵,以水为酒,饮着归真返璞,饮尽一生。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变幻无穷然而,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我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老者舞着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边纷纷落下,遗留万世芬芳。以“淡泊”为话题请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中心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要求:文字中必须出现以上“素材积累”中的一位,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答案(示例)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啊!让我感受一下这神奇的手。这手写下了多少千古鸿文!多少名诗在这手下诞生!笔底波澜,民间疾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这不正是你的写照吗?“安得

59、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令无数人感动、折服。这是一个怎样宽广的胸怀啊?这是一颗怎样仁厚的赤子之心啊?就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摸摸那青绿色的血管。是的,我是如此渴望握住你的手,让我抚平那皱纹,让我给那双冰凉的手带去一丝丝的温度。人们都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这样的吗?你就是个反例。一生坎坷,仕途多舛,穷困潦倒,可你的心中一直装着老百姓啊。在你受冻的时候,你想着用铁枕盖天下苍生;在你受饿的时候,你想着用米饭喂黎民百姓。当你的儿子因饥寒交迫而死时,我看到你的那双手在颤抖,当目睹民间疾苦时,我看到你的心在震颤。让我握住你的手吧。那双

60、受冻的手是否寒冷依旧?那双操劳的手是否皱纹密布?专题精练读写结合微案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微点突破一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一)分类(二)常见人物形象例题(2014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寻诗两绝句宋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注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答:剖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