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与法规专题2015-1_第1页
教育政策与法规专题2015-1_第2页
教育政策与法规专题2015-1_第3页
教育政策与法规专题2015-1_第4页
教育政策与法规专题2015-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政策与法规专题(2015)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教育政策1、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2、教育政策的特点: 指向明确 相对稳定 影响广泛 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不具强制性第一节 基本概念二、教育法规1、教育法规: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及依法授权的政府机关制定的,调整和规定教育活动、教育关系的法、法令、条例、规则等各种规范文件的总称。2、教育法规的体系: 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教育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教育行政法规: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而制定的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主要指

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地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和颁布的地方性教育规范文件。教育规章:教育规章有两类,一为部门教育规章,一为政府教育规章。前者由国务院各部委(主要是教育部)发布,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后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只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法律效力。教育规章的调整范围极其广泛,数量也很大。宪法中的教育条款第十九条 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

3、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 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第四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 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第四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四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

4、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第一百一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返回教育法律:从狭义上说,在我国,教育法律指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它又可以分为教育的基本法律和教育的单行法律两类。前者是对一个国家的教育的基本方针、任务、制度的总体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后者是针对教育的某一领域或某一部分而作出的法律规定,由人大常委会制定并通过。到现

5、在为止,我国由全国人大通过的教育法律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由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教育法律有学位条例、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返回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政法规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而制定的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从性质上说,教育行政法规主要针对某一类教育管理事务,因而其内容比较具体和带可操作性。目前对我国教育管理工作有较大影响的教育行政法规包括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教师资格条例、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幼儿园管理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等。返回第一节 基本概念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关

6、系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育政策是制订教育法的依据,教育法是教育政策得到实施的保证,成熟的教育政策可以转化为教育法律、法规,但并不等于说这两者是一回事,其实,他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1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共性教育政策于教育法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两者有共同之处,就我国而言。(1)它们都属于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2)它们的经济基础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3)它们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4)它们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5)它们都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第一节 基本概念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关系2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个性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毕竟

7、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还是有其严格的区别:(1)制定的机关不同。国家的教育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的,而教育政策也可以由政党制定。(2)约束力不同。教育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对全社会成员都有约束力,而教育政策不具有国家强制性,只对某部分人有约束力。(3)执行的机关不同。教育法律的执行机关只能是国家机关,而教育政策除了国家机关,还有其他有关组织。(4)发挥的作用不同。教育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国家的强制性作用,而政策的作用主要是指导性作用。(5)表现的形式不同。教育法律的表现形式有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教育行政规章等;而教育政策主要有决定、指示、决议、纲要、通知、意

8、见等形式出现,内容比较广泛、原则和概括。(6)执行的方式不同。教育法律的执行方式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要求社会成员必须遵照执行;而教育政策则主要靠组织与宣传,启发人们自觉遵循。(7)稳定的程度不同。教育法律的稳定程度更高,而教育政策的灵活性更高。(8)公布的范围不同。教育法律必须向全社会公布,而教育政策只在一定范围内公布。第二节 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一、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1认定教育政策问题;2. 确定教育政策目标教育政策目标是对教育政策活动的方向和水平的具体规定,是整个教育政策活动的立足点。确定教育政策目标一般要考虑四个因素,一是方向正确,符合国家总的方针政策;二是抓住要害,选准突破口和时机

9、;三是适度,即不是高不可攀,而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四是具体,即有一定可操作性。3拟定教育政策方案教育政策目标确定之后,接着就要考虑拟定教育政策方案。拟定教育政策方案时要注意:方案应是可行的;方案应估计到全部的正、负效果,并对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应尽可能数量化;应提出两个以上的政策方案供选择。制定政策方案时,还应该有专家参与,以保证方案的科学和合理性。4选择教育政策方案在通常的情况下,决策者总希望追求最佳的决策,如最好是实施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最好高等教育完全大众化,最好教育经费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多少百分点,但在实际情况下,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作出的选择大都只是一种满意选择,而非最

10、佳选择,在这种时候,政策实施的条件是否成熟,就成为政策选择时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第二节 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二、政策制定的模式政策制定的模式是指政策制定的机构和人员本着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去应对或解决面临的政策问题。政策制定模式的研究在于促进决策的合理性和目标的达成。现实问题是复杂多样的,针对不同问题制定政策,显然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政策制定的模式也不是唯一的。有学者根据国外戴伊(PRDye)、艾兹厄尼(AEtzioni)与德罗尔(YDror)的分类和观点,将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模式分为八类,即理性模式、渐进模式、综合模式、组织模式、团体模式、精英模式、竞争模式、系统模式。

11、下面将就其中的三种模式进行介绍。第二节 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二、政策制定的模式1.理性模式(Rational Model)理性模式指政策制定者根据一套近似完美的、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崇尚该模式的人认为,政策制定应该有一套程序,借此程序,决策者就能制定出一个有最大净价值成效的合理政策,即用最小的投入(包括时间、人力及其它资源)来获取最大的收获。效率是理性模式的最终目的。具体来说,理性模式的决策过程可分为这么几个步骤:确认可操作的政策目标;准备完整的政策方案;建立各种价值标准及社会资源;预测每一政策方案的成本与效益;估计每个方案的净效益情况;比较每个方案的优劣次序;制定出理性和优化

12、的政策方案。虽然按照理性模式能够制定出最优化的政策,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满足下列条件:知道所有的社会价值及其相对的重要性;知道所有可能的政策方案;知道每一政策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能估计政策方案所能得到的与失去的社会价值的比值;能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政策方案。满足了这些条件,理性模式无疑是政策制定的最理想模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理性模式受到人们的广泛批评,这些批评主要集中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存在绝对中立的价值,即不存在整个社会共同认定、追求的价值目标。例如在制定教育发展政策时无法衡量追求公平与追求效益的价值比值。政策目标难以操作化和量化,因为环境不断变化,不可预测。资料

13、难以收集齐全。为收集及分析资料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代价及其高昂,而且决策者用于决策上的时间及分析资料的能力都非常有限。第二节 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二、政策制定的模式1.理性模式(Rational Model)第二节 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二、政策制定的模式2.渐进模式(Incremental model)渐进模式是指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这一模式认为:一种和以往政策越不同的方案,就越难预测其后果,也越难获得大众的支持,其政治可行性也越低。所以,决策者不必每年都对现行政策进行全面审查,只要根据以往经验,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发展

14、、小范围调整就可以了。总的来说,渐进模式有优点,也有其局限性。优点在于,政策制定较为稳妥可靠,决策者不必花很多时间去调查和寻找所有的政策方案,决策时目标也比较单一,只要注重纠正、减少现行政策的缺陷就行了,不必做整体上的调整,执行起来阻力也比较小。局限性在于,它主要用于变动不大的环境,用于对总体上尚好的现行政策的补充和修改。但当环境发生巨变,需对政策加以彻底修改时,它就束手无策了,有时甚至会成为前进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渐进模式是比较保守的模式。第二节 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二、政策制定的模式2.渐进模式(Incremental model)第二节 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二、政策制定的模式3.

15、团体模式(Group Model)团体模式又叫政治协商模式,是指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按照团体模式的理解,政策就是团体之间在目标与利益的冲突中达到的一种平衡。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团体模式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方法。因为教育涉及到社会千家万户的利益,因此其政策大都是代表不同利益的团体斗争、协调、妥协的结果。如教育财政政策,作为教育系统内部的教师团体希望教育投资越多越好,对家长而言希望自己出的钱越少越好,有些社会团体则认为应先发展经济,再解决教育发展问题。作为政府,总是在多方听取

16、意见、反复权衡利弊、尽可能照顾到各阶层利益的基础上,最后作出国家的教育财政政策的。 采用何种制定模式,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没有一定之规,有时可以同时使用几种模式,有时可以以一种模式为主,关键是何种方式更为有效。第二节 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二、政策制定的模式3.团体模式(Group Model)第二节 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二、政策制定的模式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教育行政1国家教育权与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是同教育的国家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现代国家行政职能扩大化的产物。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教育主要表现为个人之间的事情,与国家的关系并不明显。教育虽然有时也纳入政府的管理范围,但当

17、时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在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远不及现代。以西方国家教育行政的演变为例,直到文艺复兴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教会势力依然是控制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尚未确立国家办学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直到18、19世纪才出现变化。为了顺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各国政府逐步地意识到民众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通过立法将教育事业的领导权逐渐收归国家,以行政手段来统一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在法国,自拿破仑时代起开始贯彻帝国教育法令,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在英国,早在19世纪初,有关的“工厂法”中就有关于童工接受一定时间义务教育的条款;到了19世纪下半叶,鉴于教育对国家经济生活的重要

18、意义,政府在1870年正式颁布了初等教育法,从而确立了英国的国民教育制度。在德国,政府也于18世纪末颁布有关法令,规定各公立学校和教育机关俱应接受国家的监督,从而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权。在美国,虽然宪法并未授权联邦政府管理教育事业,但各州政府却通过其地方教育法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牢牢地控制着教育的领导权。发展到今天,虽然国家教育权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领导和管理着本国的教育事业。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教育行政1国家教育权与教育行政 我国与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领导体制相适应,很早就已经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教育行政领导机构,隋唐时代设立的

19、国子寺(后改称国子监)及国子寺(国子监)祭酒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官员”,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均沿袭此制,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到了清末,中国教育的形式已大大不同于以往,癸卯学制实施后,各级各类学校更是得到了大发展,为了加强对新式教育的领导和管理,清政府于1905年始设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行政机关,并将原来的国子监并入。这以后,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后,现代意义上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逐渐建立,国家教育权对教育行政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体制虽几经改革,但国家教育权的基本内容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它们包括“确定并保证贯彻国家教育的性质、方向、方针和教

20、育目的、培养目标;确定教育结构、学校制度、教学计划和大纲,审定教材;规定教育机构的设置和标准,教育人员的标准和选任,教育经费的征集和分配;教育法规的制定以及教育事业的督导检查等等。”这些内容几乎渗透到教育行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教育行政2教育行政机关教育行政机关,是指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专门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的国家机关。它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关现为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中,省一级为各地教育厅(局或教育委员会),地县两级为教育局(教育委员会)。无论哪一级教育行政机关,都必须在

21、其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事,充分、及时地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管理其权限范围内的教育事业。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都负有实施、监督和管理本辖区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法定职责,不履行职责显然与其法定身份不符。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教育行政3教育行政行为所谓教育行政行为,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对教育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它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它由教育行政机关作出。教育行政行为只能由教育行政机关作出,至于是由教育行政机关直接作出还是依法委托其他社会组织作出,都不影响教育行政行为的性质。但是,

22、如果教育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机构或其他社会组织,在无教育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下所作出的行为,就不能认定是教育行政行为。其次,它是教育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履行其行政职责的行为。教育行政机关工作的重心不是民事活动或者有关其他事务的行政活动,而是对教育事务进行领导、组织和管理,以促进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背离了这一点,教育行政机关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最后,它必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教育行政行为具有行政法律意义,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它能规范教育领域的各项活动,同时对学校、教育工作者以及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要求产生直接的影响。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教育行政4教育行政行为的形式教育行政行为作为行

23、政行为的一个分支,承继了后者的一般特征,同时也表现出多种的形式,以下着重从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角度分析一下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1)教育行政立法。(2)教育行政监督检查。(3)教育行政许可。(4)教育行政处罚。(5)教育行政强制执行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教育行政5教育行政法律责任在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行政违法现象。违反了法律,自然要承担法律责任。教育行政法律责任是指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了有关教育的行政法律规范或不履行相应的行政法律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学校管理1学校的设置(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

24、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除了设置的条件外,学校的设置还须经过一定的程序。根据具体教育机构性质的不同,学校设置的程序可分为审批制度以及登记注册制度两种,前者适用于各级各类正规学校,主要审核学校的设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基本条件,是否符合本地区的教育发展规划等;后者是主管部门对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报告进行审核通过后,予以登记注册,它不如前者那么严格。幼儿园的设立实行的即是登记注册制度。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学校管理2学校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8条,学校的权利包括:(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

25、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学校管理2学校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9条,学校的义务包括:(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

26、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 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学校在进行教育教学以及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法律问题,有的时候是学校的权利受到了侵犯,有的时候是学校在行使自己权利的过程中,其管理举措或处理决定侵犯了教职工或学生的权利。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学校管理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教师有两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普通的公民,享有普通公民所应享有的权利,履行普通公民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有其特定的法律权利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

27、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学校管理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

28、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学校管理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

29、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学校管理4教师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包括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任用制度、教教师奖惩制度等,我国1993年教师法对有关教师的法律制度作了规定。(1)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证制度。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

30、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它是公民成为教师的前提条件。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意在藉此促进教师职业专门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教师队伍。教师法和1995年颁发的教师资格条例中,对教师资格作了明确而详尽的规定。 首先是教师资格的条件:必须是中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进行教育教学所必要的身体条件;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其次是教师资格的认定:第一,认定教师资格,应当由本人提出申请;第二,不同的教师资格分别有不同的认定机关,如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

31、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机关认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经县级政府教育行政机关审查后,还要报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认定。第三,认定机构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教育行政机关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在接到公民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的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对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将认定结论通知本人。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学校管理4教师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2)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是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的需要而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的教育专业技术工作岗位。根据教师法,教师职务制度的主要内容包

32、括:教师职务系列,一般分成四级系列(高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小学、技工学校);教师职务的任职条件。每一种职务都有其相应的任职条件,如教师的工作量、相应的学科专长、相应的教学研究能力和相应的工作任务等。教师职务的评审。一般而言,各级教师职务的评审都是由相应的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来进行,评审依据为申报者申报的职务相应的任职条件。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学校管理4教师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3)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机关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而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执行这项制度必须注意:第一,学校聘任教师是一

33、种法律行为,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第二,聘任双方完全平等自愿;第三,聘任有一定期限,聘任期满后,双方自主决定是否续聘。目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形式大致有招聘、续聘、解聘、辞聘(即教师本人主动请求用人单位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等。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学校管理 5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根据教育法,在我国,受教育者的权利包括:(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

34、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学校管理 5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者的义务包括:(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学校管理 6教育的非营利性与学校收费管理 教育事业体现着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学校则是公益性的社会组织,这决定了学校教育活动的非营利属性。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其基本含

35、义是,“不得把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作为举办者牟利的手段,无论在办学活动中还是办学停止后,都不能象设立企业一样,通过促进资产增值,获得投资回报和进行盈余分配。”学校通过依法举办校办产业、开展社会服务、收费等方式可以获得部分正当合法的收入,但是这些收入都只能用于学校机构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学校管理 7学校事故及其预防研究者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对学校事故做了如下不同的划分:从诱发学校事故的主体或其成因方面讲,学校事故一般可归结为如下几种类型:与学校的设施设备有关的学校事故,这主要是由于设施、设备不全或陈旧老化以及建筑物塌落、火灾等原因造成;与教职员有关的学校事故,

36、这是教职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故意或过失所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与学生本身有关的学校事故,主要表现为课外活动或休息时间学生之间的嬉戏或打架斗殴造成的人身伤害。从学校事故发生的时间或场合来分析,学校事故又表现为如下几种常见的类型:运动伤害,主要是体育课或课外活动过程中,由于器材、教师指导等方面原因而引起的人身伤害;课余伤害,是指课余时间学生在操场、走廊和楼梯旁嬉戏玩耍时,由于自己不小心,或是他人推搡打闹而引起的伤害;课内事故,指上课期间由于教师疏于管理或其他因素而引发的学生意外伤亡事故;校外活动事故,这指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所发生的事故。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学校管理 7学校事

37、故及其预防在校学生人身伤亡事故常常表现出几种特征:后果的严重性。学校事故中的受害者大都是未成年学生,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身体上的伤害不仅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容易对他们的心灵造成损伤;并且,现在的独生子女是多个家庭关注的焦点所在,一旦发生伤害事故,极易造成大的社会影响,对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也造成冲击。原因的复杂性。未成年的学生处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之下,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教育,虽然提倡因材施教,但是并无任何具体、有效的特定方法可以遵循,而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刻,又可能会对同一种方法作出各各不同的反应

38、。学校事故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处理的特殊性。学校是专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机构,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学校教育的成败,其意义影响深远。处理学校事故,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把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摆在第一位,认清学校在学校事故中所应承担的责任,而不能够动辄就将学校拖入纠缠不清的事故处理的泥沼中。第三节 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学校管理 7学校事故及其预防在学校的安全管理方面,学校管理者应当尽可能做到:学校必须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以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校的体育场地和

39、器材应当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应适合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和体质健康状况,以防止人身伤害事故发生;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或者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要进行安全教育,并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学校应建立卫生制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条件,并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课,建立学生健康资料卡片或者健康档案;对于残疾、体弱学生给予特殊照顾,注意女学生的生理特点,对体力或室外活动宜作适当安排;学校应配备必要的处理伤病事故的医疗用品,等等。学校事故虽大都发生在在校学生身上,但往往或多或少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有关。目前这方面还没有适当的可参照的法律

40、法规,随着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备,相信这方面的法律规范也会逐渐建立起来,从而把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也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第四节 教育法律责任一、简述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和特点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教育法的法律责任与其他社会责任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必须有法律明文的规定;2、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3、由违法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所承担;4、由国家专门机关或国家授权机关依法追究。第四节 教育法律责任二、教育法律责任的主体有哪些?教育法律责任主体,是指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对象。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可能成为教育法律责任主体的有

41、:1、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2、教育行政机关和其他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3、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校长和教师;4、就学学生及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5、其他负有遵守教育法义务的公民和法人第四节 教育法律责任三、简述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行为人承担教育法律责任须具备的标准或必要条件。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有损害事实2、损害的行为必须违反教育法3、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第四节 教育法律责任四、监护职责与教育保护职责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监护职责与教育保护职责是两个不同的法律范畴。学校

42、依法不是未成年学生法定的或指定的监护人,学校的法定职责中没有对未成年学生的监护权。但是学校有法定的教育保护职责。两者区别在于:1、监护和教育保护的主体和对象不同。2、监护和教育保护产生的根据不同。监护制度主要以亲权和亲属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和身份关系为纽带,以民法为根据。教育保护职责主要以学校与学生的教育关系为基础,以教育法为根据。3、监护人和教育保护职责的产生方式不同。监护人的产生有法定和指定两种方式,教育保护职责只有法定这一种方式。4、监护和教育保护的内容不同。5、监护和教育保护的手段不同。6、监护和教育保护的责任不同。监护为无限责任,教育保护为有限责任第四节 教育法律责任五、试述学校承担学

43、生伤害事故责任应具备哪些条件?1、学生伤害事故必须是在学校负有教育管理职责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事故2、学生伤害事故必须是在校学生发生的伤害事故3、学生伤害事故必须是人身损害事故第四节 教育法律责任六、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构成行政违法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主要有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民事违法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为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第四节 教育法律责任七、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是指法律对教育违法者追究法律责任的具体方式或措施。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有

44、制裁、补救和强制。制裁即惩罚,是最严厉的责任形式。制裁的作用主要是预防和矫正。有以下四种:1、对人身的制裁2、限制行为能力3、剥夺财产4、申诫罚补救是责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停止继续违反教育法律规范的行为,并通过一定方式的作为来弥补造成的损害。强制是指迫使违法者履行原有的教育法定义务或新追加的作为惩戒的义务第四节 教育法律责任八、教育法律责任主体承担的具体责任1、教育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行政机关承担法律责任主要是补救性的。实际作法包括:承认错误、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履行职务、撤销违法决定、纠正不当行为等。从实践看,赔偿是行政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2、教育行政机关和其他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对行

45、政工作人员的制裁法律责任主要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公职等。3、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学校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通报批评、整顿、停招、取消发放证书资格4、校长与教师。对教师追究其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主要有:撤销或取消教师资格、行政处分或解聘。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5、学生。一般采用纪律处分。第五节 教育法律救济一、教育法律救济的特征是什么?1、权利受到到伤害是教育法律救济存在的前提2、教育法律救济具有弥补性,它是对受损害的权利的弥补3、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合法权益并保证法定义务履行二、分析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作用1、保护教育关系主体特别是教师、学生及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合法权益的权利救济作用2、促进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预防和控制其职务违法侵权行为的预防控制作用3、标示教育法制、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作用三、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