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培训讲义材料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 2011 年)总体技术组二0一年十月 TOC o 1-5 h z 总论 1.目的意义 1.基本原则 1.“十二五 ”总体部署 2.工作思路和任务4.工作思路 4.工作特点 4.工作要求 5.主要任务 5.技术路线 6.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 9.污染源及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1.0建立清单 1.0.筛选重点调查对象1.0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1.2现场踏勘 1.3.收集资料 1.3.采样分析 1.4.矿山开采区 1.5重点工业园区1.6危险废物处置场1.7垃圾填埋场1.8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2.1农业污染源2.3高尔夫球场2.4地下水质量评价和
2、污染现状评价2.5水源地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2.7建立清单 2.7.筛选重点调查对象2.7城镇集中式水源地2.7农村集中式水源地2.8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2.8城镇集中式水源地2.8农村集中式水源地2.9采样分析 2.9.城镇集中式水源地2.9农村集中式水源地3.1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3.2典型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3.3确定调查对象3.3.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3.5采样分析 3.5.典型城市群3.5典型井灌区 3.6典型岩溶区 3.6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3.6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3.7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估3.7评估对象 3.7.评估步骤与方法3.8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
3、风险评估3.8评估对象 3.8.评估步骤与方法3.8地下水健康及生态风险评估4.2评估对象 4.2评估步骤与方法4.2地下水修复(防控)方案评估4.4评估对象 4.4.制定地下水修复方案的步骤与方法4. 4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4.6信息化标准规范研究4.6数据库初步建设4.6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初步建设4.7成果图件编制 4.7.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4.8质量控制 4.8.总体要求 4.8.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质量保证4.9监测井建设4.9例行监测井管理5.1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5.1采样前准备5.1样品采集质量保证5.2现场测试 5.3.样品存放 5.3.其他注意事项 5.4实验室样品测试质
4、量控制 5.5实验室基本要求5.5实验仪器、试剂和器皿的管理 5.5实验室样品管理5.6分析方法选择与适用性检验5.6数据和报告管理5.6实验室间比对5.7质量控制考核5.7时间进度安排5.8.前期准备阶段5.8.技术文件编制阶段5.8培训部署阶段5.9.调查评价阶段5.9.案例评估阶段6.0.总结验收阶段6.1.组织架构 6.2.管理层面 6.2.领导小组 6.2.领导小组办公室 6.2技术层面 6.3.专家咨询组6.3技术组 6.3.地方层面 6.7.省级 6.8.地市级 6.8.10产出成果 6.8.试点省 6.8.实施方案 6.8.调查评估报告6.9调查评估图集6.92012年实施方案
5、7.0技术组 7.0.实施方案 7.0.技术指南 7.1.调查经验总结报告7.1区域调查评估报告7.2典型案例评估报告7.2附件 7.3.附件一: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表格附件二: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代码查询表附件三:调查所需资料与图件清单附件四:测试指标汇总 总论目的意义地下水作为重要的城乡供水水源, 在维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下水资源占总供水量的近20%, 它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据统计, 全国60%的人口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水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地下水环境压力逐渐增大, 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凸现, 局部地区地下水污染问题十分突
6、出。 我国目前地下水环境管理基础相当薄弱, 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不清,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滞后,水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饮水安全保障产生严重影响,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制约。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是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2011-2020年) 中优先实施的重要项目, 是地下水环境监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开展试点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能够检验各项调查评估技术路线、 工作流程的可行性, 完善调查评估的实施方案、技术指南和组织形式,建立统一模式、统一规范、统一方法,为顺利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科学制定地下水环境保护政策,切实保障地下水环
7、境安全奠定基础。基本原则有限目标, 突出重点。 围绕查清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及人为污染成因的目标, 重点针对 “双源 ”(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和污染源)深入开展详细调查评估,兼顾区域层面;以抽样调查为主,个别类型面上调查为辅;以调查评估为主,分析模拟为辅;以查清敏感点或者潜在污染源情况为主,全面评价反映情况为辅。统筹部署,综合协调。 统筹考虑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开发利用状况和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 整体部署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环保、国土、水利、发改、财政、建设、农业等部门密切合作,各负其责。充分衔接和利用各部门污染源普查、地质环境调查、水利普查、供水监测、地下水监测网络等资
8、源和成果,共同做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总体谋划, 分步实施。 集中力量在调查初期制定详尽可行的调查评估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 全面、 系统和科学谋划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安排,分步骤、分类型、分区域有序推进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先行试点,统一规范。 选择部分地区和类型进行试点, 检验各项调查评估技术路线、 工作流程和数据采集方法的可行性,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调查评估的实施方案、技术指南和组织形式,采用对同一类型地下水统一模式、 统一规范、 统一方法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十二五 ”总体部署2011 年,成立调查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组
9、和专家咨询组;完成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顶层设计,提出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方案( 2011 年) (以下简称 工作方案 ) 、各技术组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初稿) 。各试点省(市)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筛选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场、矿山开采区、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农业污染源、高尔夫球场、重点工业园区等 “双源” ,及典型城市群、井灌区、岩溶区等区域,开展案例地区的地下水调查评估工作,编写 2011 年试点省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 , 并于 2011 年11 月底前, 初步构建地下水污染防治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框架; 于 2011年底前,完
10、成 2011 年试点省(市)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 、 2012年试点省(市)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 。2012 年,各试点省(市)按照 2012 年试点省(市)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 全面开展 “双源 ”及典型区域调查评估工作;在总结试点省(市)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的顶层设计及相关技术指南; 开展全国范围的调查评估培训;编制 2013-2014 年度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20132014年,各省(区、市)按照 2013-2014年度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调查评估工作。 2013年,
11、收集 “十一五 ”以来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相关数据,全面推进全国31 个省(区、市)水源地、污染源、区域的调查评估工作。 2014 年上半年, 地市级调查评估机构对本地市调查数据进行汇总, 核查上报省级调查评估机构; 下半年各省调查评估机构对数据进行汇总和调查评估收尾工作, 各省级调查评估机构根据汇总数据, 系统开展分析评估区域内地下水环境问题和成因, 研究提出辖区内地下水环境保护对策,编制各省调查评估报告,完成数据库建设,并绘制地下水环境信息图集。2015 年,完成全国地下水环境信息调查评估报告;建设数据库和全国地下水环境信息图集; 拟定技术指南; 构建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技术、政策体系。1.4
12、工作思路和任务.4.1 工作思路在收集整理国内外已有工作资料的基础上, 编制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初稿) ,通过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统一调查模式和方法。明确试点省污染源和水源地总体样本,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理清污染源、 水源地空间对应关系, 选取代表性强的重点对象开展现场踏勘、资料收集、采样分析及水质与污染现状评价工作。针对污染严重的典型案例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 结合试点省的调查评估经验和教训,谋划 2012 年工作实施方案。.4.2 工作特点1)突出 “双源 ” ,点面结合重点针对 “双源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和污染源)深入开展详细调查评估,兼顾区域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两者互相衔接
13、、互为支撑。2)指标选取,因源而异地下水水质监测指标除监测常规必测指标外, 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筛选特征指标进行监测。 土壤监测指标除了常规的理化指标外, 针对地下水污染指标,增设相关的土壤监测指标。3)水质评价,深浅分层污染源及周边地区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工作以浅层地下水为主, 兼顾有水力联系的深层承压水, 饮用水水源地的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以目标含水层为主, 兼顾潜水层, 对不同层位地下水水质开展分层评价。4)案例评估,注重示范在查清水质现状和污染成因基础上, 选择污染严重、 代表性强的典型案例区评估地下水污染趋势和健康生态风险, 对于风险较大的典型案例研究制定修复目标和方案。.4.3工作要求1)
14、明确职责,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财政部,会同其他有关部委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各相关部门按照责任分工,要密切配合,沟通协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地方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总负责,落实牵头部门,协调省、市工作重点,加强组织领导。2)技术支持,质量控制技术组要科学编制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理清技术路线和工作步骤,严格控制调查评估的质量,组织好调查评估的培训工作。选择典型案例开展地下水健康生态风险评估,为试点省(市)开展调查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3)精心组织,深入调查试点省(市)要制定相应的调查评估实施方案,结
15、合技术组共性要求,发挥试点省案例地区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案例地区调查评估特点,精心组织实施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工作,配合技术组开展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分析汇总省(市)级调查评估成果。.4.4 主要任务1)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主要包括调查: 污染源及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的基本属性、管理状况、水质状况、风险源(或敏感点)四个方面的内容; 典型区域的土地利用、 水文地质及地下水水质三个方面内容。2)开展典型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评估选择典型案例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评估, 主要包括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估、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污染风险评估、健康及生态风险评估和修复
16、(防控)方案评估。3)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2011 年结合地下水信息化标准规范,完成数据库、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的初步建设, 编制地下水成果图件, 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5 技术路线充分结合区域层面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成果, 重点开展案例区的水源地和重点污染源等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估, 力争基本查清地下水基本属性、管理状况、水质状况和风险源等,综合评估污染状况、脆弱性、环境及健康生态风险,编制针对性修复方案,构建地下水基础环境信息平台框架, 为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 2011-2020 年) 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撑。本次调查评估,统筹考虑区域层面的调查分析,以 “双源 ”(地下水饮用水源
17、、重点污染源)调查评估为主线,以 “双源 ”之间的影响分析为主题, 以按对象整体谋划、 按技术统一规范的纵横结合为推进脉络,有机衔接各项调查评估内容,系统分析地下水污染状况、存在的问题、影响范围、成因及管理对策,为全面提升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水平打下扎实基础。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工作单位, 综合协调环保、国土和水利等有关部门的地下水保护工作,调查 “三类对象 ” ,查清 “四个要素 ” ,开展 “四项评估 ” ,建立 “三大平台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环保部门资料国土部门资料调查区域4水利部门资料评估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水源地污染源
18、污染综合评估基本属性管理状况水质状况风险源/敏感点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健康与生态风险评估修复(防控)方案评估数据库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图集信息系统图1-1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路线 .6 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D2008-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50027-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
19、9年版) (GB50021-2001)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察规范(比例尺1:50000) ( GB/T14158-93 )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 CJJ13-87)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50296-99)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 DZ/T0133-1994)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 CJJ/T76-98)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4-2004)水环境监测规范( SL219-98)地下水监测规范( SL183-2005)水质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HJ493-2009)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发布稿)( HJ494-2009)水质 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发布
20、稿) ( HJ495-2009)2 污染源及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本次调查所涉及的污染源主要包括矿山开采区、重点工业园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农业污染源及高尔夫球场等类型。调查评价工作分为建立清单、 筛选重点调查对象、 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采样分析、水质和污染现状评价等步骤,具体内容如下。建立清单对试点省(市)不同的污染源总体概况进行填报,清单的主要内容包括名称、类型、数量、地理坐标、重点污染源基础信息、水文地质信息、 监测井信息和水质监测等信息。 完成不同调查对象清单表的填写(见附件一的清单表) 。筛选重点调查对象( 1)矿山开采区筛选原则:优先选择位于地下水
21、水源保护区和补给经流区的矿山以及具有地下水文完整性的成矿带或成矿带内矿山进行调查, 同时考虑矿山规模,优先选择大中型矿山(以年产量为衡量指标) 。注意兼顾正在开采的和废弃的矿山类型。2011 年重点调查对象:贵州省毕节煤矿、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床及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等, 其中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床和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由技术组负责调查。( 2)重点工业园区筛选原则:重点调查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补给经流区的工业园区或涉及重点污染行业、 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的工业园区。2011 年重点调查对象: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淄博齐鲁石化工业园、 辽宁省辽宁石化工业园区、 辽宁省鞍山冶金工业集聚区, 其中
22、辽宁省辽宁石化工业园区、 辽宁省鞍山冶金工业集聚区调查由技术组负责完成。( 3)危险废物处置场筛选原则:以危险废物对人体的潜在危害程度以及场地防护条件为主要依据进行筛选, 优先选择与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开采区或补给区密切相关的危险废物处置场为调查对象。2011 年重点调查对象:北京市房山区窦店北京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 4)垃圾填埋场筛选原则:优先选择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径流区的垃圾填埋场开展调查评估工作; 被调查垃圾填埋场 (包括正规和非正规)的运行时间需在5 年以上。2011 年重点调查对象:北京市北天堂地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北京市海淀六里屯生活垃圾填埋场、 贵州毕节市垃圾填埋场、
23、澄迈老 城镇颜春岭垃圾填埋场等。( 5)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筛选原则:优先选择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补给经流区内已确认发生过油品泄漏事故的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 对于尚未确认是否发生过油品泄露的加油站要考虑建站在15 年以上,储油罐和输油管线是单层的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2011 年重点调查对象:海南省海口市狮子岭加油站、南京燕子矶地区石化企业。南京燕子矶地区石化企业由技术组负责调查。( 6)农业污染源此次调查的农业污染源主要涉及再生水农用区、 规模化畜禽养殖 区和设施化农业区。筛选原则再生水农用区: 涵盖不同处理深度的农用水源 (污水处理厂一级出水、二级出水、三级出水、未经处理的污水) 、不
24、同水文地质条件(松散沉积物、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和地下水类型(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农用区内有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的,必须要调查。设施化农业区: 优先选择占地面积大、 农产品产量高的区域开展调查。2011 年重点调查对象再生水农用区选择大兴南红门再生水灌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区、设施化农业区选择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和藁城县。( 7)高尔夫球场筛选原则:兼顾练习场、小型高尔夫球场、中型高尔夫球场和标准球场等不同类型;考虑不同气候类型的差异;兼顾不同岩性 (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各种土层或岩层类型(覆盖层或回填层、淋溶层、沉积层、母质层、基岩) 、以及土壤质地种类(砂土、粉砂、细砂、中砂、
25、粗砂、砾砂、角砂、粘土、粉土、砾石、卵石) 。2011 年重点调查对象:北京市清河湾乡村高尔夫球场、海南省观澜湖高尔夫球会、海南省月亮湾高尔夫球场。2.3 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通过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工作, 可完成对重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情况填写(见附件一的基础信息表) 。现场踏勘通过对调查对象的现场踏勘考察水文地质条件、 重要污染源、 井(泉)点、监测情况、管理状况等情况,结合调查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制定调查和监测方案。具体应完成以下重要的踏勘任务:1)对现场的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区)信息、井(泉)点信息、土地利用情况、人口结构、环境管理状况进行考察,以确定是否与资料中提及的一致。2)调查对象周边
26、环境敏感目标的情况,包括数量、类型、分布、影响、变更情况、保护措施及其效果。明确地理位置、规模、与工程的相对位置关系、所处环境功能区及保护内容。3)调查对象地下水环境监测设备的状况,特别是置放条件、深度以及地下水水位。4)观察现场地形及周边环境,以确定是否可进行地质测量以及使用不同地球物理技术的条件适宜性。收集资料收集调查对象周边的气象、 水文、 地质与水文地质等综合性或专项的调查研究报告、专著、论文及图表,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污染源有关的调查统计资料。 各调查对象所需收集的具体资料详见附件三,主要涉及:气象资料: 近 10 年调查对象周边主要气象站的气象系列监测资料,包括多年平均及月
27、平均降水量、蒸发量、气温变化等资料。2)水文资料:地表水组成与分布状况、地表水质及污染状况、污染分布特征、污染物组分、浓度及其变化,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相互作用。3)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包括地形地貌类型与分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包气带物理特性、厚度与结构,地下水系统结构、岩性、厚度、相对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含水层特征,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和集中开采地下水水源地分布情况,开发利用状况及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等调查研究资料。4)土地利用:调查对象周边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城市、工矿用地和变迁、建设规模及其布局,农业用地现状及变化。2.4 采样分析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工作后,
28、 针对重点调查对象, 地方需要开展采样分析工作, 主要包括地下水监测点及采样点位的布设、 地下水及土壤样品的采集、指标的测定。1)地下水监测点布设总体原则监测点布设应考虑水文地质条件, 通过收集水文地质资料或开展地球物理勘探明确地下水流向, 对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多个水文地质单元要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增加监测点数量; 监测井主要布设在污染源周边、污染区、周围环境敏感点等;尽量利用现有的监测井点,现有监测井点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 再进行新采样井点的建设, 进行取样控制。2)地下水监测点布点方法根据范围和对象不同, 污染源及周边地区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工作以浅层地下水为主,兼顾有水力联系的深层承压水
29、,在实际操作时,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度调整采样点密度,应以发现污染问题、基本摸清污染情况为原则灵活掌握布点数量和精度。 原则上, 该调查精度不按照场地修复工作的更高精度进行要求。 加油站根据场地范围及其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量一般不少于 2 个, 场地上游不少于 1 眼,场地下游影响区的水质监测点不少于 1 眼。危废处置场、垃圾填埋场根据场地范围及其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量一般不少于 6 个, 场地上游和两侧的水质监测点不少于 1 眼,场地下游影响区的水质监测点不少于 3 眼。矿山开采区、重点工业园区、农业污染源、高尔夫球场等根据场地范围及其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质监测
30、点数量一般不少于 7个, 上游和两侧的水质监测点各不少于 1 眼, 场地和场地下游影响区的水质监测点不少于4眼。若面积大于100km2时,每增加15km2监测井至少增加1 眼。 基础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精度 (或已有工作精度)不低于 1:5 万比例尺。矿山开采区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对具有相同水文地质单元的矿山(包括开采区、分选区和尾矿库) ,应在矿山中心及周边至少布设7 眼监测井。一般要求在距矿山上游影响区边界50100m 处布设 1 眼背景监测井,在矿山影响区两侧设置监测井应各至少布设1 眼, 在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 3 眼;若矿山的开采区、分选区、尾矿库之间距离大
31、于等于10km,则在各区下游50100m处设一个监测井,若三个区两两间距离少于10km,则在矿山主体下游50100m处设置1眼监测井。对同一个矿山, 其采矿区、 分选区和尾矿库位于不同水文地质单元的, 则必须分别考虑每个区域的监测点布设。 每个监测对象的监测井布点原则上不少于7 眼。若监测区面积大于100km2时,每增加15km2监测井至少增加1眼。具体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HJ610-2011) ,同时根据监测情况检验布点方式的可行性,可适当做相应调整。本次调查中原则上要求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 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 在存在明显的污
32、染土壤区域, 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大小, 增加土壤采样点位。 采样深度可依据土层结构、 地下水的深度、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以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地面扰动深度来决定。2)监测项目矿山开采区的地下水及土壤监测指标详情见附件四。3)监测频次监测井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各采水样1 次,全年共3 次;土壤采样与场地新建监测井成孔过程同步。有条件的地方, 监测井可以按地区特点分四季采水样, 全年共采样 4 次。4)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参见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 相关规定进行。 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重点工
33、业园区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工业园区地下水采样点的布置,应遵循 “园区外整体控制、园区内排污部位重点调查” 的布点原则。对于工业园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要求地下水样不得低于 10 个,园区上游和两侧的水质监测点各不少于 1 眼; 工业园区下游影响区的水质监测点不少于3 眼; 园区内部不少于4眼,若面积大于100km2时,每增加15km2监测井至少增加1 眼。2)监测项目参照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DD2008-01) ,并参考相关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地方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以及行业/企业特征水污染物等,最终确定地下水、土壤样品测试指标,具体指标详情见附件四。3)监测频次监测井在
34、丰水期、 枯水期各采水样1 次; 土壤采样与场地新建监测井成孔过程同步。4)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参见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 相关规定进行。 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危险废物处置场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危险废物处置场地下水监测井至少为 6 眼, 分别为: 地下水背景监测井 1 眼,污染扩散监测井5 眼。地下水监测井布点方法,详见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监测井布点方法。 地下水监测井的布设要充分考虑监测井代表性、布点的科学性,并充分利用现有监测井,若不能满足数量与质量要求, 需增加监测井; 对处置场四周衬层交接或折叠等易发生泄漏
35、区及污染扩散区, 勘探点应予以加密; 监测点与处置场距离可根据场地水文地质单元岩土性质与类型、 水文地质参数及监测方位等因素适当延长或缩减; 基于处置场区域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网点及历史监测情况(或基于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分区)布设监测井;地下水水质与地表水水质之间在地表水渗漏地区有一定联系, 对于与地下水联系紧密的地表出露点处可设置地下水监测井。本次调查中原则上要求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 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 在存在明显的污染土壤区域, 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大小, 增加土壤采样点位。 采样深度可依据土层结构、 地下水的深度、污染
36、物进入土壤的途径以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地面扰动深度来决定。2)监测项目危险废物处置场的地下水及土壤监测指标详情见附件四。3)监测频次监测井每季度采水样1 次, 全年共 4 次; 土壤采样与场地新建监测井成孔过程同步。危险废物渗滤液应与地下水同步监测, 即每季度采样1 次, 全年共 4 次。3)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参见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 相关规定进行。 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垃圾填埋场( 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正规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监测井至少为 6 眼, 分别为: 地下水背景监测井1眼,污染扩散监测井5眼。非正
37、规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监测井 至少为7眼,分别为:地下水背景监测井1眼,污染扩散监测井6眼。正规垃圾填埋场监测井具体设置方法为:场地背景监测井,当填埋场某一边界与地下水流向垂直或最小夹 角小于10时,1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上游 3050m处;填埋 场某一边界与地下水流向最小夹角大于 10并小于等于45时,1眼, 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上游,距顶点边界 3050m处。污染扩散监测井,当填埋场某一边界与地下水流向垂直或最小夹 角小于10时,5眼,分别是在垂直填埋场地下水走向的两侧 3050m 处各设1眼,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下游 30m处2眼,垂直水流方向距 离为50m处1眼;填埋场某一边界与地下水流向
38、最小夹角大于10并小于等于45时,46眼,沿填埋场地下水下游边界 3050m处等 距布设。污染控制监测井,填埋场某一边界与地下水流向最小夹角大于 10并小于等于45时,1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下游,距顶点边 界80m处。见图2-1。fjJ-岫,齿巾耳盖鼻鼻。*q|r;n控翼4学1会正砒妣厕 11图2-1正规垃圾填埋场监测井平面位置示意图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监测井具体设置方法为:场地背景监测井,1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上游3050m处。污染扩散监测井,6眼, 在垂直填埋场地下水走向的两侧 3050m处各设1眼。在填埋场地下 水流向下游监测井 4眼,按菱形”布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下游 570m处
39、设1眼;对于填埋年限小于10年的垃圾填埋场,3050m处 设1眼;对于填埋年限大于10年的垃圾填埋场,5080m处设1眼, 垂直水流方向 菱形”对角线长度为5080m,分布规律参见监测井平本次调查中原则上要求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 在存在明显的 污染土壤区域,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 大小,增加土壤采样点位。采样深度可依据土层结构、地下水的深度、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以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地面扰动深度来决(2)监测项目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及土壤监测指标详情见附件四。(3)监测频次监测井每季度采水样1次,全年
40、共4次;土壤采样与场地新建监测井成孔过程同步。垃圾渗滤液应与地下水同步监测,即每季度采样1 次,全年共4次。( 4)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参见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 相关规定进行。 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2.4.5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 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首先确定加油站油品渗(泄)漏点。通过加油站的基本信息和管理状况调查初步判断目标加油站是否有可能发生油品渗(泄)漏,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地质雷达等设备检测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范围。 在进行加油站地下水现场调查时,若调查区内有测漏管设置,则可利用MIP自带的PID、FID等
41、仪器针对测漏管进行 VOCs (如苯系物)浓度现场检测;或利用气体采样袋(如 TEDLAR Bag )采集土壤气体,带回实验室进行苯、 甲苯、 乙苯、 二甲苯及总石油碳氢化合物 ( TPH)等污染物项目之气体浓度检验分析。 土壤气体检测结果仅辅助进行调查区渗(泄)漏及渗(泄)漏污染可能范围判断。其次确定监测点。根据加油站渗(泄)漏判定的调查评估结果,已可判断出加油站油品的主要渗(泄)漏点。地下水监测布点主要布置两个监测点:背景点设在在场地上游2040m 处设置 1 眼地下水背景监测点;污染源扩散点设置在主要油品渗(泄)漏点的地下水下游方向、尽可能靠近渗(泄)漏点、但必须在安全防护范围外的地方设
42、置地下水污染监测点。 加油站安全防护距离见表2-1表2-1加油站安全距离一览表加油站外的 构筑物等项目油罐、加油机和通气管 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距离(m)明火或散 发火花地点埋地油罐通气管管口加油机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3025181818本次调查中原则上要求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 在存在明显的 污染土壤区域,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 大小,增加土壤采样点位。采样深度可依据土层结构、地下水的深度、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以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地面扰动深度来决(2)监测项目以与油品类污染相关之石油碳氢化合物 (TPH
43、)、苯系物(BTEX)、 甲基叔丁基醍(MTBE)及多环芳煌为原则。若调查场址有其他可能 污染物时,应增加必要之检测项目(如 EDB、DCA等)。加油站的地 下水及土壤监测指标详情见附件四。(3 )监测频次及采样时间要求监测井每季度采水样1次,全年共4次;土壤采样与场地新建监测 井成孔过程同步。监测井采样时间尽量相对集中,日期跨度不宜过大,3日之内为宜。(4 )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参见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 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时间 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2.4.6农业污染源( 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再生水农用区农用区内以网
44、格方式布设, 平行和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方式布设监测点,样品布点数量一般不低于 7 个(灌区上游和两侧各1 个,灌区及其下游不少于4 个) 。灌区面积大于100km2 的,面积每增加15km2,监测点数量增加1个;根据距离农用水渠或河道的远近来布置监测点, 距离较近的可适当加密监测点, 距离较远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可充分考虑使用现有监测井、民井或泉水,不能满足监测井数量要求的,需增加监测井个数。再生水监测点布设应以区域再生水农用渠(河、沟等)的流向为基础,在区域内农用渠上游、下游设置控制点,并在农用区内水文条件剧烈变化的河段(水流汇入处、水工构筑物等)增加采样点数量。设施化农业区设施化农业区地下
45、水监测井至少为 4 眼, 分别为: 地下水背景监测井 1 眼,布设在地下水上游,远离设施化农业区;污染扩散监测井3 眼,其中 2 眼布置在设施化农业区两侧,另外1 眼布置在地下水下游。本次调查中原则上要求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 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 在存在明显的污染土壤区域, 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大小, 增加土壤采样点位。 采样深度可依据土层结构、 地下水的深度、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以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地面扰动深度来决定。2)监测项目再生水农用区地下水、 再生水水质状况调查指标及土样测试指标详情见附件四。设施化农业区地下水
46、及土壤样品测试指标详情见附件四。( 3)监测频次监测井在丰水期、 平水期和枯水期每个水期各采水样1 次, 全年共 3 次;土壤采样与场地新建监测井成孔过程同步。有条件的地方, 监测井可以按地区特点分四季采水样, 全年共采样 4 次。灌溉用再生水水质监测采样频率为本再生水农用区的农田灌溉期,每年样品采集4 次以上。( 4)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参见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 相关规定进行。 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2.4.7高尔夫球场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地下水监测点布点数量一般不低于 7 个。其中,背景监测井, 1眼,设在
47、高尔夫球场地下水向上游3050m处;高尔夫球场内在条件允许下,在球场内布设2 眼监测井;在球场外布设污染扩散井2 眼,分别在垂直高尔夫球场地下水走向的两侧 3050m 处各设 1 眼, 在地下水流向下游影响区设置1 眼。 可充分考虑使用现有监测井或民井或泉水, 不能满足监测位置和监测深度要求时, 需增加新的地下水现状监测井,当球场附近有污染源时需增加监测井的数目,原则上按1020%比例增加;高尔夫区域面积大于100km2 时,每增加15km2 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 1 眼。本次调查中原则上要求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在存在明显的污染土壤
48、区域, 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大小, 增加土壤采样点位。 采样深度可依据土层结构、 地下水的深度、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以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地面扰动深度来决定。2)监测项目高尔夫球场地下水和土壤测试项目详情见附件四。3)监测频次监测井每季度采水样1 次, 全年共 4 次; 土壤采样与场地新建监测井成孔过程同步。采样时间尽量相对集中,日期跨度不宜过大, 2 日之内为宜。在农药和化肥使用频繁的月份, 应增加监测次数, 以每月增加一次为宜。4)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参见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 相关规定进行。 土壤样品采集时
49、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2.5 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1)地下水质量评价根据收集的资料和调查的结果, 对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采用 地下水质量标准 ( GB/T14848-93) 中的单项组分评价方法。对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之外的指标,微量有机污染物组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GB 3838-2002)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 的内容进行评价,指明超标因子与超标倍数。对于未列入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GB 3838-2002)的指标,需指明检出组分名称和检出值。( 2)地下水污染
50、现状评价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是分析地下水污染指标、程度和污染区分布。评价过程中, 可先利用污染源背景值监测井进行定性的污染情况评价。 当污染监测井中某指标的测试结果超过背景值监测井中该指标的结果,即可初步判断污染源对地下水造成了污染。变化指数 I 可以作为污染程度判断的参考指标, 对于某项指标的变化指数,可以用下式进行量化计算I=C/C0公式中,I 某项指标的变化指数;C某项指标的实测含量;C0 某项指标的评价基准。评价基准使用地下水对照值, 对照值选取的主要来源为: 背景值监测井结果; 地区最早的分析资料或区域中无明显污染源部分补充调查资料的统计结果。优先考虑使用背景值监测结果。针对不同污染源
51、,判断其是否造成地下水污染或污染程度的高低, 还必须结合污染源特性、 地区背景条件以及敏感点分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3 水源地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城镇集中式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价依托地方开展工作, 农村集中式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评价工作主要依托水利普查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等相关工作来完成。建立清单建立城镇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清单,掌握水源地总体概况,推进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 主要内容包括水源地名称、所在地区、所属水文地质单元、地理坐标、服务人口、取水量、监测指标及频次、水质类别、超标指标及倍数、超标原因等,详见附件一。农村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清单依托水利普查和全国农村
52、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等相关工作来完成。筛选重点调查对象城镇集中式水源地遴选原则: 以按井群方式集中供水的饮用水水源地为主, 服务人口数量一般大于 1000 人,在西部等人口较少、地下水污染或超采较重地区, 服务人口数量可以适当减少; 综合考虑南北方和东西部地下水分布差异,兼顾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不同类型; 以人为污染水源地为主,兼顾清洁水源地; 综合考虑超采和未超采地区。基于以上原则, 拟选择山东省淄博市大武水源地、 北京第八水厂水源地、 海南省海口市水源地等典型水源地开展重点调查评估, 以检验调查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农村集中式水源地农村集中式水源地分别选取栾城县、 辛集市 119处和 236处(
53、供水人口大于 1000 人)集中供水工程水源地作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对象。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城镇集中式水源地现场踏勘主要任务包括: 对水源地基本地质、水文地质特征等的描述; 对水源地的基本情况、管理状况、辅助设施建设情况、土地利用状况、污染源分布状况、海水入侵状况的调查; 对水源地监测井信息及周边地区的风险源的调查等。具体见附件一的基础信息表。( 2)收集资料各试点省(市)需要收集研究区内地质与水文地质、气象气候等综合性或专项的调查研究报告、专著、论文及图表,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污染源相关的调查统计资料, 各调查对象所需收集的具体资料详见附件三。在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后, 根据所获取
54、的信息圈定各案例地区水源地调查评估范围。调查范围确定方法: 水源保护区,包括水源地一级、 二级保护区内部所有区域; 扩展调查区, 在核定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边界和范围的基础上, 以二级保护区边界为基准, 沿地下水流向向上游拓展地下水1000d流程等值线为边界,将该边界圈定的 范围作为扩展调查区。若在上述圈定的扩展调查区边界范围内存在如下情况, 则需按如下方法对边界进行修订:存在另外一个地下水饮用水源地, 则取两个水源地地下水分水岭作为该方向的边界;若存在目标含水层的天然边界,则以其为边界;若目标含水层为承压含水层,则以该含水层补给区为边界;若边界附近存在地下水污染现象, 则应将其污染源纳入边
55、界范围内。3.3.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现场踏勘目的:调查现场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调查和监测方案。主要任务包括: 对水源地基本地质特征等的描述; 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管理状况、污染源分布状况、水文地质信息、地下水采样信息、样品分析测试信息等的调查。( 2)收集资料利用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数据,水利部地下水监测数据, “十二五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数据等。采样分析城镇集中式水源地( 1)地下水监测点布设地下水监测点的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 反映调查与评估范围内地下水总体水质状况; 供水目标含水层为监测重点; 反映地下水补给来源和地下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 重点监控地下水已污染区段或水质异常区段; 充分
56、考虑工业、农业、矿山、城市等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潜在影响; 尽可能地从现有民井、生产井及泉点中选择监测点; 监测点不应轻易调整,以保证监测的连续性; 重点以已有监测网为基础,补充依据本次不同阶段的不同调查精度缺失的监测点。在污染源附近适当加密,可参照污染源相关专题进行布点。在上述原则基础上,本着尽可能地以最少的监测点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水质状况信息思路, 按下列要求确定监测点的基本数量与参考点位: 布点数量满足1:1 万1:5 万调查精度要求,每100km2 不少于20 个监测点; 点位布置要覆盖到所有调查区域范围; 水源地保护区内部为重点调查重点, 监测点布设适当加密, 原则上按 10
57、20%比例增加; 地下水主径流带为监测重点,监测点间距适当加密,原则上按1020%比例增加; 已识别的污染源区域适当加密,具体可参照污染源相关专题,若污染源相关专题未设置监测点,则在污染源地下水流向下游补充 12 个监测点; 存在多个含水层时, 应在与目标含水层存在水力联系的含水层中布设监测点; 超采地区地下水降落漏斗区监测点适当加密,与保护区内部加密综合考虑, 原则上整体加密 20%; 岩溶水地区 (特别是南方岩溶发育地区)监测点的布设重点追踪地下暗河, 并在与地下水有密切水力联系的地表水处, 设置 12 个地表水监测点; 裂隙水地区重点关注裂隙管道流形成的主径流带,监测点布设适当加密,原则
58、上按1020%比例增加。( 2)监测项目以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为基础,综合地下水污 染调 查 评 价规范 ( DD2008-01 ) 和 生活 饮用水 卫生 标准GB5479-2006) ,将监测指标划分为必测指标和特征污染物选测指 标两类。测试指标详见附件四。( 3)监测频次对于必测指标,监测井在平水、枯水和丰水期各采样1 次,全年共采样 3 次。对于特征污染物指标,采样频次为每月 1 次。( 4)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地下水水质监测样品采集与现场监测参照技术组编制的 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相关规定进行。农村集中式水源地( 1)地下水监测与土壤采样点布设一般按 1:5
59、万比例尺进行。抽样调查点数量一般不低于 20 个 /100km2。( 2)监测项目监测指标分为两类:常规必测指标和补测指标。常规必测指标: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基本控制指标确定。以具有相关水质检测资质单位出具的近三年水质检验报告为准。 如缺少检测报告,可利用相邻的同一含水层的地下水水源地水质检测报告,单位mg/L 。补测指标:根据当地实际污染及潜在污染源,并参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以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确定补测指标(一项 或
60、多项) ,单位 mg/L 。( 3)监测频次由相关技术组参照实施方案执行。( 4)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由相关技术组参照实施方案执行。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1)城镇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地下水质量评价根据收集的资料和调查的结果, 对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采用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中的单项组分评价方法。对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之外的指标,微量有机污染物组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GB 3838-2002)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 的内容进行评价,指明超标因子与超标倍数。对于未列入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纸浆筛选与净化设备的运行与维护考核试卷
- 海洋油气开采中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考核试卷
- 纸板容器生命周期分析考核试卷
- 终端设备在水下通信技术考核试卷
- 林业与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品牌营销考核试卷
- 纤维素纤维在声学材料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种子种苗在气候变化适应中的作用考核试卷
- 玻璃纤维增强型塑料水处理设备的制备考核试卷
- 畜禽智能养殖环境监测与调控系统考核试卷
-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前沿讲座》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日式介护培训课件
- 人际交往与沟通课件第五章 人际交往的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 面向多类型数据源的数据仓库构建及ETL关键技术的研究
- 人工智能伦理导论- 课件 第3、4章 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风险
- 景墙的施工技术方案
- 施工标准化九牌一图
- 单角子宫疾病演示课件
-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文本版(附答案)
- 护士团队建设指南如何带领和管理护理团队
- 华为QSA审核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