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经典语录_第1页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_第2页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_第3页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_第4页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弘一法师经典语录弘一法师经典语录启明按:最开始知道弘一法师好像是通过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当时对弘一法师的妻子在寺庙外大哭的场景记得特别清楚,能够感受到她那种彻底的绝望感和无力感, 也能够感受到弘一法师出家之决心,还有就是对片尾送别的旋律难以忘怀,觉得特别苍凉悲凄。今天分享的是弘一法师的一些经典语录,还有木心先生所写的关于弘一法师的一些往事,希望对想了解弘一法师的朋友有帮助。1.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

2、收敛法。.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不见已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德盛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以情恕人,以理律已。.恶,莫大于纵已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3、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华严经).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常故,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德养天下万世。.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意

4、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

5、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律已,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宽。.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6、。.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动若不止,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 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即梦想颠倒,触处障碍;一悟则究竟涅槃,当下清凉。.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以和气迎人,则乖泠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刘念台

7、云:学者遇事不能应,终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 TOC o 1-5 h z 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功夫得力处。.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 理趣六波罗密多经).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佛遗教经 ).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德育,天地万物皆归我春风和气之中;情养,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以之自成,则为净满自尊;以之成物,则为慈力悲仰。仅一念瞋起,百万不过积恚所招;世局土崩,皆无远虑所致;士生斯世,宜如何努力以障狂澜也。.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勉强

8、敷衍。.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所谓正直心、柔轻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视人之善,犹己之善。视己之善,犹人之善。念念同观,亘古无间。法界偕游四德城,方满最初宏誓愿。视人之恶,犹己之恶。视己之恶,犹人之恶。猛省力除,无令愧怍。法界众生三毒除,彼我同归无上觉。视人之乐,犹已之乐。视已

9、之乐, 犹人之乐。所欲与共,嫉妒永却。法界同欣法喜充,不向偏空寻略约。.善恶性具,善恶性空。何喜何怒,如空御风。默持机咸,妙应无穷。大圆镜智照不疲,岂似权乘作意通。( 四无量心铭 )一、杀生-短命多病二、偷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三、邪淫-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四、妄言-多被诽谤,为他所诳五、两舌-眷属乖离,亲族弊恶六、恶口-常闻恶声,言多诤讼七、绮语-言无人受,语不明了八、悭贪-心不知足,多欲无厌九、嗔恚-常被他人责长短,恒被他所恼害十、邪见-生邪见者,其心谄曲。以上为十恶业。反之,则为十善。因是观之,吾人欲得诸事顺遂身心乐业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若唯一心求好果报而决不肯种少许善因

10、,是为大误。譬如农夫欲得米谷而不种田,人皆其为愚也。故吾人欲诸事顺遂身心安乐者,须努力培植善因。将来或迟或早必得良好的果报。古人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余五十年改过迁善之事,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一、虚心。二、慎独。三、宽厚。四、吃亏。五、寡言。六、不说人过。七、不文已过。八、不覆己过。九、闻谤不辩。十、不瞋。瞋习最不易除。古人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附:木心圆光讲弘一法师轶事的节选稍老一辈的中国文人,皆知弘一法师其人其事。李叔同先生博涉文学、音乐、绘画,尤擅书法。早年剧,反串“茶花女”。他东渡日本留学,翩翩浊世佳公子,称得上一

11、代风流的了。想必出国前已成家室,所以归国之日,携一日本女子回府,原配夫人闹得个烟尘陡乱。据说李先生就是因为调停乏术,万念俱灰,快速看破红尘。 孑身潜往杭州灵隐寺剃度受戒。两个妻子赴到飞来峰下,丈夫已经坐关了。坐关是自愿的禁闭,由当家和尚亲手在斗室的门上贴好封条,到期方可启封出关,饭盂水罐从一小窗口递进递出。当时李家两位夫人在“关”前双双跪地嚎啕,苦求夫君回心转意一天一夜,里面寂然不答半句话此心已决,誓不回头,弘一的坚定彻底是值得钦敬的。伯赵翁,是弘一法师的好友。莫年我去叩贺赵太彳夫人的华诞,看到弘一法师手抄的一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特地奉赠给赵翁萱堂的。我实在佩服他自始至终的一笔不苟,不扬不萎

12、,墨色也不饱不渴。佛经中多的是相同的字,写得宛如独模所铸一一书道根柢之深,倒是另一囿事,内心安谧的程度,真 是超凡入圣。这种纯粹的境界,我是望而生畏的。俯首端详这部手抄的经典,说不由的欢喜赞叹,看得不敢再看了。平时多次在富家豪门的壁上, 见到弘一法师所书的屏条。 字, 当然是写得一派静气。然而我有反感,以为由家人何必与此 辈结墨缘,就算理解为大乘超度普救众生,我也还是觉得其 中可能有讨好施主的因素在。借此而募化,总也不是清凉滋 铸一一我发觉自己很为难,同情由家人的苦衷比同情俗人的苦衷更不容易。赵老伯是着名学者,大雅闵达,卓尔不群,自称居士,释儒圆通,境界也高得可以。莫日相随由游, 品茗闲谈,谈

13、到了弘一法师示寂前不久, 曾与他同上雁荡山, 并立岩巅,天风浩然,都不言语。自然是澄心滤怀,一片空 灵。而人的思绪往往有迹象流露在脸上,赵老伯发现弘一的 眼中的微茫变化,不禁启问:“似有所思?”“有思。”弘一答。“何所思?”“人间事,家中事。赵老伯讲完这段故事,便感慨到: “你看,象弘一那样高超的道行,尚且到最后还不断尘念,何况我等凡夫俗子,营营扰扰。” 当时我是个不满二十岁的青年,却也深有触动,所以至今记忆犹新。赵老伯素来恭谨,从不臧否人物,皆因父辈至交,才会在世女至面前说此一段往事,恐怕除了那天纯出偶然地对我谈过之后,从此不复为外人道,因此值得追记。我视之为舍利子。赵老伯敏于感,勇于问。弘

14、一法师率乎性,笃乎情;如若他答以“无所思”。或以梵谛玄旨作敷衍,那是多么可怕,虚伪是卑污的。而弘一法师就能坦呈直出,这是了不起的,是永远的灵犀之光,比那装饰性的炫光,比那如圈似盘的钝光,更使我难忘。我对弘一法师的任何良与不良的印象都可以取消, 就只保存他这句示寂前不久吐露的真声。多少严闭的门,无风而自开,搏动的心,都是带血的。记得我没有问赵老伯当时听到弘一法师如是回答的刹那间,弘一头上有无出现圆光,因为我知道必是有的一一并非世伯和世女至的感想不尽相同,而是完全不同,这样的“代沟”,有比没有好。弘一法师背影(启明看到弘一法师这个背影感觉有种说不出的孤寂)悲欣交集现现弘一法师临终绝笔弘一大师在19

15、42 年 10 月 13 日(农历九月初四日)午后8 时,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临终前3 天,书“悲欣交集”四字并自注“见观经”一纸交侍者妙莲法师,为其最后绝笔。弘一大师年表中有这样的记载:“八月廿八日下午, 自写遗嘱三纸。”“九月初一日,书悲欣交集四字,与侍 者妙莲,是为最后之绝笔。”原件写在宽约三寸,大师写过 字的纸片背面。字如核桃大小,点划纵横错落,结体已非往 昔的严谨,但四个字的分布却依然井然;墨色则由浓到淡, 过渡自如,也不复是平时的那般精致。笔情墨性中传递由来 的是一缕悲怆而又恬然的韵致。 在“悲欣交集”两行四字外, 另有一行稍小的字“见观经”。这三个字墨色较前

16、愈见枯淡。 令人动容的是“绝笔”中的“绝笔”一一随后的那个” 却是丰腴而又淋漓尽致的。大师的“悲欣交集”四字对于不同角度、层面的读 者来说,就会由现不同的理解。 如学者叶圣陶先生解释 “欣” 字,一辈子“好好地活” 了,到如今“好好地死” 了,欢喜 满足,了无缺憾。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教授认为“悲是悲悯众生的苦恼,欣是欣幸自身得到解脱”。大空法师说 “大师之所谓悲者,悲众生之沉溺生死,悲娑婆之八苦 交煎,悲世界之大劫未已,悲法门之戒乘俱衰,悲有情之愚 慢而难化,悲佛恩之深重而广大,总之为慈愍众生而起之称 性大悲也。大师之所谓欣者何,欲求极乐,欣得往生,欣见弥陀而圆成佛道,欣生净土而化度十方”。叶

17、圣陶先生解释的“欣”,只属“好人”范围,似乎只说到佛教所说人乘,也就是五戒标准,并且没有解释“悲”字。钱仁康教授和大空法师解释很好,二人基本相同,而大空法师的解释更为完备,非常精要。又著弘一大师传的作者台湾省陈剑慧教授说 “弘公把 悲欣交集交给他的法侣妙莲法师,是告诉妙莲,他是决定往生了。 悲欣交集是弘公当时临终的情境。是一种念佛见佛,一悲一喜的境界,不见佛的人,便不知道念佛也会起悲心”。此说甚妙!和盘托出弘一大师当时之心境,而此境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只有过来人才能知晓,有同等感受之人才能道出!要进入大师当时写“悲欣交集”之心境,还得从大师自注“见观经”三字入手。大师预知后人很难理解和

18、契入他的境况,特自注“见观经”来指明方向和契入点。现在第一要确定,大师自注的“见观经”指的是哪部经?第二怎样去解读“见观经”和“悲欣交集”?弘一大师生家后即依蒲益大师礼地藏,诵普贤,阐教宏律,归心净土。而临终前六天的情况是解读的关键。据记载,得知弘一大师在临终前6 天内集中关注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和乘愿再来度生之事上。现粗浅解读一下,有助于契入大师所写“见观经”和“悲欣交集”之心境。 “助念时诵普贤行愿品赞,乃至所有十方世界中等文”,表示大师一生修持得力于华严经中的普贤行愿品,而“末后再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和“再唱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 中,乃至普利一切诸含识”,表示普贤行愿品中的十大 愿王导归极

19、乐,大师亦复如是。与历代高僧大德一样为未来 修行者作一示范,具体落实在最后称佛名号上。又以净土五 经中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如是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和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中的“十念 必生愿”表示决定往生,并且发愿重来度化,普利一切众生。 所以大师晚年经常书写华严经中的“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经文广为结缘。话说至此,顺便提一下, 以往佛教念诵文本的回向偈中古人均以“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作为回向念诵之文。弘一大师却把最后一句 “不退菩萨为伴侣” 改为现在所用的“普利一切诸含识”。“含识”二字是佛教用 语,解释为含有心识,灵性

20、之有生命众生。可见发心广大, 度生之心切,也是大师所修证,大慈大悲的一种自然流露。所以在此时所写的“见观经”,应该与净土宗经典有关,才 能与当时之事实相合。净土宗所依据的经典是五经一论,即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和往生论。大师所指“见观经”应该就是简称观经的观无量寿佛经。“当在此诵经之际,若见予眼中流泪,此乃悲欢交集所感,非是他故,不可误会”之嘱咐,表明大师当时所现境界 的感受,怕人误会,故提前说明。其意为请不要用凡情测度我悲欢交集时眼中流泪的现象。所以九月初一日所写的“悲欣交集”亦复如是,怕别人误会,特别注明“见观经”。“八月三十日整天不

21、开口,独自默念佛号。越至九月初一日下午写悲欣交集四字交莲师”。通过整天独自念佛,大 师提起正念进入念佛三味,故而念佛见佛,境界现前,此时 随手拿起一张曾写过字的纸来记下当时之心境,极其自然。怕后人误会,特注明“见观经”三字来说明“悲欣交集”之原因。然而我们在观经中找不到“悲欣交集”四字。以愚测度此四字是大师念佛见佛的三味境界,而其感受与观经中的韦提希夫人相同。同时大师也见到了如观 经所说的一切境界,这与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在临终时所见到的也一样,故而“悲欣交集”。“初二日命莲师写回向偈”, 表示大师功德圆满之意。“回向”在佛教中极为重要,表示将所修持种种功德回转凡情,归向菩提(即自利利他)。“初三日,因莲师再请吃药,示不如念佛利益及乘愿再来度生等 嘱”,表示大师发起了大菩提心,悲悯众生,故而上求下化, 自利利他。只有一心求生净土,方可乘愿度生,普利一切含识。“初四日因王拯邦居士力恳吃药及进牛乳,说十诵戒文 等。是晚七时四十五分钟,呼吸少促,八时正遂吉祥西逝”表明大师在生命垂危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佛之遗教“以戒为师” ,以宏扬律宗为己任,使佛法永住神州,此举将永作人天之典范。 “吉祥西逝”, 证明大师学佛悟证深入,来去自由,学本师释迦牟尼佛所示现涅槃之吉祥卧相。故大师火化后“得舍利一千八百余颗,舍利块五六百颗”。所谓舍利者,梵语设利罗,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