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名词说明: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争论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特地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相结合的政治形状,是指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间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 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动作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酋邦制 ;是一种尖锥体的分层社会系统,以酋长为中心,每一人都依据他与酋长的关系的 远近而打算其阶层;P10 分封制:分封制是奴隶社会在宗法制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政治制度,它通过层层分封的组织 形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贵
2、族政治网络;宗法制: 由原始的父系家长制血缘组织质变和扩大而成,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 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就,即王位和财产必需由嫡 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 正妻 所生的长子; (83)郡县制:郡县制开头显现在战国时期,秦朝正式确立为地方行政区划,最初在全国 36郡,郡以下设县,郡首和县令都由朝廷任命,郡县制表达了中心对地方的直接掌握,为后 世广泛接受;禅让制: 中国古代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旨在为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是一 种原始的民主制度;形式上,禅让制是在为君主自愿进行的,通过选举继承人让更贤能的 人统治国家;世袭制:
3、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其中可分为政治世袭和经济世袭两类;年号: 年号是反映在位皇帝的执政纪年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起的名号;谥号: 谥号 是皇帝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尊号:皇帝是最高的尊号,在皇帝的名号前加新的东西,也就是尊号,也称徽号;P64 议政王会议: 清代前期,满族宗王、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其制源于 努尔哈赤晚期设立的五大臣议政王佐理国事制度;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直 对西北准格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
4、 年; 1729 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帮助皇帝处理军政 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票拟:所谓票拟,便是代皇帝草拟各种文书,大量是关于六部、百司各类政务奏请文书 的批答;它可以是先与皇帝共同争论,作出打算后再草拟成文字,更多的是内阁先拟好批 答文字,连同原奏请文书一起送皇帝审批;(194)胥吏:胥是指供官府促使的劳役,负责征收赋税、爱护治安、把持关卡、看管仓库、看 管和解押犯人,站堂、看门、传唤、传送文移,押解官府物品等诸多杂事;吏是在官府中 承办详细公务的人员,其位置高于胥,他们在官府中负责文书事务,承办详细事务,胥吏 不是官,却在官府职能中发挥不行忽视的作
5、用;(470)乡绅:中国的乡绅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 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即:丞相“ 掌承天子,助理万 机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帮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忙丞 相处理政务;所谓九卿,是泛指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也称之为诸卿或列卿;九卿的设 置主要有太常、宗正、卫尉等;(232)三省六部制:(P239)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心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始终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
6、称尚书 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进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化,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心政令和政策的制 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的调整和补充;察举制: 察举,即经过考察后进行举荐,是在先秦乡里举荐选仕制度上进展起来的选官 制度;(P489)九品中正制:(491)是察举制的进展,公元220 年,三国魏文帝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开头实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取士制度;详细做法是:任用“ 贤有实鉴” 的 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
7、下九品来评定人才等级,人后有小中正报大中正核查,大中正再上报司徒核实,再交尚书吏部选用;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与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接受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494)考满: 是明代针对每位任职到肯定期限官员进行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政绩;方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分为上中下三 等,以此为依据打算升降去留;(514)京察:京官课考称“ 京察”,先由各部院的长官对所属进行考核,写出评语,按课考的标准评定等级,加注考语以后呈送吏部,由都察院监察,吏部复核,然后依例;(510)大计:
8、 外官考课称为大计;519法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由战国初期的魏国李里总结各诸侯国的法律而编著;成为以后历代法典的蓝图;其特点是爱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爱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统治秩序,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的集中表达,是封建地主阶级镇压农夫抵抗的暴力工具;幕友制度:显现于明代中期,属于私人聘请,不用幕府制那样申报中心,不享受国家的等级待遇,依靠的是官员个人支付的“ 束修”、“ 馆谷” 和托付信任; (481)一条鞭法:是在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下,于万历九年在全国推行的:以县为单位,将全部田赋、劳逸、贡纳、杂差等一律折合成银两,分摊在本县田额之中,在法定意义
9、上 废止力役,所雇之役,均由所征的款项内支付;(423)乡里制度;就是指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各级基层行政划分的制度,想理制度具有宗法性和 行政性的高度整合,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些特殊性;历代乡里制度都是对全 体乡村居民进行什物编制为起点 . (276)上计制度 :就是各级行政官员领先考察下属,并把本部门和本地区发生的各种事情填写 在计书上,岁终派人送到中心,接受君主和辅政大臣的考核,然后按功过进行嘉奖;(62)风闻言事:指古时御史等监察职务的官员可以依据传闻觐见或弹劾官吏,泛指据传闻向 上检举官吏;终养制度 宋代以后, 答应官员因父母年老或祖父母年老,请假回家奉养奉亲的制度(542)恤典
10、制度:是古代国家对因公死伤的在职官吏和死亡的致仕官员赐予的救济和抚慰制 度;(545)致仕制度: 古代官员到了肯定年龄或有疾病要退休,称为“ 致仕”,即退休制度; (542)休沐制度:古代官员的休假制度称为“ 休沐”;古代国家规定官员可以享有定期休假和年节休假,除此之外,仍有特殊休假,官吏因事因病也可以请假,有严格的请假和销假制 度;(539)官职位:职位分类,通常是依据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 度和所需资格条件等进行分类;品尝分类, 通常以人的职务高低、 资格深浅和应获得酬劳的多少位标 准进行分类官品位:(个人品级,标志着个人位置、资格、酬劳;)官封赠: 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
11、后追封爵位官职;四、简答: 1.简述我国古代 “三公九卿 ”的政务治理体制所谓三公即:丞相“ 掌承天子,助理万机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帮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忙丞相处理政务;所谓九卿,是泛指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也称之为诸卿或列卿;九卿的设置主要有太常、宗正、卫尉等;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就中两个要点和三个不行解决的冲突是什么?两个要点:一是官必需拥有权力,主要表现在设官分职上二是官不能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制度上主要表现在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和由中心直接掌握的监察三个冲突:一是行政权力支配一切与人治的冲突;二是官僚分职任事与皇权专制的冲突;三是统治阶层的权力与财
12、产安排的冲突;3.近年来中国政治制度史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哪几个方面1、最主要,不同历史时期详细的国家制度 2、政治运行机制(对不同时期的国家政治制度作动态争论)3、政治文化 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4.简述皇帝名位制度的主要内容(66)名位制度始于秦始皇,在汉代得以确立和充实,为皇权形式至尊权益供应制度上的保证;皇帝名位制度主要内容包括:1、称谓方面的专用词语,借以表现皇帝与众不同的崇高位置;2、衣、食、住、行方面的专用名称和格式,借以突出皇帝的神圣;3、政令运作上的专用凭据,如玺印、诏书、口谕等的规制,借以保证皇权的行使;这三方面是皇帝制度的重要构成,皇帝名位制度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3、更关系到 历代王朝的政治变化;5 简述传统监察制度的特点(393)监察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最有特点的制度之一,它关系到上层建筑的自我调剂,是维 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必要措置,是国家机器的一种润滑剂,是保证最高统治利益的特殊 手段;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监督职能比较完善,作用比较明显,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2、历代对监察人员的使用,有特殊的支配,也有肯定的治理升迁机制,但由于授予检查人 员的权力过大,不易有效地掌握监察人员的腐败;3、实行多种途径的监察制度和多种方式的监察方法,是在中心集权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风气产生过负面影响;
14、组织独立,自成系统;自两汉后,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 立出来,从中心到地方都有特地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地方监察官直接由中心监察机构统领 , 由中心任免 ; 作为 “ 天子耳目”的监官有相对的独立性,从而为监察制度 的逐步完善和监察效能的发挥提供了组织保证;历代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并实行重奖重罚;以轻制重,对监官接受秩卑、权重、厚赏、重 的官吏的权力;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心集权的加强,皇权的膨胀, 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进展;6.简述皇位继承人的选用标准和条件(82)皇位继承是皇帝
15、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关系到皇权的连续和王朝的稳固与兴衰;自传奇中的西周到清朝中叶,预立太子制是皇位继承的正统做法;即沿用宗法制度嫡长继承、顺序嗣位的原就,皇位由正后所生的长子继承,如长子早死, 有子即立其子 , 无 子再由嫡次子次序继承;只有在正后无子的情形下,才考虑庶生的长子;皇帝无子就依照穆亲疏次序选 立继位人;制订这套制度是为了防止皇族内部因争夺皇位而激成内讧,希图借此保持皇位 交替的相对稳固;但是,皇帝制度建立后 , 环绕皇位继承的残酷斗争即与之俱兴 , 宗法制度 不断受到冲击;历史上不断显现骚乱、争议、政 变、兵变、谋杀、篡位等;直到清朝雍正 元年( 1723), 雍正下诏宣布废止
16、预立嫡长为太子的制度,改用“ 密建 皇储” 的方法;即 皇帝在自己诸子中物色、挑选继承人;皇帝将选中的继承人的名字及有关诏旨写好密贮,等到 临去世前或去世后,才将密旨公布,被选定者立刻登位,一切嫡庶兄弟尽列臣位;选 立继位人之权全由皇帝一人把握,任何人不得进言举荐;密建皇储制度,减弱了宗法制在 皇位继承问题上的法定支配作用,扩大了对皇帝候选人的挑选范畴;7.简述宰相参议辅政制与皇权的关系(183)皇权要求建立一个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而大权的过度集中又使得的皇帝在处 理日常事务中感到力不从心,所以皇帝需要找人代他处理政务,这样就有了宰相的参政议 政;宰相依照皇帝旨意参与国家军政大事的谋议
17、和(帮助性的)决策,通过辅政机构来传 达和之行皇帝的政令的制度;跟之前宰相开府施政不同的是,开府制的宰相不仅可以参与 军政大事的谋议,而且可以设置衙署(丞相府),自辟属僚,可以独立执行皇帝的政令,裁 决详细事务:而参议制的宰相无法自置衙署属僚,没有单独裁决政务的权力,皇帝的政令 另有机构负责传达执行;但是自秦朝建立以来相权与皇权的冲突就是中心政权一个不行调和的冲突,相权在不同程 度上分割了皇权,当然皇帝也留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就设置一些官职去分宰相的权力;相 权与皇权直到清朝设置了军机处,完全废止了宰相职务;8/简述丁优与夺情的主要内容(541)官吏的父母去世,应立刻奏报皇帝和上官,并离任守制,
18、称为“ 丁优”;所谓丁优,即遵照 礼法的规定,在肯定时间内不应担任官职,居家守墓以申孝思,具有肯定强制性;丁优时 间历代规定不一,丁优期满后,夺情所谓夺情:就是朝廷依据宫廷斗争的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 夺情”五、论述: 1.评判科举制度科举制:是在举荐制度上进展起来的,以考试成果作为主要标准的官员选拔制度;创立于 隋朝,完善于唐朝,进展改革于北宋,僵化于明清,改造于戊戌变法,终止于 1905 年;科举原先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正、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从 宋代开头, 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
19、、贫富皆可参与; 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 础,仍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学问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淌;这种政策对爱护 整体社会的稳固起了相当大的作用;1积极作用:(1)抑制门阀;开放考试,吸取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转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2)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科举制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供应了参政的机会,不 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3)提高了官员的素养;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为官僚队伍供应了源源不 断的高素养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富强的制度保证之一;(4)加强中心集权;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
20、吏的权力,从地方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 中心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心集权;(5)促进了文学的富强;如唐朝科举制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富强;(6)增进了社会公正;2消极影响:束缚思想;摧残人才;阻碍进步;(1)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峻束缚应考者,使很多学问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 或束缚了学问分子的思想;(2)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进展产生 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3)阻碍了科学文化的进展,是导致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缘由之 一;(4)科举制不利于学问创新和创新人才的显现;第一,科举制最大的特点是否定特权制度,这比起只讲出身的世袭制,比起看重门第 的荐举制,比起拿钱买官的捐纳制,
21、科考选人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其次,科举制度为国家选官用人供应了一个相对公开、公正、公正的平台,为中国历 代政权选拔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学问分子,为社会流淌供应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寒门士人能够有机会进入到参政治国的行列;第三,科举制度最重要的价值是通过统一考试制度,形成“ 学而优就仕” 的精英选拔 机制;在一千多年前便已确立了依据人的训练程度来安排社会位置的学问优先的准就,可 1000 余年中国 以说是一种学问社会、学历社会的雏形,是一种先进的精英治国理念,也是 封建社会制度得以稳固存在的根本性制度保证;第四,科举考试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它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
22、 育的社会风气;“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学问转变命运,学习成就将来” 的社会价值观念深化人心,“ 十年寒窗” 依旧是鼓励现代人发奋读书的至理名言;通过考试转变 命运,走出大山,跳出农门,永久是偏远山区孩子惟一的理想;第五,科举对社会的习俗产生重要影响;“ 金榜题名” 仍旧是学子的理想,“ 名落孙 山” 又使多少考生的人生航船失去动力;第六,科举制度仍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家乡,科举 考试就像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一样,对世界文明都是一个重大奉献;然而,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科举制度也有着其消极的一面;第一,科举在加强思想的集中和统一的同时禁锢
23、了人们的思想进展;士子们志在功名 利禄,非为探讨学理,读经、考试好像是最明智的挑选,摸索和争论自然学问、属于下流 的技术和工艺、不登大雅之堂的非儒家学术等皆成了下策;因而所造成了中国社会长期因 循守旧、思想停滞不前;其次,落后刻板的考试内容抑制了新学问新学科的渗透和进展,特殊是八股取士制度 的显现,使中国的训练陷入了一种病态的畸形进展之中,士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 状况愈演愈烈;最终,科举也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现代中国仍旧是官本位社会,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时至今日,科举制度已不复存在,其积极合理的因素我们正在逐步地吸取并加以效法
24、;但是,它遗留的消极阴影也是不行忽视的,因此,当务之急是转变考试理念,留意培育学 生制造力,留意学问的扩展与融合,改善训练理念,提倡终极人文关怀;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 训练、 人文思想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旧可以在中国大陆的 高考 中观察; 例如分省取录、 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对世界影响最初东亚 日本 、韩国 、越南 均有效法中国举办科举,越南科举的废止仍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观察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
25、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 启蒙运动 中,不少 英国 和法国 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正和公正的制度; 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 公务员 叙用方法, 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 公开考试招取, 慢慢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 文官制度 ;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 原就 与方 式与中国科举非常相像,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 中国文明 的第五 大创造;今日的考试制度在肯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连续;2.试论从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演化的历史意义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心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 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
26、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心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 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就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仍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到南北朝后期,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业已暴露无遗, 到隋唐时期逐步为科举制所替代 . . 以德取人 -以能取人 -以文取人南北朝向科举制的过渡; 西汉时的选官制度是州郡举荐,而东汉顺帝时期改为中心考试与州郡举荐,意义: 第一,科举制意味着职官选任已置于中心政府的统一掌握下,中心集权体制各系统间的和谐进一步加强;其次,统治者为重整儒
27、学意识形状的权威,除对其本身进行修正与创新外,仍需要建立起 更加稳固有力的社会鼓励机制;明经等科的设置已有利于儒学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科举 制的实施为这一机制的建立预备了制度条件;再次,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果为任官依据,在肯定程度上减弱了家世背景对职官选拔的影 响,使得很多出身下层的弟子有可能跻身官僚阶层;最终,它不仅转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结构,仍进而影响和转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 构 ;3. 试论宋代对科举制改革与完善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 重文轻武” ,所以也很重视 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削减,其中 进士科仍旧最
28、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 说:“ 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 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 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第一,宋代的科 举放宽了录用和作用的范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 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用范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用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就几人 / 十几人;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办 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办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能的人 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
29、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 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 试,直接授官;宋太祖仍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 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仍要举办皇帝宣布登科进士 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 宋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每年举办一次,有时一、两年不定;各州进行考试,其次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从宋代开头,科举开头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
30、弊现象越来越严峻;对此,宋代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 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 弥封” 或“ 封弥” ;宋 太宗时,依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 制;但是,糊名之后,仍可以熟悉字画;依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 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 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 进一步恶化;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
31、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像,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 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 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止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 士;并把易官义 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 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 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
32、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 政治斗争的变化, 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办)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与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暂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 卷;而殿试就于宫内举办,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士二万人以上;南、北宋三百二十年,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
33、次;取进4.评判古代职官治理制度考课制度(518)官吏的治理与权力的运用相伴而行,以此,治民先治吏成为历代王朝的共同体会;争论并 借鉴中华国古代治理制度的胜利体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肯定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治理制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明确职责、规定职权范畴、选拔任免、训练培育、职 务等级、考核嘉奖、俸禄待遇、退休抚恤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课考制度:5.评判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 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 人的权威位置,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
34、约的肯定权力;皇 帝制度自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进展、强化,直至 1916 年袁世凯 的垮台而完全废止,前后历时 2137 年;皇帝制度的特点有:1、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助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位置;2、皇帝在全国范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肯定的权力;3、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巨大的国家机构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4、全国的人口、资源都是皇帝全部的财宝,可以全权支配;挑选题:1、一般把政体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类;2、以下不属于传统社会特点的是社会组织为社会的核心单位3、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社会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争论
35、范畴; 5 、中国的君主制显现于公元前21 世纪的夏朝6、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心集权制;7、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中国政治制度通史8、中国奴隶制国家结构是一种 等级君主制;9、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就是建立在封建家庭 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封建专制君主制;10、封建社会是封建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执掌国家政权的时代;而止于春秋时代的公11、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 鉴往事知来者” ;12、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 世纪夏王朝立国元前 476 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13、从夏、商、西周和春秋的奴隶制时代到封建制时代开头阶段的战国时期 历史上称之为 先秦时
36、期 ;14、 启 破坏了禅让制 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15、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是 西周16、分封制就是依据 宗法制 原就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 政权 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17、宗法制 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18、 兄长去世后由弟按年序依次继承王位 同辈之弟无或去世就由长兄之子继位; 这一王位继承制度被称之为 兄终弟及;19、 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是哪一种王位继承制的基本原就;嫡长子继承制20、西周中心政府三公以下最主要的政务官是三司 即司徒、司马和 司空;21、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 西周;22、关于中国奴
37、隶制社会的终止时间问题 史学界通常取 战国封建说 ;23、古代中心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 宰相 为核心;24、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 战国;25、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环绕爱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心官制以 三公九卿 为主干;26、汉武帝 时,丞相的权力开头减弱;27、东汉时期,以 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28、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心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 中书省;29、宋代 参知政事 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30、隋代中心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心官员的是 御史台;31、中国封建中心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冲突是 皇权与相权的冲突32、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 尚书省;33、清军机处成立后 内阁高校士 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34、汉武帝时开头重用 尚书 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35、隋唐时期 正式确立和进展了三省 六 部制;36、宋代在中枢机构中书门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成好习惯》教案创新
- 《铁杵成针》创新教学策略
- 2HAZOP分析及风险评估课件:2024年专业版
- 初三上册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测试题及答案
- 产房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 2024年教育改革:《生理学》电子教案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 2024年环境科学:《蜜蜂》课件
- 护士法律法规培训
- 防治鸡法氏囊病的中草药配方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专题3胚胎工程单元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
- 餐券模板完整
- 三查四定表完整版本
- (完整文本版)货物验收单
-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多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八年级数学试卷
-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 上册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课件)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
- 电能表安装作业指导书
- 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壳》全部课件(共5课时)
- 石材保温一体板计算书分解
- 神经源性膀胱诊疗指南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