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七上语文期末专题复习+真题汇编09 文言文阅读(答案版+解析版+考点梳理)_第1页
2021秋七上语文期末专题复习+真题汇编09 文言文阅读(答案版+解析版+考点梳理)_第2页
2021秋七上语文期末专题复习+真题汇编09 文言文阅读(答案版+解析版+考点梳理)_第3页
2021秋七上语文期末专题复习+真题汇编09 文言文阅读(答案版+解析版+考点梳理)_第4页
2021秋七上语文期末专题复习+真题汇编09 文言文阅读(答案版+解析版+考点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秋七上语文期末专题复习+真题汇编09 文言文阅读(答案版+解析版+考点梳理)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9 七(上)文言文阅读检测卷(一)(安徽省安庆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1.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_()为告诫劝勉儿子而写的_。2. 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1)

2、夫 君 子 之 行(2)非 志 无 以 成 学3.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无以致远(2)无以广才(3)意与日去(4)悲守穷庐4. 翻译下列两个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5. 认为成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简要概括。(二)(福建省宁德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

3、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 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2.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止有剩骨 止:(2)一狼仍从 从:(3)顾野有麦场 顾:(4)一狼洞其中 洞:3. 翻译下列句子。(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久之,目似瞑,意暇甚。4. 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是:_(原文),故事告诉我们_道理。(三)(湖北省武汉

4、市硚口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屈伸呼吸 若:如果B. 因往晓之 晓:开导,告知C. 奈何忧其坏

5、奈何:为何D. 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B.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C.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D.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的杞人因担忧天塌地陷以致于茶饭不思,寝食难安。B. 面对晓之者的解说,杞人担心日月星辰会掉下来,这说明他还是有思考能力的。C. 晓之者认为,人成天在天地间生活行动,所以天不会塌。这种认识,在今天看来是不科学

6、的。D. 本文嘲笑了那些怀着不必要的担忧、徒然自扰的庸人,但同时也说明了畏惧常源于对事物认识不足。(四)(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其家穿井 穿:挖掘,开凿B. 闻之于宋君 闻:知道,听说C.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于:向,对D

7、. 不若无闻也 闻:知道,听说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A.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B.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C.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D.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3. 下列对穿井得一人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君当面向丁氏打听了丁家“穿井得人”的事。B. 丁氏穿井,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因为节省了一个劳动力。C. “国人道之”充分表明丁家这件事被谈论的很多。D. 本故事启示人们不

8、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五)(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下车引之。元方入门顾。(陈太丘与友期行)有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日:“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

9、投于地,稽顙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后汉书 陈寔传(节选)寔:陈寔,即陈太丘。以:因为。稽顙:q sng,即五体投地。譬:教导。宜:应该。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相委而去(2)人门不顾(3)遂至于此(4)宜深克己反善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 B. 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C. 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 D. 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待君久不至,已去(2)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4. 甲文中的陈元方和乙文中的

10、陈太丘,父子俩的聪慧分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说。(六)(湖北省当阳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十二章(节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读书之法(曾国藩)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

11、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思而不学则殆( ) 必有我师焉( )读书之法( ) 日知所亡( )2.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共三处。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3.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4.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不断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请根据文内容写出

12、两个这样的成语。5. 文中提到的“四书”是指哪四书 请写出具体的书名。6. 文中用两个比喻将“看书”和“读书”作比较,请指出这两个比喻分别是用什么来作比的。7. 文和文都谈到了读书学习的方法,请任选一种方法简要分析其好处。(七)(江苏省镇江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下面小题。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三国蜀汉诸葛亮诫子书)盖汝若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

13、,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敖今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旧时伎俩人物。(选自朱子文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汝: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膝下:借指父每。汩:埋没。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 )盖汝若好学( )不然则徒劳费(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4、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3. 文“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旧时伎俩人物。”中的“然”具体指代什么内容?4. 开学初,班长要在“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主题班会上发言,你觉得选哪个语段勉励大家比较好,为什么?(八)(安徽省桐城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下面小题。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黯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有

15、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大鸣鸣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麻,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畜:养。厅事:住所的堂屋。俟:等待。信不诬哉:确实不虚妄啊。诬,虚假、虚妄。遁逸:速跑。这里指隐藏。贻患:留下祸患。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意思。(1)一狼径去 径:(2)盖以诱敌 盖:(3)狼亦黠矣 黠:(4)将啮其喉 啮:(5)兽不

16、足道 道: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一犬坐于前。(2)阳为亲呢,而阴怀不测。3. 甲文最后一段从表达方式上属于_,“一狼径去”的目的是_。(用原文语句填空)4. 请分别谈谈甲乙两文给我们的启示。(九)(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癣然而

17、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选自墨子墨子后语)蛙黾(mng):蛙。黾,蛙的一种。挤:同“敝”,困,疲劳。夜:在黑夜结束的时候。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及其家穿井( )(2)得一人之使( )(3)多言何益( )(4)时夜而鸣(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癖然/而不听B. 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癖然/而不听C. 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癖/然而不听D. 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癖/然而不听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唯其言之时也。

18、4. 甲乙两篇寓言都从说话者的角度告诉我们说话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请分别概述。(十)(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2020-2021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19、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国人道之( )丁氏对曰( )投杼逾墙而走( )其母尚织自若( )2. 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投杼逾墙而走A.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 而顷刻两毙(狼)C. 俄而雪骤(咏雪) D. 博学而笃志(论语)3.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昔者曾子处费4. 翻译下列句子。(1)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5. 阅读甲乙两文,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十一)(四川省雅安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

20、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师旷论学)1.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恐已暮矣(天色晚) B. 臣闻之(听说)C. 晋平公问于师旷(介词,向) D. 少而好学(连词,不译)2.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3. 这则短文给我们一个什么启发?请简答。(十二)(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

21、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惧色。 世说新语雅量承间:趁机。辟易颠仆:惊慌逃躲,摔倒伏地。湛然:安详沉静地。1. 解释加点字词。(1)纵百姓观之( )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目似瞑,意暇甚( ) (4)其人舍然大喜( )2. 用“/”为文中划线句断句。(限两处)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3. 翻译句子。(1)戎湛然不动,了无惧色。(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3)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4. 结合选文内容,概括王戎的特点。(十三)(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

22、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避英宗旧讳改焉,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选自宋史周敦颐传)狱:诉讼,官司。手版:笏(h)板,古时大臣上朝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1. 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杀 人 以 媚 人 吾 不 为 也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3. 本文通过写周敦颐

23、_的事情,表现了他_的特点。 .21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9 七(上)文言文知识梳理一、世说新语二则(一)文学常识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n)疏中的“言语”一门。(二)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三)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

24、托。)(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四)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五)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 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 戏

25、: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 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10.待:等待11. 非:不,不是 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 16.引:拉17.顾:回头看二、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26、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重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

27、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代词,的人) (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

28、.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三)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四)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五)一词多义

29、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可以为师矣 (成为,做)2.而:人不知而不愠 (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 (顺承连词,不译)3.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 (得到)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六)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

30、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七)成语归类1. 温故知新 2.择善而从 3.三人行,必有我师 4.匹夫不可夺志5、三十而立(八)理解性默写1.论语十二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论语十二则中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也要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表示我们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论语十二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3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9.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0.论语十二章中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1.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2.孔子极力提

32、倡“安贫乐道”,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13.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不义之财不可取”,“富贵不能淫”)的句子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4.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15.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你的心情。16.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7.哪怕是个普通人必须有志向而不可轻易改变(劝诫我们不要玩物丧志的句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8.“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

33、容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9.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0. 论语中,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匹夫不可夺志也。三、诫子书(一)文学常识诸葛亮(181一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二)重点词语1.诫:警告,劝人警惕。2.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3.书:书信。4.夫(f):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

34、端。5.君子:品德高尚的人。6.行:指操守、品德、品行。7.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8.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9.修身:品德修养。10.养德:培养品德。11.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12.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13.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14.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15.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16.广才:增长才干。广:增长。17.成:达成,成就。18.淫慢:放纵懈怠。19.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20.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21.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22.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与:跟随

35、。23.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日:时间。24.去:消逝,逝去。25.遂:于是,就。26.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27.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28.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29.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三)古今异义1.静以修身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义:安静。2.淫慢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3.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4.年与时驰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车马等或使车马等)跑得很快。5.意与日去古义:丧失;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二)一词多义夫学须静也(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学业)

36、(四)词类活用1.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次,远大目标)2.非志无以成学(使动用法,使成功)(五)重要虚词1.夫君子之行(助词,的)2.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六)特殊句式判断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也”表示判断)(七)成语积累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2.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八)理解性默写1.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

37、,非志无以成学。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5.阐述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修身养性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四、狼(一)文学常识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世称“聊斋先生”。“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二)重点词语1.屠:这里指屠夫,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2.晚:在晚上。3.归:返回,回家。4.尽:完。5.止:通“只”,仅有。6.缀(zhu)行甚远:

38、紧随着走了很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7.惧:畏惧,害怕。8.投以骨:“以骨投之”,把骨头投给狼。9.止:停止。10.从:跟从。11.并驱:一起追赶。12.故:旧,原来。13.屠大窘:屠户非常困窘急迫。大:很,非常。窘:恐怕,担心14.恐:担心,害怕。15.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16.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17.积薪:把柴草堆积在一起。薪:柴草。18.苫(sh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蔽:遮蔽。19.乃:副词,于是,就。20.弛:放松,这里指卸下。21.前:上前。22.眈眈(dn)相向:瞪眼朝着屠户。耽耽:注视的样子。相:偏指一方。23.少(sho)时:一会

39、儿。24.径去:径直走开。去:离开。25.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26.久之:过了一会儿。之:助词,凑音节,无意义。27.瞑(mng):闭眼。28.意暇(xi)甚:神情悠闲得很。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空闲。29.暴:突然。30.以:用。31.毙:杀死。32.方:副词,正。33.转:转身。34.洞其中:在其中打洞。洞:挖洞。35.意:意图。36.隧:在柴草堆里打洞。37.暴:突然。38.以:来。39.尻(ko):屁股。40.股:大腿。41.乃悟:才明白。42.假寐(mi):原意是不脱衣服小睡,这里是假装睡觉的意思。寐:睡觉。43.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44.黠

40、(xi):狡猾。45.顷刻:一会儿。46.禽兽之变诈几何: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 思。47.耳:语气助词,罢了。(三)词性活用1.狼不敢前 (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2.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3.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打洞)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柴草堆中打洞)5.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6.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覆盖)7.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夫)(四)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仅有。(五)一词多义意 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企图)敌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

41、)前 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狼不敢前(上前)(六)虚词的用法(1)之助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助词。久之:调整音节,不译助词。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2)以投以骨:代指狼 以刀劈狼首:用连词。 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来盖以诱敌:用来(七)省略句省略宾语“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以骨投之”。“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省略介词“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省略

42、主语“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五、杞人忧天(一)文学常识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道家人物,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独立处事,善于修身养性。“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成语均出自其中。(二)重点字词解释1.崩坠(崩塌,陷落)2.身亡所寄(亡:w无,没有)(寄:依存),2.因往晓之(告知,开导)3.若屈伸呼吸(你)4.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5.奈何(为何,为什么)6.只使坠(纵使,即使)7.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8.充塞四虚(四方)9.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10.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43、(三)重要虚词(1)之得一人之使(助词,的)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话)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因往晓之(代词,他)(2)其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其人曰(代词,那)奈何忧其坏(代词,它)(四)通假字。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五)一词多义。(1)舍太丘舍去(舍弃)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2)若若屈伸呼吸 (你)未若柳絮因风起(像,如)六、穿井得一人(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二)重点字词1.穿井得一人(穿:挖掘,开凿)2.溉汲(溉汲: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

44、)3.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4.国人道之(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5.闻之于宋君(闻: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6.问之于丁氏(于:向)7.得一人之使(使:使用,指劳力。)8.丁氏对曰(对:应答,回答)9. 求闻之若此(若此:像这样,如此)10.不若无闻也(不若:不如,比不上)(三)重要虚词。(1)之宋之丁氏(助词,的)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话)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得一人之使(助词,的)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2)其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其人曰(代词,那)奈何忧其坏(代词,它)(3)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

45、氏(介词,向)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四)古今异义。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国人道之(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21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9 七(上)文言文阅读检测卷(一)(安徽省安庆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46、1.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_()为告诫劝勉儿子而写的_。2. 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1)夫 君 子 之 行(2)非 志 无 以 成 学3.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无以致远(2)无以广才(3)意与日去(4)悲守穷庐4. 翻译下列两个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5. 认为成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简要概括。1.诸葛亮 一封家书(家信)2. (1)夫/君子之行(2)非志/无以成学3. (1)达到(2)增长(3)岁月,时光(4)房屋4. (1)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

47、想。(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5. 三个条件:一是立志;二是学习;三是惜时。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能力。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朗读节奏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语法知识进行划分。(1)句意:君子的行为操守,“夫”是句首发语词,其后要停顿,正确的朗读节奏为:夫/君子之行。(2)句意: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非志”表假设,不能分开,正确的朗读节奏为:非志/无以成学。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48、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2)句意: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3)句意: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日:岁月,时光;(4)句意: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庐:房屋。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明(明确,坚定),志(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2)“慢(懈怠,懒惰),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治(修养)”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

49、的理解能力。要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认为成才一是要立志,二是要学习。在书信的后半部分,“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他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想成才还要惜时。(二)(福建省宁德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

50、文,完成小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 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2.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

51、止有剩骨 止:(2)一狼仍从 从:(3)顾野有麦场 顾:(4)一狼洞其中 洞:3. 翻译下列句子。(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久之,目似瞑,意暇甚。4. 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是:_(原文),故事告诉我们_道理。1.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2. (1)仅,只 (2)跟从 (3)看,视 (4)挖洞 (打洞)3. (1)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2)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4. (1)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 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

52、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只有剩下的骨头。止:仅,只。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从:跟从。(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顾:看,视。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洞: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挖洞。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注

53、意:(1)重点词:尽,完;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2)重点词:久之,时间长了;瞑,闭上眼睛;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提取。解答此题的关键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文章的中心,看看文章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观点。结合文中议论语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此句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主旨,即“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第二问,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如,

54、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狼虽然贪婪凶残,狡诈阴险,但在智慧勇敢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三)(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

55、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屈伸呼吸 若:如果B. 因往晓之 晓:开导,告知C. 奈何忧其坏 奈何:为何D. 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B.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C.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D.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的杞人因担忧天塌地陷以致

56、于茶饭不思,寝食难安。B. 面对晓之者的解说,杞人担心日月星辰会掉下来,这说明他还是有思考能力的。C. 晓之者认为,人成天在天地间生活行动,所以天不会塌。这种认识,在今天看来是不科学的。D. 本文嘲笑了那些怀着不必要的担忧、徒然自扰的庸人,但同时也说明了畏惧常源于对事物认识不足。1. A2. D3. C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若屈伸呼吸”的意思是: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若:代词,你。并不是“如果”。故选A。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日月星宿亦

57、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根据主谓之间句读和句意,正确的句读是: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故选D。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依据“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可知,C项“晓之者认为,人成天在天地间生活行动,所以天不会塌”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四)(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

58、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其家穿井 穿:挖掘,开凿B. 闻之于宋君 闻:知道,听说C.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于:向,对D. 不若无闻也 闻:知道,听说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A.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B.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C.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

59、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D.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3. 下列对穿井得一人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君当面向丁氏打听了丁家“穿井得人”的事。B. 丁氏穿井,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因为节省了一个劳动力。C. “国人道之”充分表明丁家这件事被谈论的很多。D. 本故事启示人们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1. B2. C3. A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B.句意为: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

60、使知道”的意思;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故停顿节奏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故选C。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不是宋君当面向丁氏打听了丁家“穿井得人”的事;故选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