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128张PPT艺体生专用)_第1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128张PPT艺体生专用)_第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128张PPT艺体生专用)_第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128张PPT艺体生专用)_第4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128张PPT艺体生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128张PPT,艺体生专用)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典题呈现(2020全国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A.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

2、/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解析“忠贤及魏广微”是并列结构,是动词“劾”的对象,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拟”是打算、准备的意思,“十一月二日”是“上之”的时间,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B. 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C. 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

3、帝为陛下。D. 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C解析C项,“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说法有误。殿下是中国古代对皇后、皇太子、诸王的敬称,次于对皇帝的敬称“陛下”。也指现代社会用于对君主制国家王储、王子、公主等的敬称。不能称丞相为“殿下”。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B. 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

4、,坚决拒绝。C. 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D. 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D解析D项,“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开始时拘捕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最终左光斗家破人亡。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

5、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答案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答案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解析(1) 承,招认;已而,不久、继而;为酷刑所毙,被动句,被严刑拷打而死;下,作动词,被送往;缓,延缓、推迟;图,动词,谋划。(2) 犹,副词,还、仍然;以,动词,认为;所司,指主管的官吏;趣,通“促”,催促;破,破亡。5. 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答案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

6、。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解析结合语段“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节义侠气之士,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光斗为官时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民有恩德,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分析,可知孙奇逢等救助左光斗的原因。结合语句“商量要代他们缴纳罚金,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分析可知救助结果。最后分点概括作答即可。?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考中进士。后来升为中书舍人。被选拔授予御使,负责巡视中城。其间收捕处理了吏部的一些凶悍作恶的官吏,收缴假印七十多枚,处理假官一百多人,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惊悚。左光斗出京管理屯田,于是分因上疏共陈述三种理由十四

7、条建议,皇上下诏全部应允施行,因而水利大兴,北方人开始懂得种植水稻,邹元标曾经说:“三十年前,京都人不知道稻草为何物,如今所处的地方都是水稻,这是种植水田的好处啊!”宦官刘朝称东宫有旨,索要供外戚聚居的地方。左光斗没有将意旨拆封就还给刘朝,说:“天下每一尺土地都归殿下所有,今日怎敢私自授予。”宦官愤然离开。杨涟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和他一起谋划,又和高攀龙一起揭发崔呈秀贪赃,魏中贤和他的党羽都对他非常怨恨。等魏忠贤驱逐了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以后,接着将驱逐杨涟、左光斗。左光斗很气愤,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和魏广微有三十二条当斩罪,准备十一月二日奏上,预先将妻子儿女遣还原籍。魏忠贤侦知,提前两天将他

8、和杨涟二人一起免职。奸邪小人还不解恨,又制造汪文言案,将左光斗的名字挂上,派差役前往逮治。父老乡亲抱着马头号哭,声震原野,差役也为之流泪。到京后,左光斗被关入诏狱,严刑拷问。许显纯诬蔑他们收受杨镐和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于是他们都承认了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左光斗也虚担了收受贿银二万两的罪名。魏忠贤于是假借圣旨,仍命许显纯每过五天就追赃拷打一次,不交给法司,杨涟等人这才后悔自己失算了。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节义侠气之士,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左光斗为官时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民有恩德,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共捐

9、得数千两银子,商量要代他们缴纳罚金,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当时是天启五年(1625)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享年五十一岁。左光斗死后,赃物追查还未结束。魏忠贤命令抚按严厉追缴,拘捕左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左光斗的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魏忠贤被杀后,朝廷追赐左光斗为右都御使,录用了他的一个儿子。后来,再次追赠左光斗为太子少保。福王时,追加谥号为“忠毅”。课时13 文言实词与虚词技法点拨一、实词1.一词多义“两方法”准确理解一词多义巧借本义联系解:识记多义

10、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并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系。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引申义:听从、顺从,如“从善如流”;次要的,如“从犯”;堂房亲属,如“从弟”。紧扣语境推敲解:虽然每个词语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2.古今异义(1)类型类型解释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

11、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人和动物的腿的下端,接触地面支持身体的部分”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强。如“恨”,古义是“遗憾”,今义是“怨恨”感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三步法”巧解古今异义方法示例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指示”为“指”

12、和“示”两个词,译为“指出来,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在此为“扬言”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宣言”作名词,则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意;作动词,则为“宣告,声明”之意结合所给词语的感彩是否一致加以区分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卑鄙”的含义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在古代汉语中是自谦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2)技法“三方法”解答通假字3.通假字(1)类型类型解释偏义

13、复词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中的“舟楫”,偏用“舟”的意义语素意义相反或相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出”是出去,“入”是进来,在这里偏用“入”的意义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双音节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易混点巧辨析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是“公开批评别人的过错”,“讥”是“旁敲侧击地

14、批评”,这两个词都有批评的意思,属同义连用,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国家”是偏义复词,此处只有“国”之意4.偏义、同义复词(2)技法“三方法”辨别偏义复词方法示例把握词语所在的语境,即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具体意思判定“亦以明死生之大”(五人墓碑记)一句,主要强调五人死难的意义,“死生”偏重于“死”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即分析词语在语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从语法角度分析,可知“勤”作为状语是用来修饰谓语“作息”的,意思应该是“辛勤地劳作”,由此可以判定“作息”偏重于“作”关注词语与前后文的照应关系“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从后

15、面的“观可推断“耳目”偏重于“目”5.词类活用二、虚词1.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只要能从词性的角度做出正确的判断,一般就能对词语进行正确的理解。如果一组句子中同一个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第10题A项,“如此,则诸侯其至乎”中的“其”为副词,译为“或许,大概”;而“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其”为代词,译为“他们”。显而易见,两者的词性不同,用法自然也就不同,题目要求选择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那么该选项一定不是正确答案。2.语境辨析法即根据上下文(包括外部语境)来推断,在整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

16、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中的“乃”字,因这是蔺相如提出的条件,两句是条件关系,所以“乃”为连词,可译为“才”。一是直接代入法。即将每个虚词的各种用法分别代入句子去理解,从而判定正误。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何”的常见义项: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副词,译为“多么”;通“呵”,呵斥,谴责。将其代入验证即可得出“多么”的义项。二是换位代入法。即将同组的一个句子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以此判定意义与用法的异同。如判断“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与“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中的“其”,换位验证即可得出结论。4.结构推断法一是对

17、称法。文言句式讲究整齐对称,根据这个特点可由一个词的用法和意义推知处于相同位置的另一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以”的用法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推断法。根据虚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推断,不同成分决定词语的不同词性和用法。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不作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3.代入验证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标志即可事半功倍。如判断句的标志词“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词“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是”“之”等。6.标志确认法5.成语联

18、想法成语绝大多数来源于古诗文,据此可用成语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中“是”的用法,就可根据“唯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对点一练(一)实词解析悼:哀伤。如果解释为“哀悼”,必然是针对死者,而事实上战争尚未开始,死者更无从谈起。根据语境推断,解释为“哀悼”是错误的,应该解释为“哀伤”。参考译文:从前楚国想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哀伤。(他)就从鲁国出发跑了十天十夜,脚掌磨出了一层层的茧子也不停步休息,撕下衣衫包裹一下脚(继续赶路),终于到达楚国都城郢城。(墨子)拜见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将要兴兵攻打宋国,是(您)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然后才决定攻打

19、的吗?还是要使民众劳苦,使军队受挫折损,背负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的土地,仍然还要进攻宋国呢?”楚王说:“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墨子说:“我看大王您一定会让道义受损又得不到宋国。”楚王说:“公输盘,是天下有名的能工巧匠,假设由他制造云梯来攻打宋国,怎么不能取胜呢?”墨子说:“假设让公输盘来攻打宋国,请允许我来防守宋国。”于是公输盘摆开攻打宋国的器械,墨子摆出守卫宋国的装备。公输盘连攻九次,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终不能攻进城内。于是楚王就收兵,停止了对宋国的进攻。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墨子闻而悼之 ? 悼:哀

20、悼B. 顿兵挫锐? ? ? 顿:使受挫C. 九攻而墨子九却之? ? 却:击退D. 于是乃偃兵? ? ?偃:停止?A(1)善射,娴将略? ?娴: ? ?熟习(2)象昇击却之? ?却: ? ?击退(3)逐贼危崖 危: ? ?高峻(4)象昇提刀战益疾? ?益: ? ?更加(5)不可犯? ? 犯: ? ?触犯、冒犯解析参考译文:?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然是一个文人,但善于射箭,熟习用兵的谋略。(崇祯)六年,贼兵涌入京师郊区,占领了西山,象昇击退了他们的进攻。贼兵逃回西山,包围了冷水村,象昇设下埋伏,大败贼兵。象昇每次上战场,都身先士卒,跟贼兵搏斗,(贼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顾,失去战马就步行作战

21、。有一次他在高峻的山崖边追赶贼寇,一名贼兵从山顶上放箭射中了象昇的额头,象昇提刀更加奋勇地作战。贼兵相互告诫说:“卢廉使这个人,谁撞上谁死,不可冒犯他。”(1) 由“娴”可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词语“娴熟”,此处的“娴”应为“熟习”。(2) 由“却”可联想到课文过秦论中的语句“却匈奴七百余里”中的“却”,意为“击退”。(3) 由“危”可联想到李白的诗句“危楼高百尺”中的“危”,为“高峻”之意。(4) 由“益”可联想到课文师说中的语句“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益”,意为“更加”;还可联想到成语“多多益善”“精益求精”中的“益”,均为“更加”之意。(5) 由“犯”可联想到杨修之死中“数犯曹操之忌”中的“犯

22、”,解释为“触犯、冒犯”。(1)讨暴秦,诛强楚? ? ?暴: ? ?暴虐的(2)为天下兴利除害? ?利: ? ?有利的事情(3)人众车舆,万物殷富? ? 舆: ? ?众多解析“暴”“利”“舆”皆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依前面或后面相同或相反的意义来推断。参考译文:?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人们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等到高祖登基时,中原刚平定,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令陆贾为使者赐给尉佗大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尉佗)接着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陆贾说:“您似乎比他们贤能。”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说:

23、“皇帝从丰、沛之地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天下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辖治理整个中原,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口不过几十万,都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又处在这地势不平的荒远偏僻之地,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能同汉王相比!”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尉佗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了好几个月酒。(1)古人常有是训矣? ? ?训: ? ?名词,教导(2)无缓急巨细,皆

24、所当知? ? ? 知: ? ?动词,知道(3)相时度力,敝者葺之? ? ? 相: ? ?动词,观察(4)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 ? 禄: ? ?动词,享受俸禄解析参考译文:?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一个家庭的事情,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是应当知道的。有不知道的,就有管理不到的。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掌管的工作太多了。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如果说:“那些事物不被修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过去,

25、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前人说过,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1) 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训”的前面为代词“是(这样)”,“是训”共同构成“有”的宾语,“训”应当解释为名词“教导”。(2) 句中的“知”虽为动词,但不能作谓语,只能和“所”构成名词性短语共同作宾语,故解释为“知道”。(3) 本句主语为承前省略的“牧民之长”,句中的“相”与“度”均为动词,后面分别带有宾语“时”与“力”,故作谓语,不能当作名词来看待,应解释为“观察、察看”。(4) 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为”是动词,译为“是”,“禄”为名词,若作宾语

26、,可译为“就是苟且俸禄”,语意不通,那么“禄”只能解释为“享受俸禄”。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类活用)?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摘编自韩诗外传)?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答案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还当宰相

27、,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解析句中“贤”为意动用法,“认为贤良”;“说”为通假字,通“悦”,意动用法,“对感到高兴”。参考译文:?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金子上千两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应得的报酬。”母亲说:“当宰相三年,(难道)不吃饭吗?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身为人子不孝顺。你拿走它。”田子很惭愧地跑了出去,到朝堂上退还金子,退职并请求(君王)把自己关进监狱。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

28、他重新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类活用)?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答案 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以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能废弃

29、呢?想要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解析注意句中的“洁”为使动用法。参考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丈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再回去见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符合道义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

30、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至于道行不通,早就知道了。”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类活用)?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矜(jn):怜悯,怜恤,同情。与:同“欤”,语气词。 (1)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答案君子能尊敬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赞美好人,又能怜悯能力差的人。(2)君子成人之美

31、,不成人之恶。答案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解析(1) 句中的“贤”“善”,(2) 句中的“美”“恶”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参考译文:?子夏的门人向子张询问交友之道。子张反问:“子夏是怎样说的?”(子夏的门人)回答:“子夏说:可交的就与他交往,不可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这和我听说的不同:君子能尊敬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赞美好人,又能怜悯能力差的人。我如果是很贤明的,对于别人为何不能容纳呢?我如果不贤明,别人将会拒绝我,如何(谈得上)拒绝别人呢?”(论语子张)?孔子说:“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论语颜渊)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

32、现代汉语。(注意词类活用)?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节选自荀子天论)(1)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答案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畜养起来而控制它呢?(2)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答案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解析(1) “大”,尊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孰与”,表比较,固定搭配;“而”,连词,表顺承。(2) “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3、意为“增多”。参考译文:?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畜养起来而控制它呢?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希望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废止人(的努力)而只思慕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类活用)?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

34、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摘编自说苑敬慎)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答案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解析句中前一个“衣”“冠”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戴着”。参考译文: 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

35、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慰问,莫非有什么要指教的?”老人说:“是有话说。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骄傲的人,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多,但是不知足的人,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教诲。”老人说:“地位已很高,为人就更要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足够把楚国治理好!” (二)虚词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36、。?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砍掉) 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 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 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 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有删改)C解析本题可采用“语法分析法”进行解答。A项,第一句中的“之”放在动词“献”之后作宾语,代词,代指“玉璞”;第二句中的“之”为助

37、词,的。B项,第一句中的“其”修饰“左足”,意为“他的”;第二句中的“其”修饰“故”,意为“其中的”。C项,第一句中的“乃”放在动词“抱”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第二句中的“乃”放在动词“使”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D项,第一句中的“以”处在谓语的位置,动词,意为“认为”;第二句中的“以”放在名词“石”之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意为“用”。参考译文:?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厉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璞,玉人说:“这是块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即位,卞和又拿着那块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璞,玉人又说:“这是块石

38、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在楚山脚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干了,接着又流出血泪来。文王听说后,派人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还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他说:“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双脚而感到悲痛,我是为先王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人当成骗子而感到悲痛。”文王于是叫玉人雕琢那块璞,果然得到一块璧,于是(将其)命名为“和氏之璧”。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 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

39、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 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D解析本题可采用“判断词性法”进行解答。A项,句中的“为”与“所”结合构成被动结构,“为”意为“被”;句中的“为”是动词,意为“治理”。B项,句中的“乃”是副词,意为“才”;句中的“乃”是副词,表判断,意为“是”。C项,句中的“适”为副词,意为“正好、恰好”;句中的“适”是动词,意为“享受、享有”。D项,两句中的“若”均为动词,意为“像”。参考译文:?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当阴雨天气,左臂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上有毒,毒素深入到了骨头里面,应当割开左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

40、,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关羽便伸出左臂让医生开刀。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左臂上的血往下流,流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自若。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 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摘编自说苑)C解析本题可采用“同位互推法进行解答。A项,第一句中的“以”和“为”处于同一位置,“为”是介词,因为,由此推知“以”也是介词,因为;第二句中的“以”和“而”处于同一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同理,“以”也为表修饰的连词。B项,第一句中的

41、“之”为助词,的;第二句中的“之”为代词,这。C项,两句中的“者”均为代词,的人。D项,第一句中的“而”表递进关系,并且;第二句中的“而”表修饰关系,无实义。参考译文:?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感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人)拥有大智慧而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头脑愚钝却甘于为公共利益付出,所以说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帮助别人的原则。因此认为虚静无为的人,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形势而合乎时代的要求。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

42、题。?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 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 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 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 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有删改)C解析本题可采用“删换判断法”进行解答。A项,删除“其”字,第一句句意不受影响,“其”为语气

43、词;第二句句意受影响,“其”为代词,他的。B项,删除“以”字,第一句句意受影响,“以”为介词,用;第二句句意受影响,“以”为连词,而。C项,删除“而”字均不受影响,“而”均为连词,表顺承关系。D项,删除“之”字,第一句句意不受影响,“之”为助词;第二句句意受影响,“之”作动词,去。参考译文:?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他家里)。(于是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说:“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这是我的过错啊。”(于是齐景公)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税款)供养宾客。晏子没有

44、接受。齐景公多次派人相送,(晏子)最终拜了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以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还可)用来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弈秋,通国之善弈者

45、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 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有删改)A解析本题可采用“标志识别法”进行解答。A项,都是判断句,所以两个“也”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B项,第一个“其”的意思是“其中的”,第二个“其”的意思是“他的”。C项,“惟弈秋之为听”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第二个“之”是代词。D项,第一个“而”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而”表并列关系。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徒弟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

46、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来。虽然他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 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 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 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 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

47、是至者七百余人。(有删改)D解析本题可采用“语境推断法”进行解答。A项,“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先“情定于内”,再“行成于外”,由此推断“而”表顺承,连词;第二句,秦“求璧”,赵“不许”,很明显二者是转折关系,“而”表转折。B项,第一句,意为“积善在心而名声在教化中显露”,可见“于”是介词,意为“在”;第二句,意为“善借助于外物”,“于”为介词,引出对象,译为“向”。C项,“化”的结果是“成俗”,所以“以”为连词,表因果关系;第二句中的“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可译为“在”。D项,由语境“休息乎太和之中”和“枕藉乎舟中”,可推断两个“乎”用法相同,“乎太和之中”和“乎舟中”都

48、是介宾短语后置,“乎”译为“在”。参考译文:?(虞溥)逐渐升迁做了公车司马令,又被任命为鄱阳内史。(虞溥)大力修建学校,广泛招收学徒,下公文公告隶属的各县:“学习是用来坚定情操涵养性情而积累众多优良品质的。情操在心中确立了就体现在外在行为上,优良品质在内心形成了,那么名望就在教化中显露,所以一般人的性情随着教育而发生改变,美好的品德累积了,习惯与性情就会养成。尧舜之时,家家户户都有可受封赐的德行,等教化被废弃,可谓人人可以被诛杀,这难道不是教化形成风俗、改变人心的例子吗!自汉代失去了控制能力,天下分崩离析,江南贼寇阻隔,长久以来废弃天子教化,学校教育废弃了而没人整治。现在天下统一,万里同轨,百

49、姓和乐,都在安乐中休养生息,应该推崇淳朴的德行,广泛开展学校教育,以辅助这一太平盛世,把昌明的教化发扬光大。”于是详细地制定了条例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到学校学习的有七百多人。课时14 文言断句与古代文化常识技法点拨一、文言文断句技法1.把握大意读全文。文言文断句为综合性试题,必须整体把握文本,进而感知文本;而将文本内容分解则是感知文本、梳理文段、分解文句的不二法门,对文言文断句大有裨益。具体步骤为:由篇及段,由段及层;梳理脉络,分析句子;寻找谓语,确定结构;对照句序,补足成分。这样一来,段落起始、结构节点、谓语前后、语序衔接,都成了断句的依据。2.疏通语气看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所在的

50、位置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虚词前后可断句的有:(1)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等后面可断句。(3)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4)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

51、/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节选自游褒禅山记)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可置于句首的有以、夫、则、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8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组“天地/山川/草术/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该语段的断句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解决。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以“曰”“云”“言”等词为标志,可据此断句。3.对话引文看标志。4.文段整齐看修辞。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排偶、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所以利用修辞断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名物断句

52、看常识。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其前后有时可断句;同时,懂得古代文化中如称谓、历法、地理名称、官职、姓名等常识自然对断句有帮助。6.韵文标志看句式。很多文言文是韵文或具有韵文特色。如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赤壁赋滕王阁序陈情表等,句式大都整齐匀称,按照用韵规律及句式特点进行断句,常常事半功倍。7.常见结构帮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二、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解题步骤对点一练(一)断句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

53、。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有删改)A.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B.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C.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

54、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D.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A解析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为一组,C、D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句子中主语“帝”,谓语“事”,“戎旅”是宾语,故排除C、D两项。分析A、B两项,不同之处是“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结合上下文,“时或谈论”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主语应该是“人”,可排除B项。故选A项。参考译文:?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多次升迁后担任御史中丞。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

55、直的职务特点。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要去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为这件事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认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有才学的杰出人物。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要让他理亏,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感到惭愧而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

56、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贾敦颐,曹州冤句人。贞观时,数历州刺史,资廉洁。入朝,常尽室行,车一乘,敝甚,羸马绳羁,道上不知其刺史也。久之,为洛州司马,以公累下狱,太宗贳之,有司执不贳,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徙瀛州刺史,州濒滹沱、滱二水,岁湓溢,坏室庐,寝洳数百里。敦颐为立堰庸,水不能暴,百姓利之。时弟敦实为饶阳令,政清静,吏民嘉美。旧制,大功之嫌不连官,朝廷以其兄弟治行相高,故不徙以示宠。永徽中,迁洛州。洛多豪右,占田类逾制,敦颐举没者三千余顷,以赋贫民,发奸擿伏,下无能欺。卒于官。(有删改)A. 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

57、/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B. 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C. 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D. 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D解析“曰”后是说的内容,要断开。陈述部分前两句的主语分别是“人”和“吾”,“况”为关联词语,之前须断开。参考译文:?贾敦颐,是曹州冤句人。(他在)贞观年间,多次担任州刺史,品性廉洁。(他)入朝时,往往是全家出行,一辆车子,极为破烂,瘦马戴着绳笼头,路上的人不知道他是刺史。很长时间后,(贾敦颐)任洛州司马,因公

58、事牵累被捕入狱,太宗下令赦免他,有关官员坚持不赦免,太宗说:“人谁能没有过错?我只除去那些过失太严重的(人)。如果全都绳之以法,即使儿子也有不合父亲心意的,何况臣子侍奉君主呢?”于是(贾敦颐)得到了原谅。(贾敦颐)迁任瀛州刺史,州境靠近滹沱、滱两条河,每年河水泛滥,毁坏房屋,淹没洼地数百里。贾敦颐为此筑立堤坝,(使)河水不能泛滥,百姓(因此)受益。当时(贾敦颐的)弟弟贾敦实担任(与瀛州相连的)饶阳县的县令,(他)为政清简,受到官吏和百姓的赞美。旧制度规定,凡是具有服丧九个月以上的亲属关系的人为避嫌不能在相连的地区同时担任官职,朝廷因为他们兄弟治理政务的政绩都很高,所以不调开他们以表示宠信。永徽

59、年间,(贾敦颐)迁任洛州。洛州有很多豪富大族,所占田地大都超过了规定,贾敦颐查出没收了三千多顷(土地),把这些地分给贫民,揭发隐蔽的坏人坏事,属下没有能欺瞒(他)的。(后来贾敦颐)死在官任上。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选自后汉书蔡邕列传第五十下

60、,有删改)A. 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B. 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C. 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D. 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D解析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整体的意思。其次,通过两个语气助词“也”“乎”确定答案。参考译文:?当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有用酒食来招待他的,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宴正酣。有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走到门口试着偷听琴声,自语:“嘻!用琴声召唤我,琴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