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第二章_第1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第二章_第2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第二章_第3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第二章_第4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第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二章 语文学科的性质、目标 和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目标1、明确概念:语文、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2、理解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培养现代教学目标意识。3、运用语文课程目标设计和表述的方法,设计和表述具体教学课题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2、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3、理解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难点:应用语文课程目标设计具体教学课题。教法与学法指导1、理论结合实际。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结合。2、案例教学,具体直观实用。语文学科的性质、目标和教学内容等是由语文课程标准确定的,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语文课程改革新理念的主要内容:1、语文

2、学科性质的确定2、语文课程价值观取向的转型3、语文课程目标的重建4、语文课程与社会关系的变革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名称的来历学术界对语文一词的理解-“一语四文”(文学、文化、文章、文字)一、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进行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同时还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传承文化价值观念的工具。 2、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性 人文精神人文:源于拉丁文,意为有文化的文明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除

3、了反映接受文明的教育,也指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基本上一致,但更注重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和对理想的追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表现在:其一,汉语(母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其二,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与最高境界。语文学科弘扬人文精神是防止语文教育失衡与异化的根本举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来探索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建设。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理性和感性的统一;知识能力和情感品格的统一。教例:乡愁教学片段在学习了诗歌的形式特点后,深入理解课文:师:乡愁,本来是大家

4、所不便体验和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想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作者在诗中提炼了四个特征鲜明的意像: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用以表达那种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情绪。这种情绪的意像显示出了漂泊、隔离、诀别、和望而不归的离愁别恨。现在,请大家以四个意像为依托,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想象一下诗歌背后发生的故事,并组织成一段完整的话,讲给大家听。(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老师参与)师:请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生1:诗人少小离家,求学在外。在灯光下,他抚摸着母亲的来信,感受着母亲的关爱,不禁泪湿衣襟。泪眼朦胧中,他仿佛看到了母亲倚着

5、门框眺望着爱子离去的路,期盼着他的归来。于是,他小心地把思念和祝福化作点点文字,贴一张小小的邮票来传递游子的深情。 (略)生4:那是一个月圆之夜。诗人徘徊在海峡边。耳衅海涛阵阵,仿佛是祖国亲人在热切召唤:你何时才能回家来呀,两岸同胞共赏月、同举杯!白发诗人思乡恋国,泪洒大海。他坚信,这浅浅的的海峡隔不断中华统一的脚步!师:这几位同学的发言很精彩。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仿佛看到了“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家乡别”四幅凄婉而美丽的画面,从而体会到了诗人的悲欢离合,更有他的祖国之爱和民族之恋,触摸到了诗人一颗滚烫的爱国赤子之心!二、语文课程的地位_基础性 1、学习和工作的基础 2、终身发展的

6、基础。第二节语文课程价值观取向的转型和课程目标的 重建 一、课程价值观取向的转型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1、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2、面向每一位学生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二、语文课程目标的重建知识观、学习观、教师观、学生观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民族母语情结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符号体系和文化体系。(2)语文能力培养扎实的语文读、写、听、说能力。(3)良好的语文习惯好读、善听、会记、常写,注重积累,自觉参与一切有关语文的活动。(4)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获得情感体

7、验,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略语言文字美的内涵,提高人文素质,提升文化品位。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注重情感熏陶和个性体验(2)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3)注重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3、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学习4、开发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 1、课程资源的内容(概念) 2、课程资源的分级: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3、课程资源的分类:(1)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以功能划分)素材性资源可以直接进入课程,成为课程素材或来源的那些对象,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对象,如知识、技能、经验、生活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条件性资源指间接作用于

8、课程的那些对象,如人力、物力、场所、设备、媒介、环境等。(2)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以空间划分)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指家庭和社会):素材性方面,课外读、视、听物,文化活动方式和途径,社会文化讯息及思潮,文化情感及价值取向等;条件性方面,如公众网络,文化场所,交往及活动环境,家庭文化材料和设施等。(3)重视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教师:集条件性/素材性资源于一身者。作为条件性资源,教师的教学形象、语言形态和语言能力、人格力量和情感品质,以及教师对各种资源的发现、鉴赏、开发、改造、利用的见识和能力;作为素材性资源 ,主要指教师的教学语言构成的教育教学品质,是由教师的学养、智能、知识、由教师

9、的学历、学力、审美、阅读、教学经验所决定。第三节 语文课程目标取向一、语文课程终极目标: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 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 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也是现代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关注学生的发展正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的基本目标。二、语文课程目标简析(一)课程标准的内涵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

10、定颁发的、“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的文件。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是“国家(有些是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二)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一是指学生完成中学语文课程学习任务,接受相关教育后具有的素养及其表征。二是完成课程规定的学习任务和教育任务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前提条件。(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 课 程 标准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1、课程性质与地位 2、课程的基本理念 3、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1、总目标(110) 2、学段目标(

11、子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每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分别为五个板块:1、认字与写字2、阅读3、写(习)作4、口语交际5、综合性学习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1、教材编写建议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教学建议4、评价建议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1、课程性质2、课程的基本理念3、课程设计的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1、必修课程 : 阅读与欣赏 两大目标五个模块 表达与交流 2、选修课程 五个系列 1,诗歌与散文 2.小说与戏剧 3.新闻与传记

12、4.语言文字运用 5.文化论著研读1.积累整合 2.感受鉴赏 3.思考领悟 4.应用拓展 5.发现创新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1、教学建议2、评价建议3、教材编写建议 附录1、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2、选修课举例第四节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一、识字与写字语文知识:字、词、句、语、修、文字:汉字拼音,识字,写字词: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词的积累句:单句,复句语:语法知识及应用修:修辞及常用修辞格文:文体知识,文学常识二、阅读阅读兴趣与习惯;阅读量;阅读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欣赏三、写作写作的兴趣与信心; 训练的量和次数 四、口语交际 讲普通话的习惯; 各种交际场合中的倾听、表达和交流。五

13、、综合性学习沟通听、说、读、写,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沟通课内外、校内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讨论1、你认为网络语言会对规范汉字造成冲击吗?2、对中小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该不该限制?如老话所说,流行语文就像“摘不完的棉花,抖不完的芝麻”:是粗鄙是鲜活是浅薄是生猛是众声喧哗,是嘻哈俏皮是卑微自嘲是针砭时弊是宣泄愤慨,热热闹闹一堂全民语文课。 本章结束教学技能训练一:朗读、范读 就语文课程人文目标的达成而言,在师生共同面对的文本面前,如何把生机勃勃的意义从“死”的文字中“活化”出来,感受、体认其中的人文内蕴、精神气息,便成为师生共同的课题。 专家云:教师要在这些具有“文化意义”的世界里通过自身的语言的表述

14、进行再创造。将文字还原为言说,将死的文字转化为活的语言,要透过文字看思想后重新形成言说,通过“活化”的言语行为,消解文本精神与学生情感的疏离,沟通文本与学生二者的精神世界。示范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一)范读作为教学手段主要发挥着三种功能:1、示范功能。2、启发功能。3、感染功能。 朗读对于学生的作用:有助于培养语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利于加强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二)掌握范读技能,首要的是学会朗读,这是范读技能的基础环节。一般来说,在阅读教学中,范读的使用主要有三种情形:1、用于帮助理解课文。2、用于读书方式训练。3、用于组织教学活动。(三)基本训练过程: 用普通话朗读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