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_第1页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_第2页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_第3页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_第4页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永兴中学 周琼英课程目标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满族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归纳努尔哈赤的活动,与其它少数民族首领比较,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资料,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并且进行资源整合。展示探究题

2、,启发学生思考。通过人物介绍,多媒体资料,小故事,历史短剧,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分组讨论,课堂小辩论。教师评价,起到激励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祖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清朝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大兴文字狱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而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文字狱的出现,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本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

3、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一组学生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一组学生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影响,而且可以起到锻炼学生思维及概括能力的作用。课前准备师:收集资料,分配学生任务,排练短剧,辅导辩论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准备小故事、历史短剧,辩论教学过程导入:由一位去过北京旅游的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参观故宫的经历,展现一些照片,由此引出对清朝的兴趣。学习新课:(一)、教师出示探究题,学生看书思考,四个小组分工

4、准备1到4题你能说说清朝是怎样建立的吗?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几位少数民族首领有哪些共同之处?请你联系秦、明、清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专制措施,谈谈文字狱的影响和危害。你能概括中国历代王朝在加强君权方面采取哪些措施吗?课堂小辩论:军机处的设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二)、讲解探究题带领同学们回忆女真族的历史,两位同学分别介绍努尔哈赤、皇太极的事迹。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指出宋元时期的少数民族首领是: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元昊和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同他们的共同之处有:统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本民族政权,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培养评价历史人物

5、的能力。第三组学生讲述,表演“文字狱”的几个案例,形象的展示文字狱的危害,学生讨论历代文字狱的影响。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时,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也应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在总结清朝前面的几个朝代加强君权的措施后,重点学习清朝。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等图片,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主要反映出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

6、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课堂小辩论:正方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反方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影响,而且可以起到锻炼学生思维及概括能力的作用。教师点评,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三)、课堂小结 教师选出最佳辩手,对胜方给以表扬,发奖状。课后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才能和积极性。

7、辩论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媒体资料提供了大信息量。其他教学建议:案例分析法导入:以多媒体课件对沈阳故宫、北京故宫的建筑进行介绍,由此导入新课。讲述新课:学生表演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故事 分析人物的贡献,了解清朝的形成 军机处的图片介绍,分析其作用标志 表演历代文字狱的案件分析其影响 概括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教师概括总结,对所有的表演予以评价第四课 红军长征永兴中学 周琼英课程目标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

8、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中央红军的长征是本课的重点。教材首先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在这危急关头,是毛泽东力挽狂澜,提出了停止去湘西、进军贵州的正确主张

9、,并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转兵贵州避免了红军的全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遵义会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会议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就从党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会后又由毛泽东等负责军事指挥,进一步表明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才使得长征取得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教材简要介绍了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继续长征,最终到达陕北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情况,分析了长征胜利的意义。教法建议1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

10、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2.学习长征的开始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的问题,教师可以联系前一课学习的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四次“围剿”的内容,指出胜利的原因;而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应特别指出是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的。3要用好课本和地图册上的红军长征示意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使用图,多

11、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4本课有几处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遵义会议召开时14年的时间里,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左” 的或右的错误,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挫折;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也是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让学生进

12、一步认识、理解遵义会议的深远意义。5要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七根火柴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回忆、联系已学的四次反“围剿”知识,阅读楷体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比较胜利和失利的原因。2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本课要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点),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3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4组织、指导学生在课外赏析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写的其

13、他诗词,阅读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斯诺的西行漫记等文学作品,欣赏、学唱长征组歌一红军不怕远征难,观看反映长征的电影、电视剧和专题片等,并交流心得体会。问题探究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还缺少粮食给养等等。练一练 红军长征经过哪些省?(1)走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2)在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活动与探究1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湘江 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乌江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14、赤水河 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金沙江 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2观看有关长征的电影或电视剧,谈谈长征的精神。由学校或老师组织学生观看,可用不同的形式交流。课后完成历史填充图册本课作业活动课 重走长征路诵读毛泽东诗词,重走红军长征路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从此,中国革命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一首七律 长征把我们带进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程。长征途中,戎马倥偬之间,毛泽东挥笔写下了一批雄奇豪迈的诗篇。让我们高声诵读毛泽东的长征诗篇

15、,重走红军长征路,重回当年的战场,重温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一、活动目标1通过查阅、选取毛泽东长征时期写的诗词,联系课本知识,适当拓展、延伸课外知识,感受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2通过诵读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博大的胸怀。3文史相通,通过以诗入境、以史佐证,加强历史和语文课程的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程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诗词常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通过导游的形式,培养学生收集、提取、整理有关地理、旅游等信息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集体合作的意识。二、活动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毛泽东诗词,界定在长征时期所写的诗词。可在历

16、史或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朗读,理解诗词的意境。2选定其中易于学生朗读、背诵、理解的诗词(见附录)。可配乐朗诵或选用为诗词谱曲的歌曲。3把学生分为三组,确定小组的主持人、朗诵诗词的同学、担任导游的同学。明确分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4担任导游的同学可一人也可多人,拟好介绍诗词中提到的有关地点的概况、红军长征时发生在当地的战斗或事件、故事等文字材料。三、活动过程1由总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先带领大家朗诵毛泽东七律 长征,介绍本课的活动内容和具体方法。2分组活动。先由第一组朗读十六字令三首,主持人介绍词牌、写作时间、背景等,导游带领大家重温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经过的省份,着重介绍红军翻越的主要山脉及其概

17、况,特别是翻越山势险峻、终年积雪的山峰和红军战胜恶劣自然条件的事迹。3由第二组朗读忆秦娥 娄山关,主持人介绍词牌、写作时间、背景、诗人的情感等,导游介绍娄山关的地理位置、发生在这里的战斗等。有条件还可介绍娄山关油画及发行的特种纪念邮票。4由第三组朗读清平乐 六盘山,主持人介绍词牌、写作时间、背景、诗人的情感等,导游介绍六盘山的地理位置和中央红军在宁夏南部的主要活动,翻越六盘山的意义等。5由学生评出最佳导游和最佳小组。同时,由学生选定最喜爱的毛泽东诗词名句。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到长城非好汉”等。6教师点评,肯定优点,弥补不足,鼓励今后继续搞好类似活动。附:推荐毛泽东长征时

18、期的诗词三首一、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愕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二、忆秦娥 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三、清平乐 六盘山一九三五年十月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怎样指导学生学好历史课永兴中学 周琼英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历史能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知识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自从古猿

19、下树到地面生活并逐渐演变为人类以来,我们的祖先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同大自然作不懈的斗争,从而改造了客观世界,也改造了人类自己。在这漫长岁月里,人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千古不朽的埃及金字塔,雄横万里的长城,叹为观止的大西洋底文明遗址,令人神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四通八达的大运河,闻名于世的吴哥建筑物在劫难逃的漫长岁月里,出现过像象亚历山大一世、李世民、忽必列、华盛顿,拿破仑、孙中山、毛泽东这样叱咤风云的人物数以千计,数以万计。在这温长的岁月里,又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斯巴达克起义,波澜壮阔;十字军东征,震惊欧亚;安禄山谋反,九洲大乱;郑成功收复台湾,华夏一统;三月十八日的

20、巴黎革命,诞生了第一个无产阶段的红色政权;广岛的悲剧,几代人遭殃;两次世界大战,硝烟席卷全球。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又有多少发明创造,把历史推向新的进程:欧氏几何,曾把世界统一得那么和谐;泰勒斯的智慧,令人惊叹;而中国的四大发明,又为人类的文明推进了多少里程!牛顿的几大定律,曾支撑了近代科学的大厦;而爱因期坦的相对论问世,谁又能预测科学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还有那千古流传的荷马史诗,家喻户哓的天方夜谭,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百花争艳的文艺复兴所有这些,象一幅幅斑烂多彩的画卷,令人目不暇接,耳不暇闻。因此,学习这丰富多彩的历知识,必然会大大地开拓我们的视野,启迪我们的智慧。学习历史能加深我们的爱国主义情

21、感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在我们民族的光辉史册上有像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司马迁、王充、范缜、王安石、司马光、黄宇羲、顾炎武、王夫之这样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和史学家;有像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韩愈、陆游、辛弃疾、关汉卿、罗贯中、吴承恩、蒲松龄、曹雪芹这样一大批的文学家;有像张衡、蔡伦、华佗、祖冲之、毕昇、沈括、李时珍、郭宗敬、宁应星这样一大批伟大的科学家;有像孙武、孙膑、卫青、霍去病、成吉思汗这样一大批军事家世有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大帝这样一大批伟大的政治家世有像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这样一大批的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有像陈胜、吴广

22、、张角、黄巢、李自成这样一大批农民起义领袖。在控又出现了康有为、严复、谭嗣同、孙中山这样一大批伟大的改革家和革命家。在现代又产生了李钊、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宋庆龄,董必武、彭德怀、贺龙、陈毅这样一大批伟大的无产阶段革命家。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必将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加深对祖国的热爱,激励我们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拼搏。学好历史,也能促进其它科目的学习常言道:“文史哲不分家”可见历史与哲学、文学等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要深刻地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更需要了解社会发展的昨天。所谓“借古而观今”就精辟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史学上的每件事,都必然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之内

23、,尤其是战争史,更能增长我们的地理知识。语文中的许多成语,大都有其出处,或出自某一史书,或概括历史上某一事件。如“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就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越国在将廉颇不服于身居相位的蔺相如,多次羞辱于他。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多次退让,后来,廉颇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百“肉袒负荆、因宾至蔺相如门谢罪。”其实不仅仅是成语,许多字的本义、警语或诗歌的某些内容,都常常有其历史渊源。如杜甫的诗忆昔中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就道出他所描写的是“开元盛世”的繁荣昌盛。如果不熟谙历史,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它。由此可见,学习历史并不是孤立地学习一些历史知识。有人曾说:历史是一个万能的魔盆,你要什么,它就能给

24、你什么。这话虽夸大之嫌,但历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其次,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热爱的老师。对中学生来说,学习自觉性还是比较差的。因此,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做如下尝试:如看历史题材的影片封神榜、隋唐英雄传、大决战、开国大典等等;教师可因势利导,与历史书上的内容相结合,进行适当的讲解,让学生能立即、理解课本上的知识与其它许多有关知识的联系;如带学生制作历史图表,复制历史人物画像、历史插图、收集历史图片等等;也可以定期举办历史故事会,历史知识竞赛,写历史小论文等活动,来培养对历史的兴趣。第三,要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学习历史的方法好多,这里作一些简单的介绍;1读好课文;可分为粗读和精读两种。粗读主要是从整体上大略和道全篇课文的知识和范围,讲了一件什么结果等等。精读就不仅要了解上述内容,还要看书的插图、注释、历史地图册、课后习题等等内容,如果是写战争的,最好能指导编写与提纲,把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双方力量对比都能写出来,这样有助学生分析的能力2学会记忆。记课文中的重要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的时侯,要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