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_第1页
古代文化常识_第2页
古代文化常识_第3页
古代文化常识_第4页
古代文化常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这就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下面从八个方面对古代文化常识作一简介。姓名和称谓一、 人称姓名1. 直称姓名(或名)(1) 用于自称。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2) 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3) 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例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4) 尊者对卑者称名。例如:求,尔何如?(论

2、语)(5) 在尊者面前,卑者自称用名。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 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1) 称字。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2) 称号。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3) 称谥号。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4) 称斋名。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3. 称官名、爵名(1) 称官名。例如: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2) 称爵名。例如: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4. 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

3、”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 称郡望例如:唐代诗人韩愈系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6. 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7. 唐代还有种特殊称呼,即以曾祖兄弟的长幼排行来称呼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例如: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8. 特殊称谓(1) 职业+人名。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2) 姓+之+人名。例如: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二、 谦称、敬称、贱称1. 谦称(1)

4、王侯自称 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为“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例如:朕为始皇帝。(史记) 寡人皇帝的谦称,译为“我”。例如: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例如: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 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 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例如: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2) 臣子自称 臣谦称自己(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男性谦称,可译为“我”。例如:

5、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战国策赵策)(3) 一般人自称 仆谦称,译为“我”。例如:仆非敢如此也。(报任安书) 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 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小人谦称,译为“我”。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于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

6、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报刘一丈书) 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不佞(nng)同“不才”。例如: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战国策赵策二) 后学学者或读书人的自称。例如:零邑后学田玉书石。(朝阳岩铭) 贱子谦称自己。例如: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无家别)(4) 女子自称 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译为“我”。例如: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乐羊子妻) 贱妾女子自称。例如:贱妾留空房。(孔雀东南飞并序) 婢子受奴役的女子,谦称,译为“我”。例如:若晋君朝以入,则

7、婢子夕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5) 自称家人 家严亦称“家君”“家尊”,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旧俗有“严父慈母”之说,故有此称。 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称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称呼前常加“舍”) 拙荆旧时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荆”本为一种灌木,荆钗布裙为古代贫寒人家妇女的穿着,故以此代称。又作“山荆”“荆室”。 贱息古代对自己子女的谦称。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战国策赵策) 犬子对人称自己的儿子。例如:同犬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鹧鸪天为老母寿)又指对别人儿子的鄙称。例如: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三国演义) 弱息原指年幼弱小

8、的子女,后多指幼弱的女儿。 息女古人对外人称自己的女儿为“息女”。例如: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妻。(汉书高帝纪) 小女对人称自己的女儿。例如:贫贱有小女。(宋史)2. 敬称(1) 称君王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例如: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 庙号对已死皇帝的敬称。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例如: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 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王侯或皇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古代天子宫中可称宫、称殿;丞相府中只可称殿,不能称宫。汉代在称天子为“陛

9、下”的同时,称王侯为“殿下”。唐以后只称皇太子为“殿下”,王侯不称。(2) 称臣子 麾下古代对将帅的一种尊称。“麾”是古时军中将帅指挥用的旌旗,为将帅指挥权力的象征,故以此称之。例如:“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三国志吴志) 执事侍从。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例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阁下尊称,译为“您”。例如: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与于襄阳书) 左右身边跟随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左右跟随的人,即称“左右”,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例如: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报任安书) 君尊称,译为“您”。例如:今君有一

10、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冯谖客孟尝君)(3) 称师长 夫子尊称,译为“老师”或“您”。例如: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齐桓晋文之事) 丈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译为“您”。例如:至江上,欲涉,遇一丈人。(吕氏春秋) 老对老年人的尊称。如谢老等。 父(f)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周代贵族取字时,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而在字后加“父”或“甫”以示性别,后多沿用为男子的美称。另泛指对老年人之尊称,如:渔父、田父等。另,读“f”,指父亲或对男性长辈之称。如祖父、伯父、舅父等。 亚父亚,仅次一等的。古代王侯往往称自己

11、尊敬的贤臣为“亚父”,意为仅次于父亲的人。例如: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史记项羽本纪) 甫同“父(f)”,古代男子的美称。参见“父(f)”条。 母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女性长辈。周代贵族女子取字时,字前要加姓,姓前加孟(伯)仲叔季排行,字后加“母”或“女”以示性别。如:姬原母、孟姜女等。另泛指女性长辈。如:祖母、伯母、姑母、舅母等。 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往往用于书面语。例如: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孝经治经) 爷旧称父亲或尊贵者。例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高堂古称父母为高堂。 泰山旧时呼妻父为泰山。 先考对已故父亲的敬称,又称“先君子”。

12、先妣(b)对已故母亲的敬称。(4) 称朋友、同辈的人 先生尊称,译为“您”或者“先生”。例如: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史记平原君列传) 卿尊称,译为“您”。例如: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世说新语德行) 子尊称,译为“您”。例如:子路曰:“愿闻子之志。”(论语公冶长) 公尊称,译为“您”。例如: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热,译为“您”。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5) 称对方亲眷 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令兄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令弟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令妹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令坦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13、。 令郎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令爱对对方女儿的敬称。3. 上称下或平辈之间的称呼这种称呼,无尊卑之说,一般直接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例如: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并序)4. 贱称(1) 小子贱称,含有轻蔑的意味。例如: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并序)(2) 竖子贱称,如同“小子”。例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5. 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1) 加“从”表示叔伯关系。例如: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谢安传)(2) 加“太”表示长一辈。例如: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3) 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例如: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三、 名、字、号

14、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举行笄(j)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 “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曾点,字皙。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方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除了

15、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号(又称别字)。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的字。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四、 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加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1) 表扬性

16、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2) 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近内远礼曰炀(3) 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2.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过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3. 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4. 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

17、“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5. 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奖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五、 年龄称

18、谓1. 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语出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 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例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3. 髫龀(tio chn)指儿童换牙时,一般指七八岁。例如: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4. 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5.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6. 笄(j)年指女子十五岁。例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对酒示行简)7. 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例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8. 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例如:既加冠,

19、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9. 而立之年三十岁。10. 不惑之年四十岁。11.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12. 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六十岁。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又论语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故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13. 耆(q)艾古称六十岁以上的为耆,五十岁为艾。例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14. 古稀七十岁。例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15. 耄(mo)耋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16. 期(j)颐一百岁。例如:到处不

20、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苏轼次韵子由)六、 作品命名1. 以“地名”命名(1) 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2) 昌黎先生文集作者韩愈,因昌黎韩姓为郡内望族,世称韩昌黎。(3) 孟襄阳集作者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4) 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5) 亭林诗文集作者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6) 小仓山房文集作者袁枚,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2. 以“书室名”命名(1)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室名。(2) 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饮冰室”是其书室名。(3) 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惜抱轩”是其书室名。

21、(4) 七录斋集作者张溥,“七录斋”是其书室名。3. 以“谥号”命名(1) 王文公文集作者王安石,谥“文”。(2) 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谥“文忠”。(3) 诚意伯刘文成公集作者刘基,封诚意伯,谥“文成”。(4) 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文正”。4. 以“名号”命名(1) 诚斋集作者杨万里,号“诚斋”。(2) 庸庵全集作者薛福成,号“庸庵”。(3) 随园诗话作者袁枚,号“随园主人”。(4) 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5) 文山先生全集作者文天祥,号“文山”。(6) 方望溪先生全集作者方苞,号“望溪”。(7) 南雷文定全集作者黄宗羲,号“梨州”,又号“南雷”。(8) 震川文集作者

22、归有光,号“震川”。(9) 洪北江全集作者洪亮吉,号“北江”。(10) 樊川文集作者杜牧,号“樊川”。5. 以“字”命名(1) 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2) 魏叔子文钞作者魏禧,字叔子。(3) 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6. 以“官职”命名(1) 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尚书右丞。(2) 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3) 高常侍集作者高適,官至散骑常侍。(4) 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5) 高太史大全集作者高启,官至翰林院国史编修。7. 以“年号”命名(1) 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2) 嘉祐集作者苏洵,此集为宋仁宗嘉祐年间编辑。官职

23、和科举一、 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1. 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是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朝廷大权。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

24、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2. 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

25、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附录官职变动词语集释1. 表授予官职的词语(1)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2)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3)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26、4) 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5)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6) 除:任命,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7) 授:授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8)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9)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10)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元史贾鲁传)2. 表罢免官职的词语(1)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

27、王臧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2) 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3)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4) 夺:削除。如:使者前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5) 废:废黜,放逐。如: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史记吕太后本纪)3. 表提升官职的词语(1)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2)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高频考点)(3)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4)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5) 陟:进用。如:陟

28、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6)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4. 表降低官职的词语(1)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2) 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3) 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自题)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裴延龄传)5. 表调动官职的词语(1)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2) 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如:徙王信为楚王。(史记淮阴侯列传)(3) 调

29、: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4) 转: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5)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6)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7) 出、出宰:离开京城外调。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后汉书张衡传)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县斋读书)(8) 入:地方官调入京官。如: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复作游玄都诗。(新唐书刘禹锡列传)6. 表兼、代官职的词语(1) 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2)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30、)(3) 守:暂时署理职名。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簿,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4) 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5)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6)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7)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8)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徙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7. 表辞去官职的词语(1) 悬车:辞官居家。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2)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

31、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宋史包拯传)(3)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4) 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如: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5) 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报君恩便乞身。(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6) 请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左传襄公三年)(7) 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如: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汉书公孙弘传)8. 其他(1) 视事:任职。如: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汉书游

32、侠传)(2) 下车:官吏初到任。如:自明府(对郡守的敬称)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后汉书刘宠传)(3)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仕为官。如:绍惧不自容,将解褐,故咨之于涛。(世说新语)(4) 赠:死后追封爵位。如:步夫人卒,追赠皇后。(三国志吴主传)二、 科举1. 汉代实行征辟和察举制(1) 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例如: 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2) 察举制: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是由地方长官

33、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例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2. 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分科取士而得名。至明清已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下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是是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

34、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明清科举简表科别内容项目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京城和各省城贡院(省城)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礼部侍郎或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乡试次年三月,杏榜会试同年四月

35、,金榜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亚元榜眼第三名探花3. 与科举相关的内容(1) 童生试: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2) 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

36、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例如: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训俭示康)(3) 连中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4)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5)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例如:今诸生学于太学。

37、(送东阳马生序)(6) 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是明朝考试制度下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4. 学校与教师(1) 古代学校又称“庠(xing)”“序”“太学(古代全国最高学府)”。“庠”和“序”是地方学校。例如: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促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2)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

38、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例如: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地理常识古代地理知识,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城市村镇名等。一、 地区名1. 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如: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2. 江东指长江以东的地区。例如:亮兄瑾也,避乱江东。(赤壁之战)3. 江左指长江下游江南地区。例如: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群英会蒋干中计)4.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例如: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5. 三秦指陕西一带地区,古代为秦地。项羽灭秦之后,把秦地分为雍、塞、翟三部分,故称三秦。例如:城阙辅三秦,风

39、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 山东指崤(xio)山以东的地区。例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例如: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货殖列传)7. 河北、河南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8. 中国指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9. 三江 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例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10. 岭南“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以南地区,约今广东、广西地区。相对中原地区来说,该地在五岭以外,故又称“岭表”。例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

40、荔枝)二、 政区名1. 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一般来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2. 八州、八荒泛指中国。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3. 六合上、下、东、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例如: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4. 四海古以中国四周有海环绕。四海,等于说“天下”,泛指全国各地。例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5. 中州古地区名。即中土、中原。狭义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例如: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永遇乐落日熔

41、金)6. 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例如: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7. 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例如: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8. 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人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例如: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阎典史传)9. 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例如: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0. 省本是官署名称。元代始设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例如:以此省此

42、府此县而憎彼省彼府彼县。(原道醒世训)11. 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例如: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海瑞传)三、 山川关隘名1. 江指长江。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2. 河指黄河。例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3. 殽指殽山。例如:殽有二陵焉。(殽之战)4. 函指函谷关。例如:秦孝公据殽函之固。(过秦论)5. 岱指泰山。例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6.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7. 四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8. 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

43、水。9. 大泽指云梦(在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本为两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来淤为陆地,今洪湖等是其遗迹)、洞庭、彭蠡(今鄱阳湖)、具区(又名震泽,今太湖)。10. 五湖一般指具区、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滆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东南)、洞庭湖。11. 玉门关又称玉门,在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汉代置关,是古代出塞的必经之路。例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之四)12.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因在玉门关的南边,故称阳关。汉代置关,也是出塞的必由之路。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四、 城市村镇名1. 有古称、别称的地名(1) 南京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

44、白下、石头城等。例如:千里澄江似炼,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怀古)(2) 杭州又称临安、钱塘、武林等。例如:临安春雨初霁(3) 福州又称三山。例如: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指南录后序)(4) 镇江又称京口。例如: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指南录后序)(5) 开封又称东京。例如: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柳敬亭传)(6) 扬州又称广陵、淮上、江都、维扬。例如: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慢淮左名都)(7) 苏州又称姑苏、吴郡。例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8) 武汉又称夏口、江夏。例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2. 三都、两都、三辅(1) 三都东汉

45、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2)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3) 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png y)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3. 畿古代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五、 其他 阴阳阴,指山岭的北面,河流的南面;阳,指山岭的南面,河流的北面。例如: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一般来说,在由两个字构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个字是山名或水名,第二个字则应为“阴”或“阳”,“阴”或“阳”就表明该地的方位。

46、如“华阴”在华山的北面,“江阴”在长江的南面,“衡阳”在衡山的南面。宗法和礼俗一、 宗法1. 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2. 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3. 宗子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47、。4.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小妾(小妻)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5.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6. 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蜡(qu)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蜡是“大义灭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

48、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族姻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7. 六亲泛指亲属。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8. 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9. 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例如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如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10.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后由宗庙的次序,又推广到

49、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11. 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s)麻”。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12.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别为九个月和五个月。如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13. 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如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14. 太庙天子的祖庙。如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15

50、. 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16. 五常(1) 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伦”。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2) 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3) 指仁、义、礼、智、信

51、。17. 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18. 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泆、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19. 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20.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

52、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二、 礼俗1. 礼俗即礼仪习俗。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的礼节与习俗。2. 五礼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3. 六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一是指婚姻成立的手续,即纳

53、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4.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举行加冠礼的年龄,有20岁和19岁两种说法。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说法。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5. 笄(j)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时,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后来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称“及笄”“笄年”。6. 合卺(jn)指结婚。古时把一个匏分为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执一瓢而醑(x),就叫“合卺”。后世遂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7. 妻男子

54、的配偶。在宗法时代指正式的配偶、嫡妻。从等级上看,“妻”当是指诸侯以下男子的正式配偶,因为诸侯的正式配偶称“夫人”,帝王的正式配偶称“后”。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8. 妾最初指家庭的女奴,后指贵族娶的“小妻”,实际上“小妻”是女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结果,但地位仍极其低贱。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旧时正式婚配的妻子、夫人有时自己也称“妾”“贱妾”,这是自谦的说法。如孔雀东南飞并序“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9. 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如周王族姓姬。后来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妇女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如鸿门宴“沛公

55、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后来又成为富贵人家婢妾的美称。10. 媵(yng)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一种形式。其方式是,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随嫁。此外,还有两个和女方同姓的“国、家”送女儿陪嫁,也各以侄女、妹妹相从。这些随嫁、陪嫁的人统称为“媵”。但这些被称为“媵”的贵族妇女,其间虽有辈分、嫡庶之分,但都是主子,不是奴才,她们都是经过“聘”的,都有资格成为夫人。后来随着“媵女”制度的逐渐消亡,“媵”的地位逐渐降低,在只有妻妾之分的时代,就与“妾”成了同义词。如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11.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

56、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如孔雀东南飞并序“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12. 文定相传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至渭滨。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称订婚。13. 朝周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如礼记王制“五年一朝天子”。另一种说法是左传昭公十三年杜预注“三年一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作“朝贡”。如左传隐公八年“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被认为是不尊敬天子,天子就要出兵讨伐。如左传隐公九年“宋公不朝,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14. 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

57、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则天子失礼。如谭嗣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15. 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如礼记王制疏云“其天子亦有使大夫聘诸侯之礼”。诸侯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如左传隐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来聘”。凡伯是天子的大夫,周王派他来见鲁隐公。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贺见,也叫聘。如左传襄公元年“九月,邾(zh)子来朝,礼也”“冬,卫子叔、晋知武子来聘,礼也”。邾是小国,所以叫朝;卫、晋是大国,所以叫聘。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这是诸侯之间邦交的礼节。礼记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左传隐公七年“齐

58、侯使其弟年来聘”。诸侯相聘,使者还带着玉帛,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所以左传注曰“诸聘皆使卿执玉帛以相存问”。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的名称。由此国往彼国的聘叫作“如”。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年“冬,季武子如宋,报向戍(sh)之聘也”。季武子自鲁去宋,叫作“如”。反之,在襄公十五年时,宋派向戍来鲁国,就说成“宋向戍来聘”。这是由彼国来此国,叫作“聘”。所以说“内适外言如,外适内言朝聘”。意思是: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16. 誓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决不违背信约叫“誓”。如礼记曲礼“约信曰誓”。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举行这种仪式,不用杀牲、歃(sh)血(以牲血涂抹口上)。17.

59、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作“盟礼”。如礼记曲礼“涖牲曰盟”。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要杀牲、歃血。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如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18. 歃血指古人盟誓时双方主事人用嘴吸一点牲畜的血以表示诚意的仪式。如史记毛遂自荐“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结盟以后,双方就有义务约束。如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宋国在五月间遭特大火灾,冬,与宋同盟的十一个诸侯会于澶渊,共同以财货来援助宋国。19. 遇诸侯之间不在规定的时间或地点忽然相见,就叫“遇”。如左传疏云:

60、“遇者,草次之期,二国各简其礼,若道路相逢遇也”。事先没有约定,偶尔相逢,犹如人们在路上偶然相遇一样,在礼节上要比“朝”简单。诸侯途中相遇,以距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主,地远的一方为宾,双方用主宾之礼接待。如左传隐公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20. 免胄胄,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如殽之战“左右免胄而下”。21. 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如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22. 封禅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宗庙,也重视祭天地、山川。如白虎通云“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