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院调解制度_第1页
论法院调解制度_第2页
论法院调解制度_第3页
论法院调解制度_第4页
论法院调解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容摘要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具特色的处理民事纠纷的传统方式。长期以来,我国法 院一直采取调解与判决双轨运行方法处理民事、经济纠纷,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定纷 止争的重要作用,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研讨,被誉为“东方经验”。法院调解 容易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冲突,维护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节约审判资源、降低 诉讼成本、减少当事人的讼累,最大限度地发挥法院的司法审判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 权益,具有判决结案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近年来法院调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 暴露出种种问题,并受到很大的质疑,本文正是试图分析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找出 解决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关键词民事诉讼法院调解 TOC

2、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1 o Current Document 内容摘要II、 前言1二、法院调解概述与价值分析1(一)概述1(二)价值分析2体现和谐、秩序价值2体现自由价值3体现效率价值3 HYPERLINK l bookmark40 o Current Document 三、 法院调解制度的现状与问题3(一)设计上的缺陷3程序不规范,程序公正难以保障3归入审判权,司法公正易受质疑4采用调审合一诉讼模式,调解与效率难以协调4(二)法院调解制度在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4违法调解,损害司法公正4强制调解,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4久调不决,加重当事人诉累、影响审判

3、效率5四、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5(一)从立法上确立调解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诉讼制度5(二)重塑法院调解原则,强化合法性原则和自愿原则6(三)理性选择判决与调解,结合二者优势7 HYPERLINK l bookmark57 o Current Document 五、结束语7 HYPERLINK l bookmark61 o Current Document 参考文献8试论法院调解制度前言、法院调解是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是人民法院解决纠纷的有效途径,是法官司法 能力的重要体现。尤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法院调解在司法审判活动中更是发挥着巨 大的作用,而法院调解也由一种司法传统逐步上升为现代司法理念。调

4、解是人们更能 接受的纠纷处理方式,它更容易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冲突,维护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 同时,诉讼调解有利于节约审判资源,缓解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调解还有利于 降低诉讼成本,减少当事人的讼累,使涉诉群众从诉讼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最大限度 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对法治建设、司法改革和诉讼维 权的呼声渐高,以及司法实践中种种问题的渐露,法院调解制度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在 关于解纷机制改革的探讨与尝试中,甚至出现了建议彻底废除法院调解制度的一派学 说。对此,肖扬院长指出“诉讼调解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办案法 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他强调“审判的

5、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 统一,是中国式司法的价值观”。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已成为衡量司法公 正的一个准则。调解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最高法院明确要求加强法院 调解以保障社会和谐。笔者亦以为,目前的法院调解制度虽然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存在 着一些弊端,但不能因此否认法院调解的价值和作用,本文就拟对法院调解制度在中 国解纷机制中的价值取向,分析法院调解制度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法院调 解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二、法院调解概述与价值分析(一)法院调解概述法院调解,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 促使其就民事争议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

6、决纠纷的活动。法院调解包括了以下含义: (1)、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处理民事案件的一种方式,这一方式的特点是人民法院审 判人员动议、开导、规劝和说服双方当事人就其民事争议进行平等协商,双方如能达 成协议,则就此结束诉讼程序;(2)、法院调解是一种诉讼活动,包括程序上的调解 过程和实体上的调解结果,因而有两种情况:一是调解达成协议,纠纷得以解决,诉 讼程序终结;二是调解达不成一致,纠纷得不到解决,诉讼进入下一程序;(3)、法 院调解遵守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自愿原则是调解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包括当事人 程序上的自愿和实体上的自愿两方面,具体应包括调解程序的发生,应尊重当事人的 自愿;调解方案原则上由

7、当事人自己提出,调解过程必须尊重当事人的自主自愿;调解程序终结应尊重当事人的自愿;调解协议的达成应尊重当事人的自愿。1合法原则, 是指人民法院主持的调解活动和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的禁 止性规定。但其并不要求调解协议必须完全符合实体法律规范。法院调解在国内素有 “优良传统”的美誉,在国外,则被誉为“东方经验”,它对解决民事纠纷曾经起到 了很大的作用。2调解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久盛不衰。资料表明,在古 代社会,调解劝和就已经成为司法官史在诉讼过程中解决纠纷的普遍做法。新中国成 立以后,法院调解制度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司法制度,并在调解制度的地位和价值理 解上不断深入,

8、1958年提出了民事审判工作的基本方针,即“依靠群众、调解为主、 就地解决”。3 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将“调解为主”修改为“着重调解”, 并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加以规定;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删去了“着重调解”的规定, 代之以“应当根据自愿与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420 04年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 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再次强调自愿和合法原则。法院调解制度也不是我国的专利,在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事诉讼法上也有此类似制度,并且在相应的法律制度之下,同样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1983年修改的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确定了审前和解会 议制度,德国1976年修改的德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法官的和解义务。(二)

9、法院调解的价值分析正如笔者上文所述的,法院调解制度不仅广泛存在,而且是现代民事诉讼法的发 展趋势,那么法院调解存在的必要性和正当性的依据是什么?笔者以为,这是因为在 解决纠纷中法院调解有着区别与法院判决的特殊价值取向。调解制度体现和谐、秩序价值调解制度体现和谐、秩序。调解与审判作为并行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其核心功 能都是解决民事纠纷,但调解制度和审判制度有着不完全相同的价值取向。法院调解 是以双方当事人合意和自愿为基础,通过协商让步来达到消除双方之间的对立和对 抗。由于调解可以超越个案事实,可以在个案之外寻找双方冲突的根源,“调解解决 的正当性并非来源于解决方案严格基于法律而形成,而是来源于当

10、事人的双方对解决 方案的认同” 5,因而往往调解成功能够彻底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真正起到定纷止 争的效果。和谐、秩序正是调解制度最重要的价值体现,通过调解解决纠纷,就是为 了防止矛盾激化,恢复当事人间的和睦友好关系,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维护社会秩 序,这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调解制度价值取向的最基本认识。1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63-364页2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168页3章武生,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法律出版社,2000版,第309页4杨荣馨主编: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501-502

11、页5李浩: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载江平、陈桂明主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216页调解制度体现自由价值法院调解体现自由。这种自由反映在,当事人有权自主选择解决纠纷的类型,以 调解解决纠纷就是当事人自由选择程序的结果。以调解解决纠纷是当事人自由选择程 序的结果,这种自由是一种“积极的自由”。在选择了调解程序后,当事人还有权选 择是否要将调解程序进行到底,如果当事人不愿意继续进行调解调解者便应自动终止 调解。另外,调解的结果即调解协议,完全取决于当事人双方的合意,也是当事人双方 自由意志的表现,因此双方的纠纷通过调解可以得到圆满解决(包括社会和心理意义 上的

12、彻底解决),体现了私法领域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调解制度体现效率价值法院调解体现效率。由于审判制度需要消耗较高的司法成本,在司法资源有限的 情况下,调解的广泛运用,可以使更多的人获得更多更好的司法救济。从当事人的角度 来说,通过调解解决纠纷,可以花较少的时间、费用、精力获得纠纷的圆满解决;对国 家而言,可以不投入或少投入司法资源就可使更多的人获得更好的司法救济。因此调 解较审判更能实现效率价值,正如日本学者棚濑孝雄所言:“只要有当事人合意这一 绝对的正当化原理作保障,调解在程序上的规定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对解决方案的正 确性要求也可以相对降低,从而使费用等代价的大幅削减成为可能”。6三、法院调解

13、制度的现状与问题法院调解对于目前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法院调解本身具有强大 的利益驱动,在司法实践中法院调解日益成为审判工作的目的,调解的正当性、合法 性在无形中被忽视,诉讼程序的正当7和司法活动的效率没有得到体现。当前法院调解 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法院调解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法院调解制度程序不规范,程序公正难以保障民事诉讼法虽然将法院调解作为基本原则和诉讼程序,但没有确立具体的操 作程序规范。如启动调解的程序和方式,当事人请求调解及拒绝调解的选择权、举证、 证据展示和质证的具体规定,调解中法官如何适用释明权,调解的时间、次数和期限 等。总之,由于缺少法官和当事人必须遵守的规则,使调

14、解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 当事人对适用调解程序的选择权与知情权等因没有程序性的规范而得不到保障,诉讼 程序的公正性难以在法院调解中得到体现。法院调解归入审判权,司法公正易受质疑6日棚濑孝雄著: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法院调解应当遵守“根据自愿与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但现行民事诉讼法把调 解权归入审判权的一部分,是法官的职权,容易形成以法官为主导的诉讼调解模式, 忽视了以当事人自愿和解为本质特征的诉讼调解程序,裁判权无形中介入调解,影响 当事人表达真实意愿。由于法官既是调解者,又是裁判者,法官的裁判权直接影响到 调解,调解的自愿原则得不到体现,由

15、此产生的隐性违法调解、强制调解使当事人对 法院的调解产生不信任,“人总是生活在他们信其所是的世界之中”,7进而对法院司 法公正产生可能、合理的质疑。法院调解采用调审合一诉讼模式,调解与效率难以协调民事诉讼法对调解程序没有作独立、专门的规定。调审合一模式在当前的法院体 制设置下,对于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调解率确实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意义。但是,随着 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其弊端日益显现。由于我国目前审判资源紧缺,“调审合一” 加重了法官的审判压力,法官不仅需要审理案件查明案件事实、适用法律,还要组织 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并且调解可以在各个诉讼阶段适用,这无疑对纠纷的解决存在 方式上的重复,本来体现效率的

16、调解方式反而成为诉累的负担。(二)法院调解制度在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违法调解,损害司法公正由于调解强调的是双方接受调解协议,无须与判决一样强调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适用实体法律正确;同时民事诉讼法对法院调解的保障性程序未作规定,造成法院调 解在合法性问题上往往会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程序法和实体法两个方面。从程序方 面说,程序的设计为了保证判决的公正性,法官采用调解方式处理案件时,程序法便 不再具有原先的重要意义了。从实体方面说,调解不一定要与已查明的案件事实一致, 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即可。其结果是难以控制调解中的隐性违法,导致案件处理 高度个别化,并为个别法官以权谋私留下空间,不利于公平执

17、法。强制调解,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法院调解的本质属性是自愿,法院调解的核心地位原则。但这一重要的调解原则 在实践中常常得不到完全贯彻,由于审理案件的法官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是调解 者,另一方面他又是案件的裁判者,当法官以裁判者的身份进行调解时,居中的调解 地位就会转化为主导地位。当法官提出进行调解或对调解提出具体方案时,往往存在 潜在的强制力,使一部分当事人屈于调解。久调不决,加重当事人诉累、影响审判效率加强法院调解能力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考虑到当前基层法院审判资源的匮乏,通过 调解提高解决纠纷的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但由于没有专门的可操作性的调解程序的 规定,法院调解仍保留在调审合一的阶段,法官一

18、方面需要开庭查明案件的事实,另 一方面又要就证据、法律等问题向当事人作详细的解释,并且付出大量的耐心细致的 思想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诉讼时间也相应被拖延,在民事案件逐年增 加的情况下,更加剧了法院本来就存在的案多人少的矛盾,客观上反而影响了办案效 率的提高。四、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从立法上确立调解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诉讼制度民事诉讼本质上是以国家权力解决私人之间的民事纠纷为出发点。(日)兼子一、 竹下守夫、白绿铉,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1995版,第1页8调解同判决一样,都是法院的一种诉讼活动,是法院解决民商事纠纷的一种方式, 也是法院的一种结案方式,调解与判决只是法院处

19、理纠纷的两种不同方式,二者之间 在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但如何合理设置调解模式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调解的功能, 目前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一为“调解限制论”,这种观点对现行诉讼调解制度持 肯定态度,只建议在现有的框架内进行细节性的改造;二为“废除调解论”,这种观 点完全否认诉讼中法院调解继续存在的价值,主张废除现行调解制度,而以诉讼和解 制度取而代之。9三为“调审分离论”,这种观点认为,为了区分和发挥调解与判决各 自的应然价值,应将调解与审判程序分离。具体有以下两种倾向:一种是将调解程序 从审判程序中独立出来,实行先调后审,案件调解不成,进入审判程序后不能再调解。 10另一种则是借鉴美国的审前会议

20、制度,加强我国庭前准备工作,将庭前调解作为我 国法院调解模式改革的方向和目标。11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调解功能,就必须处理 好调解与判决的冲突,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缓解和平衡调解与判决之间的冲 突和矛盾,充分发挥调解和判决各自的功能。因此,“调解没有单列为基本原则的必 要,其应有的位置只能是一项诉讼制度”。12但鉴于目前中国的司法实际状况,笔者建 议将调解确立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诉讼制度,建立法官助理制度,让法官助理从事辅助 法官的工作包括负责庭前、庭中的调解,实现调审的适当分离。由法官助理在庭审程 序前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在此阶段法官助理可以充分介入,引导当事人调解,进行劝 解、教育、引导、

21、提示,进行法律上的释明,提出供参考的调解意见。在进入庭审程8 (日)兼子一、竹下守夫、白绿铉,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1995版,第1页9参见章武生、张其山著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载江平主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中国法制出版 社1998年版1。李浩著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11参见章武生、张其山著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载江平主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中国法制出版 社1998年版12何文燕著调解和支持起诉两项民诉法基本原则应否定,载法学1997年第4期 序后,法官只告知当事人有调解的权利,只有在当事人一致选择调解的情况下才能启 动调解程序,并不得提供调解方案

22、,确保裁判权与当事人合意相分离。(二)重塑法院调解原则,强化合法性原则和自愿原则法院调解中,合法性原则与自愿原则相辅相成。法院调解只有在严格遵守合法性 原则和自愿原则前提下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和价值。合法性原则要求调解活动既要符 合实体法的规定,又要符合程序法的规定,调解协议的内容不能违反法律规定,不得 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及社会公序良俗。自愿原则本质上要求以合 意为核心解决纠纷,其最大特点是意思自治原则在纠纷解决领域的延伸。法官必须居 中调解,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始终体现“中立、平等、透明、公正、独立”的现代司 法理念。“只要纯化合意,即只要具备了使合意出于真正的自发、自愿的条件

23、,调解 也能够成为与审判并立的另一个重要的纠纷解决制度,这种制度的存在只能有好处, 绝无带来坏处的可能”,13在此基础上自愿达成的调解协议,能够实现当事人在实体利 益与程序利益上的利益最大化,其合法权益也得到了最大范围保护,同时法院审判活 动也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必须加强和强调合法性原 则和自愿原则,并在制度上予以充分保障。我们也注意到,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 9月16日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法院调解的原则 作了很大的努力,进一步强化调解自愿原则,细化了自愿原则,明确规定了当事人有 决定是否调解的自愿,有决定调解开始时机的自愿,有选择调解方

24、式的自愿,有是否 达成调解协议的自愿,有决定调解书生效方式的自愿,等等。在调解合法原则方面, 强调调解合法包括程序合法和实体合法两个方面。在程序合法方面对调解启动、调解 方式、调解组织、调解协议内容、调解协议的确认、调解协议和调解书的生效、调解 书的执行等程序方式上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在实体合法方面明确规定,对调解协议 的内容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是否有损害当事人之外的他人的合法 权益,是否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等违法情形,以及是否违反当事人自愿原则 等,由法院负责审查,并对调解协议的合法性予以确认。(三)理性选择判决与调解,结合二者优势判决是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重要审判职权,

25、它立足于明辨是非,定纷止争,有利 于法治社会的构建和司法权威的维护,而调解是我国司法的优良传统,它有利于调和 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判决与调解在解决纠纷、 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的价值取向是一致,但在处理两者关系这个问题上,在当前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背景下,调解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调解结案率无 形中已经成为人民法院追求的目标之一,有些基层法庭的案件调解率甚至达到了100%。与此相反,判决的案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一些法院和法官出现了不敢大 胆行使判决权的不良倾向。针对这种现象,有学者尖锐的指出“推崇调解的结果不过 是向因缺乏资源而不能通过审判购买正义的人们推销质次价廉的正义而已。” 14虽然这 种观点过于偏激,但不得不引起重视,笔者亦以为,不能过度追求调解,而应在二者 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理性选择判决和调解,充分结合二者的优势。“我国调解制度 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完善和改进,恢复其本来的机能,而不是淡化和取消。因为,它同 市场经济衍生出来的权利神圣观念和原则不相冲突如果贯彻在审判中的自主原则 与贯彻在调解中的自主原则不存在差别,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审判比调解更 适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褒此贬彼,认为审判肯定优于调解, 而不使二者受到同等对待呢?”,15两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