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历程_第1页
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历程_第2页
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历程_第3页
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历程_第4页
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历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历程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大约在商周之时,阴阳学说被引入解释生命和疾病现象,认为生命乃是阴阳二气在人体内和谐循环的过程,一旦阴阳失调,疾病便会发生。 春秋以后,五行学说被用于解释人体内脏腑器官的联系和影响,从而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医药学经过几千年无数医生的实践和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医学体系,至今仍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萌芽时期 青海柳湾1054号墓出土的有钻孔的颅骨西周甲骨卜辞石刀:破痈排脓骨针骨锥青铜刀青铜刀(bronze knife)。西周。可用于外科手术。阴阳学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学

2、说的应用: 归类、生理、病理、养生、诊法治则医学理论五行学说(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用哲学的方法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和分类以及解释自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以说明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 归类、相生、相克、乘侮名医扁鹊(秦越人)现存的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奠定基础时期现存的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左:下品 巴豆中:中品 五味子右:上品 人参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大类华佗与外科 腹部外科:胃肠吻合手术 麻醉药:麻沸散(含洋金花) 体疗:五禽戏中藏经(宋人伪托)中国古代医学 东汉名医张机(仲景,公元150219年)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辨

3、证施治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总结六经辨证;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方剂的立法、配伍、遣方和用药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 董奉和杏林 董奉是汉代民间著名医家,隐居庐山,热忱为病人治病,对贫苦病人不取报酬。病人为感激他再生之恩,栽种杏树以作纪念。后来其居处周围杏树成林,董奉皆易谷济贫。“庐山杏林”被传为医林佳话,为后世所称颂。王叔和:脉经(公元三世纪) 脉经系统地总结了魏晋以前的脉学成就,厘定了二十四种基本脉象,成为后世诊脉的规范。辉煌时期 医学专著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259年)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隋,610年) 诸病源候论分病源六十七门,列征候一千七百二十

4、论,论述了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神经精神科等各科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病因征候学专著。该书在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极大,唐以后广为医家引用,宋代被定为习医的必修课本和考试的主要科目。葛洪:肘后备急方 槟榔药杀寸白虫 海藻浸酒治瘿 狂犬脑髓敷治狂犬咬伤 方书孙思邈: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陶宏景:神农本草经集注(500 年)药物按自然属性分为七类: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此外还按药物作用分类,便于临床应用。 药典: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论述了各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如蒸、煮、炒、炙、煨、煅等。对提高中药质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5、。 药书A、印度医药传入中国东汉末:安息国太子安世高译经行医 魏晋南北朝:医方明隋书经籍志:龙树菩萨药方等多种医书唐:佛学与医学 孙思邈、王焘医书中都吸收了印度医学 中外医学交流鉴真(688763)B、中日医学交流 唐代高僧鉴真14岁入扬州大云寺出家。后在长安深研佛学,兼修医学。 743 年应日本遣唐僧之邀,东渡传经,11年间历经6 渡,方抵日。在日讲经传医,被尊奉为“日本的神农”。C、中朝医学交流医方类聚是朝鲜医学家金礼蒙于公元1443年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类书。朝鲜古代医学是在中国古代医学的基础上结合了本民族的医疗实践而形成。医方类聚整理了150 余种中国和朝鲜的古代医书,反映了朝鲜古代医学

6、与中国古代医学的密切关系。 北宋政府令王怀隐等编撰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录方16834首,是具有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方著作。编撰医书和成立校正医书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1021110年) 在北宋政府组织编撰的圣济总录中,对运气学说做了系统论述,并将之置于显著位置。北宋太医局将运气列为考试的基本科目之一。普及发展时期寒凉派:刘完素(守真) 病因:火热;治疗:降心火、益肾水攻下派:张从正(子和) 病因:邪气;治疗:汗、吐、下补土派:李杲(东垣) 病因:内伤脾胃;治疗:补益脾胃滋阴派:朱震亨(丹溪) 病因:相火妄动;治疗:滋阴降火金元四家针灸: 王惟一,宋代著名针灸家,1027年铸铜人模型,刻划经

7、穴,并题穴名于模型上,用作针灸教学和考试医生的教具。儿科: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第一部儿科学专著。 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法医:宋慈洗冤录医学各科药物学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温病学派吴有性在深入观察了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后提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吴有性将这种致病原因称为“杂气”。 温补学派反对滥用寒凉药物,强调扶正思想,对脾胃学说和肾命学说有深入研究,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既重脾胃又重肾命的医学理论,即阴阳双补。温补学派进一步发展时期金陵版本草纲目药物学的发展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医外科由外治为主发展为以内治为主,即以内科的理法方药形式治疗外科病,称为外病内治。明代外科医生陈实功所撰的外科正宗不仅记述了多种外科新手术,而且在理论上将外科与内科相结合,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人痘接种起源:8世纪 、11世纪、16世纪方法:痘衣法 鼻苗法:痘浆、旱苗、水苗传播:中国 俄国 土耳其 英国叶桂(天士):温热论(1746)温病学派的形成缓慢发展时期 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765) 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载药物达716种,绝大部分是民间药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