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书愤(陆游)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_第1页
高二语文教案书愤(陆游)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_第2页
高二语文教案书愤(陆游)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_第3页
高二语文教案书愤(陆游)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_第4页
高二语文教案书愤(陆游)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高二语文教案书愤(陆游)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 高二语文教案:书愤(陆游)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中“愤”情 2.结合知人论世与诗歌内容,探究诗人“愤”因 3.学习从典故、比较等艺术手法来赏析诗歌 4.体会陆游等南宋文人爱国情怀的传承性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中“愤”情 教学难点: 结合知人论世与诗歌内容,探究诗人“愤”因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 一、导入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集中什九从戎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激发兴趣,导入教学 二、 了解“书”之事(一)朗读全诗 教师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

2、节奏,读出情感。 那:读“哪” 散:第三声 载:第三声。 (二)翻译内容(检查课前预习) 结合课本解释,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诗歌内容。 首联: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苦,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颔联: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 颈联: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镜中的鬓发如霜,一切都成空谈。 尾联: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千百年间,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呢把握诗歌内容 检查预习处境 三、 理解“愤”之情 提问:诗题为书愤,那么诗中书写了哪些“愤”情?请结合概括的诗句来分析。 明确: 1.首联:中原沦陷、壮志空有之愤

3、怒 2.颔联:北伐难成、壮志不成之忧愤 3.颈联:壮志难酬、年华空老之悲愤 4.尾联:领军无人、壮志不已之激愤 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愤”情的繁杂内涵 四、 探究“愤”之因提问:诗人为何会有这种愤慨之情呢?你能用诗歌中的词来回复吗? 明确:“世事艰” 1.知人论世 (1)知人 二十九岁,进士考试,被黜落第 三十四岁,任宁德县主簿,后调临安 三十九岁,上书收复,外放隆兴府通判 四十二岁,被解除职务,在家闲居 四十六岁,被调任夔州通判 五十二岁,被讪谤“燕饮颓放”,免除职务 五十六岁,江西赈灾,被削去职务 六十五岁,“力图大计”,再遭罢黜 (2)论世 1127年,北宋灭亡 1141年,宋金签订“绍

4、兴和议” 1164年,宋金签订“隆兴和议” 总结:诗人所说的愤之因“世事艰”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投降派压抑抗金气力并破坏收复失地的社会现实; 二是自己欲收复中原,梦想志向受到朝廷投降派重重阻碍的步履维艰事实。 2.诗句互证 首联直接道出“世事艰”,点领略题意,是“书愤”的根源,也是全诗的中心。“那知”二字正昭示了受到重重阻碍的事实。曾经“气如山”,但现在却“鬓先斑”,既是指朝廷政治,也是指个人志向,两者皆因“世事艰”而变更。 “气如山”表达在“楼船铁马”的回忆之中。颔联指出南宋不是没有收复的实力,而是当权者奉行投降看法,透露出愤慨之情,道出“世事艰”的深刻含义。尾联借“谁堪伯

5、仲间”一问,道出无人领军之现状,这亦是投降派打压抗金之士的结果。 颈联以“塞上长城”檀道济自比,“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自己壮志难酬是由于主和投降派的打压。 总结:数篇零落从戎作,一寸凄凉报国心。陆游夜闻秋风感怀 从知人论世与诗歌内容两个方面来探究诗人“愤”之因 五、 鉴赏“愤”之法提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其“愤”情? 提示: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举行鉴赏。 预设: 1.意象(列锦)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用典 塞上长城 出师表 3.比较 早年与暮年 梦想与现实 4.借古讽今 借颂扬诸葛亮,讥讽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 总结:李慈铭在越缦堂诗话评价:“

6、全首浑成,风格高健,置之老杜集中,直无愧色。” 从典故、比较、意象、借古讽今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六、 体会“愤”之共情(一)陆游死前恨不见中原 提问:你还能举出陆游其他呈现爱国情怀的诗词吗? 预设:“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补充: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 (二)南宋志士待重头拾掇旧山河 提问:这不仅仅是陆游一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全体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你能举一些南宋文人诗词的例子吗? 预设: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

7、江红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补充: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张孝祥六州歌头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林景熙书陆放翁诗卷后 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哀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周恩来 (三)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提问:你还能举出其他时代具有家国情怀的人吗? 预设: 屈原、范仲淹、文天祥、林那么徐、鲁迅、方志敏、周恩来 补充:钟南山、李兰娟等新冠疫情中的逆行者、志愿者 总结:同学们,我们学习书愤一诗,不仅要学会如何品评诗词佳作,更要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

8、年的文化流传中,家国情怀代代相传,而它在今天新冠疫情之下,更显生动概括! 体会自陆游至钟南山等人的爱国情怀 继承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家国精神 七、 作业布置陆游以书愤为题之诗现存有五首,请查找另外四首诗,选择其中一首来赏析。拓展阅读,提升才能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 一、教学目标 1、学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学识。 2、才能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根基上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标 (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2)熟悉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了解孟子的“仁政

9、”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点字词以及语法学识的归纳; 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规律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规律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点拨教学法。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学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举行点拨指导。 3、议论法。应与诵读同步举行,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置: 3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一)、导入课文 同

10、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依旧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说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1、学生结合解释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2、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根基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

11、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特别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表达。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去深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吧。 (三)、熟读课文 1、教师泛读,学生留神听字音。 2、学生齐读全文。 3、教师校正、强调易读错字音。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轮替先朗读后翻译,一人一句。 2、教师点拨,依据课文解释强调重难点

12、字词以及语法。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裁减,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理由呢?” 孟子回复道:“大王您热爱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强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

13、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 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抚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得志。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头。”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节令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提防乡校的教导,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展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

14、、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展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起因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想您这儿来了。” 【语法学识】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特殊句式 (五)、理清文章思路 1、指出连接全文层次的三个关键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引导学生对文章层次举行划分 第一片面:(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其次片面:

15、(23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理由 第三片面:(567)阐述了孟子“仁政”的概括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师生共同分析课文内容,归纳本文重点语法学识,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魅力。 (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分析第一片面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师生问答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概括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那么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2、分析其次片面 (1)选一学生朗

16、读2、3、4段。 (2)师生问答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斟酌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识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复“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谙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斟酌、议论,请一学生回复。 教师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成,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复了“民不加多”的理由。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

17、么识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务必施仁政,行王道。 3、分析第三片面 (1)请一学生朗读5、6、7段 (2)师生问答 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看法。那么,孟子的“仁政”思想的概括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斟酌。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复)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成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成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成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进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成胜食,材木不成胜用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举行回复)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看法,后一组是教民的看法。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呈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二)请学生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 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 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导人民。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步引向此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 文势那么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规律谨严,层层深入。 外观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那么规律明显,段落清晰,层次井然。如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