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全套_第1页
2021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全套_第2页
2021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全套_第3页
2021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全套_第4页
2021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全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2021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全套 地球的外观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外观的变化单元第1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学识根基,供给思维线索”的作用。首先,教科书供给了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依次举行查看,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举行初步的认知。学生慨叹大自然神秘气力的同时,进一步斟酌这些奇异的地形地貌形成的理由,并结合已有认知作出揣摩。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熟悉,但他们已经有对比丰富的生活阅历,他们

2、在旅游途中或在网络、电视中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熟悉。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举行推测,这种推测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整个单元的思维线索,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心中的不解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理由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外观的地形地貌是繁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台地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查看、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理由举行有依据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容许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3、。 2.进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理由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名贵自然遗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查看分析几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根据已有学识和生活阅历对地形地貌的形成理由做出初步揣摩与解释。 难点:对主要地形地貌形成理由举行合理的揣测。 【教学打定】 学生打定: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打定:典型地形地貌的视频、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班级记录大表、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你们对地球了解吗?地球外观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在的面貌是本来

4、就有的吗?是什么气力使地球变成现在的样子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头新单元的学习吧。(板书课题:地球的外观) 设计意图:一连串问题的提出访学生从整体上斟酌地球外观的样子。聚焦问题,引发学生对于地形地貌形成及其变化理由的斟酌。 二、探索 (一)查看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外观的样子 1.课件表示世界地形图,提问:查看地球外观的地形图,你们察觉我们的地球外观有什么特点?海洋与大陆的分布、大陆板块的分布处境是怎样的? 2.交流、研讨:地球的面貌本来就是这样的吗? 3.教师播放海陆变迁的相关视频,补充学生认知。 4.师生总结:整个地球的外观是上下不平、繁杂多样的,由陆地和海洋两片面组成。海陆分布是不平匀的,

5、陆地被海洋分开并没有完全连接在一起,形成几大板块。地球外观的样子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步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外观的查看、分析,扶助学生对地球地表形态形成一个较为宏观的认知,初步熟悉到地球现今的整体面貌都是地球演化的结果。为后续研究概括某一地形地貌形成理由作铺垫。 (二)熟悉陆地的地形地貌 1.查看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 (1)查看中国地形图,交流研讨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2)说一说自己家乡的地形地貌特点。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家乡在哪里?你们的家乡是怎样的地形地貌?它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交流研讨。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地球外观地形地貌特点的根基上,将学习的视

6、角聚焦到陆地,建立概括的地形地貌的概念。 2.查看图片中的地形地貌,描述它们的特点。 教师出示5种地形地貌图片,组织学生查看交流图片中的地形地貌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几张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将学生查看的目光再次聚焦:查看某个典型地形地貌,并描述它们的特点,为后面分析其成因做好充分的打定。 3.把每幅地形地貌图的特点和自己对这种地形地貌主要形成理由的推测填写在记录表中。 4.学生填写记录表后小组研讨。 设计意图:发挥个人学习与小组交流研讨的优势,记录表达自己的熟悉,为后面的全班交流,形成初步的共识奠定根基、供给线索。 三、研讨 1.各组汇报地形地貌查看记录表。 2.研讨: (1)对比各组的解释,

7、你认为哪组同学解释得更合理?为什么? (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察觉地球的外观由各种各样繁杂的地形地貌组成。地球外观主要有哪些地形地貌?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3)综合全班同学的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可能影响地形地貌变化的因素都有哪些? 3.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几种主要的地形地貌的特点,还揣测出这些地形地貌可能形成的理由,我们的揣测是否合理呢?我们将在后续的学习中开展深入的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全班性的研讨活动,交流查看的结果和推测,归纳总结影 响地形地貌变化的因素,并将大家的观法用“班级记录表”记录下来,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地貌的成因举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激起后续探究的兴趣。 【板书设

8、计】 地球的外观 地形地貌的主要特点及对其成因的推测(班级记录表) 主要地形地貌及特点 推测 1.弯曲的岩层:岩石一层一层地排列、整齐、弯曲 地震破坏 2.长白山天池:湖面宁静、中间低四周高、周边有高山 火山喷发 3.敦煌雅丹地貌:石柱、平台形高地、沙粒粗大 风的侵蚀 4.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千沟万壑、高原外观破碎、黄土聚积、植被很少 水流冲刷 5.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平坦、河流产生分支、扇形、聚积 泥沙沉积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地形地貌记录表 活动目的:扶助学生完善地形地貌特点的描述,使学生对相关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形成正确的熟悉,为后面的学习打好根基。同时,关于“主要形成理由”的推测是作为本单

9、元后续探究活动的线索。 活动手册说明:学生活动手册的内容是让学生将查看到的5种地形地貌特点和形成理由的推测记录在表格中。可以用简朴的词语举行记录,表达领会即可。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个表格制成班级记录表,在交流议论时将学生的观点记录、汇总,为后续的学习供给线索。后续的学习内容会对本节课形成的推测赋予一一回应,可对照此表中的学生的推测,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才能,使熟悉逐步得到提升。 地球的布局 【教材简析】 本课在本单元的定位是桥梁与纽带,主要承载着两个任务:一是对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进一步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举行学习,包括地球的布局、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整体熟悉。二是为第3、4

10、两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理由奠定学识根基,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结果安置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巩固学生对地球布局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才能。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地球内部布局并不是一无所知,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烈的岩浆,有时会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但对于组成地球布局的三个圈层缺乏深入的了解,更没有熟悉到地球内部的布局特点会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学生对地壳由岩石组成有所了解,但概括到岩石的分类就不是很领会。本节课将率领学生一起探索未知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从外观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

11、变质岩三大类。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查看图片类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2.能够制作地球布局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布局。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奇怪心和探究热心。 2.乐于参与地球布局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抑制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熟悉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从外观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地运动着;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难点: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巩固学生对地球布局的感知。 【教学打定】 学生打定

12、: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地球内部布局的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打定: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谈话: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外观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外观和地球的构造有关。 2.课件表示本课聚焦环节的“火山口”图片,提问:“这是一个火山口的图片。看到这张图片,你们对地球内部的样子有什么推测?” 3.提问:地球的内部毕竟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布局。(板书课题:地球的布局) 设计意图:聚焦本节课探究的主题,并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布局奥秘的猛烈奇怪心。 二、探索 (一)了解地球的内部布局

13、 1.提问:地球的外观地形繁杂地貌多样,地球的内部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2.(课件表示地球内部布局的图片)教师:地球从外观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3)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片面。 3.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项,标出地球的内部布局。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内部布局的图片的查看,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形成明显、

14、直观的认知,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奠定了学识根基。 (二)了解地壳的组成 1.提问:通过方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从外观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还知道了最外层的地壳片面是由岩石组成。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哪几类呢?我们前面研究过的岩石又属于哪一类呢? 2.学生阅读教科书24页至25页“了解地壳的组成”片面,自学后完成活动手册中其次项:填写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及典型岩石。 3.交流研讨。 设计意图:扶助学生完善关于岩石的认知布局,并加深学生对于地壳组成的熟悉。 (三)了解地壳的运动 1.提问: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什么气力使地壳运动的?地壳的运动又会产生什么自

15、然现象呢? 2.学生阅读学习关于地壳运动的相关资料。 3.教师课件表示教材中25页岩层受力产生弯曲变形的图片。提问:“阅读材料以后,你们能解释一下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呢?” 4.学生交流研讨。 5.教师补充讲解: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地壳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理由,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不同年头的岩石或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设计意图:扶助学生形成更为直观的熟悉,进而对第一课中弯曲岩层的形成理由形成一个科学的解释; 也为后面学习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形成理由奠定学识根基。 (四)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1.教师:为了进一步

16、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地球布局模型。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布局,从里到外逐层制作。 2.提问:每层做多厚对比合理呢? 3.出示各圈层厚度的数据:地球三个圈层中,地壳最薄,且横向变化大,各处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地幔的厚度约为2865千米;地核的平均半径约为3400千米。 4.教师与学生根据上面的数据举行计算,算出地核半径与地幔厚度的比例,学生按照这个比例完成地球布局的模型的制作。 5.切开地球布局的模型,查看它的剖面。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地球布局的模型,真实体验地球内部圈层的布局,加深对地球构造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才

17、能。 三、 研讨 1.提问: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有哪些现象或证据支持你的观点? 2.学生研讨、交流。 设计意图:扶助学生梳理、回想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加深对地球内部布局的认知。 【板书设计】 地球的布局 地壳 岩浆岩 内部布局 地幔 地壳岩石种类 沉积岩 地核 变质岩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加深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地壳组成的熟悉。 活动手册说明:学生活动手册的两项内容可以由教师供给相关资料,学生阅读资料,自学后完成。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外观的变化单元的第3课。在熟悉地球内部布局、地壳的组成及地壳的运动的根基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及

18、其对变更地形地貌的作用。本课由三片面组成:第一片面聚焦,围绕地震的成因、地震时的情景以及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其次片面探索,通过模拟测验探究地震形成的理由,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并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学识。第三片面研讨,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现象,并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举行回想、梳理,理解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猛烈的。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对于地震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并且知道它是一种苦难性地质现象,但对于地震发生的理由以及地震导致地形地貌的概括变化并不是分外领会。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测验,搜集、分析

19、资料等方法探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这些都是学生举行本课学习的学识根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理由。 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模拟测验,探究地震形成的理由。 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查看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变更。 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心,乐于加入模拟测验。 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专心倾听他人观法,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20、.了解科学技术可以裁减自然苦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抗震防灾的根本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测验探究地震发生的理由。 难点: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测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理由。 【教学打定】 分组活动材料:一次性饭盒、保鲜膜、泥土、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打定:教学课件、班级大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本课首页图片,请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情景。 2.陈述:地震后,马路的路面被破坏了,展现了塌陷、断裂的现象。 3.提出本课聚焦问题: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外观带来哪些变更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震后路面的真实情景的描述,扶助学生对地震造成

21、的影响形成初步熟悉,由此提出本课的聚焦问题,透露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使他们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举行探究地震现象的学习活动。 二、探索 (一)了解地震的成因 1.提问: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来交流一下对地震成因的想法。 2.引导学生依据前面所学学识对地震成因举行推测,并将学生提出的假设整理后记录在黑板上。 3.出示模拟测验材料及测验方法: (1)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保鲜膜。 (2)用水将土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保鲜膜的小盒中。 (3)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急速拉开或挤压。 (4)查看发生的现象。 4.提问:模拟测验中每一片面材料分别代表什么?(教师明确: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

22、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5.分组测验,查看测验现象。要求学生不仅查看“地面”的变化,还要留神查看“地面”断裂、隆起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 6.出示岩层弯曲、断裂、错位的图片,学生结合测验中查看到的现象解释地震发生的理由。 设计意图:测验前引导学生依据前面所学学识对地震的成因举行假设,明确模拟测验的目标。同时,指导学生明切实验中每一片面材料分别代表的含义,使学生将自然现象与模拟测验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将测验中获得的证据用于解释自然现象。 (二)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1.交流在电视、网络上看到的地震发生时的

23、情景。 2.提问:地震会给地形地貌带来怎样的变更呢?教师供给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的资料,请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图片。 3.学生交流从资料、图片中获得的信息:地震会使地表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地震对地形地貌产生的影响,培养从学生阅读、分析资料中获得有用信息的才能。 (三)搜集地震中自救、互救的相关学识,制作成海报 1.提问:地震发生时,我们理应如何自救与互救?学生交流相关阅历。 2.搜集相关学识,做成宣传海报,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三、研讨 1.提问:根据我们所掌管的学识,我们能揣测出岩石弯曲的理由吗? 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

24、说说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会给地表带来哪些变更?这些变更是强烈的,还是缓慢的? 3.学生研讨交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扶助学生共同梳理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各种变化,从而形成全面的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地壳运动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有了更为深刻的熟悉,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的理由,完善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同时,通过其次个问题的研讨,扶助学生梳理、回想本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强烈的。 【板书设计】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六大板块不停运动:碰撞、分开 地壳或岩石圈机械变形、变位:升降、漂移、褶皱、断裂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制作一张抗震防灾手抄报。 活动

25、目的:加强学生抗震防灾的意识,了解防灾自救的方法,巩固自我养护的意识和才能。 活动手册说明:抗震防灾的小常识可以在课前搜集,也可以在课后搜集,在课下完成海报的制作。组织学生交流、表示制作的海报,掌管地震中自救互救的学识,将科学学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外观的变化单元的第4课。在第3课研究地震成因之后,本课将研究地球内部气力变更地形地貌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火山喷发。本课由三片面组成:第一片面聚焦,围绕火山喷发时的情景、火山喷发的理由以及火山喷发对地表的影响,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其次片面探索,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火山喷发的情景及火山

26、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通过模拟测验探究火山喷发的理由,并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第三片面研讨,引导学生回想、梳理本课学习的内容,从“利、弊”两方面客观地熟悉自然现象。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火山喷发的自然现象既熟谙又目生。熟谙,是由于他们从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这种自然现象有所了解。目生,是由于他们对火山喷发的了解仅限于视频、文字、图片等,并没有举行深入地了解与探究。本课将引导他们通过模拟测验、阅读并分析资料等方法对火山喷发的理由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举行深入地学习、探究,并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理由。 2.火山喷发会变更地球外观的

27、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查看图片,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变更。 2.能够通过模拟测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理由。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究火山喷察觉象保持奇怪心和探究热心。 2.积极加入模拟测验,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熟悉到人类、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测验探究火山喷发的理由。 难点:基于模拟测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火山喷发的理由。 【教学打定】 为学生打定:火山喷发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或不锈钢小盆)、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学生活动手册。

28、 教师打定: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复习导入:地震形成的理由是什么? 2.陈述:火山喷发与地震一样,也是地球内部气力的表现形式。 3.提出本课聚焦问题:火山喷发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它形成的理由是什么?又会给地球外观带来哪些变更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复习,学生领会到火山喷发与地震都是地壳运动而产生的,扶助学生在原有学识根基上建立相关科学概念的内在联系,从而理解火山喷发的理由。 二、探索 (一)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变更 1.课件表示火山喷发时的情景,并为学生供给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下的火山喷发的资料。请学生阅读并斟酌:火山喷发时,会伴随哪

29、些现象? 2.全班举行交流、汇总:形成裂缝、熔岩喷涌、弥漫泡沫的火山岩小山 3.阅读长白山天池和叙尔特塞火山岛的资料,请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分析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变更。 4.交流:我们还知道哪些有关火山喷发的事例? 设计意图:通过查看图片、分析文字资料,深入了解火山喷发时的情景以及给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扶助学生对火山喷发的外部表现形式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为后面探究火山喷发的理由奠定认知根基。 (二)了解火山喷发的成因 1.请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对火山喷发的理由举行推测。 2.梳理、归纳为三点:高温高压、地壳中存在着薄弱地带、岩浆中存在着大量的气体。 3.模拟测验,探究火山喷发理由

30、。 (1)介绍模拟测验材料及测验材料代表的含义。 (2)陈述模拟测验的方法及留神事项。 l 在罐头盒内放入一些土豆泥,堆成小山的外形,并在山的顶部向下挖一个小洞。 l 向小洞内倒入确定量的番茄酱(适当稀释),然后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 l 将罐头盒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查看“火山”喷察觉象。 l 留神事项:不要用手摸热的罐头盒,带好护目镜,留神安好。 (3)学生分组测验,并将测验材料代表的含义及测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4.交流测验中查看到的现象,解释火山喷发的理由。 设计意图:测验前,引导学生依据火山喷发的外部表现,对火山喷发的理由举行推测。将模拟测验与自然现象一一对应,理解模

31、拟测验每一步骤的目的,以及每一个现象所代表的含义,由此获得解释火山喷发理由的证据。 (三)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交流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2.学生进一步交流自己知道的相关信息,丰富学生学识。 三、研讨 1.通过今天的学习,说一说,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会给地表带来哪些变更?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探究方法来交流总结,提升认知。 2.火山喷发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能从利与弊两个方面举行交流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问题的研讨,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举行回想、梳理。 【板书设计】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火山喷发的理由:高温高压 地壳中存在着薄弱地带 岩浆中

32、存在着大量的气体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在火山喷发的模拟测验中,每一种材料代表的是什么? 活动目的:将模拟测验与自然现象一一对应,建构对火山喷发理由的理解。 活动手册说明:模拟测验中,土豆泥代表火山,番茄酱代表岩浆,酒精灯加热那么代表地壳深处高温的状态。指点学生测验中要留神安好,不要用手摸热的罐头盒,带好护目镜。 2.写出火山喷发的理由。 活动目的:回想梳理本课学习的内容,检验自己对科学学识的理解程度。 活动手册说明:结合火山喷发的真实情景与模拟测验中的现象,对火山喷发的理由举行解释说明。 风的作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外观的变化单元的第5课。本课由三片面组成:第一片

33、面聚焦,教材对风的作用举行了简朴的解释,扶助学生初步了解风也是变更地球外观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呈现风蚀桥的照片,学生在慨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在斟酌:“风是怎样变更地球外观的呢?”这是本课要研究的主题。其次片面探索,教科书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交流关于风力变更地形地貌的初步想法。这是一个由推测形成观点的过程,扶助学生形成关于风的作用的初步熟悉,为后面的模拟测验明确了测验目标。其次个活动是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通过模拟测验初步探究风的侵蚀作用。第三个活动是了解更多的风对地球外观的影响。教科书供给了沙漠、戈壁、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学习、分析这些资料,加深

34、对风蚀作用的了解,丰富对风力作用的熟悉。第四个活动是总结风对地球外观地形地貌的影响。第三片面研讨,教科书设计的三个研讨问题,主要从三个层面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第一个问题是对本课学识的回想; 其次个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学识解释自然现象,加深对风的作用的理解;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将风的作用与火山、地震举行对比,从而察觉风的作用是缓慢举行的,需要体验对比漫长的过程。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由风的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并不目生,他们从电视、网络和书籍中获得了一些相关的信息,有的学生可能到过风蚀地貌地区,看过真实的风蚀地貌。但是他们对这种地形地貌形成的概括理由及过程并不领会。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模拟测

35、验初步探究风蚀作用对岩石的影响,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分析图片和研讨,了解风蚀作用、风的搬运和聚积作用对地球外观地形地貌的影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风的气力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举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已有学识和生活阅历对“风对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根据,并且与其他同学举行交流和共享。 2.会做“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的测验并对测验现象举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到大自然的神秘气力。 2.意识到探究成果对解答问题的重要价值。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熟悉到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

36、的名贵自然遗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研讨、模拟测验对“风对地表的作用”举行探究。 难点:运用探究成果对“风对地球外观的影响”举行揣测和解释。 【教学打定】 为学生打定:岩石(砂岩)、砂纸、测验记录表。 教师打定:教学课件、风蚀地貌照片(戈壁、沙漠、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的视频资料、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到了火山喷发和地震塑造和变更着地球外观。除了火山喷发和地震,还有哪些自然的气力会变更地球的外观呢? (学生回复:风、海水、河水、下雨、动物、植物等) 2.教师:地球外观被一层空气包围着,叫“大气层”,大气层对地形也施加着缓慢的作用。例如,

37、空气滚动形成了风,风能变更地形吗?风又是怎样变更地形的呢?(出示:风蚀图片)这块岩石是怎样形成的?是风作用的结果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风的作用) 设计意图:回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聚焦到本节课探究的主题“风是怎样变更地球外观的”。 二、探索:风是怎样变更地球外观的 1.议论并记录我们的看法。 (1)教师陈述“研讨”方法:围围着“风是怎样变更地球外观的”这个问题,每位同学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要专心倾听组内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与自己的想法举行对比,哪些想法是一致的,哪些想法是不同的。斟酌别人发言中哪些是合理的,自己的看法中哪些是不正确的,需要提升的。小组长要组织组员归纳本

38、组的主要观点,并记录下来。 (2)学生分小组研讨,并完成小组研讨记录表。 (3)全班交流共享。教师把全班学生的看法归纳成几点。 (4)小结:风的气力可以搬运沙和土,也可以变更岩石的外形和大小。风卷起的沙子像磨刀石一样不停地打磨岩石,缓慢地变更着岩石的大小和外形。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举行研讨,充分发挥研讨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2.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 (1)我们的看法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测验来验证一下。 (2)怎样做模拟测验呢?岩石用什么来模拟?风卷起的沙子用什么 来模拟?(3)教师介绍模拟测验的方法(边讲解边演示)。用砂岩来模拟岩石,用砂纸来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先用放大镜查看砂岩,

39、然后用砂纸打磨砂岩。打磨终止后,再用放大镜留心查看砂岩有什么变化。做好查看记录。 (4)学生分组举行模拟测验,填写模拟测验记录表。 (5)全班交流共享。 (6)小结:我国西部有的地区常年降雨稀少,气候枯燥,经常刮大风。当大风卷起沙子从岩石上刮过时,就像用磨刀石打磨一样,不断对岩石举行侵蚀,逐渐地变更着岩石的大小和外形。经过成千上万年的作用,岩石就变成了奇形怪状了。 (7)你能根据模拟测验得到的结果,解释风蚀桥和风蚀蘑菇形成的理由吗?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测验,熟悉风卷起的沙子对地球外观有磨蚀作用,让学生得到直观的、真实的体验。 3.了解更多风对地球外观的影响。 (1)风除了对岩石有磨蚀作用,还对

40、地球外观有哪些影响呢? (2)查看戈壁、沙漠图片,分组研讨。 (3)全班交流共享。 (4)教师讲解:大风或洪水的气力可以把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石砾,便形成了戈壁滩。在风和流水速度减小时,被刮跑的沙子沉积下来,形成了沙漠。 设计意图:在熟悉了风的磨蚀作用的根基上,通过查看图片和研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的搬运和聚积作用。 4.总结风对地球外观的影响,填写学生活动手册中的测验记录表。 (1)风对岩石的磨蚀作用,变更着岩石的外形。 (2)风能搬运沙、土,形成戈壁。 (3)风力减弱时,风搬运的沙土沉积形成沙漠。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对风对变更地球外观有一个较全面的明显的熟悉

41、。 三、研讨 1.在模拟测验中,是什么气力使岩石发生了变更? 学生回复:是风卷起的沙子,像磨刀石一样不断对岩石举行侵蚀,是磨蚀作用变更着岩石的外形和大小。 我国敦煌地区的雅丹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根据我们方才的研究举行揣测吗?学生研讨前可观看雅丹地貌的资料片或者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学识对自然事物和现象举行解释,加深对所学学识的理解。 3.地球外观的变化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和地震、火山喷发相比,引发的变更有什么不同? 除了风之外,动植物、雨水、河流、冰川等对岩石和土地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都属于外部因素,它们对地球外观的变更是缓慢的,而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造

42、成的,属于内部因素,对地球的变更是强烈的和急速的。 填写学生活动手册中的“测验记录表” 对地表的变更 变更特点的对比 风 磨蚀 地震 火山喷发 风 搬运、聚积 快速 快速 缓慢 【板书设计】 风的作用 课件 我的看法(班级记录表) 1. 2. 3. 4.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我的课堂记录 活动目的:整理、归纳风对地球外观的变更,对比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变更地球外观的不同特点。 活动手册说明:活动记录中,需要记录两个内容,一是风对地球外观有哪些变更,可以在探索风怎样变更地球外观的活动之后举行填写。二是通过对比,找到地震、火山喷发与风力作用的不同特点,对变更地球外观外形的两种气力形成整体的熟悉。

43、水的作用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外观的变化单元的第6课。指导学生熟悉水对地表变更所起的作用。本课关于水的作用主要指地面流水对地球外观形态的影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降雨,二是河流。通过模拟测验,让学生体验降雨对地表的侵蚀现象; 通过查看图片和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河流对地表的影响与重塑作用。本课对应的是第1课中对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和黄河入海口的沙洲的形成理由的推测,学生通过模拟测验和阅读资料等方式,建立对两种典型地形地貌形成理由的科学解释。 【学生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引发地形地貌变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有了确定的了解。和风的作用一样,水的作用也是引发地形地貌变化的外在因

44、素。降雨、河流都是学生分外熟谙的自然景象,但他们并不领会作为地表流水,降雨、河流也是变更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模拟测验熟悉降雨给地表带来的变化,通过查看图片、阅读资料熟悉河流对地形地貌的变更,并用掌管的科学学识解释自然现象,加深对“流水”这一外力作用如何影响地形地貌变化的熟悉。结果,学生利用前几课的学识分析、解释地震、火山喷发、风、水的作用,使他们对于地形地貌变化的理由有了进一步的熟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 2.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 3.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下来。河

45、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大量不同的地形地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模拟测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2.能够通过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大量不同地形地貌。 科学态度目标 1.积极参与模拟测验,崇敬事实,容许沟通交流自己的观点与察觉。 2.提升自觉养护环境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1.熟悉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和裁减雨水对土地侵蚀的重要性。 2.熟悉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测验查看降雨对土地的作用。 难点:归纳总结降雨、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教学打定】 为学生打定:泥土、有颜色的沙子、报纸、小桶、自制喷壶、塑料盒。 老师打定:教学

46、课件,河流侵蚀、沉积作用形成地形地貌的图片及资料,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请同学查看。 2.提问: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3.进一步聚焦: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会给土地的样貌带来怎样的影响?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变更呢?今天我一起来学习水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的查看,激发学生对水会给地表带影响的探究兴趣。用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课关于“水的作用”的课题。 二、探索 (一)熟悉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1.大家的推测是否正确,让我们来做个模拟测验,查看降雨对土地的变更。小组根据测验材料设计测验方法。 2.小组议论并汇报测验方法。 3.出示测验方法指导课件,

47、指导学生分组测验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1)动手制作一个小山丘模型。为了便于查看现象,可以在土壤外观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 (2)用喷壶中的水喷洒小山丘的顶部,查看“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土壤和带有颜色的沙子分别怎样移动? (3)对比“降雨”前后小山丘发生的变化。用图画描绘出测验前后土壤的样子。 4.指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的方法。 5.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指点学生在活动手册上记录。 6.学生汇报交流。 7.师生小结: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测验,让学生查看并描述“雨水”对于土地的影响。同时用文字和图画的方式记录查看现象,扶助学生形成明显完整的熟悉。 (二)了解河流给地

48、形地貌带来的变更 1.通过模拟测验,我们查看到降雨对土地的变更。河流对地形地貌又有哪些影响呢?查看两幅照片,试着分析河流对地形地貌的变更。 2.同学们分析得是否正确?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36页资料,了解河流是如何变更地形地貌的。 3.指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的方法。 4.学生研讨后填写活动手册。 5.师生总结: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大量不同的地形地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分析图片、阅读资料的方式了解河流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教科书供给的文字资料,印证了学生的分析是否正确,也丰富了他们对河流变更地形地貌的熟悉。 三、研讨 1

49、.降雨会对地表产生怎样的影响?根据你的熟悉解释图中沟壑的形成理由。 在学生发表观点的根基上,师生共同总结:斜坡上留下的大量细沟是雨水搜集在一起侵蚀斜坡土地形成的切沟,大量切沟又形成下面的一条水平的大冲沟。 2.黄河第一湾和黄河入海口这两段河流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形地貌?根据你的熟悉试着举行解释。 指导学生根据教科书供给的资料举行分析、解释。 3.水在变更地形地貌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与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对比,有什么一致与不同?填写学生活动手册。 指导学生进一步熟悉水在变更地形地貌的过程中的作用,并与前面学习的地震、火上喷发、风的作用相对比,察觉水的作用与地震、火山喷发不

50、同,它是缓慢的,这一点与风的作用一致。 设计意图: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想学习内容及过程,基于已获得的证据解释自然现象,形成对水的作用的理解。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水在地形地貌变化中起到的作用,并且通过与地震、火山喷发及风的作用相对比,察觉水在变更地形地貌过程中独有的特点,并为下一课的总结打下根基。 【板书设计】 水的作用 降雨 侵蚀 河流 侵蚀、沉积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将你的熟悉填写在下面的表格内。 活动目的: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了解降雨、河流对地形地貌的变更,并与地震、火山喷发和风的作用举行比较,分析它们对地形地貌的变更特点。 活动手册说明:关于降雨对地形地貌的变更,要将模拟测验中

51、的相关现象记录下来,而河流对地形地貌的变更那么需要根据图片及文字资料的分析来记录。除此之外,还要将地震和火山喷发、风三种因素对地形地貌变更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这一项的填写,要在师生议论后,对各因素变更特点有了整体认知后再举行填写。 总结我们的熟悉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外观的变化单元的第7课。体验了前面6课的学习,学生分别从地球内部运动和地球外部气力两个方面探究了影响地球外观变化的因素,熟悉了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形地貌。本课是对本单元学习的综合运用,也是对本单元学习的综合评价。主要安置两个内容:一是回想与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针对第一课填写的班级记录表中的“推测”选项举行反思

52、,对比学习前后熟悉的不同,扶助学生重建更为科学的解释,感受自己在地球外观变化单元的学习中获得的成长; 二是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作为大自然的主要成员,人类的活动也影响着地表的变化。通过模拟测验,引导学生熟悉到植被笼罩可以裁减外力对土地的侵蚀,从而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养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将科学学识和对生态环境的养护联系起来。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6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随着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获得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对于地球外观的地形地貌及其形成理由有了自己的熟悉和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回想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运用学到的科学学识对典型的地形地貌形成

53、理由再次做出解释。结果,学生还要通过比较测验,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植物、养护环境的意识。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处境,教师需要对比较测验中要操纵的变量举行细致地指导。在研讨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所学学识内化为自己的熟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内部气力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外观的形态。 2.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回想并梳理出影响地球外观变化的因素。 2.能够通过比较测验,研究植被对侵蚀影响。 科学态度目标 容许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各种自然气力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变更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裁减土地遭遇侵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本单元所学学识举行归纳和反思,建构科学解释; 知道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难点:操纵变量完成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教学打定】 为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