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范文5篇_第1页
题西林壁教案范文5篇_第2页
题西林壁教案范文5篇_第3页
题西林壁教案范文5篇_第4页
题西林壁教案范文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 - 21 -题西林壁教案范文5篇 题西林壁教案范文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很有必要细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力量。教案要怎么写呢?题西林壁教案 篇1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学校语文第七册其次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看与发觉”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看大自然景物和发觉大自然神秘的。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丽、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熟悉,就必需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2、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3.学会观看的方法,乐于把观看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2、请同学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闻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巡游庐山,对庐山的熟悉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二、自主探究1、看课题(结合解释

3、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强调岭ling 峰feng 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解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三、合作沟通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相互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2、哪

4、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分吗?(同学画岭和峰图)4、弄懂了吗?那同桌相互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缘由了?快来说说!8、“之所以。是由于。”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由于。所以”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四、拓展阅读。1、“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结果就不同。”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状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

5、应当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同解度看。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晰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晰,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6、现在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7、想试着背背吗?你可以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可以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9、老师这里还有几首描写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初入庐山苏轼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自

6、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10、古诗虽然学完了,但是老师盼望下课后,同学们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 教学反思: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同学看看解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缘”字。2、背诵题西林壁。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点难点则为:理解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所蕴含的哲理,从中获得启示。针对我校同学特点和一些语文老师对古诗教学难以把握的状况,课前我设计的教案尽量简洁、步骤清楚,以期给出一个可以参考的操作模

7、式:一、解诗题(结合解释)二、知(包括肯定程度的写诗背景);三、理诗句(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课后解释来理解这首诗歌);四、明诗理(结合说实际和上学期课文画杨桃理解,感悟道理:从不同角度观看,结果是不一样的)。题西林壁教案 篇2教学目标:1.理解三个新词。2.在情感上阅读和背诵Xilin Wall的古诗。3.了解古诗的意义,了解诗人的心情,与人沟通阅读的感受。4.了解观看的不同地点和角度,看到不同的场景。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所学的读诗方法,理解诗歌的意义,理解诗人的心情。2.引导同学把握朗读的节奏,把握节奏和挫折。教学中的困难:理解诗人的“当一个地方的球迷,看着观众”的思想,

8、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预备:同学收集有关同学的信息。教学过程:一.激情介绍老师:我们的祖国是漂亮的。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学者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歌颂祖国的宏大国土。你积累了什么样的古诗?老师:北宋闻名诗人写的西林墙一诗,在欣赏后仍在歌颂着人们。今日我们要在黑板上学习这首古诗。2.第一次熟悉老师:请你们自己来读古诗,把那些不知名的诗画出来。,名字已读。标准发音再读一遍。留意停顿。3.理解和理解老师:这首古诗是全部同学都熟识的,但你明白它的意思吗?在这一天,我们将用我们所学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步骤吗?老师和同学共同总结:(一)解诗题,熟悉说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意思?谈对“气”的

9、理解(二)把握文字,使诗歌清楚读古代诗歌的名字。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什么?老师:谁来告知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什么?老师:只有一个。你怎么能在眼睛里看到这么多的外形?老师:你真是一个喜爱思索的好孩子。是的,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东西。假如你现在就去面对.填空:对,错?老师:看它,不只是看它,而是认真观看它的特点。它的侧面看起来像一个山脊,远处是一座山峰。不知道“真”(“复读”)的真相:“一”不熟悉Quan Jing(他)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只由于我站在中间。想象一下你是如何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的。(三)多读书,多理解诗歌老师:为什么要描述它?老师:从多个角度生动地观看了这一奇异的场景。他对鲁山表示敬

10、佩。你能用美丽的语调说出你对自己的感觉吗?生:以各种方式朗诵古诗,带来背景音乐。老师:刚才,同学们很亲切地读了Xilin Wall的书名。但有一个地方很难理解:为什么我说“我不知道真实的脸”?他不是说他是个“山峰”吗?老师:你从这首诗中学到了什么?事实是什么?老师:总而言之,假如我们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简单的事物,就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就不能全面地正确理解。也就是说,人们常说“球迷在观众中,旁观者很清晰”(黑板)。因此,假如我们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需要听取别人的看法。四.升华和膨胀1、看成语故事片瞎子摸大象。2.在观看之后谈论感觉。3.举生命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真理。5.想象一个诗人,以

11、各种形式背诵古诗。 题西林壁教案 篇3活动目标感受和想象古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活动预备幻灯片、录音磁带活动过程一、导入现在请小伴侣看黑板上老师画的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能讲给老师和小伴侣听么?看谁说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声音嘹亮。(我看到了绿绿的柳树,许多高高的山、还有人、云彩)那老师现在问小伴侣一个问题:你爬过山吗?你爬到山顶了?你爬到山顶都观察了哪些东西呢?(树、草、花、也有好多的山)小伴侣说的真好,老师告知你,画上的人叫苏轼,他爬的山名字叫庐山,苏轼登庐山写了一首好听的古诗。你们想听听么?二、学习古诗1、听古诗范读。2、向小伴侣介绍诗的、所在朝代、生平及写作背景。3、一句一句教小伴侣

12、朗读。指导读古诗的语气,要抑扬顿挫,有诗的韵味。4、小伴侣齐读古诗。5、指名读古诗,读的好的给与鼓舞。6、指导小伴侣看黑板的图画背诵古诗。活动延长小伴侣,你学会这首诗了么,把它教给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给爸爸妈妈听好么?大班语言教案:古诗望庐山瀑布活动目标:1、愿意观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积累文学语言。2、理解古诗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朗诵古诗。3、通过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活动预备:1、教学挂图。2、磁带活动过程:一、开头部分回忆中班上学期学习的古诗题西林壁,提取幼儿对古诗的阅历。1、老师: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是苏试的题西林壁,那首古诗写的是什么?2、今日我们也要来学一

13、首写庐山的古诗,不过不是写庐山的山,而是写庐山的水,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二、基本部分老师出示挂图,关心幼儿理解古诗。1、(出示挂图)小伴侣看,这幅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2、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3、这是我们江西的庐山,这是庐山的瀑布,你看它似乎从天上飞下来一样,有一首古诗就是描写庐山的瀑布,我们一起来听听。4、老师完整念古诗,幼儿观赏。-师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引导幼儿完整的回答古诗的名字叫望庐山瀑布。-师提问:你听到古诗里念了什么?(引导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在古诗中听到的内容。)-小伴侣,这首古诗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老师为幼儿一一解释)。-老师总结幼儿提问和

14、回答,解释古诗中用的比方的手段,关心幼儿理解古诗内容。学念古诗1、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你们想学吗?2、幼儿学念古诗,老师大声的念,小伴侣小声的念。3、庐山的瀑布,景色好美,这首古诗也写的很美,我们一起来说说诗人李白的当时的那种心情和意境。4、当你来到一个景色特别漂亮的地方,你会怎样,心情是什么样的?3、我们边拍手边念古诗,读出这首古诗的节奏。4、我们的诗人还给这首诗,配上了美丽的音乐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5、这首诗是描写庐山的水,庐山除了水很美,山也很美,我们的家乡是一个山美水美,山清水秀的地方。三、结束部分1、复习故事聪慧的乌龟。2、小结活动状况下课!题西林壁教案 篇4题西林壁是苏轼

15、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行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势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视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外形、姿势各不相同。庐山毕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美,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熟悉庐山真面目,只由于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

16、高处俯视,就能熟悉庐山的全貌了。游山西村是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夫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富。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全部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消失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肯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逆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消失新的契机,增加克服困难的信念。对于

17、四班级的同学来说,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基础和方法,而且同学喜爱诵读这种节奏感剧烈的古诗。然而,两首古诗中都有富有哲理的诗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引导同学联系实际理解感悟。1.熟悉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沟通。引导同学观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解诗题,知;抓字眼,知大意;多诵读,悟诗情。课件;搜集与有关的资料。2课时第一课时题西林壁一、揭示课题二、初读感知1.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2.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同学自己喜爱的方

18、式读读,然后抽读。3.自主识字三、朗读感悟1.板书题目,并解题题西林壁题:书写,题写。西林:江西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墙壁。题意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简介:(见附录)3.理解诗句之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横看:从正面看。岭:山岭。侧:从侧面看。峰:山峰。远近凹凸: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各不同:各种不同的姿势。诗句之意:从正面看,庐山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一座巍然屹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熟悉,不清晰。缘:由于。只缘:只由于,就是由于。此山:这庐山。诗句之意:(我)不熟悉庐山真面目

19、,只由于自己在这座庐山之中。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1)都是怎样观看庐山的?(位置:横看、侧看;距离:远眺、近观;角度:俯瞰、仰视)位置、距离、角度不同,同看一座山在观看时看到的山的容貌一样吗?(千姿百态)(2)“横看”是从哪个角度按什么挨次观看?看了什么?(“横看”是正面,从“左右”或从“右左”观看。这样看整庐山就是很高的连绵起伏的山岭。)(3)“侧看”看到了什么?(从侧面时又成了屹立陡峭的山峰。)(4)从“远、近、高、低”不同的位置看,庐山的姿势一样吗?(不一样呈现出不同的奇妙的姿势,气象万千,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视则

20、是重峦叠障。)(5)庐山究竟有没有真正的面目?(应当有)为什么在庐山看不清庐山内的真面目?(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熟悉庐山真面目,只由于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视,就能熟悉庐山的全貌了。)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1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不同角度观看,结果各不相同。”你遇到过这样的状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关心同学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2)师: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行胜数。这首诗不写

21、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势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视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外形、姿势各不相同。庐山毕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美,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熟悉庐山真面目,只由于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视,就能熟悉庐山的全貌了。(3)中心:题西林壁这首诗通过对庐山雄奇壮丽、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告知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要想对某

22、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熟悉,就必需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四、诵读背诵指导朗读题西林壁:“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凹凸”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音。五、作业布置诵读并背诵题西林壁。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教案 篇5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看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沟通。 教学重点

23、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同学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把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预备 1.橡皮泥。2.同学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日,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会一下那奇妙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日,

24、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1.师:请结合课文的解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沟通苏轼的资料。)(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索,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师:四人小组合作沟通,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凹凸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