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作战战例解析第一章_第1页
联合作战战例解析第一章_第2页
联合作战战例解析第一章_第3页
联合作战战例解析第一章_第4页
联合作战战例解析第一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联合作战发展历程“史例可以说明一切问题,在经验科学中,它们最有说服力。尤其在军事术史中更是这样。”普鲁士克劳塞维茨从任何意义上说.军事上的革命只能出现在这样一个时候.即新的文明兴起并向旧文明挑 战,整个社会发生转变。迫使武装部队从技术和文化到编制、战略、战术、训练、条令和后 勤等各个层次都同时发生变化。美托富勒联合作战,是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军事家们对一种特定作战形式 赋予的称渭。,早在1920年美国陆军和海军联合委员会出版的陆军 和海军的联合作战中,就使用了联合作战一词。但历史地看,联合 作战的实践比人们从理论上总结联合作战要早得多,只是早期人们没 有使用联合作战这种称谢。如何判断某次

2、作战是否属于联合作战,主要把握两个基本标准: 一是看是否有多个军兵种共同参战,并围绕一个目的统一行动。单一 军兵种作战,不是联合作战,只有多军兵种围绕4个共同目的协同作 战,才是联合作战。二是看有没有统一指挥。对所有参战的军兵种力 量实施统一的指挥,是衡量一次作战是否为联合作战的重要标准。在 一次作战中具备了这两条,作战就具有了联合性质。虽然古代作战不 可能有现代的技术装备与指挥系统,但具有联合性质的作战很早就出 现了。战争出现之初,交战主要在陆战场七进行。随着舟船在战争中 的运用,水(海)军逐步成为独立的军事力量类型。在统一指挥下,水(海) 上力量与陆上力量共同作战时,具有联合性质的作战便产

3、生了。自战争产生,人类就没有停止对先进作战手段和作战方式的追求, 并不断把社会最先进的技术用于战争。联合作战是军事科学技术不断 发展的结果。虽然作战方式的演变过程极为漫长,但发展的脚步却从 未停息。在技术推动、作战需求牵弓1、战争实践催化和作战理论引导 的共同作用下,作战方式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最终产生厂联合作 战。而在推动作战方式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技术推动最具根本性。正 如恩格斯所说:“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 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宫的意志, 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革命/人类经过了三次技术发展浪潮,每 一次浪潮,都催生新的军事力量,增加

4、新的军事对抗领域,联合作战 也都前进一步。第一次是农业革命浪潮.在经过了漫长的陆军主宰时 期后,产生了海军与陆海联合作战:第二次是工业革命浪潮,产生了 空军与陆海空联合作战;第三次是信息浪潮,产生了空问力量和信息 作战力量与陆海空犬电联合作战。当今,作战方式进入了“信息化条 件F联合作战”的新阶段,并正向体系融合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方 向发展。我们呵以沿着这个思路,追溯联合作战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从中梳理一些值得汲取的经验教洲,并更加深刻地认识联合作战的特 点和规律。大陆与海洋,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摇篮,也是战争最先涉足的两大 空间;领域。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5000年,平均每年发生2.6

5、次以上的战争。但在战争出现之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人类战争均发 生在陆地。后来,舟船的产生和水军;海军)诞生,战争开始涉足江河湖 海。舟船在内河用于军事行动,孕育了陆海联合作战的萌芽。人类最 初的船舶,只是用于捕鱼和水上交通。船舶最初用于战争,也只是征 调民船运送部队和军事物资,之后,逐渐由运输和捕鱼工具发展为暴 力工具。古代中国,船舶用于军事始于商代后期。商王武丁曾派人乘 船追捕逃跑奴隶,用了 15天将奴隶押回。周武王伐纣渡孟津,是我国 史籍关于船舶用于军事运输的最早记载。公元前1070年正月,周武王 率兵车300乘,虎责(周王的近卫军)3000),甲士 45000人,并联合了 一些部落军

6、队,大举伐纣。组织47艘大船运送参战部队由孟津渡河东 进,经牧野决战大破商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灭亡厂商朝。 这次渡河作战,组织严密,有专人指挥船只,规模空前。但这些船只 系临时征集,当时还没有专门用于水战的兵器和人员,因此还称不上 舟师,其行动也仅限于内陆江河,是陆海联合作战的萌芽,但还不是 陆海联合作战。水军(舟师)的建立并用于战争,出现了最早的陆海联合作战。在联 合作战发展历程中,公元前62世纪,是陆海联合作战的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海战由利用民船作战发展为使用专用战船作战。在古代中 国,公元前559549年问.楚国首先建立了舟师“楚用舟师自康 王始”。楚康王元年为鲁襄公t。四

7、年,距今至少已有2560多年悠久历 史。在西方,公元前5世纪,崛起于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不断西侵.与 正在向爱琴海地区拓展移民的希腊城邦国家发生冲突,导致持续40余 年的希波战争。这场战争刺激了陆战和海战样式的发展。大致从这时 起,人类开始了陆海并肩作战的新时代。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第一次由 建制的舟师进行的水战是公元前549年,“楚子为舟师以伐吴,不为军 政,无功而还”。但这时海军(水军、舟师)所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在江 河湖泊,有时也在沿岸海域协l耐陆军作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陆海 联合作战。中国第一次海陆协同作战,是发生在春秋末期的吴齐之战。 春秋中期,位于今山东东北部的齐国是霸主国,其疆域曾东

8、到大海, 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今河北盐山南)。到了春秋末期,齐 国国势渐衰。公元前494年(鲁公元年),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以后.开始 北进争霸。为便于从水上进军,吴斟专门开凿了邗沟。公元前485年(鲁 哀公十年),吴国会合鲁国等军队开始攻齐。王夫差亲自率主力由邗沟 入淮水北上,直抵齐国南部边界,另派大夫“徐随帅舟师,将自海入 在黄海与齐国舟师进行r 一场海战,试图陆海并进败齐称霸,吴齐海战 的结果是吴舟师战败返航。这是我国史书记载的第一次海战和第一次 海陆协同作战,也是舟师由内水扩展到海上的首次大规模作战。第二 年,吴鲁再次联军伐齐,艾陵(今山东泰安附近)一战,齐军大败,鲁、 卫、宋

9、渚国都归吴国,吴国势更加强盛。略晚于吴齐海战的兄。场有名的陆海联合作战,是公元前480年 89月希腊陆、海军为抗击入侵的波斯军队,在希腊温泉关、萨拉米 斯海湾进行的交战,即“温泉关、萨拉米斯战役”。战役中,波斯军队 的陆军为缩短机动距离、提高机动速度,搭载海军舰船机动。作战过 程中,陆军沿海岸行动,海军在近海航行.在作战和希腊军队依据统 一的计划,在统一的指挥下,陆军在陆地扼守温泉关隘路,迟滞波斯 陆军的进攻,海军则在萨拉米斯海峡进行决战,陆海作战相互呼应、 密切配合,取得了战役胜利。在萨拉米斯海战中希腊舰队击败波斯舰 队,成为希波战争的转折点。这次战役使希波双方都认识到了陆军与 海军协同作战

10、的重要意义。到公元5世纪,海战和制海权已在地中海地区战争中具有重要地 位。58世纪,随着拜占廷帝国与日耳曼部族国家和波斯帝国长达一 一个多世纪的争霸战争,海战规模不断扩大。717718年,阿拉伯帝 国出动20万大军和1800艘战船进攻君士坦丁堡,陆海联合作战达到 了相当大的规模。中国的元明两代.是中国古代海军的鼎盛时期。元代共建造各种 兵船1.79万艘,其中海船9900艘。明代共造海船2749艘。元代发明 了火炮,明代制造了火枪,枪炮这些杀伤距离较远的兵器普遍装备到 战船,使古代中国海军的战法发生了由接舷战、撞击战过渡到舷击战 的重大变化,陆海联合作战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元代第二次东征日本, 共

11、动用战船4400艘,兵力14万人。明代戚继光曾指挥一支精干的水 师,转战浙、闽、粤沿海地区,取得抗倭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时形成 了水陆配合,重点守卫,具有一定纵深的海防体系,对抗击外敌海上 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古代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近代以前,陆海联合作战的 联合程度、指挥、规模与战法,都受到战船和武器技术水平直接制约。 当时的作战,仅限于陆海两个领域,只有陆军和海军两个军种。有统 一指挥,但仅限于战前明确目标与目的,由于没有远距离指挥手段.不 同军种作战也主要是两个战场的作战效粜的联合,作战过程中陆海相 互支援的作用有限,作战行动还达不到密切协同配合的水平。在战法 上,出于这一时期主

12、要使用冷兵器作战,兵器作用距离很短,战船全 靠人力驱动,水战战法主要是接舷战和撞击战,后来发展为舷击战。 13世纪,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伴随蒙占军西征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陆海交战开始使用火铳、火绳枪和火炮等初级火器,但由于精确度差、 发射速率低、射程短,加之靠简易信号通信,尚不足以引起作战方式 和战争形态的革命,陆海联合作战也只能停留在两个战场效果叠加的 水平。自16世纪,热兵器在欧洲逐步推广,滑膛枪炮成为主战兵器, 海战方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海军的接舷战逐渐被抛弃,炮击在海战 中成为制胜的主要手段。16世纪后期,在争夺海上霸权的过程中,英 国海军率先变革,以装备火炮的风帆舰船取代老式桨帆船

13、,并创立便 于机动和发挥火力的舰队纵列阵式。海上作战方式的发展,使陆海联 合作战成为濒海地区战役的基本形式,陆海军相互支援配合更为密切。 总体上讲,此前的陆海联合作战从性质上看,还只是一种初级的联合, 与现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还有着本质的区别。为战胜对手,人类总是把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首先用于战争。在350 多年的世界近代进程中,虽然联合作战规模和作战方式不断发展变化, 但始终没有超越在“地球表面”协同配合的联合方式。18世纪中期发生的工业革命,使热兵器加速发展并逐步取代冷兵器。1860年,始于欧洲的以 内燃机和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内燃机和电力广泛使 用,汽车等新兴

14、工业兴起。后装线膛枪炮取代前装滑膛枪炮.圆柱锥形子弹取代IU式弹丸, 无烟火药取代黑色火药,铁路用于军事运输,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大幅度提高;有线电报和 电话用于军事通信联系,有利于在大范嗣内指挥控制部队作战;总参谋部出现,为谋划、指 挥及协调大规模联合作战打F-r组织基础;纵队和横队结合使用,疏开的散兵线成为基本的 战斗队形。19世纪60年代螺旋桨蒸汽装甲舰船出现,大威力火炮取代了 粗笨的装在 旋转炮塔上的舰炮,潜艇和鱼雷也在美国内战中亮相。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约克敦之战,是世界近代第一次联军陆 海联合作战。在美法联军的打击之下,1781年8月初,驻美 南方英军主力7000余人,退至弗吉尼亚半岛上

15、的约克敦筑阵 坚守。约克敦之东是直通大西洋的切萨皮克湾,英军试图占据 约克敦这一陆海相连地区,利用海上交通与驻纽约英军保持联 系。美国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担任联军指挥官,统一指挥美法 联军陆海协同行动。美法联军从陆海两路直逼弗吉尼亚州的约 克敦,法国舰队从1500英里之外的海域驶抵切萨皮克湾,驱 逐了由19艘英舰组成的英军舰队,掌握了附近海区的制海权, 切断了约克敦英军的海上补给线和退路。1.6万美法联军陆 海合围,以伤亡250余人的代价歼敌7000余人,基本结束了 北美大陆的军事行动,迫使英方议和。这次陆海联合作战,虽 然双方使用的是风帆战舰,但体现出了现代陆海联合作战的一 些基本特点:联军统

16、一指挥:陆海军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先 夺取制海权以断退阻援,再实施陆海联合围攻。美法联军的胜 利,为现代联合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克里木战争,是大规模陆海联合作战的初步实践。18531856 年闺J,俄国与英国、法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撒丁王国, 以克里木半岛(旧译克里米亚半岛)为主战场,展开了一场大规 模的陆海联合作战。沙俄为夺取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控制黑海海峡,集中火炮1400余门、战舰178艘、兵力9万 余人,首先以黑海舰队在黑海海域的锡诺普海战中全歼土耳其 分舰队,夺得黑海制海权。1854年1月,英法舰队开进黑海, 英法联军5万人在瓦尔纳登陆,海军将俄黑海舰队封锁于塞瓦 斯托

17、波尔。与此同时,联军在波罗的海、白海和远东堪蔡加半 岛等地实施进攻,1854年9月1418日,联军6万余人在克 里木半岛西岸叶夫帕托里亚登陆.突破俄军阿利马河防线。俄 守军由科尔尼洛夫海军中将指挥,加强要塞防御,在港湾入口 处沉船封锁,并新建炮台,组织数百门火炮防守。双方经过长 达11个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之战,于1856年3月签订巴黎和 约,规定相互归还所占领土。战争中,俄国受到沉重打击, 军队损失50余万人;英法联军也伤亡惨重,损失52万人。联 合作战规模可见一斑。,这次陆海联合作战,不仅规模扩大, 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按军种在作战中的作用确立指 挥职责,建立指挥关系。俄海军中将科尔尼

18、洛夫,全权指挥了 俄陆、海军的联合海岸防御作战。统一的指挥,使俄军在战役 中取得了很火的主动。而联军方面,多国共同作战但没有实施 统一指挥,行动不能协调,因而在力量数倍于俄军的情况下,仍未能彻底战胜俄军。二是交战空间大为拓展,对抗更加激烈。 铁路、电报的使用,使参战部队可以在更大范围机动:汽船和 新式线膛枪的广泛运用,使火力大为增强,作战对抗空前激烈, 新装备在作战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在海战中,俄军以陈旧的帆 船对付联军先进的汽船,致使海战最终失利。三是作战样式复 杂多样。在克里木战争中,不仅实施了多个子战役,而且要塞 防御、地面强攻、登陆作战、海战交织进行,双方有数百万人 参战,初步展现一了现

19、代大规模联合作战的一些特点。普鲁士总参谋部的成立,使系统筹划并全面驾驭大规模联 合作战行动有了保汪。在187X)-1871年普法战争中,普鲁上 总参澡长毛奇依托总参谋部运筹帷幄,先敌实施动员,利用铁 路实行火兵团机动,对法国重兵集团进行大范围的分进合击, 将战略进攻与战术防御相结合,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19世纪90年代,马汉提出了海权论,主张建立并运用强 大的海军夺取制海权,控制海上交通线,进而实现国家的战略 目标。这种理论对美、英、德、日等国的海军发展战略与海洋 战略产生了重人影响,提高了海战的战略地位。1898年的美西战争,是通过远征实施陆海联合作战的成功战 例,1898年,美

20、国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支援菲律宾和古巴 反对西班牙的008殖民统治,依托其雄厚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强 大海军,在菲律宾和古巴两个战场与西军展开了交战。美先在 马尼拉湾附近全歼西班牙分舰队,继而组织1.5万人的远征军 在马尼拉湾登陆,在菲起义军配合下击败4.2万人的西班牙守 军。在古巴战场,约1.8万美军在圣地亚哥湾以东登陆,在陆 上击退了西军,在圣地亚哥湾全歼了西班牙分舰队,2.4万圣 地亚哥守军投降,迫使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一切主权要求,由 此,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转让给美国,美国付给西班牙 2000万美元作为补偿。美西战争中的联合作战,是大规模的 远征登陆作战,在登陆进攻与当地民众武装斗争配合

21、方面提供 了早期经验。但这一时期的陆海联合作战,没有系统的理论指 导和充分的洲练准备,陆海协同基础较差,登陆行动组织相对 混乱,后勤保障不够配套,陆海联合机制还远未健全。四人类结束了 “望洋兴叹”之忧,还有“望天兴叹”之愁。其实, 人类的飞天之梦比下海之梦还要久远。公元前770年,中国战 国时代的鲁班就曾“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之后,又有人 身披羽毛凭高而下,后又试验气球、飞艇等。到第一个有动力 的飞行器飞上天空,人类苦苦攀登了近3000年。跨入20世纪, 世界工业化水平快速发展,在战争的刺激下,军事技术也跨入 机械化的新时代。其中一项伟大的成就,就是琶机的发明。它 使人类战争实现了 300

22、0多年的历史跨越一一由地球表面走向 了空中,战争由平面发展为立体。从这个时期起,联合作战真 正跨进陆、海、空立体联合的新阶段。1903年12月17日,美国的两个年轻人威尔伯莱特和奥 维尔莱特发明一个动力装置.在天空飞行了 59秒钟。但当 时的人们,无论如何009想象不到,这一举动竟结束了人类不 能上天的历史。据说,兄弟二人曾向军队出售他们的发明,试 图让美军能从天空鸟瞰地面,但美国陆军竟愚蠢地拒绝了这一 建议。1908年,法国的亨利法尔芒却抢先研制_一个真正 的飞行器,并作了一次一千米的圆周飞行,自此.欧洲率先跨 入了飞行时代。1911年10月23日16时19分,意大利陆军 航空队长皮亚扎上尉

23、驾驶一架单翼机,飞到土耳其军队阵地上 空侦察。这是飞机首次出现在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首次把联合作战战场从地球表面拓展到 空中。1914年10月5日,法国飞行员约瑟夫弗朗茨中士和 观察员路易.凯诺中士,用架在飞机座舱前的一挺步兵机枪击 落了一架德机。这是一声惊醒世界的空战枪响。之后,歼击机 诞生。半年以后,德国和英国都将机枪装上了飞机,从此开启 了人类进行空中格斗的新时代;1915年高炮首次用于战场, 陆空对抗成为联合作战的重要行动。1916年2月21日凡尔登 战役中,德军创造性地集中使用飞机,在主要进攻方向上集结 了 80架侦察机、40架战斗机和5个轰炸机大队,一举遮断战 场的天空,支援地面

24、部队第一天就占领了法军第一线阵地,随 后的4天又连克法军两道阵地和重镇杜奥蒙堡。航空兵的首次 集中使用,显示了极大的突击威力,也让双方的统帅同时认识 到制空权的真正意义。法军总司令霞飞,立即从各部队中抽调 150多架飞机,效仿德军,将他们置于统一的指挥之下,渐渐 从德军手中夺回制空权,使战线得以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协约国军队与德军于1914年和1918 年.在法国马恩河地区进行的两次会战,空中力量的运用逐步 升级。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双方只投入了少量飞机。到第二次 马恩河战役,在正面80千米、纵深60千米的马恩河突出部, 德军集中了 3个集团军共48个师,6000余门火炮、约400架 飞机

25、;协约国军队在防御过程中增调两个集团军共25个步兵 师、3个骑兵师,2000余门火炮、1100架飞机、500辆坦克, 从马恩河突出部两侧对当面德军实施主攻。最终,协约国肃清 马恩河突出部的德军。两次马恩河战役时间仅隔4年,飞机无 论是在轰炸、格斗和对地攻击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此, 飞机成了现代联合作战最骄傲的力量,陆空联合作战成为联合 作战的新形式。1921年,意大利的杜黑出版了享誉世界的制 空权一书,提出了 “空中战场是决定性战场”和“掌握制空 权就是胜利”的著名理论。8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理论仍然 在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夺取和掌握制空权,仍然是联合 作战中敌对双方争夺的焦点。在战

26、争向空中延伸的同时,进入20世纪,世界主要国家还 大力发展驱逐舰、巡洋舰、战列舰、鱼雷艇和潜艇等海军装备, 海战进入巨舰大炮时代,火力和机动性成为决定海战胜负的关 键因素。飞机、坦克、毒气弹、无线电通信设备等新式武器装 备大量运用,由此产生了航空兵、坦克兵、防化兵等新兵种, 作战空问从陆地、海洋拓展到空中。军队的火力、突击力、机 动力以及作战指挥能力大幅度提高。战役规模扩大,出现了集 团军群(方面军)战役,组织协同更趋复杂。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出现了陆空联合战役,但联合战役 种类还比较单一。一般为陆空联合和陆海联合作战,还没有出 现陆海空联合作战。当时的空军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军种, 大规模战

27、役还是以陆军为主;由于缺乏先进的指挥手段,联合 战役“联合”的水平还较低,战役指挥员很难对作战力量实施 及时的调控,因而在陆空、陆海阱同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多 数情况下表现为战前统一计划,尔后各作战集团分头行动。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战后20年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 大影响。两次大战之间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大纵深作战、 制空权等理沦,都是在总结和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这些理论推动了联合作战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全面进入机械化战争时代。为了完成海 上的各种作战任务,有些国家成立了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特混 舰队。军事大国还陆续组建了海军陆战队。英、德、意、法和

28、 苏联等国相继建莎了与陆军、海军并列的空军,多个国家的陆、 海、空三军都分别建立了参谋机构。这些方面的发展.使得联 合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011中重要的战役形式。1944年67月,盟军在法国北部进行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是 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陆海空联合登陆战役。为实施登陆战役 和发展陆上进攻,盟国在英国集中了近300万部队、5000余艘舭 船和1万余架飞机。登陆前3周,航空兵对诺曼底地区德军机场 进行了轰炸。登陆前1周,英空军袭击德远程雷达站并使其大部 受损。盟军还组织了大规模战役佯动。6月1日,登陆部队开始分 别在英国南部15个港口上船,各登陆编队沿5条航线航渡,由扫 雷舰作先导,火力支援

29、舰和飞机担任掩护。6月6日凌晨,美第 82、第101空降师和英第6空降师第一梯队共1. 7万人,乘1200 架运输机,分别在科唐坦半岛南端和奥恩河口附近伞降着陆,占 领了主要登陆地段翼侧的要点。5日午夜至6日5时,由2500架 重型和中型轰炸机实施航空火力准备,投弹约l万吨。5时30分, 100余艘火力支援舰对80千米登陆正面实施舰炮火力准备,随即 转入火力支援,取得良好效果。登陆部队分别在5个登陆地段突 击上陆,至9时基本突破德军阵地。21日,在舰炮火力支援下向 瑟堡发起总攻,迫使德国守军于29日投降。这次联合登陆战役规 模之大前所未有。至7月初,美、英、加军上陆100万人,车辆 17万余辆

30、,补给品近60万吨。此役,盟军伤亡12. 2万人,德军 伤亡和被俘11.4万人。诺曼底登陆战役,展现了现代大规模联合 登陆战役的壮阔场景与复杂程度。在战役前周密细致的准备与谋 划、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成功地进行伪装与欺骗、正确选择登 陆方向和时间、在主要方向集中优势兵力兵器、陆海空三军协同 作战以及严密组织各种战役保障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提供了具有 历史意义的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实施的一系列陆海空联合作战,凸显了现代联合 作战的新特点:一是联合战役的样式更为复杂。根据战争需要, 可组织陆海联合战役、陆空联合战役或海空联合战役,而且在登 陆和抗登陆、陆上进攻与防御、岛屿封锁等战役中,都广泛实 施联

31、合作战。二是联合战役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第二次世界大 战中,联合战役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个大规模的战 役,参战兵力多达200多万,火炮达数万门,坦克数千辆,作 战飞机数千架,战役双方伤亡大都在几十万之多。三是联合战 役的指挥协同体系更加完善,对大兵团指挥控制能力显著提 高。电报、电话、机载无线电台等先进的通信工具被普遍运用, 使得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联系更加紧密。为了实施统一有 效的指挥协同,还组建了统一的联合战役指挥机构,统一制订 战计划,统一组织协同和保障。现代联合指挥机构的建立,对 指挥多军联合战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其后实施联合作 战的宝贵经验。五 美国未来学家托富勒说:“

32、我们制造战争的手段反映了我们造 财富的手段”。任何时代战争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社会条件 个“母体七战争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经济发展。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在冷战中继续竞争,竞争刺激了发 展;世界在和平中快速发展,发展带来了繁荣。冷战与经济的 两个车轮,载动着全球向高技术时代和信息时代狂奔迅跑。只 是这种迅跑,不是在比拼工业、军队和装备的规模,而是悄然 指向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领域。由此带动战争形态的变 迁、军队的转型和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联合作战的体系、样 式、战场、手段及指挥与协同随之出现新的特点。在冷战前期,前苏联还一直奔着大规模机械化发展,到20世 80年代末,共生产了几

33、万辆坦克。而此时的美国及其他北约 国家却开始转向质量战略,悄悄开始了数字化的进程。1965 年,美国生产出第一部程控交换机。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 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随后数字程控交 换机开始应用,从此,通信技术向数字化发展。到20世纪70 年代中期,美军在信息、空间监视、远程导弹等方面已完成了 一系列革新。1976年,连续工作的半导体激光器开始应用; 1981年石英光纤传输开始应用,大幅度提高了通信的传输能 力;1986年,美国建立国家科学基金网,成为因特网的起点。 为保持与美国军事实力的均衡,70年代末,苏联前总参谋长 尼古拉奥加尔科夫提出了 “军事技术革命”的概念。

34、1978 年,美国五角大楼国防高级项目研究局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 武器装备发展的三个目标,艮在任何时候观察到战场上的所 有重要的打击目标;能直接打击并摧毁可以观测到的任何目 标;使战场上几乎一切军事力量都无法在我们面前生存。20 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美国军方正式提出并逐步完善 了 “军事革命”的概念。新军事革命浪潮逐步改变着联合作战的面貌。如果说,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前,世界上发生的大大 小小80多起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还没有超越传统作战方式 的话,那么.到20世纪80年代,高技术条件下联合作战已悄 然登场。代表这一转变的军事理沦是“空地一体战”。1982年 美国

35、陆军正式提出“空地一体战”.不久.这一思想便成为美 军联合作战的理论基础,并在世界军事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 的影响。1982年4月英军对马尔维纳斯群岛实施的海空封锁 及登陆作战行动,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作战行动, 1983年10月美军入侵格林纳达的作战行动,1989年12月美 军入侵巴拿马的作战行动,都充分体现了空地一体作战的特 点。海湾战争,是高技术战争向信息化战争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 奏响了机械化战争的挽歌,揭开了信息化战争的序幕。海湾战 争被认为是机械化战争条件下联合作战的顶峰和信息化条件 下联合作战的雏形。称其为机械化战争条件下联合作战的顶峰,是因为这次战争 使用了最先进的

36、机械化装备,按机械化战争模式集中了绝对优 势兵力。开战前夕,多国部队就集结了 69万兵力。开战后, 多国部队继续增兵,总兵力达到80余万,坦克3 700辆、装 甲车400()余辆、各型飞机2790架、直升机2000余架、各型 舰艇210艘。伊军集中了 120万兵力,作战飞机770余架、坦 克5800余辆、装甲车5100余辆、火炮3.8万余门、地对地导 弹800余枚。多国部队航空兵首先发起“沙漠风暴”行动.通 过战略性空袭夺取战区制空权,共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投 弹约9万吨,对选定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长达 38天的持续空袭。紧接着,多国部队发起地面进攻,在沙科、 沙伊边界约500千

37、米正面上由东向西展开5个进攻集团.其中, 美第7军和美第18空降军利用空中机动快和装甲突击力强等 优势,在海空军支援下实施“左勾拳”行动,将伊拉克共和国 卫队合围于巴士拉以南地区,经1OO小时的地面作战,迫使 伊军接受安理会12个决议。在这些方面,仍然体现了机械化 战争大规模、高速度的特点。称其为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雏形,是因为它具有了一定的 信息化程度,但信息的作用还没有在作战中占据主导地位。尽 管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国防部认定海湾战争是人类社会刚刚进 入信息时代的第一次信息化战争,但从海湾战争空中战役和地 面战役指挥与使用的力量情况看,这场战争只能看作大量使用 信息技术的作战,还达不到信息

38、化战争的程度。比如,战争期 间虽然使用了 291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和35枚空射巡航导 弹,并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飞机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但精确武 器占弹药使用量的比例只有8%,摧毁的目标数量占被毁战略 和战术目标总数的40%,没有担起主要火力毁伤任务,大量 目标是非制导弹药摧毁的。当时只用了单项信息技术,网络化 程度尚很低。199, 1年,美国才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没 想,同时提出“高性能汁算机网络法案”,但圈家尚未建设互 联网,军队更没有网络化可言。在理论上,尽管1976年美军 理论界就首次提出了 “信息战争”015的概念,在80年代相 继提出了 “信息时代的战争”、“信息战斗”、“信息战”

39、等概念, 但一直处于自发性的学术研究状态,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因 而也不可能用信息化战争理论指导海湾战争。美军信息化战争 理论真正的发展,是受海湾战争的“刺激”之后,其信息化的 全面建设也是开始于海湾战争之后。因此,海湾战争美军打的 是一场高技术的机械化战争,联合作战也是机械化条件下的联 合作战。但必须承认,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精确的协调能力是 以往战争从未有过的。比如,发起地面战的五大进攻集团,在 100小时的地面作战中,始终保持了高度的协调一致,充分体 现了高技术条件下强大的联合指挥与控制能力。爆发于1999年3月24日的科索沃战争,标志着信息化条件下 联合作战进入更加成熟的时期。科索沃战争

40、虽距海湾战争只有 8年,但世界信息技术和信息作战理论却发生了质的飞跃。海 湾战争之后,一场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标志的信息化浪潮开始 席卷全球,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对战争胜利的贡献 率急剧提高。1995年之后.美国经济增长的30%是来自信息 产业。到90年代末,人类社会开始全面进入信息社会。2000 年7月22日,西方七国及俄罗斯国家元首在日本冲绳召开信 息化首脑会义,颁布了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宪章中将 人类社会正式称为“信息社会”。这表明,科索沃战争时,全 球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美国防部已经成立了 “信息战执行委 员会”,美陆军成立了地面信息战中心,空军颁布了 “信息战 基础”手册,同

41、时组建了一支专门用于打信息战的部队一一第 9航空队609中队。兰德公司提出了 “战略信息战”的概念, 美国国防技术领域计划提出了 10大关键技术领域,1997 财年,美国以43%军费用于支持这10大领域的发展,标志着 信息化战争能力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科索沃战争中,信息 作战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发挥了主导作用。依托信息优势实施的 远程、中程精确打击成为基本手段。精确制导弹药的使用由海 湾战争时的8%上升到35%,而摧毁的目标却占南联盟被毁目 标总数的74% ;成功地使用了 C4ISR系统实施作战指挥,嘲 络化战场信息系统成为指挥控制的主角。北约驻欧洲部队总司 令克拉克,在远离战区千余千米的布鲁塞

42、尔北约总部,对相距 遥远的各种打击力量实施了实时指挥与协调;空袭中首次使用 了 “初期联合空战中心能力系统”、“北约综合数据传输系统” 和“海上指挥控制系统”等。由于先进指挥控制系统的使用, 大大提高了北约部队尤其是美军指挥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生 存能力。北约方面,还广泛实施了信息作战。包括战前制造舆 论攻势,严密控制战时报道,集中打击对方的传媒设施,高频 度实施心理战宣传,实施多种方式的综合侦察监视,保持战场 高度透明,以精确制导武器实施“斩首”作战,大量实施电子 战,充分利用战场信息系统实施毁伤评估,对南联盟实施全方 位信息封锁,等等。信息化武器运用之普遍,作用之突出,方 法之灵活,效果之显

43、著,都是海湾战争无法比拟的。信息主导 在战争全过程真正得到了体现。从海湾战争的空中战役、地面战役,到科索沃战争多国部 队进行的联合空袭战役,凸显了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新特 点。一是作战体系构成更加复杂。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联合 作战,其力量构成更加多样,特别是太空力量和电子战力量, 成为取得战役胜利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在海湾战争期问,多 国部队共动用了 21颗通信卫星、6颗气象卫星、23颗全球导 航定位卫星,另有2颗地球资源探测卫星、2颗热成像定位与 跟踪卫星,还有若干由最新技术构成的预警监视系统:各军兵 种共装备了 4490部GPS接收机,所有战机均配有便携式卫星 信号接收机和导航定位系

44、统。使作战体系第一次从陆、海、空 扩展到电子和太空领域。陆、海、空、天、电多维战场成为战 争的新特征。二是制天权和制电磁权成为夺取战役主动权和战争最终胜利 的先决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就充分认识到了制空 权的重要性。发展到海湾战争,制空权的作用没有降低,但制 天权和制信息权成为关系联合作战成败新的制高点。作战体系 的联动,有赖于太空自侦察、通信和导航定位的支持;指挥控 制、精确制导,有赖于电磁优势。制电磁权和制天权已经成为 与制空权、制海权共存互动的基本制权,使得联合作战真正进 入多元联合、体系联动的新阶段。三是联合作战出现了新样式。自飞机用于战争后,陆海空 联合行动成为联合作战的新形

45、式。但二战之后,以空中为主的 联合战役样式越来越多地出现。英军夺占马尔维纳斯群岛作 战,是海空封锁与立体登陆作战行动的联合;美军入侵格林纳 达是以空降突击为主体的联合作战;美军入侵巴拿马是空中机 动与特种部队的联合作战;科索沃战争,是第一次通过使用导 弹和航空兵实施空中打击,完成整个战争任务的联合作战;阿 富汗战争突出发挥了特种部队与空中突击的联合作战效能。这 些联合作战实践,创新和丰富了联合作战样式。四是非线式、非接触作战成为基本作战方式。信息化条件下, 陆军的打击距离显著加大,海军舰艇在几千千米外即可发射巡 航导弹,空中预警指挥机可以在空中直接指挥控制多批次战机 实施精确的空中作战。联合作

46、战逐渐放弃了人力密集型的逐段 推进、逐次毁歼、效果累积的传统作战模式。从作战伊始,各 军兵种就可以单独或与其他军兵种联合,对敌核心要害实施决 定性打击,从而使联合作战部署更加疏散,打击距离更远,行 动更为快捷,战线更加不规则,作战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六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时空节律。在步兵徒步前进、 骑士骑马行进、军队搭乘汽车火车和飞机快速机动的节律之 后,信息化时代的战争时空节律,是依托网络空间的一种崭新 节律。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整体互动性,利用网络,可以更 有效地实现作战资源统配共享和作战体系一体化。战争的特殊需要和时代节律的演进,成为信息化战争发展 的最大推动力。与其他事物发展一样,

47、联合作战也将随着人类 发展进程而不断谋求对抗优势中求取胜算。它没有最高,只有 更高。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联合作战向一体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海湾战争之后,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 信息已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并成为赢得作战胜利的关键。 建设先进的C4ISR系统,使军队武器装备向精确化、智能化、 远程化、小型化方向发展,并继续加紧数字化部队和数字化战 场建设,已为世界各国军队的普遍追求。在科索沃战争、阿富 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C4ISR系统已经显示出不凡 的作战效果。信息化战争走向网络化阶段,最突出的特征是“联 动”,战争中目标被标记就意味着被摧毁。阿富汗战争中,美 军事先

48、把65万平方千米的阿领土全部区分成网格状,并进行 了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标记,各军兵种按照统一的目标数据予 以打击。因此,“被标记就意味着被摧毁”成为网络化阶段战 场作战的突出特征。智能化阶段是数字化、网络化的延伸,实质是在数字化、 网络化的基础上,通过加入智能化因素,使作战体系实现自动 化,其突出特征是分散化、无人化。智能化阶段,在武器单元、 指挥决策、作战行动等方面都将具有较高的智能化水平。美国 正在研制的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第四、第五代精确制导武器, 除能自动寻的攻击目标外,还有一定的逻辑判断、对比和识别 能力,在实施攻击时,不仅可以进行威胁判断、多目标选择和 自适应抗干扰,还能自动选择最佳

49、命中点,自动寻找目标最易 损、最薄弱的部位,以获取最高作战效能。在战争体系上,机 器将更多地代替人脑的决策和思维功能,作战体系具有一定程 度的自主判断与自主决策能力;战争将呈现出武器装备的数字 化+作战体系的网络化+体系联动的自动化+战场的无人化的 特征。届时,能代替士兵遂行各种军事任务的机器一一军用智 能机器人即军用无人系统,将在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 已经预示了战争向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到智能化阶段,战场作 战将改变暴力的输出方式和特征,谋求更高的战争效率和效 益。如果说,工业时代之前的战争是打杀伤力和破坏力,信息 化战争阶段主要是打效率,即不主张实施大规模的杀伤与破 坏,而是通过最必要的有限打击达成战争目的。这个效率则重 点体现在精度、一体化和智能化三个方面。概括说,就是:数 字化阶段重点是打精度,战争中目标被发现就意味着毁灭;网 络集成阶段主要是打联动,借助网络的优势,战争中目标被标 记就意味着毁灭;智能化阶段打创意,战争中目标被“列入” 就意味着毁灭。到智能化战争阶段,精确作战能力、网络一体 化作战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战争的智能化水平、战争效率 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战争指导者的谋略与知识对战争成败 将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