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_第1页
湖北省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_第2页
湖北省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_第3页
湖北省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_第4页
湖北省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北省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落实国家废铅蓄电池污染防治行动方案 和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集中收 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工作方案,指导开展我省废铅蓄电池集中收集和跨区 域转运制度试点工作,推动铅蓄电池生产企业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废铅蓄电池收集处理体系,加强废铅蓄电池污染防治,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 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 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及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 认真落实生态环境 部、交通运输部工作部署,

2、将铅蓄电池污染防治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专项战役的重要内容, 加快推动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充 分发挥铅蓄电池生产企业主体作用, 提高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处理率,有效防控 环境风险。(二)基本原则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发挥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 发挥铅蓄 电池生产企业在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中的主体作用, 形成有利废铅蓄电池污 染防治的制度体系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强化组织,严格监管。加强试点工作组织领导,严格组织审核,加强过程监 管,强化试点企业主体责任,逐步建立完善规范有序的废铅蓄电池收集处理体系, 探索实施跨区域转运管理制度。分类管理,防控风险。根据废铅蓄电池

3、环境风险大小,实施分类管理,加强 废铅蓄电池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的环境风险防控,保障环境安全。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加强废铅蓄电池污染环境防治相关知识宣传教育, 及 时公开试点工作相关信息,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三)工作目标2019年底前,积极推进试点企业废铅蓄电池收集、转运体系建设,初步建 立我省废铅蓄电池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体系,初步形成铅蓄电池领域的生 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体系,废铅蓄电池环境风险防控机制基本形成。2020年底前,持续推进试点企业废铅蓄电池收集、转运体系建设,进一步 完善我省废铅蓄电池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体系, 基本形成铅蓄电池领域的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体系,废铅蓄

4、电池环境风险防控机制得以健全。 试点单位在 我省的废铅蓄电池规范回收率达到 40鸠上。二、重点任务(一)明确试点范围及有关条件参与湖北省废铅蓄电池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单位原则上不超过 10个。参与试点的单位应当是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及 其委托的专业回收企业。鼓励试点单位依托有关行业协会、 联盟等生产者责任组 织联合开展试点工作。试点单位也可以与再生铅企业联合。满足试点条件(附1) 的,向省生态环境厅提出书面申请。试点时间自本实施方案发布起,至2020年12月31日结束。(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二)评审确定试点单位组织对申请试点单位的申报材料(包括申请书、企业铅蓄电池生

5、产销售回收 现状、收集网点和集中转运点建设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等)进行评审或现场核查, 根据评审或现场核查结果确定试点单位并在省生态环境厅网站进行公示。公示后,发文函告相关企业及省发展改革委、经信厅、财政厅、公安厅、交通运输厅、商 务厅、市场监管局、国家税务总局湖北省税务局等单位。(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三)规范废铅蓄电池收集网点建设试点单位可以依托铅蓄电池销售网点、机动车 4S店、维修网点等设立废铅 蓄电池收集网点(以下简称“收集网点”),收集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铅蓄电池, 收集过程可豁免危险废物管理要求。 收集网点应当划分出专门存放区域, 采取防 止废铅蓄电池破损及酸液泄漏的措施,具体建设要求详

6、见附2。收集网点只能与一个集中转运点建立对应关系,并接受集中转运点的管理。(省生态环境厅以及 各市州生态环境局负责)(四)规范废铅蓄电池集中贮存设施建设试点单位应规范建设废铅蓄电池集中贮存设施(以下简称“集中转运点”), 将收集网点收集的废铅蓄电池在集中转运点集中后, 转移至持有危险废物综合经 营许可证的废铅蓄电池利用处置单位。鼓励试点单位与我省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 可证的废铅蓄电池收集企业加强合作,通过委托回收、联合回收开展试点工作, 避免重复投资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依托铅蓄电池产品仓库设立的集中转运点和新 建的专用集中转运点,均应当依法办理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并由所在地市州生

7、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批。废铅蓄电池集中转运点应具备专用贮存 场地、运输工具、收集包装设备,具体建设要求详见附3。集中转运点建设应严格落实环评有关要求,并及时完成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省生态环境厅以及各市 州生态环境局负责)(五)核发废铅蓄电池收集经营许可证试点单位完成集中转运点、收集网点分批建设后,满足申办危险废物收集经 营许可证条件的,向省生态环境厅申请领取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经审查, 省生态环境厅对符合条件的试点单位颁发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并予以公告C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将载明集中转运点、收集网点的名称、地址和收集能力等内容。集中转运点、收集网点名单实施动态管理,省生态环境厅依据实际增

8、减 情况适时换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在网站更新。领取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 的试点单位,可以集中贮存我省收集网点的废铅蓄电池, 也可以通过集中转运点 收集我省企业事业单位产生的废铅蓄电池。(省生态环境厅以及各市州生态环境局负责)(六)加强废铅蓄电池分类管理根据环境风险大小将废铅蓄电池分为两类管理: 未破损的密封式免维护废铅 畜电池(以下简称“第I类废铅畜电池”)、开口式废铅畜电池和破损的密封式 免维护废铅蓄电池(以下简称“第U类废铅蓄电池”)。与第U类废铅蓄电池相 比,第I类废铅蓄电池环境风险相对较小,两类废铅蓄电池环境管理要求有所不 同,具体要求执行本方案的有关规定。(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

9、输厅以及各市 州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负责)(七)规范废铅蓄电池转移管理为防控环境风险,废铅蓄电池转移过程原则上执行“就近收集、就近转移、就近利用处置”的原则。收集网点向集中转运点转移第I类废铅蓄电池,应当做 好台账(样表见附4)记录,如实记录废铅蓄电池的数量、重量、来源、去向等 信息。收集网点向集中转运点转移第U类废铅蓄电池但完好未破损的,以及企业事业单位向集中转运点、集中转运点向废铅蓄电池利用处置单位转移废铅蓄电池 的,应执行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危险废物转移联单中,应根据危险货物道 路运输规则(JT/T 617)注明废铅蓄电池对应的危险货物联合国编号。机动车 4S店及维修点等具有独立法人

10、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其向集中转运点转移废铅蓄 电池,应当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同时,本试点方案要求办理废铅蓄电池 转移联单的,必须通过全国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或湖北省危险废物监管物联网 系统运行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以及各市州生 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负责)(八)规范废铅蓄电池运输管理通过道路运输废铅蓄电池,应当遵守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和危 险货物道路运输规则(JT/T 617)的规定,并按要求委托具有危险货物道路运 输相应资质的企业或单位运输。破碎的废铅蓄电池应放置于耐腐蚀的容器内, 并采取必要的防风、防雨、防渗漏、防遗撒措施。操作人员应接受危险货物道路运

11、输专业知识培训、安全应急培训,装卸废铅蓄电池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容器、 车辆 损坏或者其中的含铅酸液泄漏。在满足上述包装容器、人员培训及装卸条件时, 附5所列三种废铅蓄电池可按照普通货物进行管理, 豁免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要求。 少量破损的废铅蓄电池(90kg以内)在收集网点向集中转运点转移过程中,若 密闭包装容器可以满足耐酸防泄漏的要求,可以按照普通货物进行管理,豁免危 险货物运输管理要求,但应加强台账记录。(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以及各市州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负责)(九)提升废铅蓄电池跨区域转运效率我省废铅蓄电池拟跨省转移至外省(区、市)的,应经移入地省级生态环境 部门同意和湖北省生态环境厅

12、许可批准; 转入我省的,应经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同 意,移出地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许可批准。我省优先对存在长期合作关系的试点单 位简化跨省(区、市)转移审批手续,试点期间对第I类废铅蓄电池的跨省转移 实行一次性审批。在审批手续有效期内如果发现相关单位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 则该地试点单位不再享受简化跨省转移审批手续便利, 并依法作出处罚。跨省(区、 市)转移第U类废铅蓄电池的,严格遵守危险废物转移管理的有关规定。 省内转 移执行现有危险废物管理相关规定。(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以及各市州 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负责)(十)加强废铅蓄电池收集转运信息化监督管理试点单位应建立废铅蓄电池收集处理数据信息管

13、理系统,如实记录收集、贮存、转移废铅蓄电池的数量、重量、来源、去向等信息,并实现与湖北省危险废 物监管物联网系统、全国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对接。鼓励试点单位建立 统一的废铅蓄电池编码体系。省生态环境厅依托湖北省危险废物监管物联网系统, 建立废铅蓄电池收集处理专用信息平台,对废铅蓄电池收集、贮存、转移、利用 处置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和核查管理。(省生态环境厅以及各市州生态环境 局负责)三、实施步骤(一)启动试点阶段(2019年2月-4月)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交通运输厅制定发布湖北省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集中收 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申请试点单位根据本方案有关要求, 编制具体实施方案

14、并确定试点工作目标,4月25日前向省生态环境厅提交申请 材料。(二)审核确定试点单位阶段(2019年4月-5月)5月25日前,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对申请试点单位的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或现 场核查,根据评审或现场核查结果确定试点单位并进行公示。(三)建设实施阶段(2019年5月-12月)试点单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编制及审批工作,建设集中转运点、收集网点及信息系统。省生态环境厅依据试点单位申请,依法颁发废铅蓄电池收集经 营许可证。试点单位开展废铅蓄电池收集、转移工作,完成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并每季度向省生态环境厅报告工作开展情况。2019年底前,省生态环境厅向生态环境部报告试点工作年度进展情况。(四

15、)强化完善阶段(2020年1月-11月)试点单位进一步完善废铅蓄电池收集网点、集中转运点、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转移等有关规定。省生态环境厅适时更新废铅蓄电池 集中转运点、收集网点名单。各级生态环境、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加强监管,防控 环境风险。(五)总结评估阶段(2020年11月-12月)11月30日前,试点企业向省生态环境厅提交试点工作总结报告。省生态环 境厅会同省交通运输厅组织现场核实和试点工作评估,12月底前向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上报试点工作总结报告。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省生态环境厅分管领导任组长、省交通运输厅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省生 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

16、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与化学 品处,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协调推进试点工作。(二)加强指导检查各级生态环境、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单位的指导和服务,重点加强对 废铅蓄电池收集网点、集中转运点贮存场所建设、信息系统建设、转移运输规定 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各市州生态环境局应加速办理试点单位废铅蓄电池集中转运 点贮存场所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工作,确保全省试点工作按进度推进。加强检查核 实,对发现在试点申报、信息报送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未按照试点实施方案开展试点工作的以及试点期间引发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要依法依

17、规处理; 情节严重的,取消试点资格。(三)严格监管执法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试点单位的环境监管,加大现场检查(检查内容参 照附6)力度,督促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加大废铅蓄电池环境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将非法转移、倒卖、利用处置废铅蓄电池的违法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 信息纳入生态环境领域违法失信名单, 实行公开曝光;情节严重的,依据有关法 律法规吊销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依法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的监管, 指导其采取保 障运输安全的措施并遵守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有关规定,依法打击废铅蓄电池运 输违法违规行为。(四)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试点单位应向社会公布全部废铅蓄电池收集网点和集中转运点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运输车辆信息和收集作业人员联系方式、环境保护制度和污染防治 措施落实情况等信息。省生态环境厅及时公开试点工作相关信息。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开展废铅蓄电池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