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下全册教案-ABC教育网-_第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下全册教案-ABC教育网-_第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下全册教案-ABC教育网-_第3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下全册教案-ABC教育网-_第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下全册教案-ABC教育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44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1.1 放大镜【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 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一、引入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1.

2、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科学文件夹 桂花树叶 新闻纸 用眼睛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 用眼睛看到的桂花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用眼睛看到的新闻纸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 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

3、),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科学文件夹 编号预测纸的种类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特征验证后确定的种类1 2 3 3. 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4.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教学反思:1.2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教学目标】1. 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

4、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 2. 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3. 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 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 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二、探究过程1放大了多少倍 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

5、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 (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3)

6、教师出示一块布,问: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观察并用表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文件夹 放大镜的倍数 5 倍10 倍观察布料的结果(图) 不同点 (4)学生讨论: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 (5)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围有什么变化? (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倍数越大的透镜,视野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的透镜,视野越大。 (7)教师出示粉笔等物体,要求学生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文件夹 编号物体名称 用放大镜观察的结果1粉笔2铅笔头3橡皮屑4石块5面包

7、6八角茴香7自己的皮肤89(8)教师出示蝗虫和蚕卵标本,让学生思考:观察蝗虫标本和蚕卵标本,应该各选择怎样的放大镜? 4. 教师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1.3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1会使用放大镜耐心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发现昆虫王国的更多秘密;知道使用工具比只用眼睛观察获得的信息更多。 2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3在学生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昆虫或昆虫标本、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2有关昆虫世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

8、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 1对话: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他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 2讲解: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属于昆虫。 3你知道蝗虫头上的触角是什么样的吗?谁能来画一画? 像昆虫的触角、眼睛、耳朵这些细小的器官我们平时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它们的特殊构造,也许会发现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 二、观察昆虫的部分器官 1教师提供昆虫或昆虫标本,学生分组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要求先用眼睛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里。 2交

9、流自己的发现。 蝴蝶的翅 交流自己对蝴蝶翅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蝴蝶的翅,并呈现文字“每个美丽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的镶嵌在翅上的鳞片窝里。鳞片上有几十条到上千条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脊纹上还有很多并列的薄片,像书页一样叠合在一起。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射出美丽的光芒”。 昆虫的复眼 交流自己对昆虫复眼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的复眼,并呈现文字“蝴蝶有 1.2 1.7 万个小眼,蜻蜓则有 1 28 万个小眼,家蝇有 4 千个小眼。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 1 2 米远,苍蝇只能看到 40 70 毫米。可是

10、,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十分敏感,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 0.01 秒就能做出反应”。 昆虫的耳朵 交流自己对昆虫耳朵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蟋蟀的耳朵,并呈现文字“耳朵长在前足胫节上,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螽斯、蟋蟀的听器外形为卵圆形或缝隙状,鼓膜里有 100 300 个感觉细胞,可以很快接受到同种发出的召唤、求爱、交尾、攻击、报警等声音信号,从而做出回答。据测定,螽斯科一些属听器的最适频率为 1 万 1.7 万周秒,蟋蟀的足听器为 700 5000 周秒,但它们能够感受到的音波范围要比最适范围广得多。 蝗虫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一节的两旁;蚊子的耳朵,长在触角上

11、;螽斯、蟋蟀的耳朵,长在前足的小腿上;飞蛾的耳朵,长在胸腹之间;蝉的耳朵,长在腹部下面”。 昆虫的触角 交流自己对昆虫触角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昆虫的触角,并呈现文字“触角是主要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触觉和听觉的功能。触角能够帮助昆虫寻找食物和配偶,并探明身体前方有无障碍物。有些昆虫的触角还有其他用处,例如雄性芫菁在交配时用来握住雌虫,魔蚊幼虫用来捕捉食物,仰泳蝽的触角在水中能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来帮助呼吸”。 3教师小结: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看了昆虫复眼、耳朵、触角的介绍,我们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课外,我们还可以继续去观察昆虫,努力发现昆虫更多的秘密。 三、启发学生

12、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的秘密 1谈话:我们前面观察的都是昆虫的标本,如果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观察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的歌唱声中去观察,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2阅读教材上的观察范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3制定观察计划,包括观察的内容、地点、方法。 4交流观察计划。5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包括环境保护和安全注意事项。 四、小结1.4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

13、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 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

14、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 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 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

15、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法。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白糖或碱面的浓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让其蒸发。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几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加热时玻璃片离火焰要远一些。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摸它。 5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 6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 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 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

16、的用途 1欣赏更多的晶体:教师用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晶体。 2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例如,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半导体晶体广泛运用在电子产品中,我们今天的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都使用了半导体晶体。如果没有这些半导体晶体,我们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电视,也不能清楚地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亲人传来的声音。此外,光纤通讯技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利用这种晶体做光源,人们就能在一根头发丝般的光导纤维中传递几十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视,从而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 3小结

17、:晶体的用途还很多很多。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认识犹如冰山之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五、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 1.5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教学准备】不同

18、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1引入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讨论。 2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汇报。 讲解: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19、。 3做个简易显微镜 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5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6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 300 倍,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

20、物体。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1932 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 1 万倍。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了放大率 200 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7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1.6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目标】1发现并提出有关生

21、命世界的问题,产生对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 2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探索微小世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能对观察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在班上和大家交流。 【教学准备】1教师预先准备好一些资料卡片或相关的书籍,这些资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养和观察霉菌、如何培养手上细菌的菌落、如何获得生活在水里的微生物等。 2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显微镜和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1引入对话:詹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列文虎克会有这么多精

22、彩的发现? 我们的许多同学也用显微镜发现了生物世界的许多有趣的问题,大家读读我们教材上的事例。 学生阅读教材第 15 页“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内容。 讲解:“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于观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解决了问题,得出了宝石花耐旱的答案。我们在平时观察中,对周围的生命世界也一定有许多问题,让我们也来自己寻求答案。 2提出问题 我们对生命世界有哪些问题呢?可以从自己的家、校园、我们的身体等方面好好想想。自学课文第 12 页,然后分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归纳出几个可以探究的问题。如: 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不是水里有什么微生物? 厨房里的砧板上有没有

23、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土壤中有没有微生物? 我们的头发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的? 大组交流。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把这些问题都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归类和筛选。 3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和准备观察材料 说明显微镜下观察的要求,讲解观察标本的制作和培养。 出示显微镜,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进行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 4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 各组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本组的研究课题。 根据问题制订观察研究的计划。 大组交流计划。 5布置课外观察任务 在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下,按计划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研究。 根据自己的观察研究写出研究报告。 告诉学生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写作

24、要求,包括课题名称、问题是怎样提出的、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收获和体会。内容要真实,除正文外,可附图、表格、照片、实物等。 1.7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目标】1.培养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 2.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能对观察过程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 3.发现并提出关于生命世界的问题,获得关于生命世界的更多了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对教室环境做相应布置、制作一张“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的研究大海报、了解各组研究的课题内容。 学生准备 整理小组研究的方法、步骤、结果、遇到的问题等,完成汇报交流表。 【教学过程】一、回

25、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活动的材料准备、确定的研究计划以及研究报告的内容、格式进行回忆、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个科学展示会,交流大家在上节课中研究的过程、方法,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交流会前的准备 在交流会中,请大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大家,既向大家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向大家征求对自己组的研究情况的意见。同时,我们也要互相评一评,看看哪组的研究更好? 那么我们怎样看一个研究好不好呢?应当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呢?请大家想一想。 学生共同讨论,形成评价标准: A有明确的选题 B有完整的计划 C研究报

26、告内容齐全(包括选题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研究的结果、研究中的问题等几个方面) D表述清楚有条理 E小组成员团结合作 三、召开“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 下面开始我们的“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由第一小组先进行汇报,请其他组的同学认真仔细听,对他们的研究报告有什么意见、建议或者问题,可以在他们汇报结束后提出来,然后再由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 学生汇报。 教师组织其他组的同学对第一组的研究报告提出意见、建议,指出其中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并由第一组同学解答质疑。根据评价标准,综合各方面情况,对小组成果进行评价。 教师继续组织其他组的汇报和评价活动。 四、课堂小结 教

27、师引导学生对今天的科学展示会进行评价,想想有没有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学生评价课堂组织情况 教师小结并提出希望。 教师请学生把小组的研究报告张贴在课前准备的“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研究大海报上,供大家学习参观。 1.8 微小世界和我们【教学目标】1.体会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扩大了人类的观察范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微小世界的欲望。 2.能做酵母发面的实验,并提高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3.知道酵母发面的原理,懂得人类对微小世界研究的成果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表一或表二) 每组一份酵母菌发面材料:面粉、酵

28、母、水、塑料量杯。 学生准备:整理收集的资料,完成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有关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并且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填写在收集表中,大家完成了吗? 这节课,我们就先一起来交流关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 一组同学在交流的时候,大家注意仔细听。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他们交流后提出来。 二、资料交流会 (教师组织学生按序分组汇报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 教师:哪组同学愿意先来交流你们收集到了哪方面的资料? 学生汇报。 (等一组汇报之后,教师组织其他学生对这一组的资料进行评价和质疑,由汇报的小组进行解答) 按这样的方法,

29、组织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并对交流的资料进行讨论评价。 及时结合学生所谈到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如学生谈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工程时,可以激发学生为祖国有这样的科学家的自豪之情,也可适时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将来向袁隆平一样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的欲望。 教师小结:大家收集的材料真丰富!像同学们刚才所介绍的,人类确实在探索微小世界的道路上有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发现,既有食品、医学方面的,也有农业、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等其他方面的,这些发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我们有些同学还每天都在享受着这些发现所带来的成果。 三、尝试用酵母菌发面 (出示:面粉、酵母、水、塑料量杯)大家看,这是什

30、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酵母。 很多同学早餐都要吃馒头或者包子,那么馒头、包子是怎么制作的呢?它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都要经过发酵这个过程,通过发酵可以使面粉体积膨胀,而发酵就离不开酵母。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尝试着怎么使面粉发酵吧! 教师示范: 先用一小烧杯( 50 毫升)水将酵母( 10 克左右)化开,再加入面粉( 100 克左右)和匀,揉成面团,然后放入塑料量杯中。 教师: 现在我们来观察面粉会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每隔 20 分钟观察记录一次,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 组织学生分组尝试面粉发酵的实验。 四、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课外坚持记录:面粉发酵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课外继续观察记录,

31、下节课一起交流面粉的变化情况。 第二单元 环境和我们2.1 垃圾堆里有什么【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一个关于生活垃圾的产生、数量、种类的调查统计活动。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产生垃圾的数量。了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要产生大量的垃圾。 2. 知道生活垃圾里有什么,尝试对生活垃圾分类。 3. 关注垃圾的去向、人们对垃圾的处理,逐渐养成主动保护环境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对家庭产生的垃圾及其数量、种类等进行调查。 2.收集一些废弃的物品,如空塑料饮料瓶、玻璃瓶、纸盒等。 3.收集有关垃圾堆、垃圾场的录像或照片。 【 教学过程 】 一、提前一个星期布置对家庭垃圾的调查 1.观看人们丢弃生活垃圾的图片和视频

32、资料,请大家说说感受。 2.提问:你们知道家里一天扔掉多少垃圾吗?这些垃圾分别又是怎么来的呢?引出对家庭垃圾的调查活动。 3.讨论可以调查的内容:家里一天要丢掉多少垃圾? 试着给垃圾分类,看看丢掉的垃圾中有哪些东西,分别占有多少比例。 4.讨论活动注意事项,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提示。 向家长说明要做的事情,得到他们的理解与帮助是很重要的,暂时保管垃圾,帮助测量垃圾的重量,确定分类方法等。 考虑并解决以下问题:如果家长不愿意帮助怎么办?如果某些垃圾非常容易腐烂怎么办?如果一些垃圾很难测重量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实际观测中容易碰到的,需要提前进行交流、解决。 家庭在不同日子里产生的垃圾量可能不一样

33、,怎么办?为了获取更真实的数据,可以记录 23天的情况再算出一天的平均值。要科学地进行调查活动。 如实填写统计表。可以对相关情况做补充记录,便于最后统计。 (以上内容,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课时安排,要求学生们做好科学观测的准备) 二、汇报讨论垃圾调查的情况 1.播放相关视频资料,问:在经历调查活动之后,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2.(出示空塑料瓶、玻璃瓶、纸盒等)你们认为这些是垃圾吗?它们还有用吗?能从垃圾堆里找到这些物体吗? 3.学生对调查的垃圾情况进行汇报交流。(关注学生汇报的方式、其他学生相互倾听的态度以及调查的真实性等问题)对调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是否碰到困难,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等。

34、4.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A垃圾的数量。如人口数量和垃圾数量有何关系;有几天垃圾数量特别多的原因是什么;数量上能否进行适当的控制;哪些垃圾是每天肯定会产生的等。 B垃圾中都有些什么? C如何分类? 学生可以按照多种途径对家庭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如: 按照材料分:塑料、金属、纸、玻璃等。 按照原来的用途分:食物、包装、一次性用品、衣物、家具和电器等。 按照危害状况分:有害垃圾和一般垃圾。 还可以按照来源和处理方法来区分。5.全班统计的基础上,对垃圾的总量、人均每天产生多少垃圾进行计算。并算一算垃圾中纸品、塑料大致占的比例。6.可以推算一下全市、全省、全国一天产生的垃圾量。7.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可以

35、讨论相关问题:垃圾增加的原因;人们是如何简单处理垃圾的;我们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关于垃圾的问题有哪些? 2.2 建一个垃圾填埋场【教学目标】1.了解垃圾处理的一般方法,分析简单填埋和直接焚烧垃圾带来的危害。 2.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经历尝试设计合理、清洁垃圾填埋场的活动。 3.了解现代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分析仍然存在的问题。 4.引发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2.现代清洁垃圾填埋场构造图。3.填埋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每天产生的这么多垃圾,是怎样处理

36、掉的呢?你知道关于垃圾处理方面的内容吗? 2. 垃圾填埋起来,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方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3. 是不是把垃圾填埋起来就一定安全了呢? 二、进行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过程 1.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种方法。如何操作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2 页的内容。 2.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 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 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注意仔细观察,描述其现象。 4.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处理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

37、吗? 2学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3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4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5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 6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垃圾呢? 2提出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3提出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2.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教学目标】1.经历研究包装盒的活动,了解过度包装和滥用塑料包装的危害。 2.知道垃圾减量的重要性,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3.用实际行动

38、减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事,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带 1 2 个商品包装盒。 教师:几个过度包装的包装盒和注意了环保的包装盒。称重的弹簧秤。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艺品,如空罐做的笔筒、饮料瓶做的花瓶等。 【教学过程】一、 导入 1. 我们已经知道垃圾要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呢? (根据学生的讨论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或归纳:解决垃圾问题要从各方面努力,首先要从根源上想办法减少垃圾的数量,然后把可以用的材料回收,最后剩下的再作无害处理) 2. 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好办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 3师生一起探讨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

39、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言之有理就应给以肯定,如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自己带喝水的杯子,少买瓶装饮料,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等,教师可引导学生侧重于考虑家庭中和学校里的哪些垃圾可以想办法减少) 二、包装盒的观察研究 1. 一般情况下商品都有包装,包装有什么用呢?(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等,而且比较卫生) 2. 包装最后到哪里去了?(都成了垃圾) 3. 商品不同,包装的方法也千差万别,今天我们就来观察研究包装盒,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4. 教师出示教材第 24页上的问题,解释什么叫“过度包装”。 5. 讨论:用什么方法或标准来衡量有没有“浪费”的情况。(如可称

40、量包装和商品各有多重或体积各占多少,也可用估测的方法) 6. 分组观察、思考教材第 24页上的13个问题。 7. 汇报观察研究结果。 8. 全班研讨教材第 24页上的46个问题。 三、废弃物品重新使用的研究 1. 有些东西已经用过,好像可以丢掉了,其实它还可能有其他用处。 2. 教师出示一根包装绳、旧玻璃瓶、废塑料袋,谁能尽可能多地列举它们还有哪些用处? 3. 交流汇报。 4. 说说还有哪些物品是可以重新使用的?怎样使用它们?(教师可提示旧衣物、旧玩具、旧图书等物品) 5. 废物利用有哪些好处? 6. 我们经常购买一些小工艺品,人们还常常互赠贺卡或其他小礼物。如果我们注意收集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创

41、意制作,不但省钱,还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更具特色,作为礼物的话,还能表达自己的诚意。 (展示几种废旧物品制作的精美作品) 四、总结、拓展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2. 你们能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制作出有意义的作品来吗?利用课外时间做一做,然后开个展览吧! 2.4 垃圾的回收利用【教学目标】1经历一个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收集资料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方法和好处的过程;经历一个创造条件将垃圾回收利用的活动。 2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培养资源意识;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认识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和材料;认识回收标志;了解一些常见的可回收材料的回收方法及其好处。 【教学准备】学生:带一些平时

42、会扔掉、但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来;分组分品种调查废材料再生利用的方法和好处。 教师:有回收标志的不同品种的塑料瓶,如聚酯塑料饮料瓶、高密度聚乙烯塑料酱油瓶等;其他可回收的不同材料的物品;回收垃圾的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一、 导入 1(教师出示一袋装有一些纸盒、玻璃瓶、塑料瓶、废金属的垃圾)这是什么?是垃圾还是资源?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垃圾的回收利用。(揭题) 二、 回收利用报告会 1. 把带来的物品集中起来,检查这些物品是不是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2. 这些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中,以哪几种材料居多? 3. 按制作的材料,把这些物品分分类,再统计出每一类的数量。(详见表格设计示例) 4.

43、回收利用这些材料有哪些好处呢?按玻璃、钢铁(金属)、纸、塑料分别来说一说。 5. 不少同学都是通过一些数据和资料来说明回收利用和生料加工相比所具有的优势,你们是怎么搜集到这些数据和资料的?对于这些数据和资料,你们有什么感想? 6. 如果回收利用垃圾花的钱比生料加工花的钱更多,那就不需要回收了。对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看的? 7. 仔细观察那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塑料饮料瓶,上面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志?这个标志在哪里?是怎样的?有什么含义?数字表示什么?下面的字母又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为垃圾的回收利用做什么贡献? 8. 简介这个世界通用的回收标志。 9. 你们认为较为完整的解决垃圾问题的系统方案应包括哪

44、些方面? (引导认识方案应包括垃圾减量、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理这三个大的方面) 三、 建一座回收中心 1. 对于这些已经分类的、可回收利用的材料,我们应该怎么办? 2. 我们的学校、班级垃圾回收利用工作做得怎么样?还可以做哪些改进? 3. 让我们行动起来,回收可利用的宝贵资源。具体该怎样做呢? 4. 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方案主要包括:需要做几个分类回收箱? 不同材料的回收标志如何设计?需要文字说明吗? 回收箱放置在什么地方? 如何管理回收箱?谁来管理?等等。 5简介并评价方案。 四、 总结、拓展 1将收集、整理过的资料进行布展。 2利用课外时间,组建一个班级或学校的资源回收利用中心。 2.5

45、分类其实很简单【教学目标】1. 经历垃圾分类和做堆肥的活动。 2. 知道垃圾怎么分类,每类包括哪些,以及各类垃圾的处理方法。 3. 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4. 了解堆肥的意义和堆肥的方法。 【教学准备】1. 准备卡片,用来标注各种垃圾的名称。 2. 3个盆或桶 ( 蓝、绿、红色 ) ,分别贴着“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字条。 3. 录像或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1. 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你们制定的解决垃圾问题的系统方案是怎样的呢?(评价大家提出的方案) 2. 同学们提到的各种解决方案都不错。那么,怎样才能在所有的家庭中甚至在

46、全社会中实施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 播放录像或谈话: 很多地方的垃圾是混装、混倒的,或者采取混合集中后再分类,但这样的方法都不利于垃圾的回收和无害化处理。我国现在已经开始实行垃圾从源头上分类、分装。 二、垃圾分类的方法 1. 我们的街道、小区的垃圾分类了吗?是怎样分类的呢?还存在哪些问题 ? 2. 从有利于垃圾回收和处理的角度考虑,怎样分类比较合适? 3. 垃圾分类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每个小组桌上放一堆“混合垃圾”(用模拟卡片代替),讲台上放“分类垃圾桶”(红绿蓝色的盆子)。每个小组的学生以接力的形式,一次在“混合垃圾”中拿出一种“垃圾”,扔到台上相应的垃圾桶中,分类正确、速

47、度快的小组为优胜。 (2)进行垃圾分类比赛。 选学生做裁判,检查各小组的分类正确率,评比。 4. 讨论填写教材第 28 页的分类表。介绍现行使用的分类垃圾桶的颜色。 5. 介绍有毒有害垃圾随意处理的危害,简单介绍如何处理废电池。 三、怎样在家里科学处理垃圾 1. 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能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和及时处理,将对改善环境和节约自然资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讨论: 我们家里的垃圾分类了吗?是怎么分的呢? 有没有存放废纸、玻璃、金属和塑料的地方? 我们知道收购废品的回收站在哪里吗?知道怎样卖废品吗? 3. 思辨: 有人说:“一点点废品卖不了几个钱,放在家里占地方不划算。”你们怎么看

48、? 4. 家庭垃圾中约三分之一是食物废料。这些垃圾和院子里的枯叶、杂草等能够通过堆积自然分解,成为有用的有机肥料。这样既处理了垃圾,又生产了肥料,一举两得。 5看书,学习制作堆肥箱。 6. 像这样的科学处理垃圾的办法还有许多,你们还知道哪些? 7. 希望同学们人人行动起来,对生活垃圾分类、分装和及时处理,让我们的家园更清洁和美丽。 2.6 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缺水、气候变暖、物种灭绝、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2. 了解我国面临的缺水和土地荒漠化问题,尝试解释原因。 3. 了解人们开展的环境保护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果。 4.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49、,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荒漠化的土地照片或录像,臭氧层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一、了解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 1.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可现在人类生存正面临着环境的严重挑战。除垃圾之外,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2. 各小组讨论,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都写下来。 3. 各小组汇报,把不太了解的问题提出来。教师梳理各小组提到的环境问题。 4. 教师归纳学生的汇报,并作鼓励性评价。 补充讲解学生尚未提及或未清楚表达的环境问题。 5. 简单介绍我国所面临的缺水、土地荒漠化问题,尝试解释原因。 二、人们为保护环境做了哪些工作 1. 认识

50、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后,各国人民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国也不例外。 介绍影响力和成效比较大的环境保护行动。(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治黄、治淮,三北防护林带,退耕还林还草,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学生能够理解的例子) 2. 说说你们所知道的环境保护行动。 学生自由发言:环境保护行动及其成效。 2.7 考察家乡的环境【教学目标】 1. 经历调查家乡环境(水)污染的活动,学习一些考察自然环境的方法。 2. 了解家乡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3. 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和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采集水样的瓶子(自带),放大镜,显微镜。 教师:选择适合学生考察水资源污染

51、的地点,有关家乡水域污染的图片或短片。 【教学过程】一、 激发考察的兴趣 1我们看了很多有关水域污染的资料,也研究了垃圾处理问题,但是我们还没有系统地考察过我们身边的自然水域的情况。 2以你们以往的经验看,从哪些现象可以判断水域被污染了?推断一下,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3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考察家乡水资源的污染情况。 二、 确定考察活动的主题 1有关水的污染,你们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考察活动,或者打算考察水污染的几个方面? 学生讨论,口头形成小组活动计划。 2交流。 教师指导:在思考考察项目的时候要想一想,需要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我们能找到吗? 3各小组编写考察计划,设计考察项目表。 教师指导:

52、 (1)考察计划的指导: 考察计划要注明的几个方面:时间、地点、考察人员、器材准备、考察项目、检测方法、小组分工,考虑安全问题 (水污染考察表详见表格设计示例部分) (2)考察技术的指导。 A实地考察 看教材第 32页,回答学生的疑问。 B水样观察 看教材第 24页,回答学生的疑问。 三、小组考察活动 小组活动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取样时要注意安全,如果水平面比较低,可以选择用吊桶取样。观察检测活动时,要离水域稍微远一些,方便小组成员活动。 推荐地点:如果临近河、湖可以选择河、湖的水样来考察。也可以选择井水,或者小区周围的小溪。 (备注:下一节课教师听取学生汇报,开展点评活动) 第三单元

53、宇 宙3.1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改进观测工具,去探索和认识月球。 2. 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能与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月球的资料;能根据资料的特征整理制作自己的“月球卡”;在讨论交流中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并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评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月球的信息;能创造性地制作自己的“月球卡”;通过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

54、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1. 交流有关月球的已有经验。 (1) 背几首有关月亮的古诗,说几个关于月亮的故事。 (2) 关于月球,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3) 引导语: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出示课题:地球的卫星月球。 (4) 说说地球有几个卫星(能区别人造地球卫星)。 (5) 引导语: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这个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不断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 2.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1) 交

55、流有关人类对月球探索的资料。 (2) 讨论:说说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可以分为哪些阶段? (3) 阅读教材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有什么变化和发展? (4) 讨论:你们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知道了什么? (5) 你们还知道其他的观察月球的工具吗? 3. 交流有关月球的其他信息。(1) 交流(简要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月球的资料(交流活动不宜过长)。 (2) 教师根据学生们的交流内容进行简单的分类。 (3) 小组内将课前搜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 (4) 观察信息的差异,让学生们说说自己对信息差异的看法。 4. 制作“月球卡”。 (1) 阅读教

56、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思考自己的“月球卡”如何去 设计? (2)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构思。 (3) 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5. 延伸活动。 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 请大家继续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 3.2 月相变化【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可以借助观察来发现。 2. 过程与方法 能持续观察月相的变化;能根据已知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作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

57、己的假设进行调整;能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月相的观察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月相的信息;通过对月相的了解,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复杂而变化的系统;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观察在了解科学事实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圆纸片、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1. 月相及画月相 (1) 说说平时看到过的月亮有哪些形状?(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 引导语:“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在几张大小相同的圆纸片上画出我们观察到的几种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让几位同学把剪出的月相贴在黑板

58、上,观察分析这些月相。 (5) 讨论: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够见到这样的月相吗?为什么? (6)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确性。(7)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月相时的两个顶点连接起来就是圆的直径。 (8) 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2. 贴月相 (1) 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 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 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 观察黑板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 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和问题,并在集体中加以讨论。(在此过程中,

59、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其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6)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7) 学生讨论交流。 3. 观察白天的月相(1)在给月相排序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的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 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 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 (4) 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

60、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 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 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 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2. 过程与方法 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大胆地想像,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