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_第1页
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_第2页
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_第3页
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_第4页
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1【例题1】(06卷)【参考答案】 唯在春节,江南江北,共饮一杯美酒;或在端午,将一只只粽子,包成永恒不变的景仰怀念和殷切期望。唯在重阳,塞北江南,同寄一片秋思;或在清明,将一缕缕雨丝,洒作千里一地的冷冷清清与悲悲戚戚。2【规律与技巧】1.熟悉并熟练运用考试说明要求的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要在平时经常性作语段训练。2.江苏高考的情境造句一直将手法的运用和实际语境相结合,有时还要关注社会热点,复习中要有强烈意识。 如(07卷)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09卷)“汶川大地震”;(10卷)“上海世博会”

2、该题 一是要紧扣身份,如外国人、童话人物、首次来中国等;二是要体现祝愿或赞美;再如 (11卷)“辛亥革命100周年”。33.江苏高考还常常将手法的考核融入特定的文体,考查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如(07卷)“迎奥运主题活动主持人的开场白”;(09卷)的“留言”;(10卷)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11卷)的“按语”。按语,亦写作“案语”,是作者、编者对有关文章、词句所做的说明、提示或考证。(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此题所写“按语”应是对开设该专栏进行的说明,即为什么要开设该专栏。如果学生对“按语”既没有理性的知识,又没有感性的认识;如果教者自身积累不足,又不善于学习,那么,学生在考场上遭遇

3、到此类题目只能“仰天长啸”“欲哭无泪”了!4.除了考查特定的修辞格,还有考查广义表达的题型。如(12卷)“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意”。4【例题2】(06卷)【规律与技巧】1.诗歌的手法有与其他文体不同的考查重点。如修辞手法中的对比、比喻、借代出现较多,有时还有用典等生僻手法,需要全面掌握。(05卷)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再如: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以及语言的风格等,考查形式均与现代文有异,需引起注意。52. 诗歌的手法常常与思想感情放在一起考查。如(07卷)(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08卷)“

4、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1卷)“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3.开始在江苏卷中出现“鉴赏”类题型。如:(10卷)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12卷)(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参考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在完成此类题时一定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作答。6【例题3】(07卷) 麦 天【规律与技巧】1.这是一个非常典范的手法题。回答时非常需要层次感。记住几句话:选取了,从角度,运用了,有效果

5、。2.注意题目暗示。如(09卷)上善若水 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既说不以“描写”见长,即暗示答题时应当从表达方式入手。3.注意问法的区别,是明确从修辞角度作答,还是问得比较宽泛。是问“哪些手法”,还是“什么手法”7【例题4】(10卷) 溜 索【规律与技巧】1.学会找到最有表现力的描写文字;对描写文字进行概述分析。这是一种隐性能力,要求我们抓住文本主要情节片段或有表现力的细节,进行概述。要将观点性的概括之语和转述之言,融为一体。2. 重视人物描写方法的积累,这是小说类文本与其他文体的区别。人物描写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称谓,如正面描写

6、和侧面描写,又如白描和细节描写;还如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83.要明确描写性语言的特定背景,即什么背景下说的话,什么背景下的动作或心理等;分析描写性语言之于人物性格和小说主旨的意义和作用。如(08卷)侯银匠第16题【答案】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其中“呆呆地发愣”写神态,“绝望”“伤感”写心理,这些描写重在刻画主人公的脆弱;“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伸长的舌头”写行为,突出他检查自身病假的专注与仔细,由此刻画了他的敏感与多疑。9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春 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

7、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注: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春夕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10请谈谈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1)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点明在异乡送春归的诗人形象(点明春归时节我身在异乡);引起下文诗人凄楚的情怀的抒发。(每点1分)11(2) 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此外,颔联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表达特色?(3分)分析:典故: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1分) 虚实结合: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

8、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 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注意,视听结合分析时不能将蝴蝶一句作为视觉描写) 曲折层递: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 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这三层愁情,一层比一层深。(每点1分,写出两点即可。)12(3)概述全诗表达了作者那些情思?(4分)分析: 春逝之伤;思乡之苦;迟暮之悲(或“对范蠡功成身退的羡慕”);故园美好却欲归不得的矛盾。(答出1点1分,2点2分,3点4分)1311请分析第节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画面,展现友人相聚把酒言欢的场景

9、,富有生活情趣;语言通俗、朴实,表达富有韵味;多用短句,有节奏感;表现了作者在吃酒是不重在酒而在精神感受。(1点1分)12文章第节画线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6分)运用比喻、比拟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笛声抑扬顿挫的特点,语言富有动感和韵味。14【专题总结】15【训练反馈】1【示例】千百围观的人在笑。几个年轻人笑得岔了气,在不停地咳嗽;几个妇女笑得喘不过气,在自己拍着胸部;几个孩子边笑、边跳、边拍手;几个姑娘笑出了泪,弯下了腰。 面无表情的刽子手用脚去踏那巨大的轮盘,轮盘慢慢地转动起来,被绑着的伽西莫多不停地发抖,脸上一会儿愤怒,一会儿呆滞,一会儿呲牙咧嘴,一会儿

10、又呀呀怪叫。 千百围观的人又是一阵哄笑(如前,可略有变化) 伽西莫多的转轮在转动,伽西莫多转到刽子手比埃拉面前时,比埃拉便拉抬起胳膊,挥动那精致的皮鞭到半空中,鞭子发出“嘶嘶嘶”的声音,一鞭下去,又一鞭下去,落在伽西莫多的驼背上,鞭痕,血印,纵横交错。【提示】改写时注意突出场面感,把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描写改写为比较客观的叙述描写,也可以适当展开想象。162【示例】形式上运用比喻、设问、排比的形式,用语恰当,形式整饬;内容上充满了对自我的深刻反省,体现了雷锋同志严于律己的精神。【训练3】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夕答孙郎擢 何逊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虚

11、馆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1)诗题为“野夕答孙郎擢”,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野”“夕”的?请简要分析。17【试题分析】首先抓题干的“野、夕”二字,可以明确答题的要求应该从空间(野)和时间(夕)之景入手;其次抓名词“山、气色、墟、烟露、星、云、雀、树”,以明确诗中有哪些景物;再次抓动词、形容词,以明确景物的形态(山中气色满)和动态(墟上生烟露、星出云、雀隐树)以及景物的声音(鸟啾啾)、色彩(星杳杳);扣住题干“野、夕”二字对上面的景物进行分类;最后按先“野”后“夕”的答题顺序和“分总”的答题结构组织答案即可。【参考答案】“山中”“墟上”把“野”具体化了;(分抓住景物“野”的特

12、点进行鉴赏)“气色满” “生烟露”则是环绕着“夕”字,将傍晚的景色展现了出来;写星星从云中钻出,又以昏暗的“杳杳”作背景,更让我们感到了“夕”色;(分抓住景物“夕”的特点从形态、动态、声音和色彩进行鉴赏)听到鸟雀在“啾啾”地鸣叫,但却不见踪影,因为它们的巢深藏在树林之中,这既描绘出“野”景,又替“野”景抹上了一层“夕”色!(总抓住景物“野、夕”的特点进行概括)18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夜归鹿门歌 唐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注鹿门,山名,在襄阳。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

13、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191.这首诗的体裁属于_。(1分)古体诗2.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4分)“开”字将月光照射下,烟雾笼罩的山林由朦胧而赫然清晰地动态过程凸现出来,用词生动,意境全出,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20【训练4】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题。 壶口的黄河 肖铁 1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级C。(1)善于从题干中得到启示。题干“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已经暗示考生这是

14、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进一步思考:侧面烘托了壶口的黄河的什么?(2)善于从文章中心这个角度思考。全文歌颂了黄河雄伟的气势和旺盛的生命力,第四段恰恰是渲染主观感受,从侧面对此作了烘托。21【参考答案】(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每点给2分。第(2)点中答出“使人如临其境”给1分;答出“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给1分。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2【训练5】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题。马罗大叔(节选)

15、1.文中“干透的树枝燃烧起来充满了活力”一段描写了“火的世界”。请分析这一段文字的表现特色。【参考答案】视觉、听觉与内心感受相结合,细致描摹了火声和火苗的形态、光亮、气势;比喻新颖贴切;语言生动形象,精妙传神。 【评分建议】4分。第一层2分。第二、三两层各1分。231分析第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3分)将“我”听到冯伯伯死讯后失去知觉的反应比作冻僵一般,又将对冯伯伯的回忆比作烤火,使自己慢慢缓过神来,形象地写出噩耗对“我”打击之重,回忆给“我”带来温暖与慰藉。(3分)2第段关于人生中此刻的联想有何作用? (3分)揭示了“此刻”在人生中普遍意义,尤其是“此刻”在社会历史特定时期的巨大推动

16、作用,从而更好地表现冯伯伯对时间阐述的深刻性。(3分)243分析第段画线句的寓意。(2分)冯伯伯立足于社会人生,在行动中创造,在创造中表达自己的态度、立场,来理解社会人生。(2分)4从文章结构角度,赏析文章开头与结尾的精妙之处。(4分)文章开头不是采用一般的倒叙形式,而是由三十年前上听风楼告知惊天内幕起笔(这是两人关系发展、社会变革的重要事件),转到接到冯伯伯死讯的感受,自然引出对冯伯伯的回忆,使行文更富有变化,构思独特。结尾回到得知冯伯伯死讯,结束回忆,又宕开一笔,想象重回三十年前的那个夜晚的情景,以上“听风楼”起,以重回“听风楼”结,首尾呼应,虚实结合,意犹未尽。(4分)255文章重点是写

17、冯伯伯,却以“听风楼”为题,对此加以评析。(4分)“听风楼”是冯伯伯的住所,文章对冯伯伯的回忆都是围绕听风楼展开的,“听风楼”是文章的主要线索;普通、狭小的听风楼反衬出主人高尚品格,“听风”两字体现老人对社会的关注,“听风楼”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借“听风楼”寄托对冯伯伯的怀念,情感更加含蓄深沉。(得分点:结构思路:线索、形散神聚;抒情方式:托物怀人,含蓄深沉)(4分)26第17题,(6分)均分3.8,我班3.6分【答案】(6分)对以文化之名而行非文化之实的园馆建设加以规范;保护已有文化遗产,对故意破坏甚至虚构古迹的情形加强管理;反对走过场、求规模的文化活动,追求有智慧、有灵魂的文化。评分

18、建议:每点2分。存在问题:(1)不能针对16题的问题提出措施(2)照抄原文,不会概括(3)审题不到位,学生误答如何对待“文化”。27一、审题立意分析 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是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只言片语,断章取义;而审题的核心抓手则是材料中的叙述对象,一般从不同的对象入手可以提取不同的观点,也可以从叙述对象间的关系入手来提取观点。本则材料中,叙述对象主要是钻石和石头。钻石虽然不会发光,但它懂得反射别人的光芒,传播别人的光芒。也许,这就是钻石的价值所在,这就是钻石的光芒所在,这就是人们把钻石视作宝贝的根源所在。其关键句是“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据此,可提炼如下立意:28借力(善假于物);吸收别

19、人长处,成就自我;分享光芒,成就不凡;(参见课堂内外创新作文2013年第3期)传播别人的光芒,灿烂自己的光辉。(身边那些创设机会为他人搭台的人,那些发现榜样、树立榜样的人,他们的光芒因为发现他人的光芒而光芒万丈。)石头虽然与钻石一样不会发光,在黑暗中一样“暗淡无光”,但它却不懂得钻石会反射光,不懂得自身与钻石的区别,所以也就不能理解人们把钻石“抬得那么高”、“视作宝贝”的原因。其关键句是“愤愤不平”、“又有什么两样呢”。据此,可提炼如下立意:29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别人;要学会欣赏别人;欣赏别人的长处。从钻石与石头间的关系入手,可以提炼如下立意:正确认识自我,并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彰显自

20、身价值);正确对待他人,吸收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以成就自我。这两种表述,视为最佳立意。30二、几种若即若离的立意抓住机会,抓住机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虚心学习,谦虚谨慎;以上几种立意原则上是偏题的,应视为不及格;但考生如果在行文过程中与正确的立意若即若离,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考生所写“机遇”为“学习的机会”、“借鉴的机遇”,且有助于自身价值体现或实现的,视为基本切题。如果考生所写对象(金子),本质上是个“能认识自我,善借外物”的人,因而“总会发光”,也视为基本切题。如果考生以“虚心学习”立意,虽然较多论述了谦虚,但仍能回到学习别人长处上来,也视为基本切题。以上几种情况,一般

21、为四类卷,最高为三类下。31三、几种偏题的立意相互合作,相互协作;尊重他人;懂得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纳谏,学会采纳别人的意见;待人要诚恳;换个角度看问题。 以上几种情况,一般为五类卷或六类卷。32四、存在的突出问题1、审题偏差。(见上第二、第三)审题偏差、另起炉灶的根本原因在于考生不能准确把握材料,不能牢牢扣住材料,从材料的整体出发提取观点。如部分考生不能抓住“别人的光芒”与“钻石的光芒”间的内在关系来分析,在文中将“光芒”理解为“别人的帮助”、“社会的关心”。332、不能紧扣中心。如果说“若即若离”是审题偏题,但行文中不自觉地靠近了正确立意,那么“不能紧扣中心”这种情况则是考生的审题

22、是切题的,但在行文中却不自觉地游离了正确的立意。如“善于学习”,如从“学习他人优点”入手,属于切题,但考生却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忽视“他人”这个重要概念。如“认识自我,摆正心态”,如果强调“吸收他人长处”,应视为切题,但考生却说“人不能自卑,要自强不息”。如“学会赞美,学会欣赏”,应是从“赞美别人利于自身”着手,但考生却说“赞美他人,推动别人成长”。如“借助别人的光芒”,在从反面论述时,以“李天一”、“李启铭”等为例,大谈“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的“沾光”。其实,从辩证补充的角度来论述未尝不可,但谈得多了,就喧宾夺主,偏了。343、材料老旧。4、文体单一。议论文很多,记叙文偏少。351.借一抹星光海门中学30102750 杨天怡人生在世,踽踽独行,犹碌碌经年,不见黑暗中的光亮。你在等待,你在奢求,自己可以自己发光发亮。不如做一颗钻石,懂得借鉴与欣赏别人的光芒,便可熠熠生辉。借一抹星光,只有借鉴与欣赏,才可以为己所用,光芒万丈。不禁可惜那曾在胶卷市场风行整个世纪的柯达,他有理由骄傲,它是垄断之王,但它没有理由孤芳自赏,无视别人的光芒。当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