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解释的主观性及其限制_第1页
法律解释的主观性及其限制_第2页
法律解释的主观性及其限制_第3页
法律解释的主观性及其限制_第4页
法律解释的主观性及其限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这些观念见诸多种法理学教科书,如沈宗灵主编:,北京大学2003年版,第379380页;张显文主编:,高等教育2003年版,第321322页 2参见陈金钊:,载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2226页。3魏胜强主编:,郑州大学2021年版,第34页。法律解释的客观性及其限制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的法学语境中,法律解释问题引发了学者们的继续关注。迄今为止,法律解释学最重要的学术奉献,是为司法实际提供了一份包含各种解释方法的清单,罗列在这份清单上的解释方法大致包括字面解释、语法解释、体系解释、法意解释、目的解释、比较法解释和社会学解释等等。然而众所周知,仅仅依托这些解释方法

2、并无力处理法律解释问题。首先,这些解释方法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其次,解释方法的效能排序问题。而解释主体在法律解释过程中包含其本身方面的要素这一点是永远也无法抑制的,而只能遭到限制。本文将从法律解释的成因入手,详细讨论法律解释的客观性及其限制,从而对如何限制这一局限提出一些浅薄的想象。关键词:法律解释; 客观性及其限制;法律;解释主体一、法律解释的成因解释者、法律以及二者的结合关于法律解释的成因,学者们讨论的并不多。能够是由于法律解释曾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景象。大体上,我国学者总结的理由有这么几点,主要是:第一,法律具有概括性、笼统性的特点,需求法律解释化笼统为详细,变概括为特定;第二,法律具有相

3、对的稳定性,只需经过解释,才干顺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处理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开展的矛盾;第三,人的才干的有限性导致法律出现缺陷,需求经过法律解释来矫正、弥补法律规定的不完善;第四,人们由于在认识才干、利益动机等方面的差别,会对同一法律有不同的了解,需求经过法律解释来阐明法律的含义;第五,各部门法、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矛盾,需求经过解释予以协调和处理。1陈金钊教授从本体论角度对法律解释问题进展了讨论,以为法律需求解释的缘由法律的特性。这些特性在于:其一,法律的生命在于了解、解释和运用;其二,法律的义务决议了法律必需与其所欲调整的行为相结合,而这一结合的过程就是法律主体了解、解释法律的过程;

4、其三,法律所具有的概括性特点决议了成文法律不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必定为司法者等留下可以进展解释的许多空间;其四,法律本身的开放性决议了应利用解释使法律不断地充实、开展;其五,法律是用文字表达的,而言语本身的特性决议了首先应有了解和解释,然后才有法律的适用;其六,法律的解释者能比立法者更好地了解法律。2当然除了上述几种观念外,还有很多学者的研讨结果,但归纳出来,根本上都是就法律来分析,而现实上,法律解释这一景象产生的缘由是比较复杂的,不能单纯地从法律本身去寻觅。 “法律本身固然存在需求被解释的要素,然而解释活动是而且只能是以人为主体进展的活动,人本身存在着一种解释的天性,人会对各种社会

5、景象和自然景象作出解释。而当人与法律相遇的时候,二者之间又进一步产生了解释与被解释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人对法律做出解释也就在所难免了。 3 二、法律解释方法的局限性分析解释的难题在20世纪90年代正处在急速转型的过程中的中国的法学领域中,出现了法律解释学的一股热潮。由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法律稳定性与社会顺应性之间的固有张力非常突出。而伴随着法治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以法律问题的方式显现出来并寻求法律途径处理。因此,司法者经常遭遇大量的疑问案件。基于此,法学家们开场投入大量精神研讨法律解释方法论,学者们期望经过提供一套裁判的方法论,为司法界审问疑问案件提供知识援助。4迄今为止,法律解释学最

6、重要的学术奉献,是为司法实际提供了一份包含各种解释方法的清单,罗列在这份清单上的解释方法大致包括字面解释、语法解释、体系解释、法意解释、目的解释、比较法解释和社会学解释等等。但是,正如许多学者曾经看到的,仅仅依托这些解释方法并无力处理法律解释问题。下面我们来做详细分析。 4梁慧星. 裁判的方法M . 北京:法律, 2003. 43.引自王德玲2021年第1期第154页。 5 转自梁慧星. 民法解释学M .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2000.第241页。 6 桑本谦. 法律解释的姿态 J . 中国法理学精华( 2005 年卷) ,2005.第 65.页。一、这些解释方法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就语义解

7、释而言,由于言语含义的不确定性,因此不同的人对同样的语词会有不同的解释,其他的解释,如法意解释、目的解释、社会学解释等也有同样的问题。假设这些解释方法本身尚不确定,那么即使运用同样的方法,也能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二、解释方法的效能排序问题。大家共知,不同的解释方法能够导致不同的解释结果,因此需求在不同的解释方法之间确定一个效能等级顺序,由此来处理各解释方法之间的冲突。有的学者提出了“规那么说: 5 任何法律条文之解释应首先诉诸文义解释;假设文义解释有复数结果或得出“荒唐结果时方能继之以体系解释和法意解释;当这些解释结果都不能明显成立时才可以思索目的解释;而比较法解释和社会学解释那么通常被看作是

8、最后的选择。但是这个貌似非常清楚且合理的规那么,终究能起多大作用呢? 有学者举了一个例子。某医学文献对感冒的各种治疗方案陈列了一个先后顺序:建议医生先让患者试着吃点药,假设吃药的结果很糟糕就给患者打针,假设打针还不处理问题就打点滴。该医学文献对临床医学有多大奉献? 最多是一个指点性意见,根本没有超出普通医学常识的范围。因此,各种解释方法的排序无非是用深奥实际和复杂术语包装了一个傻瓜都能明白的道理 6 。其实,法律解释的根本问题是应该“复印机式的严厉服从法律还是可以能动地、发明性地做出对法律有所超越的解释? 更进一步说,假设法律的规定已不能为司法个案提供正义保证,司法者能否可以运用本人的裁量权来

9、作出至少看起来是超越法律文本的解释? 抑或在更高的层次上,司法者能否可以经过本人的法律解释来促进法律顺应社会的才干? 法律的僵化与社会开展之间矛盾的协调司法者能否可以作出本人的努力? 这是长久以来人们存有争议的问题,也是法律解释的根本问题。三、法律解释的限制对法律、法律解释主体的限制首先,法律条文是由句子来表述的,而句子那么是由字、词组成的。假好像意黄茂荣先生提出的文义解释具有“范围性功能的话,那么文义解释须从作为法律条文的句子的组成字、词着手来确定这些字、词概念射程的远近。惋惜的是,言语本身也是一门开展着的科学,随着历史的推移或地域的延伸,某一字或词会被赋予新的概念抑或是其原有的部分概念灭失

10、,此种变化呵斥了太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文义解释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一方面,文义解释只能在字、词能够的意义范围内得出答案;另一方面,字、词能够的意义范围是不确定的,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其次,解释主体具有客观性,是指其客观个性、客观能动性还是客观恣意性?其实,这里的客观个性与客观恣意性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其内含均是解释主体的价值偏好及观念倾向。客观能动性是一种中性的表述。所以,解释主体的客观性是指其客观个性也可以说是客观恣意性。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处理要求: (一)限制法律言语的运用 7 梁彗星:,中国政法大学1995年版,第214页。转引自陈金钊主编:,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版,第1

11、20页。 8 前引 7 ,陈金钊主编书,第129130页。 9 转引自舒国滢:“战后德国法哲学的开展路向,载1995年第4期。转引自前引 7 ,陈金钊主编书,第133页。 10 转引自许嘉璐、陈章太主编:,广东教育1999年版,第2页。转引自前引 7 ,陈金钊主编书,第133页。法律科学是一门实际的科学,要运用于实际就不能对其给予太多的束缚。而要最大限制地处理文义解释中字、词概念模糊的问题,限制法律言语的运用可谓是一种方法。经过这种限制来进一步减少法律言语的范围。要实现法律与现实案件的有效对接,减少法律言语范围的方法必然遇到重重困难,且这些困难在法律言语内部无法处理。其实,“只需自然言语尚存在

12、各种歧义,法律言语就永远不能够是准确的,所以,单意性法律言语的理想是不能到达的,它也不值得去追求。极度的言语准确化,只会呵斥内容的更加空洞、意义的更加贫乏。 7 言语本身存在的这种“缺陷是无法改动的,以言语为根底的法律就应试图顺应这一点。然而,纵使最终目的不能够到达也不用要到达,也不能成为我们放弃努力的借口。可以一定的是,从法律的历时性上讲,尊重并试图了解法律的历史用语来限制现制定法是一项必要的措施;从法律的共时性上说,追求同一法律文本用字、词概念的一致性,或同时期所立之法在法律体系内运用的字、词概念的一致性也可为文义解释之可行性作出最大努力。在讨论文义解释时,我们不应该置其它解释方法于不顾,

13、而试图将文义解释解释为一种自足的方法。现实上并不如此,“要想抑制文义解释方法的局限性必需依托立法意图、解释目的、逻辑体系等论点的支持,合了解释结果的探求是一个以解释目的为指引的综合运用各种解释论点的一个过程。 8 要到达法律用语字、词概念的一致性,当然需求加强法律言语的研讨。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说:“法与法律制度是一种纯粹的言语方式。法的世界肇始于言语,法律是经过词语定立和公布的,法律行为和法律规定也都涉及言词思索和公开的表述与争辩。法律言语概念的运用,法律文本与现实相互关系的描画和诠释,立法者和司法者基于法律文本的相互沟通,法律语境的判别,等等,都离不开言语的分析。 9 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及新

14、分析法学派承继人麦考密克也指出:“法学其实不过是一门法律言语学。 10 (二)超越法律文本的论了解释。是指参照其他事项,如立法意图,主流公众意见,常识意义上的公正观念等,而对法律作出超出文字含义的解释。法意解释、目的解释、合宪性解释等都属于论了解释。二十世纪后,语义解释的主导位置开场改动,大陆法系、普通法系国家相继出现了自在的从宽的论了解释。论了解释批判语义解释把司法者变成了法律条文的奴隶,禁闭在条文的牢笼之中。他们以为,社会的开展需求司法者发扬他本身的才干去发现法,顺应时代精神变化,顺应社会客观需求去解释法,只需这样,才可以实现社会正义,才可以在法律出现明显破绽时,在法律规范相互冲突时依然能

15、依“法判决。显然,在论了解释那里,司法者曾经不是一个机械的法律适用者,而是一定程度上的法律发明者。论了解释的优点是可以处理言语难题,可以在任何时候都能依“法判决,而且使特殊的个案相对公正;缺陷是有“法官造法违背民主立法理念之嫌,而且不利于法律确实定性,不利于树立法律权威。中世纪有一个著名的“两难推理。神学家声称上帝是万能的,对此有人质疑并提问:“上帝能否发明出一块连他本人都举不起来的石头?该问题把神学家们推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同样一个问题出如今我们面前,无论论了解释还是语义解释,对于司法而言都是有利有弊,两者互为短长,难以取舍。因此,处理问题的出路根本不在于舍谁取谁,而是应该在两者之间谋求最大

16、的交换值,在保守与超越、服从与发明这对彼此矛盾的要素之间找寻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实际上有这么个平衡点,但在实际中如何捕捉它,却大约是个永远也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问题,大约用司法智慧一词来描画它最适宜了。为了实现法治,司法者必需在实际中融入更多的智慧与阅历。三提高解释主体的素质 11 四川省黄某和蒋某1963年结婚, 1994年,黄认识了张某并与之公开同居, 2001年,黄查出已是肝癌晚期,遂立下遗言,把本人财富的一半遗赠与张,黄去世后,张根据遗言向蒋索要财富遭到回绝,遂向法院起诉,恳求根据承继法的有关规定,判令被告蒋某按遗言履行。法院审理以为:虽然承继法中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而且本案中的遗赠也是真

17、实的,但是黄将遗产赠送给“第三者的这种民事行为违反了民法通那么第七条“民事活动该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方案,扰乱社会经济次序之规定,驳回了原告张某的诉讼恳求。从目前我国的权益构造及法治程度来看,在法律没有对法官的法律解释权予以明确规定的前提下,在人们对法官的整体素质还颇有微词的情况下,在名义上依然要维持语义解释的主导位置,强调“法律裁判案件而不是“法官裁判案件,尽能够地减少案件裁判过程中的司法者的个人要素,这对于裁判的权威性,司法者个人的保证均有意义。但从法律解释在详细案件中的实践运转情况来看,任何案件尤其是所谓的疑问案件都不能够短少司法者对法律进展论了解释的要素。

18、因此,在司法实际中,借“餐刀之名行“鹤嘴锄之实,使语义解释和论了解释“并轨,实现一定程度的一致,是处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当然,这不是躲避法律,更不是歪曲法律,而是在法治理念下,司法者适用法律所表现出的一种司法智慧。四川“二奶承继案 11 四川省黄某和蒋某1963年结婚, 1994年,黄认识了张某并与之公开同居, 2001年,黄查出已是肝癌晚期,遂立下遗言,把本人财富的一半遗赠与张,黄去世后,张根据遗言向蒋索要财富遭到回绝,遂向法院起诉,恳求根据承继法的有关规定,判令被告蒋某按遗言履行。法院审理以为:虽然承继法中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而且本案中的遗赠也是真实的,但是黄将遗产赠送给“第三者的这种民事行为

19、违反了民法通那么第七条“民事活动该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方案,扰乱社会经济次序之规定,驳回了原告张某的诉讼恳求。的审问应为该种智慧的运用实例。平衡服从与发明之间的张力需求司法者的司法智慧,目的是希望法律解释中的发明性成果可以得到现行法律次序的成认,要想实现这一点,司法者的这种智慧就必需依循一定的规那么,必需经得起理性的诘问。司法智慧不是空穴来风,它即需求知识的积累,也需求阅历的沉淀,需求司法者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同时也需求司法者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在一个恣意妄为者的手中,智慧能够成为助纣为虐的工具。作为法律解释的解释主体,具备以下三项素质是进展解释的前提:坚决的法律信仰

20、;丰厚的知识积累;良好的职业品德。四添加裁判文书的说理。我们今天的裁判文书通常都是八股文体三段论式:案件现实、法律适用、判决结果。至于裁判理由,裁判文书那么在所不谈,因此有人说,法院判决“不讲理。“裁判理由乃是裁判文书的灵魂,尤其是采用论了解释方法解释法条时,必需阐明他的思想途径、裁判理由,否那么当事人、社会公众凭什么置信他的判决是正确的公允的? 凭什么置信他对法条的突破不是对法治的破坏? 所以裁判文书必需说理。最后,加强最高法院的案例选编制度。为了使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做到类似案件类似审理,做到说理一致;也为了使论理更有压服力,更有公信力,我们应该加强完善最高法院的案例选编制度。四、结语综上所述

21、,虽然法律解释在司法实际中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疑问,但法律解释在法律适用中照旧功不可没。缘由是假设司法的过程中没有解释规那么和解释方法的限制,而是掺入太多法律之外的要素,法官的判决乃至法律本身将变得相当不确定,而法律的不确定又会使得人们很难根据法律去安排本人的生活,法律的社会控制功能就要大打折扣。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完善法律解释功能,使其发扬应有的作用。至少,我们有了一种方法,一种思想的角度。在中,伽达默尔写道:“法律不是摆在那儿供历史性地了解,而是要经过被解释变得详细地有效。同样可以了解为,我们做出法律解释的结果并不只是作为供人鉴赏的花瓶,而应该作为一种工具,发扬法律的治理作用。也像季先生在

22、的结尾说的那样:“假设法律解释学不能最终落实到判决理由上,那么一切便成为空谈。Abstract: Keyword: 参考文献:1 魏胜强主编:,郑州大学2021年版。2陈金钊,谢晖主编:第七卷,山东人民。3陈金钊主编:,山东人民1999年版。4王德玲2021年第1期。5冷月,载2007年6。6 李廷,载实际新探2007年04.Summary:Since the 20th century, 90s,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law, leg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blem led to the sustained attention o

23、f scholars. So far,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academic study contributed to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provide a judicial practice that contains a list of all kinds of interpretation set out in this list, including the interpretation or less literal interpretation, grammar explanation, interpretation system, France and Italy explained that the purpose of explan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