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社会学概论作业(完)_第1页
2014年春社会学概论作业(完)_第2页
2014年春社会学概论作业(完)_第3页
2014年春社会学概论作业(完)_第4页
2014年春社会学概论作业(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County continuation records has examined and approved the draft, spirit, believe, comprehensive Yearbook of zhuanglang already prepared draft, entered the phase of evaluation. Civil air defense workCounty continuation records has examined and approved the draft, spirit, believe, comprehensive Yearbo

2、ok of zhuanglang already prepared draft, entered the phase of evaluation. Civil air defense workCounty continuation records has examined and approved the draft, spirit, believe, comprehensive Yearbook of zhuanglang already prepared draft, entered the phase of evaluation. Civil air defense work形成性考核1

3、说明:第一次形成性考核是“第二章社会化”教学结束之后的计分作业。请根据以自己的社会化历程为例,说明不同社会化类型的具体内容,并阐释不同社会化机构对社会化的影响。字数要求:不少于2000字。答:一、社会化的类型包括: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初始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主要内容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将来要扮演的角色。是指一个预备演练未来社会地位、职业与社会化关系社会化过程。一个文化中的人,在扮演某一社会角色之前,便认知此身

4、份应有的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个文化就可以运作得更有效率,并且顺畅。成人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预先社会化就开始了,这种准备一直持续体现在面对新的责任事物方面。发展社会化: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再社会化:广义的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狭义的再社会化是指对社会化不成功的人的再教育。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他的智力、心理、行为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离开了人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处于某种动物生活环境中,那只能发展到动物那样的水平,永远达不

5、到人的智力水平,产生不了人的情感。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婴儿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在此期间,他要学习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社会的各种必要的规范,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而社会也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千方百计地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不同社会化机构对社会化的影响如下:(一)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在人类历史上,家庭教育曾经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尤其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因此,家庭教育往往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基地,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

6、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全部因素中,毫无疑问,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因为儿童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从他们接受教育的顺序来看,也是首先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幼儿园、学校的影响。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出父母的品格。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孩子的思想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记。幼小的儿童往往以父母作为自己模仿的榜样和模式。例如,把妈妈当作妻子和女人的象征,把爸爸当作丈夫和男子的象征,逐步形成自己的基本概念。而父母在家庭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范型,他们的喜悦或沮丧,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愿望和机会,他们的相互爱慕、争吵、合作、竞争和冲突,甚至习性爱好,也都

7、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逐渐形成了对人、对社会的看法。(二)学校对个体社会化的响在现代社会中,将儿童从家庭引向社会的第一架桥梁,毫无疑问,属于学校。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社会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当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学校的影响便取代家庭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作为社会化机构,学校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而这种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对儿童的社会行为的塑造在现代社会中是无以替代的。现代社会的正规教育时间,一般长达9年至16年,在这期间,学校除了向学生传播各种知识与技能,在不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还

8、会充分利用学校来为自己培养接班人,引导和鼓励学生尊重既有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力求向学生传授长期以来形成的情感和价值规范。其次,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的、完整的结构,它是社会的雏型。实际上,每个学校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微型社会,有其独特的地位、角色、文化、价值标准、传统甚至仪式或礼节,儿童在这里扮演着学生、同学、朋友等各种社会角色,并在课堂里和其他公共场合与老师、同学、校长等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互动。所有这些,都对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自我和人格,规范合乎角色的社会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写过一篇作文,得到老师的表扬,使我对文学写作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期间,有一次老师让我们把古文

9、翻译成白话文,现在想起来我翻译得并不精彩,可是却得到老师特别的夸奖,让全班同学传阅,这又鼓励了我写白话文的勇气。”可见,课堂上老师的评价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重要。同伴团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三)工作单位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的诸因素中,同龄群体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龄群体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同伴团体一般是指由年龄相近、社会地位相当的一群人自愿组成的交往团体,年级相同的一群儿童自愿组成的交往团体,是自发形成的,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权威和为社会所赞同的目标,是儿童自由组成的,同伴之间相互平等地选择朋友,没有强制性的组织关系,来去

10、自由,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活动,可以不顾成人的规定,有团体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它的成员可以探讨家庭和学校所禁忌的问题,发展家庭和学校所不允许的关系。职业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生活经济状态、人生(职业)目标对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真正踏入社会后,人们学习技能,遵守规范,扮演角色,真正适应现实生活。 (四)大众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世界进入到高科技发展的时代,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便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五花八门的传播工具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社会化的“第二课堂”,它们或教人以善,或教人以恶,其作用可与家庭、学校相匹敌。 从传统到现

11、代,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最大也最多的大众媒介可说是书籍。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读书,是打开这宝库的钥匙。打开书本就会在你面前展现出琳琅满目的知识珍宝,任你去探求、去采掘、去装载。书,是人生的向导,它会启开你观览世界的窗户,引导着你走向美好的生活,走向理想的境界。形成性考核2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0分)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C)。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2科塞是(B)的代表人物。A结构功能主义B社会冲突理论C社会交换理论D社会互动理论3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B)的表现。A角色失败B角色冲

12、突C角色不清D角色中断4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B)。A继续社会化B逆向社会化C再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5社会学界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分析的是(B)。A费孝通B科尔曼C林南D格兰诺维特6从(C)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A关系的密切程度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C关系建立的基础D关系的协调程度7把社会群体分为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是根据(C)的标准。A结构特征B互动关系C归属感D从属关系8(C)不属于正式组织。A学校B公司C邻里D教会9提出中层理论的是社会学家(D)。A帕森斯B默顿C韦伯D福柯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10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

13、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B)。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1社会化的类型包括(ABCD)。A初始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逆社会化2社会化的机构包括(ABCD)。A家庭B学校C工作组织D大众传媒3产生社会互动的条件包括(BC)A限于两个人之间B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C互相依赖D有事相求4冲突的形式包括(ABCD)。A口角B战争C仇斗D械斗5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ABCD)。A领导的权威性B成员的认同感C外部环境的变化D群体的人数6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ACD)。A符号互动论B家长制理论C结构功能理论D社会交换理论7以下哪些类型是韦

14、伯所划分的权威类型(ABD)。A卡里斯马型权威B法理型权威C家长型权威D传统型权威8按照产权的不同,经济制度可以分为(ABD)。A私有产权制度B公有产权制度C集体产权制度D混合经济制度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镜中我镜中我”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库利生动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按照库利的说法,一个人如果不同别人交往、进行社会互动,就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2代沟代沟在社会学中是指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

15、方面出现的差距、隔阂,甚至冲突。代沟的存在,反映了两代人在社会化各阶段性的差异。代沟是社会发展过程的正常现象,存在于各种社会、各个时代,是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文化的变异和扬弃3初级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初级社会群体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形式。初级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4弱关系理论这是格兰诺维特提出的,他认为,测量社会关系强弱的四个维度是互动的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在群体之间使用的主要纽带是联系不多、情感投入较少的弱关系,在中国社会的研究中发现,格兰诺维特的结论对西方社

16、会更加适用;而在重视人情与关系的中国社会,寻找工作时所使用的社会主要是亲属和朋友这两类强关系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人的社会化有什么意义?答:人的社会化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个人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化是满足个人需求、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个社会要延续,必须要求新加入的社会成员了解其已有的文化、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2社会组织有哪些特征?答:社会组织有四种特征:第一,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第二,非情感的关系;第三,规范的互动形式;第四,复杂的组织结构。3权力分析有哪些基本模式?答:权力分析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传统的“利益冲

17、突模式”,它关注的核心是社会行动者之间可观察到的利益冲突,也即两个人之间的支配关系。这种模式理解的权力是韦伯对权力所下的定义:一个在社会关系中处于某个位置的行动者可以不顾反对而实现自己意愿的机会。第二种模式是帕森斯等人倡导的“权威合法化模式”,它关注的核心是具有合法性的权力,也即将强制与认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行动的能力。第三种模式是法国思想家福柯提出的“生产运作模式”,其基本思路是:权力具有多种形态,而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和司法领域。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你对中国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变迁有何理解?答: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模式。在2

18、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莫测,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改革开放前,由国家垄断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绝大多数民众都生活在作为国家机器的组成单元单位或人民公社里,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中间组织的存在,国家与民众构成了直接互动的两层社会结构。改革后原来的“国家民众”的两层结构逐渐演变成“国家社会中间层民众”的三层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主要由城乡两大社会群体及城市内部的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三个阶层构成。改革开放后,原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分化,出现了农民与工作人间的新阶层农民工阶层,在原来的干部阶层、知识分子

19、和工人阶层各自的内部也发生了巨大的分化,社会阶层的不平等现象日渐突出。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的变化。任何社会变革都意味着社会利益关系的重组。首先,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路径的变化。中国逐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利益分配体系;其次,利益实现机制的变化。也就是说,整个分配制度从计划调节转变为市场调节;最后,利益差别化格局的形成。中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利益分化,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结构的这些变化,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同时也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对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出了严峻挑战。2中国的单位制度有什么样的独特特征?答:单位制度是国家通

20、过具有特殊功能的科层组织对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并通过这种再分配实现有效的政治控制的一种体制。多数人一生都只在一个单位工作,单位成员对单位形成了高度的制度性依附。所谓制度性依附是说,单位成员对单位的高度依附是由单位制度本身所决定的,而不取决于具体的人际关系。第一,单位成员对单位的社会和经济依附。国家对绝大多数行业确定的是低工资、高福利政策。单位成员必须靠单位为其提供小到食堂、浴室和各种免费发放的生活物品,大到住房、医疗、养老等各种福利。第二,单位成员对单位的政治依附。单位对所有的福利的分配不完全是按照在业务工作绩效上的差别进行的,更关键的分配标准是单位成员的政治表现。第三,单位成员对直

21、接领导的人身依附。单位领导就获得了资源分配的具体解释权和实际控制权,成员行动的许多方面都直接受上级控制。在这三重依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单位制度文化。、形成性考核3结合父母的经历和自己的经历,试述你对社会流动的理解,并分析我国社会流动的特点。字数要求:不少于2000字。答:流动是指个体或群体从一个社会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层的变化。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在社会之前,个体在社会层级中的位置主要是由先赋性因素决定的。直到现在社会,个体的社会阶层位置才是获致的,而不是一出生就已决定了的。自此,社会流动才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频繁的社会流动是现在社会的产物。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现象,

22、每一个社会都是由各个阶级、阶层组成的分层体系。社会流动的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放的程度密切相关。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社会的阶级、阶层体系是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社会流动非常稀少。如古代印度是一个实行种姓制度的封闭社会,各种姓之间的流动是不可能的。现代工业社会,社会分层体系是开放的,社会流动比较普遍。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大多数人流动的方向和频率反映着社会变迁的方向。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是社会选择的一种途径。西方社会学研究社会流动的趣旨在于探索什么人,在什么环境中,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充满活力的

23、象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学说产生的历史对社会流动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它是与社会分层的研究同时进行的。在实行奴隶制和种姓制的社会中,社会层级的划分比较固定,个人终生都很难改变自己所属的社会层级,而且子辈往往继承父辈所属的社会层级,社会流动被严加限制的,社会流动发生概率很小,这样的社会分层方式称为封闭性社会分层结构。而开放性社会分层结构则是指社会流动相对不受限制的社会,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子辈与父辈之间的社会层级存在差异也比较常见。个体一生中流动的程度,以及个体所达到的社会位置与其父辈所达到的社会位置之间的差异为代内流动,主要考察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职业和社会位置在社会层级上

24、向下或向上移动的程度。美国社会流动的经典研究通常认为,影响代内流动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个体受教育的年限、个体最初职业的性质以及父亲的职业。代内流动让子女社会流动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对代与代之间社会位置在社会层级上向下或向上的移动进行考察,一个家庭不同世代间社会地位或社会位置的变化指的就是代际流动,即子女从父亲所在的阶层向别的阶层流动。代际流动展示了一个家庭中两代或几代人之间的差异。水平流动是指从处于同一社会层级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两种职业在收入、声望、权力等方面基本相同,个人所属的社会阶层没有发生变化。水平流动可以使自然资源、物质财富和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影响着人口的地区分

25、布和同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它带来人员的交往,有利于各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能打破地区和人群的封闭状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垂直流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极为重要。它影响社会的阶级、阶层和产业结构。如果一个时期内向上流动的频率超过向下流动,说明社会在进步,反之,说明社会在倒退。每个人都希望向上流动而不希望向下流动。但每个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分布是不均匀的,只有那些具备一定条件的人才有可能上升,这个条件就是知识、才能和机会。对社会来说,关键是要有各种合理的流动渠道,要有一套选优的标准和实施办法。这些渠道、标准和办法是在社会流动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社会选择而不是决策人的主观设计。对于中国社会流动需要

26、区分19491979年的前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后30多年,前30年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的封闭性比较强,因此,无论是代内流动还是代际流动,垂直流动还是水平流动,都相当困难。就代际流动而言,子女从父母处继承的政治身份是个人社会层级的核心。就代内流动而言,当时社会分层的指标大多与先赋性因素有关,比如阶级成分,而个人终其一生要将阶级身份由“黑”变“红”基本上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人们只有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争取极少的参军提干、工厂招工机会,才有可能改变自己在社会分层中的层级。前30年中,不仅个人的垂直流动很难发生,就是代内的水平流动也相当困难,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个人在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空

27、间流动是被限制的。另一方面,由于单位制的形成,行业、单位之间往往各自为政,所以,在同一社会层级的职业之间的流动也极为困难。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中国的社会流动相对频繁。从改革开放之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社会流动相当频繁,不仅有地理位置上的流动,而且出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甚至不同层级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成为事实上的产业工人阶层。另一方面,城市中国有企业的工人,甚至包括一些国家干部,辞去了原来的职务,成为私营或民营企业的人民创办者。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为人们提供了上向流动的可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社会流动有减缓的趋势。一方面,

28、社会强势群体逐渐垄断了各种资源,通过经商等自我努力的方式成为社会上层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外出打工农民工的数量增长缓慢。近年来中国社会流动减缓,社会分层结构的封闭性也出现了增强的趋势,但是中国仍然处于社会转型阶段,阶段社会结构并未完成定型。形成性考核4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0分)1、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C)。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2、“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B)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A、吉登斯B、滕尼斯C、恩格斯D、哈贝马斯3、在一种分层

29、结构中,个人的地位是社会预先规定了的,本人不能自由选择,这种分层结构是(C)。A、水平结构B、垂直结构C、封闭性结构D、开放性结构4、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B)。A、开放性社会结构B、结构性流动C、非结构性流动D、社会变迁5、(D)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A、社会解组论B、偏差行为理论C、社会建构论D、冲突论6、在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曾犯过罪的人,在出狱后因为被视为“潜在的犯罪人”,所以容易再次犯罪。这种理论是(B)。A、拟剧论B、

30、标签理论C、文化传递理论D、冲突理论7、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C)。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8、(B)是由一种毫无根据的想法引起的、有很强感染力的行为。A、恐慌B、大众歇斯底里C、时尚D、传言9、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A、错位B、脱节C、畸变D、失衡10、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通信高科技化、文化同质化所带来的全球相互依赖性和整体意识日益增强,这一趋势被称为(C)。A、现代化B、狭义全球化C、广义全球化D、开放型社会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1、社会学在社区

31、研究中比较重视的社区分类是(BD)。A、自然社区B、农村社区C、法定社区D、城市社区2、农村社区形成的三种途径是(ABC)。A、自然起源B、社会组合C、农村建设D、城市衰败3、(ABD)是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定型化的描述。A、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B、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C、出现了更多的阶层D、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4、韦伯社会分层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包括(BCD)。A、家庭背景B、威望C、财富D、权力5、以下属于人口问题具体表现形式的有(ABC)。A、人口数量B、人口结构C、人口素质D、人口社会化6、以下关于越轨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ABD)。A、越轨不等同于犯罪B、越轨行为在不

32、同的文化中是不同的C、越轨行为会破坏社会秩序,有百害而无一利D、越轨有时候只是一种不从俗7、以下属于行动人群行为的有(AD)。A、暴民B、表意人群C、偶合人群D、骚乱人群8、以下是集群行为特征的有(ABCD)。A、无组织性B、不稳定性C、非常规性D、易受暗示性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这种人口的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城市本身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代际流动:是指一个家庭不同世代间社会地位或社会位置的变化,即子女从父亲所在的阶层向别的阶层流动。代际流动展示了一个家庭中两代或几代人之间的差异。3、社会问题:是指

33、妨碍大多数社会成员正常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具体来说,社会问题有以下四个构成要素:首先是对社会正常生活有破坏;其次是对社会多数成员有影响;再次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最后是只能从社会层面加以解决。4、社会麦当劳化:这是美国社会学家瑞泽尔在他的作品社会的麦当劳化中指出的,麦当劳生动地体现了工业化社会所引发的变化。瑞泽尔认为,全球都在经历社会的“麦当劳化”。效率至上、可计算、可预测,以及可控制是麦当劳餐厅的四项基本原则。瑞泽尔用“社会的麦当劳化”这一概念来强调全球范围内各种组织的高度理性化的过程。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韦伯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有哪些?这些标准的具

34、体含义是什么?答:1阶级划分的条件。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一书中认为,阶级是由于人们的市场能力和生活机遇的不同而产生的。“有产”和“无产”是所有阶级处境的基本范畴。既然阶级仅仅与市场环境相联系,任何个人的后果都可以通过市场这个中介而获得。每个人既有可能向更高的阶级地位升迁,也有可能下降到更低的阶级地位。任何人在市场获得成功就是上层阶级。韦伯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为五个:有产阶级。知识阶级、行政管理人员阶级、小资产阶级(由商人和小商店主等传统职业人员组成)和工人阶级。2社会分层的标准。韦伯主张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项标准来进行社会分层。所谓经济标准,又称财富标准,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机会,即个人能

35、够占有商品或劳务的能力,简单地说,即经济收人和财富的多少。所谓政治标准,又称为权力标准,“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权力可以产生于对匮乏的供给和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可以产生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组织中的地位,还可以产生于法律和其他因素。所谓社会标准,即声望,是一个人得自他人的肯定的评价和社会承认,它决定于个人的身分、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等。根据社会标准可以区分地位群体。韦伯认为,经济标准财富、政治标准权力和社会标准声望是相互联系的,但又可以各自独立,他主张用这三项标准综合起来进行社会分层。3韦伯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异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似乎相似,都认为阶级是与经济相联系的,但实际上有本质不同。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本质注重的是生产关系,主要从生产过程中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来揭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