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红软基地课件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红软基地课件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红软基地课件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红软基地课件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红软基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古典文献学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学问第1页,共327页。为什么学习古典文献学一、知识的层级、类型与范围1、普通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门知识2、学科类型、群体类型、种族类型、地域类型3、范围广泛,包括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知识、文化知识、文学知识等等。两种类型:专学、通学第2页,共327页。古典文献学的双重性质古籍整理与研究1、专门之学2、综合之学即古籍整理与研究并重、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贯通、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并重三个指向:整理与普及工作、文学与文化研究、通学研究第3页,共327页。双重性质的两层含义专门之学整理之专门研究之专门综合之学整理之综合研究之综合第4页,共327页。知识系统、

2、知识史掌握中国古代知识系统是研究的基础 学术分类与层级 经史之学 子史之学 集部之学 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台阁、郎署、山林 第5页,共327页。知识史知识历史 从七分法到四分法(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经、史、子、集) 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文、理、法、农、工、商、医) 经学至上、史学独立、集部成立 杂学与笔记第6页,共327页。读懂古书基本读懂文字、语法典故、人名、地名概念、术语文献在流传和积累过程中的三个问题原本性和完整性可读性和可解性庞杂性和无序性第7页,共327页。古代文献的存毁亡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目前只能作一个粗略的估计。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举出了四

3、种区分古籍的方式:1、以线装书为古籍。但古籍除了线装外,还有其它装订形式,如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等,而有些线装书并非古籍,如毛泽东、鲁迅的一些著作。2、以著者时代为标准,凡古人所著之书皆为古籍。但这种分法又把新出平版书也包括了。3、以语言表达形式为标准,凡用古代汉语写成的著作就称为古籍。但其它民族的语言被排除在外,另外,近现代以来,也有一些人用古汉语著述。4、以成书年代为标准,有人以1840年为界,1919年为界,1911年为界,比较合理的是1911年的分法。但这个标准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不能一概而论。第8页,共327页。图书五厄中国古代文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不断

4、的积存、毁亡。隋书牛弘传曾列举图书“五厄”:一、秦始皇下焚书之令,“坟籍扫地皆尽”;二、“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烟”;三、东汉末年,董卓“西京大乱,一时燔荡”;四、西晋末年,“刘(渊)石(勒)凭陵,京华覆灭,朝章阙典,从而失坠”;五、南朝梁武帝末年,“侯景渡江,破灭梁室,秘书省经籍,虽从兵火,其文德殿内书史,宛然犹存”,“及周师入郢,(萧)绎悉焚之于城外。” 第9页,共327页。续五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又增补五厄为“十厄”:六、隋末杨广下令搜焚天下纬书;七、唐安史之乱,两京图籍毁于兵燹;八、唐末黄巢攻陷长安、洛阳,不仅“宫庙寺署,焚荡殆尽”,“原掌四部御书十二库,共七万余卷,一时

5、散失”;九、宋朝藏书毁于“靖康之难”;十、南宋藏书终毁于“绍定之祸”。 第10页,共327页。其他灾难典籍毁亡还不仅有这“十厄”,明末清初的大规模战乱中,书籍毁亡散乱也十分严重;清代大兴文字狱,修四库全书,共焚毁书籍13862部,其中销毁3000种,六七万部以上(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太平天国、八国联军(永乐大典)、日军侵华(一二八事变,东方图书馆,张菊生收得著名藏书楼藏书,辟为涵芬楼,藏书五十一万八千余册,地方志一项就达二千六百四十种,六万五千六百八十二册)都对典籍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文革中被焚抄的古籍也不可胜计,北京通县造纸厂堆放十七垛三百立方米大书堆,约二千万吨,大部分被化浆。仅救出

6、三百四十吨。第11页,共327页。自然损失与战乱、动乱造成的大规模毁灭典籍相比,自然灾害的造成的损害也不小。如唐代将东都洛阳收取的古籍运往长安,在黄河中为大水漂没,所存十不一二(隋书经籍志序)。北宋真宗间,三馆秘阁失火,36280卷藏书全部被焚。明永乐大典只有两部抄本,正本毁于清宫大火,副本毁于八国联军。第12页,共327页。历代文献整理与保护汉代曾有三次国家主持的诏求遗书的行动,并由刘向主持校书,其子承继,先后二十年,成别录、七略,共有图书33090卷(据隋书经籍志)。王莽篡汉,典籍文物焚毁殆尽,及“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章建轨,尤重经术。四方鸿生巨儒,负帙自远而至者,不可胜数,石室、兰台,

7、弥以充积。又于东观、仁寿阁积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校焉。”(同上)西晋时期荀勖对秘阁藏书做了一次整理,共得书二万九千五百四十卷。南朝宋谢灵运编辑国家藏书,共得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第13页,共327页。梁元帝时藏书已达七万卷。隋统一中国,重视收集图书,唐修经籍志,共一万四千四百六十种,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新唐书著录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另唐人撰述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共三千二百七十七部,五万二零九十四卷。佛道二藏二千五百部,九千五百卷。宋代雕版发达,典籍文献日增,太祖、仁宗、真宗三朝藏书达六千七百零五部,七万三千八百七十七卷。元史著录九千八百十九部,十一万九千九百七十二卷。明清两代数量空

8、前,一部永乐大典即收书达二万二千多卷,四库全书收书包括存目共一万零二百五十四部,一十七万二千八百六十卷。第14页,共327页。文献与中国古典文献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文,指文章;献,贤也,指贤士。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可知,文献一词的最早含义:文,指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学资料;献,指存在于贤人头脑中先代学识和典章制度。第15页,共327页。马端临文献通考:“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9、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语,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录而采之,所谓献也。”第16页,共327页。至明清,“文献”合用指书籍资料,如明初所编永乐大典,原名文献大成,程敏政有新安文献志,也指传记资料,如焦竑国朝献征录,即明人传记。第17页,共327页。文献著录总则:文献是记录有信息可作为存贮、利用或传递的过程中一个单元处理的一个人工固态附载物。凡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第18页,共327页。中国古典文献学

10、是有关古典文献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古代文献学称为校雠学,始于刘向、刘歆。严可均全汉文卷三十八据文选注及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云:“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程千帆统称治书之学为校雠学,由四部分组成:目录、版本、校勘、典藏。第19页,共327页。郑鹤声中国文献学概要: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综合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检索等理论与方法,研究古典文献,并探讨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规律,总结对古典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的规律与方法的学科。第20页,共327页。古典文献

11、形态学、古籍版本学、古籍目录学、古籍注释学、古籍考评学、古籍辨伪学、古籍辑佚学、古籍编纂学、古籍检索学第21页,共327页。古典文献形态学第22页,共327页。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物质形态一、图文符号甲骨文是用刀将卜辞刻写在龟兽骨之上。碑石上的文字也是用刀刻上。金文是刻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古文,战国时期的六国文字,多见于出土的简策、帛书、陶器、玺印、代币及玉石盟书上。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宋体字硬体字、匠体字软体字第23页,共327页。二、图书符号甲骨文、金文中竖线号、横线号、折线号睡虎地秦简、马王堆汉墓墨钉:阙文墨围:阙字、脱文;注、疏;避讳阴文:凸刻白文重文:重叠字标点符号:句

12、读评点符号袁晖、管锡华汉语标点符号流变史第24页,共327页。三、载体材料纸以外的载体材料陶器、兽骨、龟甲青铜器石刻竹简、木牍缣帛第25页,共327页。古籍用纸作为文献载体,竹木的特点是便宜,缺点是形体笨重;帛比较轻便,但价格昂贵。纸兼有二者的优点,却无二者的缺点,所以最终取代竹木和帛。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造纸,此前人们就已开始使用纸了。如三辅故事记:“卫太子岳鼻,太子来省疾,至甘泉宫,江充戒太子勿入,陛下有诏恶太子鼻岳,当以纸蔽其鼻。充语武帝曰:太子不欲闻陛下脓臭,故蔽鼻。”后汉书宦者传记:“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到南北朝以后,书基本上是以纸作为文献载体的。第26页,共3

13、27页。纸的种类麻纸:大麻、苎麻,但常用旧麻绳、麻布、麻鞋、渔网等、纤维较粗,纸质坚韧。隋唐五代多用麻纸,宋代已不占主要地位,明清使用更少。皮纸:用楮树、青檀树、桑树的树皮制成。宋以后文献中使用最多的纸类之一。有棉纸、宣纸、桑皮纸。棉纸多与皮纸混称,多用楮树皮制造。白棉纸颜色洁白,纸质细而柔,韧性强。明清两代用棉纸最多。竹纸:竹纸至晚出现于唐末,纸面光滑,不直起毛。有毛边纸、毛太纸、连史纸、开化纸等。第27页,共327页。装订形式简册的装订形式简牍即竹简木牍。说文解字:“单执一札谓简,编连诸简谓策。”木牍多用于公文、律令、尺牍,简策则用于较长篇幅的书籍。每片竹简一般只写一行字,约2225字,亦

14、有四五行,多至六行者。长度不一,有56、60,也有7275厘米不等。编简成册多用帛带和丝纶,故人称韦编,即横编,至少编二道,也有多至三五道的。第28页,共327页。纸本书的装订卷轴装又叫卷子装,盛行于汉魏六朝和隋唐五代时期。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模仿帛书,把钞成了书的纸粘成长卷,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页纸上,卷成一束,合若干卷为一帙。随着卷轴装的盛行,装式日趋考究,隋书经籍志:“ 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 璃轴,中品绀 璃轴,下品漆轴。”轴头上系一根签子,写明简单的书名和卷数,贵重者多以象牙制成。明彭大翼云:“唐李邺侯泌起书楼,积书三万余卷。经用红牙签,史用绿牙签,子用青牙签

15、,集用白牙签。”第29页,共327页。旋风装唐代后期出现,是由卷轴装向册页装转化的过渡形式。现存吴彩鸾唐韵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实证,文献中有不少记载。如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页子,其制似今之策子。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卷舒,故以页子写之,如吴彩鸾唐韵、李 彩选是也。”宋张邦基墨庄漫录:“成都古仙人吴彩鸾善书名字。今蜀中导江迎祥院经藏,世称藏中佛本行经十六卷,乃彩鸾所写,亦异物也。今世所传唐韵犹有,皆旋风页,人家往往有之。”旋风装的书页两面书写,鳞次相错地粘在纸上,扩大了卷子的容量,也缩短了卷子的长度,翻阅起来也比较方便。 第30页,共327页。经折装经折装是唐后期产生的

16、一种装订形式,它是将写好的长条卷子,按照特定的行数,均匀地折叠成长方形的折子,前后加两块硬纸片,保护封面和封底。经折装是手卷和逐页装订成册间的一个过渡形式,单面书写,可以逐页翻阅,但折缝容易断裂,易成散页。第31页,共327页。梵夹装梵夹装可能受到了印度贝叶经的影响。李致忠说:“梵夹装,本指印度用梵文将经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的装帧,而后依次将贝叶顺好,每叶穿一圆孔,用两块长条形竹板或木板上下相夹,然后用绳穿过板上圆孔。”但二者不同,经折装是由卷轴装演化而来,由纸折叠而成。 第32页,共327页。蝴蝶装是册页的最初形式,盛行于宋代。叶德辉云:“蝴蝶装者,不用线订,但以糊粘书背,夹以坚硬护面。版心向

17、内,单口向外,揭之若蝴蝶翼然。”即将每一页印有字的一面内对折,然后把书口的背粘连在裹背纸上,再加上硬纸作封面。版心写书名卷次,可以在架上直立,书口向下,书背向上,书根向外,与现代图书的排架形式差不多。但每读一页,必须翻两页,不胜其烦。 第33页,共327页。包背装始于南宋,流行于元明,现存元明版最多。因用一张厚纸对折包裹书背而得名。前期是将书页有字的一面正折,然后粘在包背纸上。后期则在书页边栏外的余纸上打孔,用纸捻穿订,再加封面。包背装不再直立,而是平放,不用硬纸,就有了软封面的书。同时克服了蝴蝶装每读一而须翻两页的麻烦。 第34页,共327页。线装始于南宋,通行于明代,至清初而大盛。其装订方

18、法是:(1)折页,即把书页对折为两个半页;(2)分书,依卷页顺序分为若干册;(3)齐栏,每页以书口为准对齐;(4)添副页,书衣内加空白页;(5)草订,先以纸捻穿订;(6)外加书衣;(7)截书,用刀把书口之外的三边截齐;(8)打磨,用砂纸磨去毛边;(9)包角,珍贵书籍用绫绢包其订线一侧的上下两角;(10)订眼,打引线之孔;(11)穿线;(12)贴签。线装书是现存古籍的主要形式。第35页,共327页。版式装帧印本书的版式术语版面纸上印版所占有的面积叫版面。版框版面的四周版框.,也叫边栏。上下方称“上栏”、“下栏”。版框有多种,栏线的条数分,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又叫文武栏);以栏框图案分

19、,有万字栏、竹节栏、博古栏(用乐器图案组成)。第36页,共327页。天头、地脚天头也叫书眉,指上栏以外的空白处;下栏以外的空白处叫地脚。书耳边栏左上方,刻有长方形栏格来记书名、室名或篇名。界行字行之间的分界线。界行和栏线有朱墨二色,红色栏线叫朱丝栏,黑色栏线叫乌丝栏。一叶书有几行,每行有多少字通常按半页计算,称半页几行几字,有时也省掉半页二字。这半页几行几字也称行格。第37页,共327页。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格内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和刻工姓名。版心中间不刻黑线的叫白口,印有黑线的叫黑口。黑线细窄的叫小黑口,长宽的叫大黑口或阔黑口。也有上、下黑口之称,版心上下

20、都刻有黑线的称上下黑口,白口中印有书名的称花口。第38页,共327页。鱼尾版心全长的四分之一处的鱼尾标志。鱼尾种类很多,以数量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等;以鱼尾的方向分,有对鱼尾、顺鱼尾;以图案的虚实分,有白鱼尾、黑鱼尾、线(线条)鱼尾、花(图案)鱼尾。象鼻连接鱼尾和版框之间的一条线。线有粗细之分,粗大的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的叫小黑口或细黑口。没有象鼻的,叫白口,白口中刻有文字的,叫花口。象鼻中往往刻刻页字数、刻工或书名。牌记有的线装书往往在序目、卷末以及其它空白处刻上出版单位的标记、广告等,称牌记。第39页,共327页。装桢书衣也叫书皮,包在全书外层的一张纸。书签贴在书衣左上方的一个长

21、方形纸条或丝条,上面标有书名。书名页书衣之后题有书名的一页。书首也叫书头,指书的上端。书根书的下端。线装书多平放在书架上,为了翻检方便,多在书根上题上书名、册数或册次。因书根截面较小,书名多用简称。册数一般用凡某或某止。书脑装订线右边的部分。书脊也叫书背,装订线右侧的截面。副页也叫护页、扉页,夹在书衣和书名页之间的空白页。包角用细绢所包订线一侧上下之角。衬纸修补旧书时,书页内所加的衬纸。篇幅巨大的古籍,就需要以若干册为一函,称“函套”,有书套、纸匣、木匣、夹板等。第40页,共327页。内部结构序正文之前说明写作经过、刊刻情况、学术源流等内容的文字。目录正文之前的篇章名目。跋图书在流传过程中写上

22、有关版本源流及刊刻情况的文字。凡例全书编制体例的说明文字。卷首正文之前独立成卷的部分。内容大多是圣谕、先人著述文字或著者生平资料(行状、神道碑、墓志、传记)。卷末正文之后独立成卷的部分。多是后人著述文字、著者生平资料、著者同人赋赠之作或与正文相关的一些内容。附录正集之后附加一部分,与卷末基本相同。外集正集之外的部分,比卷末、附录要大。有三种情况:儒、佛互为外集;和内集正集内容不同文集、不同内容的作品;补遗之作。卷端每卷正文前两三行表示书名、著者、编纂校刊姓氏、版刻情况的文字。第41页,共327页。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类型一、编撰方式的类型章学诚文史通义:比次之书抄纂;独断之书著作;考索之功编述。

23、著作,独出心裁之作。编述,凭借旧有典籍,以新体例加以编著。抄纂,将纷杂的文献材料分门别类加以分类、抄录、编辑。第42页,共327页。二、出版物的一般类型1、单行文献:以个别的形式单册抄写或印行的书。2、别集:按照一定体例汇集作者单篇作品的图书文献。3、总集:按照一定体例收录不同作者诗文作品的文献。第43页,共327页。4、丛书:丛收将单本流传的文献书籍,汇编成一大部书,题以概括各书的总名,成套保存古籍,供人检阅。丛字即有总括、聚集、与众多之义。凡汇辑两种以上书籍,不论其中每种书籍是否首尾完整,裁篇别行,断简残编,或者删录节选,不论其书份量多少,只要有总括全书之名,就都是丛书。丛书名称:丛刻、丛

24、刊、汇刻、合刻、丛编、类编、全书、全集等名称。 第44页,共327页。第三节 古典文献的体例中国的古书,自周秦至明清,流传至今,大抵时代距今越远,问题也越多。如书籍的真伪、作者的时代、书的篇目编次和卷数多寡,书中有无后人增益或删削等,种种不一。要弄清这些问题,就要通达古书体例,不明古人著作体例,就难免似是而非之论。第45页,共327页。体例的两个方面一内容方面:文字、语法、修辞、句读二形式方面:作者、书名、序跋、目录、正文、成书方式第46页,共327页。一、作者1、古书不题作者之例周秦古书,皆不题撰人。俗本有题名者,盖后人所妄增。段玉裁说:“经典释文、唐石经初刻,皆云丧服经传第十一,无子夏传三

25、字。而今本皆作子夏传,非古也。盖浅人增此三字。贾疏云:传曰者,不知是谁人所作,人皆云孔子弟子卜商字子夏所为,按公羊高是子夏弟子。公羊传有云者何、何以、曷为、孰谓之等,今此传亦云者何、何以、曷为、孰谓。弟子却本前师。此传得为子夏所作。玩贾氏此语,知贾氏作疏时,古经未尝有此三字,贾氏因人言而傅会之,要亦未尝妄增于古经传标题也。自唐石经改刻增窜,遂使古人意必之辞,成牢不可破之论矣。”第47页,共327页。汉书艺文志不只经不书其名,即诸家传记章句,也有著其名与不著其名者,体例不一。因为古人著书,不自署姓名,惟师师相传,知其出于某氏,遂书以题之,其或时代过久,或学未名家,则传者失其姓名矣。即其称为某氏者

26、,或出于其人手著,或门弟子始著竹帛,或后师在所附益,但能不失家法,即为某氏之学。古人以学术为公,初非以此争名,故于撰著之人,不加别白也。第48页,共327页。如尚书有传四十一篇,隋志题作汉伏生作。玉海卷三十七引中兴书目云:“盖自伏生也。伏生为秦博士,至孝文时,年且百岁。张生、欧阳生,从其学而授之。音声犹有讹误,先后犹有差 ,重以篆隶之殊,不能无失。生终后,数子论所闻,以己意弥缝其阙,别作章句。又特撰大义,因经属指,名之曰传。刘向校书得而上之,凡四十一篇。”据此序之意,可知张生、欧阳生之尚书,虽受自自伏生而其所作章句,则又己意弥缝其间,不纯记做伏生之口说。第49页,共327页。汉代自著之书,有的

27、在自序中自显姓名,有的自称某官,仍无在篇题之下署名之例。自署某人撰,无法确考出现于何时。魏晋以降,著书自题姓名已成风气。第50页,共327页。2、古书假名为作者之例有权势者网罗人才著书,其书非其所自著,只是出资者,但却署己名。如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成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招集宾客方士数千人,成淮南子。第51页,共327页。假托:涑水纪闻,旧称司马光作,原书虽是真的,但是未定稿。后代的人因为司马光声名大,易于欺世骇俗,便抽出一部分,加些进去,以为造谣的工具。其中对王安石造谣最多,攻击得特别厉害(揭阴私)。平常人骂王安石,无足轻重,若是司马光,就特别有力量。其实此书已非原物,其孙曾上书称非其

28、祖父所作。第52页,共327页。3、古书作者署名之例第一、标出作者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官职、封爵、谥号第二、标出作者和注者的姓名、时代、学衔、官职及著作方式第三、标出主修、纂修、协理者及其官职第四、小说、话本、杂剧等通俗文学作品,多仅署别号、化名第53页,共327页。二、书名古书的命名,多为后人追题,不皆出于作者之手。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二:“古人之诗,有诗而后有题;今人之诗,有题而后有诗。”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诗之三百篇,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非无题也,诗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第54页,共327页。1、官书名命之例古书多摘首句二字为汉书艺文志:“春秋以前,并无私人著作,其传于后世者

29、,皆当时之官书也。”章学诚文史通义:“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行先王之政典也。”第55页,共327页。1、官书名命之例古书多摘首句二字为汉书艺文志:“春秋以前,并无私人著作,其传于后世者,皆当时之官书也。”章学诚文史通义:“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行先王之政典也。”第56页,共327页。其书不作于一时,不成于一手,非一家一人所得而私,不可题以姓氏,故举著者之意以为之名。如“生生之谓易”,故以名易。或纪事之书,以事名书,如杜预春秋序:“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第57页,共327页。以篇名为书名以篇名为书名

30、:篇名,书只一篇,即以篇名为书名。如苍颉篇首句为“苍颉作书”、急就篇首句为“急就奇觚与众异”,故以为书名。庄子内篇诸目皆有意义,而外篇如骈姆、马蹄仍是摘其首字名篇。第58页,共327页。顾起元蛰菴日录下,明天启刻本壬戍批庄子内篇题辞:“逍遥游等篇名皆用三字,不知果庄子自自名之邪?抑后人取其篇中之意为立此名邪?汉氏纬书如乾凿度等无不三字者,岂亦倣庄子而为之者欤?”第59页,共327页。以人名为书名古人著书,多单篇别行,其初仅有篇名(小题),无书名(大题)史记韩非传:“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十余万言。”孟子传:“邹衍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汉书董仲舒传:“

31、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 。第60页,共327页。其例有三世俗所传即以人名为书名。如虞氏春秋,史记虞卿传:“不得意,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又如晏子又名春秋。第61页,共327页。时人所号即以人名为书名。如史记陆贾传:“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称陆子新语。第62页,共327页。古人著书,多单篇别行,及编次成书,出于门弟子或后学之手,因推本其学之所自出,以祖

32、师名为书名。第63页,共327页。汉书别题书名之例汉书艺文志于不知名作者之书,或按书意加名,如内业、谰言,可能即是据其首篇以名书。或按家法加书名,如儒家言、杂阴阳、法家言。而刘向校书,当其书无名,姓氏又无可考时,以其所学者题名。第64页,共327页。自撰书名之例古书自六经外,书名之最早可据者是论语。自题书名始于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自号为鸿烈第65页,共327页。三。序跋先秦无自序之例,诗、书之序皆单行。论语最后一章,孟子、庄子最后一篇,无序之名,有序之实。第66页,共327页。淮南子要略也是

33、序,但无序之名。序也称叙、纪、叙传。以自序入著述,始于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汉杨雄仿之,法言有自序篇。后此如魏文帝典论,晋葛洪抱朴子皆有自序。班固汉书称序传,王充论衡称自纪,汉王符潜夫论谓之叙录。第67页,共327页。四、目录一书之书目、篇目、章目。1、目录置末之例古人编书的体例,篇及章的目录 般都置于一篇或一章之末如荀子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第一篇的末尾把所赋之物名说出,实际上就是各自的题目。第68页,共327页。南朝刘宋时,一书的书目、篇目、章目才逐渐移置全书卷首,或每篇(章)之首。刘知几史通因习篇:“范晔既移题目于传首,列姓名于卷中。” 第69页,共327页。2、大题大下之例大题指全书总名,小

34、题指每篇篇名。古书的一般格式,都是小题在上,大题在下。钱大昕十驾斋养新余录卷上:予按唐刻石经,皆大题在下。如诗经卷首:“周南诂训传第一”,列于上;“毛诗”两字,列于此行之下,所谓大题在下。宋元以来刻本,皆移大题于上,而古式遂亡,今读者皆不知何语矣。予曾见史记宋大字本,亦大题在下。第70页,共327页。五、正文1、单篇别行之例古书最早多是散篇杂著,原无一定之本。古人著作原无专集,往往随作数篇,旋即流行,为学者传录。后世图书单篇别行之例可分三种情况:本为单行之篇,后收入总集,其后又自总集内析出单行。第71页,共327页。本为单行之篇,后收入总集,其后又自总集内析出单行。如尚书中的典谟、训诰中有虞、

35、夏、商、周书,本非一时所作。最初只是零星抄合,皆可单篇别行,学者可随其所用,由全书中抽出,自为一书。宋人将礼记中的曲礼、檀弓析出别行。第72页,共327页。本为单行之篇,后人收入总集后,原本仍流传于世。汉书艺文志论语类内有孔子三朝七篇。刘向别录云:“孔子三见哀公,作三朝七篇,今在大戴礼。”可知古本原自单行。孝经类有弟子职一篇,应邵注:“管仲所作,在管子书。”第73页,共327页。本是全书,后人从中抄出一部分,以便诵读,遂成单篇别行。刘歆让太常博士书:“当此之时,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说汉代于其一百三十篇,往往有写以别行者。后汉书窦融传:“帝赐融外属图及太

36、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传。”第74页,共327页。陈寿三国志,宋人曾单刻其吴志,郑樵通志二百卷,宋人单刻其十二略。第75页,共327页。2、附益古人作文,不自署姓名,写成之后又不自行编次,后来传录编次其书,有的将作者生平行事之文议论辩驳之词,或文词对答之语,聚编成书。也有的将后师所作,附先师以行。这些文字多随文录入,或卷首,或卷中,或卷末,与后世文集附录不同,故称附益。唐宋以来才将这些附益文字别为附录。第76页,共327页。先秦子书附益附记生平事迹编书之人记其生平事迹,附入本书。管子中大匡、中匡、小匡篇,叙管仲傅公子纠及相齐事,是即管子之传也。其中写到管仲死后情况,确为后人所加,而人常以

37、为伪,如叶适、四库馆臣尝加辨证,真辨乎所不必辨。第77页,共327页。附记议论辨驳今本韩非子有存韩篇,是韩非使秦时所上书,末附有李斯驳议。后悼韩非不得其死,故备书其始末于首篇。商子书以更法为第一,为编者以其变法事于著于首。柳宗元集中有刘禹锡天论三篇,韩集有张载书二篇。第78页,共327页。附记针对某事的对答始末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凡例云唐以前旧集体例与今不同,如杨雄上书谏勿许单于朝,太平御览引其集云,述其事始末。说文解字后附上说文表,末有谢恩事,当时许慎已死,此必其后人所录入。蔡邕集第六卷有表疏五篇,文前多载缘起。第79页,共327页。附记门人议论荀子尧问篇末:“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

38、子,是不然。孙卿迫于乱世,”首末三百余言,推崇荀卿甚至,全如后世题跋之体。第80页,共327页。数本合编俞樾:孙诒让墨子笺诂三家之墨,分上中下三篇,字句小异,大旨无殊,为三家之说。古书之中记载古事、古言者,此或其人平日所诵说,弟子熟闻而笔记之,或是读书时之札记,附入书中。荀子大略文多碎细,以数句说一事。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杂叙古事,与他篇文体不同。此皆为弟子杂录荀卿之语,略举其要,不可以一事名篇,故总谓之“大略”。第81页,共327页。3、区分内外篇一家之学,分内、外书。春秋分内、外传,左传依经为传,国语每事自为一章,其文不主于经,故为外传。论衡案书篇:“国语者,左氏之外传也。”汉人

39、以为左传、国语作者皆为左丘明。由此可知,一家之学,分题内外。淮南鸿烈分内、外,颜师古:“内篇言道,外篇杂说。”第82页,共327页。一书分内、外篇。始于刘向校书,外篇大抵较为肤浅,或疑为依托者。古书既多单篇别行,刘向始合中外之本定著为若干篇。其例有三:一为合诸本,去其重复而序次先后,通为一书。二为原有之篇目,取其文体不类者,分为内外篇。三为原书真赝相杂,乃别为编次,取其中可疑者,为外篇。孟子汉志著录十一篇,据史记“退而与万章之徒,作孟子七篇。”必是刘向将溢出之数为外篇。赵歧孟子题辞:“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又有外书四篇,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仿而托之者也。”第83页

40、,共327页。后世文集分内外,称内集、外集,或集、外集。内集一般收重要作品,外集收相关作品。作家所作诗文,有不及存稿者,有自已不满意者。当编集时,如出于门人弟子及朋友之手,则去取比较谨慎,此类皆不收。传之既久,后人偶得遗稿,惜其放失,则又搜辑成帙,或重为编定,杂入原书。较为慎重的,则不敢乱原次序,别编为外集。又因时代既远,难于鉴别,往往杂入伪作。而且名声愈盛,伪作愈多。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其言曰:辱知最厚,且亲收拾遗文,无所失堕者,惧后之伪妄,辄附益其中也。外有注论语十卷传学者,顺宗实录五卷列于史官,不在集中。”今实录在外集。可知世所谓外集者,自实录外皆伪妄。”如与大

41、颠三书。第84页,共327页。4、分篇分卷之例古时以竹、木简书写,编简成策(册),通常一策就是一编。先以韦丝所胜为度,后以事义分篇。所谓一篇就专门指文义的起讫,文章有首有尾的,就称为篇,并用以指称成部著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卷原指写在缣帛上的卷子,取卷舒之义,一卷即一篇。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凡书,唐以前皆为卷轴,盖今所谓一卷,即古之一轴。第85页,共327页。篇卷关系篇卷相等卷大于篇卷小于篇第86页,共327页。随着文字载体的变化,篇卷也发生变化章学诚文史通义篇卷:唐宋以来,卷轴之书,又变而为纸册,则成书之易,较之古人,盖不啻倍蓗已也。古人所谓简帙繁重,不可合为一篇者,今则再倍其书,而不

42、难载之同册矣。故自唐以前,分卷甚短。六朝及唐人文集,所为十卷,今人不过三四卷也。自宋以来,分卷遂长。以古人卷从卷轴,势自不能过长;后人纸册为书,不过存卷之名,则随其意之所至,不难钜册以载也。以纸册而存缣素为卷之名,亦犹汉人以缣素而存竹简为篇之名也,理本同也。第87页,共327页。六、成书方式1、先秦子书多非手著先秦子书,大多不出于诸子手著,而是口述记录,由后人编定。孙星衍燕丹子序:古之爱士者,率有传书。由身没之后,宾客记录遗事,报其知遇。如管晏吕氏春秋,皆不必其人自著。严可均铁桥漫稿书管子后:近人编书目得谓,此书多言管子后事,盖后人附益者多。余不谓然,先秦诸子皆门弟子或宾客或子孙撰定,不必手著

43、。第88页,共327页。2、古书编次之例古者著书,往往因事为文,其文不作于一时,先后也无次第。3、历代累积之书民间传说或民间著述,不成于一人,不成于一时,口口相传,面目千变万化。第89页,共327页。古籍版本学第90页,共327页。第一节古籍版本学理论一、版本释名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片通称为版或板。许慎说文解字释“版”:“判也,从片,反声。”释“片”:“判木也,从半木,凡片之属皆从片。”据此,“版”之本义是“片”,“片”是半木的意思。汉王充云:“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刀如刮削,乃成奏牍。”说文释“牍”:“书版也。”牍亦版。因为供书写的木片呈方形,所以又称方。方、板作为书写工具有时也连称。同简相比,方

44、版容纳的字数要多一些,春秋序云:“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雕版印刷之法通行以后,版或板的含义逐渐演变为经雕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第91页,共327页。“本”的原义为树根,引申为据以校书的原本也可称本。“本”作为书籍讲始于刘向别录称:“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在这里,“本”是书的同义语,在刘向那里,书是指中书、太史书、臣向书等据以校勘的中外藏书,而“本”专指校勘后尚未抄写的定本。第92页,共327页。版本二字连用始于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版本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在这里版本指雕版印刷的

45、书籍,即刻本。石林燕语中藏本即写本,不是版本本义。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版本是指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元明以后,随着雕版印刷的发展和图书制作方式的复杂化,“版本”二字的含义逐渐扩大,成一书各种本子的总称。也就是说,除了刻本之外,还包括写本、钞本、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石印本等。第93页,共327页。二、古籍版本学的内容古籍版本学是研究古籍版本源流以及古籍版本鉴定规律的一门学科。版本源流有广狭二义:从广义上说,是指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从狭义上说,是指每种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是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等一

46、切形式的图书版本。其中,写本和刻本是其重点。第94页,共327页。四个方面古籍版本学理论:包括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古籍版本学史:古籍版本学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古籍版本现象:一书的不同版本,一书各本在形式、内容上的特征和差异,版本的发展历史、版本制作、流传、著录,版本的类型,版本的价值、真伪、优劣。古籍版本鉴别方法:版本鉴定、版本源流第95页,共327页。顾廷龙:“在九世纪以前,经过不断的传写,在印刷技术发明以后,经过不断的刻印,因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本子。有了许多不同本子,就出现了文字、印刷、装帧等各方面的许多差异,研究这些差异,并从错

47、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其规律,这就形成了版本之学。”他还说:“版本学的内容实在是相当丰富的,如关于书版的发生和发展,各个本子的异同优劣,制版和印刷的技术,版本的鉴别,装订的演变,以及研究版本学的历史等,应该可以成为一门专门的科学。”第96页,共327页。三、古籍版本学的功用清人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将藏书家分为数等,这些人都要研究版本:“得一书必推求本原,是正缺失,是谓考订家;次则辨其版片、注其错讹,是谓校雠家;次则搜采异本,上则补金匮石室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是谓收藏家;次则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纵未尽窥,而刻书之年月最所深悉,是谓鉴赏家;又次则于旧家中落者,贱售其藏,富室嗜书者,要

48、求其善价,眼别真赝,心知古今,闽本、蜀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是谓掠贩家。”第97页,共327页。1、读书应择善本余嘉锡说:“盖书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卷,而册,而手抄,而活字,其经过不知其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何人。有出于通儒者,有出于俗士者,于是有断烂而部不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本不同。”萍州可谈记宋哲宗元符初年,杭州府学教授有次考学生易经,题目是“乾为金,坤亦为金,何也?”学生无从下手,因为易经的原文是“乾为金,坤为釜”。学生为他所用何本,他取监本来看,果然错了。第98页,共327页。2、学术研究必须讲求版本叶德辉读书十

49、约甚至说:“书不校勘,不如不读。”“版本之学,为考据之先河,一字千金,于经史尤关重要。”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怀帝永嘉五年”条:“周 中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胡三省注以“江河”为是。清赵绍祖通鉴商注据晋书王导传有“江山之异”,认为司马光误。陈垣通鉴胡注表微一书校勘篇,宋本晋书就是“江河之异”,明监本、汲古阁本、清殿本误。先生叹:“校书当蓄异本,岂可轻诬古人。”第99页,共327页。3、古籍整理须审定版本古籍整理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审定版本,寻找所整理古籍的各处版本,选定底本与参校本,然后进行校勘。第100页,共327页。第二节古籍版本的类型一、以制作方式分1、写本(1)广义的写本指凡非

50、印刷本都称写本。狭义的写本指:唐以前称写本,唐以后称抄本;抄本、稿本以外,以手写形式直接成书,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明清列朝实录。(2)抄本:也作钞本。指印刷术发明后根据底本传录而成的副本。精抄本、旧抄本。第101页,共327页。(3)影抄本。也作景抄本。创自毛晋,用较薄的纸覆于原书页上,照原字迹、版式摹下来。(4)稿本。是一种特殊的写本,不是为流传存副而书写,专指个人著作,作者或书写人有一定的名气。一般可分为三种:原稿本是作者亲笔写成的稿子,也称手稿本。可分为初稿本、修订稿;清稿本是用以增补、校订或付印的誊清本,也称定稿本、誊清稿。由自己或别人代为誊写。清稿本与抄本相近,很难区分,应以序、跋

51、、印记为凭。善版稿本也称待刻稿,在外观上字迹工整,写于方格中,因某种原因未刻。第102页,共327页。2、印本(1)刻本。又称刊本、椠本、雕本,即雕版刻印的本子。(2)活字本。有泥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锡、铁、瓢活字本,但很少见。非活字本由版块拼合而成,四栏、界行、界栏相交处有缺口,有断裂;活字版则栏线整齐,无断裂现象,字体大小不一致,字体不整齐,有倒置、横卧现象。新旧活字笔划也不一致。第103页,共327页。(3)石印本。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的药纸上,再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到石版上,然后刷油墨印成的书。始于清末,如点石斋印书馆,由英国人创办。(4)铅印本。用铅字排印的本子。影印本,用原件

52、照相的方式制成金属版或石版、珂罗版复制而成的本子。此外还有胶印本、油印本、复印本、晒蓝本、电脑排版本等。第104页,共327页。二、以出版时代分1、唐五代版本唐五代版本大多为写本,尤以敦煌本为多。敦煌遗书是二十世纪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举凡儒家经典、地志、诗歌、词曲、契约、信札、帐单等应有尽有,其中佛经所占比重最大。雕版印刷术发明于何时,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有人认为唐代贞观间开始出现。九世纪雕版印刷就已经流行,一般认为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最早的雕印本是在唐咸通九年(868)印的金刚经,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院。六十年代在朝鲜发现新罗王朝的佛寺内有一卷印刷的佛经,此寺建于751年,此卷佛经的印成

53、年代下限在751年,上限704年,则雕版印刷的出现比咸通九年要早一百多年。第105页,共327页。2、宋代版本据朝日新闻报道,阿布隆一经过调查,现存宋版数量为:日本890部,620种;中国大陆1500多,1000种;台湾840部,500种。从字体上看,宋刻本多采用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诸家楷体。明代张应文说:“大都书写肥瘦有则,佳者绝有欧、柳笔法。”高濂也说:“宋人之书,纸坚刻软,字画如写。”这是因为欧、柳、颜诸家楷体笔画有棱角,便于施刀,为刻工所乐用,而北宋诸书法大家此时尚无影响。第106页,共327页。宋版书的用纸。过去搞版本的人认为宋版书的用纸多是白麻纸、黄麻纸或竹纸,经技术专

54、家的鉴定,宋代南方的用纸多是桑树皮或楮树皮为造纸原料,是为皮纸。或用竹子作原料,是为竹纸。浙、蜀、江西、湖南刻书多用皮纸,福建多用竹纸。古人还有用旧公文档册或帐簿纸反过来印书的,版本学上称之为公文纸印本。宋代前期采用蝴蝶装,后期则采用包背装,当然,我们今天见到的宋版书,已经由后人改成线装了。第107页,共327页。宋代官刻、家刻、坊刻三大系统鼎足而立。到了明代,宋版倍受青睐,出现了计页论价的现象。传世宋本多经过严肃认真的校勘。但宋刻本水平也是不平衡的,苏轼、陆游都曾对当时“以意改书”、“略不校雠”的现象提出过批评。第108页,共327页。顾千里重刻古今说海序:“若夫南宋时建阳各坊刻书最多,惟每

55、刻一书必倩雇不知谁何之人,任意增删换易,标立新奇名目,冀自眩价,而古书多失其真。逮后坊刻就衰而浮慕之敝起。其所刻也,错乱殆不可读者有之,加以牡丹、水利触目满纸”(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别字云:“山东人刻金石录,于李易安后序绍兴二年,元 岁,壮月朔,不知壮月之出于尔雅,而改为牡丹。勘书云:偶见焦氏易林旧刻,有曰:井堙水刊,乃木刊之误,注云:刊,疑当作利。失之远矣。随山刊木,见于尚书禹贡。”)”第109页,共327页。元代版本元朝中央政府的刻书机关有秘书监的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太医院的广惠局或医学提举司。元代出版书籍最多,质量又高的要推各路儒学和书院刻本。从版式上看,元刻绝大多数是

56、粗黑口。从字体方面看,元刻本多用赵体。另外,元刻本基本上不避讳。元刻本尤其是坊刻本爱用简化字。元朝中叶以后,简体就更多了,如無作无、龐作庞、鹽作盐、雙作双、隱作隐、氣作气、馬作马等。第110页,共327页。明代版本明代官私刻书都远超宋元。刻书单位有经厂、国子监、藩府,而官场流行的书帕本也很有特点。家刻、坊刻盛行。明正德以后特别是嘉靖以来,无论官私,不但把宋元旧籍内容照样翻刊,而且在版式风格、款式字体上亦全面仿宋。所用字几乎都是横轻竖重、方方正正的仿宋字。纸白墨黑,行格疏朗,左右双边,有宋版遗韵。第111页,共327页。叶德辉书林清话明人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如唐刘肃大

57、唐新语,冯梦桢刻本改为唐世说新语;先少保公(叶梦得)岩下放言,商维濬刻稗海本改为郑景望蒙斋笔谈;郎奎金刻释名,改作逸雅,以合五雅之目。全属臆造,不知其意何居。第112页,共327页。5、清代版本殿版:武英殿设修书处,校对官员与写刻工匠咸集。康熙间还出现了由大臣出资刻书,最著名是曹寅所刻全唐诗、佩文韵府。雍正一朝用铜活字刻古今图书集成64 部,乾隆间刻书最多,多至100余种,最著名的是十三经、二十四史。官书局刻书。官书局创始于咸丰间,至清末大盛。曾国藩刻王船山遗书,即为江南书局,即金陵书局的前身。各地书局学者云集,校刊之精,突过殿本。有金陵书局、浙江书局、崇文书局、广雅书局等。第113页,共32

58、7页。清版书校勘极精,胜过历代;写刻俱精,堪称佳品。但宋体字居多,呆板沉重。道光以后质量下降。第114页,共327页。三、以出版者分1、官刻本、监本:各朝国子监所刻书的书,称为监本。、经厂本。明内府刻书由司礼监负责,故司礼监经厂刻的书称为经厂本。、藩府本。明代藩王在封地藩府所刻书称藩本。、书帕本。明代授官上任,或奉差出使回京,例刻一书,以一书一帕相馈赠,时称之为书帕本。、内府本。清代内府所刻钦定各书称内府本。、殿本。清代康熙间武英殿所刻书,从此内府本称殿本。、局本。清末各地方书局刻本,称局本。、书院本。各地书院所刻书。书院刻书发端于宋,元代书院刻书达到一个新高潮。第115页,共327页。2、家

59、刻本家刻与坊刻都是私人刻书,它们之间有时很难区别,大体上说,家刻本多由学者或藏书家主持其事,目的主要是为了流通善本,保存自己或亲友的著作,而不是专门为了赢利,刻印书籍一般质量很高。坊刻本则由书坊主人主持其事,目的是为了赢利,因而质量参差。以堂室命中、以刻者姓名命名第116页,共327页。3、坊刻本以刻印书籍为营业的书坊刻印的本子。以书坊、书棚、书店、书堂、书肆、书局命名以斋、室命名第117页,共327页。四、以刻印地点分1、浙本:浙江是我国古代刻书中心之一,早在唐代中叶,浙江就已刊印了元稹和白居易的诗在市肆出卖。宋代刻书皆在杭州镂版,监本镂于杭者居半。南宋奠都临安,浙本进入了黄金时代。元、明、

60、清浙江一直是刻书中心。浙本除杭州本外,还有越州本、严州本、衢州本、婺州本。第118页,共327页。2、建本。又叫闽本,即福建刻本。福建是我国古代刻书中心之一。建本之中又有建阳本、麻沙本、泉州本。麻沙是建阳县的一个小镇,因刻书而著称于世,其所刻书称麻沙本。建本为了节省费用,字刻得较密,纸多用竹纸,质地较薄,颜色发暗。校勘不精,喜欢删改。为了吸引读者,宋、元、明建本喜用插图。麻沙本最为世所诟病,几乎成了劣本的代称。第119页,共327页。蜀本。又叫川本,即四川刻本。早在九世纪,四川成都就刻印书籍,宋代蜀本很盛,但元代遭战乱之后,蜀版毁于战火,明清以来,东南沿海比较发达,蜀地偏僻,所以元以后,蜀本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