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教案(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_第1页
经济法学教案(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_第2页
经济法学教案(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_第3页
经济法学教案(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_第4页
经济法学教案(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eachingMaterialsofEconomicLaw经济法学教案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经济法教研室编写说明经济法学是属于教育部审定的法学专业课程目录中的必修的十四门核心课之一。本经济法学教案,立足于全面,紧密配合我国经济法律、法规的最新修订内容,结合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来编写。本教案的内容共有六部分: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复习思考题、参考书目、课时分配等。经济法学中的有些组成部分还属于我校全日制法学专业单开的选修课程,如企业和公司法、财政税收法、金融保险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等,其相关内容不包括在本教案中,而由各个选修课的教案来反映。本教案具有的特点是,第一,注重经济法理论的

2、系统完整性,突出内容的实用性;第二,注意内容安排合理,详略得当,使学生有重点的掌握该课程的内容,并能具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三,既突出了经济法自身的特点,又做到了使经济法与相关经济学、管理学更好的衔接。本教案是为法学专业68课口寸教学计划编写的,主讲教师为郭广辉,郭凯峰,王利军。按照新的形势要求和我校课程改革的设想,以及为了与法学院经济法教研室第五次修订的经济法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相适应,本课程的全体任课教师遵循同头课集体备课制度与原则,在集体研究、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又对经济法学教案进行了第五次全面、系统的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第、根据我国经济法基础理论关于经济法基本范畴的研究进展以及我

3、们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扩充、丰富了经济法总论的有关教学内容,例如增加了关于经济法的本位属性、价值、理念等。第二,适应2008年反垄断法的制定与出台,我们依循反垄断法修订了反垄断法律制度这一章的一些内容。第三,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我国推行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为了让经济法学的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本次修订增加了上述经济法律制度的内容。修订后,由郭广辉教授、郭凯峰教授、王利军教授审核、定稿。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经济法教研室2009年3月一、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地位经济法学是研究经济法产生及其发展的般

4、规律,经济法与社会经济以及与其他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经济法的内容与实现等问题的一门法学学科。经济法学研究对象的核心是经济法,同时,由于法律这种社会现象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活,因此经济法学除了研究经济法规范本身之外,还研究经济法同相应的社会关系、经济制度等客观条件之间的联系,同一国法的整体和法的其他部门的关系,以及经济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现过程及其实施效果。经济法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一门独立而重要的法学学科,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其确定为法学的十四门二级学科之一,经济法学也被列入法律专业十四门必修的核心课之内。作为二级学科,经济法学有可以分为若干不同的专业方向,如经济法总论、企

5、业和公司法、财政税收法、金融保险法、经济竞争法、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保护法等。二、经济法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一)经济法学的形成经济法学与经济法现象相伴而生。早在19世纪中叶的西欧,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经济日趋社会化的矛盾加剧,私法和整个私有制,的法律体系陷于空前的困惑和混乱之中。正如马克思当时所感受到的,作为18至19世纪自由6资本主义社会经典法律表现形式的拿破仑法典,一旦不再适应其社会基础,“就会变成一叠不值钱的废纸”。为此,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家蒲鲁东(1809T865)更直截了当地提出,应当用“经济法”来解决社会矛盾。他在1865年发表的著作论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一文中

6、指出,法律应该通过普遍和解来解决社会生活矛盾,为此就需要改组社会,由“经济法”来构成新社会组织的基础。这是因为,公法会造成政府过多地限制经济自由,私法则无法影响经济活动的整个结构,必须将社会组织建立在“作为政治法和民法之补充和必然结果的经济法”之上;经济法是“公正原则应用于政治经济学.一(成为),相互关系条例”。这是历史上最早提出的经济法理念和学说。但鉴于其不成体系,仍属于一种萌芽状态的思想,尚不能说经济法学在这时就已形成。经济法和经济法学得以建立的一个基础条件,或者说法律背景是,二十世纪之处出现并愈演愈烈的公法私法化和私法公法化趋势和现象。这是因为公法私法化和私法公法化运动的结果是,纯粹属于

7、私(经济)或公(政治)的领域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从而打乱了旧有的法部门概念及其分类学说和体系,使得法律和法律体系、法律部门呈现出空前错综复杂的局面和景象。在此情形下,“门新的法律部类和法学学科,即经济法和经济法学得以应运而生。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社会迅速地向垄断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各主要发达国家被迫或主动干预、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日益加深,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公法和私法之间人为设定的界限,在实践中很难再被继续固守。注重理性和抽象思维的德意志学者适时地对经济法现象作出了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在德国1906年创刊的世界经济年鉴中使用了“经济的法”一词,现代经济法的

8、术语即由此所出。当时每年由莱特撰稿,评论和说明有关世界经济的法规概况。此后,二十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德国学者赫德曼等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经济法的论文,从而对以往的经典理念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修正。因为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经济生活被看作是企业家的私人事情,在其中起优势作用的是契约自由原则。由于社会经济和法律的现实发生了深刻变革,导致社会观念也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以及具体经济法学说的提出,就使得经济法学这门新兴的法律学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问世了。(二)国外经济法学发展概要鉴于经济法学在德国产生以后的影响,也由于经济社会化成为各国的普遍现象,经济法学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9、逐渐传播到大陆法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经济法的观念和学说则主要只是对日本和苏联发生了影响;当时“儿乎只有德国学者”在研究经济法。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经济体制、意识形态以及在近世跻身于发达国家的经历,与德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特别是日本继受了德国法系传统,因而在法学上对德国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就使得日本成为较早接受德国经济法学说的资本主义国家。1924年出版的孙田秀春所著的劳动法总论一书,就“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关系”作了专门论述,被认为是经济法学引进日本的开端。德国以外的欧洲大陆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也开始关注经济法,欧盟法的出现和发

10、展更为经济法研究提供了丰富而适当的素材,因此有不少研究经济法和为企业提供经济法服务的团体问世,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法流派,使得经济法学蔚然确立起来。在英美法系国家,由于并不存在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也没有调整平等主体关系的“民法”概念,因而也不存在“经济法”的概念和经济法学。在英美法系国家,法的基本分类主要有两种,即普通法和衡平法,刑法和民法(civillaw),其民法之“民”也包括行政,也就是说在英美法系国家,行政法是包含在“民法”范畴之内的。因此,如果我们说英美法系国家有经济法的话,也是我们基于大陆法系的立场和观念,并在认同经济法主流学说的前提下,从实质上观察这些国家法律制度的一种结果。当前西方国

11、家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经济法课程或者叫做经济法学的分支,主要有公共财政法、税法、计划和产业政策法、银行和金融法、证券监管法、土地和自然资源法、企业法、竞争法、消费者保护法等等。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对于中国的法学、法律体系和法治建设来说,最为深刻的变革则莫过于经济法的产生和崛起。中国的经济法学是在“文革”结束以后,举国上下4呼唤建立法治和经济法制,法学界解放思想,中国的法学由恢复到发展、迎来一派春意盎然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其产生的背景,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建立并加强经济法制的客观要求,以及当时社会上民法的停滞不前和束缚严重,并在理论上深受前苏联和日本的影响而裹足难

12、进。1978年,胡乔木在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一文中,专门写了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一节,引起了法学界的重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了“要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号召,确立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国家高层领导则发表言论,要求制定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如邓小平在1978年12月指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等二1979年,叶剑英在接见记者和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以及1980年彭真在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分别使用了“经济法规”、“经

13、济法”等字样。也就是说,在新时期大力发展经济着重于经济建设,以及民主与法制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时,建立健全经济法制就成为人们首先关注的对象和任务之一。随着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改革开放初期首批经济性法律法规的先后制定和颁行,又受到舶来的苏联现代经济法学派和日本经济法学说的影响,法学学者门开始发表关于经济法的文章,并于1979年出版了经济法概论教材,从1980年开始,一些法律院校陆续开设了经济法课程,标志着中国经济法学的正式形成。经济法学与我国新时期的法学教育彼此相长,为中国的现代化以及法治

14、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许多高等法律院系设立了经济法系或经济法教研室,开设了经济法原理(概论)和经济法总论(基础理论)、财税法、金融法、企业和公司法、竞争法等课程。许多高等财经院系设置了经济法专业,开出了经济法课程。经济法这门课程成为儿乎所有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而无论是全日制教育的经济类专业还是函授、夜大学、电大、自学考试的经济类专业,都设立了经济法学或经济法概论课程。我国于1984年起设置了经济法硕士学位,1994年起又设置了经济法博士学位授予点,培养出了大批经济法学专业的法学硕士和博士。第一编经济法总论第章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领会

15、经济法产生的基础条件和具体原因;通过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对经济法产生的各家观点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和评判;准确把握经济法产生的涵义,了解外国与中国经济法发展的大致历程。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为经济法产生的基础条件和具体原因;本章难点为经济法产生的判断标准,经济法产生的涵义。教学方法采用历史实证与逻辑实证的分析方法,以及规范分析方法。第一节经济法产生的基础条件和原因一、经济法产生的观点述评在经济法产生问题上,国内外法学界形成了四种主要的学说观点:(一)认为经济法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才出现的最早提出该观点的是日本著名经济法学家金泽良雄。他认为,经济法作为一个新的法律领域,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一般是以

16、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为基础的;经济法之所以在德国产生,正是适合了德国的学术土壤。他谈到在德国产生的经济法时,首先指出,“经济法”一词在学术上开始使用时,主要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当时德国,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时经济政策,经济领域内出现了新的立法活动和法律现象。在战后,又开始出现了有关战时经济复兴的法令,以及在德意志共和国宪法体制下的社会化法和其他新的法律现象。受到这种法律现象刺激而产生的,就是“经济法”这一概括性的术语和概念。在中国,有许多经济法学者继受了金泽良雄的观点。有学者主张,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是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上垄断的3时代,到了20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

17、大战以后才形成的。有些学者认为,法律部门的形成需要具备的一个条件是形成相应的理论或学说,并在相当程度上被学界和社会所接受。在分析经济法产生的主观条件时,他们阐述了“经济法”一词的提出和使用;在分析经济法产生的客观条件时,他们强调了经济集中和垄断是经济法产生的内在原因。(二)主张近代经济法产生于19世纪末,但并不否认市民革命以前的经济法的存在在日本,有的学者认为,在19世纪后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垄断市场的倾向日渐显著,产生了各种市场弊端。因此,国家对自由市场干预的法,即经济法也就随之发展起来。近代的经济法虽然是从19世纪发展起来的,但国家对市场的介入法,在市民革命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大约从古

18、代起,在存在自由市场的场合,就产生了垄断的倾向。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制定出了被认为明显是垄断禁止法的法律,不过在这里并不涉及这种市民革命以前的经济法,而只是叙述19世纪末以来,美国、德国和日本的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三)认为随着国家与法律的产生,经济法也就产生了,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法形成为一个新的法的部门有的学者认为,就经济法的内涵,即国家运用法律的强制手段来管理社会经济来看,经济法是阶级社会中最古老的法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时,随着国家与法律的产生,经济法也就产生了。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经济法是被包括在“诸法合体”的法律之中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19、,经济法与其他法律同时并存,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法的地位突出出来,逐步形成了个新的法律部门。(四)主张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的经济法产生于古代社会主张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不论在外国还是中国,经济立法不断加强,经济法规日益完备,这是社会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经济法是调整特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是在人们提出经济法这一概念的时候才产生的,也不是在人们在承认了它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时候才存在的。当适应经济关系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调整特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

20、,也就形成了作为法律部门的经济法。因此,不论是在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都有各自的经济法。当然,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经济法的本质、内容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二、经济法产生的三种涵义有的学者认为,就经济法的内涵,即国家运用法律的强制手段来管理社会经济来看,经济法是阶级社会中最古老的法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时,随着国家与法律的产生,经济位。综合起来讲,关于经济法产生的涵义主要有三种:(一)经济法律规范产生说该学说认为,经济法的产生是指经济法律规范的产生。该派学者主张,在经济法形成为“一个新的法律部门”以前的古代社会,“经济法也就产生了。但在“奴隶制

21、与封建制社会,它是包括在“诸法合体”的法律之中的二(-)经济法律制定说该学说主张,经济法的产生即是经济法律的制定,他们认为,经济法的产生就是在经济领域内出现了“新的法律现象”。这种新的法律现象,日本学者金泽良雄指的是德国于1915年发布的关于限制契约最高价格的公告,1916年发布的确保国民粮食战时措施令,1918年发布的战时经济复兴令,1919年颁布的煤炭经济法和碳酸钾经济法等。我国许多经济法学者都赞成此说。(三)经济法部门形成说该说认为,经济法的产生即是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他们指出,经济法是调控特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的产生决定于调整特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达到一定的数量,形成独立的法律

22、部门。北京大学的杨紫靖即持该观点,并认为衡量经济法部门是否产生的标准是是否制定或认可了相当多的经济法律规范,而不是是否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经济法律评论:笔者赞同经济法的产生即指经济法部门的形成的观念。但对于奴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也存在经济法或者经济法部门的观点却不敢苟同。杨紫熠主张,衡量经济法部门是否形成的标准是是否制定了或者认可了相当多的经济法律规范。他在书中通过列举巴比伦奴隶制国家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中的经济性法律规范(有些与其说是经济法律规范,倒不如说是属于民事法律规范),以及中国奴隶制时代夏商周三朝的儿条经济法律规范和中国封建制时代秦汉唐明等朝代的一些经济性法律规范,认为这些经济法律规范已经

23、达到了相当多的程度,符合了经济法部门形成的标准,由此得出结论,下了断语,说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就已经形成了和存在着独立的经济法部门。但他犯了形式逻辑中以偏概全的错误,即他将奴隶制时代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经济性法律规范的简单相加出的数量作为符合经济法部门形成标准的依据,他忽略了一个法学基本常识,即我们所说的法律部门的划分是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内进行的,是在一个国家的领域范围内进行的,而不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同时,计算和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法律规范的数量多寡,即是否达到了形成经济法部门的相当多的数量,也应当限制在一个国家的某一个相对确定的一定时期,而不能将这个国家的实行奴隶制或者封建制的整个时代

24、作为计算的时间范围。因此,单从该书中所列举的巴比伦奴隶制时代和中国夏商周以及封建制各朝代所实行的这些经济法律规范的数量来看,还很难说就已经达到了经济法部门形成标准所需要的“相当多”的数量。因而,由此得出的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服。三、经济法产生的基础条件和原因经济法产生的基础条件是:(1)市场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国家被动地或者自:觉地承担起对经济加以组织协调的职能。(2)社会经济及国家对经济的调整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并形成了相应的经济法学说。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当这些基础和条件尚未出现时,经济法是不可能产生。经济法产生的原因是:(一)社会发展方面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

25、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需要运用完备的经济法律手段来干预经济的运行。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虽然国家也对经济进行一定范围和定程度的管理和干预,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实行的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家所奠定的经典理念是,强调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井水不犯河水”,国家如果侵犯市民社会之私事的话,人民就有权起来造它的反。在这种情形下,亚当。斯密所提出的“干预越少的政府是越好的政府”这一信条被奉为经济生活的圭臬。反映到法律上,就是在民法上实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私法自治”、“契约自由”等宗旨和原则。国家调节之手因此遭到否定而萎缩不全,因

26、而不存在经济法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由于私有制和自由主义的经济引起了社会矛盾激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于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初期,走向了垄断和社会化阶段。生产手段和经济实力的过分集中产生了垄断财团,这些垄断财团大量吞并、挤垮中小企业,独占或者操纵市场,严重恶化了竞争环境并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自由市场的竞争和民主,以及民法所奉行的上述原则,都被破坏殆尽,资本主义经济由竞争机制所产生的活力和生机受到压抑和摧残。而且,财团实力的膨胀,也使得它日益向政治领域渗透,国家政权于是直接或间接地为财团所控制,成为服务于财团利益的机器或工具。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于是制定有关反垄断的法律来取缔垄断组织,限

27、制垄断的发展。最早的反垄断法由此得以产生,如1889年的加拿大预防和禁止贸易合并法,1892年美国制定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等。(二)经济管理理念方面的原因是,面对频频发生的经济危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原则,而改为奉行国家对经济的适度干预原则,由此导致了系列旨在干预经济的法律法规的产生。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过度发展,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的频频发生,单靠市场的力量,显然无法摆脱这种日益深重的困境。于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改变被动的不干预政策,逐步改而采用“国家干预”、“宏观调控”、“混合经济”、“组织经济”、“管理贸易”等新的做法和理念,开始奉行英国经济学家

28、凯恩斯的“国家适度干预主义”,加强组织管理经济的职能。他们以“有形之手”,直接、具体地干预和参与经济生活,以国家的经济集中限制私人垄断财团,以社会总代表的身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调控经济进程。诸如通过限制或禁止托拉斯、卡特尔等,防止市场竞争秩序及其活力受到破坏:通过国有化和政府投资建设,控制那些有关国计民生和为整个社会服务而不宜被私人垄断的重要产业部门;制订国家计划和产业政策,力图诱导和制约私人的经济决策;运用金融、税收手段和其他经济手段,调控经济运行:规范格式合同,兴其利避其害,防止契约自由原则和经济实力被滥用;强制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实行“福利社会”:通过诸如“巴黎统筹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

29、组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政府间政治组织或经济组织,在国际上实行联合干预;在国际贸易和交往中,以国家的名义和形式开展经济协作和竞争,等等。上述种种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经济进程的干预和参与,都是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实施的,于是就出现了与民商法和其他传统法律特性差异较大的经济性法律、法规,于是有的法学家将它命名为“经济法”。(二)导致经济法产生的诱因和历史契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肇事国和参战国德国为了战争的需要制定经济性的法律法规来推行战时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严厉管制。众所周知,德国挑起和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时大力推行经济管制的战时经济政策,将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到极端的地步。当时

30、德国建立了战时工业委员会和战时原料管理处。战时工业委员会负责分配政府订货和管理军需生产:战时原料管理处后来升格为原料管理局,由它监督原料分配并支持重要原料的生产,统管的原料最多达到约三百种。德国在战时还控制居民生活,设立了帝国粮食局和帝国服装局,帝国内政部还下设了帝国采购公司等特殊企业,负责对粮食、服装、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分配。与此同时,德国于1915年发布的关于限制契约最高价格的公告,1916年发布的确保国民粮食战时措施令,1918年发布的战时经济复兴令,1919年制定了以“经济法”命名的对煤炭和碳酸钾制造工业实行国家管制的煤炭经济法和碳酸钾经济法等。这一立法动向迅速引起德国法学界的注

31、意并掀起了研讨经济法学的热潮。这样,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就伴着经济法学一起产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法又得到长足的发展,以致达到了相当发达和完备的程度。第二节外国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一、外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日本是一个历来重视经济立法和经济法研究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恢复和振兴经济,日本经济法曾出现过“大立法时期”,现在日本已建立起以关于禁止私人垄断和确保公平交易的法律为核心的较为严密和完整的经济法体系。1979年以来日本出版的模范六法全书就将经济法列为独立的i编。尽管英美两国没有使用“经济法”的概念,但它们发展到垄断阶段,也都采用了经济法律手段对私人

32、经济直接进行了干预,而且美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反垄断法的国家之一。前苏联,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就开始运用法律调整经济关系,曾制定了不少经济法规。在经济法理论研究方面也呈现出较为活跃的局面,曾先后出现过五个经济法流派,特别是拉普捷夫的“纵横统一论”理论曾经对中国经济法学产生过巨大影响。但是由于前苏联实行的是公有制基础上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所以今天看来其所谓经济法和经济法学具有何种性质就很值得重新探讨。起码,它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法有许多质的区别。二、中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我国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政府就进行了大量的经济立法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规,建国后到党的十四大以前,尽管法

33、制建设经历过一些曲折,但还是制定了不少经济法规,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前,我国法学界,照搬了前苏联拉普捷夫的经济法理论,形成了以计划法为龙头、纵横统一-调整的经济法观点,并且在经济法学界取得了主导地位。这种观点曾经给我国法学界带来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1993年,我国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以宪法形式将其予以确定。这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为我国经济法的重新定位提供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同时,近年来我国法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对公法与私法区分的认同为经济法的重新定位提供了可靠的认识工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与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

34、应的、以竞争法为核心的经济法体系和学科正在形成。本章思考题:.在经济法产生问题上主要存在哪几种理论主张?.经济法产生的涵义有哪儿种?.经济法产生的基础条件是什么?.经济法形成的具体原因有哪些?本章参考书目:.潘静成刘文化主编:经济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李昌麒: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王宝树主编: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经济法的涵义、体系、属性和特征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理解经济法的涵义、调整范围、体系范围,深入思考经济法的

35、本质和特征,深入探析经济法的社会本位和社会法属性;从宏观与历史脉络上,把握国内外关于经济法涵义、本质、属性、特征的主流观点,了解经济法涵义的演变过程。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为经济法的涵义、调整范围,经济法的本质和特征,经济法的社会本位和社会法属性;本章难点为经济法的本质和特征,经济法的社会本位和社会法属性。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与谈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第节经济法的涵义一、国内外经济法涵义的学说流派在德国,成一家之言的重要学说在二战前有集成说、对象说、世界观说、方法论说、机能说、企业经营关系说、经济组织固有说等,在二战后有冲突法说、机能说、经济总体关系说、经济协调说、经济指导管理法说、经济政策工具说、

36、经济运行法说等。在日本,代表性的学说在二战前有对象说、经济法否定说、经济统制法说等,在二战后主要有金泽良雄的社会协调说、丹宗昭信的规制市场支配说、今村成和的经济政策法说、高田的约束经济说、正田彬的规制从属经济关系说等;在前苏联,有影响的学说有两成分说、综合部门说、经济一行政法说、综合经济法说等;在法国有企业法说、国家干预说、经济利益平衡说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期,代表性的学说有纵横经济关系说、纵横统一说、综合说、经济一行政法说、学科经济法说、经济管理关系说、国家经济管理关系说等。1993年我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学者们大多与时俱进,不断对以往的学说进行调整、修正与完善,

37、提出了很多新的学说,其有影响的主流的观点学说包括经济协调说、新纵横统一说、需要国家干预说、国家经济调节说、国民经济运行说、调制经济关系说、社会公共性说、间接宏观调控说、行政隶属关系说等九种。二、经济法涵义的界定考察、分析中外学者们对“经济法”所下的林林总总的定义,可以归纳出三种常用的定义模式。其一是“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二是“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其三是“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部门二这三种定义模式分别对应着上面列举的经济法的前三个义项。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法律的本体是行为规范,而经济法与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其他门类的法律的本体则应是法律规范。因而我们认为,第一

38、种定义模式最合理也是最可取的。我们在给经济法定义时选择第一种模式。从经济法的演化发展史的角度,我们在给经济法定义时,还应当注意经济法的时代属性问题。因为在经济法发展的不同时代与不同的演化阶段,其所具有的本位属性、本质特征、调整对象、价值理念等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基于以上的考虑与要求,如果给经济法下-个能够符合人类社会各个时代要求、能普遍适用于所有时代的定义,我们可以如此界定: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是一个最本体、最具普适性的经济法定义,也是个为绝大多数经济法学者认可的定义。如果给当代社会的经济法进行界定,则经济法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整体性、公共性经济利益而制定的调整市场

39、规制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与经济持续发展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而言之,经济法就是调整经济调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个定义符合人类社会在二十世纪后期进入后工业化、后现代化的当代社会所具有的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也体现出了当代经济法以社会经济利益为自己本位的社会法属性,同时也表明了当代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所应当包括的范围。三、经济法的语义流变(一)摩莱里、德萨米“经济法”的语义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史料记载,“经济法”这一用语最早是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Morelly)在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书中提出的。摩莱里在这部以法典形式所撰写的学术著作中,精心设计了一种符合“自然”与“理性”的

40、未来社会才能建立的他认为理想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在该书第四篇中拟制出了一部用来保障这个理想社会制度实现的“合乎自然意图的法制蓝本”的法律草案。这个法制蓝本的第二部分的标题是“分配法或经济法”,共有12个法律条文。另一位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德萨米(Dezamy),在其1842年出版的公有法典一书中传承并沿用了摩莱里提出的“经济法”一词。该书第三章的标题是“分配法或经济法”。但德萨米公有法典中“经济法”概念的涵义并没有超出摩莱里“经济法”用语的窠臼。(二)蒲鲁东“经济法”的语义法国著名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蒲鲁东(1809T865),在其1865年出版的论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一书中直接提出,应当用“

41、经济法”来解决社会矛盾问题。蒲鲁东主张,法律应该通过普遍和解来解决社会矛盾;为此需要改组社会,由“经济法”来构筑新社会组织的基础;而公法与私法都无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因为公法会导致政府过多地限制经济自由,私法则无法影响经济活动的整个结构,必然将社会组织建立在“作为政治法和民法之补充和必然结果的经济法”之上,经济法是“公正原则应用于政治经济学成为相互关系条例”;我国有学者对此的看法是,这是历史上最早提出的经济法理念和学说,但鉴于它不成体系,仍然属于一种萌芽状态的思想,还不能说经济法在这时就已经形成。还有学者认为,尽管蒲鲁东所谓的经济法,仍不脱离空想的窠臼,但其含义显然大大前进了一步,他似乎已经模糊

42、地触及到了经济法概念的一些本质属性。另有学者予以评论道,蒲鲁东的揭示无疑为我们现在研究经济法提供了一种认识基础,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蒲鲁东作为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极力主张“打倒政权”,因而他所谓的经济法并不完全具备我们现在所说的经济法的内涵。(三)莱特“经济法”的语义德国学者莱特(Ritter,也译作“里特尔)在1906年创刊的世界经济年鉴中首先使用了德文经济法”一词。当时每年由莱特撰稿,用“经济法”来评论和说明有关世界经济的法规概况。对莱特“经济法”的涵义,中外学者也是观点分歧。我国有学者认为,现代经济法的术语即由此所出;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莱特的“经济法”并不具有严格的学术意义。日本学者金泽良雄

43、认为这是“经济法”在德国学术上开始使用,而田中耕太郎则认为莱特“经济法”并不是用在科学的意义上的。(四)赫德曼“经济法”的语义德国著名法学家赫德曼(Hedmen)于1916年在经济学字典中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认为经济法是经济规律在法律上的反映,将有关经济统制和保护、监督卡特尔的法律称之为经济法。此后赫德曼撰写了很多有关经济法的论著,对经济法的概念和其他问题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最早的代表一家之言的影响深远的经济法学说与理论体系(五)经济法术语在中国在中国,“经济法”这一概念与术语的提出与使用,与我国经济法和经济法学的产生与形成儿乎同时进行,一同走过了30余年的风雨历程。它早

44、在1979年就被我国全国人大的文件所使用,在1986年被国家立法机关的文件既王汉斌于1986年4月2日在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草案)的说明,正式予以认可。以后,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许多规范性文件,以及中共中央的许多文件,也都加以使用。第二节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与体系-、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自然是指经济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定社会关系,即经济关系。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又不是一切经济关系,而只是特定的经济关系。至于这些特定的经济关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也就是说,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围包括哪些具体种类的经济关系,在我国目前的法学界乃至于经济法学界都存

45、在着很大的争论,众说纷纭,难以达成统一的认识。这是因为,经济法调整对象这一学术问题,是同民商法、行政法的调整对象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我国法学界对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三个法律部门各自的调整对象及其范围、划分的标准等问题,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争议颇大。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围应当包括市场主体规制关系、市场秩序规制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经济持续发展关系。以下,分别就这四类社会关系进行分析、说明。第一,市场主体规制关系及其经济法调整。市场主体规制关系,是指国家出于维护社会公共经济利益的目的,对市场主体的组织和行为进行必要规制时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市场主体之间,尤其是作为市场

46、交易最主要主体的企业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任何依附和隶属关系,都独立享有经济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市场主体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国家不对其进行任何规制。尤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在上述双重背景下,国家对市场主体的设立、变更、终止和内部机构的设置等有关组织行为,以及财务、会计、审计、税收等管理活动,即不能管得太多、过严,但又不能撒手不管,不闻不问。国家为了全局性的、社会公共性经济利益的需要,就有必要也必须运用经济法律、法规,对市场主体的有关组织行为和内部管理活动进行必要的、适度的干预和规制。市场主体规制关系主要表

47、现在,国家从社会整体性、公共性经济利益出发,在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和实施政策、进行信息指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等活动中,对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和退出、组织形态的设定、财务管理、税收征管、审计监督、价格限制、利润分配、资产评估、技术质量监管等有关事项,进行规制时所产生的各类社会关系。第二,市场秩序规制关系及其经济法调整。市场秩序规制关系,是指国家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为了保障市场秩序的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而对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必要规制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指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所构成的有

48、机整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又必须要有一个发达的、结构合理的市场体系。这就决定了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坚决打破条条块块的分割、封锁和垄断,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过程中,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与正当的竞争行为,有如“李生兄弟”,相伴相生;同时,竞争还会制造出其“副产品”,即垄断行为和限制竞争行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会约束市场功能的实现和发挥,妨碍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而市场本身又无力消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此外,假冒伪劣产品、

49、虚假广告以及其他损害消费者和经营者利益的行为,都会严重损害到市场经济秩序。而对这些扰乱、损害、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只有依靠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和法律控制,才能使其得到有效的防范、遏制。市场秩序规制关系应该也只能由经济法加以调整,这有助于完善市场规则,有效地反对垄断,制止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实现市场功能。经济法调整的市场关系主要是反垄断关系、反限制竞争关系、反不正当竞争关系、产品质量关系、广告关系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关系等。第三,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及其经济法调整。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宏

50、观经济调控关系,是指国家从国民经济的全局着眼和社会公共经济利益出发,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因素,实行全局性的调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发生的关系。它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规划、财政转移支付、预算、税收、金融、投资、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关系。我们国家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这是因为市场调节是自发调节,是基础层次的调节。市场对资源配置虽然起着基础性作用,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市场失效”或“市场失灵”的现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滞后性和一定盲目性。有些事

51、情是市场调节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经济总量的平衡,重大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兼顾、市场效率条件的保证以及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等等。这就决定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实践证明,只有既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进行必要的国家协调,才能保证国民经济高效、正常运行。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应该由经济法调整,这有助于发挥宏观调控的长处,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防止或消除经济中的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调,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第四,经济持续发展关系及其经济法调整。经济持续发展包括两层涵义,一是经济取得了发展,其二经济获得了持续

52、性的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应成为我们国家全部经济工作的重点与归宿,是国家加强经济立法所要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我们认为,现代经济法的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与目标就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法律,经济法最根本的宗旨就是通过经济法的制定与实施、通过经济法治来保障、促进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乃至于全人类的经济能够得以持续性的向前发展。我国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位,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些国情决定着我们必须走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想持久地、有效地推行与实现解决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必须依靠法治,就必须构筑保障其实现的完备而完善的经济持续发展法律体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经济持续发展法确立为经济法部门中不可或缺的

53、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模式的推行与目标的实现提供长久、有力的规范、保障与促进作用,我们应当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法律体系,切实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修订和完善清洁生产促进法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二、经济法的体系经济法体系则是由全部的经济法子部门所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经济法子部门是经济法体系的构成要素。虽然不同的经济法子部门是由各有特定调整对象的不同类的经济法律规范组成的,它们各有其自身的某些特点,但都存在着内在逻辑性,相互关联、彼此依赖,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范围包括市场主体规制关系、市场秩序规制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和经济持续发

54、展关系四类社会关系,所以经济法体系也就相应地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市场主体规制法。调整市场主体规制关系的市场主体法,主要是企业法。企业法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以分为若干种类,如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企业法,内资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国有企业法、集体企业法、私营企业法等。第二,市场秩序规制法。调整市场秩序规制关系的市场管理法,主要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等。第三,宏观经济调控法。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宏观调控法,主要包括产业法、投资法、计划法、财政法、金融法、价格法等。其中财政法又可以分为财政基本法、预算法、税收法,金融法则又可以分为银行法(中央

55、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货币法、信贷法、外汇管理法等。第四,经济持续发展法。调整经济持续发展关系的经济持续发展法,主要包括循环经济法、清洁生产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第三节经济法的本质、属性一、经济法的本质(-)经济法本质的涵义经济法本质的涵义分为两层,其一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法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等,其二是指经济法具有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性质。(二)经济法本质的主要观点在经济法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上,中外学者们提出了很多不同的主张。(1)日本学者认为,经济法的本质是经济法是适应经济性即社会协调性要求的法律,也就是主要是为了以社会协调的方式来解决有关经济循环所产生的矛盾和困难(通过市民法进行的

56、自动调节作用的局限)的法律。(2)经济法的本质,是确认和规范政府干预经济之法。(3)经济法的本质集中体现为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是由社会经济的社会化所导致的国家干预、参与经济之法,具体体现为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社会本位法、是系统、综合调整法、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法、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4)经济法的本质是对基础性经济关系和协调性经济关系即复合经济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二、经济法的属性经济法的属性也称经济法的性质,它主要包括经济法的本位属性与法域属性。经济法的本位属性研究的是经济法以什么作为自己本位的问题,而经济法的法域属性研究的是经济法属于公法还是私法,抑或是社会法的问题。我们

57、认为经济法在本位属性上是以社会为本位,而在法域属性上则属于社会法。(一)经济法的本位属性法律部门的本位指的是某一法律部门在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中以什么种类的权益维护作为本部门法律制定与实施的立足点、出发点与归宿,简单讲,就是以维护什么权益为本为重。法律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器与平衡器,但不同的部门法在处理社会、国家和个体的利益关系方面,有着不同的主旨、出发点和调整方式,对国家和非公共组织、个人的保护和制约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从而决定了不同的法律部门的本位属性往往也存在着差异。民法在传统上一向以个人权利为本位,强调人人生来平等、享有平等的能力和自由。它在微观经济领域内有很大的激励、动员作用,能够调动个

58、人暨个体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保护社会个体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但是,对于国民经济整体和运行的全过程而言,个人权利本位却有着相当的局限性。个人权利本位思想常常孤立地强调社会个体的意志和利益,忽视甚至无端对抗社会整体的意志和利益;往往片面强调权利、自由,忽视对组织、团体、国家和社会承担的责任,将权利和义务割裂开来。行政法以行政权力的设置和制约为本位,强调通过上下隶属的行政体系,主要依靠命令、服从的机制进行调整。这在经济法领域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机制和手段,但以此作为指导、调节整个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必然会造成违背经济规律、影响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后果。我国在旧体制

59、下片面强调国家的意志,行政权力高度膨胀,忽视了企业和个人等的经济主体地位及其物质利益,使之隶属于行政,成为行政附庸。经济法具有社会本位属性,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是指经济法在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中立足于社会整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为重。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最高准则。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都必须对社会负责,亦即都必须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负责,在对社会共同尽责的基础上处理和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在整体上,国家代表全局利益、长远利益,但在具体的经济过程和经济关系中,它是以具体国家机关或某种经授权的组织,以特定的物质利益实体和社会组织的身份、地位出现的。在具体的经济法律关系中,国家

60、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利),对社会负责,不得以不当或过度的行政权力和长官意志,妨碍或损害市场主体及非国有主体依法行使权利,不能非法损害和侵吞其他主体的物质利益。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也要对社会负责,不能只讲权利,不讲义务;不得片面强调自身局部利益,置社会利益于不顾,借口对抗行政干预而损害他人或社会整体利益。(二)经济法的法域属性经济法的法域属性,也可叫经济法的部类属性,指的是经济法属于公法、私法、社会法哪个范畴、部类或法域。.公法、私法、社会法的三分法在大陆法系中,自公元二世纪前后的古代罗马法开始,其法律体系一直实行公法与私法两大部类的二分法传统。这一分类模式虽然在中世纪消沉了儿个世纪,但到了19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