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完整版)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完整版)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完整版)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完整版)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完整版)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完整版)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1.小熊购物教学内容小熊购物。(教材第2~4页)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2.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3.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重难点: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星期天,小熊胖胖和好朋友壮壮一起去逛食品超市买好吃的,你们想一起看看吗?说说你们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图中几种食品的价钱:饼干每包4元,面包每个3元,糖果每袋5元,蛋糕每个6元,花生每包7元。•我知道了胖胖想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我看见图中的壮壮拿着20元钱。师:同学们发现的信息真多!你们想到什么问题了呢?生:胖胖应付多少元?师:胖胖应付多少元呢?我们一起来探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好吗?二、探究过程师:要解决“胖胖应付多少元”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生:从图中我们已经知道一个面包是3元,那么我们就可以先计算出胖胖买4个面包用的钱数3×4=12(元);然后加上买一个蛋糕用的6元钱,这样胖胖一共要付的钱数就是12+6=18(元)。师:淘气和笑笑是这样列式的,你能看懂吗?说说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算式)学生可能会说:•淘气是先计算买4个面包的钱,然后加上买1个蛋糕的6元钱,这样就算出了胖胖一共要付的钱数。•笑笑是用买蛋糕的钱数加上买面包的钱数,算出胖胖应付的总钱数。师:你发现他们的算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呢?生1:他们列的算式里都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计算的时候都需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生2:他们列的算式一个是用买蛋糕的钱加买面包的钱,一个是用买面包的钱加买蛋糕的钱。师:你觉得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呢?生:我们只有先算出了买4个面包的总钱数,才能加上买蛋糕的钱,才是胖胖应付的总钱数。师:壮壮有20元,如果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你能帮壮壮算一算吗?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生:我们已经知道每包饼干4元,那么买3包饼干用的钱数,就是计算4的3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3×4=12(元);壮壮有20元,买饼干剩下的钱就是应找回的钱数,用减法计算20-12=8(元)。师:你能写出综合算式吗?说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生:综合算式是20-3×4,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师:结合上面解决问题的过程,想一想: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生: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师生小结: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师:结合小熊购物的情境,跟小组的同学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算式)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师: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吧!学生可能会说:•20-2×7表示壮壮如果买2包花生应找回多少元。•5×3+4表示如果买5个面包和1包饼干一共需要付多少元。•5×3+4还可以表示如果买3袋糖果和1包饼干一共需要付多少元。•4×6-20表示如果壮壮买4个蛋糕还差多少元。•4×6-20还可以表示如果壮壮买6包饼干还差多少元。(教师要及时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表扬和鼓励)三、总结提升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知道了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板书设计小熊购物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2.买文具教学内容买文具。(教材第5~7页)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2.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重点难点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今天我们陪笑笑和淘气一起去学习用品超市看看好吗?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情境图)生1:从图中我知道了英文本每本4元,算术本原价每本3元,现价5本10元。生2:淘气拿着20元钱,要买3本作文本,售货员阿姨说3本作文本一共18元。生3:我还知道笑笑要买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获取的数学信息很全面。那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会说:•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师:同学们都积极开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决吧!【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所熟悉的买文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探究过程师: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跟小组同学说说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愿意代表自己的小组,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生:从情境图中我们已经知道,3本作文本一共需要18元,那么一本作文本的价格就是18÷3=6(元);笑笑买了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已知英文本的价格是每本4元,所以笑笑应付的钱数是6+4=10(元)。师:你能列成综合算式吗?应该先算什么?生:列成综合算式18÷3+4,在有除法和加法的算式里,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师:说得很好。那么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该怎样解答呢?说说你的想法。生:已知每本算术本的原价是3元,关键就是算出每本算术本的现价。我们已知现在5本算术本需要10元,所以每本算术本的价格是10÷5=2(元),这样2元就比3元便宜了3-2=1(元)。师:说得很棒!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在这个算式里先算什么呢?生:列成综合算式是3-10÷5,在有除法和减法的算式里,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师:结合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学们看看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生: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师生小结: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师:下面的做法对吗?(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最下面左边的题)生:第二种做法是正确的。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这样等号前后的部分才是相等的。强调:脱式计算的时候,不参加计算的部分一定要抄下来,必须保证等号前后的部分要相等。师: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试一试”情境图及问题)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跟大家说一说?生:根据淘气所说的上次2支钢笔花了16元,我们可以算出上次1支钢笔的价钱是16÷2=8(元),而图中信息告诉我们现在1支钢笔的价钱是7元,这样淘气所买的钢笔就贵了8-7=1(元)。列成综合算式就是16÷2-7=8-7 =1(元)师:结合上面的情境图说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试一试”算式)生1:算式3×7+12表示的是买3支钢笔和4支自动铅笔一共需要多少元。计算过程是3×7+12=21+12 =33(元)生2:算式5-12÷4表示的是1支自动铅笔的原价比现价贵多少元。计算过程是5-12÷4=5-3 =2(元)【设计意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理解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的合理性。】三、总结提升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了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设计意图:加深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板书设计买文具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不参加运算的部分一定要抄下来3.过河教学内容过河。(教材第8~10页)教学目标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2.初步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难点重难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把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淘气和笑笑在河边说什么呢?你想知道吗?仔细看图,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情境图)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男生有29人,女生有25人。•我知道一条大船能坐9名同学,一条小船比一条大船少坐3人。师:观察得很细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1: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多少条?生2:如果同学们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师:是啊,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呢?我们一起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吧!【设计意图:以谈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新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二、探究过程师: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多少条?说说你的想法。生:已知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可以计算出坐船的总人数是29+25=54(人),且已知每条大船可以坐9人,54是9的几倍就需要几条大船,所以需要54÷9=6(条)。师:综合算式写成这样行吗?为什么?(课件出示29+25÷9)生:这样写不行,如果写成这样就要先算除法,不能先算加法了。师:是啊,在有除法和加法的算式中,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可是要正确地解答这道题,需要我们先算出总人数,才能算出需要大船多少条,也就是说这道题要求我们必须先算加法再算除法,这该怎么办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果能讨论出结果,教师就加以强调: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学生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就需要教师告诉学生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师: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呢?在小组里讨论并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生:我们先要计算出每条小船能坐几人,已知每条小船比每条大船少坐3人,说明每条小船能坐9-3=6(人);然后计算54是6的几倍,就需要几条小船,列式是54÷6=9(条)。列成综合算式的时候要想先算减法,就必须要用到小括号,即54÷(9-3) =54÷6 =9(条)师:你能独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试一试吧!(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试一试”情境图)学生尝试独立分析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想法。应该先算剩下多少人,再算需要几辆小车,所以列成综合算式是(70-46)÷8 =24÷8 =3(辆)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师:看一看,说一说用(70-46)÷8还能解决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试一试”图)学生可能会说:•一本书有70页,已经看了46页,余下的想用8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有70元钱,买书包用去了46元,剩下的用来买每本8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只要学生回答合理就给予肯定。【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要想改变运算顺序就必须用到小括号。认识到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三、总结提升师:今天我们在列综合算式时用到了什么符号?算式中有了它,有什么作用?(用到了小括号,算式中含有小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这一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小括号的作用,促进学生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板书设计过河(29+25)÷9=54÷9

=6(条)

答:需要大船6条。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面的QUOTE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面的。4.练习一教学内容练习一。(教材第11~12页)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含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同学们,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们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了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我知道了在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我能够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师:这些知识,你们是真的掌握了吗?看看下面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回忆所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整理的能力。】二、探究过程师:从图中你们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第7题)生1:我看到第一幅图中有气球,每排有6个,共有3排,其中小狗已经打爆了4个。生2:我知道了第二幅图中有16只小猴子和20只小狗,它们要坐小火车,小火车的每节车厢可以坐6只小动物。生3:我知道了第三幅图中有48只小动物要坐船,每条大船可以乘坐8只小动物,每条小船比每条大船少2个座位。师:小狗和小猴一共能坐满几节车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生:要想知道小狗和小猴一共能坐满几节车厢,就必须先计算出小狗和小猴一共有多少只,即16+20=36(只);已知每节车厢有6个座位,所以36是6的几倍就能坐满几节车厢,算式是36÷6=6(节)。综合算式是(16+20)÷6,计算的时候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除法。师:结合情境图在小组里说一说,算式3×6-4和48÷(8-2)分别表示的意思,并算一算。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了解情况。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计算算式3×6-4的时候,要先算乘法3×6,表示每排有6个气球,3排共有18个气球;然后算减法,18-4表示的是小狗打爆了4个还剩下14个气球,所以3×6-4这个算式表示的是还剩下多少个气球。•计算算式48÷(8-2)的时候,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8-2=6(个)表示大船有8个座位,小船比大船少2个座位,这样每条小船有6个座位;然后算小括号外面的除法,48÷6=8(条)表示的是如果48只小动物都坐小船需要8条小船,所以48÷(8-2)这个算式表示的是如果48只小动物都坐小船,需要小船多少条。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里交流并尝试解答。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和鼓励。【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学生头脑中再现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知识,体会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三、总结提升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总结发言。【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板书设计练习一混合运算顺序没有括号,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第二单元1.看一看(一)教学内容看一看(一)。(教材第13~14页)教学目标1.知道站在不同的位置,最多只能看到同一物体的三个面;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可以得到不同的图形,并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2.进一步学习利用事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重点难点重点:会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物体得到不同的图形。难点:比较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教具学具捐款箱、玩具熊、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谁来把这首诗朗诵给大家听。(课件出示《题西林壁》诗画图片)指名学生朗诵古诗,其余学生倾听。师:下列照片中有什么?说说从照片中看到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一组照片)让学生说出是从不同位置拍到的照片。师:这些照片中的物体的形状是一样的吗?为什么?生:形状不一样,因为拍照片时所站的位置不一样。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物体。【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二、探究过程师: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也可以在小组里观察一番,然后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第一幅情境图)学生可以在小组里观察,可以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生1:第一幅图是淘气看到的,因为淘气是低着头从箱子的上面看,所以箱子上面的图片应该是淘气看到的。生2:第二幅图应该是笑笑看到的,因为笑笑站在箱子的左边,应该看到了箱子的左侧面;而且笑笑的眼睛在箱子的上方,所以笑笑也看到了箱子的上面,这样笑笑看到的就是箱子的左侧面和上面这两个面。生3:第三幅图应该是妙想看到的,因为妙想所站的位置不仅能看到箱子的上面,还能看到箱子的正面和一个侧面,这样她看到了箱子的三个面。师:说得有理有据,很好。那么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呢?先想一想,再亲自看一看。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师:站在不同的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呢?生: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师: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先想一想,跟小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再看一看。(出示教材第13页第二幅情境图)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在小组内进行观察,验证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学生可能会说:•奇思看到的熊的嘴巴应该在左边,所以第三幅图是奇思看到的。•淘气看到的图形应该和奇思看到的是反着的,也就是说淘气看到的熊的嘴巴应该在右边,所以第四幅图是淘气看到的。•妙想坐在熊的前面,应该能看到熊的眼睛、嘴巴和鼻子,所以第一幅图是妙想看到的。•笑笑坐在熊的后面,应该看到的是熊的背部,所以第二幅图是笑笑看到的。【设计意图: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亲自观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到空间想象和推理判断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有条理的思维的良好习惯和数学素养。】三、总结提升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生1:知道了站在不同的位置,每次最多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生2:学会了根据图形判断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物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板书设计看一看(一)站在不同的位置,每次最多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2.看一看(二)教学内容看一看(二)。(教材第15~16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2.通过观察实物,感受两个物体或一组物体的位置关系,能从某个角度观察的结果,判断观察者的位置。3.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直观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活动,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具学具课件、牙膏盒、杯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物体的几个面?生:三个面。师:站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结果一样吗?生: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师:在以前观察物体获得的经验的基础上,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观察物体。【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之前获得的经验,为学习新课作好铺垫。】二、探究过程师:下面的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一)学生可能会说:•第一幅图应该是淘气看到的,因为从淘气所坐的位置看,牙膏盒在杯子的左边,杯子在牙膏盒的右边。•第二幅图应该是奇思看到的,因为奇思是站起来从高处往下看的,可以看到杯子口的正面。师: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得对吗?生:杯子把牙膏盒都挡住了,应该是对的吧。师:是这样吗?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在小组里摆一摆,看一看。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于叙述正确完整、条理清楚的学生给予表扬。师:淘气从窗外看到的情境会是哪幅图?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生:可以先肯定的是,淘气看到的是笑笑的背部,这样就排除了第①幅图和第③幅图;然后我们可以假设自己就是淘气,那么从淘气的角度看笑笑的位置在桌子的右边,这样综合起来判断淘气看到的情境应该是第②幅图。师:与同伴合作,模拟上面的情境做一做,看看你的判断对吗。学生合作模拟情境,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三、总结提升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谈论各自的收获。【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新知,让学生在“玩”中有观察、有思考、有合作、有交流,“玩”出了数学知识,“玩”出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板书设计看一看(二)一组(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三单元1.捐书活动教学内容捐书活动。(教材第17~18页)教学目标1.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并提出问题的能力。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3.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重难点: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正确的计算。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六一前夕,学校举行了一些活动,图中的活动就是其中之一,你知道这是在进行什么活动吗?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学生可能会说:•学校正在举行捐书活动。•从表格中知道,三年级三个班分别捐书118本、104本和95本。•从表格中也可以知道,四年级三个班分别捐书103本、109本和98本。师: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1:我们可以把每个班捐书的数目取整百数或整十数,那么这两个年级捐书的总数都可以用算式100+100+90=290计算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年级捐书的数量都超过了290本。生2:我们可以把每个年级的三个班捐书的数量分别作比较,三年级(1)班捐的118本比四年级(1)班捐的103本多出了15本;三年级(2)班捐的104本比四年级(2)班捐的109本少5本;三年级(3)班捐的95本比四年级(3)班捐的98本少3本。这样综合起来看,三年级捐的比四年级捐的还要多15-5-3=7(本),所以三年级捐的书多一些。【设计意图:以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探究过程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和加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可能会说:•三(1)班和三(2)班共捐书多少本?•三(1)班和三(3)班共捐书多少本?•三(1)班和四(1)班共捐书多少本?•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表格,让学生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引出本课探究的主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问题: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我们一起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读一次。生:三(1)班捐书118本,三(2)班捐书104本,三(3)班捐书95本,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师:怎样列式呢?生:计算三个班一共捐书多少本,应该用加法计算,算式是118+104+95。师:说得对。老师想先请大家来估计估计,大约会在多少本左右?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生:因为这三个班捐书的数量都接近100,所以我们就都当作100来计算,100+100+100=300(本),所以三年级捐书的数量应该在300本左右。师:你能根据估计的结果,算出准确的计算结果吗?在小组里跟同学交流一下。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学生可能会说:•我会口算,因为118比100多18,所以要加18;104比100多4,所以也要加4;95比100少5,所以是算得多了,就要减5;这样就相当于18+4-5=17,结果应该是300+17=317(本)。•我们也可以列竖式笔算,先把118+104算出来是222,再加上95,结果是317本。竖式计算如下。•我们还可以把三个数直接写在一起进行计算,如下所示:•我们还可以用递等式进行计算,如下所示:118+104+95=222+95=317(本)师:大家喜欢哪种竖式计算方法呢?为什么你喜欢这种方法?这样写竖式有什么好处呢?生1:我喜欢把三个数列出来一起加,这样计算更简便。生2:我喜欢列两个竖式,这样不容易出错。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三年级的捐书情况,现在来看看四年级同学一共捐书多少本,在小组里完整地说说题意,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里叙述题意,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师:经过刚才的计算,到底哪个年级捐书多一些呢?与之前我们的估计一样吗?生:三年级捐书多一些,跟我们估计的情况一样。【设计意图:用文字完整叙述表格类题目,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在计算前进行估算,让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算法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一步步掌握简便的计算方法。】三、总结提升师:今天通过解决“捐书活动”中的问题,你学会了什么?(学会了三位数连加计算的计算方法)板书设计捐书活动100+100+100=300(本)18+4-5=17(本)300+17=317(本)答: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

2.运白菜教学内容运白菜。(教材第19~20页)教学目标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及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3.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重点:探索连减的具体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难点: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秋天到了,田野里忙碌着人们收获的身影。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生:从图中知道一共收了850棵白菜,第一辆车运走了256棵,第二辆车运走了280棵。师:观察得很细心,“运白菜”的情境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数学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为下面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探究过程师:你能提出和减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吗?生: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师:该怎样计算呢?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可能会说:•可以先计算运走一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从850里面先减去256;再运走一车,就是再减去280,就算出了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也可以先计算出两车一共运走了多少棵白菜,再计算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师: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把你的算法展示给大家看看。生1:我先算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白菜,再用剩余量减去第二车运走的棵数。850-256-280=594-280

=314(棵)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生2:我先计算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白菜,再用总量减去两车一共运走的棵数。850-(256+280)

=850-536

=314(棵)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QUOTE256+218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师:说说下面的错误错在哪,你能帮他们改正过来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两个错题)生1:第一个错在把数抄错了,是256不是265。生2:第二个错在850-536的时候个位上是0减6,不是6减0,这样倒过来是不对的。师:怎样才能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生1:一定要细心。生2:算完之后要验算,验算能帮助我们检查出错误。师:算一算1000-372-210,并进行验算。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并验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索连减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总结提升师:三位数连减的计算,你有什么好方法?生:三位数连减可以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减再减去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面的两个数相加,再用第一个数去减它们的和,不要忘记添上小括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板书设计运白菜方法一850-256-280

=594-280

=314(棵)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QUOTE8·5·0-25方法二850-(256+280)

=850-536

=314(棵)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3.节余多少钱教学内容节余多少钱。(教材第21~23页)教学目标1.发展从图中获取信息并提出问题的能力。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的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一条信息,请说说你们看了之后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最上面左边的情境图)学生可能会说:•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进城务工人员的辛勤劳动。•进城打工不仅可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而且也可以增加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亮亮的爸爸妈妈也是其中的一员,看看亮亮在家跟奶奶聊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最上面右边的情境图)生1:奶奶说每月可以领取补助185元。生2:亮亮说爸爸妈妈在城里工作,每月寄回生活费800元。师:哦,原来他们俩在聊钱的问题,他们的钱够用吗?节余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解决的问题。【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小事引入新课,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探究过程师:亮亮和奶奶8月花了745元,8月节余了多少元?跟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然后自己尝试解答。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呢?生1:我们可以先计算8月亮亮和奶奶共收入多少元,185+800=985(元),从中减去花掉的745元就是节余的钱数,即985-745=240(元)。列成综合算式185+800-745=985-745=240(元)生2:也可以先用父母寄回的钱减去花了的钱,800-745=55(元),这样还剩55元,加上奶奶领取的补助185元,这样共节余的钱数就是55+185=240(元)。列成综合算式是800-745+185=55+185=240(元)对解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师:你能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问题二)生:我们可以画图帮助分析题意。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计算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就必须先计算10月节余的钱数。因为10月比9月节余的260元少30元,所以就是用260元减去30元,即260-30=230(元),这样两个月一共节余的钱数就是260+230=490(元)。师:你听明白了吗?同意这种方法吗?试着列成综合算式并解答。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并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师:能把你的做法告诉大家吗?学生可能会说:•260+(260-30) =260+230 =490(元)答:两个月一共节余了490元。•260-30+260 =230+260 =490(元)答:两个月一共节余了490元。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师: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中了解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试一试”情境图)生:从图中可以知道,亮亮觉得奶奶很辛苦,想买一台洗衣机。已知洗衣机是每台580元。师:如果平均每个月节余225元,估一估几个月节余的钱可以买一台洗衣机。生:我们可以把每个月节余的225元看作200元,把每台洗衣机的价钱580元看作600元,这样3个200元才是600元,所以应该需要3个月节余的钱才可以买一台洗衣机。师:真的是这样吗?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几个月节余的钱才能买到一台洗衣机。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算法:•可以画图算出结果•也可以一个月一个月地把节余的钱数相加,看几个月相加的钱数能达到580元。两个月节余的钱是225+225=450(元),再加一个月的是450+225=675(元),675元>580元,这样三个月就能买到一台洗衣机了。•还可以从580元中减去225元,减去几次就是需要几个月的时间。580-225=355(元),说明一个月后还差355元;355-225=130(元),说明第二个月后还差130元,还需要一个月,所以需要三个月节余的钱才能买到一台洗衣机。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设计意图:给学生们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三、总结提升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及感受。4.里程表(一)教学内容里程表(一)。(教材第24~25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从图表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2.能借助画图帮助分析题意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动力。重点难点重点:学会从图表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难点:能运用图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你们知道火车“里程表”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交流各自对火车“里程表”知识的了解。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并解决关于“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的相关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各自对火车“里程表”的认识,为新课的探究学习做准备。】二、探究过程师:下面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说说你们都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学生可能会说:•从图中我知道了“北京—西安”沿线主要有保定、石家庄、郑州、洛阳四个大站。•从表格我知道了北京到不同站的路程。•我知道了北京到保定的路程是146千米,北京到石家庄是277千米,北京到郑州是689千米,北京到洛阳是813千米,北京到西安是1200千米。师:你知道保定到石家庄是多少千米吗?画一画,跟小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尝试画图,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生:通过画图,我们很容易看出北京到石家庄的277千米中,就包括了北京到保定的146千米,所以保定到石家庄的路程就是用北京到石家庄的路程减去北京到保定的路程。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自己算一算。学生尝试自己解答后交流订正,明确答案:277-146=131(千米)答:保定到石家庄有131千米。师:你能算出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吗?接着在图中画一画,算一算。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生:从图中我们应该能看出,保定到郑州的路程,就是北京到郑州的路程减去北京到保定的路程,所以算式是689-146=543(千米)。师:谁知道813-689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里程?画一画,说一说。生:结合画图,我们很容易就看出来了,831千米表示的是北京到洛阳的路程,689表示的是北京到郑州的路程,所以北京到洛阳的路程减去北京到郑州的路程剩下的就是郑州到洛阳的路程。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借助画图分析行程问题,掌握画图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技巧。】三、总结提升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可能会说:•我学会了画图分析路程问题。•我学会了看里程表,能从图表中了解很多信息,并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5.里程表(二)教学内容里程表(二)。(教材第26~27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综合复习三位数的加、减法,并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体会数学的奥妙,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重点难点重点: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里程表中的学问。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与火车里程表相关的问题,你们会看汽车的里程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汽车里程表的问题。【设计意图:暗示学生都是关于“里程表”的问题,可能有相通之处。】二、探究过程师:淘气的叔叔是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淘气记录了叔叔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读数。请看下表,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情境图)生:我知道了星期一里程表的读数是160千米;星期二里程表的读数是350千米;星期三里程表的读数是555千米;星期四里程表的读数是745千米;星期五里程表的读数是955千米。师:星期一是行驶了160千米吗?为什么?生1:160千米不是星期一行驶的,这是星期一收车回家时里程表上显示的读数,不是这一天行驶的路程。生2:星期一出车时里程表上显示的读数是35千米,收车回家时是160千米,收车时的读数减去出车时的读数的差才是这一天行驶的路程,即160-35=125(千米)。师:既然都是里程表,我们能不能借鉴研究火车里程表时画图的方法,来研究汽车的里程表问题呢?试一试。学生尝试根据题意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下面是淘气根据题意画的一个图,跟你画的一样吗?你能看懂吗?与同伴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淘气画的图)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说说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从图中容易看出出租车星期一出发时读数是35千米,回家时是160千米,160-35就表示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我知道了,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行驶的里程数。师:请自己算一算每一天行驶的里程数,然后说一说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生1:我先估计了一下,星期三、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都超过了200千米,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出这两天行驶的里程数555-350=205(千米),955-745=210(千米);然后作比较,205千米<210千米,所以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最多。生2:我是分别计算了每天行驶的里程数,160-35=125(千米),350-160=190(千米),555-350=205(千米),745-555=190(千米),955-745=210(千米);然后作比较,发现是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最多。【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看汽车里程表的方法同看火车里程表的方法是一样的。汽车里程表上的读数其实就相当于从出发(0起点)到结束(当天终点)的距离,而相邻两天里程表的读数差,则是这一天汽车行驶的里程数。】三、总结提升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谈收获、感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板书设计里程表(二)出发到结束的距离相邻两天里程表的读数差是这一天汽车行驶的里程数。6.练习二教学内容练习二。(教材第28~29页)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三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巩固三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同学们,第三单元“加与减”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们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学生可能会说:•我学会了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还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呢。•我学会了看里程表,从里程表中能获得很多信息。•我知道了画图分析题意更形象直观,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师:这些知识,你们真正地掌握了吗?下面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回忆所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整理的能力。】二、探究过程师:你们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填空,使竖式成立吗?自己试一试,跟小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第8题)学生尝试完成填空,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学生可能会说:•第一道是三位数的加法竖式,我们先看个位上的5与一个数的和是8,由此能算出这个数是3;然后看十位上的一个数与7的和是10,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写0,由此可以算出这个数是3;最后看百位上的7与一个数的和再加上进上来的1,和是10,由此可以算出这个数只能是2,这样就把这道题的竖式补充完整了。•第二道是三位数的减法竖式,我们先看个位上的0减一个数的差是4,显然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变成10减一个数得4,由此可知这个数是6;再看十位上的一个数借走1后再减2得6,由此可以算出这个数9;最后看百位上的8减一个数差是0,所以这个数只能是8,这样就把竖式完整地填好了。•第三道是三位数的减法计算,我们先看个位上的一个数减5得6,这样的数应该是11,也就是说个位是1,因为不够减向十位借1,变成11减5得6;然后看十位上是一个数借走1后减2,得数不知道,那就看百位,百位上是6减4,得数是1,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十位上不够减借走了1,只有这样竖式才成立,那么十位上是几减2才不够减呢?有三种可能,2、1或0,如果是1,那么十位上的得数就是8;如果是0,十位上的得数就是7。如果是2,十位上的得数就是9。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三、总结提升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之间自由交流。板书设计练习二三位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看里程表,解决问题第四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内容小树有多少棵。(教材第30~31页)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难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小树的问题,有兴趣吗?【设计意图:借助谈话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探究过程师:请看下面的情境图,说说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每捆杨树有20棵,图中有3捆杨树。•我知道每车装有杨树500棵。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呢?生:3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师:这个问题你会解答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1:可以用加法计算,每捆有20棵杨树,3捆就是3个20相加,即20+20+20=60(棵)。生2:我们也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3个20的和是多少,就是20×3;根据乘法口诀“二三得六”,知道3个2是6,可以推算出3个20是60。师:你喜欢用加法计算还是喜欢用乘法计算?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喜欢用乘法计算,因为用乘法计算简便。师:4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师: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运走了多少棵?生1:已知每车树苗是500棵,3车就是3个500相加,500+500+500=1500(棵)。生2:求3车树苗有多少棵,就是计算3个500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即500×3,根据5×3=15,可以推算出500×3=1500(棵)。师:算一算下面的式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最下面式题)学生尝试独立计算,讨论发现了什么,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三、总结提升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可能会说:•我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我知道可以用表内乘法来解决很多问题。小树有多少棵2.需要多少钱教学内容需要多少钱。(教材第32~33页)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书写及检查习惯。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情境图)学生可能会说:•我从图中知道一件泳衣是28元,一条泳裤是13元,一顶泳帽是9元。•我知道一个泳圈是12元,一个皮球是18元,一副泳镜是16元。•我想问:三个小朋友每人买一个泳圈需要多少钱?•我想知道:4个皮球多少钱?•买一个泳圈和一个皮球要多少钱?师:在这么多的问题中,今天我们先选择与乘法有关的问题进行解决好吗?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设计意图: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探究过程师:我们先来看看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1:已知每个泳圈12元,买3个,就是计算3个12相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12+12+12=36(元)。生2:求3个12的和是多少,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列成乘法算式是12×3。就是3个10再加上3个2,所以10×3=30,2×3=6,30+6=36(元)。生3:如果每个泳圈10元,3个泳圈就是30元;每个泳圈少算了2元,3个泳圈就少算了2×3=6(元),所以一共是30+6=36(元)。师:大家的算法都很好,淘气和笑笑是这样算的,你能看懂吗?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淘气和笑笑的算法)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愿意说说自己是怎么看他俩的算法的?学生可能会说:•淘气是把12平均分成了2个6,这样3个12就相当于是两个3×6=18,最后18+18=36。•笑笑是用3依次去乘12每一位上的数,个位上是2×3=6,十位上的1表示10,乘3就是30,最后30+6=36。师:在这么多的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在小组里跟同学交流看法。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看法,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师:如果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一个小皮艇多少钱?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皮球的价钱是18元,小皮艇的价钱是18元的4倍,所以算式是18×4,可以先计算10×4=40,8×4=32,再计算40+32=72(元)。对于采用其他算法的学生,只要解答正确,就给予适当的鼓励。【设计意图: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三、总结提升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论各自的收获。3.丰收了教学内容丰收了。(教材第34~35页)教学目标1.掌握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及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田野里的胡萝卜和大白菜都丰收了。我们也去帮忙吧。二、探究过程师: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情境图一)生1:2只小兔在收胡萝卜,每捆有10根,图中共有6捆。生2:正好是10×6=60(根),一共有60根胡萝卜。师:你能帮他们算一算,平均每只小兔能得到多少根胡萝卜吗?学生可能会说:•共有6捆胡萝卜,平均分给2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3捆,就是平均每只小兔分到30根。•一共有60根胡萝卜,平均分成两份,算式是60÷2,因为30×2=60,所以60÷2=30(根)。•一共有60根胡萝卜,就是6个十,除以2,就是6÷2=3,也就是每份是3个十,所以60÷2=30(根)。以上想法都是正确的,要适当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师:小兔的问题是解决了,你能帮帮山羊伯伯吗?先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情境图二)生:从图中知道山羊伯伯收了160棵白菜,每次只能运8棵。师:根据这些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生:山羊伯伯要把这些白菜运回家,需要运多少次?师:是啊,需要运多少次呢?自己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想法,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师:算一算下面的式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最下面的式题)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只要说法合理就予以肯定,没必要强求统一说法。【设计意图:创设有效的情境,为学生提供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三、总结提升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交流汇报。板书设计丰收了6÷2=316÷8=2 60÷2=30(根) 160÷8=20(次) 答:平均每只小兔能得到30根胡萝卜。 答:需要运20次。4.植树教学内容植树。(教材第36~37页)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口算,并准确计算。3.结合具体情境,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具学具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学生可能会说:•同学们在分树苗,要进行植树活动了。•从图中知道有三个班参加植树,一共有36棵树苗。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的问题。【设计意图:从观察情境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所要探究的问题做准备。】二、探究过程师:要把这36棵树苗分给三个班,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用你手中的小棒跟小组同学一起分一分、说一说。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分小棒、交流算法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1:先分3捆,每班分到1捆;再分6棵,每班又分到2棵,这样每班一共分到12棵。生2:还可以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30÷3=10,6÷3=2,10+2=12。师:那该怎么列式计算呢?生: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计算,算式是36÷3=12(棵)。师:如果三(1)班有48人参加植树活动,每4人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试一试看,自己能算对吗?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师:说说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生1:我们可以在点子图上圈一圈,每4个为一组,最后分成了12组,所以48÷4=12(组)。生2:我们可以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40÷4=10,8÷4=2,10+2=12。生3:这道题实际是要求我们计算48里面有几个4,或者说48是4的几倍,用除法计算,48÷4=12(组)。师:自己算一算下面的习题,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最下面的习题)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后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发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倡算法多样化,通过交流让学生经历算法的优化过程。】三、总结提升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己总结各自的收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内容,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整理与复习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我学到了什么。(教材第40页)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2.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利用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重点难点重点: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和能力。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时间过得真快啊!半个学期过去了,同学们学会了什么呢?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吗?学生可能回答:•我学会了根据看到的图片的形状判断是从哪个角度看物体的。•我学会了三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还能运用这些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我学会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还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我能口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和相应的除法。师:同学们还真学会了不少知识呢。现在咱们就边练习边进行归纳总结吧!【设计意图:作为一节阶段性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把知识点进行累积,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的整理,构建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二、探究过程1.观察物体。师:“观察物体”这一小版块,需要同学们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要能够想象出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是什么样的,进而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说一说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看一看”情境图)生1:第一幅图显示的是物体的上面,应该是从上面看到的,所以说第一幅图是小狗看到的。生2:第二幅图显示的是两个物体重叠了,观察的时候应该是两个物体在一条线上,所以第二幅图是淘气看到的。生3:第三幅图显示的是两个物体平行的分左右摆放,观察的时候应该是两个物体平行地摆在眼前,所以第三幅图是笑笑看到的。师:说得很有道理。现在请同学们选一组物体摆放在桌上,跟小组同学从不同角度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进行小组观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2.数的运算。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调查表,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小调查”表格)学生可能会说:•我从中知道了幸福乡三个村安装有线电视的具体户数,桃花村有214户,杏花村有147户,枣花村有153户。•我知道了幸福乡桃花村、杏花村、枣花村和梨花村四个村安装有线电视的共650户。•图中梨花村安装有线电视的户数被弄脏了,我也很想知道。师:你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算出前三个村共有多少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吗?自己试一试。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汇报交流:214+147+153=514(户)不强求算法的一致,只要解答正确,能讲清道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觉得梨花村安装有线电视的户数会比100多吗?为什么?生:梨花村的户数当然会超过100户,因为四个村的总和是650户,前三个村的和是514户,514户加上100户,根本就达不到650户,所以说明梨花村安装有线电视的户数超过了100户。师:介绍一种正确计算多位数加、减法的好办法,并在小组里与同伴交流。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全班交流。师:仔细看图,结合图意说说下面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再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阳光体育”情境图)学生可能会说:•算式(23+25)÷4表示的是第一幅图,图中男生有23名,女生有25名,平均分成4列,算出来的结果就是每列有多少名同学。计算的时候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除法,结果是每列12名学生。•算式12×3-35表示的是第四幅图,图中一班有35人,二班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12人,算出来的结果表示二班比一班多几人。计算的时候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结果是二班比一班多1人。•算式10×5+3表示的是第二幅图,图中每组5人的有10组,只有1组是3人,算出来的结果是这11组一共有多少人。计算的时候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结果是这11组一共有53人。•算式(8+8)×6表示的是第三幅图,图中每组有8名男生、8名女生,共6组,算出来的结果是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跳绳。计算的时候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乘法,结果是参加跳绳的一共有96名学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三、总结提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对这半个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整理和复习,你们开心吗?今后你们要逐步学会自己整理所学的知识。板书设计我学到了什么混合运算观察物体加与减乘与除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我的成长足迹、我提出的问题和巩固应用。(教材第41~44页)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重点难点重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这几个同学在激烈地讨论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情境图一)生:他们在一起讨论自己的成长足迹,也就是这段时间自己的收获。师:你有什么收获呢?说说这半个学期来你的成长足迹吧!学生可能会回答:•我也喜欢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为画图更形象直观,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题意,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如“运白菜”中我想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老师和同学们都为我鼓掌。•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我最喜欢的数学活动是模拟书中的小朋友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师:同学们还真是收获不小,这说明你们在长大,这些成绩都是你们的成长足迹,只要你们每天都努力,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取得的成绩,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能增强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引入新课借助了情境图,让学生参与讨论,鼓舞学生的学习劲头。通过回忆自己的成长足迹,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探究过程1.我提出的问题。师:同学们,虽然我们有些进步,取得了一点儿成绩,但是要记住“学无止境”,学习是学不完的,是不能停止的。想一想:还有我们没有解决的问题吗?你有哪些疑问呢?记录下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慢慢找答案。师:看看这些同学的疑问,你是怎么想的?(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情境图二)学生可能回答:•因为透视的原理使我们在看同一物体时,会产生近大远小的现象。•物体无论大小,我们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不管是大的长方体、正方体还是小的正方体,都是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观察球体时,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某一侧面、正面或上(下)面,这是因为球是曲面,看起来不太明显而已。•一个算式里可以先后出现两个小括号;如果有两个小括号,可以同时计算小括号里面的;中括号的作用和小括号的一样,都是改变运算顺序,通常情况下在小括号的外面需要加括号时就用中括号。•这些题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竖式除法来计算,这也许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内容吧。师:说得真好,这些问题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答案,那就要努力学习,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一个一个地解决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为后期学习注入动力。】2.巩固应用。师: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了,日后会逐渐解决的。现在咱们来一起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第13题)学生读题。师: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呢?说说你的想法。生1:已知前3天看了39页,求前3天平均每天看的页数,这是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计算,39÷3=13(页)。生2:照这样计算,一个星期也就是7天看的页数是13×7=91(页);而这本故事书一共是119页,比一个星期可以看的91页多,所以一个星期不能看完这本书。生3:要想在一个星期内看完,也就是在剩下的7-3=4(天)内看完剩下的119-39=80(页),即平均每天要看80÷4=20(页)。列成综合算式就是(119-39)÷(7-3)=20(页)。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为了应用,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领悟“学以致用”的道理。作为一节阶段性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习题,而是应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因此设计了这样几个有价值的环节作为复习课的主线。】三、总结师:同学们真是长大了,知道了自己的成功之处,更难能可贵的是发现了自己不懂的问题,明确了自己今后要努力学习,攻克这些难题,加油哦。板书设计整理与复习成长的足迹提出的问题我学会了巩固应用第五单元1.什么是周长教学内容什么是周长。(教材第45~47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周长,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难点: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教具学具课件、细线、直尺、树叶的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来研究周长的相关问题。首先,拿出数学教材,谁能用手指给大家描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指名让学生演示用手指描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引导学生集体动手做一次。师:你能用彩笔描出教材第45页图中的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学生尝试用彩笔描出周长,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表扬和鼓励。【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二、探究过程师:仔细认一认,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情境图二)生1:封闭图形沿着边绕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描出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周长时,可以从不同的起点开始,但是最后必须再到这一点终止,首尾连接。生2:从图中我知道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师:你能跟同伴合作想办法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在小组里动手试一试吧。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愿意把你们的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学生可能会说:•树叶的周长是由曲线围成的,属于不规则图形,我们不能直接用直尺测量得到,需要“化曲为直”,用绳测法,通过转化的思想,才能得到树叶的周长。先用线绕树叶的边缘一周,然后把线拉直,最后用直尺测量这段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由线段组成的,属于规则图形,可以通过直尺直接测量计算得到。用直尺依次测量出围成图形的线段长度,然后相加,这样就得到了规则图形的周长。师: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的方法不同,是因为围成这两种图形的线不同。我们可以分别采用绳测法和尺测法。你能数一数并告诉大家,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最下面的情境图)生1:已知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我们只要知道每个图形的周长是小正方形边长的几倍,就能知道每个图形的周长。先用笔把每个图形的周长描出来(如图所示),然后按顺序数一数,就可以知道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20厘米,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是18厘米,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是30厘米。生2:也可以“平移”某一些线段,借助“平移”的方法得出图形的周长,并且便于比较图形的周长。从图中我们能直观地看出第一个图形是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形,其周长是6+4+6+4=20(厘米);第二个图形经过平移得到的是长方形,长5厘米,宽4厘米,其周长是5+4+5+4=18(厘米);第三个图形的周长平移前比平移成的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的周长还要多出四条线段(每条长是3厘米),实际周长是18+3×4=30(厘米)。师:你能尝试自己算出图中小公园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试一试”第1题)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把你的做法告诉大家好吗?生1:计算小公园的周长,实质就是计算这条环绕小公园的小路的长度和。我们可以依次把这些小路的长度相加240+410+20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