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5中国行政史简答自考_第1页
2010-2015中国行政史简答自考_第2页
2010-2015中国行政史简答自考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简述夏商西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对君主权力的影响。 (1)盛行于部落制时代的民主制的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和宗室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着王权的发展。(2) 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据文献记载,禹征三苗,启伐扈氏,盘庚迁殷都曾召集贵族议事。(3)王权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如商代神权政治盛行,处理政务须事事向上帝请示占卜,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王权的发挥。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调整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的不断和人口的流动,地方行政体制十分混乱,虽从主体上看基本维护了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但实际上变

2、化颇多。地方行政管理层次的调整军政一体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特殊行政区的行政体制基层行政组织简述明清两代督抚的区别。 明代督抚在明中期以后虽在地方上逐渐掌握了行政权力,但职权偏重于监察,名义上始终算中央官员,而且省级官员一直是三司长官。清代督抚则已成为注定的省级地方行政长官,二司成为其注定下属官员,清朝督抚已是名实兼备的封疆长官,代表皇帝总揽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提督学政主管一省学校、科举事务,俗称“学台”,其办事衙门称“学院”,无论本人品秩高低,在充任学政期间,其地位与督抚平行,但重大问题要与督抚商办。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的历程。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经历了由清末君主专制到南京临时政

3、府的民主共和体制,再到北洋军阀政体,国民党政府名为共和实为专制的体制,最后终于按照历史发展的趋势,走向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体制的正确轨道。 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执行对于今天的借鉴意义有哪些? (1)设立政务会议,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保证各项行政决策的正确执行;赋予行政首长以较大的权利,将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结合起来;适当扩大下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实行逐级负责制实施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奴隶制时期行政管理的特色有哪些? 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

4、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简述秦汉时期皇权的主要内容。 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上享有最高审判权,并有大赦权;最高军事权;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和对中央、地方官员执行政务情况的考察权。简述清朝的地方监察体制。 清朝地方监察体制沿袭了明代同一区域多种巡察的方式。一方面由十五道监察御史按道对地方进行监控,对各级地方官员执行监督;另一方面,还有一系列地方监察系统,如总督、巡抚、各省按察司及道的监司。 工农民主政权创造的行政管理经验有哪些? (1)人民通过民主选举各级代表大会,实行议行合一的制度;(2)行政机关贯彻精简和廉洁原则,实行首长职

5、数限额制和供给制;(3)实行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4)贯彻任人为贤、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5)实行调查研究、典型试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等工作方法。 40.“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实施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1)在行政机构方面,加强变法的决策机构,撤去闲散重叠的衙门;在人事行政方面,改革保举人才条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在行政运行方面,提倡上书言事,严格办事规程。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隋唐时行政监督的新进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1)监察机构的逐渐健全和监察职责日益分明;(2)对监察官员任用的特殊程序;(3)分道监察和分察尚书制度的确立;(

6、4)参与司法审判;(5)多种地方监察形式的并存。北宋时期坚持宰相权力制衡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集体宰相体制不变;法定的宰相职权不变(人事、副署权、监督权、谏诤权)宰相办公机构为中央政府机构不变。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造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有哪些? 体制混乱,权限不清,机构不断变化,各种机构职责权限十分混乱;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派军阀纷纷以军事实力干预政务;内阁派系复杂,互相牵制;内阁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上述各方面势必会影响到行政决策的贯彻执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加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在行政执行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改委员合议制为首长集权制,从中央到地方逐步改为首长制

7、,这既有行政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加强国民党专制独裁的目的;改良公文处理,简化施政程序;推行省府合署办公制度,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但效果却相反。春秋时期,赋税制度的改革对国家行政体制变革所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使国家的社会职能发生变化。赋税改革后,国家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取消了公私出之分,国家主要社会职能就剩下政治和行政事务的内容,不再具有直接组织社会生产的职能;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与基层行政组织的变革。改革以后,产生了以农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的户籍制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简述战国时期各国郡县制的特点。 这个时候的郡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其

8、特点有二:一是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而非分封世袭制贵族;二是郡县以下的行政机构是以乡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国君可以通过郡县长官把自己的权利一直伸到社会的最底层。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措施。 (1)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成奉行机构。将宰相议事之所从尚书都省搬出,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在尚书省内部进行权利调整,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提高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 将宰相议事之所先迁往门下省,后再迁往中书省;扩大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 与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相比,广州国民政府的行政体制有哪些特点? (1)以党治国的原则更加明确。国民政府受国民党的指导和监督,掌理全国政务。(2)采

9、取委员会议制,确立以委员会议的形式对国务实行集体领导的体制。(3)实行党政合一的“一权制”。国民政府所属各机关均在国民党中央统一号令下分别行使职权。简述苏区的行政监督形式。 苏区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苏区各级政府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接受共产党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工农检查机关的监督;主管部门的监督;审计监督。解放区干部考核和奖惩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把对敌斗争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和奖罚的主要条件。重视司法干部的考核和奖罚;严厉惩罚干部的贪污行为。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措施。(1)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成奉行机构。将宰相议

10、事之所从尚书都省搬出,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在尚书省内部进行权利调整,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提高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 将宰相议事之所先迁往门下省,后再迁往中书省;扩大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37.简述清朝的地方监察体制。清朝地方监察体制沿袭了明代同一区域多种巡察的方式。一方面由十五道监察御史按道对地方进行监控,对各级地方官员执行监督;另一方面,还有一系列地方监察系统,如总督、巡抚、各省按察司及道的监司。简述夏商西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对君主权力的影响。(1)盛行于部落制时代的民主制的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和宗室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着王权的发展。(2) 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据文献

11、记载,禹征三苗,启伐扈氏,盘庚迁殷都曾召集贵族议事。(3)王权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如商代神权政治盛行,处理政务须事事向上帝请示占卜,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王权的发挥。39.简述抗战后国民党中政会在行政体制中的地位。元代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皇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最高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2)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上享有最高审判权。(3)最高军事全。(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5)最高人事权。37简述明朝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内容。1、荐举。荐举是洪武年间最主要的入仕途径。2、学校。学校也是明初一条重要入仕途径。3

12、、科举。明朝科举考试依四书五经命题,按八股文格式取士,实行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4、其他选拨途径。承荫制度(即子弟依靠父兄功绩获取做官资格);由吏而官(政府各机构的吏官经三次考核(应任职九年)合格后可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即获得担任低级官员的资格)。38简述工农民主政权创造的行政管理经验。(1)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级代表大会,由代表大会选举或任命执行机关领导成员,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制度。(2)行政机关贯彻精简和廉洁的原则,实行首长职数数额限制和大体平均供给制。(3)实行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4)贯彻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严格挑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13、(5)实行调查研究,典型试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等工作方法。 39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加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在行政执行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1)政委员合议制为首长集权制,改委员合议制为首长负责制,固然有行政管理方面的原因,但其加强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以及集权于蒋介石个人的目的也是很显然的。(2)改良公文处理,简化施政程序。(3)推行省府合署办公制度,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但效果却相反。40简述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监督的主要形式。(1)共产党的监督。共产党的监督主要是对政府进行政策监督和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2)参议会的监督。参议会是政府的法定监督机构。(3)行政系统内部监督。(4)群众民主监督

14、。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平时监督;二是通过群众团队进行监督;三是选举过程的监督。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简述秦汉时期圣旨的种类及下达方式。 圣旨依内容分为制书、诏书、诰、手迹几种。圣旨的下达程序,一般是由御史大夫下达丞相,丞相下达中二千石,中二千石下达郡太守和诸侯相。东汉建立尚书台后,行文方式出现变化,有时由尚书下三公,三公再往下转;有时由尚书跳过三公直接下达九卿,而且这种方式常常成为下文的主要方式。简述明朝地方监察的主要形式。 督抚对地方的监察;各道监察御史对所属地区的监察;各省提刑按察司对所属地域的监察。简述清朝盛京改制方案的主要内容。 削盛京五部为兵、刑两部,使其专

15、管旗地官庄行政,同时裁去府尹,由盛京将军兼官兵、型两部及奉天事务。这样,盛京将军以奉天总督身份统辖旗、民文武,事权归一,改变了原来政出多门的状况。在地方州县官员选用上,破除满汉界限,量才录用,并将办理地方案件之权归于州县,不再与城守尉等旗官会办,从而消减丁八旗组织对地方行政的管辖权限。简述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行政监督的发展趋势。 取消人民的监督;加强国民党的监督;扩大检察院的监督范围。简述解放战争时期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主要任务。 镇压反革命活动,肃清一切残余敌人;接收并管理一切公共机关、公共产业、公共物资及其他一切公共财产,没收官僚资本;保障我国人民和守法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工农商学各界一切正

16、当权益,迅速恢复和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动员组织一切公私力量,沟通与建立城乡经济关系,解决城市人民的粮食和燃料供应;组织革命群众团体,帮助建立系统的人民民主政权机关。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君主专制体制的时间长;权力集中的程度高;思想控制方法不同;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调整措施。 一、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成奉行机构。1、首先是将宰相议事之所从尚书省搬出,致使尚书省地位骤降;2、其次是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3、第三是在尚书省内部进行权力调整,以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二、

17、提高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1、首先是将宰相议事之所迁往门下省,并改称政事堂,后又迁往中书省,此举提高了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2、其次是扩大了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简述清末行政执行的新变化。 中央各部实行专任之法,做到权责一致;加强各部尚书的行政权力;建立办公会议制度;行政执行逐步规范化、标准化。简述抗战胜利后南京政府行政执行所遇到的主要困难。 领导班子不力;系统紊乱;指挥失灵。简述解放区干部考核和奖惩方面的主要特点。 把对敌斗争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和奖惩的主要条件;重视司法干部的考核和奖惩;严厉惩治干部的贪污行为36简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18、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37元朝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有哪些?所在地的户口是否增加荒地是否开垦诉讼处理是否公正治安是否良好赋税征收是否公平38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显著特点。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的形式的要求。39简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监督的新形式。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监督;国民党参政会的监督;国民参政会的监督;巡回督导团的监督;法律监督和新闻监督。40简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解决行政干部严重不足的措施。结合民主选举,大量选拨工农积极分子,充实各级基层政权;从军队中抽调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干部战士留在新解放区担任行政干部;通过增设副职,为

19、夺取全国政权储备干部;通过举办各种干部学校和培训班,为新政权培养和造就干部;争取和改造旧政权人员,特别是旧政权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以解放新政权建设的需要;吸收党外民主人士参加民主特权,发挥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战国时期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2)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3)变法运动中,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4)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5)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强化君主专制权力。简述军机处的工作内容。参与官员奏折的

20、处理。皇帝批阅奏折后交军机处作进一步处理。撰拟皇帝谕旨,并充当皇帝的决策顾问。参与人事决策。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的人事任免,军机处有建议权。简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监督的新形式。国防最高委员的监督。国民党对行政活动的监督。国民参政会的监督。巡回督导团的监督。法律监督和新闻监督。简述汉景帝“抑损诸侯,减黜其官”措施的要点。诸侯王不得享有治权,剥夺了诸侯王在封国内的行政权,仅能享用封地的租税。减损王国官吏的数量和地位,改变了王国与中央在体制上的对等地位。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简述元朝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以出身作为做官资格,勋臣、名门、儒吏等出身均可作为条件。从吏而官,称“吏员出职”。读书做官,

21、有两条途径,即贡授和科举。承荫制度。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与中国奴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1、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2、神权政治色彩有所淡化3、行政法则逐渐建立37.简述明朝选官制度的主要内容。1、荐举。荐举是洪武年间最主要的入仕途径。2、学校。学校也是明初一条主要入仕途径。3、科举。明朝科举依四书五经命题,按八股文格式取士,实行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4、承荫制度和由吏而官。承荫制度是子弟依靠父兄功绩获取做官资格;由吏而官是指政府各机关的吏官经三次考核合格后可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即获得担任低级官员的资格。38.简述近代中国

22、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1、旧的管理体制已经崩坏,改革成为时代潮流2、新的社会因素逐步壮大,行政管理日趋民主化和科学化3、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为行政管理和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39.简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1、体制混乱,权限不清2、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3、内阁派系复杂,互相牵制4、内阁更迭频繁,政局动荡。40.简述苏区行政监督的主要形式。苏区已形成完整的体系。苏区各级政府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接受共产党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工农检察机关的监督;主管部门的监督;审计监督。简答题(用简明文字回答下列问题,不要求展开分析。每小题6分,共30分)1.秦汉管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

23、了哪些灵活方式?(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2)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设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候、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规制管理模式。(3)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称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吏加以监督。(4)汉政府对北部判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持节领护官”。 简述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确定了三公官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 隋文帝正式规定了三公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并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且尽量不以公官授人。确定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 隋文帝将魏晋以来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诏令、门下省掌封驳

24、的分工确定下来,将三省长官均列为宰相,并确定尚书省总署督省为“正本之地”。3.简述宋代决策会议的基本形式。例行常朝。 目的是疏通君臣关系,为皇帝决策提供信息。偏殿议政。 是皇帝在偏殿召见宰相、枢密使等中枢官员商议军国大事的一种会议形式。临时朝议。 是皇帝就某问题临时召集会议进行商讨、向大臣征求决策方案的会议形式。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决策体系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决策的权力中心国防最高委员会决策的技术系统中央设计局决策的参谋系统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5.简述抗日民主政权行政执行的主要经验。(1)设立政务会议,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保证各项行动决策的正确执行。(2)赋予行政首长以较大的权力,将集体

25、领导与个人负责结合起来。(3)适当扩大下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实行逐级负责制。(4)实施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五、论述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析清朝官员选拔制度的多样性和完备性。(1)科举。这是清政府选拔、补充官员的重要渠道,也是汉族士大夫走上仕途的最主要途径。学校。清朝学校的目的一是备科举,而是为举贡。科举与学校都是入仕途径。荐举和捐纳。清朝中叶以后通过荐举和捐纳涌入官场的日益增多,被称为异途出身。(4)世职和荫叙。(5)吏道。即吏员入仕,清朝吏员经过五年服务后,可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即可出任官员。2.试析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旧的管理体制已经崩坏,改革

26、成为时代潮流。 自19世纪60年代始,清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原有的行政体制进行了局部改革。甲午战争后,伴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旧的行政体制又得到较大范围的改革。辛亥革命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在行政体制、行政管理的方法、思想、原则方面又有新的发展。新的社会因素逐步壮大,行政管理日趋民主化和科学化。在行政体制方面,自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的国家行政机构从名称到职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六部的废除、三权分立、五权宪法的思想对行政管理的发展影响巨大。在实施过程中,延续了几千年的寡头决策体制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委员合议制;在人事行政方面,科举制废除、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制度出台,标

27、志着人事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为行政管理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1-91 通过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系统化。著名的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各国变法运动的实质是用郡县制为特征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取代宗教等级君主制,其结果对以后历代封建国家行政管理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在郡县制体

28、制下,郡县地方长官不是封建,其职位也不能世袭,其所担任的职务可随时为国君所免除,因而此时的官员由职务所派生的权利并不是像分封制之下的各级封君那样具有永恒性。与此同时,郡县地方长官所掌握的主动行政执行权,决策权则主要收归中央,这样国君的意志就可以通过各级地方政府一直贯通到社会的最基层如此看来,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中央集权制下君主权利远较分封制下的君主权利为大。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必然引起土地兼并和庶民分化,这种分化势必引发激烈的阶级斗争。这样一种严重的斗争格局需要一个表面凌驾于社会之上维护私有财产秩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通过这

29、个国家对各种社会加以调节,如对土地兼并的限制和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推行“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政策,从而使地主和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保持大协调发展,减缓自耕农破产而沦为流民的过程,降低农民起义爆发的频率。这些正是中央政府在一定范围内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调整生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上所发挥的作用。变法运动中,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等级君主制旧秩序的解体,自然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宁,势必要求加强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而以礼制为基础的习惯法在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方面已显得无能为力,制定新的成文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已迫在眉睫,李悝的法经,以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要内容,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法律的基础

30、。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早在春秋时期,在家臣制的基础上就已产生了官僚制的雏形,世卿世禄制呈现出瓦解趋势,但世卿世禄制的最终废除乃是通过战国各国变法运动而实现的。李里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吴起提出“废公族疏远者”,商鞅进一步规定秦公族成员无军工者取消贵族身边和官爵。变法运动的核心和焦点在于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以便让那些从庶民中产生的具有卓越能力的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掌握政权。试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16-375工农民主政权是由工农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政权。与历史上的其他政权相比,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第一,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在中央政

31、府,虽有人民委员会作为最高行政机关,但它是从属于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在地方政府,各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及其主席团既是议事机关,又是行政机关,完全是按“议行合一”原则组建起来的。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在另一方面又便利人民选出的政权机关及时,有效地开展管理活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第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建设也贯彻了这一原则。第三,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为了使苏维埃政权适合革命战争的要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时,十分重视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其一,精简行

32、政机构;其二,严格编制定员;其三,减少副职。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决策的程序特点。 这一时期行政体制上既集中又分散的倾向使得行政决策也体现了相应的特点: 一是权臣擅政、皇帝被置于傀儡和半傀儡的地位,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有所偏离。一方面表现为权臣一般以控制相权的方式逐步剥夺皇帝的决策权;另一方面表现为门阀势力膨胀后成为对皇帝行政决策权的制约。 二是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一方面对于重大事务,由皇帝召集群臣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另一方面,对于一般性政务则多通过日益成熟的三省制度来加以解决。皇帝通过三省之间的层层控制,达到加强君主专制

33、的目的。 42.试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而采取的改进措施。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会。国防最高委员会作出决议后,即交执行委员负责执行,这保证了决策执行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推行行政三联制。按照行政运行的顺序,将工作分作计划、执行、考核三个阶段。国防最高委员会增设设计局和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形成中央设计局管设计,党政军原有机关管执行,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管考核的运行系统。实行分层负责制。国民政府将各机关人员分成若干层级,明确规定各层级的职责权限,使各级人员明确责任,做到职责专一,功过分明,便于考核。这一制度多次提倡,但收获甚微。推行幕僚长制。国民政府将机关工作分为政务和事务工

34、作,负责事务工作的长官就是幕僚长。由于幕僚长制与行政长官个人集权制是矛盾的,这就决定了幕僚长制时行时止的命运。改进公文处理的办法。国民政府适应战时需要对公文处理办法进行了改进。强调文书处理贵在快捷,要求做到“层层节制”,“级级负责”。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试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工农民主政权是由工农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政权。与历史上的其他政权相比,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第一,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在中央政府,虽有人民委员会作为最高行政机关,但它是从属于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在地方政府,各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及其主席团

35、既是议事机关,又是行政机关,完全是按“议行合一”原则组建起来的。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在另一方面又便利人民选出的政权机关及时,有效地开展管理活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第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建设也贯彻了这一原则。第三,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为了使苏维埃政权适合革命战争的要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时,十分重视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其一,精简行政机构;其二,严格编制定员;其三,减少副职。42.试述明代地方监察制度。 明代地方监察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督抚对地方的监察;二是各

36、道监察御史对所属地区的监察;三是各省提刑按察司对所属区域的监察。 督抚制度是从都御史出巡制度发展而来的,主要负责监督地方政务,其权利很大,甚至有便宜行事的特权; 各道巡按只能专职从事监察工作,虽评级低微,但威权很重,可参与地方一起重大事务,并直接向皇帝汇报; 提刑按察司是省级政权机构之一,其履行监察职能方式是分巡所属区域,主管司法。兼管按劾、纠察事务; 明代通过上述措施,在地方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监察机关,从而使得地方各级政府均处于监察机构的监督之下,家抢了中央集权。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试述明代地方监察制度。 明代地方监察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督抚对地方的监察;二是各道监

37、察御史对所属地区的监察;三是各省提刑按察司对所属区域的监察。 督抚制度是从都御史出巡制度发展而来的,主要负责监督地方政务,其权利很大,甚至有便宜行事的特权; 各道巡按只能专职从事监察工作,虽评级低微,但威权很重,可参与地方一起重大事务,并直接向皇帝汇报; 提刑按察司是省级政权机构之一,其履行监察职能方式是分巡所属区域,主管司法。兼管按劾、纠察事务; 明代通过上述措施,在地方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监察机关,从而使得地方各级政府均处于监察机构的监督之下,家抢了中央集权。试述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干部的教育培训制度。 中共中央和抗日民主政府十分重视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发出在广大干部中开展学习竞赛的号召,成立了中

38、央干部教育部,并发布了关于干部教育工作的若干政策文件,对在职干部教育的方针、内容和方式作了明确的规定,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战争需要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 干部教育分在职干部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两种形式。干部不脱离岗位,以不妨碍业务特别是不妨碍战争为原则,坚持经常的、固定的学习称在职学习,这是在职干部教育的基本形式。 各根据地干部在职学习中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提高了广大干部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干部教育的另一种方式是抽调干部入专门学校学习,施以系统教育。中共中央和根据地政府创办了许多培养各种干部的学校。 干训班和短期轮训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为在职干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整个干部培训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五

39、、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论述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针对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管理方式。 中央政府针对各少数民族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风俗民情的现实,采取了灵活的管理方式,主要有:(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这种道是郡下的一种与县有所不同的特殊行政区域,所采取的是既直接统治,又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其内部特殊性的管理方式;(2)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设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候、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这是一种高度内部自治的方式;(3)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称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

40、派出官员加以监督;(4)持节领护官。这是汉政府对北方判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的进行羁縻的一类武官。试析“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所遇到的阻力。 “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所遇到的阻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最高决策权的二元化。戊戌变法是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与光绪皇帝为首的改革派间的斗争中进行的,最高决策权的不统一使得政令往往相佐,下级无从执行。二是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改革派没有军事实权,难以奏效。三是顽固派的顽强抵抗。改革触动顽固派的根本利益,遭到其强烈反抗。四是地方政府的敷衍塞责。多数地方巡抚或是推诿或是粉饰应付,改革难以推动。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

41、明朝内阁制度与历朝宰相制度的区别。 (1)从职务设置上看,历朝宰相皆定员定制,明朝大学士却无定员定制。 (2)从地位上看,宰相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及其他职能机构是其法定的下属机构。明朝内阁却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其首脑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也不是其法定的直接下属,有些阁臣品秩还低于六部尚书。 (3)从职权上看,历朝宰相拥有法定职权,即决策参与权和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而明代大学士包括首辅在内仅充任皇帝的顾问和助手,仅有决策参与权,而不具备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即只遵旨草拟诏书,而不参与施行,且其权利受制于皇权,随皇帝信任程度的不同而变化,作用和权利忽大忽小,十分不稳定。 (4

42、)明朝以内阁制度取代宰相制度,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42试述“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所遇到的主要阻力。(1)最高决策权的二元化。戊戌变法是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与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之间的激烈斗争中进行的。最高决策权的不统一使得政令往往相左,下级无从执行。(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改革派没有军事实权,难以奏效。(3)顽固派的顽强抵抗。改革触及到顽固派的根本利益,遇到其强烈反抗。(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多数地方巡抚或是推诿或是粉饰应付,改革难以推动。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试述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体系中存在的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中

43、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这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在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机体的健康。监察制度为维护封建秩序和保证中央政令的执行以及整个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如“人主莅权、大臣神权、争臣”原则。二是为防止皇权的滥用,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如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大臣可利用皇帝生前上“尊号”,死后加“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抑来对皇帝造成心理压力,促

44、使其革新政治;开国皇帝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往往有较大的防微杜渐作用,也可以被用来充当大臣制止皇帝越轨行为的工具。42试述南京临时政府强化行政执行的主要措施及行政执行中的各种阻力。 一、南京临时政府强化行政执行的主要措施有:1、严格办事规程,保证决策的贯彻执行。2、改革文书制度,提高行政效率。主要措施有:简化文书种类,统一公文程式。 规范公文处理程序,加速公文处理。 革除封建称谓,使用公元纪年。南京临时政府强化行政执行时所遇到的阻力有: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破坏。因为临时政府的行政决策是要在中国建立和巩固民主共和制度,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这是外国列强和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临时政府内部成分

45、复杂,易建极不统一。大总统和各部提出的决策,往往遭到立宪派和旧官僚的阻挠而难以实行。“次长内阁”难以有效运作。临时政府成立之初,为“收罗海内名宿”而不问党派和省份,各部总长多为立宪派和旧官僚,同盟会为加强对政府的控制,提出“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策略,企图由同盟会做次长以掌握各部实权,形成所谓“次长内阁”,但是,身为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总长并不买账,故意刁难,结果使“次长内阁”根本运作不起来。临时政府没有控制地方政权,难以将决策贯彻下去。尤其是县政府几乎被前清旧官吏所把握,根本不听中央政府指挥,致使中央政府的决策成为泡影。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秦汉中央政权对少数

46、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 (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道相当于县,其长官秦称道啬夫,西汉称道长。这种道是郡下的一种与县有所不同的特殊行政区域。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候、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这是一种高度自治的方式。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称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吏加以监督。典属国是某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主管官员,属国都尉则是直接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吏、属国都尉与一般都尉不同,不仅典武职,而且在民政上对属国少数民族头领的统治实行监督,可见,这种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属于一种有限度的内部自治方

47、式。持节领护官。 这是汉朝对北部判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的进行羁縻的一类武官,如匈奴中郎将、西域都护、护鸟桓校尉、护羌校尉等,这些武官对各少数民族政权只采取武装监护而不干预其内部事务,实行这一制度的前提是中央政府自身实力强大。42试述清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1)科举科举仍是清政府选拔、补充官员的重要渠道,也是汉族士大夫走上仕途的最主要途径。清朝科举考试的级别、命题方式、文章格式、各级别功名的名称以及新科进士的授官情况与明朝基本相同。学校清朝学校的目的一是备科举,二是为举贡。地方学校生员和国子监共生可分别直接参加乡试和会试。举贡是各省学政会同地方督抚按期将本地学校中的部分生员送入国子监学习,而实际

48、上只是通过廷试和考职,授予共生资格,即刻录用为官。荐举和捐纳清中叶以后,通过荐举和捐纳涌入官场者日益增多,被称为意图出身。捐纳补官始于康熙年间,以后屡废屡兴,成为一大弊政。荐举也十分盛行,雍正帝和乾隆帝均多次下诏群臣举贤荐能,但如举不实或被举荐人犯罪,举荐人应受连坐处分。世职和荫叙世职和荫叙也是清朝重要的入仕途径,这是封建特权的反映。世职即宗室、王公、外戚和功臣可世袭爵位。荫叙分为三种,积有勋劳的高级官员可荫一人入国子监,取得监生资格后入仕,称恩荫;对死难国事的官员子弟授职,称难荫;对已衰落的名宦世家的子孙授职,称特荫。吏道清朝规定,政府各机构吏员经过5年服务后,可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后,即可出

49、任官职,清朝对官吏入仕时任官品级规定甚严,出身时最高职务仅能到正八品。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宋朝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宋朝为了适应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对监察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台谏趋于合一宋朝以前的御史、谏官职责分明,御史的任务是监察百官,掌握弹劾权;谏官的职责则是批评君主,掌握谏诤言事权,宋朝开始出现台谏合一趋势,宋真宗时设言事御史,神宗改制后谏官可以行使御史的弹劾百官之权,哲宗时规定台谏官同时上殿,台谏官职责开始混杂,到南宋时台鉴合为一体。轻重相制,交叉监督。宋朝不仅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而且还加强了对监察人员本身的监察,形成轻重相制、交叉

50、监督的格局。42试述“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改革的主要措施。在行政机构方面,加强变法的决策机构,撤去闲散重叠的衙门。光绪皇帝命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等为军机章京,负责审阅“新政”奏折,开列“新政”谕旨,从而加强了“新政”的决策力量。于此同时,删改则例,裁汰冗员,取消闲散重叠机构。中央裁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大理寺等衙门,其有关事务归并六部。地方裁督、抚同城的湖北、广东、云南三省巡抚和东河总督及不办理政务的粮道和盐道。在人事行政方面,改革保举人才条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各省督抚保举人才,以品学兼优、通达时务、不染恶习为条件;原科举各试所用四书五经,一律改试策论;各部院官员考试

51、,也考策论,并以实际工作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在行政运作方面,提倡上书言事,严格办事规程。为广发征集朝野改革建议,允许大小臣民上书直言;一般土民上书言事,由督察院呈递,要随到随递,不得拖延;各部院职员向皇帝言事的,由部院主管代表,次日进呈,不得延误。各衙门办事,过去无章可循只依旧例,现删去旧例,另订简明章程,以求规范。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宋朝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1)台谏合一。宋仿唐制设御史台,御史大夫为虚职,御史中垂行其职。御史台下设台、殿、察三院,但机构规模远较唐朝御史台为小。三院仅负责监察在京机构官员。谏院作为一种独立的机关,始于北宋时期,谏官的职

52、责对皇帝决策提出批评性意见,以图纠正决策错误。宋朝以前的御史、谏官职责分明,宋朝开始出现台谏合一趋势,谏官可以行使御史的职权。台谏合一使得监察的锋芒集中到百官身上,特别是宰执受到严格监督。赋予合谏官以特权。宰相不得推荐台谏官,台谏官的任免“必由中旨”,台谏官脱离相权的控制,并威慑相权,成为皇帝加强专制权利的工具。皇帝授御史以“风闻弹人”的权力,弹劾不当也不加惩罚。轻重相制,交叉监督。宋代不仅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也加强了对监察人员本身的监察。御史台一方面有对各级官吏进行监督的权力,另一方面又被置于作为其监察对象的行政机关的监察和控制下。宋代的监察网络密集,适应了强化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但也带

53、来了弊端,表现在很多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对相权的威慑使决策过程混乱、迟滞。各职能机构的混淆和相互抵制不利于监察职能的发挥,也使得政府丧失活力。42.试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工农民主政权是工农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政权。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苏区所建各级苏维埃政权既是议事机关,又是行政管理机关。议决并执行该区域内的一切事宜,行使立法和行政等一切职权。在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作为最高行政机关从属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地方政府,各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及其主席团既是议事机关,又是行政机关,完全按“议行合一”原则组建起来。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

54、对人民实行最广泛的民主,人民有选举代表参加国家管理的权利,并对不称职者有权撤回。各级苏维埃政府要对选举它的工农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另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实行高度集中。建立在劳动群众直接选举基础上的苏维埃政权拥有高度的权力,能够集中处理国事,做到“一切权力归工农兵代表大会”。工农民主政府的政策法令一经制定颁布,就必须遵守和执行。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为使苏维埃政权适合革命战争的要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时,十分重视贯彻精简和效能原则。其一,精简行政机构。在红色区域,无论中央或地方行政机构,总的来说都比较精简。其二,严格编制定员。对各级政府人员编制作了明确规定。其三,减少副职,不设虚位。各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实行专职负责。一般不兼任其他工作,各机关不设虚职。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近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