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 教案_第1页
中国气候 教案_第2页
中国气候 教案_第3页
中国气候 教案_第4页
中国气候 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2理解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及锋面雨带推移规律;3掌握我国温度带、干湿地区的划分;了解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课型:新授课。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我国温度带、干湿地区的划分。教学难点: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及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五、教学方法:读图法、归纳法。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我国有的地方泼水成冰、有的地方春暖花开、有的地方干旱少雨、有的地方雨水不断,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引出中国气候的学习。2我国气候特点: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中国气候特点评价:有利

2、:热量条件较为优越。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气候复杂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不利:干旱和高寒地区面积大。水旱灾害严重。3.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一月份:特点:冬季南高北低、南北温差很大;成因:纬度、冬季风。七月份:特点: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成因:北方昼长。4.我国的温度带: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C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为此,可把10C的持续期,视为农作物的生长期。把10C持续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五

3、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Ir国温康帖j亚热带热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高原气候区一1温度带范围作物、熟制热带琼和台南部、雷州半岛、西双版纳一年三熟橡胶亚热带秦淮一线以南.肯藏简原以东一年两到三熟。水稻、油菜、棉花、甘戏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南疆两年三熟或一年两鬆。冬4旳麦、玉米、苹果Q中温带东北、内蒙古、北疆年一熟。春小麦、大豆、也甜菜占寒温带大兴安岭北段年一熟春小委、9铃薯等高原气候青藏高偉、横断山区年一熟青棵我国降水分布特点:(1)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在东南沿海地区。中国“雨极”火烧寮。(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

4、过秦岭、淮河附近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0C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市、兰州市、拉萨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4)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西北内陆地区。中国“干极”托克逊。(5)为什么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也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的东部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地区。西北内陆受季风影响小。(6)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降水特点:降水的季节变化大,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

5、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是由夏季风强弱所造成的。降水的地域差异大: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5月登陆6长江,7、8华北、东北汪,9月南撤冬风下,10月锋消雨季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划分依据干湿度(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关系)。湿润区:年降水量800mm,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注意80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和走向)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东南角。半湿润区:年降水量400800mm,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注意40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和走向)大兴安岭至张家口、兰州斜向拉萨。半干旱区:年降水量200400mm,降水量小于蒸

6、发量(注意20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和走向)。干旱区:年降水量V200mm,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注意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约为50毫米。干湿区降水主要分布地区植被湿润区800mm秦岭-淮河以南森林半湿润区400-800mni东北、华北草原和森林1半干旱区200400mm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f草原1叫干旱区200nun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7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1)寒潮形成:每年秋末、冬季和初春,常有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侵入我国。这种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现象,这样的冷空气过程称寒潮。寒潮的标准各地标准不一,如长泰寒潮标准是48小

7、时内平均气温下降7C以上或过程降温9C,而且过程中最低气温降到W6C,称为一次寒潮。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寒潮的影响,只有西藏、云贵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小。危害: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带来的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常造成危害。一强烈的降温会使农作物受冻害,尤以春季和秋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寒潮对南方冬季过冬作物的危害也较大;二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三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防御:一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只在大风到来前返港;二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将可大

8、大减少损失,例如建塑料薄膜温室大棚、田间灌水或制造烟雾、包褁等保温措施。(2)台风形成: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副热带洋面的强大气旋。我国民间习惯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按照国际规定,热带气旋按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的不同强度分成几种级别:中心附近最大风力67级叫热带低气压,89级叫热带风暴,1011级叫强热带风暴,12级以上叫台风(台风又分为1213级称台风,1415级称强台风,16级以上称超强台风)。分布: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台风从这里形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因此,我国每年夏秋季节受台风袭击比较频繁。(注:亚洲东部其他国家,以及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的一些国家也频受台风

9、影响。产生于印度洋影响南亚和产生于大西洋影响北美洲东海岸国家的台风称为飓风)。台风在我国的登陆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我国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危害:台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灾害最为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台风灾害主要是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所引起的。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达到10级大风就能拔树倒屋,若超过12级,具有可怕的摧毁力;特大暴雨(日降雨量可达5001000毫米),往往造成洪水灾害;特大风暴潮更会毁灭性的灾害。防御: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对台风的监测手段,除常规的气象观测外,还有布设在沿海地区

10、的测台雷达网和卫星探测资料,大大提高了台风的监测和预报能力。评价:台风有过也有功。盛夏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严重威胁着旺盛生长的水稻等农作物。这时,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可以解除或缓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这是台风对农业生产有利的一面。(3)暴雨洪涝形成: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也大,使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出现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也是形成水灾的重要原因之一。(注:日(24小时)降雨量5099.5毫米称暴雨,100249.5毫米称大暴雨,三250毫米称特大暴雨)。分布:我国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均会有暴雨出现。但大暴雨和特大

11、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危害: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水灾往往成为农业生产上的重大威胁,给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防御:(1)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作用。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可以有效地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防洪则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2)工程措施包括:建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3)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4)干旱形成: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分布:常见的有西北

12、地区常年干旱,华北每年春旱(含夏初的干旱)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罕见的干旱我国各地都可能发生。危害: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严重的干旱,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防御:干旱是用多种因素引起的,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课堂训练:我国与一月份oc等温线相一致的等降水量线是A、1600mmB、800mmC、400mmD、200mm属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上的山脉是A、大兴安岭B、太行山C、巫山D、雪峰山梅雨和伏旱出现的地区在A、南部沿海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华北地区D、东北地区关于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正确叙述是在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基本与纬线垂直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不大由于地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