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早期时间手稿探究_第1页
胡塞尔早期时间手稿探究_第2页
胡塞尔早期时间手稿探究_第3页
胡塞尔早期时间手稿探究_第4页
胡塞尔早期时间手稿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胡塞尔时刻思想的起源*胡塞尔早期时刻手稿(1893)研究【专题名称】【专 题 号】B6【复印期号】2009年06期【原文出处】(京)2009年1期第7281页【英文标题】The Origin of Husserls Time-Theory: An Inquiry of an Early Time-Manuscript of Husserl (1893)【作者简介】罗松涛,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内容提要】本文在认真研读胡塞尔最早写成的一篇“时刻手稿”(1893年)的基础上,力图揭示胡塞尔“内时刻意识现象学”思想的起源,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胡塞尔现象学得以产生的思想背景。事实上,我们认为,胡

2、塞尔的时刻思想在其现象学中占据关键性的地位。与此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心理学(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边缘”思想)在胡塞尔创立现象学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关 键 词】/ / / 中图分类号:B516.52文献标识码:A现象学界一般将逻辑研究(1900-1901年)的发表视为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初步成形。基于此,我们能够将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之前的思想历程统称为“前现象学”时期。1966年,胡塞尔全集第10卷内时刻意识现象学(1893-1917)出版,在“增补部分”中收录了胡塞尔写于1893年至1911年之间的手稿,总共54篇,这些手稿差不多上胡塞尔在考虑时刻问题时写下的研究笔记,我们统称为“时刻手

3、稿”。其中,第一篇手稿(Nr.1)正是胡塞尔在“前现象学时期”留下的一篇速记文字(写于1893年)。毫无疑问,这篇手稿体现了胡塞尔“前现象学时期”的要紧思想特征:运用一种“纯粹描述性、基础性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换言之,“描述心理学的”“分析”在胡塞尔这一时期的考虑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研究这篇胡塞尔写成的早期时刻手稿,我们试图追溯其时刻考虑的“源点”,并力图探寻胡塞尔现象学考虑的起源。一在这一篇手稿的开篇,胡塞尔自问道:如何表象(vorstellen)“一个持续地延伸着的变动之流逝的统一”、又如何在相继中表象一个“发生着的或连续着的统一”,例如,一段旋律的统一?紧接着,胡塞尔用一种描述心理

4、学的方式将那个问题进一步阐明为:“在一瞬间中”,我们只能“纵观”(“bersehen”)那个时刻连续的“专门小一部分”,也确实是讲,一段旋律在任何一个瞬间只能“被直观到”(“angeschaut sein”)专门小的一部分。假如情况真如胡塞尔所讲,我们又是如何真正地听到一段旋律而非一个个彼此独立的音符的呢?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前现象学”时期的胡塞尔尚未对在自然观点中设定的客观存在物进行“现象学悬搁”(phnomenologische Epoch),因此,他在此处所探讨的“旋律”仅仅是自然观点中的一个“客观统一”(“objektive Einheit”)、一个“事物”(“Ding”),它还不是胡

5、塞尔日后从现象学观点动身进行考虑的“时刻对象”。更进一步讲,胡塞尔在此处所研究的时刻差不多上还只是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客观时刻”,亦即一种心理学自然反思意义上的实在时刻,而不是在现象学反思中所要面向的时刻意识本身。胡塞尔通过区分“直观”(Anschauung)与“再现”(Reprsentation)这一对概念,来尝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如何能够表象一段时刻持续的过程。以“听一段旋律”为例,胡塞尔引出了这一组概念。他指出,在倾听活动的每一个瞬间,我们的“兴趣”始终指向“更为活跃”、“更新的东西”上,这也确实是“在每一当下点”(“jeweilig Gegenwrtigen”)直接感受到的声音,与此同

6、时,对差不多流逝了的、不再清晰的那部分旋律则不太在意。也确实是讲,人们的意识只是关注他们“所赢得的东西”而非“已丧失掉的东西”。在此,胡塞尔将伴随着每一瞬间的旋律流逝而不断变化着表象内容的直观称为“狭义上的直观”(“Anschauung im engeren Sinne”)。在这种狭义的直观中,“时刻扩展”(“zeitliche Dehnung”)与“时刻收缩”(“zeitliche Verkrzung”)“相伴而行”(“geht Hand in Hand”)。换言之,在每一当下的瞬间中,我们的意识始终“关注着”(“bemerken”)那些不断更新的声音,而那些曾经关注过的部分则逐渐远离了我们

7、当下的关注,并最终消逝殆尽。因此,所谓的“狭义直观”,确实是指在一个当下瞬间中所表象出的“内在的和差不多的内容”(“der immanente und primre Inhalt”)。不难发觉,胡塞尔此处所讲的“狭义直观”与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中所讲的“感受”(sensation)特不是休谟(Hume)所谈的“印象”(impression)有某种思想上的紧密关联(11)。事实上,在胡塞尔关于时刻的考虑中,休谟是一位至关重要的思想家,胡塞尔在其日后的时刻分析中几乎始终把从休谟那儿借用过来的“印象”作为他研究时刻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12),这也足以讲明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对胡塞尔的深刻阻碍(13)。然而,

8、这种“狭义的直观”无法保证我们真正听到一段旋律,它所能做的仅仅是表象这段旋律的“专门小一部分(内容)”。从这种意义上讲,它确实是狭义的。与其相对,胡塞尔提出了一种“广义的直观”(“Anschauung im weiteren Siune”),这种“直观”意味着在一种统一的、持续着的关注中所表象出的内容(14)。当我们听一整段旋律时,在每一个瞬间中,所有那些在此之前差不多流逝了的内容关于我们在每一个更新了的当下瞬间中所感受到的东西(亦即“狭义的直观”)仍然产生着某种“阻碍”。因此,在“狭义直观”的意义上,产生这些阻碍的部分差不多流逝、不再是现时意义上的当下(15),也确实是讲,这一类的“阻碍”往

9、往会从我们当下的瞬间关注中悄悄溜走。然而,问题的关键恰恰就在于,我们是否以及如何能够关注到这些所谓的“阻碍”?如若这些“阻碍”没有给我们的听觉留下丝毫痕迹,我们所听到的就只能是类似于一串断了线的珠子般的声响而已,全然无法在内心中表象出一段旋律。在此,胡塞尔换了一个角度,接着论证“广义直观”的意义所在。当我们听着一段熟悉的旋律时,突然,旋律不知何故被中断了。胡塞尔把我们现在的感受描述为:吃午餐时,人们在喝完餐前例汤后却迟迟等不来正菜(16)。因此,我们会有一种将那个被中断的旋律接着下去的“要求”(“Streben”),正像我们在急切地期待着主菜的上桌。在胡塞尔看来,正是这种情况暴露出了狭义直观的

10、“不完备性”或者讲“缺陷”(17),而在我们通常听完一整段旋律时,这种“不完备性”是专门难被觉察到的。实际上,这种意识想要追求完备的“要求”或“努力”类似于美国心理学家W詹姆斯(W. James)所讲的“趋势之觉”(feelings of tendency)。所谓“趋势之觉”,简单地讲确实是以下这种情形:当我们在街边看到一个大广告牌,上面有一位专门熟悉的名人,然而当我们想讲出他(她)的名字时,那个名字到了嘴边却如何也叫不上来了,现在我们所有的一切仅仅是一种“努力”(effort)。然而在詹姆斯看来,“没有名字并不是不存在”(18),如此一种强烈的然而又是极为模糊的感受确实是“趋势之觉”。他进一

11、步指出,趋势本身确实是“思想流中的对象(objects)”,而詹姆斯最为关切的确实是“要把这些模糊状态(the vague)回复到它在我们心理生活内应占的位置”(19)。他把如此一种模糊的感受专门形象地比做“圆光(halo)”、“淡影(penumbra)”、或是音乐中的“泛音(overtones)”(20)。概括来讲,如此一种使得我们仅仅能够模糊地明白某种关系和对象的“脑作用(brain-process)”,被詹姆斯统称为“心灵的泛音(psychic overtone)”、一种“边缘(fringe)”(21)。值得注意的是,詹姆斯的“边缘”思想对胡塞尔一生的运思都有极深的阻碍,我们在下文中还会

12、进一步分析。既然狭义直观无法为我们表象出一段完整的旋律,胡塞尔就需要求助于所谓的广义直观。他认为,关于一个“客体”的“瞬间直观”(“Momentananschauung”)(也确实是“狭义直观”),事实上能够被“还原”为一种“直观进程”(“Anschauungsverlauf”)(22)。也确实是讲,假如我们所关注的内容是持续地变化着的(就像我们在听一段旋律时那样),那么我们就会有一个把持续的进行统握的关注行为“包括”在内的“彼此连接着的瞬间直观进程”。实际上,这一“直观进程”正是胡塞尔所讲的“广义直观”,也正是这一作为进程的广义直观确保了我们能够完整、流畅地听完一段旋律。在同一篇手稿中,胡塞

13、尔也将如此一种能够在每一个当下的狭义直观中表象差不多流逝了的内容的广义直观称为一种“再现”(“Reprsentation”)(23)。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再现(广义直观)的内容从描述心理学的意义上来看,是否像我们在当下瞬间中关注到的内容(亦即狭义直观中内容)那样是真实存在(wirklich)的?胡塞尔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从他使用的术语就能够看出:“再现”之中的“Re-”那个前缀,代表着一种从出性、次生性,而非原初性、本原性。在胡塞尔看来,如此一种从出的再现只是“不真实的表象(uneigentliche Vorstellung)”(24)或者讲一种“想象性的表象(Phantasievorstell

14、ung)”(25)。以表象一个“空间对象”为例,胡塞尔进一步讲明直观和再现或者讲狭义直观和广义直观的区不及联系。值得一提的是,在胡塞尔以后的时刻分析中,将时刻与空间对举进行比较是他常用的方法,只只是此处谈及的空间对象与所谓时刻连续客体一样,差不多上某种未通过现象学悬搁的客观存在之“物”。胡塞尔指出,我们假如想真正表象一个空间对象,必须关注到它所有那些“不同的侧面”。而当我们在不同“角度”关注它时,那个对象也自然地是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呈现。在那个地点,至关重要的是,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当下的瞬间关注中(亦即在一个狭义直观中)完整地表象如此一个空间对象。换言之,没有任何一个瞬间性的意识关注行为能够“在

15、自身中”完全“把握”(“fassen”)住一个完整的对象(26)。由此,胡塞尔得出结论:表象一个“对象”、一个“客观的统一体”(“objektive Einheit”)的过程是“连续相继的”(“sukzessive”)(27)。也确实是讲,与表象一个时刻上连续着的对象一样,我们表象一个空间对象的过程也是一种再现性的“直观进程”,然而,通过了再现性综合的“把握”也就不再是纯粹的真实性直观了。二胡塞尔通过区分“直观”与“再现”(或者讲“狭义直观”与“广义直观”)试图解决表象一段时刻持续的过程这一问题。然而,他在此却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他差不多找到了回答这一问题的“钥匙”,这确实是再现(广

16、义直观),它在我们听一段旋律时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胡塞尔又要强调直观(狭义直观)与再现(广义直观)的本质不同,并给予直观(狭义直观)以某种特权地位:类似如此一种对空间对象的再现性整体直观(广义的直观)仅仅是一种“假定的直观”(“vermeintliche Anschauung”),只有瞬间当下的关注(狭义直观)才是“真实的”。而作为一名“心理学家”的胡塞尔,认为区不对待这两者是“自然而然的情况”(28)。我们认为,这恰恰确实是胡塞尔在其早期(“前现象学时期”)探讨时刻问题时所面临的一大困境。一旦过于强调直观的纯粹性、真实性,就会滑入传统经验主义的窠臼,比如,休谟就认为,“时刻的

17、存在确是由不可分的刹那组成的”,同时“空间的无限可分性涵摄着时刻的无限可分性”(29)。这种观点从全然上与胡塞尔所要解决的问题相悖,因为一个时刻连续的对象(比如旋律)必定是一条连续的(用比喻的讲法)“流”,而不是由一个个“刹那”(亦即彼此分离的瞬间)组成的“珠子”。但是,现在的胡塞尔还在相当程度上囿于经验主义实在论的传统认识理论之中,因此对他来讲,再现性的“直观进程”不管如何也不可能是“真实”的。实际上,在我们看来,将广义直观视为“假象”只是出于一种理论上的先见,而非基于实事的描述。另一方面,我们也发觉,胡塞尔在现在依旧从传统形而上学认识论的“主客”二元框架动身进行考察的:被表象(直观、关注)

18、的对象是客观的统一体(objektive Einheit),而在不同的瞬间“统握”同一个对象的不同部分时所具有特定的“角度”则是主观的(subjektive)(30)。类似如此的在自然观点(心理学反思)中把“主”、“客”双方截然区分开来的考虑路径,胡塞尔在其以后的现象学考虑中差不多上不再秉承。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如此一种描述心理学式的考察方式,使得胡塞尔没有能够在这篇早期手稿中协调好直观(狭义直观)和再现(广义直观)之间的关系,我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讲,二者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变换了的方式几乎贯穿了胡塞尔时刻思想的始终,因此,我们有理由把胡塞尔在此对直观与再现所做的区分视为他时刻思想的“源点”(Q

19、uellpunkt)。尽管如此,胡塞尔差不多清醒地看到了狭义直观与广义直观之间的内在冲突以及彼此对对方的需要,也确实是讲,假如没有再现性的广义直观,就全然无法真正表象一个对象;同样,假如没有当下瞬间的关注,那些在“背景”(Hintergrund)中的东西也就可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胡塞尔要紧是依据意识所关注到的“内容(Inhalt)”来区分直观(狭义直观)与再现(广义直观)的。换句话讲,胡塞尔在忠实地描述“关注”等意识活动时发觉,再现所表象出的内容要比直观表象的内容“更多”。不难看出,“前现象时期”的胡塞尔尚未对意识活动的意向性结构进行细腻、精巧的描述性分析,他对直观与再现进

20、行的划分,假如从其意识现象学的分析角度来看,至多是在“质料”(Materie)层面上进行的某种意向性分析(31)。更进一步讲,胡塞尔在这篇早期手稿中谈及“表象”、“关注”等等意识活动时(32),应该讲大体上都属于布伦塔诺(F. Brentano)所讲的“心理现象”(psychische Phnomene)这一领域。我们明白,布伦塔诺描述心理学研究的动身点即是区分“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他认为心理现象是“表象以及建立在表象基础上的现象”,它们“总是以统一整体的面目呈现于人的内知觉”,而“意向性的内存在(即指向其对象的某物)”则是心理现象“最显著的特征”。(33)换言之,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思

21、路在现在仍引导着胡塞尔的考虑(因此也包括他对时刻的分析)。在1894/1895年冬季学期于哈勒大学所做的“心理学讲座”(“Vorlesungen ber Psychologie”)中,胡塞尔详细分析了他的老师布伦塔诺的时刻学讲,其中,有一节讲稿后来被他直接用在1905年“有关时刻现象学”的讲座里(1928年,海德格尔依照这次讲座的讲稿编辑而成了“内时刻意识现象学讲座”,其中“1905年讲座”部分的第三节“原初联想”的内容就脱胎于此)。因此,在这10年之中,胡塞尔的思想差不多发生了重大转变,能够讲借助逻辑研究而完成了向现象学的突破,他对布伦塔诺时刻学讲的理解因而也必定会随着他自身考虑的深入而发生

22、变化。然而,这恰恰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胡塞尔的时刻思想(乃至于其整个思想进程)在专门大程度上是在布伦塔诺开创的道路上接着前进的(34),只只是他并非亦步亦趋,而是发觉了不一样的“风景”。三通过上面的分析,能够看出,在描述心理学的背景中考虑时刻问题的胡塞尔,还没有真正面向时刻意识本身,或者讲,他还没有掌握一条能够进入内在时刻意识的“通道”。这从胡塞尔对待“再现”(“广义直观”)的矛盾态度中就可见一斑。布洛赫(J. Brough)甚至认为,这篇手稿始终贯穿着一种思想上的“混淆”:胡塞尔没有能够明确区分“事实之物”(“the factual”)与“本质之物”(“the essential”)(35)。

23、胡塞尔在这篇手稿的一处写道:“直观进程是一种时刻性的流逝。然而,那个时刻性瞬间并不起任何作用。它被消除掉了”(36)。专门明显,在这一“前现象学时期”,胡塞尔注重的与其讲是时刻意识,不如讲是具有一种时刻性连续的表象内容,一种“直观进程”。尽管有上面提到的诸多不成熟性,我们仍然能够发觉,胡塞尔日后许多和时刻分析相关的重要思想差不多在这篇手稿中露出端倪。在这之中,最为典型的应该讲确实是有关“视域”(Horizont)或者讲“背景”(Hintergrund)的思想,它与胡塞尔后来所讲的一种由“滞留(Retention)”(过去)、“前摄(Protention)”(以后)与“原印象(Urimpress

24、ion)”(现在)相互交融而成的“域化的时刻观”(37)紧密相关。在这篇早期手稿中,胡塞尔明确指出,尽管我们的意识能够完全地“朝向”(亦即表象)一个“内容”(“Inhalt”)(比如,一个时刻连续的对象或者一个空间对象),但那个内容决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它必定与其“背景”(“Hitergrund”)“相衔接”。不仅如此,胡塞尔还颇为认真地描述了这种意识朝向行为(亦即“关注行为”)的结构层次:我们在当下瞬间中所朝向的那一“部分”内容是最为“首要”(“primr”)的,而同一朝向行为对内容的“其余部分”(“die brigen”)则是在“第二性的”(“sekundr”)意义上被朝向的,最后,这一内

25、容自身所处的“背景”则是在“第三性的”(“tertir”)意义上被朝向的(38)。举例来看,我们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听到“楼台会”这一忧伤、凄凉的段落时(“首要的朝向”),之前那段表现两人同窗嬉戏的爽朗的快板也会一同地(不是“首要地”、而是“第二性地”)在我们耳际回响着(被我们的意识所朝向),尽管不是最真切地听到,否则,没有前后比较,我们专门难真正体会出当下所听到的这段琴声的如泣如诉。与此同时,假如我们是在剧场中现场听乐队演奏的话,多少也还会“顺带地”(亦即“第三性地”)以一种“背景”的方式关注到舞台上那位小提琴独奏演员的风范(我们意识的关注重点在于听那段旋律)。实际上,胡塞尔在观念(1

26、913)中,将进一步分析这一问题:现时地被感知之物,与至少某种程度上确定的“共同当下的东西”(“Mitgegenwrtige”)一起,由“一个被蒙眬地意识到的视域”(“einem dunkel bewuten Horizont”)所围绕(39)。与此同时,胡塞尔强调指出,以上这种区分绝不是“行为上的区分”(“Unterschiede des Aktes”)(40),也确实是讲,我们并不是先来当下听这段旋律、再去回忆刚才流逝了的旋律、最后去看舞台上演奏家的表情,恰好相反,这些不同的“内容”差不多上我们在同一个当下瞬间同时关注到的。另一方面,胡塞尔还指出,这种能够同时关注到“杂多内容”(“Mehr

27、heit”)的情况以“关注的连续”(“Sukzession des Bemerkens”)为先决条件,同时只有在如此一种连续着的“时刻连接”(“zeitliche Verknpfung”)中,我们才会“顺带地”关注到某些“内容”(41)。联系我们上面的分析,胡塞尔在那个地点所讲的“时刻连接”也确实是他在前面谈到的“直观进程”,而那些“被顺带关注到的东西”在胡塞尔看来则具有“再现的功能”(“reprsentative Funktion”)(42)。算术哲学的英译者魏拉德(Dallas Willard)曾经指出,在这本胡塞尔最早发表的著作中(算术哲学发表于1890年),实际上差不多包含了大量的“现

28、象学描述(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的精细工作”,而如此一种现象学分析方式贯穿在胡塞尔日后的任何一个研究领域之中(43)。从我们以上的分析来看,如此一种“现象学描述”式的分析,在这篇胡塞尔自称为是“陈旧尝试”的早期手稿中,确实已被其运用自如了。在这篇早期时刻手稿的末尾,胡塞尔最终以“周围情况”(Umstnde)和“首要关注”(primre Bemerken)强化了再现(广义直观)和直观(狭义直观)的区不。他一方面承认周围情况是“意识现象”,另一方面又将它们排除在“首要关注之对象”的范围之外,在他看来,“周围情况”仅仅是在当下瞬间被关注对象的一种“不实在的伴随物”

29、(“unreale Begleiter”)(44)。值得注意的是,胡塞尔在此处提到了美国心理学家W詹姆斯。他认为,假如用后者提出的“边缘”(fringes)概念来阐释这些周围情况(也确实是“背景”)是如何“融入”(“eingeschmolzen”)当下首要关注内容之中的,倒是特不贴切(45)。无独有偶,在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本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第72节)中,胡塞尔同样提到了这位美国心理学家。他如此写道:“就我所知,W詹姆斯是唯一注意到这种地平线(相当于我们在上面分析的“视域”或“背景”引者注)现象的人,他称它为fringes(边缘)”(46)。正如我们上文指出的那样,胡塞尔对W

30、詹姆斯的关注从专门早就开始了(47),不仅如此,他关于W詹姆斯“边缘域”思想的认同是持续性的。在写于1930年的一则日记中,胡塞尔“感到詹姆斯差不多讲出了他想讲出的东西”(48)。通过对这篇写于1893年的时刻手稿进行分析,能够发觉,胡塞尔试图考察的是我们对一个时刻上延展着的对象(比如一段旋律)进行体验如此一种活动进程的“心理学起源”(“psychologische Entstehung”)(49)。显然,现在胡塞尔所关注的时刻“实事”依旧一种经验性的时刻流逝过程,他正是在描述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时刻考虑的,而这种尚未成熟的研究路径实际上也主导了其“前现象学”时期的研究。尽管如此,纵观胡塞尔一生

31、的思想进展,能够讲他的“哲学兴趣”始终集中于“主观的认知生活”之上(50)。即便胡塞尔在日后的现象学考虑中极力排除心理学对他的阻碍,然而,不容否认的是,经验主义思想传统对胡塞尔的考虑起着某种思想塑形的作用。胡塞尔在日后以一种现象学的态度研究时刻问题时,仍然连续其早期所运用的“背景”(“边缘域”)考虑方式确实是一例。*本论文基于作者博士论文面向时刻本身胡塞尔内时刻意识现象学(1893-1917)研究一文缩写而成,该博士论文获得2007届熊伟青年学术奖一等奖。注释: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

32、917), herausgegeben von Rudolf Boehm. Haag: Martinus Nijhoff, 1966, S. 144.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S. 151.同上,S. 137。同上,S. 137。同上,S. 149。同上,S. 150。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S. 138.同上,S. 138。同小注,S. 137。同上,S

33、. 141。(11)休谟在人性论一开篇就区分了印象和观念(idea):“进入心灵时最强最猛的那些知觉(perceptions),我们能够称之为印象;在印象那个名词中间,我包括了所有初次出现于灵魂中的我们的一切感受、情感(passions)和情绪(emotions)。”同时他还专门加了一条注释,指出“我所谓印象,只是指知觉本身,”(休谟:人性论上册,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14页)。R里克特认为,休谟所讲的“感受”等等“能够意味任何一种直接的体验,或任何一种经验,即任何一种印象,既包括外部的感官印象,也包括感情和意欲,但始终是从内部的觉知动身而言”(转引自倪梁康:自

34、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51页,黑体为引者所标)。施皮格伯格则指出,从洛克到休谟的英国经验主义者的著作是胡塞尔在哲学上的“启蒙读物”。参见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王炳文、张金言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2页。(12)参阅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修订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42页。(13)实际上,在时刻观的探讨中注重当下现在(亦即“印象”)的思路最终能够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时刻观。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在是时刻形式(temporal form)的源泉和原则”。然而,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又提出,“被计算(counted)的现在对我们总是显现为两重(dyad)”

35、,也确实是讲,在运动中没有绝对孤立的现在,“灵魂”总会区分出一个“在前的现在(one prior)”和一个“在后的现在(one posterior)”。(参见Alexei Chernyakov: The Ontology of Time, Dordercht, Boston and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 pp. 58-59)只是,英国经验主义者们并没有汲取这后一方面的深刻洞见。(14)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S.

36、 141.(15)同上,S. 138。(16)同小注(14),S. 138。(17)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S. 140.(18)詹姆斯:心理学原理,唐钺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99页。(19)同上,第102页,黑体为引者所标。(20)同上,第103、105页。(21)同上,第106页。(22)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S. 43.(23)Edmu

37、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S. 140.(24)胡塞尔全集第十卷的英译者布洛赫(J. Brough)将此处的“uneigentliche”译为“nonpresentive”(“非体现的、非当场的”),笔者认为比较贴近胡塞尔的意思,可供参考。Husserl: On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rnal Time, translated by John Barnett Brough, 1991, Kluwer Academi

38、c Publishers, p. 144.参见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S. 140。(25)同上,S. 143。(26)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S. 143.(27)同上,S. 142。(28)同小注(26),S. 142。(29)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4页,黑体为引者所标。(30)Edmund Husserl:

39、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SS. 149-150.(31)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五研究的第3章“行为的质料与奠基性的表象”详细探讨了质料及其与质性的关系问题。胡塞尔认为:“每一个行为都需要一个表象作为它的基础”。参见胡塞尔:逻辑研究第2卷第一部分,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476页。(32)胡塞尔在这篇手稿里并没有严格区分“表象”和“关注”,在多数时候他是用“表象”的名词形式(Vorstellung),而“关注”则更多的是以动词形式出现(bemerken)。或许,“表象”更侧重于对所意识到内容

40、的一种整体性统握(Auffassung),而关注则侧重于当下瞬间的某种意识“朝向”(zuwenden)活动,换句话讲,“关注确实是表象那个词的真切意义”(S. 146)。(33)参见布伦塔诺: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区不,陈维纲、林国文译,选自倪梁康主编:面向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34)胡塞尔本人曾一再讲:“假如没有布伦塔诺,我就可不能写出任何哲学文字。转引自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1页。(35)J. Brough: Introduction, from Husserl: On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rnal Time, p. XX.(36)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S. 148.(37)参见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2-36页。(38)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