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康复方法学第七章中药疗法课件_第1页
传统康复方法学第七章中药疗法课件_第2页
传统康复方法学第七章中药疗法课件_第3页
传统康复方法学第七章中药疗法课件_第4页
传统康复方法学第七章中药疗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 中药疗法第1页,共86页。 掌握中药外治法的优点掌握中药外治法的分类及治疗原理 熟悉中药内治法的原则了解康复科常用外治方药及适应证本章导学 熟悉中药外治法的原则第2页,共86页。本章内容大纲一、中药疗法简介概述中药疗法主要内容和特点二、中药疗法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常用中药外治疗法康复科常用外治方药及适应证康复科常用内治方药及适应证第3页,共86页。一、中药疗法简介概述一、定义中药疗法是以辨证康复观为指导,运用中药方剂以减轻和消除病人身体及精神情志的功能障碍,促进其身心康复的方法。第4页,共86页。二、分类中药疗法的治疗途径包括内治和外治两方面,无论内治、外治,均要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原

2、则,做到辨证施药。第5页,共86页。中药疗法主要内容和特点中药疗法中药内治疗法中药外治疗法中药内治的原则中药内治的治法中药外治的原则中药外治的优点第6页,共86页。中药内治疗法 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应用中药方剂,针对病伤残者病情进行调治,促使身心康复的一种疗法。 内经非常重视生命质量,有大量养生康复的记载,尤以针灸、按摩、导引等外治法为多。 汉代之后,则突出药物内服疗法,极大丰富了中医药康复学的内容。 实践证明,病伤残疾患者,大多诸虚不足、气机郁滞,应用药物内服,固本复元、补养气血、调畅气机、平调阴阳,配合外治有良好的康复作用。 第7页,共86页。中药内治的原则补虚疏郁,因证施宜形神并重,重

3、视体质守法守方,丸散尤宜第8页,共86页。中药内治的治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特点之一,它是通过理、法、方、药来实现的,而方剂与治法均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两者关系极为密切,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治法,是在治病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而拟定的。治法是运用成方或创制新方的依据。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将药物合理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是体现和验证治法的主要手段之一。第9页,共86页。中药内治的治法内经明确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根本治 则。 唐代陈藏器发展为“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程国彭医学心悟 内治八法“

4、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第10页,共86页。八法之汗法又称解表法,是根据“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原则立法。此法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表作用,以祛在表之邪。第11页,共86页。汗法注意事项汗法组方用药多属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作用减弱。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保暖取汗,并应以全身微汗为佳,不宜过汗。若汗出过多,易耗气伤津,严重的可导致损伤元气。如表证未解,里证又现,一般先解表,而后治里;表证里证俱急,应表里双解。邪已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盗汗自汗、吐泻失水、虚证水肿、热病后期津液亏损者等,均不宜使用汗法。因时因地制宜。南方地区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

5、理疏松,易于出汗,使用汗法的方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冬季或北方寒冷地区,使用汗法的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第12页,共86页。八法之吐法是用涌吐药为主组成,具有涌吐作用的方剂,用做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的方法。第13页,共86页。吐法的注意事项凡病情危笃,老弱气衰者,诸失血者,诸喘息不安者,妊娠或产后,原则上均为禁忌。吐法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吐后应稍休息再进食。宜先进糜粥,禁食生冷硬物,且要慎风寒。第14页,共86页。八法之下法又称泻下法,是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荡涤肠道积滞等作用,以治疗胃肠积滞、大便不通或腹水等证的方法。第15页

6、,共86页。下法的注意事项表证未解,里未成实者,不宜用下法;表证虽未解,而里实已成,宜先解表,后治里;若是表里皆急,就应表里双解。有兼证者,应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如兼有瘀血者,应配合活血祛瘀药;兼虫积者,应配伍驱虫药。下法除润下剂较为缓和外,其余均为峻烈之剂,故孕妇、产后、月经期、年老体弱、病后津伤及亡血者,均应慎用;必要时,可考虑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在服药期间,忌用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下法易伤胃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第16页,共86页。八法之和法具有疏泄调和作用,可以疏泄气机、调和脏腑,用来治疗伤寒少阳病或肝脾、肠胃不和等病证的方法。第17页,共86页。和法的注意事项凡邪气在表

7、而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而阳明热甚者,不宜使用和法。凡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气血虚弱而见寒热者,亦非和法所宜。第18页,共86页。八法之温法是用辛热或甘温药物组成,具有温中祛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以治疗脾胃虚寒、寒凝经脉及肾阳虚衰等里寒证的方法,又称温里法。第19页,共86页。温法的注意事项温法方剂多是辛温燥热之品,在临床运用时,首先应辨清寒热之真假,对真热假寒的热厥证忌用。注意不同季节等用药。夏季天气炎热,或患者平素火旺者,用量不宜过大,中病即止。若阴寒大盛,阳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寒凉之品,或热药冷服。第20页,共86页。八法之清法是以寒凉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生津的作用

8、,用以治疗温热、温疫、热毒等里热证的方法。第21页,共86页。清法的注意事项热邪在表,尚未入里者,宜发汗以解热;热邪入里,大便已结者,宜通便以泻热,均非清法所宜。凡使用清法方药,应根据病人的热势轻重、体质强弱,投以适当的药量。因热邪虽易伤津,但寒凉之品,用之过早或过量,亦可产生邪恋不解,或损伤脾胃之弊。清法中甘寒清热方药多滋腻,易碍消化,宜配健脾化湿药同用;苦寒清热方药多性燥,易伤耗阴液,宜配养阴药同用。如用清法热仍不退者,应考虑改用滋阴壮水之剂,使阴复而热退。第22页,共86页。八法之消法是以消导、化积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导滞、化积的作用。第23页,共86页。消法的注意事项配伍方面1.食积

9、、痞积之证,每多影响气机不利,故消法方剂宜配伍行气之品,如枳实、木香等。2.若积滞郁而化热,宜配清热药,以达消积清热之功,如连翘、黄芩、黄连等。3.若积滞成实,宜配泻下药,以达泻实消积之功,如大黄、芒硝等。4.若积聚日久,癥瘕不去者,宜配三棱、莪术、鳖甲之类以达消癥破结之功。5.若脾胃气虚者,当配伍补益药,如党参、白术等以达消不伤正之目的。第24页,共86页。消法的注意事项剂量方面1消法方剂虽较泻下剂作用缓和,但总属克削之品,故一般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克伐太过,应中病即止。2消法汤剂效力较强,丸剂效力较缓。应根据病情需要而定。病急而重者用汤剂且量大;病缓而轻者,用丸剂而量小。第25页,共86页。

10、八法之补法是以补养、强壮类药物为主组成,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第26页,共86页。补法的注意事项凡实证表现为虚证假象者禁补。在运用补剂时,为了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应在补药中少佐理气药。第27页,共86页。内治中药的煎服方法 煎药法与服药法是方剂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药物配伍与剂型选择虽皆严密,若煎法与服法不当,则药亦无功。第28页,共86页。煎药法煎药用具:一般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器具或铝制品亦可,忌用铁器、铜器。 煎药用水:以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均可。 煎药火候:一般先用武火,沸腾后改用文火。同时,要根据药物性味及所需时间的要求,酌定火候。 煎药方法:先煎、后下、包煎

11、、单煎、溶化、冲服。第29页,共86页。服药法服药时间:补益药与泻下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临卧服;对胃肠有刺激的,应饭后服。 服药方法:服用汤剂,一般一日1剂,分23次温服。根据病情需要,有的一日只服1次,有的可以一日数服,有的又可煎汤代茶服,甚至一日连服2剂。另外,尚有热服、冷服。 药后调护:十枣汤服后则小便很多,需喝粥以养元气。一般服解表药,应取微汗,不可大汗,然亦不能汗出不彻底。服泻下剂后,应注意饮食,不宜进生冷难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的健运。第30页,共86页。中药外治疗法指利用中药的各种外治方法介入疾病康复治疗,以促进病人更快恢复各种功能的疗法。特点:作用迅速、简便廉验、易学易用、

12、容易推广、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第31页,共86页。中药外治原则运用中药外治法,必须根据疾病特点,进行辨证立法、选方用药。临证时,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结合八纲辨证,对病情进行分析、归纳,探明病因、病机,按轻重、缓急立法选方,并选择适当的剂型和制法以适应病情需要。第32页,共86页。辨证论治三因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中药外治原则第33页,共86页。中药外治原则合理选穴治疗上半身的疾病:心俞、肺俞、劳宫、内关等;治疗腹部脾胃的疾病:神阙、涌泉、中脘等;治疗下半身的疾病:丹田、关元;补益五脏气血,宜选背俞穴;倾泻五脏的毒邪,也可以取背俞穴;要救急,

13、宜选关元、气海穴等。第34页,共86页。中药外治的优点治法多样,多途给药哮喘:背部腧穴贴敷法、发泡疗法、脐疗、割治、中药雾化吸入等;腮腺炎:紫金锭涂敷、仙人掌和冰片捣敷,或吴茱萸、胡黄连、大黄、胆南星研末醋调敷足底;直达病所,定位用药用气雾剂平喘,用锡类散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关节疼痛用外敷止痛;适应症广,禁忌症少第35页,共86页。二、中药疗法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中医学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吴师机)。中药外治疗法也体现了中医整体与局部、辨证与辨病的辩证统一关系。中药外治疗法可和现代物理疗法相结合,综合多种理化作用,以增强疗效。第36页,共86页。

14、常用中药外治疗法敷贴疗法热敷疗法脐疗法熏洗疗法膏药疗法熏蒸疗法第37页,共86页。热敷疗法治疗原理疗法分类注意事项第38页,共86页。热敷疗法采用药物和适当的辅料经过加热处理后,敷于患部或腧穴的一种方法。借助温热之力,将药性由表达里,通过皮肤毛孔,循经运行,内达脏腑,温中散寒,畅通气机,镇痛消肿,调整脏腑阴阳,从而达到治病目的。 第39页,共86页。热敷疗法治疗原理 通过热力与药力联合作用于肌表,内传经络脏腑,达到祛邪扶正,疏畅气机,调理脏腑之目的。局部及腧穴刺激作用调节经络系统平衡的作用 药物的自身作用 第40页,共86页。热敷疗法分类普通热敷:热水袋敷、水湿热敷、沙热敷、铁末热敷、泥热敷、

15、蜡热敷、盐热敷、姜热敷、醋热敷。药物热敷:药包热敷、药饼热敷、药末热敷、药液热敷、药渣热敷。第41页,共86页。热敷疗法注意事项严格掌握热熨的温度和熨引手法力量的大小。热熨温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熨剂温度过高易烫伤皮肤,过低则影响药效的渗透。熨引手法有推、揉、擦、按等,力度应恰当,温度高时手法宜轻快;温度稍降,手法可稍重一些。操作过程中要经常检查熨剂的温度,询问患者的反应。如果出现头晕、头痛、心悸、呕恶等不适及皮肤烫伤、擦伤、过敏等现象,应及时停止治疗。皮肤感染、破损处,不得施以本法,以防感染。由于治疗时要充分暴露患处或治疗部位,寒冷季节应有取暖设备,以免着凉感冒。热熨后宜避风保暖,静卧休息。

16、第42页,共86页。熏蒸疗法治疗原理疗法分类注意事项第43页,共86页。熏蒸疗法利用药物加水煮沸后产生的蒸气熏蒸患处,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脑卒中患者关节痉挛僵硬、运动系统疾病、慢性风湿性疾病、周围血循环障碍等疾病。第44页,共86页。熏蒸疗法最早见于汉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已载有用薤和酒煮沸,以其热气熏蒸治疗伤科疾病。黄帝内经记录了用椒、姜、桂和酒煮熏治关节肿胀、疼痛、伸屈不利等痹证。其后历代相传习用,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许胤宗治柳太后中风不语,用大剂量黄芪防风汤熏蒸而苏醒。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已记载熏蒸方药20余首,涉及多种疾病的治疗。第45页,共86页

17、。熏蒸疗法治疗原理熏蒸疗法是通过热疗、药疗的双重作用而取效。热疗能疏松揍理,开发汗孔,活血通经,松弛痉挛的肌筋;药疗能对症治疗,疗病除疾,两者配合而用,发挥散寒除湿、发汗祛风、温通经络、除痛止痒的作用,可以加速血液、淋巴液的循环,加快代谢产物的清除,促进新陈代谢,同时由于热能的作用,促使皮肤、粘膜充血,有利于对药物的吸收,提高体内药物浓度。第46页,共86页。熏蒸疗法分类全身熏蒸法 室内熏蒸法 简易熏蒸法局部熏蒸法第47页,共86页。熏蒸疗法注意事项全身熏蒸者要注意室温,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尤其是在炎热季节,以防汗出过多,室内窒闷而晕厥。可在熏蒸时适当饮水,治疗后应适当休息。局部熏蒸时,患部与药

18、液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以温热舒适为度,以防烫伤。严寒季节应用本疗法,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局部熏蒸者,应让患者盖上毛巾或棉毯,防止受冷感冒。恶性肿瘤、癫病、急性炎症、心功能不全、肺心病、孕妇等禁用此法。熏蒸器具一般应专人专用,特别是用于皮肤病治疗,更当注意。第48页,共86页。熏洗疗法治疗原理疗法分类注意事项第49页,共86页。熏洗疗法利用药物煎汤的热蒸汽熏蒸患处,待温度稍低后再以药液淋洗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落枕、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卒中后遗症等。 第50页,共86页。五十二病方中已载有熏洗方8首。宋代太平圣惠方有熏洗方163首,其中眼科24首,阴疮、阴部湿疹24首,扭

19、伤骨折11首。金元时期张从正把熏洗疗法列为治病之大法。齐德之 外科精义有疮肿初起,过一二日未见消退,用熏洗法治之的记载。 明代外科正宗、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外科启玄、奇效神书等著作中都对此法有所阐述。第51页,共86页。熏洗疗法治疗原理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药液的淋洗又能使疮口洁净,祛除毒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解毒消肿,促使成脓消毒杀菌,祛腐生肌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第52页,共86页。熏洗疗法分类按操作方法分类熏洗法淋洗法浸渍法根据药液熏洗人体的部位不同分类全身熏洗法头面熏洗法手足熏洗法坐浴熏洗法第53页,共86页。熏洗疗法注意事项药物煎

20、煮加水要适量,太多则浓度降低。蒸煮时间据药物性质而定,芳香性药物一般煮沸510分钟,块状和根茎类药物多煮沸30分钟。药液温度一般以4050为宜,太高易烫伤皮肤或粘膜,太冷易影响疗效或产生不良刺激。熏洗后要用干毛巾擦干患部,并注意避风和保暖。妇女经期和妊娠期不宜坐浴和熏洗阴部。注意药汤温度要适宜,不可太热,以免烫伤皮肤。 第54页,共86页。敷贴疗法治疗原理疗法分类注意事项第55页,共86页。敷贴疗法将中药制成丸、散、膏、糊、饼等剂型,敷贴于患处皮肤、孔窍或腧穴等部位的治病方法。通过药物作用于局部皮肤,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强身保健的作用。外敷能使药力直接作用于患处治疗局部病症,

21、还能使药力由表及里或通过穴位作用于全身,治疗全身性疾病。敷贴疗法适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鼻炎、哮喘、脑卒中肩手综合征、肌张力增高等病证。第56页,共86页。五十二病方载有用烤热的肥猪肉贴敷患处治疗跌打损伤。晋唐时期,出现了穴位敷贴疗法;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用生地黄或栝楼根捣烂外敷治伤,用醋调和附子粉外敷背部治疗疟疾,用软膏剂贴敷疗外伤;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中首次提到“薄贴”一词,并专列“薄贴”一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用吴茱萸贴足心涌泉穴,治疗口舌生疮;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载有外敷方药200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症,是一部外敷疗法的专著。第57页,共86页。敷贴疗法治疗原理敷贴疗

22、法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经络腧穴作用经络腧穴的刺激与调节作用药效作用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综合作用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第58页,共86页。敷贴疗法分类敷贴法薄贴法发疱法 第59页,共86页。敷贴疗法注意事项贴药部位常规使用75乙醇消毒,换药时洗净残余药物,消毒后再更换敷药。敷药后要覆盖固定,以防脱落或药物流失,敷料纸宜柔软。穴位贴药时,选穴不宜过多,每穴药量宜少,敷贴面积不宜过大。对敷药有过敏者(如出现皮疹、瘙痒等)应停止使用,严重过敏者可应用抗过敏药治疗。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敷药时间不可过长;孕妇禁用芳香走窜类药物外敷,以防流产或影响胎儿;年老体虚者不宜过份使用峻猛之品,以防耗

23、伤正气。发泡疗法要严格消毒,局部避免沾水,防止感染。头面部、会阴部、婴幼儿等应慎用,患者饮食应清淡宜消化,忌食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第60页,共86页。脐疗法治疗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第61页,共86页。脐疗法将中药制成适当剂型(如糊、散、丸、膏等)敷于脐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药物对脐部(即神阙穴)的刺激作用,以激发经气,疏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第62页,共86页。晋代肘后方率先使用;唐代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明代本草纲目、清代串雅内外编,以及晚清时期的理瀹骈文等古典医著中均有大量的记载,为后世贴脐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第63页,共86

24、页。脐疗法治疗原理 祖国医学认为脐通过经络沟通内外,网罗全身,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上具有重要作用。强壮保健,却病延年温通阳气,回阳救逆 健脾和胃,降逆止泻通调三焦,利水消肿 第64页,共86页。脐疗法操作方法仰卧取穴严格消毒认真覆盖,束紧固定间断用药,疗程宜短 第65页,共86页。脐疗法注意事项询问病情,防止毒性反应:本法施药治疗之前,宜详细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并询问药物过敏史,孕妇及胎产史;避免药物过敏反应,或引起堕胎流产等医疗事故发生。注意将脐部擦拭干净,如脐部有感染者,禁止使用敷脐法。如出现敷脐部位红肿痛痒或其他不适,应将敷药去掉,停止使用敷脐法。小儿施药,妥为护理:本法运用于小儿时,应

25、护理好小孩,嘱其不能用手抓挠,或拭擦,以防止敷药脱落。同时小儿肌肤娇嫩,不宜使用剧性药物,贴药时间也不宜过久,一般控制在12小时内为宜。 第66页,共86页。膏药疗法治疗原理疗法分类注意事项第67页,共86页。膏药疗法将外用药膏敷贴于肌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各种剂型的药膏通过皮肤、黏膜的吸收作用,达到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目的。第68页,共86页。膏药包括膏(基质)和药两个部分膏比较简单,成分比较固定。药的部分比较复杂,因病、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膏药的种类以油与黄丹为基质的为黑膏药;最常用以油与宫粉为基质的为白膏药;以橡胶为基质的为橡皮膏;以松香等为基质的为松香膏药。第

26、69页,共86页。五十二病方中已载述外用膏剂治疗外伤,用水银膏外敷治疗痈肿等。黄帝内经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刘涓子鬼遗方中亦有多种“薄贴”的记载。“薄”指软膏,“贴”指膏药。唐、宋以来对膏药的应用更加广泛,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为膏药应用方面的专著,对膏药的方药、应用,尤其在制备工艺上均进行了较完整的总结,并指出膏药不但应用于外科,而且也可以应用于内、妇、儿科等疾病的治疗。第70页,共86页。膏药疗法治疗原理 膏的熬制主要用胡麻油和铅丹为原料,二者在临床上均有一定的医疗作用。膏药常应用于消肿、拔毒、生肌等外治方面,但它也能起到内治作用,如驱风寒、和气血、消痰痞、通经活络、祛风湿、治跌打损伤等。 局部治疗作用经络调衡作用药物自身作用 第71页,共86页。膏药疗法分类传统硬膏剂橡胶硬膏剂透皮吸收剂 第72页,共86页。膏药疗法注意事项1.所贴患部严格消毒,要按时换膏药,每次换药时,要把旧药揩洗干净。其中多数膏药含有铅化物及其它毒物,不得内服。2.贴前先将患处用温水擦净,或用生姜切片檫洗皮肤,用生姜将患处皮肤擦至发红再贴膏药可增强疗效。或患部用酒精消毒,待皮肤干燥后再贴。若气候寒冷粘贴不紧,可在膏药贴上后再热敷一下。3.贴膏药后,若发生患部皮肤瘙痒,可在膏药外面按摩;或将膏药取下,用酒精涂擦瘙痒患处,再将膏药加温贴上。4.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