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会考复习汇总_第1页
地理会考复习汇总_第2页
地理会考复习汇总_第3页
地理会考复习汇总_第4页
地理会考复习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一地理知识点复习要求 (理解基础上背诵)专题一 地球在宇宙中宇宙中主要天体类型的名称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及其他小天体(星际物质) 。 P2-3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及主要特征(区别)恒星和星云;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发热的类球状天体, 而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云雾状不规则天体, 具有更巨大的质量和体积, 但密度较恒星小。 P3行星、卫星和彗星的基本特征行星是围绕恒星做周期运动, 具有一定质量足以使其能够清除其公转轨道周围其他物体的球状天体;卫星是围绕行星做周期运动,质量体积较小的天体;彗星是由冰物质组成、 质量较小的云雾状且绕恒星做周期运动的天体, 由彗头与彗尾

2、构成。 P3太阳系的组成及小天体群的位置太阳系由中心天体太阳、八大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及小天体群等天体构成;小天体群位于火星及木星公转轨道间。 P4八大行星位置序列及分类离太阳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 ,木星、土星(巨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 P8 图三类行星的基本特征及八大行星公转的基本共性类地行星:具有较小的质量和体积,与太阳距离较近,表面温度较高,有固态表壳,密度大,卫星数量较少(水星及金星没有卫星) ;巨行星:具有较大的质量和体积,缺乏固态表壳,密度小。卫星数量多。 (赤道附近有“光环” )远日行星:离太阳距离遥远,表面温度低,公转周期

3、长。 P11公转的基本共性: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在空间中位于同一平面) 、同向性、近圆性。 P6天体系统的主要层次总星系 (人类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空间的星系总体) 包含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银河系包含太阳系与类似太阳系的其他星系, 太阳系又由八大行星各自构成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组成,以地月系为代表,中心天体为地球。 P5太阳大气的分层及各层的物理特征(亮度、温度、厚度、密度)太阳外部大气由内向外依次为光球、色球及日冕层组成;三层太阳大气由内向外亮度依次减弱,温度依次升高,厚度依次增加,密度依次减小。P9太阳大气各层的主要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

4、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1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讯,使短波通讯中断。2 )使全球天气与气候发生异常。3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引方向。4)在地球两极上空产生绚丽多彩的“极光”现象。P9-10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及周期主要标志:黑子和耀斑; 活动周期:平均为 11 年。 P9-10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主要条件及成因)地球表面具有适宜的平均温度,使水呈液态日地距离适中;2)地球表面具有适宜的大气供生物呼吸,且免遭其他天体的撞击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3)地球表面具有适宜的昼夜及四季交替周期,使地球上冷暖与干湿状况有节奏的交替变化,为生命体提供能量保障地球的自转周期及公转周

5、期适中。 P12专题二 月球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及成因环形山密布; 主要是由陨星撞击(缺少大气保护)和火山爆发所形成。 P14朝向地球的月面始终不变的原因因为月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和方向完全一致。 P15主要月相名称及对应的农历日期(含娥眉月和凸月)特殊月相:新月(又称朔)农历初一; 满月(又称望)农历十五;上弦月农历初七或初八; 下弦月农历廿二或廿三;其他月相:娥眉月间于下弦月和新月之间(变小) 、新月和上弦月之间(变大)凸月间于上弦月和满月之间(变大) 、满月和下弦月之间(变小)P15-16掌握主要四种特殊月相的相对位置(书 15 页图)新月日地月三者成一直线,且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满月

6、日地月三者成一直线,且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弦月日地月三者连线成直角。 P15 图出现日食和月食、大潮和小潮的月相和农历日期及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日食:一定出现在新月(农历初一) ,日地月三者在三维空间中成一直线,月球遮挡太阳光;月食:一定出现在满月(农历十五),日地月三者在三维空间中成一直线,地球遮挡太阳光。大潮:出现于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新月和满月),潮差最大。小潮:出现于农历每月初七和廿二前后(上弦月和下弦月),潮差最小。 P16-19潮汐对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主要影响(地貌、航运、养殖、旅游、发电等)潮汐加剧海岸侵蚀,形成各种海蚀地貌;使大河河口盐度发生有规律变化;利用潮汐规律发展

7、近海捕鱼、晒盐及滩涂水产养殖;利用潮汐规律控制巨型船舶自由进出内河航道及内河港;利用潮汐发电,积极开拓新型洁净能源。P19专题三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太空资源的主要类型(重点:环境资源的主要特征)包括空间资源(人类当前主要利用)、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及环境资源四大类;太空环境资源主要具备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等特殊条件。P24专题四地球运动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从赤道及极低上空视角)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侧视角度),逆时针方向(地球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方向(地 球南极上空俯视)。自转周期:P27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及各自周期恒星日是地球真正自转周期,以无PM远的恒星作为参照点一一23小日56

8、分4秒;太阳日是以太阳中心作为参照点的自转周期,太阳两次上中天周期一一24小时。P27-28 图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分布规律地球表面线速度由赤道像两极点逐渐递减,至两极为0,而角速度全球除两极点为 0外,均相等,均为15 /小时。P28东西半球的分界及时区的计算方法20 W (西经20 )向东过 0经线至160 E (东经160 )为东半球,20 W向西 过180 经线至160 E为西半球;时区计算公式:经度+ 15=所得数即为时区(余数大于7.5进一区,小于7.5舍去,等于7.5即为两时区分界线上,若余数为0则位于该时区的中央经线上)。区时、地方时、中央经线的定义及时差的计算方法(运用

9、)一个时区(跨15个经度)所用的统一标准时间(即为该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称为区时;因各地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即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 地方时相差4分钟;中央经线即为一个时区的中央平分线,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X 15。时差的计算方法:利用时区计算公式得出两地时区之差;按时区分布规律算出两地时区之差,即为时差;往东计算时间相应加,往西计算时间相应减。P29图北京时间的定义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二120。E上的地方时=我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w北京的地 方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经度及日期变更的规则简称“日界线”;由西往东(即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从东经进入西经范围)跨越 日界线日期减一日,

10、由东往西(即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从西经进入东经范围)跨越日界线日期加一日。一一即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时间相同,日期相差一日。P29图P30南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地转偏向力)以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为基准,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转现象; 纬度越高偏转现象越明显。P30黄赤夹角的度数及二分二至日的名称、日期及对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规律(书33页图、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6.22)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12.22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春分日(3.21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夏至日( 秋分日(9.23)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冬至日( 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持续往南移

11、动; 冬至日到来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持续往北移动。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的比较太阳直射纬度逐渐靠近,则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反之则减小;比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该地纬度离太阳直射纬度越近,则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含最大值范围和最小值范围)夏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均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赤道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均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 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均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赤道及其

12、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均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昼夜长短与极昼极夜现象的判断依据(四个要点: ) 【重点】)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该半球即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2)太阳直射点往哪边移,对应的半球即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3)太阳直射点越接近回归线,全球各地昼夜时间差异越大,南北极圈内的极昼极夜范围也越大; 太阳直射点越接近赤道, 全球各地昼夜时间差异越小, 南北极圈内的极昼极夜范围也越小。4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P35天文四季的定义与划分天文角度来说,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 冬季则是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

13、节,春秋两季则是冬夏之间的国度季节。北半球气象意义上一般把3、 4、 5 月划为春季, 6、 7、 8 月划为夏季, 9、 10、 11 月划为秋季, 12 、 1、 2 月划为冬季。 P36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一年中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引起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与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地球的五带” (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及寒暑交替的四季更替现象。 P34专题五 板块运动岩石圈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书44 页图)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 、印度洋板块(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亚洲的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美洲板块、

14、南极洲板块(跨经度最广) 。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基础建立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 P45-46岩石圈的定义地壳的全部及地幔顶部软流层(圈)以上的部分,大多都由岩石组成的圈层。地壳稳定及不稳定的地区一般来说,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最活跃的地区。 P44板块构造学说的具体内容(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的表现)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一般形成海岸山脉、海沟和弧形岛链;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一般形成高大的山系;板块张裂的生长边界,一般形成陆上的裂谷和海洋。 P4454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及成因海底靠近海岭(洋脊)的岩石年龄较轻,越靠近海沟(消亡边界)

15、的岩石年龄越古老;因为地幔物质(岩浆)从板块生长边界,即洋脊处涌出,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并不断向两侧推移,直至在海沟处俯冲消融。 P45世界主要山脉的成因(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落基山、安第斯山脉等)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隆起;阿尔卑斯山脉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亚欧板块隆起;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之下,美洲板块隆起;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之下, 美洲板块隆起。 【对照世界地形图】世界火山与地震的分布特点及成因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基本一致, 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因为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最不稳定的地区,易发生岩石断裂与错动,地层破碎。世界两大火山带及两大地

16、震带名称、分布(书 50 页图)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两大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尼火山带。(两大火山带和地震带与板块的消亡边界分布基本一致) 。P48 、 50地震的基本要素震源(岩石断裂或错动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中、震级(一次地震各地测得的震级是唯一的,震级每升高一级能量释放增大约 30 倍) 、烈度(受各种因素影响各地烈度不同) 、震中距。 P47影响烈度(破坏程度)大小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一般从震级(决定性因素) 、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等4 大因素分析;人为因素:一般从建筑的抗震设计(地震的频度) 、人口密度、防灾抗灾能力 3 大因

17、素分析。专题六 岩石与矿物按成因划分的三大类岩石的名称、成因及其最显著的特征岩浆岩岩浆冷却形成,最显著的特征是矿物颗粒明显;沉积岩受地表各种外力作用形成, 最显著的特征是层理构造、 保存有生物化石及各种矿产;变质岩受地壳运动影响,经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最显著特征是片理构造。P53-55构成岩石圈和陆地表面的主体(岩石种类)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体是岩浆岩, 构成陆地表面 (地壳表层) 的主体是沉积岩。 P53 、岩浆岩的两种分类、特征差异及各自的代表岩石1)侵入岩。冷却缓慢而充分结晶,矿物颗粒较粗,密度较大。代表岩石是花岗岩。2)喷出岩。冷却迅速使得矿物结晶不充分,矿物颗粒细小,密度较小,常见

18、于火山口及海底。代表岩石是(多孔)玄武岩。P53-54三大类岩石的典型代表(岩浆岩两种、沉积岩三种、变质岩三种)岩浆岩:花岗岩(侵入岩) ;玄武岩(喷出岩)沉积岩:石灰岩、砂岩和砾岩、页岩变质岩: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行程);石英岩(由砂岩变质形成);片麻岩(由花岗岩变质形成)P55-56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即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在地表 各种外力(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的作用下固结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 岩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在地下Wj温Wj压 的变质作用下形成新的变质岩,变质岩 和沉积岩间多相互转化。以上三类岩石 最终随着板块运动在板块边缘下沉消亡 后重新转化为岩浆

19、。即完成一轮岩石圈 的循环。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化学元素及元素与岩石圈的关系氧、硅、铝(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铁;元素构成矿物,矿物构成岩石,岩石构成岩石圈。P56-57造岩矿物的主要成分及最常见的造岩矿物名称主要成分:硅酸盐类;常见的造岩矿物:石英(最常见)、长石、云母、方解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等。 P57专题七地貌各种主要特定地貌的名称及成因(外力作用)1)流水地貌(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沉积作用);2)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3)黄土地貌(流水侵蚀)4)海岸地貌一一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海蚀、海积地貌)5)风成地貌一一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沙漠、隔壁(风力侵蚀、风力搬运、风力沉

20、积)6)丹霞地貌(流水侵蚀、流水沉积)X6)雅丹地貌(风力侵蚀)XP60-65流水地貌在河流各个河段的表现特征上游:流速快,多峡谷瀑布流水侵蚀作用占主导,旅游景观资源丰富;中游:流速减缓,含沙量大,多曲流及湖泊流水搬运作用占主导,易洪涝;下游: 河道开阔,水量大, 水流平缓多沙洲及三角洲流水沉积作用占主导,航运价值大。 P60喀斯特地貌的表现(地表、地下)及在我国的典型分布、代表景区地表喀斯特:石芽、溶蚀洼地、落水洞、孤峰、峰林;地下喀斯特: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溶洞、地下暗河(湖) ;我国典型分布: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等省区;代表景区:广西桂林山水(地表及地下喀斯特)

21、 、云南石林(地表喀斯特) 。P61-62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形成条件又称岩溶地貌,是由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多指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形成;形成的必要条件: 1 )石灰岩广布; 2 )气候温暖湿润,气温高,降水丰富。 P61黄土地貌的成因、基本特征及三种基本表现,在我国的典型分布黄土层深厚的地区经流水长期侵蚀和切割而形成,基本特征是“千沟万壑” ;黄土地貌的三种基本表现形式是塬、梁、峁; 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分布。 P65黄土地貌及喀斯特地貌对经济生产(农业、工程建设)的影响黄土地貌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矿物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还易导致河流下游地区河道淤

22、塞、洪涝频发。 P65喀斯特地貌地表破碎, 土层薄、 土壤贫瘠, 地势崎岖, 不利于农业生产及大型工程建设,地表水缺乏,地下水埋藏较深,不利开采,地质灾害频发。但地貌景观独特,旅游开发价值巨大。各种地貌对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城市发展及发展旅游等方面的影响)对农业的影响:流水地貌形成的平原、三角洲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干旱地区的平原、高原、起伏和缓的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海拔较高的高原适宜种植高寒作物和发展高原(高寒)牧业;起伏较大的山地、丘陵热量及水分条件垂直变化明显,适合开展多种经营,大于7的坡度需要修筑梯田,大于 25 的坡度则不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林业或封山育林。 P67-68五大宏

23、观地形的主要特征(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平原:海拔低且地势平坦,起伏小,一般海拔低于 200 米;高原:海拔较高,顶部地势平坦,起伏较小,周围地势险峻,落差大,一般海拔高于500 米;山地:海拔高,地势崎岖,落差大。一般海拔高于500 米,相对高度大于200 米;丘陵:地势起伏不大的低矮山丘。一般海拔低于 500 米,相对高度小于 200 米;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中部地势较平坦。 P66地形图的判读(山峰、洼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坡、缓坡、陡崖处等高线特征)等高线闭合,越往中心数值越大山峰;等高线闭合,越往中心数值越小洼地; 面积较大的不完全封闭盆地;紧邻的两座山峰之间的相对地势较低处鞍部

24、;多条等高线重合处陡崖,若有河流与等高线相交,则该处形成瀑布;等高线平行且密集处陡坡,等高线平行且稀疏处缓坡;多条平行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山谷, 多条平行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山脊。人类改造地貌的途径(有利人类发展的途径和不利人类发展的途径)有利人类发展的改造途径:疏浚河床(减少洪涝) 、兴修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分配) 、山区修筑梯田(防止水土流失) 、沿海地区填海造陆(开辟土地资源) 、山区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地质灾害) 、沙漠建设防护林(防风固沙) 、建设海防大堤等(减缓海浪侵蚀海岸)等;)不利人类发展的改造途径:围湖造田(加剧洪涝) 、过度开垦放牧(加剧土壤侵蚀、土地退化) 、

25、 砍伐森林、 破坏草场 (加速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 、 不合理采矿 (破坏山体、加剧地质灾害) 、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土地盐碱化) 。P71专题八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物质组成及垂直分层大气由干洁空气、 水汽及尘埃三部分物质组成。 期中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有少量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大气层自地面向高空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P75-76各层大气的温度变化特点及主要成因对流层: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递减, (海拔每升高1000 米,气温下降6.5 度) ;因为近地面大气主要通过地面辐射升温,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则受到的地面辐射也就越少;平流层:随海拔高

26、度的上升而递增;因为该层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中间层(高空对流层) :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递减;热层(电离层) :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递增;该层大气都以离子状态存在,离子能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P76-77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及成因对流层:具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一一对流层空气上冷下热,乎集中空气垂直对流,且该层几了大气中所有的水汽和尘埃;平流层:利于高空飞行一一气温上热下冷,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好; 中间层:无天气现象一一因为该层大气几乎没有水汽和尘埃;热层:利于人类通讯一一离子状态的大气可反射无线电波。该层还会有极光现象。P76-77大气圈保护地球生命体的过程1)大气中水汽、

27、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吸收和散射) 2)平流层中臭氧吸收 大量太阳紫外线 3)大气中水汽、尘埃会不断吸收地面释放的长波辐射中一升温过程 4)通过近地面大气的大气逆辐射 作用将热量返回给地面一一保温过程。P78 65.霜冻多出现在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的原因因为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水汽和云量稀少,大气逆辐射 较弱,地表散失的热量较多, 气 温下降较快,因此容易出现霜冻天气。.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同纬度,但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明显不如青藏高原丰富的原因因为四川盆地地势低,且多阴雨天, 大气厚度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显著,青藏高 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若, 因此四川盆地获得的太阳辐

28、射量少于 青藏高原。专题九行星风系地表同一水平面受热不均, 引起气温高处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气温低处气流.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及影响水平气压差的主要因素90 N6。3-.一副极地多雨带(上升气流)产厂中除西队帝前迈由高奇带副热带少雨带(下沉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低气压差形成水平气流运动,即风。影响水平气压差的主要因素:气温、海拔高度.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及垂直气流(六圈环流)小意图【重点】极地少雨带(下沉气流)30低场僖风带副热潸鬲气压溶60 S地偃气压带伦浑(III帚赤道多雨带(上升气流).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受太阳直射点一年中在南北半球移动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在一

29、年内也做周期性的移动。具体表现为: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整体北移;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全球气压带风带整体南移。P83.影响全球大气环流的因素以及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分布的意义影响全球大气环流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量(纬度位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转偏向力。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汽和热量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P83.北半球理想大陆模式下的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图【重点】72.全球气候类型归纳总表【重点】一一分布结合上图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气候成因分布规律热带 气候热3刘林气候终年局温多雨终年受赤道低气压上 升气流控制赤道附近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赤道低气压和干

30、旱信热田州林r候区南的干湿季风交替控制北两侧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终年受副热带局气压 带控制(或干旱信风)南北回归线至南北 纬30度大陆中四部热带季风气候终年Wj温,旱雨两 季,雨季降水里大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和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南亚印度半岛及东 南亚中南半岛亚热 带气 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局温多雨,冬 季温和少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南北纬25度至35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 季温和多雨受副热带局气压带和 西风带交替控制南北纬30度至40 度大陆西岸温带 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降 水季节分配均匀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南北纬40度至60 度大陆西岸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

31、季寒 冷,终年少雨深居内陆,受海洋影 响小,水汽难以深入南北半球中纬度大 陆内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局温多雨,冬 季寒冷干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纬35度至55度 大陆东岸亚寒 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 季温暖短暂,夏季 降水丰富受副极低地气压带和 干燥东风带交替控制北纬60度至70度寒带极低苔原气候终年严寒少雨受极地东风带控制北冰洋沿岸地区极低冰原气候终年酷寒干燥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南极大陆格陵兰岛高原山地气候高原终年低温;气 候垂直义化显者地势高,地形起伏大高山和高原地区热市雨林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I * J柏月I地中海气候I-(1*二口7 IOIAJto(00-

32、anlMiMlUllla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各种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示意图(会判断气候类型)专题十季风.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归纳【重点】东业季风南亚季风夏季(7月)冬季(1月)夏季(7月)冬季(1月)盛行风向东南风偏北风西南风东北风主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及气压带风带的季 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 的差异气压 中心海洋夏威夷茴压阿留申低压/赤道低压大陆亚洲(印度)低压亚洲高压/亚洲高压季风性质暖、湿冷、干热、湿温、干.南亚夏季风(西南季风)的成因北半球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全球气压带风带整体北移,受此影响赤道低压北移,南半球东

33、南信风跨越赤道,受北半球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后,偏转为西南风。P90. 7月份夏威夷高压与印度低压的成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北半球夏季(7月)陆地升温较快,气温较高,上升气流旺盛,在副热带地区形成一个强大的低压中心(即印度低压),印度低压将原有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而保留在太平洋上的高压中心即为夏威夷高压。P90.亚洲东部、南部及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典型季风现象的主要原因因为季风的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以上地区位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与面积最大的海洋之间,因此所造成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最为显著。.季风对我国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影响有利影响:1)夏季风带来充足的热量及降水,给农业提供了重

34、要保障2)高温多雨期一致(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有利3)季风气候使热量及水分条件有规律更替,利于经济生活不利影响:1)夏季降水集中,易引发洪涝灾害2)夏季风不稳定易造成大范围的旱涝灾害夏季风过强形成北涝南旱,夏季风过弱形成南涝北旱3)冬春季节受冬季风影响,降水稀少,常有旱灾4)冬季风常形成寒潮(冻害)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给生活生产带来不便P91专题台风、寒潮和梅雨.台风的成因、形成源地及天气特征成因:低纬度海洋海水温度高, 蒸发旺盛,湿热空气膨胀急速上升后形成强大的空气涡旋。形成源地:多产生于北纬 5 20。之间的热带洋面上。(生成在大西洋上的叫飓风)天气特征:多狂风暴雨,离台风中心越近

35、风力和雨势越大,但台风眼天气晴朗。P96台风、飓风现象的实质就是气旋系统。.台风过境的天气变化过程台风过境前后,气流方向永远指向台风中心。风力增大,然后出现降雨,随后风力雨势继续增大, 近台风中心最大,之后风平浪静(受 台风眼控制),之后再次出现狂风暴雨,随着台风离境,风力和雨势逐渐减小,最后雨过天晴。台风中心到达前气压逐渐降低,台风中心离开后气压逐渐升高。.寒潮的成因及天气特征寒潮是受亚欧大陆冬季冷高压(亚洲高压)带来的大范围冷空气活动而形成的。寒潮所带来的强冷空气侵袭我国广大地区,给各地带来剧烈降温、严寒、大风、霜冻、暴雪、冻雨、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寒潮天气的实质就是反气旋系统。.预防台风

36、及寒潮等灾害性天气的关键措施1)及时发布气象预报2)建立完善的灾害天气预警系统3)提前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气旋与反气旋系统的比较归纳【重点】天气系统气旋反气旋半球位置北半球南半球北半球南半球中心气压 状况低气压高气压中心垂直 气流上升下沉水平气流 运动力向逆时讨方向自 四周向中心辐 合顺时针方向自 四周向中心辐 合顺时针方向自 中心向四周辐 散逆时讨方向自 中心向四周辐 散示意图UP)HQjJA. f T!X./mm!天气状况阴雨晴朗(干燥)典型天气 代表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 旋寒潮(冷性);伏旱(暖性)83.锋的三种类型及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锋的类型过境时天气状况过境后天气状况降水暖

37、锋多出现连续性降水气温上升,气汴降,天气转 晴在锋面之前冷锋大风降温,出现雨雪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 晴在锋面之后准静止锋阴雨连绵,降水量大受高压控制,天气转晴来回摆动不定.三种类型锋的成因暖锋是暖空气势力较强,主动向冷空气靠近而形成的锋冷锋是冷空气势力较强,主动向暖空气靠近而形成的锋准静止锋是冷暖空气势力相当,锋面移动缓慢或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梅雨的成因及时空分布特点梅雨特指由准静止锋造成(夏季风与冬季风对峙)的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现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韩国、日本南部等地区阴雨连绵、降水量很大的天气现象。.我国夏季风的推进过程(三停两跳一撤)时间雨带位置(夏季风前锋)其他地

38、区天气状况北进A阶段3-5月我国华南沿海、江南地区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受冷空气(冬季风控制),北方地区5月 气温回升出现“春旱”北进第二阶段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 (准静止锋影胴卜的梅雨)南方多雨,北方高温少雨北进第三阶段78月华北、东北地区江南、江淮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 区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出现晴 热少雨的“伏旱”天气南撤阶段910 月迅速南撤,10月下旬撤出我 国大陆,由北向南再次出现 降水过程北方冷高压(亚洲高压)势力加 强,自北向南冷空气活动逐渐活 跃,降水减少专题十二人类活动与气候.主要温室气体的组成及温室效应的形成过程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氟利昂、对流层的臭氧

39、。温室气体大量吸收地面温室效应: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到大气中, 长波辐射,又以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形式返回地表,使地表增温,产生温室效应。 P105.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影响及对策主要原因: 1 )工业燃烧大量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最主要)2 )森林火灾、生物呼吸及城市交通等产生的温室气体3)人类过度的毁林开荒,破坏雨林,使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影响: 1 )两极冰川消融使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使城市排水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地下水矿化度增加)引起全球各地热量及干湿状况发生变化,气候变异4)蒸发量增加,干旱加剧,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度增加)加剧

40、落后地区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对策: 1 )改变能源结构,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并积极开发洁净能源2 )大力植树造林 3 )加强国际合作4 )城市倡导绿色出行方式。P106-107酸雨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成因: 工厂、 汽车等燃烧石油矿物向大气中排放硫化物及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随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形成酸雨。当PH值 5.6时,即达到酸雨标准。影响: 1 )导致森林,草地枯死)土壤酸化,失去肥力)河湖水酸化,淡水生物死亡。对策: 1 )在矿物燃料的使用中采取无硫处理、烟气净化等新技术,减少酸性气体排放)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开发清洁能源3)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P109-110臭氧洞

41、的成因、分布、影响及对策成因: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向大气中过度排放氟氯烃。分布:南北极地区上空及青藏高原上空。 (因为大气对流层薄,臭氧层高度低,更易受影响)影响: 1 )使地面紫外线增强,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大气热量状况发生变化,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自然灾害)地表热量增加,加剧全球变暖。对策: 1 )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排放2)加强国际合作P111光化学烟雾的成因太阳紫外线进入近地面大气后, 促进大气中人类生产排放二氧化氮气体的分解, 产生一氧化氮(有毒)和臭氧,形成光化学烟雾,强烈刺激人的眼睛和呼吸道,损害健康。P111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成因:1)城市居民生活大

42、量排放热量2)城市生产集中,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3)城市经济活动集中,高层建筑多,通风不良,不易散热4)城市绿地面积少,温度上升快。影响:1)使城市夏季更加闷热,工作效率降低2)易诱发各种疾病3)加剧大气污染对策:对城市科学规划,积极分散城市布局;增加城市绿化及水域面积。P112沙尘暴的成因及对策成因:1)气候干旱,地表破碎,持续盛行风向2)地表植被覆盖率低,人为破坏植被,破坏地表对策:1 )保护现存植被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2)保护地表,干旱地区减少开垦及建设用地。专题十三水循环.水圈的构成及淡水的主体构成r冰川水(最多,占69%)海洋水97%水圈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下渗

43、个环节)陆上内循环内流河湖参与的循环 :蒸发、植物蒸腾)海上内循环远离大陆的海洋水体参与的循环 :蒸发.人类改变水循环各环节的积极途径(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目前人类施加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有:1)地表径流(最普遍) 修建水库缓解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缓解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2)降水 一一 人工降雨缓解局部地区的旱情。3)地下径流一一合理开采地下水缓解干旱地区农业用水紧张的局面;回灌地下水减缓地表下沉、出现地下水漏斗等不良状况。.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使地球各圈层的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纽带”作用)2)对全球的水热条件进行再分配,影响干湿、冷暖等气候要素的变化组合(“

44、调节器”作用)3)通过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塑造了丰富多样的地表形态(“雕塑家”作用)4)为地表物质迁移提供动力和载体,为陆地补充和更新淡水资源(“传送带”作用)P124.主要的河流补给类型及径流季节变化特点(会依据径流量曲线图判断补给类型)1)雨水补给为主径流季节变化与降雨量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流量很大分布:世界中、低纬度的多雨地区;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长城以南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汛期出现在69月,以北地区汛期出现在 78月)。m 7)役流,fttoot)3000|I 2 3 1 Ei S 7 8 9 lOM72 JI2)雨水补给和冰雪融水补给一一径流变化与气温、降雨变化基本一

45、致,春季形成春汛,夏季出现夏汛(一般为主汛刎)款分布:纬度较高的副极地地区;我国的东北地区。用3)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一一径流变化与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0流量小,冬季有断流现象分布:世界内陆高山、高原地区;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以及西北甘肃、新疆内陆地区。4)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补给一一径流季节变化不明显,流量较稳定,且流量较小(湖泊水补给流量较大)专题十四 珍贵的淡水资源.通常我们所说水资源的准确定义通常我们所说的狭义水资源的定义是指,在目前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的那部分淡水,主要包括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P127.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多少的主要指标及含义(计算方法)一个地区水资源的数量

46、,通常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P128.世界径流资源丰富的地区及成因(与气候的关系)1)赤道附近的雨林地区:亚马孙河流域、亚洲马来群岛、非洲刚果盆地(最丰富)终年受赤道低压上升气流控制,降雨极其丰富2)亚洲东部沿海及东南亚中南半岛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风从海上带来充足的降水3)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西欧、美洲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和西岸位置的影响,水汽充足4)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一一受副极地低压带的影响,多锋面、气旋活动;且温度低, 蒸发量小。世界径流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巴西; 人均径流量最多的国家:加拿大。 P128.世界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及成

47、因(与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关系)1)西亚、非洲及澳大利亚中西部终年受副高及内陆信风的控制,少雨;纬度低蒸发量大2)中亚、北美内地区 一一 深居内陆,受不到海洋水汽影响,少雨3)亚洲东部和南亚 一一经济发展迅速,水资源需求量大;水污染、浪费现象严重。 P128.我国水资源的总量、时空分布特点、成因及缓解矛盾的对策我国水资源(年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水资源分用轴点二季节分配彳表现:夏秋多、冬春少;季节与年际变化大成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夏季风来自于海洋,I地域分布J对策:修建蓄水工程;如:三峡水库I表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冬季风来自于P129成因:我

48、国夏季风由南往北逐步推进,东部沿海受季风影响大于西部对策: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如: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我国最缺水的三大流域及产生原因最缺水的三大流域:海河、淮河、黄河。产生原因:1)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雨季短,水资源总量不多,人均占有量少2)三大流域人口密集,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3)缺乏水资源管理,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4)水质污染。P133.世界水日,导致当前世界地区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重点】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当前世界水资源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TOC o 1-5 h z 1)全球气候干旱地区面积广大】1自然因素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3)随着人

49、口激增和产业的发展,用水量快速增长4)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方式导致)I人为因素P1335)水资源污染严重,缺少洁净饮用水。对策:1)通过蓄水、调水等工程合理改善水资源分布状况2)加强水资源立法与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公众保护水资源意识3)改变农业灌溉方式,干旱地区大力实行滴灌技术,倡导节水型农业4)提高技术,加强污水回收、处理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5)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保护水源地。.黄河流域及上海地区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黄河流域,问题:除水资源污染外,还有断流现象原因:中上游地区气候干旱,直流少,水量小;中上游城市众多,工农业用水量大对策:修建水利工程

50、,调节水量;加强流域合作与管理, 做好统筹规划工作。上海地区,问题:缺乏洁净的饮用水,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原因:水资源总数不少, 但是因为工业密集、 人口众多,生产生活排污量大对策:积极开展上海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资源管理,开辟新的水源地。P133专题十五海洋.洋流的分类及判别依据风海流 一般为规模巨大,横跨大洋的洋流-涌升流I沉降流J 、卜件生:水平补偿流- 一般为贴近大陆海岸线的洋流按成因为 1)科技水平要求高 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集中地区2)环境质量要求高一一气候相对适宜,环境较好、污染少,景观优美的地区3)交通运输快速便捷程度要求高一一周边有航空港和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通达的地区P854

51、)信息化程度要求高 一一信息网络发达,基础设施完善。182.世界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美国一一硅谷,旧金山东南郊;日本一一北九州、筑波科学园;德国一一慕尼黑;英国一一剑桥科学公园、 苏格兰中部;中国一一北京中关村;台湾一一新竹科技园等。P85专题二十四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183.产业结构中三大产业的定义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的其他各项产业(主要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等)美_是衡量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体。P87184.影响商业区位的主要因素1)交通中一位于交通枢纽地区,与周边地区联系便捷,方便人流的集散2)人流美一人流密

52、集,购销活动频繁,使商品流通量大,市场繁荣,促进大商业中心 的形成3)聚集美一商业聚集可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节约土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4)地价中一商业利润较高,地租支付能力强;只有布局在地价较高的交通便捷、人流密集地区才能创造高额利润。P90-91.徐家汇商圈的区位条件1)位于交通枢纽,有众多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经过,交通位置优越2)人流密集,消费旺盛,人均收入高,对高档商品的需求量较大3)发展历史悠久,诸多知名商家云集,空间聚集突显,效益好4)与周边专业性商业街一起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商业氛围,为不同消费者提供了各层需求。P91.国际贸易的含义通常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劳务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换活

53、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市场进行的交易活动。P93.当前国际贸易不平衡的主要表现1)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国际贸易额居前列的多为发达国家2)世界贸易市场大多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3)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差异很大4)发达国家利用各种壁垒和苛刻的标准,抑制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P93.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差异P93国家类型出口进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制成品为主高值制成品和现代手工业品发达国家和地区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原料、能源和低附加值制成品.我国贸易商品构成的主要特点和主要贸易伙伴我国出口商品由劳动密集型的

54、轻纺产品逐步转向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商品由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逐渐转向扩大原材料进口,降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对外依存度。主要贸易伙伴:进口一一日本、台湾、韩国、东盟(东南亚联盟)、欧盟出口美国、欧盟、中国香港、日本。P94-95.上海确立“航运中心”地位的优势条件(海运条件的影响因素)1)港口价值:a、港口的地理位置(位于大河入海口,实现河海联运)b、港口的自然条件(岸线曲折漫长,港阔水深,避风条件好)c、港口的经济腹地(腹地广阔,经济发达)2)运输能力:a、大型船舶b、集装箱运输。P97.产业结构调整的含义1)产业结构升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

55、业的比重升高V第一阶段 ,以及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升高的过程。与此同时,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2)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调控,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第二、第三 产业之间保持合理比例的关系,形成本地区的产业特色,体现出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点和优势,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P101-102.某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条件之间的关系1)产业结构升级: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出一加速工业化(快 速发展)后工业化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显著上升2)

56、产业结构优化: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一一自然条件优越,农牧业地位重要第二产业比较较大 一一矿产资源、能源丰富,基础工业发展条件优越,工业地位 重要第三产业比重大 一一工农业基础好,部门齐全。开放条件好,经济发展迅速。 专题二十五一一专题二十七地域文化.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文化J精神文化(文化的核心)非物质文化j制度文化P106.世 界九大文化圈P112-114世界文化圈分布地区文化特色西欧文化圈欧洲西部,还包括北美洲美、 加两国和大洋洲澳、新两国信奉基督、天主教、经济发达;欧洲后 裔为主;风格建筑;普遍使用刀叉东欧文化圈欧洲东部巴尔干半岛,波兰、 捷克等国及俄罗斯信奉东正教;斯拉夫民族; 笆雷舞艺术

57、;东亚文化圈亚洲东部,包含中国、日本、 朝鲜、韩国、蒙古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稻米为主食;使用筷子;旗袍、和服南亚文化圈南亚各国,Eh巴、孟、尼泊 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受古印度文明影响;多种宗教混杂;轻 柔艳丽的纱丽服饰;泰姬陵东南亚文化圈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文化受中国、印 度及欧美地区的共同影响;吴哥窟伊斯兰文化圈西业、中亚及北非地区典型的伊斯兰宗教文化; 宽松的阿拉伯 长袍;清真寺;虔诚的穆斯林非洲文化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黑色人种;语言、民族、宗教原始复杂; 刚劲粗犷的鼓声和舞蹈拉.美洲文化圈包括墨西哥及其以南的美洲地 区所有国家外来与本地文化融合;

58、墨西哥金字塔; 狂热的探戈舞、桑巴舞;狂欢节太平洋文化圈大洋洲太平洋中的岛屿原崇拜多种神灵,相信巫术;擅长航海; 热情奔放的土风歌舞195.物质文化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物质文化对地理环境具有强烈的依赖性,直接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表现在:气候湿热,水稻种植区:米食为主1)气候、农业发展条件饮食四季分明,气温降水变化显著,小麦种植区:面食为主草原牧区:肉食和奶食为主气候湿热:衣着单薄2)气候、农产品 服饰气候寒冷、多风:衣着厚实产棉区:棉类服饰为主;桑蚕产区:丝绸类服饰为主热量充足,降水多的地区:坡顶建筑、吊脚楼 降水较少的干旱地区:平顶楼房3)气候、地形、资源 建筑冬季低温、多大风地区:碉楼山

59、区:多石木结构 湿热地区:多竹木结构4)水分、热量、光照、地形、土壤农业生产特色5)矿产能源、交通、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水资源、地形)工业生产特色6)综合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 气候适宜、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社会与自然物质基础雄厚地区:生产力发展快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社会及自然物质基础匮乏的地区:生产力发展较慢,物质文明较落后。P107.文化整合的含义及影响因素文化整合是指各种文化相互交流,通过接触、传播、融合和吸收,形成新文化的过程。影响文化整合的因素有:1)环境因素;2)社会因素(政治、经济);3)人口、民族 迁移因素;4)文化自身因素; 5)时间因素。P111.中国地域文化区P118-120地域文化 (区)地域 范围自然环境 特征农业生产 特征物质文化特色文艺风俗居民服饰饮食传统民居东北黑土 文化东北平原 和大小兴 安岭温带森林及 温带草原早期渔猎 文化、黑土 农耕文化汉族、满 族等皮、装 一 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