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_第1页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_第2页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_第3页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_第4页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思维导图】:年央集权元新揶或秦朝郡县制古代中国的中央第枚汉代削薄宋代收归军权、行政权、财权年朝行省制度一班主旬W不断加修(中央集权制度A君主制度秦汉三公九卿制:附唐:三省六都制、宋代】中书门下.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便、明朝废丞相.设内阁J清朝:匐书房、军机驻一 察拳制L品中正制科举制【考点梳理】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

2、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 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及 先代帝王的后代。(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 人口。(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 除了分封制。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皇帝制度:秦始皇创立,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2)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3

3、)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 尚书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起草、审议和执 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 政权、军权和财权。(5)明: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6)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秦朝:实行郡县制,君B守、县令由 皇商直接任命.地方行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 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 文臣做地方官.设 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4、元朝:设立行省,实行 任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的演变.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2)西汉:汉武帝设 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北宋:设通刿,负责监督知州。(4)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司法。【答题术语】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文明形态里面,血缘亲属纽带极为稳定和强大。.宗法制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以明等级为目的的伦理文化观念。.诸侯在封国内拥有地方实权,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宗法观念虽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和制度约束力。至今仍存在于绝大部分国人的心中考点

5、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核心,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封建王朝屡次出现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严重威胁皇权。.三省六部制实现了决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是一大进步。.宋朝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中书门下与枢密院掌文武大权.明朝内阁职权的膨胀,是专制皇权加强的表现。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交织,贯穿始终。.皇权至上原则是指君主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始终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伴随。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汉代主要由地方推荐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由中央采用考试的方式选官。.隋唐创立科举制,适应了门阀士族衰

6、落、庶族地主兴起的趋势。.明清时期,随着科举考试内容和方式的日益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五年真题】(2018 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商汤将捕捉鸟兽的网去掉三面,体现了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拥护,推翻了夏桀,故A正确。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不是材料主旨。D项对材料解读 错误。【答案】A(2018.4 浙江

7、高考 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 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 响【解析】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 A项错误;B项属于雅典民主政 治的弊端,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B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 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国 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 D项正确。【答案】D(2

8、018 海南高考 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 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项错误;春 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 C项正确;秦 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故 D项错误。【答案】C(2018 江苏高考 2)右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 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

9、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解析】礼记射义说:“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 得为诸侯,射不是抑制之意,西汉通过推恩令等抑制王侯势力,与材料中“东汉” 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表明这类图像中的“雀” 就是“爵”,“猴”便是“王侯”之“侯”,表示物主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这在文 献中有足够的证据,陈留耆旧传曰:“雀者,爵命之祥。”此图像与“立官”有关, 是保佑子孙得官爵、得显贵之

10、意,“射雀射猴”是汉代人“射爵射侯”理想的艺术表 现,故B项正确;关注自然和谐,与材料中“树上有 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 仰射”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射爵射侯”不等于尚武健身,更谈不上社会风 气,故D项错误(2018 江苏高考 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解析】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

11、制和监督,材料中“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只是负责执行,故 A项错误;中 书省起草诏令,而“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故B项错误;材料中“申尚书省取裁 闻奏” “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表明尚书省负责执行,是上传 下达而非阻隔,故 C项错误;行政运行的枢纽,与材料中“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 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2018 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 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 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

12、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削弱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 A项错误;由材料“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大增, 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官员的品级并未改变,故 B项错 误;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宰相加强皇权的目的, 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 C项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

13、相职权被削弱而非强化, 故D项错误。【答案】C(2018 新课标全国I卷高考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解析】不向朝廷上贡或少上供的藩镇数量虽多,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 并且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

14、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 A项错误;材料 主要讲述各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 权,故C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 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防御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 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答案】D(2018 新课标全国田卷高考 25)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表1据

15、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 族影响削弱,故 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 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 B项正确;材 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 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 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 D项错误。【答案】B(2018 天津高考 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 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

16、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解析】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 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 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在中央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 A项正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地方有一定实权,并不是缺乏实权,故 B项错误;题干中“但地 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17、推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而不是集中专断,故 C项错误;行省制处理的中央与地方 的关系,非君主决策问题,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错误。【答案】A(2018.4 浙江高考 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瞬阴山,西极流 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 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疆域辽阔,为实施有效管理,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 权,而非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故 A项错误;B项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

18、意,故 B项正 确;行省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故 C项错误;行省制度不属于中央官制,与提高中 央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2018 北京高考 1 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 “目 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 ,将其 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解析】材料强调是军机处的废除与设置,且根据材料中“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说 明其权力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中央皇权的措施,并未对地

19、方的统治,故 B 项错误;军机大臣仅仅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并未获得宰相职位且清朝已经废 除宰相,故C项错误;军机处由废除到重新确立,说明适应了当时君主专制统治的 需要,有利于加强皇权,故 D项正确。【答案】D(2017 海南高考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 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解析】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涉及继承问题,属于家族内部层面,而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礼器的使用,故 A项错误;分封制度强调的是封邦建国,属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制度,而材料只是涉

20、及礼器的使用,属于社会礼仪规范层面,故B项错误;自商周以来,古代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诸侯使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享有的九鼎,诸侯的僭越破坏了礼乐制度对贵族日常 行为礼仪的规范,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 D项正确。【答案】D(2017.4 浙江高考 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皇帝制与郡县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解析】“汉承秦制”是指汉朝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汉朝沿用了秦朝的皇帝制度和郡县制,故A项正确;刺史制是汉朝才开始实行的,故 B项错误;封国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刺史制是汉朝才

21、开始实行的,故 D项错误【答案】A(2017 新课标全国I卷高考 25)表1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一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从材料可知,郡国的数量不断增多,结合所学知识,这应该是汉朝削弱封 国设置郡县的结果,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只诸侯国的面积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实力 也越来越小,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日益削弱,中央与地方权力之间的

22、矛盾逐渐缓和,A项错误。材料反应的是地方郡国并行制,不是中央官制,B项错误。结合汉武帝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当时匈奴对边境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缓解了内 部王国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国家综合国力明显上升,有利于解决对外抵御匈奴侵 略的问题,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汉景帝时期就开始削弱藩国,地方王 国控制的区域只可能越来越小,不会越来越大,D项错误。故选C.【解析】C(2017 海南高考 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23、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解析】西汉汉武帝时期独尊儒学局面已经出现,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A项错误; 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对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更有利,阻碍了底层民众的上升,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故 B项正确;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使得世家大族 能够控制人才选拔的主动权,进而形成对政权的垄断,故 C项错误;郡县制是建立 在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基础上的,材料没有反映出皇帝对地方官员控制的弱化,因 此不能推断郡县制的基础动摇,故 D项错误。【答案】B(2017 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 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 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

24、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 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官修史书与私史书可谓是各有千秋,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或翔实或虚伪的史料, 故A项错误;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取决于史书编撰者的立场观点,与私家还是官修无 关,故B项错误;作为官方统治者的宰相或皇帝参与编修史书,实际上政府主导修 史的方向,政治意味增强,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 C项正确;解释历史的客 观性是建立在史学家对历史事实不断探究之上的,无论私家还是官修史书都能使解 释历史具有客观性,故 D项错误。【答案】C(2017 江苏高考 3)唐初,三省长

25、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 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 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解析】“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 省地位上升”表明三省六部制的存在,故 A项错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 降说明政府的行政效率无法得到极大提高,故B项错误;皇帝选拨中级官吏出任宰相是为了分散相权,尚书省地位下降,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表明三省之间相互 制约的关系有所变化,这两种变化加强了君权

26、,削弱了相权,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 关系,故C项正确;中书省负责政令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审核,决策权归皇帝, 中书省、门下省无决策权,故 D项错误。【答案】C(2017 北京高考 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 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 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 .兵部员外郎C.知府 D .枢密副使【解析】转运使是宋代在地方设置的机构,负责将地方的财政收入集中到中央,不是“位同宰相”,故A项错误;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与宰相无关,故 B项错误; 知府是当时地方的行政首领,故 C项错误;当时在中央设枢密院,负责军事,分割 宰

27、相的军权,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故D项正确。【答案】D(2017 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 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 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 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 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 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 B项错误

28、;皇帝重用宦官参政 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 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 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 D项错误。【答案】A(2017 天津高考 1) “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 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 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 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解析】从材

29、料“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可知材料不是在强调君主专制的弊端,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虽提到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上千年,但没有强调君主专制制度仍然影响深远,“根深蒂固”与材料内容不符,故 B项错误;从材料 “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可知材料并非无法解释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而是没有把论述君主制存在的原因作为主旨,故 C项错误;综观材料可知论述的是,君主专制能在中国长 久存在是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是适应特定社会需要的,对封建时期的政治制度不完 全是消极影响,故D项正确。【答

30、案】D(2017 上海高考 7) “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其中“我 朝”是指()A.秦朝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解析】秦朝秦始皇在中央设置丞相,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故A项错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让他们 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故 B项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六 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故 C项错误;明初朱元璋鉴于元朝丞相权 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裁撤中书省和丞相,并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故 D项正 确。【答案】D(2016 江苏单科 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31、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 .等级秩序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解析】家族和睦是指家族成员之间相处融洽,长幼互亲,与题中“长兄如父”“小 儿不及长孙”说法内容不符,故 A项错误;等级秩序是指依据宗法制形成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分层,与题中“小儿不及长孙”说法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贵族世袭指的是贵族世代继承祖先的权力,是先秦时期贵族政治的重要特征,与题中“长兄如 父”的说法不符,故 C项错误;“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突出了嫡长子的重要 性,是宗法制的特点,因此这些说法体现了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答案】D(2016 上海单科 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 建

32、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B .郡县之制 C .郡国并行 D .行省制度【解析】材料“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对于是否实行分封制争论不休,因此省略处应填入取代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 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垂二 千年而弗能改矣”,后来两千多年都没有改变,故 B项正确;郡国并行出现在汉初, 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 C项错误;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 故D项错误。【答案】B(2016 新课标全国田卷文综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 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 功地实现对全国的

33、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故 A项错误;“萧何入秦,收拾 文书”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B项正确;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故C项错误;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初,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故D项错误。【答案】B(2016 海南单科 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 并规定“非刘氏不

34、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解析】汉初实行分封诸王的办法,固然有利于地方发展,但却让地方势力迅速发展,尾大不掉的局面形成,与加强地方控制不符,故A项错误;西汉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与西周政治体制不符,故 B项错误;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子弟 为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突出了对刘氏皇位的拥护,故 C项正确;西 汉初年,汉承秦制,与否定秦朝政治不符,故 D项错误。【答案】C(2016 新课标全国II卷文综 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

35、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选拔的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 平,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 断官场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 C项 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

36、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答案】D(2016 北京文综 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 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 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B .唐长安C.宋汴梁 D .元大都【解析】汉承秦制,当时中央没有中书省,晋朝以后始设,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中央行政体系是三省六部,三省的长官是宰相,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立节度使,节度 使权力较大,后来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题干中发生的事件与唐朝历史环境相似, 故B项正确;宋朝立国之初,大力加强中央

37、集权,尤其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之祸, 剥夺将领兵权,强调文人治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现象,故C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地方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同样不可能出现材料所述现 象,故D项错误。【答案】B(2016 江苏单科 4)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 公平公正性,故 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 科目数量减少,故

38、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 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人 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A(2016 新课标全国I卷文综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 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 乐也”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害怕 自己偶

39、尔的行为失误也会被史官如实记录,所以说修史会影响到君主个人的行为选 择,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项。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部真实可信明显过于绝对, 所以B项说法错误;宋太祖主要是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不好的言行,并没有反映 出史官与君主之间的尖锐矛盾,所以 C项不符合题意;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 乐也”可知宋太祖确实对史官如实记录的做法不开心,不愿意其记录,但这是表面 现象的描述,不是对此事本质问题的反映,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A(2016 浙江文综 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

40、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 .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 .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解析】东周诸侯国独立性很强,元朝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二者地位和职权 区别较大,故A项错误;唐朝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 员,身份等同宰相,宋朝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行政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因 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故 B项正确;西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明朝监察 御史监察地方,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因而二者地位和 职权大体不相当,故 C项错误;宋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明通政司掌

41、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不相当,故D项错误。【答案】B(2016 海南单科 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 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 “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 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 .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解析】由材料“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无法判定官员与皇族的关系,故 A项错误;在宗法制,国为大家,官吏受命管理百姓,相当于小 家中的家长,因而对官称呼为父母,故 B项正确;以民为本是古代儒家的执政理念, 把百姓作为治理的根本,“

42、民贵君轻”,与“为民父母”不相符,故C项错误;官员之间的共同政治诉求是维护封建统治,“为民父母”是德行的一种表现,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故D项错误。【答案】B(2016 新课标全国I卷文综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 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 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巡抚虽然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但材料没有反映其行政权力的扩大,故 A 项错误;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巡抚成为三司 之上的地方

43、最高行政长官,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司、巡抚与六部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六部的权限被削弱,故 C项错误;派遣巡 抚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因此没有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缓解,故 D项 错误。【答案】B(2017.4 浙江高考 31)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缗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 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

44、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 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周颂我将(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6分)(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分)【解析】(1)第一小问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第二小问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是稳定统治秩序, 维护政治联系。(2)第一小问意义,据材料二“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 畏天之威,

45、于时保之。”得出歌颂了文王的功德;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一、二, 得出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4分)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2分)(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2分)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分)(2017 海南高考 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 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

46、修太 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 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 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 人力所为。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 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 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

47、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 载的原因。(9分)【解析】(1)材料中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是“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 为,表明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而今人研究的结果是“赵匡胤弟赵 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两者在“陈桥兵 变”的性质上有明显区别。(2)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包括,材料“史官之职, 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此事已经无法隐瞒,同时也是通过官修史书的方式定 性兵变;“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宣扬宋太祖忠义;”此乃时 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答案】(1)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

48、顺应天意;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6分)(2)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9分)【高考模拟】.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 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 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解析 西周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得益于分封制对国家的管理,与材料“乃及夏 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相符,故 B项正确。答案 B.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

49、被征服的臣仆、 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 (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解析 材料中“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说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也 体现出地缘政治,这就为以后的地缘政治出现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答案 D.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 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 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 周代宗法制( )A.

50、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宗法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君臣关系,君主是全天下人的大宗,全天下人不论血缘关系的亲疏都必须服从君主,因而宗法制的君臣关系削弱了血缘关系,因而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 B项正确。答案 B.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 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B. “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C.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 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解析 据材料中“军功爵

51、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 了皇帝宝座”可知血缘宗法制度遭受到冲击,故 B项正确。答案 B.汉武帝之前,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这主要表明()A.皇帝亲近管理人才B.当时丞相位高权重C.丞相发挥辅君职责D.相权尚未威胁君权解析 丞相不能代表管理人才群体,故 A项错误;皇帝对丞相的重视反映出早期丞 相位高权重,故B项正确。答案 B.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 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 ()A.重

52、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B.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解析 据材料“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 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可知皇帝怕史官的原 因是都愿青史留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 B项正确。答案 B.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 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B. 提高了行政效率C.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D.政事堂权力膨胀解析 根据材料“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53、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 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得出唐代三省制 的行政运作程序化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但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掌握 最终决策权,所以制约有限,故 A项正确。答案 A.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 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D. 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解析 根据材料“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可跃登上第”可知这一制度为科举制, 它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

54、参政的机会,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故 D项正确。答案 D.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史学著作,其中宋史最为浩繁,各种著述、实录、 会要、奏议、文集等应有尽有,卷帙浩大,为二十四史之冠。这主要是因为宋代()A.科学技术的进步B.文官制度的影响C.商品经济的发达D.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 宋朝重文轻武推动宋史的浩繁和卓越,故 B项正确;商品经济与官方史 书的修纂无关,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强化非主要原因,故 D项错误。答案 B.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金代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

55、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这表明 ()A.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代刺史类同B.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C.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D.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解析 从行省制的起源和发展,可知政治制度演变具有历史继承性,故B项正确;D项错从“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可知魏晋时期不是行省制形成时期, 故C项错误;行省制是地方行政机构,执行中央命令,有利于中央集权,故 误。答案 B.明初朱元璋封他的同姓子弟为王并掌兵,但不得参与地方政务;地方官吏管理地 方政务,不得参与军务。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 ()A.诸侯割据的局面B.郡国并行尾大不掉的局面C.五代十国的局面D.南北对峙的局面解析 据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实行了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实 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明太祖封同姓子弟,并未给予 很大的权力,这样做很显然是怕其形成藩镇之势,故 C项正确。答案 C.清朝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许多古籍、著作被排除在外,甚至被销毁,特 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人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入侵的许多史料。对此理解正确的 是()A.清朝统治者敌视、排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