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2022年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2022年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2022年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2022年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 word 格式 ,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iii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5项目规划 30 i目 录 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4 o Current Document 项目概况 4 HYPERLINK l bookmark6 o Current Document 1.1项目提出的缘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4 HYPERLINK l bookmark8 o Current Document 1.2项目类型、范围、规模 7 HYPERLINK l bookmark10 o Curren

2、t Document 1.3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 8 HYPERLINK l bookmark12 o Current Document 项目实施的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 10 HYPERLINK l bookmark14 o Current Document 2.1目的 10 HYPERLINK l bookmark16 o Current Document 22任务 10 HYPERLINK l bookmark18 o Current Document 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0 HYPERLINK l bookmark20 o Current Document 2.4建设

3、工期 12 HYPERLINK l bookmark22 o Current Document 项目区概况 13 HYPERLINK l bookmark24 o Current Document 3.1项目所在县情况 13 HYPERLINK l bookmark26 o Current Document 3.2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状况 14 HYPERLINK l bookmark28 o Current Document 3.3社会经济条件 17 HYPERLINK l bookmark30 o Current Document 3.4 土地利用现状 17 HYPERLINK l book

4、mark32 o Current Document 土地利用结构 17 HYPERLINK l bookmark34 o Current Document 土地利用程度 18 HYPERLINK l bookmark36 o Current Document 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19 HYPERLINK l bookmark38 o Current Document 交通状况 19 HYPERLINK l bookmark40 o Current Document 3.5.2灌溉排水设施状况 19 HYPERLINK l bookmark42 o Current Document 电力设

5、施状况 20 HYPERLINK l bookmark44 o Current Document 3.5.4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 21 HYPERLINK l bookmark46 o Current Document 3.5.5农村居民点建设状况 21 HYPERLINK l bookmark48 o Current Document 项目分析 22 HYPERLINK l bookmark50 o Current Document 4.1项目合法性分析 22 HYPERLINK l bookmark52 o Current Document 法律法规 22 HYPERLINK l book

6、mark54 o Current Document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 22 HYPERLINK l bookmark56 o Current Document 4.1.3其它规划 22 HYPERLINK l bookmark58 o Current Document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22 HYPERLINK l bookmark60 o Current Document 4.3可行性分析 23 HYPERLINK l bookmark62 o Current Document 4.4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23土地整理潜力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4.4.2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

7、错误!未定义书签。 HYPERLINK l bookmark64 o Current Document 4.5水资源分析 24 HYPERLINK l bookmark66 o Current Document 供水量分析 24 HYPERLINK l bookmark68 o Current Document 4.3.2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26 HYPERLINK l bookmark70 o Current Document 4.5.3基本选定灌溉设计保证率 26 HYPERLINK l bookmark72 o Current Document 4.6潜在风险分析 26 HYPERLIN

8、K l bookmark74 o Current Document 4.7公众参与分析 28 HYPERLINK l bookmark78 o Current Document 5.1规划原则 30 HYPERLINK l bookmark80 o Current Document 5.2规划依据 30 HYPERLINK l bookmark82 o Current Document 5.2.1国家地方法律法规 30 HYPERLINK l bookmark84 o Current Document 5.2.2部门规章 30 HYPERLINK l bookmark86 o Current

9、Document 5.2.3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 31 HYPERLINK l bookmark88 o Current Document 5.2.4其他资料和数字依据 31 HYPERLINK l bookmark90 o Current Document 5.3项目规划方案与总平面布置说明 32 HYPERLINK l bookmark92 o Current Document 5.3.1规划标准 32 HYPERLINK l bookmark94 o Current Document 5.3.2项目总平面布置 32 HYPERLINK l bookmark96 o Current Docu

10、ment 5.4项目主要工程内容 34 HYPERLINK l bookmark98 o Current Document 5.4.1 土地平整工程 34 HYPERLINK l bookmark102 o Current Document 5.4.2农田水利工程 36 HYPERLINK l bookmark104 o Current Document 5.4.3道路工程 36 HYPERLINK l bookmark106 o Current Document 5.4.4其他工程 37 HYPERLINK l bookmark108 o Current Document 5.4.5项目工程

11、量统计 37 HYPERLINK l bookmark110 o Current Document 5.5项目工程进度计划 44 HYPERLINK l bookmark112 o Current Document 6村庄整治 46 HYPERLINK l bookmark114 o Current Document 6.1背景 46 HYPERLINK l bookmark116 o Current Document 6.2项目区居民点现状 47 HYPERLINK l bookmark118 o Current Document 项目区村庄分布 50 HYPERLINK l bookmar

12、k120 o Current Document 6.2.2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潜力分析 50 HYPERLINK l bookmark122 o Current Document 6.3村庄整理 52 HYPERLINK l bookmark124 o Current Document 7投资估算 55 HYPERLINK l bookmark126 o Current Document 7.1投资估算 55 HYPERLINK l bookmark128 o Current Document 7.1.1投资估算依据 55 HYPERLINK l bookmark130 o Current Do

13、cument 7.1.2取费标准和计算方法的说明 55 HYPERLINK l bookmark132 o Current Document 7.2投资估算、总投资及分项投资比例 58 HYPERLINK l bookmark134 o Current Document 7.3项目资金筹措 59 HYPERLINK l bookmark136 o Current Document 7.4投资进度计划 59 HYPERLINK l bookmark138 o Current Document 8 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60 HYPERLINK l bookmark140 o Current Docu

14、ment 土地权属现状 60 HYPERLINK l bookmark142 o Current Document 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60 HYPERLINK l bookmark144 o Current Document 8.2.1权属调整工作方案 60 HYPERLINK l bookmark146 o Current Document 8.2.2权属调整的依据和程序 60 HYPERLINK l bookmark148 o Current Document 8.2.3权属调整的主要工作方法 61 HYPERLINK l bookmark150 o Current Document 8.

15、2.4权属调整结果 61 HYPERLINK l bookmark152 o Current Document 9项目建设组织管理 62 HYPERLINK l bookmark154 o Current Document 9.1组织领导机构设置 62 HYPERLINK l bookmark156 o Current Document 9.2工程建设管理 62 HYPERLINK l bookmark158 o Current Document 9.2.1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 62 HYPERLINK l bookmark160 o Current Document 9.2.2实行项目工程招标

16、制 62 HYPERLINK l bookmark162 o Current Document 923实行项目工程监理制度 62 HYPERLINK l bookmark164 o Current Document 924合同管理制度实施方案 63 HYPERLINK l bookmark166 o Current Document 9.3资金使用管理 63 HYPERLINK l bookmark168 o Current Document 10效益分析 64 HYPERLINK l bookmark170 o Current Document 10.1社会效益 64 HYPERLINK l

17、 bookmark172 o Current Document 10.2生态效益 64 HYPERLINK l bookmark174 o Current Document 10.3经济效益 64 HYPERLINK l bookmark176 o Current Document 10.3.1整理前后农业生产情况 64 HYPERLINK l bookmark178 o Current Document 10.3.2整理后新增生产成本 65 HYPERLINK l bookmark180 o Current Document 10.3.3投入产出分析 66 HYPERLINK l bookm

18、ark182 o Current Document 10.4 结论 66 HYPERLINK l bookmark184 o Current Document 11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67 HYPERLINK l bookmark186 o Current Document 11.1可行性研究结论 67 HYPERLINK l bookmark188 o Current Document 11.2问题和建议 67 HYPERLINK l bookmark190 o Current Document 问题 67 HYPERLINK l bookmark192 o Current Documen

19、t 建议 68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概况1.1项目提出的缘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1.1.1项目提出的缘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 地”的基本国策,有效的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土地利用的客 观控制和计划管理,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结合XXX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建设占用耕地的实际情况,为实现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和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关于抓紧开展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前 期工作的通知(皖土整办【2010】2号)、XXXi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2020)、 XXX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

20、充分利用土地整治政策,从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出发,立足当地实际,踏踏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改善农业生产 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顺应当地人民群众对 土地整治的强烈要求和致富奔小康的迫切愿望。滁州市国土资源局南谯分局(下 文简称南谯国土分局)于2010年6月制定了XXX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2010 -2012年)示范建设方案,初步确定了南谯区沙河镇秋桐村、新塘村土地整治项 目等7个土地整治项目。南谯区是国家确定的产粮大县(区),但农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还存在 比较突出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持 续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a)

21、耕地后备资源少,开发难度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的供需 矛盾将日益突出。南谯区由于农业历史悠久,耕地开发利用程度高,但后备资源非常有限。根据XXX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南谯区开发后 备耕地的潜力只有186.42公顷,主要分布在章广、沙河、珠龙等镇。在现行规划 实施的几年内已经开发了大部分,剩下的可开发资源就更加少了。这些剩下的后 备资源由于基础相对薄弱,开发利用的难度也较大。b)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现有农田基础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田水利 设施严重老化,长久失修,普遍存在安全隐患,不能对区域内的灌溉和排水进行 有效调配。二是农田路网混乱,缺乏统一规划,占地

22、面积大,田块与田块、田块 与居民点之间的连通性差,农业机械进出难,农产品运输难。三是农田防护林网 不成体系,不能有效改善农田环境、防止水土流失。c )田块零碎,机械化程度低。现状田块支离破碎,分割严重,农田区域内存 在较多废沟废坑塘、零散村庄及其他废弃土地,田间作业效率低,机械化农机具 和先进种植模式难以推广应用。d)土地生态恶化,质量下降南谯区丘陵岗地所占比例较大,无计划盲目开荒,造成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土壤养份流失,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e)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南谯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利用现象 尤为突出。2005年全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为 335.22平方

23、米/人,高于XXX239.41 平方米/人水平,更高于国家150平方米/人的标准,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潜力较大。土地整治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的质量和改善当地的 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特别是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以及大 幅度提高农民收益,因此,此项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将 土地开发作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提高生 活的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为使项目区土地开发工作做到科学合理, 并节约投资,编制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南谯区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积累了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地整治的技术和措 施,而且群众自发地以自筹资金、自出

24、劳力等形式,在项目区外的一些地区通过 修渠、建蓄水池,平整土地,已经取得显著实效,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经验,奠 定了较好的基础。1.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1)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需求量增大, 耕地在不断减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难以保持,粮食安全受到威胁。通过规模土 地综合整治,可以促进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的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 全,社会稳定。(2)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土地综合整治是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特别是基本农田整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

25、建设,可以有效改 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可以有效改善传统的 农用地利用格局,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改造旧村庄、 归并农村居民点,可以有效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土地 综合整治是适应新时期建设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重要内容。(3)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南谯区吃饭和建设之间的矛盾,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开展农村建设 用地挖潜,新增部分耕地指标,并腾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可为集体经济组 织的发展和基层配套设施建设留出空间,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 少的挂钩管理创造条件。土地综合整治

26、实施的“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 治”可以有效的协调处理“既要保护耕地,又要保障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实 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4)有利于扩内需保增长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拉动农村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 展的现实选择,也是缓解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经济发 展用地需求的有效途径。从长远看,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于调整农村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促 进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5)为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用地空间南谯区正处于城镇化、工

27、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用地保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家对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尤其是占用耕地指标的管理越来越严格,XXX确立了“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用地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发 展和新农村建设所需的用地指标可以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来解决。因此,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用地 空间。(6)落实XXX委省政府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扩大田块规模,提高田块规整程度,改善农田耕作条件,从而为土地适度规模经 营和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进一步巩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重要地

28、位。(7)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 略选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化体制基本建立。这一目标的确立,最终将使广大农民 享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同时也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后劲。土地是民生之 本,发展之基,也是当前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最重要的杠杆。土地综合整治为新农 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一方面,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 不仅为农村基础设施改造、社会事业发展、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了比较雄厚的资金 保障,还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29、。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使大量 的资金投向农村,有效地拉动了农村需求,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通过 土地综合整治,不仅能促进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实现土地的节 约集约利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粮食安全,还可通过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 减挂钩政策,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空间,促进县域城镇化和工业化。总 之,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了城乡之间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而顺畅的流动,实 现了城乡之间互补、互助和互动,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1.2项目类型、范围、规模1.2.1项目名称XXX沙河镇南谯区沙河镇新塘村土地整治项目。1.2.2项目类型土地整治项目,主要是农地整理和村庄整理。资金来源于中央投

30、资、XXX和南谯区,三级投资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三者的 投资比例分别为中央50%、XXX25%、南谯区25%。1.2.3项目区位臵和范围项目区位于XXX沙河镇新塘村。项目区北部与黄泥岗镇唐庄村相邻,西部与 金牛村和三官集乡三官街道相邻,南部与科桐村以二道河为界,东部与来安县交 界。项目区经纬度坐标范围:东经 118 17 12.7 118 19 15,北纬32 25 51 32 27 57。所在图幅号为 I50 G 085069、I50 G 086069、I50 G 086070。图1.2.3项目区位臵图项目区位置124项目建设规模(1)建设规模项目区总面积664.938公顷(9974.07亩)

31、,其中建设规模为571.35公顷(8570。 19)。其中土地整理面积为 532.77公顷(7991.52亩),村庄整理面积为38.58公 顷(578.67 亩)。(2)村庄整理村庄整理是在符合滁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的前提下,遵 循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农用地和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原则,通过“易主”、“易位”、“易权”、“易用”等手段,在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之间进行臵换的活动。村庄整理 是解决区域发展建设用地指标过紧的有效途径,既属于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又属 于建设用地存量挖潜,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按照“产业集聚、布 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分散在

32、各地的建设用地(主要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后,与城镇周边区域的农用地进行臵换,这样可 以同时满足城镇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双重需要,一定程度上缓解保护耕地与建设占 用之间的矛盾。新塘村的村庄整理(以前称为建设用地臵换)早从 2007年就已开始,先后进 行过2007年第四批次臵换、2008年第七批次臵换、2009年第二批次臵换、2010 年第六批次臵换。结合新农村建设在英冲建有集商贸、娱乐、村部、住宅等于一 体的现代化新村新塘村新村。南谯区沙河镇新塘村土地整治项目所涉及的村庄整理面积为38.58公顷(578.67亩)。涉及的农民小组有15个(新塘村共有26个村民小组),即郑郢、 木仓、董槽坊、贺老郢、

33、中郢、宋冲、大庄、严郢、芝麻里、大殷冲、殷槽坊、 二道河、柿树、段岗、小段岗。1.3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1.3.1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为保证项目区规划的一致性,村庄整理区复垦规划方案列入土地整理项目规 划,本规划只计工程内容,不做投资估算。a)土地整理主要是针对项目区田间道、生产路硬化,机耕道硬化;农田水利工程,主要 针对老化的泵房、泵站、斗台渠,对其更新,目前的农渠重新规划,并根据沙河镇秋桐村、新塘村的实际情况,采用U型渠或矩形渠,修缮漏水严重的土渠和原有U型渠,提高其效率;对高差相差不大,比较集中的地块进行归并,平整地块; 回镇部分坑塘,将其转换为水田。具体如下:1)土地平整工程田块平整土

34、方83.27万m,表土剥离土方33.46万m;坑塘填埋67 口,填埋土方20.04万朋;清淤沟2条,总长4081m坑塘整治13 口,面积20.58公顷。2)农田水利工程修缮电灌站8座,电灌站引水渠清淤 m,护岸m,过滤池座;沿二道河新建 滚水坝4座;修缮斗台渠 条,新建斗台渠m,农渠m,灌排合一渠m。斗门座; 农门 座;毛门 座。(填写具体数字?)3)道路工程新建水泥路1条,总长438米,新建田间道15条,总长8492m布设生产路45 条,总长 15524m。4)其它工程沿田间道两侧栽植意杨,株距 2m,共栽植意杨 棵。b)村庄整理按照南谯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和沙河镇相关规划

35、,对项目 区内现有的农村住宅用地进行合理规划,迁村并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建设用地臵换建设内容:布设斗沟246米,斗渠55米,农沟642米,农渠285 米,灌排合一渠150米,田间道349米,生产路1029米。1.3.2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式a)投资估算土地整理总资215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75万元,XXX和南谯区配套各537.5 万元。村庄整理,投资30758万元。b)资金筹措方式XXX沙河镇秋桐村、新塘村土地整治项目由中央、XXX、南谯区三方配套投资,三者投资比例分别为 50%、25%、25%。项目实施的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2.1目的通过规模化农田整理和整村推进土地整治示范建设,

36、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 现项目区内耕地总量增加、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建设用地规模减少, 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农民收入增加,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实现城乡统筹发 展的目标。2.2任务(1)项目区经整理后,新增耕地16.51公顷(247.7亩),新增耕地率为3.10% (2)田、水、路、林、村、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配套成网,整齐划一, 推进项目区新农村建设步伐。(3)土地整治后,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和提高耕地质量等措施,项目区耕地将建设成为高产标准农田。村庄整理后,农村居民点人均150m2,多余的建设用 地剩余指标可有偿流转,所得纯收益全额返还所在集体经济组织按本暂行规定。(4)为维护和改

37、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农民 的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推进新农村建设 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3.1国家法律、法规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c)基本农田保护条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e)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3.2相关政策a)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 号);b) 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c)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 发1

38、99711 号);d)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大补充耕地工作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通 知(国土资发2000120号);e)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印发关于基本农田保护中有关问题的整改意 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33号);f)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363 号);g)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 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h)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i)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 管理办法;j) 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 2002

39、64 号);k) 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 土资厅发200268号);l)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3287号)。 2.3.3相关规划a)XXX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b)南谯区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方案(20102012)2.3.4技术标准a)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标准(TD/T1012 2000)b)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c)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d)机井技术规范(SL256 2000)e)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1992)f)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

40、范(SL 72-1994)g)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 73-1995)h)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 50162-1992)i)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国土资源部财务司编)j)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 235相关基础资料a)滁州市志;b)滁州市土地资源;c)滁州市土壤;d2009南谯区情;e)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f)XXX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g)XXX沙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h)XXX滁洲市南谯区.琅琊区土地土地利用现状图;i )沙河镇分幅地形图(1: 10000)

41、;j )XXXXX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2.4建设工期项目建设期限为1年,跨两个年度即2010至2011年项目区概况3.1项目所在县情况南谯区地处滁州市城市郊区,位于北纬 32 05 -32 36、东经117 50 -118 30之间,东临来安县,北接明光市,西靠定远,南与全椒接壤,西南、 东南分别与肥东、江苏毗邻,总面积 1271平方公里。南谯区地势西高东低,属大别山余脉的低山丘岗地区。西部为典型的丘陵地 带,东部较为平坦。黄甫山、磨盘山与老嘉山自西南向东北延伸,构成江淮分水 岭,海拔高程100-200米,是南谯区自然条件南北分异的主要界限之一。地貌主 要分为岗地(占总面积37%、低山丘陵

42、(占总面积57.8%)、平原圩区(占总面积 5.2%)三大类型。土壤类型较多,主要分为五大土类:水稻土、潮土、黄棕壤、 石灰(岩)土、紫色土。南谯区为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 照充足,降水比较集中,雨热同季,适宜多种植物的生长和农、林、牧、渔各业 综合发展,南谯区盛产水稻、小麦、玉米、山芋、花生、油菜籽、芝麻等粮食作 物和经济作物。形成了以南谯办的蔬菜、乌衣的优质米、腰铺的棉花、大王席蔺 草、施集的茶叶、汪郢的水产水禽等为主的九大产业基地。南谯区非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储量大,有开发前景的有娟云母、陶土、 花岗岩、大理石、麦饭石、石灰石、黄沙等。旅游资源有境内

43、的黄甫山国家森林 公园,历史悠久,风景秀美。南谯区辖8个乡、镇、1个办事处,154个行政村,总人口 26.8万人,其中 农业人口 23.5万人,耕地面积37.05万亩,是国家的商品粮基地。区内交通十分 便利,京沪铁路、104国道、滁宁、滁定、滁全、滁来、滁章公路贯穿境内,清流 河、滁河流经本区注入长江,具有较高的航运价值,全区80%勺乡镇用上了自来水, 20个乡镇全部实现了程控电话联网,乡镇企业及农业发展速度较快。南谯区农业 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兼种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全区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7.1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 7.47亿元,第二产业产值6.36亿元,第 三产业产值3

44、.35亿元,财政收入7428万元。200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54687万元, 其中种植业29336万元,林业2927万元,牧业14152万元,渔业6722万元。粮 食总产量235258吨,棉花产量2728吨,油料产量34960吨,农民人均年收入2661 丿元。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24210.38公顷,人均土地面积0.49公顷,其中农用地面 积为95760.14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77.10%(耕地面积52014.30公顷,占全区 总面积的41.88%);居民点、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面积为 19525.58公顷,占全区 总面积的15.72%;水域面积10539.95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8.49%;未利

45、用地面 积为8924.66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7.18%。3.2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状况3.2.1自然条件a)地理位臵项目区位于XXX沙河镇秋桐村、新塘村。项目区北部与黄泥岗镇唐庄村相邻, 西部与金牛村和三官集乡三官街道相邻,南部与新集村相邻,东部与来安县交界。 项目区经纬度坐标范围:东经118 17 30 -118 20 30,北纬32 24 30 -32 28 00。所在图幅号为 I50 G 085069、I50 G 086069、I50 G 087069、I50 G 086070。b)地形地貌项目区主要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平均高程在1560m之间。项目区涉及两个行政村(秋桐村、新塘村),以

46、二道河为界,东南部的秋桐村地势较高,平均海 拔在4060m之间;而北部的新塘村相对平坦,地势较低,平均高程为2030mC)水文地质项目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温度152C,极端最高温度为412C,最低气温-22.8C,最大冻土深度13cm,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 年均降雨量1031mm,历年最大降雨量1550mm( 1954年);最小降雨量589mm( 1966 年)。多年平均无霜期在217天,最长258天,最短191天。独山水库位于XXX黄泥岗镇境内,清流河支流二道河上游,属长江流域滁河 水系,水库控制来水面积49.4km2,总库容2010万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

47、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功能的中型水库。独山水库枢纽工程建筑物级别为川等, 主要建筑物为3级,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1000年一遇校核。项目区新塘村 自流灌溉主要引自独山干灌。此外,项目区主要内水是二道河,由东北入境,后又汇入清流河。二道河是 项目区特别是新塘村主要的供水区和承泄区(排灌河道)。D)工程地质项目区地质构造中无断裂带,项目区勘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第四系活动断裂 现象。项目区主要电灌站沿二道河布臵,斗台渠沿地势较高的西侧向东侧输水,边 坡有的采用砌石坎或栽植大量护渠林进行加固。项目区7个主要水库(即严郢水库、林场水库、老虎庄水库、团结水库、徐 郢水库、合山水库、新集水库)都是充分利用

48、地形修建,大多集水面较大,位于 冲的下部(谷底),周围地质情况良好,不会出现坍落、滑坡等地质灾害。田间道大多围绕现有居民点周围布设,部分路段砌有石坎护坡,稳定性较好。二道河全年都有流水,汛期洪水量较大,存在河水施工导流问题。施工时应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如上下游设防渗围堰、导流、截流槽等),确保施工安全。E)气候项目区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较长。最大冻土深度13cm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F)土壤土壤类型较多,主要分为五大土类:水稻土、潮土、黄棕壤、石灰(岩)土、 紫色土。项目区土壤主要是水稻土,其次是黄棕壤

49、。土壤有机含量1.3%,氮(N)0.08%,磷(P) 59pm,速效钾(K)98ppm。项目区水稻土属潴育型水稻土亚类马 肝田土属。据51个剖面统计,耕作层厚度013cm,犁底层1321cm,渗育层 2145cm,积淀层45106cm,保水保肥性能好,为良水型水稻土,因耕作时间 长,水耕熟化程度高,土体发育程度较好。其理化性状见下表:表3.2.1黄马肝田理化性状层次深度(cm)PH值有机质%全氮(N)%全磷(P)%全钾(K)%代换量me/100克土容重克 /cm3孔隙度%A0136.01.990.1280.0331.6828.71.3050.95P P13 216.91.400.0960.02

50、91.7229.01.449.44W21 457.30.540.0490.0211.7324.5B451067.20.490.0510.0242.0131.1注:参考滁州市土壤G)植被项目区内植被丰富,植被由低山阔叶混交林至丘陵岗地、次生硬阔、软阔叶 林、灌木林、针叶林及部分草葡植被,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 油菜、棉花、水果、蔬菜、芝麻等。土特产有滁菊、茶叶、席草、大蒜、生姜、黄花菜等,尤以滁菊著名。H)自然灾害项目区主要是旱灾。项目区属于江淮丘陵区南北气候过度带,受亚热带湿润季风的影响,降水的 年际变化较大。正常年份,北上的副热带高压与南下的冷空气交汇,滞留于江淮 上空,形成

51、“梅雨季节”。市内气候温和,降雨量与蒸发量比较适中,光照充足, 无霜期长,雨水调和,蓄水工程蓄水调节适应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的生长。 反之,降水量少,甚至汛期出现“空梅”形成旱灾。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汛 期69月份降水量虽占总量的60%但该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又正是农作物需水 期,短时不下雨就可能形成旱灾。另外,降雨空间分配不均,总趋势为东南部大 于西北部,造成旱灾的区域性,往往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也有局部灾害发生。因此,主要解决办法是增加投入,实施项目区现有电灌站的更新改造,改造 兴修芝麻里、木仓等站,对斗台渠、独山干渠进行清淤、加固、除险,增加输水 能力。322自然资源a)光热资源项目区光

52、照充足,气候温和,根据滁洲市气象局多年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 152C,7月为最热,平均气温279C,1月最冷平均气温18C ;极端气温412C, 出现在1959年8月23日,最低气温-23.8C,出现在1955年1月6日;年平均日 照2217.6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50%。多年平均无霜期在217天,最长258天, 最短191天。b)水资源项目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地表水:一是天然降雨,项目区年平均降雨量为 1031.2mm,历年最大降雨量1550mm(1954年),最小降雨量589mm(1966年);二 是水库供水:大(II)型水库沙河集水库位于沙河镇西侧,南距滁州市18公里,距项目区北部约2公里

53、处,水库通往项目区的主灌渠输水畅通。独山水库是项目 区新塘村主要自流灌溉水源,独山干渠自北向南贯穿新塘村,主灌渠流量14m3/s。此外,项目区内不在册小水库有:严郢水库、老虎庄水库、合山水库、林场水库、 徐郢水库、新集水库和团结水库。项目区农田灌渠纵横交错,沟、塘、坝星罗棋 布,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水质检测结果达到地面水II类标准,能满足全镇工、农业及居民用水的需求。C)生物资源项目区具有多种生物资源:动物资源有猪、山羊、黄牛、水牛、兔、鸡、鸭、 鹅等。林木有杨树、泡桐、榆、槐、柳树、果树等。农作物是区内主要生物资源, 粮食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玉米、马铃薯及黄、绿豆等;油料作物有油菜、 花生

54、、芝麻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蔬菜、瓜果等。3.3社会经济条件项目区所涉及的新塘村、秋桐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 业。项目区内总人口 4647人,劳动力1300人,项目区内耕地总面积725.72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0.16公顷(2.36亩),2009年人均收入4300元。主要农作物有:水 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西瓜;种植模式为稻 -麦两季、棉花套种西瓜、大 豆套种西瓜、春玉米-夏玉米。农村就业多以务农为主,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城镇化水平低,农民生活水平 一般,基本无耕地撂荒现象。表3.3秋桐村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名称总人口(人)劳动力(人)耕地面积 (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亩)人均

55、年纯收入(元)新塘村46471300725.722.364300数据来源:新塘村耕地面积来自滁州市国土资源局南谯分局的土地统计台帐3.4 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结构A )土地整理根据滁州市国土资源局南谯分局土地统计台帐数据,项目区总面积664.94公顷(9974.07亩),其中耕地403.67公顷,面积最大,占75.77%;其次是水域及水 利设施用地面积为90.27公顷,占16.97%;其它土地(设施农业用地和田坎)11.85, 占2.33%。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见表3.4.1。表3.4.1-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一级类二级类新塘村比例编码名称编码名称亩公顷%01耕地011水田5499.94366.

56、6668.82012水浇地22.911.530.29013旱地532.1435.486.66小计6054.99403.6775.7704草地043其它草地8.390.560.1小计8.390.560.1110交通运输用地104农村道路396.2726.424.96小计396.2726.424.9611水域和水利设施 用地114坑塘水面970.2464.6812.14117沟渠374.5424.974.69118水工建筑用 地9.230.620.12小计1354.0190.2716.94 112其它十地122设施农业用 地18.201.210.23123田坎159.6610.642小计177.8

57、611.852.23 1合 计7991.52532.77100说明:数据来源于XXX 土地利用统计台帐;项目区所涉及 1:1万标准图幅号为:I50G085069 (黄泥岗)、I50G086070 (新集)、I50G086069 (二道河);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GB/T 21010-2007)B)村庄整理表341-2新塘村村庄整理统计工作村庄整理20城镇村及 工矿用地203村庄578.6738.58小计578.6738.58村庄整理合计578.6738.58土地利用程度这里仅以土地整理部分说明其土地利用程度。a)土地利用率项目区仅有0.56hm2荒草地是未利用地,因此土地利用率为 99.89

58、%。b)土地垦殖率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60.71%。c)耕地耕作制度项目区主要种植早稻、晚稻、玉米、小麦,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分别为15% 70% 30% 65% 复种指数为1.80。d)土地利用经济效果按项目区当地收粮价格,项目区早稻收购价格为2.40元/kg,中稻2.60元/kg,玉米2.50元/kg,小麦2.50元/kg。项目区总产值为1354.86万元。亩均产值为1358 元。表3.4.2项目区总产值核算表作物名称单位早稻中稻玉米小麦合计作物种植面积比 例%15.07030.065.0180.0整治前播种面积hm273.92372.94159.83346.3958.9

59、9单产kg/hm25250.075005250.03750.0产量x 104kg38.82279.7183.91129.86单价元/kg2.42.62.52.5项目区总产值万元93.17727.25209.78324.661354.86数据来源:实地踏勘,2010年各作物成熟时的收购价格。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3.5.1交通状况与外界相连通的公路主要是104国道(G104, G104从项目区西侧经过,蚌宁 高速从项目区东侧经过,另外还有区级公路将项目区-沙河镇-滁州市连通起来。村村通公路将项目各村庄全连起来,路网已形成,全为混凝土路面,路面宽3.5 5.5m。项目区内生产路一般都是土路,路面

60、宽在1.02.0米之间;项目区内田间道较少,路面宽在3.04.0米之间,多为沙子路面,小部分砂石路面,且部分为断 头路,未形成路网,雨天泥泞,村民出入较为不便,不利于田间生产和运输,急 需对路面进行升级改造。图3.5.1-1 现有田间道图3.5.1-2现有生产路3.5.2灌溉排水设施状况项目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引水的各级渠道纵横分布于项目区,自然沟渠灌溉系统基本形成,区内农灌排系统主要以土渠为主(部分斗台渠采用U型渠,仅仅是部分渠段采用),且拐弯多,年久失修,淤泥杂草堵塞严重,提灌工程设施严重 老化,局部地区用自备小水泵抽水灌溉。表3.5.2-1项目区主要水源地及水利设施现状统计表图3.5.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