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历代军事大家和著作以及战略思想讲义_第1页
2022年中国历代军事大家和著作以及战略思想讲义_第2页
2022年中国历代军事大家和著作以及战略思想讲义_第3页
2022年中国历代军事大家和著作以及战略思想讲义_第4页
2022年中国历代军事大家和著作以及战略思想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孙子兵法与中国兵学孙子兵法是中国智慧和中国兵学的璀璨明珠孙子兵法是在中国智慧和中国兵学的土壤中产生的孙子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它之前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兵学孙子兵法对中国智慧和中国兵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深入了解和学习孙子兵法,必须了解中国兵学的概貌和一般知识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中国兵学的概貌和一般知识中国兵学中国是智谋大国。中国兵学,贯穿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像儒学、易学、道学及其他几种主要学说一样,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的“四事”:“兵、医、农、艺” 新出版的中华文化典藏分类:“儒道佛子兵医农史”中国的兵书,特别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兵书。也同其余的重要学术著作一样,表现了中华文化的特有品质。

2、只须浏览其中几本,便会感觉到其有一种独抵华屋之下,一览群小的气度。虽说言兵,但不限于军旅之事,而是拓宽视野,将经济、政治、人文意识、宗教心理、艺术以及其他相关的各种要素,统摄于一体,使人获得一种整体印象。 兵学之祖黄帝兵学之祖黄帝黄帝姓公孙,因生于轩辕之丘,所以取名叫轩辕。传说黄帝从小聪明异常,出生不到78 天就能说话,9 岁时就具备了多方面的才干。他英勇 无比,武艺超群,经常率部众平息部落之间的冲突,调节纷争,在各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得到了大家的拥戴。黄帝把自己部落善于搏斗的人组织了起来,形成了最初的军队。 兵学之祖黄帝黄帝有个近亲兄弟炎帝,是居住在姜水附近的一个部落的首领。他是 个很不安

3、分的人,经常出兵侵犯近邻部落,劫掠物资财富,弄得四邻不安。这些遭受炎帝侵犯的部落纷纷向黄帝请求。这正好符合黄帝向东扩展的打算,他答应了这些部落的请求,率领军队对炎帝部落进行攻击,三战于坂原,彻底击垮了炎帝部落,两个部落从此合并。大败炎帝部落后,黄 帝又经过大小征服战争“五十二战而天下服”,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各部落,黄帝部落的实力也迅速上升。名垂青史的涿鹿之战起因:黄帝部落渡过黄河到达今河北北部,炎帝部落沿渭河、黄河进至河北中部。发祥于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相邻地区的蚩尤九黎部落正向西发展,为争夺生存地和奴役异族部落,与炎、黄两大部落发生冲突。序曲:传说蚩尤有81个兄弟,他们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

4、额,吃的是沙 石,凶猛无比。他们还制造刀戟弓弩各种各样的兵器,常常带领他的部 落,侵掠别的部落。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 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 名垂青史的涿鹿之战黄帝知道蚩尤部族使用铜质兵器,势力强大,不易抵御,但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即由南方发展而来,对北方气候地形不够熟悉。黄帝针对蚩尤部族这一弱点,决定采取引诱敌人追击的战略,即一开始与蚩尤部族接触时不做决定性战斗,将其引

5、导到一陌生的环境里,利用天时地利 条件,增加蚩尤部众生活行动之困难以削弱其实力,然后趁其陷于消极被 动、战斗力衰退之际,捕捉机会再予以歼灭之。根据这一构想,黄帝部族 与蚩尤部族接触,地点可能在今河南省中部, 之后,黄帝即主动向北方退 却,蚩尤部族随即跟踪追击。当时华北平原森林蔽野,蚩尤部族进入华北平原后,环境生疏,气候 不适,语言不通,敌情不明,以及食料饮水缺乏等,行动逐渐困难,且越深入,环境越陌生,伤亡损耗又无法补充,故精神上感受威胁亦越大。进 抵河北北部地区后,蚩尤部族因长途跋涉,极为疲劳,完全陷入消极被 动,战斗意志均大为衰退。反之,黄帝部族因得天时地利,则处于非常主动的地位。名垂青史的

6、涿鹿之战黄帝平时驯养了熊、虎等等六种野兽,在打仗的时候,就把这些猛兽放出来助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9 种野兽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9 个氏 族)。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虎凶兽, 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使黄帝的兵士无法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天女帮助,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 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同时,黄帝又派人到雷泽中捕来龙身人头、每 拍一下肚子便会发出响雷的怪物雷兽,把它杀死,然后从它体内抽取 一根最大的骨头,用来做鼓槌。用这样的鼓槌去敲打用夔皮做成的军鼓, 竟比打雷

7、还响,500 里外都能听到。黄帝命人把军鼓搬到战场上,一连擂了九通,果然犹如雷声轰鸣,地动山摇,军威大振,蚩尤军队听了个个胆战心惊,望风而逃。名垂青史的涿鹿之战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气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 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黄帝族乘胜东 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西归。同时“命少清正司马鸟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服众的氏族首长名叫少清的继

8、续统领九夷部众,并强迫东夷集团同自己华夏集团结为同盟。 名垂青史的涿鹿之战涿鹿战争后,黄帝得到各部落之拥戴,一时声威大振,周围其他一些小的族部也纷纷归顺黄帝、尊奉黄帝为共主。黄帝则乘战胜之余威,继续对四方大事征讨。史记上说;“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当时黄帝曾“东至于海,登九山,今山东省- 及份宗,泰山-,西 至腔顺,登鸡头,鸡头在今甘肃平凉县西-,南至于江,登熊湘,熊山即今湖南益阳县西熊耳山;湘山在岳阳县西南-,北逐荤粥,合符釜山,今河北 省境内-。 名垂青史的涿鹿之战方圆数百数千里慑于黄帝威严,各宗族安分守己,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这样就使得中原及其四方趋于安定。 因而各宗族活

9、动的地域便相对固定下来。活动地域的相对固定, 使得氏族成员由游猎为生逐步转向稼穑为生。考古学证明,这个时期的社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农业方面 出现了一批新的翻耕工具和收割工具。 涿鹿之战与中国兵学涿鹿战争对华夏历史影响最深的还是在军事方面。后来的首领虽然无法从理论上学到黄帝的用兵办法,但从所闻所传中间接地领略到黄帝的兵法,并代代相传,这就为华夏的军事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从涿鹿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帝的军事谋略和用兵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黄帝战蚩尤图 炎帝像蚩尤像蚩尤战神、“兵主”生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 世木作篇说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是金属兵器制造的最早发明

10、者.管子地数说:蚩尤能以金为兵,制作“剑铠矛戟”。史记五帝本记正义引龙鱼河图说:“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铜头铁额”,“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蚩尤首创法规,实施刑事法,以肃纲纪。周书吕刑说:“蚩尤对苗民制以刑”, 蚩尤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兵学鼻祖姜太公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

11、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兵学鼻祖姜太公姜尚与六韬六韬 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武帝初年的墓葬发掘出的六韬残简,否定了六韬是古人伪托吕尚所着的怀疑,进一步证实了姜太公在军事理论上的著述是真实的。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 六韬今本六韬共分六卷。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

12、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六韬虽然从总体水平来说赶不上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但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先秦兵学著作(1)先秦兵学要典 孙武和孙子兵法 吴起和吴子兵法 孙膑和孙膑兵法(2)先秦其他兵学论著 尉缭子 司马法 六韬(3)先秦有兵学文化思想的其他著作 管子老子左传商君书 荀子吕氏春秋吴起与吴子吴子吴子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兵书。全书分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和励士等6篇。吴子是战国初名将吴起所著。今本吴子的基本思想应出自吴起。此书是由吴起后学记录、整理和

13、增补成书, 吴子内容图国篇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既反对恃众好战,也反对只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该篇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修举“道”、“义”、“礼”、“仁”,用礼教育人民,用义激励人民,使人民有耻辱之心,并要亲和百姓,加强战备,选拔练卒锐士。图国篇发展了孙武“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提出了取得胜利容易,保持胜利困难,多胜亡国,少胜方可得天下的观点。吴子内容料敌主要讲如何判断敌情,因敌制胜的问题。治兵主要论述如何治军。论将主要论述将帅的重要和对将帅素质的要求应变阐述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变之术和作战方法。励士主要讲述如何激励士气。国君必须做到:发号施

14、令而人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人乐死。这就是孙武所说的使人民与国君同心同意。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应尊崇有功,论功行赏,优待战死者的家属,激励无功者立功受奖。孙膑孙膑简介孙膑1(?前316年),其本名不传,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在今山东鄄城人,汉族。孙武后代。身长七尺约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诳他到魏,处以膑刑(挖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接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 孙膑兵法汉墓竹简孙膑兵法经发掘者整理,于1975年出版,分为上、下两编,共三十篇。文物出版社于1985年重编孙膑兵

15、法时,将原上编十五篇补入五教法,更改为新编十六篇。原下编十五篇,因无法确认为孙膑兵法而未被编入。纵观孙膑兵法十六篇,在继承孙、吴军事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孙膑兵法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 孙膑兵法1 擒庞涓篇打出一个“围魏救赵”的成语2 见威王篇弱肉强食的社会就要以牙还牙3 威王问篇做强者能攻就不守,同时谨记好战者必亡4 陈忌问垒篇野外遭遇战时的绝妙应急方案5 篡卒篇君王将帅用兵取胜有四个法宝6 月战篇战场上最为宝贵的是立于天地之间大写的人7 八阵篇成为“王者之将”的用兵法门8 地葆篇正确

16、利用地形作战的经验总结9 势备篇优势而有准备具有奇特威力10 兵情篇士卒与将领、君主相提并论11 行篡篇用兵移民之兵鉴国宝妙诀12 杀士篇将帅怎样使士卒为“知己者”效死13 延气篇士气是军队的灵魂,可鼓而不可泄 孙膑兵法毛泽东评孙膑毛泽东在研读孙子兵法时,认为孙膑能够掌握战略主动权,驾驭战争,调动敌人,在运动中削弱敌人,战胜敌人,是实践中国兵法的千古高手。他写道: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司马穰苴 与司马法司马穰苴司马穰苴,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齐国人。原来姓田,名穰苴。曾领兵战胜晋、燕,被齐景公封为掌管军事的大司马,后人尊称为司马穰苴。我国早期的著名军事家、军事理论家。 “亚圣唐肃宗封武

17、圣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正是唐王朝举全国之力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关头,统治者急切需要在武学兵林中树立一尊最高偶像来振奋民众的精神,鼓舞军队的士气。于是,兵学鼻祖姜太公便被推上“武圣人” 的宝座,“追谥太公望为武成王”,地位与“文宣王”孔子相颉颃。同时,朝廷又从历代名将中遴选出“十哲”,进入“武成王”庙中配享。春秋后期齐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司马穰苴荣幸地入选“十哲”之列,成为与白起、韩信、诸葛亮、孙武、吴起等兵家风云人物齐名的“亚圣”。 司马穰苴-司马法司马法论述的范围极为广泛,基本涉及了军事的各个方面;保存了古代用兵与治兵的原则,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出师礼仪、兵器、徽章、赏罚、警戒等方面的重要

18、史料。此外,还有很丰富的哲理思想,很重视战争中精神、物质力量之间的转化和轻与重辨证关系的统一。对于人的因素、士气的作用非常重视。书中论述了统率军队和指挥作战的经验,以及指挥员应具备的条件。同时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些军事制度和战争观点。它是我国古代战争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也是早期兵法理论的继承和总结,历来为兵家所重视。尉缭与尉缭子尉缭子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对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意见认为,尉缭子是一部伪书。虽然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兵形势尉缭31篇,但今存尉缭子不讲兵形势,显然不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尉缭,而是出于后人的伪造。不过,自从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

19、尉缭子残简出土后,学者们发现残简有6篇与今存尉缭子相合,伪书一说已遭到大多数人否定。另一种意见认为,尉缭子的作者姓尉,名缭,是战国时人,此书的前身即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兵形势尉缭31篇。尉缭子今本尉缭子共分5卷。卷1包括“天官”、“兵谈”、“制谈”、“战略”、“攻权”5篇,主要论述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关系,攻城与作战的原则,主张行事不应依靠鬼神,而应依赖人的智慧。卷2包括守议、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5篇,主要论述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守城的原则。 尉僚子卷3包括“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5篇,主要讲述用兵的原则、军队的纪律和奖惩制度。卷4包括“束伍令”、“经卒令”、“勒卒

20、令”、“将令”、“踵军令”5篇,主要叙述战场法纪、部队的编组、标志和指挥信号,以及行军序列。卷5包括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4篇,主要论述军队的训练和取胜之道。 鬼谷子鬼谷子简介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相传他曾随太上老君学习道学。而他自己亦著有不少关于行军兵法、道术、占卜、相人相宅。甚至为一个国事相其形气而知其兴亡盛衰。随他学艺的弟子苏秦张仪就随他学纵横之术,结果苏秦为六国大封相,而张仪更用远交近攻的方法,使秦国能统一天下。孙膑、庞涓显赫一时的人物,俱拜在鬼谷子门下。道家说他是上天一位神祗。法力高强,因当时世局混乱。所以上天派他

21、下凡,传授兵法道法,奇辩之学,以创造奇才。鬼谷子为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的始祖,亦为道家的诸位先师之一。后世流传有不少鬼谷子兵法、道法、奇门遁甲等学,博大精深,非深研,不能窥其奇奥。 鬼谷子道术精通,包括易占之学。后代以星相为业者,皆以鬼谷子先师为本业的守护神,诚心供奉 。鬼谷子的著作主要著作: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外交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以看成是兵书。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讲养神蓄锐之道。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鬼谷子神奇相法全书鬼谷子的内容十四篇:捭阖第一 反应第二 内楗第三 抵戏第四 飞箝第五 忤合第六 揣篇第七

22、摩篇第八 权篇第九 谋篇第十 决篇第十一 符言第十二 转丸第十三 却乱第十四 与儒家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主要讲言谈辩论技巧、权谋策略、外交战术、竞争策略“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 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 汉唐兵学著作黄石公三略曹操及曹操集诸葛亮与诸葛亮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李筌与太白阴经黄石公三略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本著名兵书。黄石公三略又称三略,原名黄石公记。旧题黄石公撰。学者一般认为此书是后人托名伪作,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认为大约成书于西汉末年。黄石公三略共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800余字。此书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

23、的兵书,其最显著的思想特色是兼容博采:主张以道家谋略取天下,以儒家思想安天下,以法家原则御将卒,以阴阳家观点识形势,以墨家人才观尚贤纳士。形成杂取诸家之长而又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且又独具特色的兵学思想体系。侧重从国家大战略的角度考察军事问题,注重论述治军御将。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曹操与曹操集曹操,155220,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政治家和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父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曹操官至丞相,封魏王,谥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

24、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三国志武帝纪注引裴松之异同杂语、魏书)。其著述大都亡佚,从其孙子注和存世的军事文书以及三国志等史书中,可窥其军事思想。曹操的军事思想战争观。曹操认识到,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配合。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才能拯救社会。不能像春秋时吴国夫差那样只凭武力,不注重政治;也不可似周朝诸侯徐偃王那样,以仁义代替用兵。他强调兵以义动(三国志武帝纪),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为赢得战争中的政治主动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除暴乱维护汉室而举义兵;为争取人心,占领河北后免难民租赋,又发布抑豪强兼并令,以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著名谋士郭嘉

25、颂扬他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他认为经济的好坏,关系着战争的成败。军队无辎重、粮食、委积,亡之道也,因而吸取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的经验,大兴屯田,达到了足食强兵的目的。治军思想。曹操抛弃儒家以礼治军的原则, 认为“礼不可治兵”(孙子注),强调“吾在军中持法是也”(曹操集遗令),注重以法治军。他针对汉末政失于宽的状况,“纠之以猛”,以使“上下知制”,“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注引傅子)。他“揽申、商之法术”(三国志武帝纪),制定管理、训练等军事法规,如军令、步战令、船战令、论吏士行能令、败军抵罪令等,以维护军队的统一指挥,强化军队的战

26、斗力。为保证法规的实行,主张严明赏罚,按法赏有功、治有罪,“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告诫诸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三国志武帝纪)。强调“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同前)并“亲巡将士,明劝赏罚”,在公开场合,自己也不置之法外。为贯彻以法治军的思想,他特别注意军中司法官吏的选拔,认为“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三国志武帝纪)曹操选将用人,主张破格求实。认为“将贤则国安”(孙子注),“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因此,主张“举贤勿拘德行”,“举士勿废偏短”(三国志武帝纪

27、),唯才是举。他拔于禁、乐进等于行阵之间,擢张辽、张郃、徐晃等于俘虏营内,他们后皆战功卓著,成为名将。对有过失的“贤”才,往往任用如初。他还注意集众人之智指导战争,在兖州、官渡、邺城、当阳、渭南、襄樊之战等重大战事中,均听取和采纳将士的意见。为尽其才,他倡导广开言路之风,征柳城乌桓得胜回师,还重赏曾劝阻他出征的人。谋略思想。曹操说 :“欲攻敌 ,必先谋。”(孙子注)重视谋略是曹操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他所以能够“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三国志诸葛亮传)。他认为用兵“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孙子注),从而将其谋略思想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基础之上

28、,显示出求实、尚变两大特点。他推崇孙子,但要求诸将按他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和实战经验编撰的新书指挥作战 。视善变为用兵核心,其行军用师,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三国志武帝纪 裴松之注 )。强调 兵无常形,兵无常势,兵之变化,固非一道,只有灵活用兵,以诡诈为道,才能以变制胜。还说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同前)。他认为,诡诈的前提是知彼知己,只有在掌握了对方的兵力部署、战将强弱、 地形险易、后勤保障等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才能制定出因敌变化、盈缩随敌的策略。他尤重视奇正、虚实变化,要求以 至实击至虚 。他的战争实践也体现出这一点。如对吴、蜀作战,或东攻西守,或东守西攻,皆依

29、实际情况, 将优势兵力集中于一方, 形成至实态势。同时,常以分散、分化敌军的策略,致其 至虚,从而各个击破。在中国军事史上,他以诡诈著称。 诸葛亮与诸葛亮集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谥号忠武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身高约合现今1.84米。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神鬼莫测之能,经天纬地之才。在政治上,他高瞻远瞩、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在军事上,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将政治、谋略、军事、外交、文学等才能集于一身,他具备忠、仁、义、信、贞、廉、谦等高尚品德。千百年来,被称为“智慧的化身”、“智圣”。诸葛亮与诸葛亮集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

30、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草庐对、出师表及梁甫吟是家晓喻户的名篇。诸葛亮与诸葛亮集诸葛亮集 卷二1.与将领教2.与群下教3.杂教4.军令5.兵法6.兵法秘诀7.兵要(一)8.兵要(二)9.作木牛流马、八阵图法10.杂篇(一)11.论光武12.多篇论13.论将领14.称将领15.杂篇(二)16.黄陵庙记17.梁甫吟18.二十八宿分野19.阴符经序20.阴符经注诸葛亮与诸葛亮集诸葛亮

31、集 卷三 便宜十六策治国第一君臣第二视听第三纳言第四察疑第五治人第六举措第七考黜第八治军第九赏罚第十喜怒第十一治乱第十二教令第十三斩断第十四思虑第十五阴察第十六诸葛亮与诸葛亮集诸葛亮集 卷四 将苑兵权 逐恶 知人性 将材 将器将弊 将志 将善 将刚 将骄将强 出师 择材 智用 不陈将诫 戒备 习练 军蠹 腹心谨候 机形 重刑 善将 审因兵势 胜败 假权 哀死 三宾后应 便利 应机 揣能 轻战地势 情势 击势 整师 厉士自勉 战道 和人 察情 将情威令 东夷 南蛮 西戎 北狄 诸葛亮的军事才华三国时期一流的政治家,一流的军事家陈寿三国志:“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

32、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毛泽东对诸葛亮的屯田、兵器革新、民族和戎等历史功绩是肯定的 毛泽东评隆中对 毛泽东在读苏洵权书项籍中有关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一条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历来史家大都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路赞誉有加,但毛泽东的评价却独树一帜,很有卓见。毛泽东评隆中对 毛

33、泽东之所以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是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但毛泽东却很清楚,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 毛泽东评隆中对“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孙权手中。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隆中对”。毛泽东所说“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这“三分兵力”依次展开,前两次分兵都失败得很惨

34、,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而诸葛亮的北伐本钱也便所剩无几。所以,毛泽东叹道:“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评失街亭失街亭毛泽东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街亭之战诸葛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的原因不在于街亭之败,而在于诸葛亮用兵无法,调度失略.张合围困马谡之时,诸葛亮当北进街亭,策应马谡,与张郃展开决战,战胜张郃。毛泽东又在魏纪四就诸葛亮出师木门道杀张郃事,作了眉批: “失街亭后,每出,亮必在军”。他认为,这是诸葛亮接受了教训, 唐太宗与李靖唐太宗简介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1)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

35、死後的廟號。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軍事家。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李靖简介李靖(公元571649),唐初军事家。原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少有“文武才略”。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 常与他讨论兵法,曾称赞说:“可与我讨论孙吴兵法的人,只有李靖一人了。”

36、隋朝炀帝末年,李靖出任马邑郡丞。公元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反隋,李靖在长安被俘,李渊欲杀之,在李世民说情下幸免一死,于是随李世民,在征讨王世充的战争中立下战功,被授为开府。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先后任命李靖为刑部尚书、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或唐李问对,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以唐太宗李世民和卫国公李靖关于军事问题的问答形式编成,分上、中、下三卷,共98个问答。相传为唐初军事家李靖所著,但北宋陈师道等认为是宋人阮逸伪托,元代马端临则认为是宋神宗熙宁年间王震等人所校正,当代有的学者又认为是唐末无名氏所作。该书论题广泛,内容富

37、瞻,见解深刻。南宋戴少望将鉴论断称其:“兴废得失,事宜情实,兵家术法,灿然毕举,皆可垂范将来。”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四卷 共31页唐人王真撰,宪宗元和四年(809),以此书上于朝。书凡四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此书录老子章题,就其中论军战之要旨加以阐发,特以兵家言解老子,可备一说。太白阴经 全名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国古代重要兵书。唐代宗时河东节度使都虞候李筌撰。李里籍未详,集仙传道其仕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等。全书10卷。现存墨海金壶、平津馆影宋抄本等。 该书内容较为丰富。它强调战争胜败决定于人谋而不靠阴阳鬼神;士兵之勇怯取决于刑赏;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君主的“仁义”以及国家的富

38、强。在论述将帅用兵时,指出要考虑从政治上制胜敌人,团结内部,预有谋划,选拔各种人材,要利用地形,创造主动有利的态势。对军仪典礼、各类攻防战具、驻防行军等各项准备事宜、战阵队形、公文程式和人马医护、物象观测等,也分别作了具体论述。基本上是综合前代兵书典籍及有关著作写成,且有所阐发,其中存录了不少有价值的军事资料。因此,杜佑通典兵典取该书内容颇多,亦为后世兵家所重。书中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风角杂占、奇门遁甲等则有不科学的内容。 宋、元兵学著作武经总要的编纂武经七书的刊行许洞与虎钤经百战奇法成吉思汗的谋略和战略、战术武经总要的编撰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北宋前期宋仁宗时的文臣曾公亮

39、和丁度。两人奉皇帝之命用了五年的时间编成。,为了边防的需要,大力提倡文武官员研究历代军旅之政及讨伐之事,并组织编纂出中国第一部新型兵书武经总要。该书其后又将孙子等七部兵书汇编为武经七书,作为武学的必修课程 武经总要武经总要分前、后两集,每集20卷。包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两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前集讲军事制度、军事组织、选将用兵、阵法、山川地理等军事理论和规则。详细反映了宋代军事制度,包括选将用兵、教育训练、部队编成、行军宿营、古今阵法、通信侦察、城池攻防、火攻水战、武器装备等,特别是在营阵、兵器、器械部分,每件都配有详细的插图,这些精致的图像使得当时各种兵器装备具体形象地层现在我们面前

40、,是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史的极宝贵资料。 后集前半部分介绍古今战例,后半部分介绍阴阳占卜。后集20卷辑录有历代用兵故事,保存了不少古代战例资料,分析品评了历代战役战例和用兵得失。武经七书的刊行武经七书又称武学七书,简称七书。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丛书,收录从先秦到唐宋间七部重要兵书。宋神宗下诏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并雕版刊行,号称“七书”。武经七书即源于此。自此,武经七书被定为官书,颁之武学,并列学官,设置武经博士。许洞与虎钤经许洞(约976约1017),字洞天(一作渊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咸平三年(1000)进士。历任雄武军推官、均州参军、乌江县主簿

41、。他少擅武艺,及长力学,精于左传。鉴于孙子之法奥而精,使学者难于晓用,李筌所著太白阴经,论心术则秘而不言,谈阴阳则散而不备,于是上采孙子、李筌之要,明演其术;下撮天时、人事之变,备举其占,分类编排,按类阐述,于咸平四年至景德元年(10011004),撰成是书。景德二年,进献朝廷,遂刊行于世。现存明嘉靖刊本及清四库全书本等。虎钤经虎钤经中国宋代阐述军事理论的兵书。许洞撰。20卷,210篇,约15万字。 虎钤经以“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为主旨,兼及风角占候、人马医护等内容。它认为,用兵离不开天、地、人,而要发挥其在战争中的作用,就要加以随用。然而,三者的关系不是平列的,先以人,次以地,次以

42、天,特别是人(主要是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要求将帅除了具有能谋善断、严于执法的指挥才能之外,还要具备去私循公和持身以礼、奉上以忠、忧乐与士卒同的品格,以及纳谋而能容的修养和明今鉴古的洞察力。虎钤经该书主张,谋划战争要作周密和全过程的考虑。未战之前要先谋:欲谋用兵,先谋安民;欲谋攻敌,先谋通粮;欲谋强兵,先谋赏罚等。还要先定必胜之术,做到三和(和于国、和于军、和于阵)、三有余(力有余、食有余、义有余)、三必行(必行其谋、必行其赏、必行其罚)。既战之后,要善于夺敌之所恃:夺气(伺敌力衰而乘之)、夺隘( 待敌动时而攻之 )、夺勇(据隘设伏示弱以诱之)等;要善于袭虚,以佯动、诱敌击其虚;

43、要任势,乘机击敌懈怠,设伏击敌不意,乘胜扩张战果等。对作战过程中的胜败,要战胜不可专,战败不可不专。即胜利时不要一味想到胜利,还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失败;失败时则要专心思考失败的原因,以便找出反败为胜的办法。书中提出有五种情况将导致反胜为败:急难定谋,狐疑不决;机巧万端,失于迟后;机事不密;似勇非勇,似怯非怯;主将不一。有四种办法可以反败为胜:吏士饥,割所爱啖之; 吏士恐惧,奋身先之 ;吏士 期应不到,严肃军纪;吏士疑惑,应设法解除。虎钤经该书强调,用兵之术,知变为大。并围绕知变作了多方面的论述:重视知变。兵家之利,利在变通之机 , 能以虚含变应敌 , 动必利矣 。 知变 就要观彼动静、 观其逆顺

44、,如此才能以虚含变。知变的关键在于从利与害两个方面观察问题 ,从中 择利而从之。总之,尽管天时有吉凶,地形有险易,战势有利害,如能吉中见凶,凶中见吉;易中见险,险中见易;利中见害,害中见利,就能用兵尽其变。这一知变思想,也应用到灵活运用古兵法方面,独树一帜地提出了逆用古法的理论。认为以古法为势,是未见决中者;而反古之法,则往往可以料敌为胜。虎钤经虎钤经内容丰富,比较完备地记载了攻守城战法 、器具以及水战 、火攻等特种条件下的作战方法,汇集了不少阵法并创造了诸如飞鄂、长虹等阵法,还汇集了与军事有关的天文、历法、记时及识别方位等知识,有许多为其他兵书所失载。它述古时能参以己意,对古代军事思想作了许

45、多新的阐述和发挥。所强调的灵活用兵原则,切中时弊,对当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其后问世的武经总要、何博士备论等兵学著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书中天人感应等荒诞迷信之谈,则不可取。(参见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社,1997年4月版)百战奇略百战奇略是在北宋神宗朝颁定武经七书为武学必读课本之后,产生的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古代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的兵学专著;它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而且对某些问题有一定发展。搜集和存录了大量古代战争战例资料。 百战奇略列举了军事斗争领域里存在的大量对立统一关系,分篇立论,对比分析,说明相反相成的道理,充满辩证思想,是一部系统全面阐释古代军事范畴的重

46、要著作。 成吉思汗的战略战术有战例无兵书大迂回战略快速进攻,穷追到底自带补给,以战养战(无后方作战)改善装备,先进技术心理战(散布谣言、残酷屠城)兵民一体统一战线用间知己知彼明、清兵学著作投笔肤谈署名西湖逸士、明何守法撰音点注 戚继光与纪效新书茅元仪与武备志火龙神器阵法焦勖和火攻挈要郑若曾和筹海图编顾祖禹和读史方舆纪要曾胡治兵语录魏源和海国图志投笔肤谈 中国明代兵书。著者署为西湖逸士,明何守法撰音点注。现存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弘锡堂刊本。全书分上下卷,共13篇,以示“仿孙子之遗旨”。上卷:本谋认为战争之旨在于除乱去暴,用兵之本在于事先谋划;家计、达权突出地阐述了立于不败之地的谋略思想,“

47、不虚营而实阵,不重战而轻守,不缓御而急攻,不先彼而后己”,强调要通达权变,做到自备不虞,然后乘敌致胜;持衡论述攻守之灾利,主张违其灾,乘其利,攻其心,守其气,神于机变;谍间讲用间之方,敌情述知敌之法。下卷:军势阐述选将、治军;兵机论用兵之机巧在于变化莫测;战形论列交战双方的形势,以因形措胜;方术、物略、地纪、天经提出了不仅要利用天时地利,还要利用各种自然物的性能,要“察物之理,究物之用,总括其利,不遗微小”,以夺取战争的胜利。全书逻辑严谨,重点突出,明显地反映出明朝后期的御侮思想。 纪效新书纪效新书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既是抗倭中练兵实战的经验总结,又反映了明代训

48、练和作战的特点,尤其是反映了火器发展一定阶段上作战形式的变化。具有较高的军事学术价值。 茅元仪与武备志茅元仪(15941644?),字止生,号石民,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自幼“喜读兵农之道”(石民四十集卷69),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边塞,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崇祯二年(1629),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治舟师戍守觉华岛(即菊花岛,今辽宁兴城南),获罪遣戍漳浦(今属福建),忧愤国事,郁郁而死。他目睹武备废弛状况,曾多次上言富强大计,汇集兵家、术数之书2000余种,历时15年辑成武备志。武备志武备志是一部类似军事百科性的重要兵书。其中存录很多十分珍贵的资料,如郑和

49、航海图、杂家阵图阵法和某些兵器,为他书罕载。故该书在军事史上占有较高地位,为后世所推重。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组成。 火龙神器阵法火龙神器阵法(又名火龙神书、最胜神机、青田先生遗书)一卷 明 焦玉 撰明代关于制造火器、火药的兵书。焦玉在明史中无传,根据海外火攻神器图说跋和明王士桢进神器疏中记载的点滴资料,粗知他是东宁人,明太祖时任都督,掌管神机诸营,专习枪炮。另一种本子序题东宁伯,有一种意见便认为东宁伯不是焦玉,而是焦礼。理由是焦礼明史有传,于明正统中积功至右都督,景泰中进左都督,因功封为“东宁伯”。假托朱元璋起兵后,他投奔朱元璋,按书上所记述的方法铸造火龙神器四十根,

50、势若飞龙,威力很大,在朱元璋夺取政权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他担心此法久而失传,便按图著谱,以遗留将来,并作序以论其始末。序后落款为永乐十年(1412年)。 火攻挈要中国明末系统总结火器技术的著作。汤若望(即德国耶稣会传教士J.A.沙尔冯贝尔)授,焦勖(安徽宁国人)纂,赵仲(河北涿鹿人)订。 原为上、下两卷,另附火攻秘要一卷。上卷详细介绍火铳制造的工艺及种类,并对佛郎机、鸟枪、火箭、喷火筒等火器的制造作了简要说明。中卷分别介绍各种火药的制作、贮藏、性能、配方和火铳的试放、安装、教练、搬运等内容。下卷具体介绍火器制造中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和在各种情况下火器的应用。此外火攻挈要还涉及不少西方关于

51、冶铸、 机械、 化学、力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该书总结了明军使用火器同后金作战的经验教训,翻译介绍了欧洲先进的军事技术知识,成为明末火器技术的重要著作。该书对西方新式火器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清道光年间潘仕成辑海山仙馆丛书曾收入上述两书,合称为火攻挈要(又题为则克录),改成上、中、下三卷,共4万余字,图27幅。 郑若曾和筹海图编郑若曾,字伯鲁,号开阳,明苏州府昆山县人。他大约生于正德元年(),卒于万历十年()左右。 郑若曾是明清两代最重要的军事家,他身处倭寇最猖狂的时代,运用世界地理知识对日本及周边国家开展深入而广泛地研究,制订了一系列御倭的方略,并倡导全民抗倭,最终与戚继光、唐顺

52、之等共同平定了倭寇之乱。 嘉靖中期(1550年前后),东南沿海地区频遭倭寇侵扰,他就绘制了一些沿海地图,由苏州府刊行,之后郑若曾撰写了许多有关御倭方面的著作,还亲自参加抗倭斗争。因平倭有功,朝廷授锦衣,郑若曾没有接受。军事著作如日本图纂、筹海图编、江南经略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筹海图编中国明代筹划沿海防务的专著。明郑若曾编著,13 卷。该书中有地图114幅,约26万字凡沿海地理形势,明代海防部署,海防方略,海战器具,中日历来的交往,倭寇劫掠沿海的历史,倭寇入侵的时间和路径、武器装备,战略战术以及平倭之功绩等,均有叙述。书中详细描述了自广西至辽东的沿海塞形胜,或当巡哨之海域,或为设防之要地

53、,一目了然。其沿海山沙图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而又详备的沿海地图和海防图。筹海图编详辑御敌之策提出了选兵、择将、加强训练的主张。认为选兵第一可用的是“乡野老实之人”,择将则凡“可为海防之裨者,皆招致之”;练兵首要在“练心”,使“人心齐一”。它还主张练乡兵,寓兵于农。提出了海陆策应、攻守兼施的沿海防御方略。其基本思想是御近海、固海岸、严城守的多层防御。认为海防“必宜防之于海”,“哨贼于远洋”,“击贼于近洋”;同时提出沿海各府“协谋会捕”,击敌于将至。要在海岸要害处设防,进行堵截,击敌于将登。严守要害之城,坚壁清野,击敌于疲困,歼敌于城下,并详列了守城的具体方法。顾祖禹与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字瑞五,号

54、景范,江苏无锡人。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久居无锡城东宛溪,被学者称为宛溪先生。自幼聪颖过人,好学不倦,背诵经史如流水,且博览群书,尤好地理之学。顺治元年(1644 年),清兵入关,顾祖禹随父避居常熟虞山,长期躬耕授业,生活清贫。耻于追名逐利,走入仕途。秉承父亲遗命,立志著述读史方舆纪要,“盖将以为民族光复之用”。自顺治十六年(1659年)始,他边教私塾,边开始读史方舆纪要的著述。约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也就是顾祖禹50岁左右时,终于完成了这部举世闻名的历史地理巨著。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读史方舆纪要读史方舆纪要共130卷(后附舆

55、地要览4卷),约280万字。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前9卷撰述历代州域形势。以114卷之多,以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及所属府州县为纲,分叙其四至八到、建置沿革、方位、古迹、山川、城镇、关隘、驿站等内容。与各地理实体有关的重要史实,附系于各类地名地物之下。并常在叙述中指出该地理实体得名的原由。随后,以6卷记述“川渎异同”,作为“昭九州之脉络”。最后一卷是传统之说“分野”,作天地对应,有“俯察仰观之义”。 曾胡治兵语录中国近代语录体军事著作。蔡锷辑,共12章,1.4万余字。清宣统三年(1911),蔡锷就任云南新军协统之时,受镇统钟麟同委托,编“精神讲话”,编辑成曾胡治兵语录。

56、 曾胡治兵语录每章后加评语,以阐发其军事思想。目的在于厉兵秣马,驱逐列强。1917年此书由上海振武书局刊行。1924年蒋介石将此书作为黄埔军校教材,并增辑治心一章以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出版。1943年八路军军政杂志曾出版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解,1945年八路军山东军区重印出版。蔡锷简介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军事家。1903年又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1904年冬,蔡锷从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等地训练新军,1911年被任命为云南新军第19镇第37协统领。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蔡锷与云南讲武堂总办

57、李根源等革命党人在昆明起义响应,组织了“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蔡锷任军都督。1913年,袁世凯调蔡锷入京,任参政院参政、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职,并授以将军府昭威将军。1915年,袁世凯帝制野心暴露,蔡锷潜出北京,到云南组织护国军,出兵讨袁。他抱病亲率护国军第一军入川,与袁世凯军激战于四川泸州、纳溪等地。护国战争胜利后,蔡锷出任四川督军兼省长。1916年,蔡锷因积劳成疾,赴日治疗,11月8日病逝于日本福冈大学医院,终年34岁。曾国藩简介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53年初奉命帮办团练,1854年湘军练成,自衡州出师东下进攻太平军,获胜于湘潭、岳州。185

58、4年10月湘军攻陷武汉,1858年攻陷九江。1860年8月授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次年9月湘军攻陷安庆,11月曾国藩奉命节制苏、皖、赣、浙四省军务。1864年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1865年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起义。1867年授大学士。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9月复调回两江。1872年3月,病死于两江督署,谥文正,终年61岁。胡林翼简介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湖南益阳人。1836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旋授编修,充江南副考官,捐升知府。1854年擢贵东道员,率勇赴湖北、湖南参加镇压太平军起义。1855年1月,

59、胡林翼带勇配合曾国藩湘军攻打江西九江、湖口。不久调任湖北布政使,率部回援武昌,并署理湖北巡抚。1856年12月,胡林翼以攻破武昌实投湖北巡抚,随即以湖北为基地,全力支援曾国藩的作战。1857年,胡林翼与湖广总督官文派兵援安徽庐州(今合肥),次年又同官文派兵攻打安庆,进图庐州。1859年初出驻黄州,整理军务。次年败大平军于小池驿等地。1861年1月移营大湖,旋因太平军陈玉成部入鄂,派兵回援武昌,并派兵助攻安庆。6月太平军李秀成部攻入湖北,连下通山、兴国、大冶,武昌岌岌可危,胡林翼亲率所部回救。9月30日,胡林翼在武昌呕血而死,谥文忠,终年49岁。全书共分十二章:第一章将材第二章用人第三章尚志第四

60、章诚实第五章勇毅第六章严明第七章公明第八仁爱第九章勤劳第十章和辑第十一章兵机第十二章战守曾胡治兵语录前十章为治军问题主张选将要慎重,为将要智勇兼备,练兵要严格。后两章兵机、战守为战略战术问题讲究持重谨慎。主张“简练慎出”,无充分准备不轻言战。以后发制人为主,又注 意抢占先要以求先制,重视以主待客持久待变,提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战法重奇正。防守强调掌握重点,进攻重机宜,行止重谨慎。曾胡治兵语录曾胡善于从历史和现实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注意吸收和继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如治军方面的“为将之道,以良心血性为前提”;“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