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探究_第1页
学科融合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探究_第2页
学科融合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探究_第3页
学科融合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探究_第4页
学科融合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科融合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探究摘要:文章以提升专业能力为基石,以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社 会责任担当为抓手,提出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并重的“两 能力一责任”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融合度、课程资源“供给”与“需 求”对接、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良好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教学研 究与改革,以期培养出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 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责任、1一一、刖5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要培养能担当民 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提高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着力提升他 们的创新能力和社会

2、责任感1。在新时代新的开展契机下,开展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是必然的,长期固化下来的教育观念使得高校倾向于传 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虽然很多高校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了 实质性响应,但是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创新能力挖掘与培养, 以及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提升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o而这些能力 的培养与提升必然要追溯到专业人才培养中。工程管理专业是学科交 叉型专业,它融合了土木工程、管理、经济和法律四门学科,虽然学 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担当为抓手,在课程间的融合度、 课程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社会责 任感等方面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以期培养出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

3、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综合型高 素质人才。生对各学科知识储藏充足,但缺乏学科间知识的“发酵”,因此,在 解决综合实践问题时普遍感到专业能力匮乏。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学 科融合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两能力一责任”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 能力提升方面优化培养方案,苦练内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素质。 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基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深耕细作、开拓创新。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自身未来的多重角 色,如对职业的责任、对雇主和客户的责任、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等, 这些责任均归为社会责任。在这种“两能力一责任”三重目标的驱动 下,培养出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

4、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 的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二、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党的报告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投身创 新创业”。大学生是一批思维活跃、充满活力的年轻生力军,因此, 高校必然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如何将人才培养过程与 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是高校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内容。目前, 无论是本体的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本身,还是外生的资金支持、 师资力量、企业支持和政府制度等都开始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每 年的创新创业大赛如火如荼地举办。但是仍有相当局部学生认为创新 创业大赛或学科竞赛与自己无关。因此,还需要花大力气

5、、下狠功夫 将创新创业教育完全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高校培 养出能够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时代新人。大 学生作为筑梦人和圆梦人,其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等都影 响着新时代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工程活动从酝酿、规划、设计、实施 到运营等过程均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诸多关系3, 无不渗透着工程人员自身的价值判断。以往的工程管理人员基本处于 附属职业地位,即对雇主忠诚。新时代工程管理人员需要以维护职业 的独立来抵抗商业力量对工程职业的影响。工程管理人员应能够主动 思考工程各环节的道德价值和职业良心。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以立 德树人为己任,加强大学生工程

6、价值观的塑造,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 任担当。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传统问题分析工程管理专业是基于土木工程的管理类学科,其专业课程体系是由土 木工程、管理、经济和法律四门学科交叉而来。由于这四种课程体系 相对独立,任课教师分别来自土木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 院等不同学院,教师专业背景完全不同,教学重点和教学案例等都是 基于自身专业背景设计。而工程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基于土木工程技术 的管理规律和工程技术活动的管理问题,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但各 任课教师难以突破自身专业背景,无法以土木工程学科内容作为切入 点,并结合土木工程展开教学,导致各学科课程相互孤立,学生对于 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难

7、以揉为一体。由于各专业课程间融合度较低, 从而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形成,也导致学生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较弱,毕业后存在职业适应能力差、适应期长等突出问 题。四、工程管理专业“两能力一责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针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人所在团队对华南理工 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四所高校的工程管理 专业骨干教师、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近百人进行访谈。经过梳理,主 要从提升“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方面强化 培养,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一)提升“专业能力”1.增强课程间的融合度。针对各学科课程间孤立现状,将课程内容设 置、教材编写和实践过

8、程进行整合,增强课程间的融合度。首先,在 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由专业负责人作为召集人,邀请各学科课程负责 人,教研并梳理工程管理专业的系统性,讨论不同学科课程的关联以 及上下游顺序。对于不同课程知识点的交叉和重叠问题,比方课程“工 程工程管理”和“工程施工组织”关于工程进度、本钱的知识点是相 近的,课程“土木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关于施 工图造价是重复的,课程“经济法”和“土木工程法律法规”存在交 集等,进行拆分、整合到某一课程中,节省的学时用于增加拓展课程, 并鼓励教师增开与时俱进、与行业进展相结合的拓展课程。逐渐实现“法定课程”向“师定课程”转变,实现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有效融

9、 合。其次,在教材编写方面。根据各课程拆分与整合情况,成立跨学 科、跨专业交叉融合教学团队,比方土木工程学院的主讲教师分别与 经济管理学院、法学院等主讲教师形成团队,土木工程教师在案例选 择、场景设计和案例分析等方面予以支持,必要时采用课堂客串形式, 解决教师受限于专业背景的难题。及时整理相关教学成果,编写面向 工程管理专业的管理学工程工程管理等教材,对于受制于教 材的师生来说,无疑减轻了 “教”与“学”的压力。这种模式提高了 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不同课程间的融合度,更好地促进了学 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提升。最后,在实践教学方面。实践教学主 要表达在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两局部。课程设计以

10、工程经济、工程施 工组织、工程工程管理、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设计为支撑,确保学 生通过课程设计能够在工程管理的认知判断和管理决策方面灵活运 用、触类旁通。专业实习主要按照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由 浅入深的顺序推行“校企合作、在岗实习”,较大范围实现校内校外 联合指导纵向一体化。尤其对生产实习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以往生 产实习时长为四周,需要在教学计划中腾出四周空档时间供学生集中 实习。改革后学生分批次利用第五、六学期的课余时间包括周末开展 断断续续、但为期一年的实习。这种做法既防止了实习场所容量有限, 无法短期内接纳全部学生的窘境,也拉长了学生的实习时间,学生能 够目睹建筑产品各个生产阶

11、段,对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 理解4。并且学生也有充足时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实 践教学提高了课程间的融合度,也实现了学生对建筑产品生产从感性 认识向理性判断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转变。2.实现课程资源“供给” 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基于学生个性化开展需要,工程管理专业设 置了不同方向模块供学生选择。如学校提供了趣味多样的公共选修课、 A系列课等,学院提供了较多专业拓展选修课。但是课程“供给”与“需求”的对接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学生为了到达毕业要求,通 常在大一或大二就修满了选修课学分。多数学生选课时,盲目从众、 趋易避难。如学校公共选修课与某专业必修课重叠时,为了容易过关,

12、并快速完成选修学分任务,在修完专业必修课之后,再重复性选修课 程名称相近的学校公共选修课。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管理学”课 程是专业必修课,学生拿到学分后,再在学校公共选修课中重复性地 选修“管理学概论”课程。这种任务型学分的做法只是把学分收入囊 中,并未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就要求学校在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 的同时,花更多精力从“供”“需”对接角度指导学生选课,与学校 课程资源库建设初衷相契合5。其次,较多学生尤其是大一、大二学 生对未来的学习规划普遍迷茫,对未来职业开展方向不清晰,也缺乏 思考,因此把所有的选修学分都用在了养鱼、养花和音乐欣赏等群众 课程上,能按照专业拓展选课的学生较少。当然

13、,这种多领域体验无 可厚非,但把所有选修学分均用来选择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课程,在很 大程度上也与学校以拓展学生专业知识与个性开展而建设公共选修 课程资源的初衷相违背。学科融合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最后,公共选修课资源库的多样性是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和个性发 展的基础,但是数量丰富并不等于内容丰富。因此,学校的“供给” 很丰富,但是学生的“需求”却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况。这 样,多领域的广泛体验与有重点的指导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 院系和专业需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送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等,并及 时向学生提供专业拓展与个性开展的咨询、诊断与指导,让学生学会 选择,实现“供给”与“

14、需求”的精准对接。(二)培育并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依托实训中心和专业实验室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迈过门槛,从纯 粹的学生身份变身创业者。创新创业教育不应是针对局部的教育,而 应面向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的覆盖面要广,能惠及大多 数个体。目前,学校每年设置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三个层级的大学生 创新创业梯队,进行逐级培养,鼓励创新创业团队不断创新,提升学 生团队合作能力。团队成员在团队合作中共同研讨、相互启发,将专 业知识升华、延展,增强学生对未知的探索能力,提高整体创新能力 和综合素质。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过程,突出学生的

15、中心地位, 让学生动起来、忙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积 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通过丰富多样的学科竞赛,多维度拓 展学生专业知识面,提升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提高学 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科竞赛不仅仅是一次比赛,更重要的 是鼓励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组建知识互补型团队,共同解决综合性实 践问题。成员之间经过磨合和思维碰撞产生创新火花,共同挑战工程 实践难题,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产生必胜的信念。学科竞赛也成为提 高学生创新性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助推器。最后,创新创业竞赛和学 科竞赛并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部。目前,局部学生对创新创业竞赛 和学科竞赛的追捧,很大程度上是

16、由于获奖后不管学生还是指导教师, 都享有获奖带来的福利。因此,要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必须从 功利性转变为育人性教育模式。创新创业竞赛和学科竞赛对于提升创 新创业能力固然重要,但并不能以获奖作为甄别学生优劣的标准,更 不能简单统计学生参加了多少次竞赛、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有多少项 创新创业工程立项和获得多少创业基金,来衡量学生的价值,或者以 这些指标作为指导教师绩效考核或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这种功利性 考量扭曲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三)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随着各类工程日新月异的开展,尤其是巨型工程日益增多,对社会、 生态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巨大,越来越多的工程问题随之涌现出来。工 程问题

17、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得人类开始反思:经济开展离不开良 好的生态环境,恶劣的生态环境将使经济开展难以为继,即使经济发 展了,也不具备可持续性。”将公众的平安、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 已是国际工程界普遍遵守的原那么6。这对工程专业人员提出了明确要 求:一方面,要求工程专业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 另一方面,要求工程专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担 当。工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并不能与生俱来,必须通过教育和培养 来造就和提升。作为培养未来工程师的高等学校,在提升学生专业能 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工程价值观,使他们 在工程实施中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推开工程与社会、工程与 自然、工程与科学技术等之间的协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开展。为此, 在工程管理专业内增设“工程伦理学”或“工程师职业道德与责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