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古代汉语册例句_第1页
吉大古代汉语册例句_第2页
吉大古代汉语册例句_第3页
吉大古代汉语册例句_第4页
吉大古代汉语册例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漢語講義2007級中文、新闻、广告、体育新闻专业(2008年第一學期)唐山李柘梓珺木石述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笆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小雅雨无正“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召南行露二章“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三章“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关雎:“寤寐求之”,国语晋语一:“归寝不寐”;孟子公孙丑上:“

2、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庄子知北游:“言未卒,齧缺睡寐。”左传宣公二年:“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週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召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而倾鄙悃,统希鉴原。左文公十五年“诸侯五年再相朝”谷隐公九年“八日之间再有大变。论语“吾自卫反鲁”。孟子“则必厌酒食而后反”。1、身)说文:,躬也,象人之形。论语乡党:“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九歌国殇:首身离兮心不惩。)身体。2、体说文

3、:“体,总十二属(顶、面、颐、肩、脊、臀、肱、臂、手、股、胫、足)之名。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3、颜色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TOCo1-5hz4、眼史记刺客列传“(聂政)自皮面,决眼。”史记伍子胥传:“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元稹谴悲怀“唯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历代名画记“画龙点睛”不说“画龙点眼”。5、脸白居易咏王昭君有“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6、脚说文:“脚,胫也。”墨子明鬼:“读中里徼之辞,未半也,羊起而触之,折其脚。”司马迁报任安书:“孙子膑脚,兵法修列。”7、趾尔雅释言:“趾

4、,足也。”郭璞注:“足,脚。”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毛传:“趾,足也。”诗豳风七月:“四之日举趾”左传定公四年:“灵姑浮以击阖庐,阖庐伤将指,取其一屦。”杜预注:“其足大指见斩,遂失屦,姑浮取之。”杨伯峻注:“古手足指皆曰指,足以大指为将指,手以中指为将指。”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晋左思吴都赋“耳目之所屗该,足趾之所不蹈”。方言卷一“坟,地大也。青、幽之间,凡土而高大者谓之坟。”诗周南汝坟:“坟,大防也。”礼记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坟。”郑玄注“土之高者曰坟。”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注“瓦,纺砖。”说

5、文“诛,讨也。”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诛?”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汉书王莽传“恶不忍闻,罪不容诛。”说文“赏,赐有功也。”韩非子奸劫弑臣“圣人之治国也,赏不加于无功,而诛必行于有罪者也。陶潜移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汉书路温舒传“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绸)内(纳)之。”鲁迅华盖集可惨与可笑:“刀笔吏式的深文周纳”。孟子告子上:“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尚书说

6、命“若作羹,尔惟盐梅。”史记“吾翁即尔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说文宀部“向,北出牖也。从宀,从口。诗曰塞向墐户。”说文“在墙为牖,在屋曰窗”,徐灏说文注笺“股者前堂后室,室之前为牖,后为向,故曰北出牖,象形。”豳风七月“穹窒薰鼠,塞向墐户。”1、引说文弓部“引,开弓也。从弓丨。”孟子尽心上孟子梁惠王上史记项羽本纪战国策赵策三2、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项羽引兵,西屠咸阳。说文弓部“发,射发也。从弓,癹声。孟子公孙丑上“射者正己而后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暮见火举而俱发。庄子秋水“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战国策楚策四孟子告子下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项羽本纪

7、孟子梁惠王上杜甫立春诗论语述而论语为政3、责说文贝部“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舜发于畎亩之中。”“韩信使者至,发书。”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忽忆两京梅发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责,求也。从贝,朿声。”王筠说文句读责,谓索求负家偿物也。”:“秦军引而去。”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宋多责(ze)赂于郑。”躬自厚而薄责人”。“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说文习部“习,”,从羽从日,谓禽鸟晴日论数飞也。从羽,白(自)声。”甲骨文作学飞。本义是鸟反复练习飞翔,屡飞。礼记月令“鹰乃学习”,由此引申出练习、温习

8、。语学而“学而时习之”引申为熟悉,通晓。战国策齐策四“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再引申为习惯。论语阳货5、权说文木部“权,黄华木也。从木,木,而是反常,即权变。孟子离娄上一个常用意义是秤铊,用作动词指称量。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权,然后知轻重。”实际“权”的本义应为“秤铊”雚声。一曰反常。”“权”字文献常用意义不是黄华“南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另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称之。”孟子梁惠王上,用作动词指称量。称量要根据一定的标准战国策齐策四“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左传昭公二十年左传桓公十三年论语卫灵公战国策赵策三孟子公孙丑下4、习和法度,而依法办事则是行使权力,故

9、引申有“权力”意义。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行使权力要因时因事制宜,故又引申为权变。由权变引申为权诈。战国策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这五个意义自成系统,位置和次序不可更易,它们同说文所谓的本义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就不可拘泥说文的说解,而要以文献语言中存在的词义为依据。6、长说文长部“长,久远也。从兀,从匕(化)。兀者,高远意也,久则变化。亾(亡)声。者从倒亾也。,古文长,亦古文长。”甲骨文长字作、等形,与说文所引古文相近,像人的头发长。头发最容易长长,所以用它表示长短的“长”,引申为时间的长久,又引申为生长的“长”,

10、长者的“长”,尊长的“长”词的引申义近引申义是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如“过”字,说文辵部“过,度也。从辵,咼声。本义是走过、经过。孟子梁惠王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引申为超过,胜过。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又引申为过分。论语先进“过犹不及。”再引申为过错。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是离本义最近的引申义,由本义生发出来,属于直接引申义;是远引申义,是两次引申的结果,属于间接引申义。词义引申有三种方式:1、并列式也叫辐射式引申,是以本义为中心,并列引申出几个意义。这些意义都是本义的直接引申。如“节”字,说文竹部“节,竹约也。从竹,即声。

11、”段玉裁数文解字注“约,缠束也。竹节如缠束之状。”本义是“竹节”。史记龟策列传“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引申为竹制的符信。汉书张骞李广利传“骞持汉节不失。”又为植物枝干交结处,如木节。周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又引申为动物骨骼交结处,如骨节、关节。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又引申为气候的寒暑交接,如季节。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又引申为人的节操、气节。左传成公十五年“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又引申为社会政治方面的礼制法度。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又引申为生活方面的节俭、节约。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又引申为音乐的节拍、节奏。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扬

12、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以上八个意义都是从“节”的本义引申出来的。图示如下:木节骨节季节f/符节J竹节(本义)T节操/八节奏节约礼节2、递进式也叫连锁式引申,是以本义为起点,一个接一个地引申出新意义。只有离本义最进的意义是直接引申义,其他都是间接引申义,而且一个比一个离本义远。如上文讲到的“习”字、“过”字。图示如下:习:屡飞(本义)T练习T熟悉T习惯过:经过(本义)T超过T过分T过错3、综合式是以上两种方式的交互使用,既有单向引申,又有多项引申。最常见的引申是综合式引申,纯粹的辐射式引申和连锁式引申是不多见的。如“朝”字,说文“朝,旦也。”甲骨文作“、等形,像太阳已经从草丛或树林间升起来,

13、而月亮正在落下,是早晨的时候。所以其本义是早晨。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朝夕不暇。”引申为在早晨拜见君主,即朝见。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将朝王。”引申为朝见君主的地方,即朝廷。论语公冶长“赤也,束带立于朝。”引申为朝代。杜甫蜀相“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个引申链是很清楚的,属于连锁式引申,图示为:朝:早晨(本义)T朝见T朝廷T朝代但由“早晨”引申出的意义还有以下四个:韩非子有度“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东方)管子立政“孟春之朝。”(初始)诗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天、日)管子轻重乙“天下之朝夕可定乎?”(海水定期涨落,朝曰潮,暮曰汐。)早晨日出东方,故有“东方”意义;早晨是

14、一天的开始,故有“初始”意义;从早晨扩大到整个白天、一天,故有“天、日”意义;海水早晨涨起,所以叫“潮”,后代加水以别之。加上“朝见”这个意义,以上五个意义都是由“早晨”这一本义生出的,也属于连锁式引申。由“朝见”引申出的意义除了“朝廷”外,还有以下六个意义:国语鲁语下“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子女早晨向父母请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拜见)李白江西送友人之罗浮“桂水分五岭,衡山朝九嶷。”(朝向,对着)吕氏春秋直谏“(荆文)王得丹之姬、媱,朞年不听朝。”(朝政)白居易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治理朝政)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归附)

15、这六个意义中有五个是直接从“朝见”再引申出来的。由“臣下朝见君主”引申为“子女早晨向父母请安”;又引申出“拜见”;又引申出“朝向,对着”;由于臣下早朝见君时君主坐北朝南,臣下相对而立,谈论国家大事,故又引申出“朝政”。这几个引申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可见“朝”的引申系统应该是:/东方/早上省亲/初始/拜见朝:早晨(本义)7朝见T朝廷T朝代潮汛朝向7归附日天朝政7治理朝政三、词义引申的理据一个词义由甲引申为乙,不是无缘无故的,而要有一定的理据。一般说来,词义引申的理据不外以下两种情况:1、相关的引申:事物之见的相互联系,往往成为词义引申的缘由。(1)时空:“间”字本作“閒”,“间”是后起字。说

16、文“閒,隟(隙)也。从门,从月。”徐锴曰:“大门当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閒隙也。”“间”的本义是缝隙,本像两门之间的窄缝,故有“间隔”、“间距”义,引申为时间的短暂。列子黄帝“立有间,不言而出。”閒:1音jian,去声。夹缝,间隙。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閒而闚其夫。引申为置身其中,参与。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閒焉?又为间隔,间断。战国策齐策一:时时而閒进。又为抄小路,抄近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閒至赵矣。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间”。2、音jian,去声。离间,挑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之閒言曰。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间

17、”。3、音jian,去声。副词,偷偷地,暗暗地。战国策赵策三: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TOCo1-5hz閒入邯郸。史记陈涉世家: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间”。4、音jian,平声。中间。论语先进:摄乎大国閒。之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间”。5、音xian,阳平。闲着,无事可做。孟子公孙丑上:今国家閒暇。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闲”,但不能作“间”。闲:1栅栏,养牛马的圈。汉书百官公卿表:又龙马闲驹。引申为道德的范围。论语子张: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2、防止。周易乾卦:闲邪存其诚。3、熟练,熟习。大雅卷阿:君子之马,既闲且驰。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娴”。4、安静,镇静。淮南子本经:闲静而不躁。

18、引申为文雅,不俗气。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娴”。5、清闲、空闲。韩愈进学解: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这个意义本作“閒”。今辨在“清闲”意义上,“闲”与“閒”同义。但在唐诗中,许多“闲”应作“安闲”解,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上古本无“间”字,后代凡作“间”的,上古都作“閒”,有些古籍如史记有的版本将“閒”作“间”,那是后人妄改或传刻之误。引用语料时不可不慎。后代于“閒暇”的“閒”仍作“閒”,于“閒隙”的“閒”改作“间”,以示区别,这就是汉字学上常讲的区别字或分化字。所谓分化字,是指古代的用字,随着字与词的矛盾的调节,有的在后来还会有一个发展变化,即产生分化

19、。一个字由于承担的职能太多,后来分成两个或数个字,分别承担不同的义项,这些职能分细的字叫分化字,原来职能未分的字叫母字或原字。分化字与母字相对。多是增加或改换义符、声符,造出分化字。如北:背;辟:避等。分化的原因是文字记录词分工精密化的要求。分化的手段有:a增加義符:弟:悌;取:娶;禽:擒;共:供;竟:境;責:債b改換義符:說:悅;唱:倡;錯,措c增加聲符:晶:曐(星)d改換聲符:潦:澇;食:飼;e在原來的字形上改變寫法:陳:陣;在:太;不:丕由原字分化出的新字,只承担原字许多职务中的一个,其余仍由原字承担或继续分化。这样,在某种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就叫古今字,现在人们在注解时常用“后

20、来写作某”的形式。异体字则不是原字分化的结果,它们只是由于语音和意义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形体不同的字。分为:A构件位置不同:秋:秌;够:夠;惭:慙;蚊:蟁;睹:覩B构件成分不同:a意符不同:敕:勅;遍:徧;迹:跡b声符不同:裤:袴;线:線;蚓:螾c造字方法不同:伞:繖;泪:淚;渺:淼(2)动静:就是变换词性。这是古汉语里能量最大一种引申。“城”本指城墙,引申为“筑城”;“封”本指“培土树木”引申为“疆界”;“间”由“嫌隙”引申为“离间”;“权”由秤铊引申为“称量”等等。此外尚有反正、因果、施受、虚实等,我们就不多说了。2、相似的引申相关的引申强调的是事物内在必然的联系,相似的引申

21、强调的是事物外部偶然的联系。(1)形貌“斗”本为舀酒的器具,诗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耇。”“箕”本为簸箕,汉李尤箕铭“箕主簸扬,糠秕乃陈。”但是它们都用为星宿名。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这里的“斗”指南斗六星,因为箕宿在南方,南斗在箕北,所以说“维北有斗”,南都斗之柄常年指向西北,而且高于魁(斗身),所以说“揭”(高举)。箕宿四星的第二、三两星距离较近,像舌头向里缩,所以说“载翕(收敛)其舌”。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寒蝉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隋书天

22、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云:“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廿八宿:1、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2、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3、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4、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TOCo1-5hz“七月流火”出自诗豳风七月;“三星在户”出诗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三星”是参宿三星。夏历三月黄昏,三星在天。“月离于毕”出诗小雅

23、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遑他矣。”尚书洪范伪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毕为西方白虎七宿之一,箕为东方苍龙七宿之一。“龙尾伏辰”出左传僖公五年:“对曰: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賁賁,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焞火中,必在是时也。”七政或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金是太白、启明、长庚;木是岁星;水是辰星;火是荧惑;土是镇星或填星。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从勺口至勺柄)。紫薇垣,天子之位。(2)性状如“节”字。(3)情态如“习”字。(4)功能如“右、左”字。史记孝文本纪“右

24、贤左戚,先民后己,至明之极也。”三、词的通假义1、通假字(1)通假与六书假借的区别:(2)通假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2、通假义(一)异词同字: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乙: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甲:战国策齐策“形貌昳丽。”乙:甘薯疏序“丽土之毛。”甲: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乙:木兰诗“唯闻女叹息。”(二)异字同词:甲: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

25、河边。”乙: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甲: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乙:记王忠肃公翱事“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丙:李愬雪夜入蔡州“遂开门纳众。”甲:赤壁之战“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乙:黄生借书说“然则吾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余乎?”三、閱讀古書(包括研究)所需的工具書:說文解字、爾雅、廣韻、經籍纂詁或古故訓匯纂、經傳釋詞等。初學實詞方面可參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辭源、漢語大詞典;虛詞可用何樂士古漢語虛詞通釋或古漢語虛詞詞典、楊伯峻古漢語虛詞、楊樹達詞詮等。墨子一、解题(一)墨子的爵里及生卒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附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人,或

26、曰在其后。墨子的爵里,历史上有鲁人说、宋人说、楚人说三种。1、鲁人说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高诱吕览注。2、宋人说持此观点的有晋葛洪神仙传、李善文选注、杨倞荀子注等。3、楚人说持此观点的有毕沅墨子注序、武亿授堂文钞墨子跋等。墨子贵义云:“墨子南游于楚”,“墨子南游使卫”。吕氏春秋慎大:公输般将以楚攻宋,子墨子闻之,起自鲁,十日十夜至郢”墨子贵义曾云:“道不行不受其赏,义不听不处其朝。”梁启超先生说:“墨子始终是个平民,没有做过官的。”(墨子学案3页,上海书店,1992)淮南子要略认为墨子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发现“其礼烦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于是“背周道而用夏政”。

27、庄子天下:“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墨子所提出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是墨子关于社会政治、经济、伦理、哲学、宗教、文化及军事的十大命题。毕沅根据史记考证为周赧王二十年还在世;孙诒让认为生于B.C468年,卒于B.C376年;梁启超认为生于周定王元年至十年间(B.C468B.C459),卒于周安王十二年至二十年间(B.C390B.C392)(见墨子年代考);任继愈认为约生于B.C480,卒于B.C420。二、流传版本墨子的作者,历来亦是聚讼纷云的问题。有以下几种说法:1、以鲁胜墨辨叙(见晋书鲁胜传)、毕沅墨子注、孙星衍墨子后叙(见毕

28、沅墨子注)等为代表,认为是墨子本人所作;2、以汪中述学、孙怡让墨子閒诂、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钱穆墨子、吕思勉墨子解题、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等为代表,认为是墨子的后学者所编订;3、梁启超墨经校诂认为“经上下两篇,半出墨子自著”,“经下或墨子自著,或禽滑釐、孟胜诸贤补续,未敢悬断。”4、杨宽墨经哲学认为墨子自著“墨经原始,只今经上篇”,“经下一篇,当辩难时,某派之领袖所作,其徒以之为与辩者相辩之本者,故亦尊之为经,为别于原始原诵之墨经,乃以俱诵之墨经为经上,而以之为经下。”目前学术界前沿学者多支持杨说,我们课本则采用了第2种说法。墨子易见的传本及注本如下:1、墨子,十五卷,正统道藏本、四库全书本、四部

29、丛刊本;2、墨子注,毕沅著,乾隆四十八年经训堂丛书本,这是最早的注本;3、墨子平议,载俞樾诸子平议,中华书局1954年版;4、墨子閒诂,孙诒让著,1986年上海书店据世界书局本影印,该本最详审、最善;5、墨经校诠,高亨著,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6、墨经校释,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年版;7、吴毓江墨子校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该书参考了二十余种注本,极便初学。三、说解非攻上(一)今有一人,入人园圃毕云:说文云:“园,所以树果;种菜曰圃。”(二)窃其桃李窃:1、偷。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2、副词,偷偷地,暗暗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窃载与之齐。3、谦词。表示自己的话不一定

30、对,自己的行为不一定做得对。战国策赵策三: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盗:1偷。荀子不苟:盗名不如盗货。引申为名词,指偷东西的人。论语颜渊:季康子患盗。引申为暗中从事活动的人。左传宣公三年:使盗杀子臧于陈、宋间。偷:1不厚道。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引申为怠惰。荀子王制:使百吏免(通勉)尽而众庶不偷。2、苟且。楚辞卜居: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3、偷盗,这是后起的意义。淮南子道应:楚有善为偷者,往见曰:“闻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贼:1残害,伤害,杀害,败坏。左传宣公二年:使鉏麑贼之。孟子梁惠王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引申为名词,败坏者。论语乡党:乡愿,德之贼也。又引申为违法

31、乱纪的人。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境,反不讨贼。又特指强盗。柳宗元童区寄传: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2、狠毒,残暴。史记游侠列传: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3、邪恶的,不正派的,这是后起的意义。金瓶梅词话二八回:敢是你贼头鼠脑,偷了我这双鞋去了。今辨用于动词时,上古“盗”字只指偷东西;“贼”字指毁害。用作名词时,“盗”一般指偷东西的人;“贼”指乱臣。此二字上古的意义几乎正好相反,强盗可以称盗(如盗跖),但偷东西的人决不称为“贼”。(三)众人闻则非之闻:1听见。孟子梁惠王上: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卒闻汉军楚歌。特指皇帝听到。报任安书: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2、名词,指社会

32、上传闻的事。报任安书: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引申为知识,见闻。论语季氏:友直、友谅、友多闻。3、读去声,名望,声望。大雅卷阿:令闻令望。引申为著名,著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勇气闻于诸侯。赠孟浩然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4、用鼻子闻(后起意义)。李商隐和张秀才落花有感:扫后闻更香。听(聽):1用耳朵去接受声音。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引申为听从,理会。史记李斯列传: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言。2、允许,同意。吕氏春秋知士:静郭君辞,不得己而受,十日谢病,强辞,三日而听。引申为听凭,听任。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后汉书孝殇帝传:赐下贫、鳏、寡、独不能自存者,及郡国

33、流民,听入陂池渔采,以助蔬食。3、治理,判断。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个意义一直延续到后代,如:垂帘听政。特指处理诉讼。今辨“听”指主动用耳朵感受外界的声音;“闻”则是外界的东西传到自己的耳朵里。“听”由主动地了解,引申出主动从事(治理、处理等),“闻”没有这个意思。“听”不一定是听见,“闻”必听见,这一点与“视”与“见”的关系一样,所以礼记大学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则:作为虚词,“则”可以作副词,而更多是作为连词。1、(1)副词,相当于“就”,用于判断句,往往以副词兼连系性动词的作用。小雅十月3、作连词,一般用于复合句,上句表原因或情况,下句表结果。左传昭公二

34、十年: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大学: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之交:曰予不戕,礼则然矣。(2)连词,用于加强语气。2、作时间副词,相当于“即”军遇。孟子离娄下: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左传成公十三年: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表前后时间接近。汉书项籍传: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4、作连词,用于等立并列句,表对待关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不译。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5、作承接连词,在刚刚发现某事已经如此时使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6、用作反接连词,早期有,后代不用。左传昭公三年:寡人愿侍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

35、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7、用如假设连词,但三国以后极少用。庄子逍遥游: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四)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何”字下当脱一“故”字。下文“是何故也”、“此何故也”皆有“故”字,按照其辞例,可证“此何也”为“此何故也”。以:“以”字在古书中的用法最多最灵活。即使作为实词,也有几种用法:1、名词,原因。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2、动词,用、以为。战国策韩策三“昔齐桓公九合诸侯,未尝不以襄王之命。”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以”字作虚词最复杂:1、作指示代词: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这是)2、作疑问词,用于“于

36、”字下,唯见于诗经。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哪里)3、程度副词,太或过。史记伍子胥列传“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仇,其以甚乎!”4、作介词,介出工具、方法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醒,以戈逐子犯。”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字的宾语可以省略。论语微子“明日,子路行以告。”孟子滕文公上“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5、作介词,表示动作的缘由、动机。老子“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6、作介词,表示主动者所凭借的身份或情况。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孟子梁惠王上“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7、作介词,介绍论事的标准,相当于现代汉语

37、的“以,而论”。TOCo1-5hz左传宣公四年“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公羊传隐公元年“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去疾:人名。適子:嫡子。適、适不是繁简关系,适读“阔”,春秋时有南宫适,见论语宪问。“立子”立继承人也。8、与“已”同,表事情完成。国语晋语“从者将以子行,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吕氏春秋情欲“身以困穷,虽后悔之,尚将奚及?”9、作介词,相当于“自、从”,上古不用,两汉文献见之,魏晋以后无。史记赵世家“以吾观之,必不久矣。”汉书西南夷传“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10、连词“而”。国语晋语“狐偃惠以有某,赵衰文以忠贞,贾佗多识以恭敬。”11、相当于现

38、代汉语的“与”。论语为政“季康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劝:努力。12、“以”作连词,可表示事情的结果、动作的目的或程度等。汉书息夫躬传“昔秦繆公不从百里奚、蹇叔之言以败师。”(表结果)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表才智的程度)13、“以至”组成固定词组,是“从,到,”的意思。吕氏春秋求人“观于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凡十二世。”14、“以是”、“以故”、“以此”都是固定词组,相当于现代汉语“所以”。庄子养生主“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人的形体都有一双脚,因此知道那是自然如此,不是人为的。(五)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39、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孙诒让墨子閒诂于“以亏人愈多”下注曰“依下文,当有苟亏人愈多五字”这一见解很有道理。下文“至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又云“至杀不辜人也,,此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可见前后三节都是辞例基本相同的排比句,故孙氏据以校补“苟亏人愈多”五字。是1正确的,合理的。孟子尽心下:自以为是。2、代词,这。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南冥。3、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所以”,但用于“由是、是以、是故、是用”等固定词组的时候多。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寡人一乐之,是欲禄之以万钟,其足乎?”

40、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与战于境,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息:息国。左传成公三年“不穀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宣:宣布(这件事)。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前出师表“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4、“是”作结构助词,无意义,只起动宾结构倒装的语法作用常与“惟”字连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恶,惟力是视。”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惟利是视。”5、系词。史记刺客列传:此必是豫让也。关于系词“是”在现代汉语中,通常认为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是”。系词是在判断句中把名词性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如:他是大学生。当“是”作系词时,后面必须是名词

41、性谓语,否则就不是系词,如:他实在是很爱你。如果缺乏主语,一般也不能当作系词,如:是我忘了。在现代汉语中,判断句通常都有系词,少数情况下可以不用系词,如:鲁迅,绍兴人。在古代汉语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需要系词就可构成判断句。如:论语子张: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易乾卦文言: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幹也。汉书艺文志:蓍龟者,圣人之所用也。上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以“也”字煞尾,有时主语后可以代词“者”复指,有“者”复指,句尾可不用也。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者,高祖天下。有时“者”、“也”都可不用。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

42、卿,赵人。这是两种比较特殊的情况。上古时代汉语没有系词。“是”由指示代词变成系词,原因是上古汉语中主语后面往往用代词“是”复指主语,然后再加判断语。主语可是一个或几个词,也可是一个或几个句子。如: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孟子公孙丑下:千里而见王,是予之所欲也。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西汉末东汉初。论衡中有很多“是”作系词的例子:海外西南有珠树焉,察之是珠,然非鱼中之珠。(说日)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死伪)第二句左传宣公十五年作:“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可见上古汉语是没有系词的。系词句有三个标志:1、摆脱语气词“也”,“是”在句中必不可少,不是可有可无。例: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

43、知有汉,无论魏晋。世说新语贤媛:贾充前妇是李丰女。高僧传佛国澄传:佛是外国之神。坛经自序品: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2、系词“是”可被副词修饰。例:世说新语贤媛:“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世说新语术解:“后有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3、系词“是”前可加否定词“不”。例:伍子胥变文乙:“余今不是仵加之子,亦不是避难之人。”“是”作系词以后,产生了多种用法,其中之一便是承认或否定某一事实。例:水浒传五十五回:“昨夜晚,是有这般一个人挑着个羊皮匣子过去了。”由承认后来又产生了变相的让步式,这一变化比较晚。例:红楼梦九十六回:“奴才说是说了,还得太太告诉老太太,想个万全的主意才好。”兹

44、“兹、滋”意义相同。“兹”在课文中是“更加、愈益”的意思。孙诒让墨子閒诂“兹、滋古今字。详尚同上篇。”墨子尚同上“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益兹众。”孙诒让云:“说文艸部云兹,草木多益。水部云滋,益也。古正作兹,今相承作滋。”“兹、滋”古今字,用作程度副词。愈1、病好了。孟子公孙丑下“昔者疾,今日愈。”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瘉、癒”。2、胜过。论语公冶长“女与回也孰愈?”3、副词,更加、越发。庄子列御寇“所治愈下,得车愈多。”今辨在“更加、越发”意义上与“愈”相同的还有“尤、弥”。分辨如下:尤1、罪过,过失。论语为政“言寡尤,行寡悔。”弓I审为“归罪,怨恨”论语宪

45、问“不怨天,不尤人。”2、优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3、特别、格外,更加。史记刺客列传“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弥1、满。楚辞离骚“芳菲菲其弥章。”2、副词,更加。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弥”简单地表示“更加”,“愈”则表示事物进一步的发展。“尤”则表示在同类事物中特出,只表示质量上特别好或特别坏,不表示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不能说“弥美”或“愈美”。六)其不仁又甚于攘人犬豕鸡豚“仁”字当作“义”字。孙诒让墨子閒诂所据之本作“其不仁义又甚于攘人犬豕鸡豚”,自注云“依上下文,此句疑不当有仁字。”此句上文云“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下

46、文云“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可证此句“仁”当作“义”。(七)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也”字王力注“语气词,引起下文”,似牵强。“扡”字王力注“同拖,这里指拽下来”,似是。吴毓江墨子校注所据廿个版本中,明万历潜庵叙子汇本、明陈仁锡,诸子奇赏本作“扡”,日本宝历七年秋山仪校刻本作“把”。毕沅墨子注云:“抱,读如终朝三拕之拕,陆德明经典释文易音义云:褫,郑本作拕,徒可反,扡即拕异文。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二:“至杀不辜人也,抱其衣裳,取冠剑者,念孙案:也即扡字之误而衍者。”其说可从。孙怡让墨子閒诂云:“说文手部云:拕,曳也,淮南子人间训云:秦牛缺径于

47、山中而遇盗,拖其衣被。许(慎)注云:拖,夺也。拖即拕之俗。”王念孙所据本“取戈剑者”作“取冠剑者”,是,比“戈剑”近理。(八)今至大为攻国王力注“为,动词。攻国是动词词组作宾语用。”疑非,因为下文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毕沅、孙怡让均指明此夺“不义”二字,当从。为有陽平、去二聲。作實詞和連詞、語氣詞讀平聲;作及物動詞、介詞等讀去聲。作實詞有幾種用法:1、係詞“是”,例:孟子公孫丑上“爾爲爾,我爲我。”2、當“做”講。例:論語雍也“子游爲武城宰。”3、及物動詞“説明”。例:史記呂後紀“太尉(周勃)入軍門,行令軍中曰:爲呂氏者右袒!爲劉氏者左袒!”4、“有”的意思。例:

48、孟子滕文公上“夫滕,壤地褊小,將(作“也”講)爲君子焉,將爲小人焉。”做虛詞:、做副詞“對於、向、當”講。例:戰國策魏策“此其爲親戚兄弟若此,而又況于仇讎之敵國。”(對於)戰國策秦策“魏爲逢澤之遇,朝爲天子。”(魏與諸侯在逢澤會盟,向周天子朝覲)晏子春秋雜篇“爲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當)2、等立連詞“和、同”。例:漢書匈奴傳“屠耆單于使日逐王先賢揮兄右奧鞬王爲烏藉都尉各二萬騎屯東方以備呼韓邪單于。”(和)3、假設連詞“如果、假若”。例:列子說符篇“孫叔敖戒其子曰:爲我死,王則封女,女必無受利地。”4、作爲語氣助詞,有時表命令,有時表感歎,有時表禁止。表疑問時也有“爲乎”、“爲哉”連用

49、。例:論語子路“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古代君臣問對或大夫出使,有引詩、書的風氣,這在史傳中屢見不鮮。例:左傳宣公二年“(士季)稽首對曰:人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前引見大雅蕩,後引見大雅烝民)。又左傳僖公五年“(宮之奇)對曰:”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系物。”(周書早佚,所引分別見偽古文尚書之蔡仲之命、君陳、旅獒)。】史記衛世家“子路入,及門,公孫敢闔門曰:毋入爲也!”史記孫吳列傳“卒有病疽者,起爲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

50、,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爲?”呂氏春秋異寶篇“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爲乎?”莊子讓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爲哉?”5、時間副詞“將、會”,讀去聲。例:史記田齊世家“且天下立兩帝,王以天下爲尊齊乎?尊秦乎?”(會)三國志魏志呂布傳“術若破備,則北連泰山諸將,吾爲在術圍中。”(將)6、介詞,表所代,可譯爲“替”,讀去聲。例:論語雍也“季氏使閔子騫爲費宰。閔子騫曰:善爲我辭焉。”史記陸賈列傳“爲天下興利除害”。7、介詞,表所因,可譯爲“因爲,爲著”,讀去聲。例:禮記檀弓下“季孫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與子貢吊焉。閽人爲君在,弗內也。”8、介詞,表目的,可譯爲“爲了”,讀

51、去聲。例:孟子告子上“鄉(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9、介詞,表所向、所與,讀去聲。例:史記趙世家“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爲之泣,念其遠也,亦哀之矣。”史記五帝本紀贊“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蓋難爲淺見寡聞者道也。”10、介詞,介出施事者,讀去聲。例:左傳襄公十年“戰而不克,爲諸侯笑。”論語子罕“不爲酒困”。可用“爲,所,”格式表示,例:漢書霍光傳“衛太子爲江允所敗。”其賓語可省略,例:史記項羽本紀“若屬皆爲所虜。”11、助詞,表被動,讀去聲。例:左傳襄公七年“國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將爲戮矣。”韓非子飾邪“越王勾踐恃大朋之

52、龜與吳戰而不勝,身臣入宦于吳。反國,棄龜,明法、親民以報吳,則夫差爲擒。(九)若以此说往往:到某地去。例: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左傳宣公二年“晨往,寢門闢矣。”引申爲過去、從前。例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今辨】去、往、之、適、如、赴1、去【今析】離開。例:戰國策趙策三“今又內圍邯鄲而不去”。弓冲爲距離。例:孟子離婁下“地之相去也千有餘裏。”2、之1)到某地去。例:孟子梁惠王上“牛何之?”戰國策楚策四“莊辛去之趙”,上古漢語有“去之”的說法,但“去”字只表示離開某地,“之”表示到某地去,“莊辛去之趙”是說莊辛離開楚國到趙國去。2)指示代詞此、這。例:詩周南桃夭“之子於歸”,

53、莊子逍遙遊“之二蟲又何知?”3)第三人稱代詞,作賓語。例:孟子梁惠王上“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論語爲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4)介詞的。例:孟子梁惠王上“王道之始也”。3、適:【今析】1到某地去。孟子滕文公上“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出嫁。例:儀禮喪服鄭注:“凡女子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人曰適人。”)正巧,恰在此時。例:戰國策趙策三“此時魯仲連適游趙。”)通嫡,正妻所生。例:左傳文公十八年“殺嫡立庶。”4、如:【今析】1到某地去。例:左傳僖公四年“楚子使屈完如師。”)像什麼一樣。例:史記項羽本記“猛如虎,狠如羊。”)形容詞詞尾,表”的樣子。例:論語述而“子之燕居,申申

54、如也(很嚴肅的樣子),夭夭如也(很舒適的樣子)。”)如果。例: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連詞,或。例:論語先進“方六七十,如五六十。”5、赴:【今析】1奔向,投向。例:莊子秋水“赴水則接腋持頤。”特指投向危險的境地。例:荀子議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2)奔告喪事,後來寫作計。例:戰國策趙策三“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後往。周怒,赴于齊曰”。在去某地的意義上,之、如、適沒有區別,都可以帶賓語,可能是方言的不同。典籍中“之齊”、“如齊”、“適齊”可以互換。去是離開某地,往是到某地去,意思正好相反,而且往不可帶賓語,上古不說“往齊”,孟子滕文公下“匍匐往將食之”,其目的地是

55、不言而喻的。又孟子滕文公下“往之女家”正是因爲不能帶賓語,才加“之”的。赴在詞性上與之、如、適相同,可以帶直接賓語,但意義差別很大,因爲是奔向,尤其是投向危險的境地,不是簡單的前往。(十)故书其言以遗后世遗:1、音yi,阳平1)丢失,遗失。小雅谷风:将安将乐,弃予如遗。引申为忘掉,忽略。淮阴侯列传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又引申为遗失的东西。荀子正论:风俗之美,男女自不取于涂,而百姓羞拾遗。2)抛弃,遗弃。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钩,篡也;遗公子纠不能死,怯也。3)遗留。列子汤问: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4)排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顷之三遗矢。汉书东方朔传:朔尝醉入殿中,小

56、遗殿上。2、音wei,去声。给予,送给。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引申为馈赠,赠送。史记魏公子列传:欲厚遗之,不肯受。又特指送信。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均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今辨“遗、失”都有“丢失”的意义,它们的区别是:“遗”往往指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由于无意的遗忘而丢失;“失”往往指曾经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疏忽或错误而丧失。“遗”一般与“存”相对,“失”多与“得”相对。(十一)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孙诒让墨子閒诂注:“依下文,则下当有必字,人下当有为字。此说可从。因为下文有“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可为参证。(十二)辩义与不义之乱乱:1不太

57、平,与“治”相对。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引申为叛乱,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做乱者,未之有也。2、不整齐,没条理。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引申为心绪不宁。楚辞卜居:心烦意乱,不知所从。又为扰乱。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3、乐曲的最后一章。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引申为辞赋的最后一段总结的话。楚辞离骚: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荀子一、解题(一)荀子其人:(二)荀子其书:二、荀子的注本1唐杨惊荀子注,古逸丛书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2、3、4、5、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梁启雄荀子简释王天海荀子校释王云路荀子直解、说解,集清代十二家校

58、说,中华书局,补王先谦本校说二十余家,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集古今、港台、日本学者二百来家之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1983。2005。劝学一、劝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左传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论语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史记高祖本记:亚父是时劝项羽遂下荥阳。此处用第二义,勉也。左传闵公二年:“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孔(穎達)疏:“劝民学问”。二、学不可以已可:1、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2、史记陈平世家: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可与者。三国志魏志钟会传:但可敕会取艾,不足自往。4、国语晋语四

59、: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可谓劳?3、汉书王章传:章小女,年可十二。“以”字前面讲过,再做些补充:以:1、论语为政“视其所以”先进“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论语子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以为1)庄子逍遥游“剖之以为瓢”。2)戰國策齊策一“自以为不如”,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何以左傳庄公十年“问何以战”。史记淮阴侯列传“后有大者,何以加之?”3、史记项羽本纪“以是知其能”。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以救郑”。何以史记项羽本纪“不然,籍何以至此?”是以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由以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4、论语雍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陈涉

60、世家“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5、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6、陈涉世家“固以怪之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韩愈既自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三、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取:1、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孟子尽心下: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荀子劝学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左传文公八年:秦人伐晋,取武城。3、论语述而:君取于吴为同姓。之:1、礼记檀弓下:有臣柳庄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童区寄传:吏护之还乡。2、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子文以为之功,使为令尹。左传宣公四年: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