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域中的李华《吊古战场文》文本考察_第1页
比较视域中的李华《吊古战场文》文本考察_第2页
比较视域中的李华《吊古战场文》文本考察_第3页
比较视域中的李华《吊古战场文》文本考察_第4页
比较视域中的李华《吊古战场文》文本考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比较视域中的李华吊古战场文文本考察李华,字遐叔,唐赵州赞皇 (今属河北 )人。李华的生卒年 ,史 书无明确记载 , 一般采用周祖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唐五代卷 所载年份,即715 766年,笔者推定为707 770年。至于具体的 生卒年 , 笔者另有专文考证。 李华既是诗人 , 又是文章家。 就李华 的文学造诣而论 , 成就最大的是其文章。李华吊古战场文 , 人惊其字句组练 , 劈空画出了一幅古战场图。在唐代文学的研究中 , 我们遇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李华的 所有文章中 , 含元殿赋 在当时最为有名 , 然而千余年来论者却 很少。在李华的所有文章中 , 吊古战场文在当时并不甚著名 , 作者对之

2、所下的功夫也未见得有对其他文章所下的功夫来得深 , 然而千余年来却论者日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含元殿赋的 情况比较容易理解。这是因为其体制宏大 , 难于分析。关于吊 古战场文 , 原因要复杂得多。笔者认为 , 主要有文章性质、体制 篇幅和时代影响三方面的原因。在这三方面的原因中 , 以第三方 面的原因最具有启发性而且具有现代性。 因此笔者对前两个方面 的原因仅略作论析 , 而对第三方面的原因则拟详加探讨。李华采用了什么样的叙事策略来撰写吊古战场文?这是我们首先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在笔者看来 , 吊古战场文是 一篇文学性质的文章。李华所采用的叙事策略是虚写而不是实 写。借用西方文论话语来说 ,

3、 吊古战场文是一篇美文(belles-lettres) 而不是实用文字 , 更不是史传文学。这是李华 与大多数中国古代文章家不同的地方。中国古代文章家 , 大都倾 注毕生的精力写作史传类文章。 唐语林 卷四“企羡”类 : “薛 元超谓所亲曰 :吾不才 ,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 : 始不以进士擢 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薛振(622 683年),字元超,以 字行,九岁袭爵,好学善属文 ,甚得唐太宗的喜爱 ,令尚其侄女和 静县主。 薛元超尚有如此感叹。 李华却虚写一个并不确实存在于 某地的古代战场 , 颇有一些“艾瑞璜” (SamuelButler,1835 1902,Erewho nnowh

4、ere)的味道。这一事实迷惑 了许多研究者。千余年来 , 许多研究者误以为研究这篇文章极为 方便。因为研究这篇文章 , 不用考证 , 故而论者蜂起 , 皆欲借机扬 名。我们不禁会问 :难道是那些研究者狡狯吗 ?曰: 非然也。他们 倒是真正的聪明人。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 , 以往的文章家们 , 在研究 李华吊古战场文方面所做的工作 , 庶几可以明白他们究竟做 了些什么。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末 , 论及此文。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三十 , 论及此文。 谢有辉古文赏音卷十二 , 论及此文。 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 论及此文。 蒲起龙古文眉诠卷五十五 , 论及此文。 蔡世远古文雅正卷九 , 论及此

5、文。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 , 论及此文。过珙详定古文评注全集卷六 , 论及此文。 朱心炯古文评注便览卷十 , 论及此文。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十五 , 论及此文。 以上诸人都是清代的文章家。清代 , 文章鼎盛。犹如一抹晚 霞, 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最后一个全面辉煌的时代。尽管他们进 行考据的本领有大有小 , 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即都能够做考据。 这是因为 ,他们生活在一个重视考据的时代。 可是, 这些文章家真 是有趣极了 , 他们在研究吊古战场文的时候 , 却不能做考据 , 只能发议论。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说明他们认清了该文的性质。 一个学者欲做考据 ,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材料。请问

6、 : 古战场在何处呢 ?文章写于何时呢 ?作者本人均未有交代。因此 , 无从考据。二是要有考据的必要。这是更为根本的, 然而这篇文章涉及的故实少 , 没有考证的必要。认清了李华吊古战场文 是一篇虚写的美文性质的文章之后 , 也就没有必要去做考据了。 倘若勉强去做 ,那么考据的结果 , 也一定不会有什么说服力。资治通鉴 卷二一六: “夏 ,四月,壬午, 剑南节度使鲜于仲 通讨南诏蛮 , 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 , 分二道出戎、嵩州 , 至曲州、靖州。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 ,请还所俘掠 ,城云南而去 , 且曰: 今吐蕃大兵压境 ,若不许我 ,我将归命吐蕃 ,云南非唐有 也。仲通不许 ,囚其使。

7、进军至西洱河 ,与阁罗凤战 ,军大败, 士卒死者六万人 ,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 , 仍叙其战 功。”天宝十年 (751 年), 唐军征讨南诏失败。八万将士 , 六万死亡。朝廷在两京及河南河北两府招募士兵 , 准备再度征讨南诏。 李华时任河南府伊阙县尉。他目睹征兵惨象 , 产生了反对穷兵黩 武的情绪 ,这是有可能的。 天宝末年、 李华曾奉使朔方 ,目睹过那 里的某个古战场 , 这也是有可能的。不过 , 这两件事情 , 未必是导 致李华写作吊古战场文的动因 , 顶多有可能使他写得生动一 些罢了。导致李华写作该文的真正动因 , 还是因为他涉世不久并 经常感受到各种各样的时代矛盾。 时代矛盾只

8、是一个总称。 实际 上 , 社会的、 政治的、 个人遭际的、 感情的等种种矛盾 , 千头万绪 , 一起向他袭来 ,并最终导致李华笼统地抒发一通 , 可谓不平则鸣。 吊古战场文的最大特点 , 就是把古战场写得惨淡阴郁寒气凛 冽。正因为如此 , 才引发人们去做猜测 :恐怕是李华奉使朔方得睹 西北某处古战场有感而作。不过 , 这只是猜测罢了。因为人们不 禁会问 : 征讨南诏的战场不是在南方吗 ?文章的主体部分不是描 写三军覆没吗 ?这些矛盾说明 , 李华不过是借写古战场来反映现 实矛盾罢了。正如美国著名诗人詹姆士?狄基 (JamesDickey,1923 1997)的一句名言所说:“评说公共事件的诗

9、人们 所写的历史是出了名地惨淡阴郁。 ”李华是人世相当深的有唐一 代文学家 , 被称为一代文宗。 从书写策略上看 , 他把吊古战场文 写得惨淡阴郁 , 正是他参与评说公共事件的一种有意而为之的书 写方式。吊古战场文的结构并不复杂 , 其篇幅也比较短。这也是 它吸引众多论者蜂拥而至跃跃参评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 , 犹如 杜甫的秋兴八首 , 论之者可以成专书。诸多论者也是活泼泼 的人。他们当然会想 ,既然你可以议论 , 干嘛我就不能 ?当然, 主要 的原因还是因为秋兴八首这一组诗 , 故实较少、便于分析 , 便于串讲 , 便于发挥。分析散文 , 也是如此。研究者首先得分段 , 找出文章的层次来。那

10、么 , 把吊古战场文分成几段才比较合 适呢?我们现在分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 不少人实际上使用的是 西方文章学的 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 吊古战场文以气势雄长见胜。古文的制作 , 在其他 方面都容易对症下药地加以把握 , 练习者可以逐个局部依次攻取 一手又一手地加以改进。唯独气势 , 需从整体上揣摩体会。在古 文运动初起的时候 , 气势是神乎其神、玄之又玄的。淮南子 卷十五兵略训就讲到过气势 : “三军之众 ,百万之师 ,志厉青 云,气如飘风,声如雷霆 ,诚积腧而威加敌人 ,此谓气势。”然而 , 把气势这一兵家制胜的法宝 , 转化为古文的创作方法和风格特点 又谈何容易 !这种转化 ,只能在

11、古文充分发展之后 ,才能够为大多 数文人所充分认识。 具体说来 , 在韩愈以后 ,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古 文中的气势究竟是什么。而且 , 许多人还并不赞同韩愈对于气势 的理解 , 以至于以韩文为“奇” ,以至于慨叹其文振起于八代之 衰。在苏轼以后 , 人们才知道了在古文中营造气势的某些具体手 段。待到桐城派古文风行文坛的时候 , 人们才大致可以驾轻就熟 地写出气势来了。李华领风气之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前驱 , 李华写出了吊古战场文。这篇古文以气势征服了一般文人 , 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第二, 吊古战场文由骈人散 , 是一个过渡性的文类。它使 得当时的许多文章家感觉到古文的制作有章可循。 换句话

12、说 ,吊 古战场文 使古文变得多多少少具有可操作性了。 这就使得许多 人把吊古战场文当作范文来研究和学习。李华在古文发展史 上的作用 , 与张炎(1248 1322 年)在词发展史上的作用颇为相 似。所不同的是 : 古文家李华 , 主要通过作品来为人们指示作古文 的蹊径 ; 词人张炎 ,主要通过词源来为人们指示填词的门径。 吊古战场文的骈文成分太重 , 这本来是它作为一篇古文的缺 陷。有趣的是 , 李华的同时代人以及稍后的唐代文人 ,反而从这种 缺陷中 , 看到了一线希望的曙光。这是因为 ,他们习惯于写作时 文。他们从吊古战场文中受到了鼓舞。他们认识到 , 自己也 可以像李华那样 , 以骈文的

13、基本训练为根基 ,只要多少做一些变 化, 就可以加入到日益扩展的古文运动中来。辩证法就是这样有 趣, 遵循了它的规律 ,不俊美者越发变得俊美 , 不完善者越发变得 完善。较诸古希腊的艺术品。李华的吊古战场文 , 宛若断臂 的维纳斯。第三, 吊古战场文几乎通篇押韵 , 读起来朗朗上口 , 便于 背诵。这使得它成为人们广泛研习的对象。唐代科举考试兴盛。 明经科的考试 , 借助于机械地背诵经书。 制科的考试 ,需要各种实 用的知识。对于此二者 , 学子们并不怎么看重。最为广大学子所 器重的还是进士科。进士科所考察的内容 , 实际上是写作美文的 能力。当时的审美要求 , 与西方的古典主义比较接近。在唐

14、代 , 一篇美文 , 最基本的要求 , 就是辞藻宏丽 , 结构匀称。要写出合乎 规范的美文 , 莘莘学子们非背诵一些范文不可。吊古战场文 正是一篇范文。 吊古战场文 的妙处 ,在于文类的跨越。 说吊 古战场文是一篇古文 , 这是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讲的。说吊 古战场文是一篇骈文 , 这是从文章的文本构成的角度讲的。背 诵这一类文章是划算的 , 考生可以随时代的变迁与主考官的个人 爱好而临场变化、 略微加减之。 何况李华有“一代文宗”的盛名 , 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人们的审美观。李华名气之大 , 我们可以 从唐摭言卷四等文献记载中见出 , 比如, 人们称之为四夔之一 ; 又如,上至高官 ,下至门吏

15、 ,对李华都很敬重。 我们不难想见 ,学子 们有多么热爱他的吊古战场文。第四, 李华门生众多 ,浩成声势。韩愈师说 : “生乎吾前 , 其闻道也 ,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 ,亦先乎吾 ,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是故无贵 无贱 , 无长无少 , 道之所存 , 师之所存也。”门生之所以聚集在先 生的周围 , 主要在于大家都重道。 既然门生重道 , 那么重道之文必 受重视。李华与萧颖士 (717 759 年), 俱为唐代古文名家。他们 都喜好奖掖推引后进。李华与萧颖士 ,名重一时 ,人称“萧李”。 他们的追随者甚众 ,梁肃(753 793 年)就是

16、一个典型的例子。梁 肃少年时 , 便为李华所奖掖。梁肃继李华、萧颖士、独孤及 (725 777年)等人之后,倡导古文。韩愈、李观(766 794年)、 李翱(774 836年)等古文大家都曾师事梁肃。从这种意义上说 , 唐代古文运动的头号领军人物韩愈是李华的再传弟子。 旧唐书 卷一六0韩愈传:“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交力扬雄、 董仲舒之述作 , 而独孤及梁肃 , 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 , 锐意钻仰 , 欲自振于一代。”而且 , 韩愈的文学主张 , 有许多与李 华是相同或相近的。 全唐文卷三一五李华赠礼部尚书清河 孝公崔沔集序 :文章本乎作者 , 而哀乐系乎时。本乎作者 , 六

17、经之志也 : 系乎时者。乐文武而哀幽厉也。立身扬 名, 有国有家 , 化人成俗 , 安危存亡。于是乎观之 , 宣于志者日言 , 饰而成之日文。有德之文信 , 无德 之文诈。皋陶之歌 , 史克之颂 , 信也;子朝之告 , 宰 鳍之词 , 诈也 : 而士君子耻之 , 夫子之文章 , 偃、商 传焉 , 偃、商殁而孔假、孟轲作 , 盖六经之遗也。屈 平、宋玉哀而伤 , 靡而不返 , 六经之道邂矣。论及后 世, 力足者不能知之 , 知之者力或不足 , 则文义寝 以微矣。文顾行 , 行顾文 , 此其与於古欤 !仔细寻绎韩愈文集 , 可见韩愈和李华之间 , 颇多契合点。 韩愈 尊经重道 , 文章是载道之具

18、, 他在题哀辞后中说 : “愈之为古 文, 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 ! 思古人而不得见 , 学古道, 则欲 兼通其辞。通其辞者 , 本志于古道者也。古之道不苟誉毁于人 , 刘君好其辞 , 则其知欧阳生也无惑焉。 ”韩愈祖述百家 , 以弘扬正 统为己任 , 他在上兵部李侍郎书中说 : “性本好文学 ,因困厄 悲愁无所告语 ,遂得穷究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 ,沈潜乎训义 ,反复 乎句读,砻磨乎事业 ,而奋发乎文章。凡自唐虞以来 ,编简所存 , 大之为河海 , 高之为山岳 ,明之为日月 ,幽之为鬼神 , 纤之为珠玑 华实,变之为雷霆风雨 ,奇辞奥旨 ,靡不通达。”在古文与道的关 系上,韩愈在答陈生书中

19、指出 : “愈之志在古道 , 又甚好其言 辞。”凡此种种 , 均可以看成是韩愈对李华的继承。 当然, 韩愈也 有许多发展与独创 , 这主要表现在韩愈对文本身的意义讲得极 多。但是 ,究其渊脉 ,韩愈在文与道这一基本点上 ,与李华是一致 的。新唐书卷二 0三李华传:“华少旷达,外若坦荡,内 谨重,尚然许, 每慕汲黯为人。累中进士、宏辞科。天宝十一载 , 迁监察御史。宰相杨国忠支娅所在横猾 , 华出使 , 劾按不桡 , 州县 肃然。为权幸见疾 , 徙右补阙。 安禄山反 , 上诛守之策 , 皆留不报。 玄宗人蜀 , 百官解窜 , 华母在邺 , 欲间行辇母以逃 , 为盗所得 , 伪署 凤阁舍人。贼平

20、, 贬杭州司户参军。华自伤践危乱 , 不能完节 , 又 不能安亲 , 欲终养而母亡 , 遂屏居江南。上元中 , 以左补阙、司封 员外郎召之。华喟然曰 : 乌有隳节危亲 , 欲荷天子宠乎 ?称疾 不拜。李岘领选江南 , 表置幕府 , 擢检校吏部员外郎。苦风痹 , 去 官 , 客隐山阳 , 勒子弟力农 , 安于穷槁。 晚事浮图 法, 不甚著书 , 惟天下士大夫家传、墓版及州县碑颂 , 时时赍金帛往请 , 乃强为 应。”这样的事情 , 发生在许多唐代著名的作家身上 , 比如王维就 是如此。而且,我们从李华的传记中看到 , 他曾经向朝廷提出过平 定安史之乱的策文。不过 ,李华对自己严格要求 , 始终保

21、持警醒 , 并且时时反思自己的一生罢了。 大体说来 , 文人于反思之中 , 一般 均行文谨慎 , 不轻易写文章。这也是李华的诗文在文本的层面上 十分干净严整的主要原因。李华一生经历坎坷 , 可谓一头受了伤 的老狮子。他又是一只鸣蝉。在拉丁文中鸣蝉并无贬义。在古罗 马诗人维吉尔 (Publius Vergilius Maro) 和朱文诺 (Decimus Junius Juvenalis) 的诗篇中 , 均咏叹过蝉 , “期待着鸣 蝉” (expectare cicadas), 亦即期待着夏天。西方人又称蝉为树 上的蟋蟀 ,蝉是给人类带来美好慰藉的造物。 韩愈, 可谓李华所脱 的壳。准确地说 ,

22、 韩愈是蜕自李华躯壳而新生的一只呜叫声更为 响亮的蝉。韩愈不平则鸣 , 他呜叫出了一片好晴天。古文运动 , 肇自李华 ,盛至韩愈,于有唐一代 ,蔚为壮观。第五, “战场”一语 ,便于用作比喻 , 便于由之观察人生。这 是吊古战场文广为传诵的又一原因。在科举时代 , 考场如战 场 ; 在竞技比赛中 , 赛场如战场 ; 在商品社会里 , 商场如战场。 一个 人除非消极隐遁 , 就会发现人生处处皆是战场。 既然是战场 , 就应 该意气风发 , 勇猛地拼搏。在吊古战场文中 , 有许多警句和奇 妙的比喻。它们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人生中类似于战场的场合。 吊 古战场文易于上口 ,便于背诵 ,这样就为人们凭记忆

23、引用和化用 造成了方便。吊古战场文一共有 141 句, 其中四字句为 118 句。占总句数的 82.6%。四字格这一句构为汉语成语的基本形式。当人们引用吊古战场文中的句子时 , 很容易产生成语般的修 辞效果。汉语的成语 ,不同于英语的短语。 英语的短语 ,多数为一 些固定的搭配。 汉语的成语 ,类似于英语的格言。 通过成语 ,人们 能够进行历史的联想 , 人们能够体会到文采的优美。 再有, 就文章 所引起的总体氛围而言 , 吊古战场文的口吻是悲凉哀戚的。 尽管如此 ,当人们引用和化用其中的句子的时候 , 由于植入了别 的语境,依然可以各呈风姿 , 而并不受原文口吻的影响。比如 ,诗 人陈陶就曾通过化用吊古战场文的语句而营造出新的意境。 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 : “诗恶蹈袭古人之意 , 亦有袭而愈工若 出于己者。盖思之愈精 , 则造语愈深也。 魏人章疏云 : 福不盈身 , 祸将溢世。韩愈则曰 : 欢华不满眼 , 咎责塞两仪。李华吊 古战场文曰 : 其存其没 ,家莫闻知。人或有言 , 将信将疑。恫 恫心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