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目标了解情绪与情感的概念;熟悉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情绪的发生和初步发展;把握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总趋势; 掌握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特点及良好情绪的培养策略。重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难点:儿童的早期依恋;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特点良好情绪的培养策略。教材分析主要内容第一节 情绪的概述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 趋势和特点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依恋第四节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第五节 学前儿童良好情绪的培养第一节 情绪的概述一、情绪、情感的概念二、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三、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与分化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一)定义:人脑对客观事物与
2、个人之间关系的主观体验。 积极体验:愉快、欣喜、兴奋等体验 消极体验:悲伤、恐惧、愤怒等你问我为何悲伤那是因为你的倒影迟迟不肯投降我的心湖上我也不喜欢忧愁只希望你的柔情在空中 飞舞偶然 在我的唇上逗留我为什么要后悔能陪我慢悠悠地品尝用爱包裹的酸甜石榴的人到哪去寻求哪些词表现情绪,你感受到什么情感(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联系:1. 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2. 情绪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3. 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4. 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情绪表现(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情绪情感与生理需要联系与社会性需要联系情境性冲动性、短暂性
3、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发生早发生迟区 别(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 1. 从发生的过程来看,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生较晚。2. 从反映的特点上看,情绪带有情境性和暂时性,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3. 从表现的方式上看,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不轻易流露出来一般把低级的、简单的、较不稳定、冲动性强、比较外露、与生理联系比较密切的体验称为情绪。把较高级的、复杂的、较稳定、冲动性弱、比较不外露、社会性较强的体验称为情感。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只有人类才有。问题下列哪些是情绪?哪些是情感? 笑、沮丧、理智感、恐惧、惊讶、道德感、同情
4、、爱国情怀情绪:笑、沮丧、恐惧、惊讶、同情情感:理智感、道德感、爱国情怀北京申奥成功,人们欢呼雀跃,十分兴奋,这属于什么?人们对自己的祖国产生自豪感和尊严感,这又属于什么?情感;内隐的,稳定的情绪;暂时的,情景性二、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情绪直接驱动、促进着儿童做出或抑制某种行为,(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或抑制延迟的作用(三)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1、情绪是交往的工具;2、情绪规则的获得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进程。(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情绪情感为性格及个性的形成提供基础三、 学前儿
5、童情绪的发生与分化(一)情绪的发生 1、 原始的情绪反应本能的情绪反应:新生儿或哭,或静,或四肢蹬动。特点:一、与生理需要的满足与否紧密相关。 二、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2、 原始情绪的种类有三种(华生):(1)怕 ( 2)怒 (3) 爱 1、布里奇斯的理论布里奇斯提出了关于情绪分化的较完整的理论和02岁儿童情绪分化的模式(情绪树)。 (二)学前儿童情绪的分化情绪树 出生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皱眉和哭痛苦快乐愤怒、惧怕和厌恶高兴和喜爱嫉妒喜悦(二) 林传鼎的理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愉快和不愉快。二者都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的表现。情绪划分过程1、泛化阶段(
6、01岁)儿童的情绪反应较笼统,且往往是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绪占优势分化阶段(15岁)情绪开始多样化,一些高级情感萌芽系统化阶段 情绪生活的高度社会化,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绪达到一定水平,由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情绪初步建立。(三) 伊扎德的理论伊扎德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情绪也逐渐增长和分化。3.孟昭兰的情绪发生时间表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进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种情绪。情绪类别 最早出现的时间哭 出生后笑 出生后厌恶 出生后 兴趣 出生后社会性微笑 3-6周愤怒 2个月悲伤 3-4个月惧怕 7个月惊奇 1岁害羞 1-1.5岁轻蔑 1-1.5岁自罪感 1-1.5岁 总之,初生婴
7、儿的情绪是笼统不分化的,1岁后逐渐分化,2岁左右,已出现各种基本情绪。情绪的发生发展受教师、父母的影响。情绪具有传染性。 思考: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分化的理论有哪些?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二、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成为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此外,儿童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还体现在同老师的情
8、感交往多于同儿童的交往一个研究发现,学前儿童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儿童自己玩得高兴时的微笑;第二类,儿童对教师微笑;第三类,儿童对小朋友笑。这三类中,第一类不是社会性情感的表现,后两类则是社会性的。该研究所得1岁半和3岁儿童三类微笑的次数比较见下表:年龄自己笑对教师笑对小朋友笑总数次数次数次数次数1岁半6755.34738.8475.791211003岁11715.6233444.5929839.79749100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从1岁半到3岁,儿童非社会性交往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会性微笑的比例则不断增长。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婴儿的情绪反应
9、,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例如,温暖的环境、吃饱、喝足、尿布干净等,都常常是引起愉快情绪的动因。13岁的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了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物。 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在中大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作用越来越大。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为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与人交往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及人际关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幼儿情绪的产生和性质。成人对幼儿不理睬,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惩罚手段,原因即在于此。不仅与成人的交往需要及状况是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且
10、,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情绪的重要原因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三)表情的社会化功能不断增加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些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表情日益社会化。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运用社会化表情手段的能力。1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儿童与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行为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近1岁的婴儿已经能够笼统地辨别成人的表情。例如对他微笑,他会笑,如果接着立即对他拉长脸,作出严厉的表情,婴儿会马上哭起来。有研究表明,小班的幼儿已经能够辨认别人高兴的表情,对愤
11、怒表情的识别,则大约在幼儿园中班开始。2运用社会化表情的能力520岁先天盲人和正常人面部表情后天习得性的研究发现,最年幼的盲童和正常儿童相比,无论是面部表情动作的数量,还是表达表情的适当程度,都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正常儿童的表情动作数量和表达表情的逼真性,都随着年龄增长有进步,而盲童则相反。这说明,先天的表情能力只能保持一定水平,如果缺乏后天的学习,先天的表情能力会下降。盲童由于缺乏对表情的人际知觉条件,其表情的社会化受到了障碍。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一般而言,辨别表情的能力一般高于制造表情的能力。 二、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一)丰富
12、情感的日益丰富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树)其二,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例如,23岁年幼的儿童,不太在意小朋友是否和他共玩,而对幼儿,小朋友的孤立、不和他玩,以及成人的不理,特别是误会、不公正对待、批评等,会使幼儿非常伤心。 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二)深刻化 情绪和情感的深刻化,是指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根据与认知过程的联系,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可以分为若干种水平。(一)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二)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 (三)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 (四)与思维
13、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 (五)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六)与复合的主观认知因素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一)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二)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三)情绪和情感从外露到内隐 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一)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小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婴幼儿往往由于某种外来刺激的出现而非常兴奋,情绪冲动强烈。儿童的情绪冲动性还常常表现在他用过激的动作和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比如,幼儿看到故事中的“坏人”,常常会把它抠掉。儿童处于激动情绪的情景:想要的玩具得不到与小朋友争抢玩具和母亲分离看电视、吃零食被限制不要让儿童养成用哭闹来达成自己的不合理需
14、求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二)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1、婴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短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但是,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仍然是不稳定、易变化的。2、幼儿晚期情绪比较稳定,情境性和受感染性逐渐减少,这时期幼儿的情绪较少受一般人感染,但仍然容易受亲近的人,如家长和教师的感染。因此,父母和教师在幼儿面前必须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新入园的幼儿,看着妈妈离去时,会伤心地哭,但妈妈的身影消失后,经老师引导,很快就愉快地玩起来。如果妈妈从窗口再次出现,又会引起幼儿的不愉快情绪新入托的一个孩子哭泣着着妈妈,会引起早已习惯了托儿所生活的其他孩子都哭起来。三、情绪、情感的自
15、我调节化(三)情绪和情感从外露到内隐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儿童,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于外,丝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饰。随着言语和幼儿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其外部表现儿童情绪的发展的基本趋势:冲动自制生理需要社会需要直接间接 具体抽象外显内隐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依恋一、依恋的概念二、依恋的形成三、依恋的类型四、影响依恋形成的因素依恋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一、依恋的定义及特点(一)依恋是指婴儿与抚养者所形成的情感连结表现为婴儿对抚养者一种追求、依附和亲密行为,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一般在2岁左右形成.(发展心理学)(是指婴儿对某个或某些人特别亲
16、近而不愿离去的情绪)(二)依恋的特点1依恋对象比任何别的人更能抚慰婴儿。2 婴儿更多趋向依恋目标。3当依恋对象在旁时,婴儿较少害伯。当婴儿害怕时,更容易出现依恋行为,他寻找依恋对象,以取得安全感。婴儿还可以与父亲,祖辈、哥哥、姐姐、保姆形成依恋。二、婴儿依恋的形成(一)前依恋期(02个月)(二)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三)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四)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后)1、前依恋阶段(出生到6周)固有的信号抓握、微笑、哭泣和凝视成人的眼睛帮助婴儿开始与他人的亲密接触。一旦成人做出反应,婴儿鼓励她留在附近,因为亲密可便他们倍感舒适。这一年龄的婴儿可以识别自己母亲的气味和声
17、音。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对她的依恋,因为他们不介意与不熟悉的成人留在一起。2、“形成中的依恋”阶段(6周至6-8个月)在这一阶段婴儿对熟悉的照料者和陌生人反应不同。随着婴儿与母亲交流,体验到忧伤可以缓解,他们得知自己的行动可以影响周围人的行为。他们开始发展信任感当他们发出信号时照料者将做出反应的预期。但是,即使他们可以识别母亲,当与她分开时,婴儿仍然不会抗议。3、“清晰的”依恋阶段(6-8个月至18个月-2岁)。对熟悉照料者的依恋很明显。婴儿表现出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当他们开始依赖的成人离开时变得难过。焦虑的出现意味着婴儿已经清楚理解,当照料者不在视野范围内时仍然
18、存在。除了抗议父母的离开,大一些的婴儿和学步儿还努力尝试维持他的在场。他们更愿意接近、跟随并爬到他身上。并且,他们把熟悉的照料者当作安全基地(secure base将照料者当做探索环境的基地,并能从中获得情感支持)4、交互关系的形成(18个月至2岁和以后)表征和语言的迅速发展使得学步儿能够理解母亲的来去,以及预测她的返回。结果是,分离抗拒下降。儿童与照料者协商,使用请求和劝说来改变她的目的。 (这时,婴儿开始考虑母亲的愿望、需要和情感,认识到母亲的离开是暂时的,并不是抛弃他,母亲是爱他的,并与之建立起双边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婴儿在1岁左右都能与抚养者形成某种依恋关系。 )三、学前儿
19、童依恋的类型(一)安全依恋型 (65%) (二)焦虑回避型 (20%)(三)焦虑反抗型 (10%)我的孩子是什么类型的依恋?陌生情境法(SS):适用于2岁左右的幼儿Q分类方法:适用于1到5岁的儿童成人依恋问卷安全型依恋有母亲在时,这类婴儿会在以妈妈为中心进行独自探索,母亲是“安全基地”;当母亲离开时,婴儿会有明显的不安;当母亲返回时,婴儿有温暖的回应(跑上前,要拥抱等)母亲在场时,这类婴儿对待陌生人很随和大方回避型依恋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不是“安全基地”;对母亲的情感联系和依赖较少;当母亲离开时,婴儿很少表现出抑郁;显得很冷漠;当母亲返回时,婴儿没有温暖的回应,这类婴儿对待
20、陌生人很随和大方,但是有时候又很冷漠。焦虑矛盾型依恋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安全探索的基地。这类儿童逢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的极度的反抗。母亲回来后,表现的很矛盾,想亲近母亲,又对母亲的离去生气,发脾气。从而抵抗母亲的温暖性安慰。这类婴儿对陌生人相当戒备。四、影响依恋的因素(一)母婴交往与母爱剥夺(二)教育质量(三)婴儿的个体特征(四)家庭与社会环境(五)父母内部工作模式 母爱剥夺 婴儿与抚养者情感纽带的重要性在这种纽带关系缺失时表现最为明显。有关母婴依恋的研究,就是从母婴分离的严重后果开始的。恒河猴实验孤儿院研究母亲照顾与心理健康(鲍
21、尔贝)养育质量(敏感,耐心) a.安全-依恋型婴儿的母亲从一开始就较为敏感和负责。 如果养护者对婴儿有积极的态度,敏感地回应他们的需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同步性,为他们提供很多愉快的刺激和情感支持,婴儿就可能形成安全型依恋。 抚养质量(敏感,耐心)b.对于焦虑-反抗型的婴儿,他们的父母在抚养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不一致。 他们随着自己的情绪对婴儿时而无微不至,时而极为冷漠。婴儿在应付这些抚养者时也采取很极端的方式纠缠、哭闹来获得情感支持和安慰。抚养质量(敏感,耐心)c.有两类抚养方式有可能使婴儿形成焦虑-回避型依恋 研究发现,回避型婴儿的母亲对自己的宝宝缺乏耐心,对他们的信号反应不积极,也常对婴儿表现
22、出消极感受,很少能从与宝宝的亲密接触中获得快乐。 另一种情况是,回避型宝宝的父母过于热心,总是喋喋不休,甚至在婴儿厌倦时仍然提供过多的刺激。对这些不喜欢或者老是纠缠他们的父母,婴儿自然习得了回避的处理方式。当焦虑-反抗型婴儿在竭尽全力获得情感支持时,回避型婴儿却在学会逃避。可能成为不敏感的养护者父母人格特点:抑郁症父母自身小时候被忽视、受虐待、不曾感受到爱。意外怀孕的父母遭遇健康、经济和婚姻问题的家庭 婴儿的个体特征 一般认为,依恋的发展是个双向过程,既有婴儿对父母的依恋,也有父母对婴儿的依恋。因而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不只是与母亲养育、家庭环境有关,还可能与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具有早熟、
23、先天并发症和其他疾病的新生儿自然要求父母承担更多的抚养行为。研究表明,耳聋婴儿的依恋发展比正常儿童慢,如果父母肯花时间和耐心去照顾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婴儿,并且这些婴儿的疾病又不是十分严重的话,那么这些新生儿会同样很顺利的与其父母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家庭与社会环境 家庭与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依恋质量。如在一个有压力、不稳定、不敏感养育的家庭里,不安全依恋的比例很高。Thomas和Chess提出“拟合优度水平”以描述气质与环境压力如何结合起来影响儿童的发展进程。父母内部工作模式 父母在童年时代体验到的家庭环境中的依恋使他们形成一种内部工作模式,这一活动模式即是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内部表象,这种表象
24、可能影响到他们与其子女建立情感纽带。母亲的内部工作模式与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依恋有着明确的关系。父亲作为丈夫是否称职以及父母的婚姻关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预测他们对孩子的态度。这表明良好的内部工作模式也为父婴建立情感联结提供了重要基础。五、依恋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一)依恋与同伴交往(二)依恋与心理健(三)依恋与社会认知(一)依恋与同伴交往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幼儿园里通常充当领袖角色:他们发起活动和游戏、对他人的需要和感觉十分敏感,很受同伴欢迎。他们是好奇的、乐于学习、敢于探索。他们在问题解决能力更强,有良好的坚持性及挫折耐受能力。不安全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社会性和情绪上表现为退缩,参加游戏
25、很犹豫,不活泼,不投入。这些儿童在学龄期表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没进取心,缺乏自制力,人际交往较差。(二)依恋与个体心理健康对孤儿院孤儿的研究(Finkelstein & Ramey,1997) 孤儿院的孤儿,他们发出的信号很少得到任务繁重和注意分散的养护者的回应。与养护者无法形成安全性依恋。这样,他们认为寻求他人的关注是徒劳的,对自己与他人的交往持怀疑态度。久之,儿童会产生习得无助感,不再努力获取他人的回应。这正是孤儿表现出被动、退缩和冷漠的原因。第四节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一、道德感二、理智感三、美感一、道德感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自尊感荣誉感责任
26、感集体感爱国感一、道德感(1)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2)小班幼儿的道德感指向个别行为,由成人的评价引起(3)中班幼儿比较明显的掌握了一定概括化的道德标准,可以因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产生道德感。(告状)(4)大班幼儿的道德感更加复杂和稳定但由于抽象思维水平的限制,幼儿的道德感还很表浅。二、理智感理智感也是人所特有的情感。这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幼儿期疑问期(问题肤浅,表面);童年期从表面和游戏活动的兴趣,逐渐在思维活动中获得乐趣二、理智感 5岁左右,儿童的理智感明显地发展起来。不仅表现在好问好奇,而且表现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自豪感、
27、成就感等方面。6岁左右,儿童特别喜欢智力游戏,表现出强烈的“争强好胜”。二、理智感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适时地提供婴幼儿以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三、美感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的美的体验,也有一个社会化过程。受到事物外部特征的影响注重真实感依然肤浅、表面直接以行动、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面表达三、美感 新生儿已经倾向于美好的事物 幼儿初期对颜色鲜明的事物产生美感 4岁前的幼儿喜欢鲜艳的物体 幼儿中期开始形成一定的审美标准 4岁以后逐渐发展起对艺术作品的
28、初步欣赏能力,在欣赏中体验和表现出喜悦、羡慕等美感 幼儿从各种艺术活动中体验美,美的标准不断提高促进了美感的发展。 随着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意识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自豪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妒忌的情感等,也都发展起来。第五节 学前儿童良好情绪的培养一、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二、进行良好的情绪示范三、采取积极科学的教养方式四、引导学前儿童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一、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婴幼儿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气氛的影响,环境中他人情绪的变化,往往会使孩子在无形中受到熏陶。保持和谐的气氛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二、进行良好的情绪示范成人的情绪示范对儿童情绪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成人良好情绪对儿童
29、情绪是很好的示范和感染。更重要的是成人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否则会使儿童无所适从。三、采取积极科学的教养方式采用积极的教育态度 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 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帮助儿童控制情绪 转移法(案例一) 消退法(案例二) 冷却法四、引导学前儿童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儿童表现情绪的方式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学会的。因此,有必要教会儿童有意识地调节情绪及表现方式反思法自我说服法想象法1.教师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去感染幼儿2.通过各种活动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 音乐活动 美术活动 语言活动 体育活动3.通过游戏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4.通过专门的活动来提高幼儿的情绪认知能力消气商店思考: 对幼儿的情绪培养只需丰富幼儿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吗?为什么? 一次,小智在搭积木时,小娅走路时不小心把他搭建的城堡碰倒了,小智很生气,猛地推了小娅一下,导致小娅倒在地上。老师发现后,把小智叫了过来。老师:你很生气的时候,会想用什么颜色来画画?小智:我不知道!老师:你生气的时候,会像一个轻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属2024年商品销售代表协议版
- 专业仓储及配送服务:2024协议范本版A版
- 科技驱动:公司未来发展
- 2025年度彩钢房拆除与绿色建筑认证服务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影视基地场地借用及拍摄制作合同4篇
- 2025年度科研实验场地使用权出让及研发支持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抽沙船租赁及海洋环境监测协议3篇
- 2025年度新型工业园区土地使用权交易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智能工厂设备租赁居间合同示范文本4篇
- 2025年度长租公寓运营管理服务合同4篇
- 领导沟通的艺术
- 发生用药错误应急预案
- 南浔至临安公路(南浔至练市段)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 绿色贷款培训课件
- 大学生预征对象登记表(样表)
- 主管部门审核意见三篇
-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完整版)
- 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
-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解读
- (人教版2019)数学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复习课件
- 重庆市铜梁区2024届数学八上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