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彩瓷概述》课件明清彩瓷概述_第1页
《明清彩瓷概述》课件明清彩瓷概述_第2页
《明清彩瓷概述》课件明清彩瓷概述_第3页
《明清彩瓷概述》课件明清彩瓷概述_第4页
《明清彩瓷概述》课件明清彩瓷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瓷器 鉴定与研究明清瓷器概述关于彩瓷分类景德镇明清彩瓷主要分釉上、釉下、釉上釉下合绘等几大类:釉上彩五彩、珐琅彩、粉彩、素三彩、红彩、绿彩、金彩、墨彩、广彩等。釉下彩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釉里三色、釉下五彩等。釉上釉下合绘彩斗彩、青花矾红彩、青花胭脂彩(青花加紫)等。釉上彩釉上彩是指两次烧成的彩瓷,先在1300高温下烧出瓷胎,然后在瓷胎上绘画纹饰,最后经700800 低温烘烧而成。由于是在釉面上作画,所以色彩格外鲜艳夺目,称得上缤纷绚丽。釉上彩是彩瓷的一种表现形式,盛烧在明清两代。五彩五彩是釉上彩的一种,元代五彩数量很少,目前仅见红绿彩、立粉描金等器物。目前见到的五彩最早为宣德,明

2、万历、清康熙是五彩发展的两个高峰期,雍正以后粉彩取而代之。万历五彩一般以红色为主色调,色调浓艳,蓝彩以釉下青花代替,这种以青花作为五彩中的一种色彩,又称为“青花五彩”。 康熙五彩色调比较柔和,以绿色为主色调,在同一种颜色中还有深浅之分,同时釉上蓝彩、黑彩的出现, 使五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釉上彩。 珐琅彩珐琅彩瓷是在康熙皇帝的直接授意下创烧的,它是为模仿铜胎画珐琅而制。珐琅彩由宫廷画师出具样稿,由景德镇御窑场烧制上好素胎,经宫内造办处选胎,再经如意馆画师绘画,以珐琅料填彩,最后入宫内彩炉烘烧。珐琅彩出现在康熙晚期,雍正烧制最好,乾隆以后停烧。粉彩粉彩是在康熙晚期,受珐琅彩影响而出现的一个新品种。雍

3、正、乾隆时期盛烧,并完全取代五彩成为釉上彩的主流,一直沿续烧至清末。粉彩由于彩料中含有铅粉(砷)而得名,烧成温度比五彩略低,又称“软彩”,所用色彩比五彩丰富。在绘画技法上,粉彩由平涂法改用渲染法,所绘花纹图案,均具有纸绢绘画艺术效果。关于粉彩称谓“粉彩”一词出现较晚,在清宫档案上对粉彩没有固定的称谓,有时称“五彩”;有时称其为“五色花”;有时又称“洋彩”。成书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寂园叟所著的陶雅一书中,对其解释如下:“康熙彩硬,雍正彩软。软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红为淡红,绿为淡绿,故曰软也。惟蓝、黄亦然。” 粉彩一词开始出现。素三彩素三彩是指以黄、绿、紫为主色的釉上彩瓷。 不使用或者

4、少用红彩,是素三彩构成的一个重要特征。素三彩目前发现最早的器物是明成化,经过正德、万历时期发展,延续到清康熙达到鼎盛阶段,雍正后此品种逐步消失。 康熙素三彩品种十分丰富,尤其是多种色地素三彩,其中代表品种有白地三彩、黄地紫绿彩、墨地三彩、米色地三彩、虎皮三彩等。 广彩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指清代在景德镇烧制瓷胎,然后运至广州地区仿造西洋画法加以彩绘的瓷器,主要用于外销。所绘题材除一些传统纹样外,还有一些直接取材于外来图样。广彩瓷器釉色多用金彩和紫彩装饰。广彩最早见雍正,以乾隆制品最多,晚清也有一些品种。杂釉彩元明清三代一些彩绘瓷器,并非景德镇主流品种,传世品数量非常少(景德镇御窑场遗址

5、有出土),但作为釉上彩的一个品种存在,统称为杂釉彩。主要品种是各种色地红彩、绿彩、金彩、墨彩等。(1 ) 釉上红彩红彩是指以铁作为釉彩的低温釉上彩,又称“铁红”、“矾红”。明洪武已有釉上红彩器物,清代品种数量最丰富。清代由于低温铁红制作工艺不同,构图效果不同,因此又有抹红、盖血红、淡描红彩、珊瑚红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康熙淡描红彩最为出色。(2) 釉上绿彩绿彩是指以铜作为釉彩的低温釉上彩。绿彩单独成为一种釉彩,最著名的品种是明弘治时期白地绿彩龙纹盘。明清两代各时期均有此类品种,但传世数量不多,在众多彩瓷中,称不上名品。(3)釉上金彩 金彩的使用在我国陶瓷史上历史甚久,在北齐青瓷武士俑、唐三彩陶俑,

6、及唐代越窑、宋代定窑、建窑制品上,均有烘烤或贴附金箔的。 明清两代用金粉取代金箔,采用描金方式,即将金熔入釉中着色,最早见于宣德红釉。清康熙大量使用金彩,但这种纯金不仅耗金多,制作工艺复杂,且极易脱落。晚清时期由于输入使用液态金,即俗称“金水”的化学方法,金彩光亮夺目,工艺简便,且耐磨不易脱落。(4)墨彩 墨彩并非黑彩而是赭色,出现在康熙中期,盛行于雍正、乾隆及晚清时期。 康熙墨彩着色浓重,有漆黑莹亮的特点。墨彩瓷器以雍正时所制最为精美,此时常采用淡描手法,色调浅淡,多画山水小品与当时画坛水墨山水风格一致,别有一番情趣。(5)其它各色地釉彩清代各种色地彩瓷,在宫廷内有严格使用规定,例如国朝宫史

7、(卷十七经费条)中曾有如下记载:皇太后“黄瓷盘二百五十,各色瓷盘百;黄瓷碟四十五,各色瓷碟五十;黄瓷碗百,各色瓷碗五十。”皇后“黄瓷盘二百二十,各色瓷盘八十;黄瓷碟四十,各色瓷碟五十;黄瓷碗百,各色瓷碗五十。”皇贵妃“白里黄瓷盘四,各色瓷盘四十;白里黄瓷碟四十,各色瓷碟十五;白里黄瓷碗四,各色瓷碗五十。”贵妃“黄地绿龙瓷盘四,各色瓷盘三十;黄地绿龙瓷碟四,各色瓷碟十;黄地绿龙瓷碗四,各色瓷碗五十。”嫔“蓝地黄龙瓷盘二,各色瓷盘十八;蓝地黄龙瓷碟四,各色瓷碟六;蓝地黄龙瓷碗四,各色瓷碗四十。”贵人“绿地紫龙瓷盘二,各色瓷盘十;绿地紫龙瓷碟二,各色瓷碟四;绿地紫龙瓷碗四,各色瓷碗十八。”常在“绿地

8、红龙瓷盘二,各色瓷盘八;五彩红龙瓷碟二,各色瓷碟四,五彩红龙瓷碗四,各色瓷碗十”。釉下彩釉下彩是指在釉下进行彩绘的瓷器,即在未施釉的胚胎上,用色料彩绘后,罩一层无色透明釉,以12501300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它的特点是色彩光润柔和,深沉雅致,同时由于彩在釉下,在使用过程中也就不会被磨损掉。据考古发现,南京三国(吴)墓中出土的青釉褐彩盖罐,是目前所见釉下彩最早器物,经过唐长沙窑青釉彩绘、宋磁州窑白地黑彩的发展,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是釉下彩最成功之作。 青花青花是指应用钴这种原料,在胎上绘出花纹,然后施加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作为青花呈色的主要矿物原料钴土矿,除钴含量多少决定其呈

9、色外,铁、锰、铜等原料也同样影响其呈色。不同产地的钴土矿,由于原料质量不同,其呈色存在相当大差异。明清青花主要使用的青料明清青花料主要分进口青料和国产青料两种。进口青料主要为产自西亚地区的苏泥勃青。国产青料又分平等青、石子青,回青、浙青、珠明料等。它们之间的区别:进口青料含铁高含锰低,国产青料含铁低含锰高。明代青花主要使用进口青料和国产青料两种,清代青花主要使用国产青料。苏泥勃青料也称“苏麻离青”,相传是郑和下西洋时,从西亚地区带回的.苏泥勃青由于含锰量低,减少了青花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出像蓝宝石一样鲜艳色泽。由于含铁量高,又往往会在青料浓重处出现黑疵斑点,这些黑疵斑点呈星状斑

10、点晕散。明早期永乐、宣德青花主要使用此种青料。平等青料产自江西景德镇邻县乐平,也称“陂塘青”,此种青料由于含钴、铁、锰量均低,所以其青花呈色浅淡雅致。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青花,主要采用这种国产平等青料,青花色调较之明初永乐、宣德时期,有了很大转变,颜色趋于浅淡,尤以成化青花为典型器。回青料有文献记载产自西域,最近在新疆吐鲁番发现回青矿。回青料中由于含锰高,青花成为蓝中泛紫的堇青色浓艳异常。明代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朝,主要使用这种回青料,以隆庆青花呈色最典型。石子青料据江西大志、陶书记载:石子青产于江西瑞州诸处(今江西高安、宣丰、上高一带),又称“无名子”。这种青料含钴量很低,含杂质多,一般作上

11、等青料的配色使用。如回青料,由于含锰较高,所以必须配入一定量石子青,青花才能呈现浓艳蓝色。石子青若单独使用,其呈色灰暗,明清二代民窑青花普遍采用此种青料。珠明料珠明料产自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珠明料为最佳,氧化钴含量可达89%。由于铁、锰含量相应较低,致使青花发色青翠亮丽,是纯正青花的标准色调。明代崇祯、清初顺治有少量使用,康熙一朝青花以珠明料为主。浙料产自浙江绍兴、金华一带,故称“浙料”,也称“浙青”。清代国产青料中以浙料为上乘,重则浓艳,轻则淡翠。明代万历中期以后,至清代雍正、乾隆至晚清各朝,景德镇官窑青花均采用浙料。氧化钴是一种化学青料,为粉状物,一般掺于调和料中作青料,晚

12、清时期从日本传入,俗称“洋蓝”。虽然此种青料呈色鲜艳,但呈色效果与传统青料有天壤之别。其青花一般浮在釉面,无深入胎骨之感。晚清时期同治、光绪、宣统有少量使用,主要为民国时期大量使用。明清青花的其他品种明清时期除白地青花外,还有黄地青花、孔雀绿地青花、冬青釉青花等品种,数量较少。此外,青花釉里红、青花矾红彩、青花胭脂彩,也是明清两代常见青花品种。釉里红釉里红是指以铜红釉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上透明釉在1300以上的高温下烧成后,在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它是铜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作用的结果。釉里红最早出现在元代,明代仅以洪武、永乐、宣德时期多见,明中期以后断烧。清康熙恢复烧造,有清一代以康熙、雍正

13、、乾隆时期烧制最好。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是指以铜、钴釉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上透明釉在1300以上的高温下烧成后,在釉下呈现红色、蓝色花纹的瓷器。青花釉里红的烧成难度比釉里红大,因为它需要不同的烧成气氛烧制。青花釉里红最早出现在元代,明代除宣德外,其他时期很少见。清康熙复烧,雍正、乾隆均有名品传世。釉里三色也称“釉下三彩”,是康熙时创烧的一种釉下彩。它以铜、钴、铁矿物质做釉料,在釉下分别呈现釉里红、青花、豆青色,使釉下色彩更加丰富。釉里三色多见康熙一朝,光绪时有仿。釉下五彩民国时湖南醴陵瓷业公司创烧的一种釉下彩。釉上釉下合绘彩指在坯体上先用青花描绘图案轮廓,施透明釉高温烧成瓷胎后,再在釉上以各

14、种彩料填绘,经低温彩炉烘烤最后成品的器物而言。釉上釉下合绘彩,明清两代均有不同品种出现,如斗彩、青花矾红彩、青花胭脂彩等。斗彩由于彩绘方式分釉上、釉下彩两部分,有拼逗之意,故称为“斗彩”。斗彩出现在明宣德时期,成熟在成化时期,发展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雍正斗彩由于加入了粉彩的技法和金彩装饰,从而形成了斗彩加金、斗彩加粉的新品种,这是对成化斗彩的重大发展。青花矾红彩指釉下青花与釉上低温铁红相结合的彩瓷品种。明宣德开始出现,明清两代各时期均有。明代釉上红彩色调较深,以嘉万时期栆皮红为代表。清代釉上红彩色调较柔和,呈橘红色。青花胭脂彩指釉下青花与釉上低温金红相结合的彩瓷品种。胭脂彩又称胭脂红,是

15、以金做着色剂,包括釉和彩两种。胭脂彩是清代新创烧的名贵釉彩,始烧康熙时期,雍正、乾隆盛烧。明代景德镇以外瓷器明代除景德镇窑外,浙江龙泉窑青瓷,河北方地区磁州窑类型器物仍在烧造。山西珐花、琉璃,福建德化白瓷,江苏宜兴紫砂、宜均,广东石湾窑,都有新品种问世。珐花、琉璃珐花和琉璃均是低温釉陶制品,分两次烧成,产地均在山西。珐花也可以看作是琉璃的一种,它与琉璃的区别在于,用于建筑上时泛称“琉璃”,而在瓶、罐等上用沥粉勾出花纹轮廓的器物称“珐花”。战国时出现陶胎琉璃珠,用在建筑上的琉璃可上推至北魏,作为佛前供器多见于元、明时期。珐花最早见元代器物,明代盛行。明清时期景德镇开始仿烧珐花釉。德化白瓷明代福建

16、德化窑一改宋、元时期烧制青白瓷的传统,烧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白瓷,通称“建白釉”或“白建” 。德化白瓷不似景德镇白瓷那样白中泛青,也不象北方白瓷那样白中泛黄。其釉色纯净,光泽莹润,一般多用“猪油白”,“象牙白”或“鹅绒白”、“中国白”等名称来形容其美质。德化白瓷以瓷塑人像最著名,当时曾出现不少民间艺人,如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陈伟等,以何朝宗成就最高。 宜均江苏宜兴陶器主要产于鼎山、蜀山二镇。鼎山窑所产一般称之为“宜均”,蜀山窑所产一般称之为“紫砂”。 宜均指鼎山等地所产的带釉陶器,由于釉色近似宋钧釉的乳浊,故又名“宜均”(即宜兴均釉)。宜均陶器,早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即已流传于世,其中以欧子明所制者水平最高,人称“欧窑”。宜均器以 翠毛蓝 釉色最有代表性 。 紫砂指蜀山镇一带所产的无釉陶器,质地细腻,胎土含铁量高、呈赤褐、淡黄、紫黑或绿等色。据说宜兴紫砂器创烧于宋代,至明代中期紫砂壶制作大盛。相传首先创烧紫砂壶的,是明代正德年间金沙寺僧和袭春(供春)师徒二人。明代制作紫砂工匠,以时大彬(万历康熙)名望最高,他与其弟子李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