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摄影课件_第1页
科技摄影课件_第2页
科技摄影课件_第3页
科技摄影课件_第4页
科技摄影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1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一节 近距摄影 第三节 荧光屏摄影第四节 考古摄影本章内容:第五节 刑侦摄影 第二节 平面物体摄影第2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天文、考古、法学、医学、航天等领域,出现了近距摄影、缩微摄影、高速摄影、显微摄影等科技摄影形式。 现在科技摄影已成为传递科技信息的“国际语言”,它用途广泛、专业性强。第3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一般照相机拍摄的最近物距大约是该相机标准镜头焦距的10倍左右,如一般135相机标准镜头焦距为5060毫米,它的最近拍摄距离为0.6米左右。近于10倍

2、焦距的物体,无法用一般拍摄方法进行摄影,必须在镜头前加会聚透镜(俗称近摄镜),加接近摄接圈或近摄伸缩皮腔,改换近摄镜头,乃至使用显微镜方能完成拍摄工作。 近距摄影容易出现变形、失真及曝光不足等现象,所以要使用必要的设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一节 近距摄影第4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专业近摄装置是自动化程度高、结构精密的大型拍摄设备。各国生产厂家很多,如德国的“蔡司”、日本的“富士”、美国的“柯达”都生产大型的专业近摄装置。这些装置专业性强,在这里不做详述。 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 1专业近摄装置一、近距摄影的装置及运用 第5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在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3、的机身上装上一只微距变焦距镜头,可以在胶片上获得大约为1:5或1:4乃至l:2.8的影像。 这类微距变焦距镜头有维维他(Vivitar)75205mm、f38,西格马(Sigma)80200mm,泰姆隆(Tamron)80210mm、f3.84等型号。 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 2微距变焦镜头 一、近距摄影的装置及运用 第6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在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机身上装上一只微距变焦距镜头,可以在胶片上获得大约为1:5或1:4乃至l:2.8的影像。 这类微距变焦距镜头有维维他(Vivitar)75205mm、f38,西格马(Sigma)80200mm,泰姆隆(Tamron

4、)80210mm、f3.84等型号。 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 2微距变焦镜头 这种微距变焦距镜头使用灵活,但有效孔径较小。需要使用高感光度拍摄。 一、近距摄影的装置及运用 第7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微距镜头是一种结构完整的镜头,它具有最大限度的清晰度和像场平整度,它的调焦范围可以从无限远到原物的12乃至景物原大(即1:1)。在翻拍文件(即一次缩微)工作中它显得特别重要。微距镜头的焦距通常有50mm 和 l00mm两种。 维维他90mm,f2.5的微距镜头具有极高的解像力和反差,是一种结构精良的微距镜头。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 3微距镜头 一、近距摄影的装置及运用 第8页,共154

5、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近摄镜是结构极为简单的新月形附加镜片(一侧是凸面,另一侧是凹面),使用时把它安装在照相机镜头前,就可实现近摄。它的屈光强度以屈光数值表示,数值越大,镜头的聚焦距离越近。通常使用的近摄镜。 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 4近摄镜 一、近距摄影的装置及运用 第9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近摄镜的放大率,依与它一起使用的镜头而定。主镜头焦距越长,放大率也越大,最低屈光度(+1)的近摄镜与50毫米镜头连接使用时,可得到1:20的放大率,而一只屈光度+3的近摄镜可使放大率达到1:7。如果想获得更大的放大倍率,则可把2片近摄镜叠加使用,但此时其光学性能可能受到一些影响。近摄镜使

6、用方便。价格便宜。不会影响曝光,但会降低一些解像力和反差,所以使用近摄镜不能获得真正平直的焦平面。 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 4近摄镜 一、近距摄影的装置及运用 第10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近摄镜的放大率,依与它一起使用的镜头而定。主镜头焦距越长,放大率也越大,最低屈光度(+1)的近摄镜与50毫米镜头连接使用时,可得到1:20的放大率,而一只屈光度+3的近摄镜可使放大率达到1:7。如果想获得更大的放大倍率,则可把2片近摄镜叠加使用,但此时其光学性能可能受到一些影响。近摄镜使用方便。价格便宜。不会影响曝光,但会降低一些解像力和反差,所以使用近摄镜不能获得真正平直的焦平面。 第一节 近

7、 距 摄 影 5近摄接圈一、近距摄影的装置及运用 第11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使用近摄接圈后减少了到达感光器件的光量,对没有自动测光功能的相机来说,要依近摄接圈的使用说明计算曝光补偿数值,以获正确的曝光。 另外。近摄接圈具有自动光圈联动机构和手控机构两种,前者使用时非常方便,后者使用时则必须在聚焦时将镜头开到最大孔径,而拍摄时再缩小光圈。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 5近摄接圈一、近距摄影的装置及运用 第12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一般近摄接圈如上图所示,其中最左面的金属圈是与相机机身联接的接环,最右边的金属圈是与相机镜头联接的接环。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 5近摄接圈一、近

8、距摄影的装置及运用 第13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近摄皮腔(如上图所示)设置在单轨或双轨支架上,皮腔两头靠特制的连接件分别与机身和镜头连接,通过齿条和齿轮能前后移动,一般皮腔可以在30200毫米之间伸缩,并且这种变化是连续、无级的,所以在进行10:1以内的近摄工作中,近摄皮腔是理想的设备。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 6近摄皮腔一、近距摄影的装置及运用 第14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在使用近摄皮腔过程中,同样存在使用近摄接圈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曝光补偿、收缩光圈等等),要注意调整。 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 6近摄皮腔一、近距摄影的装置及运用 第15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

9、影反向接圈是一个能把照相机镜头反向固定在机身上的组合器。照相机镜头反向接在机身上之后可以获得1:1或3:1的放大率。 用这种方法拍摄时,照相机的自动光圈不起作用。聚焦时先把镜头调焦至无限远,然后对着主体移动照相机的位置进行拍摄。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一、近距摄影的装置及运用 7反向接圈 第16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拍摄大小物体的用光原理通常是一样的,但近距摄影中往往出现光效平淡无味的现象,尤其在用灯光近摄时更为明显。但在近距摄影中由于被摄体很近,用自然光作为光源多会造成一片散光,不利于摄制成鲜明、锐利的图像,所以近距摄影多采用人造光。下面我们分别从近距摄影的主要光源和近距摄影的用光

10、方法两部分来加以介绍。 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二、近距摄影的用光 第17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用2至3个背面镀有反光箔的小型摄影聚光灯(或商店橱窗陈设中用作局部聚光照明的小型反射灯泡)可获良好的效果。 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二、近距摄影的用光 (一) 近距摄影的主要光源1.小型聚光灯 第18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二、近距摄影的用光 (一) 近距摄影的主要光源2.显微镜灯 第19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二、近距摄影的用光 (一) 近距摄影的主要光源 3.回形照相灯 第20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一节 近

11、距 摄 影二、近距摄影的用光 (一) 近距摄影的主要光源 3.回形照相灯 第21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二、近距摄影的用光 (二)近距摄影的用光方法 1.用小型聚光灯的近摄用光 第22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二、近距摄影的用光 (二)近距摄影的用光方法 2.固定形态不透明的被摄体照明方法 第23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二、近距摄影的用光 (二)近距摄影的用光方法 3.半透明被摄体用光方法 第24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二、近距摄影的用光 (二)近距摄影的用光方法 4.

12、透明被摄体照明方法 第25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二、近距摄影的用光 (二)近距摄影的用光方法 5.拍摄反光透明体的照明方法 图中1为反光板,2为拍摄物,3为灯光,4为照相机 第26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二、近距摄影的用光 (二)近距摄影的用光方法 6.拍摄胶状体(琼脂、培养基等)的用光方法,称为空心光锥照明法(光不会射入镜头)。第27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三、几种近摄方法(一)固态物体的近摄 1.为更好地表现固态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纵深感,要用小光圈11、16甚至22。 第28页,共154页。

13、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三、几种近摄方法(一)固态物体的近摄 2.处理好阴影。有时为了增强立体感要有意保留一个侧面的阴影,有时为了增加层次要利用反光屏为暗部加光。 第29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三、几种近摄方法(一)固态物体的近摄 3.固态物体的颜色。使用全色片拍摄时要注意利用相应的滤色片进行妥善处理,而在用彩色片拍摄时要注意色温的平衡。 第30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三、几种近摄方法(一)固态物体的近摄 3.固态物体的颜色。拍摄时要注意利用相应的滤色片进行妥善处理,要注意色温的平衡。 第31页,共154页。第十八

14、章 科技摄影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三、几种近摄方法(二)液态物体的近摄 拍摄液体主要是要克服容器的反光,其方法是在被摄体后面挂一块白布,光源照射在白布上,采用反射光照明。第32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三、几种近摄方法(三)胶状体的拍摄方法 由于胶状体是半透明体,所以拍摄时既不能全用透射光,也不能全用散射光。拍摄培养皿中的菌苗可用正面光或侧面光作主光,用透射光或后侧透射光作辅助光。拍摄琼脂需要用回折光(见前面“近摄用光”一节)。 第33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一节 近 距 摄 影三、几种近摄方法(四)透明体、半透明体及混悬体的拍摄方法 拍摄透明体、半透

15、明体可以从被拍摄体斜后方布光,而不能从正面打光,因为那样会造成光晕的出现。 X光片的拍摄需要光线均匀,可以用X光看片灯,拍摄时要用黑纸遮住周围,尽可能减少多余光线的干扰。混悬体多呈半透明状态。拍摄时要处理好背景和用光。 第34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二节 平面物体摄影 科技摄影中,平面物体的摄影也并不少见,如各种平面媒体、图纸、图片等的翻拍。下面我们就平面物体摄影的装置、用光和拍摄方法分别介绍。 第35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二节 平 面 物 体 摄 影一、平面物体的摄影装置 平面物体摄影要求被摄对象、感光片平面、镜头表面三者必须平行。由于平面物体多属近摄,所以需要用以

16、下装置来完成平面物体摄影工作。 第36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一、平面物体的摄影装置 1一套近摄装置:近摄皮腔、近摄接圈或近摄镜。 2翻拍架。以保持相机和被摄体有稳固的平行或垂直状态,并能上下、左右移动。 3快门线。由于平面物体摄影多属慢速拍摄,为减少相机震动,需要使用快门线。 4均匀的照明(包括正面和背面照明)。第二节 平 面 物 体 摄 影第37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二、平面物体摄影用光 平面物体摄影要求光线均匀,光线的投射角与摄影机的垂直线成45。50。角。第二节 平 面 物 体 摄 影第38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二、平面物体摄影用光 灯的距离要相等

17、,灯的功率要相同,灯光的几种使用方法如下图所示。 第二节 平 面 物 体 摄 影第39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三、装置平度和光线匀度的调整 1平面物体摄影中,相机、翻拍架平面相对平行,可以用在机背上和翻拍架的底面上放上水平仪的方法,调整两者的相对平行状态 第二节 平 面 物 体 摄 影第40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三、装置平度和光线匀度的调整 2光线均匀状况的调整,可以用测光表测量翻拍架底面4个角与中心部位的照度,也可用一支铅笔立放在翻拍架底面正中,若铅笔在底面上的影子长短、深浅都一样则为光线均匀,否则就要调整灯光的距离和角度(如下图所示)。第二节 平 面 物 体 摄 影第

18、41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四、几种拍摄方法(一)照片的翻拍翻拍照片时常常由于照片受损伤而发生折痕、退色等现象,通常可以在后期制作时修复。第二节 平 面 物 体 摄 影第42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四、几种拍摄方法(三)翻拍工作中几个技术性问题 滤色片在翻拍工作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如对蓝色图形可加红滤色镜以获较强反差,也可用红滤色镜消除被红墨水污染的部分。 1.滤色片的运用 第二节 平 面 物 体 摄 影第43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四、几种拍摄方法(三)翻拍工作中几个技术性问题 (1)黄斑的清除 年久照片有时会出现黄斑,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水洗不够充分所致,翻拍前要经

19、漂白到显影处理。具体方法是先配制漂白液: 甲液:高锰酸钾3克,加水至500毫升。 乙液:浓盐酸2毫升,加水至500毫升。 使用时甲、乙两液等量混合即成漂白液,用水将照片充分浸湿后放人漂白液中,待影像完全消失后再充分水洗。若想加快水洗速度,可用5的 Na2SO3液清除漂白积液,再经水洗,最后用显影液、定影液等重新处理即可获得清洁的照片。2.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第二节 平 面 物 体 摄 影第44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四、几种拍摄方法(三)翻拍工作中几个技术性问题 (2)背面文字的清除 有些文件双面印刷用纸很薄或是油墨过重,会使背面文字透过来,影响拍摄质量。此时可在此页文献的后面垫上一张

20、无光黑纸即可进行常规拍摄。2.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第二节 平 面 物 体 摄 影第45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四、几种拍摄方法(三)翻拍工作中几个技术性问题 ( 3)发黄文件的翻拍 有些文献保存时间较长会出现纸面发黄的现象,拍摄时要适当增加曝光,也可加浅黄滤色片消除。2.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第二节 平 面 物 体 摄 影第46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三节 荧光屏摄影 从电视荧光屏、示波器的阴极射线管,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的阴极射线管拍摄图像或波形的工作,统称为荧光屏摄影。荧光屏摄影可以捕捉到肉眼看不到或无法辨认的过程与现象,如振动的声波、航天器发回的月球照片及探测器发回的目标信

21、息。荧光屏摄影在科研与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第47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阴极射线管是将扫描电子束所产生的(经放大的)视频信号重现为可见图像的电子器件,电视显像管是阴极射线管的一种专用形式。 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本节将从五个方面介绍荧光屏摄影的基本知识。 一、阴极射线管和电视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第48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阴极射线管(如右图所示)的外型像一个长颈宽底的大玻璃瓶,长颈部是一个电子枪与偏转线圈,可以发射电子束,电子束依据信号偏转。管底的内壁涂有一层荧光粉,构成荧光屏。当电子束轰击荧光粉时,在屏上就会映出一个亮点。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一、阴极射线管

22、和电视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1阴极射线管 第49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电子束在荧光屏上迅速扫描,屏上的亮点也迅速移动,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功能,便可看到荧光屏上的图像。示波器的图像一般呈现为发光的波形线条,绿色,高辉度。示波器阴极射线管上的图形有的是稳定的波形,有的是触发扫描,还有的是瞬息万变的。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一、阴极射线管和电视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1阴极射线管 第50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电视显像管(如右图所示)采用静电聚焦、磁偏转方式。它具有荧光余辉时间较短、屏幕尺寸较大等特点。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一、阴极射线管和电视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2电视显像管 第

23、51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彩色电视机荧光屏上出现的彩色图像是按加色法原理构成的。简单说来,电视摄像机的镜头摄入影像后,利用折光镜将光线分成3路,由3个摄像管分别感受光线中红、绿、蓝三种原色光,然后将感受的光线转变为电信号。这些信号被彩色电视机收到后便控制彩色显像管里的3个电子束,每个电子束都在荧光屏上产生一种三原色之一的色光。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一、阴极射线管和电视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2电视显像管 第52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显像管向外的一面含有40万组荧光点,每组有三个荧光点,它们受到电子束激发后就产生对应的红、绿、蓝色光。在电子束与荧光屏之间。隔着一块遮板,

24、板上有40万个小孔,每个小孔都对应一个荧光点,以确保通过每一孔的电子束只落在一个荧光点上。而不会影响其他的荧光点。红、绿、蓝三色以外的其他颜色均是通过加色法混合产生的,如红+绿一黄色光,红+蓝一品红色光,绿+蓝一青色光,红+绿+蓝一白光,红、绿、蓝三色皆缺乏为黑光。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一、阴极射线管和电视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2电视显像管 第53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我国的电视播放采用625线制,即用625条扫描线构成一幅电视画面,每幅画面由2个交替隔行扫描的半帧组成,供电频率为50周的电视机150秒扫描半帧,即每125秒扫描出一帧完整的625条轨迹,人眼的视觉暂留时间是110

25、秒,所以看到的扫描画面是连续的。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一、阴极射线管和电视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2电视显像管 第54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彩色电视机荧光屏图像的色温通常高于标准日光色温,达7000K左右。 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一、阴极射线管和电视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2电视显像管 第55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荧光屏摄影应采用单镜头反光相机,照相机镜头相对口径要尽量大,不可小于F3.5。快门以镜间叶片式为好,纵走式金属快门次之,横走式帘幕快门最差。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二、荧光屏摄影需用的设备 1照相机第56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由于荧光屏摄影要慢速度

26、,所以要使用三角架和快门线。 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二、荧光屏摄影需用的设备 2三角架和快门线 第57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荧光屏的尺寸较小,在拍摄时往往要近摄,所以要备有近拍镜或近拍接圈。伸缩皮腔式近拍器操作灵活、使用方便,是比较理想的近摄器件。在使用没有内测光系统的照相机加近摄器拍摄时,要依有关数据计算曝光,调整数值,以获准确的曝光。 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二、荧光屏摄影需用的设备 3近摄装置 第58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为避免反光,在光线较强的环境下可以在示波器射线管与相机镜头之间加一个内侧涂无光黑漆的罩子。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二、荧光屏摄影需用

27、的设备 4阴极射线管专用罩第59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采用IS0200感光度,光圈F3.5f4,曝光时间11518秒。 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三、拍摄方法 (一)示波器波形的拍摄方法 1.低频稳定波形 第60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采用IS0200感光度。光圈F3.5f4,曝光时间1812秒。 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三、拍摄方法 (一)示波器波形的拍摄方法 2.高频稳定波形第61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采用高感光度,开大光圈,打开B门,由瞬变过程自身控制快门,即快门在轨迹出现时刚好是开着的,整个瞬变期间一直不关闭。对于重复的扫描轨迹,则要事先打开B

28、门,选用几种曝光时间拍摄,选取理想的拍摄效果。 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三、拍摄方法 (一)示波器波形的拍摄方法 3.瞬变波形 第62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示波器坐标栅格亮度往往不能与图形同时获得合适的曝光,使用二次曝光的方法先用一种曝光参数对坐标栅格进行正确曝光,然后对信号图像进行二次曝光。 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三、拍摄方法 (一)示波器波形的拍摄方法 4.坐标栅格的拍摄 第63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在大量的实验中,由于获得数量繁多的同样或近似的波形,就需要使用专门的示波器拍摄装置或者使用照相机数字后背,以便编号、整理。 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三、拍摄

29、方法 (一)示波器波形的拍摄方法 5.数据的整理第64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在打开电视机前要用微湿毛巾轻轻擦去显像管表面的灰尘、指纹和油污。 打开电视机后要把画面调至最清晰状态,影像反差要适中,影调以偏软为好,亮度要适宜。彩色电视机应调整画面色彩。 把彩色电视画面的色彩调至偏红,可以获得一张自然色彩的照片而不至于出现电视机里彩色画面偏蓝的现象。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三、拍摄方法 (二)电视机荧光屏画面拍摄方法 1.调整电视机 第65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在拍摄电视画面时,将照相机放在电视屏幕正面,在打开电视机之前,应仔细观察是否有窗户影子、室内灯光的影子是否反射

30、到电视屏幕上。若有此现象,就要挂上窗帘并关掉照明灯。另外,如果放置电视机的台面反光强烈,则需要在台面上铺上吸光的深色台布。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三、拍摄方法 (二)电视机荧光屏画面拍摄方法 2.排除杂散光线和灯光的干扰 第66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拍摄电视画面也宜采用单镜头反光相机,并附加近摄装置、三角架和快门线。快门结构以叶片式为最佳,钢片纵走快门次之,横走帘幕式快门为最差。 快门速度要在130秒以下,光圈f2.8(以IS0100感光度而定),但快门速度亦不可慢于1秒,以免造成彩色摄影的色彩平衡被破坏。 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三、拍摄方法 (二)电视机荧光屏画面拍摄方法

31、 3.照相机和拍摄有关参数 第67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彩色电视画面色温高于标准日光色温,注意色温的调整。 拍摄的聚焦应选择从电视屏幕中心至边缘一段的中间点作为调焦标准,这样才能使弯曲的电视屏幕置于景深范围之内(对非直角平面电视而言)。 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三、拍摄方法 (二)电视机荧光屏画面拍摄方法 3.照相机和拍摄有关参数 第68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LED是微弱的发光体,在用IS010021胶片拍摄时曝光参数大约为18秒、f4,拍摄时要把四周环境的亮度调节到与LED亮度近似。即按相机TTL的指针所示,把正常的感光值放大一档光圈,这样就可以使远、近物体亮度

32、合适,LED数字显示明显,可获良好效果。 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四、LED和液晶屏的拍摄 1发光二极管(LED)的拍摄 第69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由于液晶显示是靠反射光的作用才能看得见,故其亮度随周围环境明亮程度而异。在拍摄时依照TTL测光结果进行拍摄即可。 第三节 荧 光 屏 摄 影四、LED和液晶屏的拍摄 2液晶显示数字的拍摄第70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考古摄影主要有野外摄影和文物摄影两部分。利用我们前面讲述的摄影知识并结合考古专业的要求,才能获得有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的照片。 第四节 考古摄影第71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33、摄 影第四节 考古摄影一、野外摄影 野外摄影要求迅速准确。摄影者要在现场中可靠地摄取第一手资料,避免时过境迁而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野外摄影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野外拍摄的基本过程(二)野外拍摄的设备及用光 第72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第四节 考古摄影一、野外摄影 (一)野外拍摄的基本过程1.首先做好拍摄记录以便核对和存档,记录的主要内容有: 时间天气情况 使用相机牌号和镜头焦距 使用感光片的型号拍摄对象 光圈 速度 是否加滤色镜拍摄方向 编号等等。第73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第四节 考古摄影一、野外摄影 (一)野外拍

34、摄的基本过程2. 先拍下遗址或遗迹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层关系、灰坑范围以及采取品的分布情况。 3. 进行正式挖掘时,要随着工作进展不失时机地拍摄下来。拍摄的大体内容有发掘地点的地形、地貌、发掘现场的工作情况、挖掘方法、发掘过程,发现的城址、沟渠、柱穴、墓葬的坑位、结构、葬具、人骨、兽皮及随葬品等。 第74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第四节 考古摄影一、野外摄影 (一)野外拍摄的基本过程2. 先拍下遗址或遗迹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层关系、灰坑范围以及采取品的分布情况。 3. 进行正式挖掘时,要随着工作进展不失时机地拍摄下来。拍摄的大体内容有发掘地点的地形、地貌、

35、发掘现场的工作情况、挖掘方法、发掘过程,发现的城址、沟渠、柱穴、墓葬的坑位、结构、葬具、人骨、兽皮及随葬品等。 4.在发掘的最后阶段。现场已全部暴露,要拍一张近似平面图的全景照片。 第75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第四节 考古摄影一、野外摄影 (二)野外拍摄的设备及用光 1.由于野外拍摄不但需要拍大场面(如全景)也要拍小物体,所以最好配备一只带有微距拍摄功能的2885毫米变焦距镜头。若无此设备,则要准备1只广角镜头,1套近摄镜,其他设备如三角架、快门线、闪光灯、测光表等也要备齐。第76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第四节 考古摄影一、野外

36、摄影 (二)野外拍摄的设备及用光2.光线的运用。野外拍摄主要依赖于自然光。 自然光的运用 物体在自然光照射下,由于有直射光和反射光不同角度的照射,再加上物体表面的凹凸不平,形成物体各部分的明暗差别与变化。第77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第四节 考古摄影一、野外摄影 (二)野外拍摄的设备及用光2.光线的运用。野外拍摄主要依赖于自然光。 自然光的运用 在野外考古摄影中我们要合理利用各种自然光的特点表现不同内容。顺光光线均匀、侧光立体感表现好、逆光空间感强。如散射光适合拍摄遗址墓葬,它能把土色和骨架的颜色区分开来,随葬的器物轮廓也清晰可辨。 第78页,共154页。第十八

37、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一、野外摄影 (二)野外拍摄的设备及用光2.光线的运用。野外拍摄主要依赖于自然光。 辅助光的作用 在野外拍照时。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使拍摄场面或物体形成过大的光比,这就需要加辅助光。加辅助光的方法主要是加反光板或用闪光灯两种。 反光板适合于为拍摄小范围的场面或物体作辅助光源,它需要将锡纸折皱,以形成漫反射,回避不均匀的反射光斑。在彩色拍摄中,若用银色反光板。尚可保证光源色温的一致性。第79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一、野外摄影 (二)野外拍摄的设备及用光2.光线的运用。野外拍摄主要依赖于自然光。 辅助光的作用 a阳光下改变墓坑明暗反

38、差过大的照明条件。 b阴暗天增强景物反差,使轮廓、线条清晰。 c用闪光灯打侧光可以表现物体表面的纹饰,如浮雕、碑刻等。 d用闪光灯作光源可以在墓室内拍摄壁画、雕像和建筑结构等。电子闪光灯作辅助光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用途: 第80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一、野外摄影 (二)野外拍摄的设备及用光3.野外摄影画面的处理 (1) 拍摄点的选择 远近、俯仰、方向等拍摄因素的选择要以表现内容为依据。逆光照射条件可以较好地表现明暗层次,俯角拍摄可以表现开阔、曲折变化的场景,长方形的墓坑多采用横拍,升高机位可以减小变形,利用较先进的能够调整后背角度的相机(如林哈夫相机)可以改变不良

39、透视。如果有条件,航拍对表现大面积遗址和四周环境更具体、更有真实感。第81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一、野外摄影 (二)野外拍摄的设备及用光3.野外摄影画面的处理 (1) 拍摄点的选择 另外,拍摄局部出土器件照片时,选择的拍摄点最好使所拍的景物与遗址墓葬的边壁发生联系,以便看清所拍局部和器件的具体位置。 第82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一、野外摄影 (二)野外拍摄的设备及用光3.野外摄影画面的处理 (2)野外拍摄构图注意事宜 合理利用有效画面,把不必要的画面舍去。 画面要主次分明,井然有序,要选用最合理的画面和最有说服力的角度。 画面

40、上的人物处理要自然。第83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1运用好灯光是文物摄影的关键。 灯光照明主要有散光灯和聚光灯照明两种。散光灯的照射效果是光照广泛、均匀,光的强度由照明区到非照明区逐渐减弱,而聚光灯照明集中、强烈,光的强度由照明区到非照明区明显减弱。拍摄文物大多用散射光,因为它的光强性质接近于自然光,适合于人的视觉习惯。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文物摄影大多在灯光照明的条件下拍摄,所以首先要弄清灯光照明的一些特点。 第84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

41、影 2文物摄影的用光方法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1)一种基本的、常用的光线前侧光 第85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2文物摄影的用光方法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1)一种基本的、常用的光线前侧光 前侧光是沿拍摄方向并成45。角的光线,这时物体表面23受光,13背光,形成明显的明暗对比,但此时暗部往往亮度不够,不能反映暗部的影纹及层次,所以应该加反光板或辅助光照明。在利用前侧光拍摄时尚要注意背景的颜色要与拍摄主体的颜色的区分,拍深色

42、物体时,以用淡色背景为好。背景颜色的深浅可以采取换背景布和调整灯光的距离来实现,背景远离灯光则颜色深,背景离灯光近则颜色浅。 第86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2文物摄影的用光方法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2)侧光表现文物的花纹、质地的光线 侧光是指与拍摄体成45。90。角的方向照射的光线。用这种光线照明可以突出表现粗糙和有凹凸花纹的器物,如陶器上的绳纹、铜器上的饕餮纹、甲骨上的刻字或器物上的附着物(布纹、席纹等)。第87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43、 2文物摄影的用光方法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2)侧光表现文物的花纹、质地的光线 根据侧光角度大而阴影短,角度小而阴影长的特点,在拍摄凹凸起伏的器物时要采用高位置的侧光,反之要采用低位置的侧光。如果凹凸变化很小,侧光的位置就要很低,甚至采用接近90。角的正侧光,才能把要表现的细部刻画出来。 第88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2文物摄影的用光方法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2)侧光表现文物的花纹、质地的光线 另外,玉器、石器、骨器上的

44、加工痕迹,古纸、丝织品的纤维组织,需要用聚光灯的侧光来照明。而凹凸起伏比较明显的器物,如陶器上的纹饰、铜器上的铭刻及铜镜、纸币、印章、封泥、瓦片、陶片、墓志、碑文、砖刻、画像石、石雕、玉雕和骨雕等,要用散光灯的侧光来照明。运用侧光照明要防止光比过大或光线不匀的现象,通常采用加辅助光的方法克服以上缺陷。第89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2文物摄影的用光方法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3)后侧光 后侧光属于逆光的一种,它能有效地增加器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对于塑造物体的轮廓十分有效。 后侧光一般要高

45、于器物,使器物至少有两个受光面(上面和侧面)这样有利于勾勒器物的大部分轮廓。第90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2文物摄影的用光方法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3)后侧光 如果后侧光使器物的1416处于高光下,3456处于暗面,这时就必须使用辅助光。辅助光不但可以增加暗部的亮度,充分体现暗部的花纹,尚可减淡后侧光形成的器物投影,使器物的投影在画面上浓淡相宜恰如其分。第91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2文物摄影的用光方法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

46、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3)后侧光 用后侧光拍摄文物时,曝光值以暗部为标准,兼顾亮部,使各部分的光比均不得超过底片的宽容度。布光时应同时考虑主体和背景,使之达到层次分明、对比适中的效果 。第92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2文物摄影的用光方法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4)散射光 散射光的光线均匀柔和明暗色调接近,投影平淡,在拍摄时容易产生光斑的器物(如瓷器、玉器、漆器、料器和金银器)常用这种光。在拍摄文件、图表、字画和小件器物时也常用散射光来照明。第93页,共15

47、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2文物摄影的用光方法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4)散射光 散射光一般是自然光在薄云遮日时产生的,在灯光照射条件下可以在强光灯前加上一层硫酸纸或一块磨砂玻璃,使光线漫射或用白纸屏和反光伞将光反射到器物上去,达到散射光的效果。 第94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2文物摄影的用光方法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5)小件器物拍摄时的注意事项 文物摄影中小件器物的摄影较为多见。小件器

48、物拍摄时除一般采用散射光照明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95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2文物摄影的用光方法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5)小件器物拍摄时的注意事项 器物的色调要尽量接近,避免深色、浅色器物色调差别过大而引起曝光偏差。 拍摄时大多采用俯拍角度。 衬底的颜色与器物颜色要搭配协调。 适当调整器物高低位置。 注意器物之间不要相互遮挡。第96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2文物摄影的用光方法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

49、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5)小件器物拍摄时的注意事项 拍摄玉器时要使灯光照射方向与相机拍摄方向对称。这是因为玉器质地滑润,并且大多均雕琢有精细的花纹。这种花纹只有在一定光线和角度下观察才比较显著,所以拍摄时要利用光线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原理,采取特殊角度的拍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玉器上的柔和反光连同花纹一起摄人镜头。 第97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3文物摄影中投影的处理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文物摄影中投影的浓淡及文物在画面上所占的位置与比重,对衬托主题都是十分重要的,必须认真对待

50、。 第98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3文物摄影中投影的处理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文物摄影光源距器物较近,并且通常需要有主光和辅助光照明,这就使器物的影子不但明显而且处理不妥还会杂乱,特别是鼎、鬲之类的三足器物,每足有1至2个投影,当光从两个角度打来时就会出现2个投影。所以,如果用光不当,投影过浓,在画面上引人注目,势必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影子过多,互相交错,又有杂乱之感;如果没有影子,虽然主题突出了。但器物会有凌空的感觉,或形同剪纸,效果也不好。 第99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

51、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3文物摄影中投影的处理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在文物摄影中,处理投影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 采用消除器物投影的拍摄方法 1照相机2透明玻璃 3衬纸(或布) 4配重物 5灯具 6被摄物第100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3文物摄影中投影的处理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在文物摄影中,处理投影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 采用消除器物投影的拍摄方法 这里还要注意: 玻璃距白纸(或白布)3040厘米

52、远。 玻璃下面的衬纸(或布)必须是白色的。若换成深色则会出现器物和相机的倒影。 第101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3文物摄影中投影的处理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在文物摄影中,处理投影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 采用消除器物投影的拍摄方法 这里还要注意: 这种方法不宜拍摄白色或淡色的器物。 这种方法对于拍摄丝绸、绢纱等质地薄或半透明的织物尤为有利,它不但可以表现丝绸的花纹与颜色,还能表现丝绸的组织与纤维。第102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3文物

53、摄影中投影的处理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在文物摄影中,处理投影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2) 浅色器物的拍摄 玉器、石器、骨器、蚌器或铜器等可以放在较深色的背景上拍摄,这样既能突出器物轮廓,也能衬托器物的色调和质感,投影处理在深色背底上也不明显,不会干扰所表现的器物。 所以,文物摄影中,处理好投影会增加器物的立体感,起到填补空白、调整平衡、突出器物造型的作用。 第103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4文物摄影画面中,背景往往要占去12的面积,所以要充分利用背景,让其为主题和内容服务。 拍摄文物首

54、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在用全色片拍摄时,背景一般采用深灰至浅灰的中间色调。而深、浅色调的选择要以器物颜色为转移。完全黑色的背景不利于表现空间感画面也显得沉闷,而用一张白纸作背景也起不到衬托作用,所以一般均不采用。 (1) 背景色调的选择 第104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4文物摄影画面中,背景往往要占去12的面积,所以要充分利用背景,让其为主题和内容服务。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用彩色片拍摄文物时一般用浅灰色、浅米色、浅咖啡色和淡黄绿色为宜

55、。如需用深色背景,则以深棕色、深灰色或黑色为好。 在彩色拍摄中要特别注意背景衬布的色彩对文物色彩的影响,特别是表现表面光滑的器物,背景色的影响更为明显,所以拍摄文物时,为了保留文物原有的真实色彩,最好不用对比强烈的补色和颜色鲜艳的背景。如果拍摄的文物颜色偏深,宜采用浅灰色调的背景 。(1) 背景色调的选择 第105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4文物摄影画面中,背景往往要占去12的面积,所以要充分利用背景,让其为主题和内容服务。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光滑、细腻、透明的器物适合选择质地粗糙松软

56、的背景材料(如毛毯、网格布等) 。 (2) 背景材料的选用第106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4文物摄影画面中,背景往往要占去12的面积,所以要充分利用背景,让其为主题和内容服务。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粗糙、不透明的器物适合选用细腻些的背景材料(如灰布、背景纸等) 。 (2) 背景材料的选用第107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4文物摄影画面中,背景往往要占去12的面积,所以要充分利用背景,让其为主题和内容服务。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

57、、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俯角拍摄时,背景布平铺在器物下面。 平角拍摄时,一种方法是将背景布一端挂在高处让其自由下垂到器物台上,再圆滑地转向平台,使背景与台面无明显界线 。 (3) 背景布的使用方法 第108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4文物摄影画面中,背景往往要占去12的面积,所以要充分利用背景,让其为主题和内容服务。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另一种方法是把背景布和台面分开,使画面中间偏下处出现明显界限。 总之,考古摄影不仅需要具备考古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摄影艺术,只

58、有这样才能拍摄出既有科学研究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考古摄影作品。 (3) 背景布的使用方法 第109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四节 考 古 摄 影 二、文物摄影 4文物摄影画面中,背景往往要占去12的面积,所以要充分利用背景,让其为主题和内容服务。 拍摄文物首先要了解所拍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正确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另一种方法是把背景布和台面分开,使画面中间偏下处出现明显界限。 总之,考古摄影不仅需要具备考古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摄影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拍摄出既有科学研究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考古摄影作品。 (3) 背景布的使用方法 第110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

59、五节 刑侦摄影 由于摄影方法能准确、迅速地记录客观情况,所以摄影在刑事侦查工作中也有着广泛、重要的意义。刑侦摄影是刑事侦查工作中的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它在法律上具有证据作用。 刑侦摄影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进行,必须依照比例摄影的规则,不准采用任何艺术加工手段。对于拍摄情况(时间、地点、技术参数等)均要作详细记录,并且要使摄影工作与笔录及现场绘图工作有机配合,使之构成一个整体,起到相互印证和互为补充的作用。第111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五节 刑 侦 摄 影一、现场摄影 现场摄影要依据实际情况采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外到内、层层展开的拍摄方法。现场摄影一般分为现场方位摄影、现场概览摄影

60、、现场中心摄影和现场细目摄影。 第112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五节 刑 侦 摄 影一、现场摄影 现场方位摄影是要把整个现场在周围环境中的相对位置反映出来,并要将其中的重要标志收入画面。 1现场方位摄影第113页,共154页。第十八章 科技摄影第五节 刑 侦 摄 影一、现场摄影 现场方位摄影取景时要将现场安排于画面的前景或中央,对有永久性标志的物体(道路、桥梁、路标等)要安排在画面的显著位置,拍摄时一般选远景和采用俯拍。为扩大景物范围可选用广角镜头或采用接拍的方法,对于较小的特殊标志(如门牌号码、单位名称等)可采用单拍一张特写照片,而后在编排现场照片时,从原位置引申出来作为辅助照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