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_第1页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_第2页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_第3页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_第4页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 中考必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张岱 (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有琅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二、故事背景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 明亡以前未曾出仕, 一直过着悠闲的布衣生活。明亡以后,他消极避居于嵊县西白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即写于他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 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三、翻译课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 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

2、、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注释崇祯五年:即 1632 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俱:都。绝:消失。是日:这一天。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定:止,停。拏():携,带。毳衣:细毛皮衣。毳() ,细毛。雾凇:雾气和水汽。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芥() ,小草。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初更刚过,我划着一条小船,披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

3、雪景。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 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 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释焉:怎么,疑问代词。更:还。大白:大酒杯。强:尽力。金陵:地名,即今江苏南京。客:这里是“客居”的意思。及:等到。舟子:船夫。喃喃:小声地不断念叨。译文:到了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仆 在煮酒,炉中酒正沸腾着。(

4、两个人)看到我非常高兴,说: “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 于是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就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下了船,船夫不断地小声念叨说: “别说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四、问题解疑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点明时间和地点。 文章写于明朝灭亡之后, 但用的仍是明朝的纪年,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仍在。大雪过后的寒冷夜晚,作者为什么独自一人去赏雪,他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一个“独”字,写出了作者有着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 流的生活方式。当他一个人面对寂静广漠的雪景时, 应该是孤独寂寞, 遗世独立的感觉

5、,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对故国的怀念,和普通 人无法理解的独特审美倾向。“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与”有什么效果?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色。“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山、湖水一片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 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 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

6、逅了两位客居西湖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本以为自己的怀恋之情,隐逸之趣是无人理解的,但遇到知己时的欢欣只有自己明白。五、课文主题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 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 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课后习题一、朗读、背诵略。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描写西湖雪景。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中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连用三个“与”字,生

7、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 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 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等等。“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表现其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到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 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 不得。二、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

8、痴”,为作者“痴”找到可以原谅的理由。作者超凡 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感染了舟子,让他若有所思。以此结 尾,令人回味无穷。三、帝王将相一年到头过着奢侈无道、荒淫无度的生活,还有穷 苦的百姓在这凄冷的月夜中悲伤痛苦。春天来了,处处都是繁花细柳, 没有一点空隙之地种桑麻。湖心亭位于湖的中心, 俨然就像一叶扁舟载着西子, 西湖雨也好, 晴也好,都别有一番雅致; 泛舟湖心亭,恍惚间好像是苏东坡游览赤壁,在这幽静美好的夜晚特别适合。皓月当空,两三抹微云飘在银河间;西湖就像美人的眼睛,眼神清澈,双瞳如同秋水脉脉含情。后两副对联主要是赞美湖心亭风景宜人,胡来朝的对联重在体现一种忧国忧民之情。中考真题集

9、锦(三)阅读下列诗文,完成2024 题( 13 分)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西湖袁宏道从武林门而西, 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 如绫,才一

10、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 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江 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 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 湖 中 焉 得 更 有 此 人 ! 21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 ( 2 分)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试简要分析 “独往湖心亭看雪” 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3 分)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 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2 分)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

11、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 2 分)威海市(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14 题。( 4 分)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 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 2分)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2 分)达州市(三)阅读

12、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620 题。( 14 分)【甲】江 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乙】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拿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6、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 分

13、)A、是日更定莫衷一是B、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深夜色半人家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1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2 分)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18、【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19、( 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2 分)(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 分)20、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14、、【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常德市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822 题。(甲)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 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

15、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满井游记袁宏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 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

16、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4 分)(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是日,更定矣( 3)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4)而此地适与余近19、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 分)湖中人/ 鸟声俱绝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如倩女之靧面 / 而髻鬟之始掠也毛羽鳞鬣之间 / 皆有喜气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 4 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21、这

17、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 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的特点。( 2 分)22、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 分)石狮市(一)阅读湖心亭看雪 ,完成 6 10 题。(15 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 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 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

18、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 (朝代)文学家。( 2 分)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 分)A余拏一小舟()上下一白(客此()D及下船()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 分)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A焉B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宋无罪而攻之是日,更定矣问其姓氏C是D其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如土石何翻译下列句子。(5 分)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2 分)“独往湖心亭看雪” 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

19、幽静、 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湖北咸宁)【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 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 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

20、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 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2 分)虽乘奔御风()其间千二百里()是日更定()湖中人鸟声俱绝()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

21、地而不足于民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2 分)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甲文第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B、甲文第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

22、分)( 福建泉州) 湖心亭看雪 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 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3 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B是日更定矣问今是何世C问其姓氏望其旗靡D强饮三大白而别乃记之而去解释加点词。 (4 分)余拏一小舟

23、见余大喜及下船客此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5 分)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 分)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湖南永州(三)阅读下列诗文,完成2024 题( 13 分)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24、、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西 湖 袁宏道从武林门而西, 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 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 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 分)(

25、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 湖 中 焉 得 更 有 此 人 ! 21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 ( 2 分)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试简要分析 “独往湖心亭看雪” 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3 分)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 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2 分)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 2 分)参考答案:20(4 分,每句 2 分)( 1)(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 与云与山与水, 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 (您) 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21(

26、2 分)此时欲 下 一 语 描 写不得。22(3 分,每点 1 分,语意相近即可)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暗示作者的“痴” (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23(2 分)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 1 分);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1 分)。24(2 分)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 1 分);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1 分)。(语意相近即可)威海市(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3-14 题。( 4 分)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

27、,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 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 2分)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2 分) 参考答案:(共 4分) 13.示例:平静的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站在船头,向远处望去,高处的天与云,远处的山和水,浑然一体,一 片白茫茫的景象。如果立在岸上,湖上能看得比较清晰的影

28、子,只有 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 一点湖心亭的轮廓, 我的一叶小舟及船上的两三个人影罢了。(能全面描绘出文中所写景物1 分,语句连贯通顺1 分,共 2 分)(直接翻译原文也可) 14.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意思对即可, 每点 1 分,共 2 分)。达州市(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620 题。( 14 分)【甲】江 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乙】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拿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29、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6、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 分)A、是日更定莫衷一是B、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深夜色半人家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1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2 分)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18、【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19、( 1)

30、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2 分)(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 分)20、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参考答案:16、D;17、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必须直

31、译);18、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 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19、( 1)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2)、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0、D。常德市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822 题。(甲)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 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

32、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满井游记袁宏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 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33、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4 分)(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是日,更定矣( 3)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4)而此地适与余近19、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 分)湖中人/ 鸟声俱绝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如倩女之靧面 / 而髻鬟之始掠也毛羽鳞鬣之间 / 皆有喜气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 4 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2

34、1、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 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的特点。( 2 分)22、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 分)参考答案:18( 1)客居 (2)这(3)起,兴起 (4)刚好, 恰巧19A20(1)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2)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21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 22答案要点:甲文(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 (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

35、故国的怀念。 ( 3) 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 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乙文( 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 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 3)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 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石狮市(一)阅读湖心亭看雪 ,完成 6 10 题。(15 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

36、上, 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 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 (朝代)文学家。( 2 分)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 分)A余拏一小舟()B上下一白() C客此()D及下船() 8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 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A焉B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宋无罪而攻之是日,更定矣问其姓氏C是D其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如土石何翻译下列句子。(5 分)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37、人两三粒而已。、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2 分)“独往湖心亭看雪” 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 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 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参考答案:(一) 6、张岱明末清初7、携、带,全、都,名词活用为动词 客居,等到8、C9、(1)(2 分,“绝” 0.5 分,句子翻译 1 分,语意通顺 0.5 分)

38、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等声音都消失了。(2)( 3 分,“惟” 0.5 分,句子翻译 2 分,语意通顺 0.5 分)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 像一片芥叶的小船, 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10、D(侧面烘托)( 湖北咸宁)【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39、,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2 分)虽乘奔御风( )其间千二百里( )是日更定( )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2 分)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A、甲文第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B、甲文第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