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小说改编为剧本写作教学策略探析_第1页
中学语文:小说改编为剧本写作教学策略探析_第2页
中学语文:小说改编为剧本写作教学策略探析_第3页
中学语文:小说改编为剧本写作教学策略探析_第4页
中学语文:小说改编为剧本写作教学策略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学语文:小说改编为剧本写作教学策略探析【摘 要】将小说改编为剧本,有助于学生理解剧本的特点,了解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获得审美体验。其写作教学策略体现在三个方面:辨析两种不同文本的表现方式,明确剧本写作要素;重组情节、构建合理的矛盾冲突,把复杂多元的小说主题缩减为单一集中的剧本主题;将小说中的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宜于表演、凸显人物特性的剧本台词。【关键词】 剧本 情节 矛盾冲突 台词 转化聚焦高中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指出,“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1欣赏作品,了解其写作的一般规律,“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这里强调的“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提示组成,是编导和演

2、员演出的依据。我们常见有老师指导学生将小说改编成话剧剧本时,把“人物”“情节”“语言”视为剧本的核心要素,但未厘清三者在小说和剧本中的不同,未能凸显出剧本的特质,甚至有学生直接将小说内容搬上舞台。那么,剧本的要素有哪些?如何指导学生把小说改编成剧本?姚咏梅老师的实验课例,凸显了对剧本特质的探寻,为我们的写作指导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实验宝玉挨打剧本写作指导教学实录姚咏梅【设计说明】“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是高中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目标与内容要求之一,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剧本的核心要素,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我设计了将红楼梦第三十三回里“宝玉挨打”片段改编成话剧剧本的写作任务。教学指导

3、分两课时。第一课时,细读“宝玉挨打”片段,对新感受进行旁批;整理概括哈姆莱特雷雨的故事情节,以此为例初步体会两种文本的不同表现方式。第二课时,通过讨论明晰剧本的写作要素,并进行写作指导。以下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一、确定剧本的改编要素师:上节课大家结合“宝玉挨打”片段和剧本雷雨哈姆莱特,从表现手法、表现方式、篇幅长短等方面对两种文本进行了简单比较,你认为它们最不同的地方在哪里?生:小说有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话剧(剧本)没有。小说篇幅长,话剧篇幅短。师: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方法,剧本没有心理描写吗?生:应该有的,但心理描写在舞台上很难表现。生: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

4、。虽然“动作描写”都有,但对剧本更重要。师:说得对,改编成剧本时需要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对心理描写进行转化。注意,转化要以小说为基础!那剧本有没有环境描写呢? 生:也有的,只是剧本没有集中的环境描写,它是通过“舞台说明”来呈现的。师:举个例子。生:雷雨第二幕开始时 天气更阴沉,更闷热,低沉潮湿的空气,异常烦躁。师:是的。“舞台说明”是剧本或戏剧特有的表现方式。还有吗? 生:观众能听到雷声,看到闪电。生:打开的窗户,柜上的相片,有人说闷热,有人找雨衣师:看来环境描写除了用道具呈现,也可以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转化出来。师:你说的篇幅的长短,是不是想说同样的内容,两种文体所表现出来的容量不一样? 生:

5、是的,比如雷雨写了两家三十年的爱恨情仇,只用四幕就完成了。如果写成小说,容量巨大。师:用四幕完成,说明情节非常紧凑,要有激烈的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回想一下雷雨和哈姆莱特最震撼的点在哪里?生:雷雨是在最后结局 死了,疯了,乱套了,崩溃了。哈姆莱特最震撼的是“生存还是毁灭”,本来可以一剑复仇,却迟疑了。师:说得好!雷雨中那么多巧合,在最后一刻大爆发,所有人陷入万劫不复的悲惨境地,观众受到极大的视听震撼,这种矛盾冲突是外部冲突。“生存还是毁灭”,是哈姆莱特的独白,也是他内心的挣扎,这个冲突来自人物自己,最有冲击力最打动人心,并且在剧情中一直延续,属于内部冲突。师:总结一下,我们要完成从小说到剧

6、本的改编,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最关键的是生:转化,就是把小说的环境描写和对塑造人物形象有关的叙述性描写转化成人物的语言(也叫台词)和动作。师:概括得很好。补充一句,除了完成台词和动作的转化,还要凸显矛盾冲突。下面小组合作,从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的内容中自选一段进行剧本改编。时间15分钟。(小组合作进行改编,过程略。)二、分享交流,促成转化师:请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哪一组先来?(一组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贾 政 (快步走进厅中,恭敬敬茶)长史官 (客气)我是为小旦琪官来的,听闻他和宝玉在一起,前来将他找回。贾 政 (气得口歪目斜,吓得脸色蜡黄)快把宝玉叫来。 宝 玉 (慌张)不知道这件事,连“琪

7、官”两个字都没听说过(边说边哭)。长史官 (冷笑)公子不必掩饰,既然你说不认识,那红汗巾子怎么到你腰里了?宝 玉 (目瞪口呆)生:我们组认为“宝玉挨打”最重要原因就“藏”在这段里,细品挺好看的。生:长史官就是来找事儿的,宝玉又不争气,贾政气得口歪目斜,吓得脸色蜡黄,贾政窝火肯定饶不了宝玉。这段改编为接下来的宝玉挨打做了铺垫。师:“藏”字,值得品味!人物关系中藏着“戏”,暗示了两个王府的交锋。从戏剧冲突的角度看,这组同学改编得怎么样?生:我认为他们组改编得好,长史官十拿九稳,宝玉企图蒙混过关,却被当场揭了个底儿掉。师:有冲突戏才会好看,“藏”的这个冲突导致了后面更加激烈的冲突。生:我觉得这种“暗

8、斗”没有“挨打”那么激烈,那么好看。(众生表赞同)师:大家觉得“挨打”更好看,哪一组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一小组呈现)贾 政 (气得面如金纸)你真是我贾政的好儿子!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贾 政 (对小厮)堵起嘴,着实打!(坐下将茶一饮而尽)宝 玉 (激烈挣扎)贾 政 (踢开小厮,夺过板子)不要拦我!(狠狠地打)师:小说里贾政狠打宝玉时,矛盾冲突似乎有些特殊,宝玉没有言语,也没有动作。生:他的嘴被堵住,没办法说话,所以我们加了“激烈挣扎”。师:打与挨打其实暗含着两种力量的抗衡,“激烈挣扎”,就表示矛盾冲突激烈吗?此时宝玉内心到底是怎样想的呢?生:我觉得这里加一句独白:“奶

9、奶怎么还不来呀!”师:想到把心理描写转化成独白,很好。小说中有依据吗?生:有,前面宝玉知道要挨打了,急得跺脚,想找人传话,所以可以推测他盼着祖母来解围。师:只想着有人救自己,对宝玉这个经典形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再想想。生:加上表示对父亲反抗的对话:“宝玉夺过绳子,大声地说:我要离开这个家。转过头对贾政说:我再也不回来了!”师:这样改编确实矛盾冲突激烈了,但改编一定要忠实原著!大家找一找小说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宝玉此时的心理。生:“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也身亡命殒”,“早知多凶少吉”。师:还有“心中早又五内摧伤”。品读一下这些文字表达的内涵,想想该用怎样的台词才能把这种情感、情绪表现出来?(学生

10、思考)生:老师,我想这样改:“打吧!狠狠地打吧!打死我算了,活着也没啥意思!”师:改得好!体现了宝玉恨不得死去的心态,这两句独白,是对宝玉挨打时心理活动的一种外化,合理地体现了从文字描写到台词的转化。三、关注剧本可观可演的舞台特性师:我们的改编只有转化,还不够,还要考虑剧本是给演员和观众看的。针对“挨打”时的情境,想一想怎么改编更有舞台情境感。这是剧本与小说的不同之处,也是改编有难度的地方。生:加一句“贾政打一板骂一句”,骂的台词是“ 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师:可以,不过这几句骂和小说里没有区别,要把书面语转换成台词。回想你在看话剧时,有怎样的感受?生:沉浸。师:对

11、,有身临其境之感,打宝玉就像打在自己身上一样。怎么写?生:高高地举起板子,举过头,“啪!”“啪!”师:有现场感了,因为和观众有距离,动作要夸张些,试着把动作和台词结合起来。 生:“啪!”(打一下)你真是我的好儿子!“啪!”(又打一下)我让你花天酒地!师:打一板骂一句,更有表演的节奏感了。多打几下,再加几句!生:“啪!”(打一下)让你勾三搭四!“啪!”(又打一下)让你不务正业,招惹是非。师:这一连串的排比,让人感受到了贾政的恼怒、宝玉的疼痛,书面语“流荡优伶,表赠私物,荒疏学业,淫辱母婢”转化成日常言语,台词和动作也合拍连贯。酣畅淋漓,舞台效果可以想见!师:前面说贾政“气得口歪目斜”“吓得脸色蜡

12、黄”“面如金纸”,想一想用什么样的动作和台词既易于表演又符合人物身份呢? 生:贾政摇摇晃晃扶着墙走,再配上眩晕的音乐。生:贾政不能太失态了,要送长史官,在家人面前也要有威严。师:你走进了人物内心。大家一起来把这么有表现力的文字改编成让观众能听到看到的舞台情景。 生:贴身小厮抬头一惊,张嘴呆住停三秒说,“老爷脸色不好。”(小碎步跑上前扶着)生:两个小厮(窃窃私语):“老爷脸都黄了”。师:这些表演与对话,观众听得见看得见。我们再把前面小组选的长史官与宝玉的“对手戏”也补充一下。生:长史官一步跨了过去,一把抓住宝玉身上的汗巾子一拉。(冷笑)师:有舞台效果了,宝玉呢?生:宝玉连连后退,不知所措。生:用

13、汗巾子做道具,拽得宝玉动不了,只好举起手。生:长史官“冷笑”后,加上“(不耐烦地哼了一声)扬长而去”。师:太有创意了,用汗巾子做道具即刻戳穿宝玉的谎言,宝玉很被动,一抓一拉一拽,一系列动作易于表演,散发着“暗斗”的气息。看来同学们已掌握了一些改编秘诀,迈出了小说改编剧本关键的一步。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小说、剧本两种文本的对比,找到了剧本的写作要素,即台词、动作、舞台说明、矛盾冲突,确定了小说改编成剧本的转化点,并对改编的片段进行了补充修改。强调一下,改编时还要注意小说的“可读性”与剧本的“可看可演性”的不同,要把小说所表现的文字魅力合理转化成戏剧的舞台效果。请同学们课后继续修改完善你们组的剧本

14、。下课!(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 100026)策略把小说改编为剧本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改编者需要根据剧本服务于舞台演出的特点,重新梳理、组织原著中的事件、人物及相互关系,辅以相应的舞台表现手段来展现作品主题。对高中学生而言,完成这种艺术再创造,把小说转化成演员能演,观众看得见、听得清、感受得到的舞台表现形式,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把复杂多元的小说主题缩减为单一集中的话剧(剧本)主题;二是把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等,转化为人物的台词、动作、舞台说明等。姚咏梅老师的课例为我们呈现了这方面的尝试,其教学价值在于通过设置将小说“宝玉挨打”片段改编为话剧剧本这一写作任务,让学生对剧本的艺

15、术表现形式和戏剧的舞台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体验。下面我们结合课例,聚焦如何“缩减”与“转化”,谈谈小说改编为话剧剧本的写作教学策略,供老师们参考。一、辨析两种不同文本的表现方式,明确剧本写作要素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对小说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理解,所以教学可以从比较小说和剧本的不同点入手,加深学生对剧本的认识。首先,在内容结构上,剧本更为“瘦身”。小说中除了主线,还有若干支线,构成了复调结构、辐射性结构、板块性结构等。所有支线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会影响读者对整部小说的理解。但对剧本来说,由于舞台表演的时空局限,叙事结构会比小说有更多的限定性。因此将小说改编成剧本时,常

16、会把小说支线的有关情节做大幅删减,选择核心人物,让情节紧凑,聚焦特定的矛盾冲突。其次,在表现方式上,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但剧本基本是由人物的台词和舞台提示构成,对人物的形体动作、言语动作、上场下场等各有说明。将小说改编为剧本,就要完成表现方式上的“转化”,把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同人物的心理刻画及表情描写等转换成角色的语言和动作。上述课例中,姚老师结合教材里两个单元中的相关内容,将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片段与雷雨哈姆莱特进行比较,引领学生厘清了剧本的写作元素,聚焦特定的矛盾冲突,用台词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为后面改编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7、。二、重组情节、构建合理的矛盾冲突,把复杂多元的小说主题缩减为单一集中的剧本主题在改编过程中,要解决小说主题的多义性和话剧主题相对集中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对小说中的有关内容和情节进行删减。改编路径有二:一是重组情节,一是构建矛盾冲突。(一)重组情节,应不失原著的精神和韵味把小说改编为剧本,必须进行删节,提炼小说中最核心的人物关系,重组情节,在有限时长内将人物的成长历程和性格转变富有逻辑性地展现出来。在情节重组时,要处理好与原著的关系。要合理取舍、适度增删,保留原著的精神主旨,体现原著中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精神世界。如小说四世同堂,其中几十个人物、十来户人家,不可能都放到舞台上,田沁鑫将小说中宏大

18、的历史画卷浓缩为祁、冠、钱三家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荣辱浮沉,表现出了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迷茫和无力感。这种改编,站在人性的立场,揭示了战争所带来的人性裂变和心理创伤。上述课例中,虽不涉及大的情节重组,但为了有戏剧冲突,学生设计了宝玉“夺过绳子”,大声说“我要离开这个家”“我再也不回来了!”。面对这种具有反抗意识的改编,姚老师提示学生不能只关注矛盾的激烈程度,应忠实原著进行改编。目前针对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不少学校安排了戏剧展演,那么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就要考虑如何定场次、定脉络、定人物2。具体指导如下:剧本一般是分幕分场的,应根据选定的素材,划分出场次,把主要事件发生地作为戏剧场景,把次要事件推到幕后

19、,使时空集中;要通盘考虑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考虑在整个剧本各场次的整体布局;根据剧本的情节和结构,确定出场人物及其上下场情况。这样才能把复杂多元的小说主题缩减为单一集中的剧本主题。也就是说,改编既要从舞台可能呈现的时空出发,选择、调整小说中的情节与场景;又要思考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原作的主题。总之,在重组情节的过程中,要始终坚守不失原著的精神和韵味这一基本原则。(二)选择核心人物关系,构建合理的矛盾冲突舞台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因舞台的时空限制,要求人物、事件、情节相对集中。在这一特定情境中,要展示出人物间的复杂关系,突出人物个性,须得构建紧张且合理的冲突,正如姚老师课上所强调的“没有

20、冲突便没有戏剧”。戏剧必然要围绕一个特定的冲突展开剧情,正是这个冲突赋予剧情以意义。冲突通常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有时也发生在人物内心。冲突可归结为一个核心起因,也可以在许多情境中逐步发展而成。不论哪种情况,冲突都能立刻让人物凸显出来,让观众看到人物骨子里的人性。在课例中姚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外部冲突与内部冲突的讨论:雷雨中那么多巧合,在最后一刻大爆发,所有人陷入万劫不复的悲惨境地,是外部冲突;“生存还是毁灭”,是哈姆莱特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自我独白,体现的是性格冲突,是来自人物自身的内部冲突。两个例子对照,有助于学生理解通过内部冲突或外部冲突,可使戏剧行动变成一个又一个目的鲜明、意味深长的人性斗争,

21、也可以构成我们借以审视自己人生历程的戏剧故事。3冲突是戏剧的本质,它可能是激烈的疯狂的争斗,也可能是暗流涌动的较量。看一个人物如何同自己或他人斗争,就是看他如何处理矛盾冲突,这也是改编时最为关键的一步。小说家在创作时可将角色最强的欲望放大为冲突,在一个个场景中,将角色的反应安排在变化的转折点上。将小说改编为剧本时,就要根据目的选择能表现出冲突的人物关系。课例中第一组学生改编忠顺王府的长史官来到贾家这个片段,就体现出对核心人物选择的考量,之所以选长史官、宝玉、贾政这一组人物,是因为“细品挺好看的”,“宝玉挨打最重要的原因就藏在这里”,学生抓得很准,这个片段体现出了两个王府的交锋。把人物置于危境之

22、中,或者说人物必须时刻处在压力之下,是构建合理矛盾冲突的重要手段。有剧作家就认为,写剧本时“可以把人物关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4。在戏剧创作中,冲突既是一种目的,又是一种手段。三、将小说中的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宜于表演、凸显人物特性的剧本台词通过角色间对话在短时间内完成戏剧内容,借用大量台词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是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小说中,除人物对话外,还有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以及其他叙述性文字,它们对于推动情节、刻画人物功不可没。这些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怎么改编才能有助于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出来?台词创作是改编中的又一关键点。这需要完成“两个转化”:把小说中的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转化成台

23、词,把叙述性文字转化为台词。让观众通过台词捕捉到角色的思维和情感。在剧场中,舞台上角色之间所说的台词被定义为对白,“对白”(dialogue)一词源于两个希腊术语。意思是“经过”“说辞”,转成英文是复合词“经过言辞”,即指经过言辞的行动。麦基将对白的定义扩充为角色说的任何话。角色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表演,是用话语呈现任务”5。改编台词时角色在舞台上说的话可沿三条路径展开:对别人说;对自己说;对观众说。(一)对别人说对别人说,即角色之间说话,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小说中也有人物间的对话,把小说中的人物语言直接抄过来,是否就完成了编写台词的任务?答案是否定的。改编时要以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为基础,但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不论何时何地,角色向谁说话,都必须表现出人物所特有的言语,使角色个性化。除了人物对话,小说中的相关描写也要转化为台词,以体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如小说中写贾政“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课堂上,学生把这些内容转化为:“贾政打一板骂一句”,“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人物动作和台词相结合,较好地把贾政的恨子不成钢的心态表现出来。此时,姚老师提醒“要把书面语转化成台词,要有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