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广东师资岗前培训复习大纲_第1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广东师资岗前培训复习大纲_第2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广东师资岗前培训复习大纲_第3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广东师资岗前培训复习大纲_第4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广东师资岗前培训复习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等教育心理学-广东师资岗前 培训复习(大纲完整版)专题一 “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心理发展: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 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 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特征1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着分化、专门化演变。2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着随意性、主动性演变。3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着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着稳定演变。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 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 同一机能系统的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 率。4普遍性和差异

2、性5具有关键期。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适应阶段、全面发展阶段、 职业定向阶段大学生的认知特征: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记忆能力发 展达到黄金期、思维发展处于成熟期(独立,批判;灵活 多样,抽象思维,辩证思维,主观性,片面性)、创造力发 展处于最佳期(19-22岁,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 大学生的情意特点1需要特征2动机特征3人生观特征4 价值观特征5情感特征6意志特征 需要的特点:对象性;动力性;多样性。大学生的需要发展特点:需要的复合性;需要的强烈性; 需要的矛盾性;需要的易变性;需要的时代性。大学生的动机发展特点:多样性和学习动机占主导地位; 发展性和迟滞性并存;动机的冲突性明显;动

3、机的隐蔽性 增加;动机的差异性加剧。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多元化;间接性;社会性;职业 化。大学生的人生观的发展特点:人生目的崇高远大,具体可 行,务实求真;人生价值选择正确合理,积极进取;人生 态度积极健康,幸福与苦恼都与理想实现密切相关。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特征:价值观标准趋向务实化和功利化。 价值观认识存在矛盾性和局限性。价值观取向呈现多元化 和层次化。主体意识增强与个人主义倾向明显。政治意识 呈弱化趋势。人生态度积极与消极并存。大学生的情感特征:丰富性和狭隘性。稳定性和波动性。强烈性和细腻性。外显性和内隐性。大学生的意志特征:自觉性普遍提高,但还存在惰性。理 智大大增强,但自制力仍显薄弱。

4、有勇敢精神,但毅力相 对不足。独立性明显提高,但伴有依赖性。果断性增强, 但带有冲动性。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 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 系。是一种具有一种意识性的自我觉察活动,不仅表现在 个体对自己本身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且表 现在个体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 觉的态度。本我(Id):生物层面,遵循快乐原则。不顾客观的现实,要 求立即的满足。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常显现不合理,不实际 与自私的性格.自我(Ego):心理层面,遵循现实原则。在本我与超我间协 调沟通。以社会许可方式寻求满足本我的欲望。超我(Super

5、ego):社会层面,遵循理想原则。道德感与良心 的谴责.如:我不能,我应该自我认识的特点:主动性和深刻性;自我评价更符合实际。 自我体验的特点:敏感性;深刻性;丰富性和波动性。自我控制的特点:自我设计的高标准;强烈的独立意识和 反叛倾向;自控能力仍有待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障碍:1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自我拒 绝;2过强的自尊心与过重的自卑感;3自我中心和从众心 理;4过分的独立意识和过分的逆反心理;5过强的自决意 识和过弱的责任感。从众:指个人虽然在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一致,但内心却有 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但迫于群体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与群体 认同,采取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一致的意见。这种个人受 群体

6、压力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 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倾向。有两个基本 要素:规范压力和信息压力。从众有两重性,从积极的方 面讲,从众对个人适应社会非常重要。消极的从众会助长 不良传统的巩固和歪风邪气的蔓延。 影响因素:1、群体的 一致性。2、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3、个人特征。智力:指人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 想象力、注意力等,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智力理论:1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 2智力三元论3智 力多元论4智力理论的PASS莫型5情绪智力。4 大学生的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高校教育要促进学生智力 全面发展,要善于发现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并未其

7、特 殊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要考虑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 在了解学生特殊能力的基础上,对该生的发展方向提供明 确的咨询意见,适当指导,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使他们特 殊能力更好发展,既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有能够更好满 足社会需要。大学生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教师采取措施,开发学生智 力,1在思想上重视大学生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2深入高 校教学改革,教学内容上挖掘知识的智力价值,教学方式 上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学科特点选择适当方法。指导学习 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环节教学, 培养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训练,促进科研能力发展,将智 力能力发展列为教学评价重要内容,提高教师开发智力培 养能力的

8、自觉性。个别差异是指人的心理的个体差异;它是一个人在先天素 质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一定实践活动所形 成的;不同于别人的心理特点。智力的个体差异;人格的 个别差异;性别的个别差异。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 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 认识智能;自然智能大学生的性别差异与教育:1改变错误的性别刻板观念: 老师检查自身的信念、态度、行为中可能存在的性别偏差, 加以改造。帮助学生克服传统的性别观念。2因材施教,实施良性补充教育。教师增强女生自信自尊自强自爱的品 质,调节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女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 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男生的

9、言语培养与训练,培养男生 合作、关注他人的品质。3利用性别差异,促进交往,营 造异性效应,互相促进。专题二“高等学校教师心理”角色及其概念角色:个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 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 会职责的行为。乔治米德(G.H.MeacD 1934年,首创运用角色概念来说 明个体在舞台上的行为。角色期待:社会用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角色丛: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扮演多种角色,集许多角色于一身。教师的角色分析(一)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社会用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人才

10、;.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楷模。(二)教师角色:1.学习指导者,教学活动设计者。教师 职业有别于其他职业的最显著特标志是教师以传授知识培 养人才为己任。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授业”、“解 惑”,把人类的知识和技能高效率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 面,不仅给学生现成的“金子”,还要把“点金术”教给 他们。2、行为规范的示范者、模范公民。教师是学生崇拜 与模仿的对象,和社会价值和道德准则的传递者。3、教 学活动的计划者、组织者、管理者。教师即是导演又是演 员。4、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平等中的首席。 5、心理咨询 和治疗专家,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6、教学科研人员

11、、 科学家思想家。7、终身学习者8、信息源9、替罪羊角色 10教学的反思者研究者。三、教师的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是指各种角色规范的不一 致,会导致当事人无所适从。角色冲突和角色超载是高校 教师职业角色压力形成的原因。(一)角色内冲突1、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同执法者的身份 冲突。2、知识的传授者同学生自主学习的矛盾。3、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同团体的领导、侦探和纪律执行者的矛盾。4、 教师的肯定者角色同替罪羊角色的矛盾。(二)教师的角色间冲突:1、模范公民同普通公民的冲突; 2、模范公民同教师实际地位平庸的矛盾;3、知识传授者 同知识建设者的矛盾;4、教师角色和家庭角色间的矛盾。四、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1、教

12、学活动的设计者 2、大学 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3、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4、教学的反思者与研究者;5、平等中的首席;6、科学家或思想家。7、终身学习者; 8、心理健康的维护 者。五、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压力(一)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1、不同群体对高校教师的期待不同;2、高校教师对角色行为的理解与他人期待不一致;3、教学与科研的平衡问题;(二)高校教师的角色超载高校教师因为缺少时间、精力、或资源,无力实现角色 要求,称为角色超载。1、时代发展对教师要求提高,使教师角色组合中的角色 数量和角色的工作内容增加;2、班级人数膨胀、高等教育行政化等都大大增加了教师 的工作负荷,使教师疲惫不堪。(三)高校

13、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调适1、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教育者”与“服务者”的冲 突;2、在教师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上,表现为“被 服务者”与“被管理者”的冲突;3、在教师与社会的关系8 上,体现为“引领者”与“被动适应者”的冲突;“教师是 社会的代言人”、“所处时代的国家的重要道德观念的解释 者” 4、在职业理想方面,存在着“志业”与“谋生”的 冲突(三)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调适教师调整职业的角色认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管理 部门也要澄清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以服务者心态塑造教育 者形象。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自身的发展树立教师 的新型权威。尊重配合行政工作,主动适应社会关系,引 领社会文化。六、

14、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的形成(一)认知阶段(二)认同阶段(三)信念形成阶段第二节高校教师的心理品质一、高校教师的能力结构认为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能力包 括: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 力;善于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情况的能力; 敏锐、 迅速而准确的判断能力;组织领导课内外活动的能力;独 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因材施教的能力; 教育机智等。(一)高校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1)专业知识。教学效果 与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只有很低的正相关。更重要的是教9师的知识结构。威尔逊认为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需要七个方 面的知识:课程内容方面的知识;学生情况的知识;教学 目标的知识;教育学

15、原理与教学论方面的知识;学科和教 材的内容、结构方面的知识;与这一部分内容相关的其它 学科的知识;如何把教材内容教给学生的教学方法的知识。 2)组织教材的能力:指那些区分出教材中本质的和最主要 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对教材进行分析综合、加 工改组,将教材恰当地概括化、系统化的能力。教师组织 教材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通过研究教材,充分 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融会贯通,使教材的知识内容转化 成教师自身的知识。2在对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教材内 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的目的要 求及重点,使之成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3根据教学目的,探讨既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

16、智力发 展、完成教学任务的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步骤。3)言语表达 能力:教师的语言在发音、用词和语法上的正确性,以及 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时的语言是否易懂、富有表现力与感 染作用。4)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 种积极因素,控制或消除学生消极情绪或行为的能力。通 过组织教学,教师可以克服课堂信息传递中的各种干扰, 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顺利进行。1制订教学计划 的能力。2正确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3调节课堂气氛、10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5)教学媒体使用的能力(二)教育机智: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 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地作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的 措施的能力。表现

17、在: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 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分寸。(2011年8月,考名词解释: 教育机智)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重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 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形式,这一 模式强调各人从其经验中构建自己的知识,重视从具体经 验和个人理解中学习。是一种在教室指导下,把学生带入 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通过案例分 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弥补实践 的不足和学习的片面性。优点:1、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

18、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培养的 任务:培养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使教师形成对教学活动 自我评估的习惯和能力,掌握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 的方法和技能,形成对学生反应和教学策略的敏感性。具11体做法:1、角色改变。2、教学反馈3、现场指导有效教学的理念: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 唯一指标。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思想。1、教学应关注学生 的进步和发展。2、关注教学效益(投入产出比)。3、关注 可测性和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5、有效 的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教学反思的作用:教学反思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 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 通过观察、回顾、 诊断

19、、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 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进而提 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通常提高参与者的自 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 作用:1、有助于提高 教师的教学效能。2、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3、 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如何反思 1.重视课中反思, 积极 调控教学。2.写好反思记录,加强经验积累。批注式、后 续式、日记式3.潜心研究学生,尝试调整反思。4.认真参 加听课, 注意扬长避短。二、高校教师的情感(一)教师的情感特征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对学12 生的爱和对所教学科的爱2对学生的满怀期望。罗森塔尔 效应:期望高的学生会

20、产生“我能行”的自我意向。 3教 师的情操:道德感;理智感;美感。(2011年8月,考实 践应用题:教师期待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意志品质: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 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 和坚持性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三、高校教师的人格特征(一)成熟的自我意识:1能自觉抵制各种不利因素的影 响,即能使自己的冲动和行为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又能 自我疏导,从矛盾、冲突和窘境中解脱出来。2善于进行自我批评,能“见贤思齐”。3善于进行自我调节,适应新 环境。(二)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1求实精神2献身 精神3人梯精神(三)有职业特色的需要、兴趣、价值观:

21、1教师的需要特点:强烈的精神需要、文化需要、尊重需 要和成就需要;较弱的物质需要、自然需要和权力需要。 教师的兴趣:所教的学科处于兴趣的中心;有多方面的兴 趣;有兴趣参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具有童心。3价值观:理论取向、社会取向、人道取向、理想取向、公平取向、 利他取向。(四)富有创新精神: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对教 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把握都不乏独到之处。主要表现为: 教学思想开放;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富有弹性;教学信息13 传输的经济、快捷;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教 学中善于把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力;运用教学反馈 信息,机智地进行教学调控。(五)良好的性格:公正无私; 诚实谦逊;热情开朗

22、;独立判断;自律自制;健康的心理。 六)健康的心理。威信的心理分析一一影响力。威信:是人群中客观存在的 一种心理现象。威信就是影响力,影响力是一个人在与他 人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其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一)强制性影响力:1强制性影响力又称权力性影响力, 它是“威”的实质,其基础有三:奖励;惩罚;法定 2强 制性影响力产生的途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平行委托 3影响强制性影响力的因素有:传统因素;职务因素;资 历因素。(二)自然影响力:又称非权力性影响力,它是“信”的 实质。被影响者自愿地接受影响,它是一种由于个人品质 而产生的内在吸引力。自然性影响力的影响因素: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

23、素;感情因素;外表因素二、影响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一)客观因素1首先 从社会的角度看,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2采取切 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二)主观因素1教育14 教学技能和心理素质是教师获得威信所必需的因素。 2良 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3教师的仪表、 生活作风和习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 4师生平 等交往对教师威信的获得有重要影响。 5教师给学生的第 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获得有较大的影响。维护和发展高校教师的威信:常取决于以下方面: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教师要正确认识、 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 教师

24、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表现出一些 差异:小学生注重性格开朗、关心学生、讲课生动的老师(情感因素)。中学生注重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理智因素)。大学生注重品德高尚的专家、学者教师威信的变化:教师威信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主客观 因素的变化,教师威信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在其他因素作 用下,教师威信逐渐降低甚至丧失,或继续发展或提高, 就是教师威信的变化。客观因素:社会变迁、学生发展等, 主观因素:教师的知识面、生活态度、教育教学技能等。1、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求知欲弱。2、思想保守、因循守旧、 固步自封。3、随年龄增加教育观念变得消极,教育态度变 得冷淡。教师

25、自身素质的提高或降低,决定教师威信的变 化方向。如果教师不经常处于积极的发展状态,行为表现15 不合乎教师角色要求,威信就有可能降低或丧失。教师想 要恢复已经失去的威信,要比最初获得威信困难得多。因 此,教师需要注意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威信。教师职业成长理论:1弗勒的生涯关注理论: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1初任教师有职业焦虑感无助感,看重校 方、同事、学生的认同,难以顾及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问 题。2关注教好一节课内容,关心班级大小,时间压力和 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3注意力转移 到常规教学以外的对象,考虑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从“关注生存”到“关注情境”的条件:

26、第一,彻底承诺 献身教学,不再犹豫不决,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专业上; 第二,成为受益者,签订长期合同,享有福利;第三,拥 有管理妥善的班级和满意的师生关系;第四,与同事关系 融洽;第五,恰当处理工作需要和家庭需要的关系。2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八阶段理论:职前教育、实习导入、 能力建立、热心成长、生涯挫折、稳定停滞、生涯低落、 生涯引退。3沃尔夫:新手、学徒、职业、专家、卓越的、名誉退休。4德瑞福斯:新手、优秀新手、胜任、熟练、专家。16 二、高校教师的成长目标:新手到专家(一)新手.新手授课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新手认为,学科知识就包括了教学所需要的一切 知识。.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否观察到成功的教

27、学经验;同样 成功的教学经验是否适合自己(二)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对课堂问题做出了明智解决的教师, 没有一个统一模式。美国斯藤伯格总结专家特征: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能有效运用。2解决教学领域问题的高效率3创造性解决问题,很强洞察力。(2011年8月考辨析题:成为专家的方法是钻研教学法。)(三)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差异:1课时计划的差异。专家的教学计划更简单灵活,只突出主要 内容。2课堂过程的差异。专家型教师在课堂规则的制 定与执行上更明确,更能坚持下去;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上也有一套完整的维持学生注意力的方法。3课后评价的差异。专家关注学生对新内容的掌握,新手更加

28、关注课堂 管理和自己教学是否成功。三、高校教师的成长和培养途径(一)系统的理论学习。 斯腾伯格认为,专家型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知识类型包括以17 下三类:内容知识。教育学的知识。特定内容的教育学知 识。(二)课堂教学观摩(三)微型教学实践(四)教学决 策训练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传播 与创造的结合,是真、善、美的统一。规范化是科学和真 的要求,个性化则是艺术和美的体现。无论是规范化还是 个性化,都应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身心发 展为伦理与道德的目标,这是教学的善的表现。突出个性 时不能忘记规范,抓规范也不能以抹杀个性为代价。规范 化与个性化的统一,是高等学校教学的

29、理想追求。专题三“学习理论及应用”狭义的学习:是指局限于知识、技能领域、即人类学习。广义的学习:是个体在生活中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 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现象, 学习的发生以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准,学习是由经 验引起的,学习产生的行为改变时间长久。美国奥苏伯尔有关学习的分类:1接受学习:在教学系 统中,学习内容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呈现,学习者通 过对传授者所传递的经验进行吸收加工和主动构建,确立 相应的经验结构,实质是将别人的经验转变为自己的经验。 2发现学习:主体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对现实的能动反映 及发现创造,构建一定经验机构。3机械学习:在学习所 得经验之间

30、无实质性联系的学习。 4意义学习:学习者利18 用原有经验进行学习,建立新旧经验之间的联系。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总特点:广博性、专精性、自主性、 能动性、创新性2)其他特点: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 习方法特点。学习动机:成才、对个人利益追求、有性别 差异。三、联结派的学习理论一一学习的行为主义:一切学习 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 的过程。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刺激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 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 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学

31、习的获得就是暂 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在经典条件作用中,一个起初不能引 起反应的中性刺激(如铃声)与一个无条件刺激(如肉粉)配 对出现,进而能够诱发反应(如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 的此基金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 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作出反应。(一)经典性条件反 射的基本规律1 .获得与消退: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 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作 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 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 弱,并最终消失。2.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指人和动 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反应以后,其他与

32、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刺激分化, 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 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二)评价经典 性条件作用论:经典条件作用能较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19 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 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但经典条件作用无 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 的学习现象。(2)华生的条件反射理论:基本观点:频因律、近因律。 观点:学习是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 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之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 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S R联结)而形成的。经 典

33、性条件反射强调客观性科学性。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 而内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学习是刺激一反应的联结, 人的反应完全由客观刺激决定。局限:仅可以解释简单低 级的学习,不能解释高级学习。(3)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学习都不是突然发 生,而是通过一系列细小步骤按顺序到达。学习即形成联 结。2. 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建立。学习是试误的过程。 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但本质 一致。学习规律:1准备率,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做 出反应,同他是否已做好准备有关。 2效果率,为保证学 习发生,除了动机,还要有效果。3练习率,一个已形成 的可变联

34、结,若不使用,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桑代克的 联结一试误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 论,它对于教育心理学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与教育 学中分出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具有促进意义的,有利于确 定学习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但其本身仍 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他以本能作为学习的基础,没有科学20地揭示学习的实质;以试误概括所有的学习过程,而忽视 了认知、观念或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刺 激一反应一新刺激一新反应),操作型条件反射(刺激一反 应一强化反应)。所谓教育,就是要塑造行为,塑造在不久的将来对个人自 己和他人有利的行为,通过各种强

35、化安排来塑造行为,就 像雕塑家可以用泥巴塑造任何东西一样。(2011年8月考辨析题:认知派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四、认知派的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顿悟说,代表人物:威特 海默;柯勒;考夫卡。理论观点:学习不是行为的联结, 而是一种组织的完形。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是对情境 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的一种完形所实现的。学习是由 顿悟实现的。而不是试误。利弊:肯定意识的能动性;把 知觉经验组织的作用归咎于大脑的先天本能。(2)托尔曼的目的行为学习理论:认知论。 S M R学 说(O代表学习者的内部的变化)。观点:学习是有目的的 行为,而不是盲目的;对环境条件的认识是达到目的的手 段和

36、途径;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 可以产生学习。优点:吸收了联结说的形式,充实了完形 说的内容。承认目的、动机、内驱力在学习中的作用。现 代认知论的鼻祖。21(3)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观点:学习的实质是学生 主动的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而形成的类目及其编码系 统。类目是指一些相关的对象或事物。学习是掌握知识结 构,也就是学习事物间的联系。强调学习一般原理的重要 性。并且认为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学习的 步骤a.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b,让学生感知到问题的不 确定性;c.提供解决问题的假设;d.帮助学生搜集资料; e.组织学生思考,得出结论;f.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证

37、实结论;g.解决问题(4)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和同化说: 认知同化论观 点:有意义的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 结构中已有的相应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有意 义学习的条件:外部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有逻辑意义。 内部条件: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需有适当的知识;学习者 必需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倾向;学习者必须使新旧知识发生 相互作用。五、联结一认知派的学习理论(1)社会学习论的学习理论:班杜拉:有机体通过反应 学习,也可以通过观察形成联结。尤其是社会行为的学 习。(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一个人要充分实现自己潜能,成为真正健康、富裕创造性、具有自由意志并能 发现生命意义的实现自我的人

38、。22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1、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动 机。2、相似或相同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同行为。3、在同一个体身上,行为动机可能多种多样。有的动机占主导地位, 成为主导性动机,有的动机处于从属地位,称为从属性动 机。由于人与人之间在动机上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形成不 同的动机体系。人多行为往往不受但一定动机支配,而是 动机体系推动。专题四“认知心理与知识学习”大学生认知的特点(1)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韦克斯勒: 智力发展的顶峰约在2025岁(2)记忆能力发展达到黄 金期(3)思维发展处于成熟期(4)创造力发展处于最佳 期:日本:1922岁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知识:信息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

39、。认知心理学认为,表征 是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储存的方式,不同类型的知识,表 征方式也不同,陈述性知识以语言描述为主,表征方式包 括表象、命题、线性排序和图式(陈述性知识的综合表征 形式)。程序性知识由一套产生式系统来表征, 包括认知策 略、智慧技能和运动技能。知识的分类1、根据知识的意义,可以将知识分为主观知 识和客观知识。主观知识是由某些天生的动作意向以及某 些意向和获得和改变组成,或者说,是由一定的方式行动、 相信一定的事物、说出一定的事物的意向组成。客观知识23 是由理论、推测、猜想的逻辑内容构成。2、根据知识的表 征形式,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能被人用语言来

40、陈述和描述,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务状况的知识。可以归结为“ 6W: what (是什么)、 why (为什么)、who (谁)、where (在什么地方)、when (在 什么时候)、how(怎么样)。程序性知识不停留在人们仅能 说说而已的状态,它是关于人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去做某 事(how to do something )的知识。如,运动技能、认知 技能、认知策略、社会技能。程序性知识既可能涉及人们 要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运动技能,也可能涉及在一定条 件下使用科学原理的认知技能,或者涉及使用已经获得的 认知资源的认知策略。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是人的 长时记忆中的重要内容。大部分陈述性知识

41、都能够用语言 来表述,而程序性知识却很难被人意识到。 两者存在差异, 又紧密联系与互动。(2011年8月考名词解释: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利用感知的内在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获得:1)感知知 识 设立明确的目的,让知识的感知过程更清晰合理 地安排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让对象从背景中凸显出来。差 异律强调对象与背景的反差对学习的影响:如重点用红笔 标出。组合律强调刺激物本身的结构是分出对象、产生清 晰感知的重要条件:记笔记时,章与章、节与节之间,重 要标题与其他词句之间都留出一定的空行。活动律强调对24 象活动对感知的影响:动画、视频呈现教授内容。形象 与言语的正确结合,使感知更迅速、 更完善。利

42、用实物直 观与模象直观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 提高感知的成效o 单纯靠听觉,一般人只能够记住15 %的信息;如果靠视觉, 人从图形获得的知识一般能够记住 25 %;若听视结合, 那么获得的知识就能记住65 %。2)理解知识: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材料的感性程度以及 与经验的相关程度。丰富学生有关经验和感性材料新旧 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概念的关键 特征。突出关键特征学习态度。 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记忆的分类: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 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1、按内容分类:形象记 忆、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 2、按记忆的 目的分类:无意记忆、有意

43、记忆。3、按记忆的时间分类: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4、按记忆的知识性质分 类: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安德森:根据知识表征的类型, 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度性记忆;在陈述性的长 时记忆中,又根据储存知识的性质,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 记忆。情景记忆:指有关个人生活经验的记忆,又称为自 传式记忆。例如“昨天晚上我去音乐厅了”。语义记忆: 指人们对于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25无关。如,猫是哺乳动物,是鼠的天敌根据记忆的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1)组织有效的复习 及时复习。多样化复习。一一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合 理地分配复习时间。一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临阵磨枪”阅读

44、和尝试回忆交替进行。根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合理分配记忆材料, 避免相互 干扰。文理交叉,中间休息 2)利用外部记忆的手段,如 记笔记、记卡片、听录音等。有时还可以将需要保持的信 息输入计算机等。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2011年8月考实践应用题:怎样促进学生知识的保持?)知识的迁移:一种知识对另一种知识的影响。“温故而知 新” “举一反三” “闻一知十” “触类旁通” “由此及 彼”。分类: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知识迁移的条件。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两种学习 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共同点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 件

45、。通过共同因素促进迁移,一般都能取得良好效果。如, 知识技能学习。启示:1.在教学中可适当地将同类或类似的 内容安排在一起,以便利用迁移的规律来使学习得到简化; 2,对教材中反复出现的知识技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2)对材料的理解程度。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知识迁移。通过对 知识之间上下位关系的认知,人们在认知结构的适当地方26 找到知识的位置并加以理解,从而使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 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知识 迁移的重要因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 性就越大。如专家与新手的差异。启示:加强对学科基本 原理、基本概念的掌握,即对学科中概括水平较高的经验 的掌握。4)

46、定势的作用。定势也称心向,指先前活动对后 续活动的影响,成为后续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对知 识迁移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在定势 作用与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致时, 会对问题解决产生促 进作用;反之,会产生干扰作用。5)其他客观因素。迁移 还受其他客观因素影响。例如,教师指导、学习情景的相 似性等。教师指导有利于促进迁移发生。授课时,教师应 有意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启发学生对 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并设立恰当的学习情景促进学习中出 现迁移。定势:指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促进或妨碍问题解决。思维的分类:1.直观动作思维、具

47、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 思维一一iE务性质2.直觉思维和分析思名t思维进程 3.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一一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1)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或辐合思维(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或辐射 思维。吉尔福特,发散思维有三个特点:流畅性(个数)。 变通性(种类)。独特性(新颖)。4.常规思维和创造 思维一一思维活动的结果(1)常规思维(2)创造思维27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 认知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大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人解决生产 难题,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都属于问题解决。特征: 1 目标指引2操作序列3认知操作。影响问题解决

48、的因素:1)情境因素 刺激模式问题的 信息量问题的具体性 2)心理因素 认知因素A.问题 表征:问题在头脑中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形象表征,抽象 表征B.知识C.生活经验D.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心理 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E.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 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物的通用功能,看不到它的其他可能的 功能。情绪与动机因素人格因素 A.智力水平B.人格特 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鼓励大学生 仔细地界定问题3教给大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4鼓励大学 生多角度地提出假设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6考虑影响 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创造性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

49、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从而产生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 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特点:新颖性,独特性,有社会 价值或个人价值。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创造性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特殊反映 方式,其心理结构包括认知因素、动机因素和人格因素。 认知因素:创造需要知识,但知识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是28 复杂的。创造性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知觉思维和分析 思维、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的有机结合。动机因素:认知 进行创造性工作时,动机是任务中心,不是目标中心,是 内在动机,而不是外在动机。人格因素:创造性和智力之 间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好奇是创造的萌芽,在创造活动中有出发催化的

50、作用。创 造是一种探索性、创新性很强的活动,难免会遇到各种风 险。自信是创造的保证。影响个体创造性发挥的因素(1)个体因素。除了前面述及 的认知、动机、人格等因素外,年龄也与创造性联系密切。 35岁左右是大多数创造者创造的峰值年龄 (2)社会因素。 早期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培养创造性(1)强化创造意识(2)巧用酝酿效应一一 “欲 速则不达”。当遇到难题虽苦思冥想而仍无法解决时,可 将问题暂时搁置, 改做其它活动,过几个小时、几天或更 长时间,再来解决它, 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延 缓评论(罗杰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 全”和“心理自由” )(4)广开思路。纯化目的:

51、从最终 目的考虑问题,可避免被一些具体思路限制,鼓励发散思 维,展开讨论,集思广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掌握创造技法 智力激励法:这是一种集思广益、相 互启发的方法。属性列举法29大学生思维的特点:1通过假设和理论观念进行思维.2思 维更加全面、灵活、有预计性.更具独立性与批判性3思维 发展的形式化与命题性4思维成为自己活动的对象.抽象 逻辑思维处于一生之中的顶峰.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力 处于高峰水平,辩证逻辑思维趋向成熟与完善 5思维更注 重未来.思维发展方向具有极大的系别差异.6由喜欢认 识外界转为同时喜欢认识自己。7创造性思维有待进一步 提高。认知发现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52、,长期研究知觉与 思维方面的认知学习,在教育过程阐述关于学习和教 学的基本原则。1、认知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 认知结构,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者不是 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知识 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提倡发现学习法: 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是学科的基本结构转 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 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应当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成为 发现者。认知-发现说对教学的启示:不论选教什么学科, 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 的

53、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发现30法进行教学。专题五“德育与心理健康”大学生品德的培养:品德的心理成分:1道德认知:道德 概念内化,将道德知识转变为信念,发展道德评价能力2道德情感:知情结合,以美育情,真情感化,提高情绪管 理能力3道德意志:树立观念和榜样,磨练道德意志,培 养抗诱惑力4道德行为:掌握道德行为方式,培养道德行 为习惯。品德和道德的区别:1所属范畴不同:个人;社会 2反映 的内容不同:反映的是社会道德;社会行为规范 3形成和 发展的条件不同:个人需要;社会需要。品德和道德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1品德是社会道 德的个体化2社会的道德风气影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54、3个 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超女”、“快男”现象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迪:梦想迅即实 现,形式多样,选手尽情展示自我才华,观众情绪尽情宣 31 泄,节目充满悬念。偶像和榜样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他们其 实是一个蜿蜒的连续体,偶像有榜样的成分,榜样也有偶像 的光彩。其一,“超女”、“快男”节目目标明确,是梦想迅 即实现的舞台。不能成为总冠军,成为区域冠军也不错,不 能成为区域冠军,能杀入区域50名也光荣。这就提示我们,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善于把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 个清晰可见、让青年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努力就能触摸到 的小目标,让青年通过努力实现一个个小目标来达到大的 教育目标的实现

55、。包括道德教育在内的任何教育,都不应该 只是枯燥的代名词。它应该与享受成功、享受欢乐紧紧相 联。其二,“超女”、“快男”节目形式多样,是选手们尽情 展示自我才华、观众情绪尽情宣泄的大舞台。试想,如果我 们的道德教育课堂能够成为大学生展示自我、享受成功的 天堂,我们的教师也能够放下架子,参与到青年们的互动中 去,把“讲台”变成“舞台”,其教育效果肯定不是目前这 个样子。其三,“超女”、“快男”节目充满悬念,是吸引青 年热情参与的成功范例。假如学生还没有上课,就知道你在 这堂课上要讲的主要内容,他们怎么不烦闷?、。青年文化 的引导(寻找青年文化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吸引教育对 象的参与(大家一起玩

56、),发挥网络传媒的威力,更新榜样 教育的观念,提高德育的艺术性(目标分解;多样化;悬 念刺激)。32气质类型说:罗马盖伦把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 质和抑郁质。1、胆汁质(兴奋型)。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 平衡。2、多血质(活泼型)。高级神经活动强、平衡且灵 活。3、黏液质(安静型)。高级神经活动强、平衡但不灵 活。4、抑郁质(抑制型)。高级精神活动弱且兴奋过程更 弱。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及道德行为的培养:因素: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心理解剖特点,其 中脑的特性尤其重要。通过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通过 气质类型影响人格发展,并进而影响品德发展。通过性别 影响品德发展。2、环

57、境和教育:(1)、家庭环境和教育的 影响。家庭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期望、家长的职业类 型与文化程度。(2)、学校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学校德育、 校风和班风、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3)、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风气、民族文化。3、主观因素: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将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行为 环境。物理环境是客观环境,行为环境是个体意识到的环 境,因而是主观的。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可以从道德行 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两方面着手。道德行 为的特点:(1)自觉性 (2)独立性(3)稳定性1、道33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道德行为的必 要条件。指导学生掌握道德行为的方式

58、可以采用多种途径。 训练的重点应放在道德行为的具体规则和步骤上,是学生 逐渐形成独立地、主动地和创造性地选择合理的道德行为 方式的能力。2、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为了有效地培养学 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 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2)、 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3)、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环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4)、 通过各种有益活动使学生在有意练习中明确练习目的与要 求。(5)、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 步骤

59、地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 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 育活动。包括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防治教育。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健康乃是身体上、心 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良好而完满的状态(1948, WHR 心理健康:指个体对环境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在这种状 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人的价值 能够实现。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标志。心理健康的标准: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34 理、行为等因素分析:有没有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有没有 主观不适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心智潜能得到了充分发

60、挥 2形成 了优良的心理品质3情绪稳定,适应良好,有幸福感和成 就感。心理健康8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 完善;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 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标准的相对性:健康和疾病不是对立的双方,它 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健康与否关键看健康和异常两方 面行为的频率和程度;健康不是某种固定的状态,心理健 康只能反映某一时间内的特定状态。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 并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和程度的差异。大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发展未真正成熟一一人生观的形成 作为心理发展成熟的标志。心理特点的两面性。内心矛盾。 大学生内心矛盾冲突表现形式锁闭性所导致的孤独感与 强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