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 马老2008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铁板铜琶继东坡
2、 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 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希望南宋不要象南飞的大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铁板铜琶继东坡 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 莫随鸿雁南飞辛弃
3、疾(11401207),字 ,号 ,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 为主,与苏轼并称为“ ”,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 ,倾诉 的悲愤,乃“ ”。辛弃疾简介幼安稼轩强烈的爱国热情壮志难酬豪放苏辛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生平经历 23岁前,在中原金国统治区生活和起义。他自幼丧父由祖父辛赞养大,受影响颇深 2442岁,南归以后仕宦生涯。屡遭排挤打击,此期词作以抗金救国为多,词情悲壮慷慨。 4368岁,罢职后的闲居生活。仍然希望报效国家,临终大呼“杀贼”数声,含恨去世。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可知他并非一个 传统意义上的 文人,而首先是一个中原起义的豪杰,一个力主抗金的 名臣,
4、一个有才略有建树的地方官,一个凛然有节气的爱国志士。总之他首先是一个有抱负有才智的政治家、军事家。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汉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立志报国1161
5、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汉族人民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交给南宋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英雄本色 坎坷仕途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他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
6、抗金北伐的建议,著名的有美芹十论九议。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老百姓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干很感兴趣。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但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在江西上饶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 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
7、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归居田园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还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
8、各家之长。在豪雄英伟之气为主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词。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他的词作长于用典。文学成就 辛弃疾的词大体上可分为抗战词、农村词、闲适词和爱情词等几类。 1抗战词。表现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例如:南乡子(何处望神州)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 2农村词。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质朴的民俗。例如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清平乐(茅檐低小)等。 3闲适词。描写退隐心情与感受。这些 词于旷达中显沉郁,于闲适
9、中露激愤。例如鹧鸪天(博山寺作)水调歌头(盟鸥)丑驭儿书博山道中壁等。 4爱情词。托意高远,别具特色。例如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其中有名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但辛弃疾也有许多与陆游不同的地方: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
10、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 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保存了词作六百多首。 辛弃疾与陆游 辛词和苏词都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渗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 色。 辛弃疾与苏轼
11、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宋高宗建炎三年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裕太后从洪州沿赣州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在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写作背景对照书下注释,整体感知。【注】郁孤台下清江水不停奔流,流水中冲走了多少泪水,这都是逃亡百姓的痛苦。抬起头来遥望西北方,可怜昔日的
12、京都啊,全被无数的高山遮住。青山怎么能够挡住滚滚的江水啊,江水毕竟要向东方流去。我独立在暮色苍茫的江畔,勾引起心中无限的苦愁,又听见深山传来鹧鸪哀啼:“行不得也哥哥!”全词抒写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述,不愠不火,蕴藉深沉。不假雕绘,使用比兴手法自然动人。 思考: 1、东流之水有怎样的特点?该词中的“江水”象征什么? 阻挡不住,滚滚而东。“江水”象征爱国志士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恢复中原的愿望与决心。2、“可怜”一词的语境义是什么?“青山”象征什么?“鹧鸪”声包含什么意思? 。 “可怜”:可惜的意思。“青山”象征当时主和派的阻挠抗金。 “鹧鸪声”包含:恢复中原之事被阻,“
13、行不得也”,产生志业未就的忠愤之情;故乡“行不得也”,呼唤词人莫忘北归的怀抱;山那边中原父老的哀告说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含义。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阻断人们的视线,却无法阻挡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和想念之情。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却无法阻挡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如何理解“借水怨山”这一说法? “借水怨山”利用“水”和“山”象征人和事。 “水”,混合着爱国志士忧时之泪的赣江水,要冲破
14、重重障碍,一往无前地奔向大海,它是百折不挠的抗战派力量的化身。 “山”,则象征着抗金复国大业所面临的种种阻挠和阻力。词中共用了三个“山”字。“可怜无数山”既表明对中原的怀想。又可以理解为恢复中原有重重阻碍。开篇用了比兴手法。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由此起兴。 辛弃疾登上郁孤台,回想四十七年前金兵长驱直入江南、江西腹地,南宋几乎灭亡之事,从奔腾的清江之水,想到了当年隆佑太后一行匆匆逃窜的踪影,以及因家国破乱而洒下的痛楚之泪。由水及泪,意象转换极为自然。开篇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鉴赏技巧讨论:这首词的开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
15、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结 词人先从眺望和联想中,引起对往事的回想和对故土的思念。又以“青山”两句,喻主和派为遮掩恢复之志的“青山”,但它挡不住北伐的呼声。到最后,还是乐不思蜀的鹧鸪占了上风,此鹧鸪是影射最高统冶者。因此,最后词人还是陷在哀愁中。全词由江水起兴,鹧鸪点睛,概括了人民抗敌决心不可阻挡但统治者却大违人心的历史事实。 名家评说 词仅四十四字,举怀人恋阙,望远思归,悉纳其中,而以清空出之,复一气旋折,深得唐贤消息。集中之高格也。(俞陛云宋词选释) 此首书江西造口壁,不假雕绘,自抒悲愤。小词而苍莽悲壮如此,诚不多见。盖以真情郁勃,而又有气魄足以畅发其情。起从近处写水,次从远处写山。
16、下片将山水打成一片,慨叹不尽。末以愁闻鹧鸪作结,犹觉无限悲愤。(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反思训练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头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尤其“郁”有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B“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痛感国势衰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腔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心中,此一江流水,竟是行人流不尽的伤心泪 C“
1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 。实写眼前的景色无寄托之意 D鹧鸪声声,鸣声凄切,由于朝廷一味妥协,久久未能光复中原,作者心中满怀愁苦,表现的极其悲凉。 C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
18、,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日落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诵读感
19、知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诵读感知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景物?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断鸿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空寂苍凉。比
20、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江天山景思考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 品析词作意境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像螺形的发髻,它们把无限的愁恨供奉陈列在面前。 本句抓住“远山”意象,写出愁恨。山本无愁人有愁,作者运用移情(移情于物)手法。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
21、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游子”指的是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词人自喻,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 借景抒情,以景烘托。夕阳残照搂头,孤鸿哀鸣天际,叹国破家亡、怨壮志难酬词人借此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思考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以物比人,烘托词人空
22、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遥望山河叹国破家亡怨壮志难酬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报国无路知音难遇雄浑阔大移情入景苍凉悲壮孤独愤懑登高远望上片小结上片从江天一色的广阔秋景起笔,为渲染愁思展开一幅大背景。接着由远及近,层层递
23、进,先写远景:遥望远山,“玉簪螺髻”般美丽的山,却“献愁供恨”,使无生命的山峦有了人的情感,点明了“愁”与“恨”。再写近景:在落日、楼头、断鸿等一片凄凉的景色里,引出了江南游子,点明了山河沦陷之恨与远寓江南的乡思之愁。最后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为了实现收复失地、重返故乡的壮志,“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然而却“无人会,登临意”。整个上片融写景与抒情于一体,融家愁与国恨于一体,这就提高了愁绪的思想境界。总结上阕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思考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世说新语反用其意,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
24、官还乡,胸怀报国的雄心壮志;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国志批判了不顾国事、钻营私利之人,表明词人为国忘私的胸怀,同时也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词人的雄心壮志。“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世说新语 表现了词人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苦痛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用典如何理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史记魏公子列传说信陵君在完成存赵救魏两大功业之后,名震天下,受到魏安厘王的猜忌,因此多近醇酒美人。辛弃疾此词结语,呼应上片末“无人会、登临意”的感叹,自伤抱负不能实现,又叹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写出了英雄失路的孤独与痛苦,也许唯有醇
25、酒美人才有助于麻醉自己吧。词人借此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劝酒。下片小结典人: 英雄季鹰许汜桓温反对弃官归隐鄙弃谋私享乐担忧时不我待用典言志揾泪抗金无门报国无路的悲愤痛苦下 片总 结 1.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
26、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上片写景抒情 间接抒情 含蓄蕴藉 豪放沉郁顿挫下片用典言志“登临意”“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白雨斋诗话为什么他的词不去直接抒情,而要采用含蓄蕴藉的抒情方式呢?他的“沉郁顿挫”象谁呢?这是由他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常恐话不出口,而祸及旋踵,所以让他“欲说还休”他的“沉郁顿挫”与杜甫有相似之处(采用叶嘉莹老先生的观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辛弃疾 苏
27、辛词比较苏轼的词: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形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辛弃疾的词: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深沉的苦闷和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的风格。总结:辛弃疾与杜甫,两人都处于动乱时代,都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作为有识之士,他们都有共同的忧患意识,所以他们的作品都是忧国伤时沉郁顿挫的;而苏轼生活在一个承平时代的北宋,已经多年无战事,所以折射到作品中,苏轼的仕途不顺往往就会被他的旷达的胸襟冲饰掉,所以辛和苏的豪放是不同的,有杜甫的影子在.1、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
28、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2、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小 结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于是他只好笑傲山林、诗酒余生。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的长歌。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变向表达,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也能品味出他对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一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阅读下面这首辛弃疾词,完成两题。 西 江
29、月 遣 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宋“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是稼轩晚年的词作。首句“醉里且贪欢笑”中的“欢笑”前加一“且”字,别有情味。请简要分析其妙处。答: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后的笑闹来来忘却忧愁。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的地反映出来了,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 西 江 月 遣 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宋“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全词三见“醉
30、”字,这“醉”中隐含着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又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渲泄他的真情实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 星如雨宝马 雕车 香 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 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朗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
31、吹落、星如雨。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宝马雕车香满路。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思考花灯闪亮烟花怒放舞鱼舞龙、表演狂欢美女云集摇曳多姿手法?热闹、喜庆铺 陈手法?手法?暗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品味“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
32、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 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品味服饰、神情、香气问题: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排)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
33、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 写贵族女子,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她的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从,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
34、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击。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借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讽刺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的形象?身处僻静的角落自甘淡泊,不同流俗、志怀高远(环境)(理想人格)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如何解释?思考怜其“幽独”“别有怀抱”思考自甘孤独寂寞 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写景、写人起到什么作用? 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
35、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是衬托“那人”的。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品格。而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词中连用两层衬托来写人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从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写出作者尽管无法实现自己的志愿,也不愿随波逐流过着罪生梦死的奢华生活,而甘愿在这疯狂的热闹中独守着孤高、淡泊,自甘寂寞。问题:这首词在描写和抒情
36、上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风格?明确:1、托寓手法。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2、善于铺陈。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3、对比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4、豪放、婉约兼具。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是婉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于婉,寓刚于柔。 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内容、立意和表现手
37、法上的异同。拓展延伸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溶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宝马香车,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注释 1.鬟:(hun) 2.熔金:日落时金黄燦爛的颜色。3.暮云合璧:形容日落后,红霞消散,暮云像碧玉般合成一片。4.中州:今河南省,此处指北宋都城汴京。5.三五:古人常称阴历十五为“三五”,此处代指元宵节。6.铺翠冠儿:上面装饰着碧翠羽毛的帽子。 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
38、同。 相同之处:都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但目的都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气氛。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不同之处: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而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因为二者立意不同,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而辛词则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人格。表现手法上,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人的对比;而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
39、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间词话)请你结合具体的人事谈谈自己对王说的理解。拓展延伸(晏殊蝶恋花)(柳永蝶恋花)(辛弃疾青玉案 )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精妙地以三句宋词描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故迷惘、执着、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词中的“天凉好个秋”是什么含义,是闲话还是弦外有
40、音? 答:这句话看似闲话,平静洒脱,实际却深沉含蓄。人说秋色入心即为愁,作者这样写,正写出了内心的无奈和愁绪的无尽。这一腔“愁”,词人越是不说,越是令人感到丑的沉重。2、找出文中运用重复手法的句子,并说出其作用。答:片中两个“爱上层楼”重复使用,将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联系起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真实地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代的精神面貌。“欲说还休”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为“识尽”愁滋味,饱经沧桑,历尽坎坷,有说不尽的“愁”。二是当时投降派当权,有“愁”无处可说,说了犯忌,不如不说。迭次也同时起到了“中间枢纽”的作用。3、文中“少年之愁”与“而今之愁”有什么区别? 答:“少年之愁”指的是未作新词而无愁
41、找愁,无病呻吟,乃普通文人的通病。“而今之愁”却决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愁。【品读与探讨”指导】 1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对于朝廷耻辱的历史和作者对主和派的谴责都没有直接说出(前者是不忍说,后者是不便说),而是使用了曲折的笔法,“借水怨山”(清周济宋四家词选)一利用“水”和“山”象征人事。词人笔下的“水”,混合着爱国志士忧时之泪的赣江水,要冲破重重障碍,一往无前地奔向大海,它是否折不挠的抗战派力量的化身。而其笔下的“山”,则象征着抗金复国大业所面临的种种阻挠和阻力。词中共用了三个“山”字。“可怜无数山”既表明对中原的怀想。又可以理解为恢复中原有重重阻碍。“青山
42、遮不住”,以高山不能阻止流水,比喻主和派终难阻止抗敌复国力量的发展。“山深闻鹧鸪”,借深山鹧鸪鸟的啼声,巧妙地道出主和派的阻挠之声。 2.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无人会,登临意”句,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全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直接言志,分四层具体申说无人理会的登临之意。“休说鲈鱼堪鲶,尽西风季鹰归未?,是第一层意思,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抒发自己远大的抱负和胸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
43、作为,虚掷年华。“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韫英雄泪?”是第四层意思,是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1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的“那人”是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是词人自己人格的写照。对这个形象,词人是把她放在火树银花的元宵佳节极其热闹的背景上,连用两层比衬手法来塑造的。词的开头写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品格。那“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和戴着“竣儿”、“雪柳”的妇女,对“那人”也是反衬。词人运用两层衬托手法,对主要人物形象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2上片“为赋
44、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词中“欲说还休”实际是统治者不许他发表救国的言论。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辛弃疾曾在论盗贼札子中提到自己的处境,说“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这正是“欲说还休”句的注脚。可见“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的真实的生活处境。从艺术表现技巧方面说,作者在词末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深沉的感情用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他这首词外表虽然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45、。 【“积累与应用”指导】 1略。2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和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都是以典入词的佳作。前者围绕扬州,大量化用杜牧诗歌的成句,抒写“黍离之悲”;后者围绕京口,精选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等人的事典,表达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3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创造力极强、创作成就极高、艺术风格多样化的作家。苏轼是全面发展的天才,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着精深的造诣;辛弃疾则以一生精力专攻词的创作,达到了宋词的巅峰。苏轼“以诗为词”,使词进一步“雅化”、“士大夫化”使执著现实走出了感性享乐的泥淖,把现实生活提升到了生命本体的高度;辛弃疾“以文为词”,进一步解放了词体,拓展了词的表现世界。
46、学生可从题材、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对苏、辛词进行比较。 4中国的对联本身以汉字为载体,熔铸了汉语言文字的辉煌,它又和中国的文学、建筑、书法、民俗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的中国“对联文化”。当代著名学者、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说:“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尝试对联写作,很有意义。 本次对联写作,从内容上来说,属于风景名胜联(或写景抒情联)的拟写;从形式上来说,优秀的对联必须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词性相对(上下联相应位置上的词其词性必须对称)、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
47、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等等)、节奏相合(上下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应当吻合)、平仄相协(上联末字必平,下联末字必仄;上下联各自的文字排列一般应以两个字为单位平仄交替出现,上下联之间平仄应当相反)、意义相关(可以是互补关系、对立关系、承接关系或因果关系等)。 再见13、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钱多了会压死你,你承受得了吗?带,带不走,放,放不下。时时刻刻发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14、梦想总是跑在我的前面。努力追寻它们,为了那一瞬间的同步,这就是动人的生命奇迹。15、懒惰不会让你一下子跌倒,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你的收获;勤奋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功,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你的成果。人生需要挑战,更需要坚持和勤奋!16、人生在世:可以缺钱,但不能缺德;可以失言,但不能失信;可以倒下,但不能跪下;可以求名,但不能盗名;可以低落,但不能堕落;可以放松,但不能放纵;可以虚荣,但不能虚伪;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可以浪漫,但不能浪荡;可以生气,但不能生事。17、人生没有笔直路,当你感到迷茫、失落时,找几部这种充满正能量的电影,坐下来静静欣赏,去发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18、在人生的舞台上,当有人愿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3月份跨境物流中高价值材料防篡改封装技术规范
- 护士简述鼻科手术后护理常规
- 医务人员岗位培训
- 浙江省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中药类历年考试真题库(含答案)
- 山西省卫生类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医学影像)历年考试真题库及答案
- 放射科操作规范
- 我爱刷牙绘画课件
- 2025届新余市重点中学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
- 河南省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考试(一)数学试题(解析版)
- 四上数学2.4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调商)
- 仓库管理员转正汇报
- 对新生儿护理的出院指导
- 2024年医师定期考核临床类人文医学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共280题)
- 2024年形势与政策 第二讲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课件)
- 老年人安全移动照护(老年照护技术课件)
- DB11∕T 1703-2019 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消毒技术规范
- 风电场240小时试运行方案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4-04-05-05 人工智能训练师 人社厅发202181号
- 大学生魅力讲话实操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公司组织架构图模板完整版可编辑3
- 《游园》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